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
- 格式:ppt
- 大小:95.50 KB
- 文档页数:15
突发性耳聋的中医药治疗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教授彭斌博士突发性亦称特发性突聋,是指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聋,一侧耳居多,听力损失多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下降至最低点,可同时或先后伴有耳鸣及眩晕,除第Ⅷ对脑神经外,无其他脑神经症状。
发病年龄以4O岁左右中年人居多,发病率每年约5~20/10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本病属于耳科急症,应在发病后尽早治疗,以抢救听力。
少数患者有自愈倾向,则疗效较好,但相当一部分患者可能成为永久性耳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称本病为暴聋,指出:“暴聋是因邪犯耳窍、起病迅速的感音神经性聋,主要指特发性暴聋(突发性聋)”。
古代文献中所谓风聋、卒聋、热聋、火聋、厥聋、气聋、肝火聋、痰火聋、窍闭等,可能与此病有关。
暴聋之名最早见于《素问·厥论》:“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可能是指流行性腮腺炎所致。
“暴聋多实”,古代文献中凡论暴聋而病机属实者,可能与本病有关。
《内经》中对暴聋实证病机论述颇多。
如《素问》“气交变大论”、“至真要大论”、“五常政大论”、“热论”等篇,指出了暴聋因于风、寒、暑、湿、燥、火为患的病因病理。
【中医病因病机】耳属清窍,贵在清空通利。
凡六淫外感,脏腑不平,气机逆乱,生气不足,皆致耳窍窒塞,清窍不利,功能失司,发为突聋、耳鸣。
然暴起多实,渐起多虚,故本病以实证病机居多,但亦有虚证病机者。
其病程长者,与“感音神经性聋”辨治无异。
1、风邪犯耳:外感风邪,肺金不利,邪闭葱笼,故令。
清·尤在泾《医学读书记》说:“肺之络会于耳中,肺受风火,久而不清,窍与络则为之闭,所以鼻塞不闻香臭,鸣不能闻音声也。
”《温热经纬·外感温热篇》亦谓:“耳为肾水之外候,然肺经之结穴在耳中,名曰笼葱,专主乎听,金受火烁,则”。
2、肝火上扰:情志忧郁,肝郁化火,或暴怒伤肝,气机上逆,肝火上扰清窍,致耳窍功能失司,听力障碍。
突发性耳聋之中医药治疗突发性耳聋的定义和症状突发性耳聋是指在短时间内耳部出现听力下降。
通常是在无明显外伤、感染和耳内分泌障碍等因素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感音神经性耳聋。
症状包括耳鸣、听力下降、听声音不清等。
中医诊断突发性耳聋中医认为突发性耳聋的病因主要是肝肾不足和气血不足。
在诊断时,中医医师要先了解患者的身体情况、病史、家族史等,然后进行望、闻、问、切的四诊,以确定病因和证候。
中医治疗突发性耳聋针灸针灸治疗突发性耳聋主要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身体气血和器官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常用的穴位有太冲、大敦、听会等。
草药中药治疗突发性耳聋通常采用中药配方,因为单个草药的作用有限。
常用的中药有人参、黄芪、山茱萸等。
这些中药能够调节人体气血、肝肾功能,从而改善听力。
推拿推拿常用于突发性耳聋的治疗,通过按摩、拍打等方式刺激头部穴位,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听力。
常用的穴位有百会、风池、天柱等。
其他治疗方法除了针灸、草药、推拿外,中医还常采用艾灸、拔罐等治疗方法,这些方法能够调节人体经络、气血,从而改善听力。
预防突发性耳聋预防突发性耳聋不仅可以有效避免耳科疾病的发生,还能够保护人体听觉器官的健康。
以下是几条预防突发性耳聋的方法:•避免长时间听力过度疲劳的环境;•避免高强度的噪音环境;•定期进行听力检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不吸烟、少饮酒、保持充足的睡眠等。
,中医对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是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来调节人体气血、肝肾功能,从而达到改善听力的目的。
预防突发性耳聋更加重要,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定期进行听力检查。
暴聋中医护理方案暴聋是突发性耳聋的一种,指突然发生的,听力急剧下降或完全丧失的耳聋症状。
中医认为暴聋一般是由于外感寒湿风邪侵袭,或因心火横逆、肾阳不足、肝郁气滞等内因引起。
因此,暴聋的治疗应采用中医药的综合调理措施,包括针灸、中药药物、穴位按摩等多种方法。
以下是暴聋中医护理方案的具体步骤:步骤一:判断病因和病情首先需要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因,以便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根据患者的症状和舌脉情况,可能对患者的体寒体热、气虚气实等进行辨证施治。
步骤二: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治疗暴聋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针灸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耳部的血液循环和代谢功能,从而促进听神经的修复和恢复听力功能。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听宫、风池、感冒、四神聪等。
对于寒湿阻滞的暴聋患者,可以选择激活经络、祛寒湿的穴位进行针灸。
步骤三:中药药物治疗中药药物是中医治疗暴聋的重要方式之一、常用的中药包括白术、附子、木通等。
白术能够健脾益气,木通可以通络化瘀,附子有温补阳气的作用。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中医师会开具个体化的中药方剂。
步骤四:穴位按摩穴位按摩是一种简便易行的中医调理方式,对于暴聋的护理也具有一定的效果。
常用的按摩穴位包括听宫、听会、风池、太阳穴等。
按摩时可以使用适量的力度,刺激穴位周围的组织和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运行。
步骤五:饮食调理中医认为暴聋与人体的阴阳平衡有关,因此可以通过饮食调理来辅助治疗。
建议患者多食用温补类食物,如红枣、生姜、龟肉等,以温补肾阳、祛寒湿。
同时,要忌食生冷和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加重耳部的不适感。
步骤六:生活习惯调整暴聋患者在生活方面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要保持充足的休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激动。
此外,还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和湿邪侵袭。
总之,暴聋的中医护理方案包括针灸治疗、中药药物、穴位按摩、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调整等多种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综合考虑和个体化的治疗。
耳鼻喉科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诊疗方案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诊疗方案(2019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2012年XXX发布《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突然发生的听力下降,多为单耳发病。
或伴耳鸣、眩晕。
常有恼怒、劳累、感寒等诱因。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2015年XXX制订的《突发性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1)在72小时内突然发生的,至少在相连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H以上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多为单侧,少数可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生。
2)未发现明确原因(包括全身或局部因素)。
3)可伴耳鸣、耳闷胀感、耳周皮肤感觉异常等。
4)可伴眩晕、恶心、呕吐。
二)证候诊断1.风邪外犯证:多因感冒或受寒之后,突发耳聋,伴鼻塞、流涕,或有头痛、耳胀闷,或有恶寒、发热、身痛。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
2.怒气上炎证:情志烦闷或愤怒以后,突发耳聋,耳鸣如潮或风雷声,伴口苦口干,面红目赤,便秘尿黄。
舌红,苔黄,脉弦数。
3.痰火郁结证:耳聋耳鸣,耳中胀闷,或见头晕目眩,胸脘满闷,咳嗽痰多,口苦或淡而无味,二便不畅。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4.血瘀耳窍证:耳聋突然发生,并迅速发展,常伴耳胀闷感或耳痛,耳鸣不休,或有眩晕。
舌质暗红,脉涩。
5.气血亏虚证:听力降落,每遇疲劳以后加重,或见倦怠乏力,声低气怯,面色无华,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溏薄,心悸失眠,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2、医治办法一)辨证论治1.风邪外犯证治法:宣肺解表,散邪通窍1)推荐方药:宣肺通窍汤加减。
麻黄、杏仁、防风、川芎、僵蚕、柴胡、路路通、石菖蒲、苍耳子、白芷、甘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针刺治疗①体针选穴:取穴以局部为主配伍满身辨证取穴。
首要局部穴位有听宫、听会、翳风、耳门四穴,可轮番选用1~2穴。
局部选穴:耳门、听宫、听会、翳风等每次20分钟,每日1次。
远端选穴:外关、合谷,每次30分钟,每日1次。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
每日1次,10次一疗程。
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风邪外犯证:突发耳聋,伴鼻塞、流涕,或有头痛、耳胀闷,或有恶寒、发热、身痛。
舌质红,苔薄白。
(二)肝火上炎证:突发耳聋,耳鸣如潮或风雷声,情志抑郁或恼怒之后加重,伴口苦口干,便秘尿黄,面红目赤。
舌红,苔黄。
(三)痰火郁结证:耳聋耳鸣,耳中胀闷,或见头晕目眩,脱腹满闷,咳嗽痰多,口苦或淡而无味,二便不畅。
舌红,苔黄腻。
(四)血瘀耳窍证:耳聋突然发生,并迅速发展,常伴耳胀闷感或耳痛,耳鸣不休,或有眩晕。
舌质暗红。
(五)气血亏虚证:听力下降,遇疲劳之后加重,或见倦怠无力,声低气怯,面色无华,食欲不振,脱腹胀满,大便溃薄,夜寐不安。
舌质淡红,苔薄白。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耳聋1.评估患者耳聋的程度以及有无眩晕等伴随症状。
2.禁用耳塞,嘱病人勿用力挖耳,避免污水入耳。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肾、内耳、皮质下、肾上腺等穴位。
肝火上炎者加肝穴;风邪外犯者加肺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听会、听宫、合谷、耳门、翳风等穴。
5.遵医嘱刮疹,取风池、翳风、听宫,耳门等穴;背部取大杼、风门、肺俞等穴。
(二)耳鸣1.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噪声刺激。
2.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内耳、神门、肾、心等穴。
(三)耳内胀闷1.观察有无耳痛情况。
2.伴鼻塞、流涕时,指导患者正确揖鼻方法。
3.行鼓气吹张法,即捏鼻、闭唇、鼓气。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听会、听宫、耳门、翳风等穴。
(四)头晕目眩1.观察患者眩晕发作的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
2.改变体位时应缓慢,避免低头、旋转等动作,做好安全措施。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肝、心、皮质下等穴。
肝火上炎伴血压升高者可加降压沟、肝阳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印堂、太阳、风池、百会等穴。
(五)夜寐不安1.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肾、交感、神门等穴。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神门、三阴交、肾俞、涌泉等穴,伴心悸者加内关、心俞等穴。
3.遵医嘱中药泡洗。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诊疗方案(2019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201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突然发生的听力下降,多为单耳发病。
或伴耳鸣、眩晕。
常有恼怒、劳累、感寒等诱因。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 2015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制订的《突发性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1)在72小时内突然发生的,至少在相连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H以上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多为单侧,少数可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生。
(2)未发现明确原因(包括全身或局部因素)。
(3)可伴耳鸣、耳闷胀感、耳周皮肤感觉异常等。
(4)可伴眩晕、恶心、呕吐。
(二)证候诊断1.风邪外犯证:多因感冒或受寒之后,突发耳聋,伴鼻塞、流涕,或有头痛、耳胀闷,或有恶寒、发热、身痛。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
2.肝火上炎证:情志抑郁或恼怒之后,突发耳聋,耳鸣如潮或风雷声,伴口苦口干,面红目赤,便秘尿黄。
舌红,苔黄,脉弦数。
3.痰火郁结证:耳聋耳鸣,耳中胀闷,或见头晕目眩,胸脘满闷,咳嗽痰多,口苦或淡而无味,二便不畅。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4.血瘀耳窍证:耳聋突然发生,并迅速发展,常伴耳胀闷感或耳痛,耳鸣不休,或有眩晕。
舌质暗红,脉涩。
5.气血亏虚证:听力下降,每遇疲劳之后加重,或见倦怠乏力,声低气怯,面色无华,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溏薄,心悸失眠,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1.风邪外犯证治法:宣肺解表,散邪通窍(1)推荐方药:宣肺通窍汤加减。
麻黄、杏仁、防风、川芎、僵蚕、柴胡、路路通、石菖蒲、苍耳子、白芷、甘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针刺治疗①体针选穴:取穴以局部为主配伍全身辨证取穴。
主要局部穴位有听宫、听会、翳风、耳门四穴,可轮流选用1~2穴。
局部选穴:耳门、听宫、听会、翳风等每次20分钟,每日1次。
远端选穴: 外关、合谷,每次30分钟,每日1次。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
暴聋中医护理暴聋,也称突发性耳聋,是指在短时间内突然出现的耳聋症状。
患者常感到耳部堵塞,听力急剧下降,甚至彻底丧失听力。
暴聋一旦发生,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都会带来极大的困扰。
中医在暴聋的护理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通过调节气血、活血散寒等方法来促进病情恢复。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医在暴聋护理中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中医基本理论根据中医理论,暴聋多与气血不足、肾虚等有关。
因此,中医在暴聋的护理中注重调节气血,以及肾脏和耳脏的关系。
根据具体病情,中医医师会选择各种中药和针灸治疗方法,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祛痰化湿等效果。
二、中医护理方法1.中药治疗中医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用适合的中药进行治疗。
一般常用的中药有益气、补肾的黄芪、党参、肉桂等;活血化瘀的红花、桃仁、川芎等;祛痰化湿的藿香、陈皮、苍术等。
这些中药通过调节体内气血运行,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达到治疗暴聋的目的。
2.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对于暴聋患者,可以选择穴位耳蜗、听宫、听会等进行针灸治疗。
通过刺激这些穴位,调节耳脏的功能,改善血液循环和神经传导,提高听力。
3.理疗治疗理疗治疗包括拔火罐、刮痧、推拿等。
对于暴聋患者,可以选择耳部进行理疗,通过刺激耳部的穴位和组织,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听觉神经受损,提高听力。
三、中医护理注意事项1.及时治疗暴聋是一种对患者生活能力和社交能力影响较大的疾病,因此,患者应及时去医院寻求帮助,并遵循中医医师的指导进行治疗,以促进疾病的康复。
2.合理调节心态暴聋对患者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冲击,因此患者需要通过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疾病,保持心情舒畅,以有利于身体康复。
3.合理饮食中医强调饮食对疾病的影响。
对于暴聋患者,应注意饮食调理,多食用营养丰富的食物,尤其是那些有益于肾脏和耳脏功能的食物,如黑豆、花生、核桃等。
4.保持适当锻炼适当的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对于暴聋患者来说,可以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以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