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81.63 KB
- 文档页数:2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诗中的生字、生词,整体把握诗歌内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和韵味,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怀才不遇的孤独、悲壮。
二、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感受,互相启发。
3. 情境法: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诗人陈子昂的生平和诗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理解: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4. 品味: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的关键词句,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表达技巧。
5. 拓展:介绍陈子昂的其他诗歌,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其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6.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作者介绍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少年时性格豪爽,好学不拘小节。
从十八岁开始,他遍游北京长安和西蜀各地,二十二岁时考中进士,二十六岁时因主持贡举而得罪权贵,被贬为麟台正字,后升为右拾遗。
三十八岁时,因父老解官回乡,两年后继母去世,他居丧期间,庐墓三年,因哀毁而死。
陈子昂是唐代文坛的先驱者,他的作品反映了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登幽州台歌》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陈子昂由梓州射洪来到京都长安,次年三月,唐高宗在洛阳举行祭祀太上皇唐太宗的仪式,陈子昂奉命随从侍宴。
随后,唐高宗又将前往东都洛阳,陈子昂又随从前往。
唐高宗因病滞留长安期间,陈子昂多次进谏,还请求让自己担任参预政机、备纳顾问的内职,均未获准。
这一时期他心情抑郁,自己又无法施展才华,于是在长安度过了他的三十五岁生日后,便辞官回乡。
登幽州台歌教案(通用8篇)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把握教学进度,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初二教案的实施需要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登幽州台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登幽州台歌》,齐读诗题。
2、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自读诗句,理解诗意。
1、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2、指名读。
读出韵味和节奏。
3、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4、全班交流。
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再读体会,思考:诗中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2、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
3、情感朗读,赛读。
4、齐读。
四、总结全文:1、总结古诗。
2、总结学法a、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登幽州台歌》b、老师总结学习方法:(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登幽州台歌教案篇二《登幽州台歌》》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借助注释和课后练习,以及相关资料,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素材一课时二次备课一、导入新课2、指名回答。
对,就是陈子昂,大家通过预习,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
老师这里也有一份陈子昂的资料,请个同学读一读。
登幽州台歌优秀教案
教案内容: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人文天祥及其作品《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和意义。
2.理解《登幽州台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欣赏、鉴赏和表达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1.播放《登幽州台歌》的朗诵录音。
2.准备古代诗人文天祥的简介。
3.准备《登幽州台歌》的课文及相关解读材料。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教师放音乐《登幽州台歌》的朗诵录音,让学生感受一下这首诗的音乐韵律和情感表达。
2.识记背景(10分钟):
教师给学生简要介绍古代诗人文天祥的背景,指出《登幽州台歌》是他在被金朝俘虏期间写的。
3.理解课文(20分钟):
教师分段解读《登幽州台歌》,引导学生分析每一段的意义和感情。
4.分组讨论(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诗歌中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并分享他们的观点。
5.欣赏创作(15分钟):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登幽州台歌》的主题和情感写一篇自己的创作,可以是诗歌、散文或其他形式。
6.分享展示(10分钟):
学生可以选择自愿表演、朗诵或朗读自己的创作作品,其他同学可进行点评和交流。
7.总结归纳(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堂内容,总结《登幽州台歌》的意义和影响,以及学生通过创作表达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延伸: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文天祥的其他作品,比如《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场文学赏析活动,让他们分享自己对古代文学的感受和理解。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登幽州台歌》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幽州台歌》。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了解诗文背景,知道诗人陈子昂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文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幽州台歌》。
2. 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难点:1. 诗文背景和作者生平和创作风格的理解。
2. 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陈子昂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学生自由朗读《登幽州台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学习诗文(1)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文,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
(2)学生讨论交流,理解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 朗读与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注意语气和节奏。
(2)学生自由背诵,教师检查背诵效果。
第二课时:4. 诗文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欣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登幽州台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生自主拓展学习,查找其他陈子昂的诗作进行欣赏。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登幽州台歌》。
2. 写一篇关于《登幽州台歌》的观后感,不少于200字。
3. 调查了解我国其他著名的古代诗人及其作品,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3. 知识掌握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检查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诗文内容、诗人生平和创作风格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对古典诗歌鉴赏方法的掌握情况。
《登幽州台歌》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登幽州台歌》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1一、教学背景分析《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文化课程标准必修内容之一,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诗言简意赅、铿锵有力,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文化阅读素材。
在教学中,应以李白的“诗魂”为突破点,引领学生热爱诗歌、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目标设定(一)知识目标1. 了解《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和作者李白的生平;2. 通过学习,掌握诗歌的基本构成要素与几种常用修辞手法;3. 学习了解古诗词的意义和价值,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二)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诗歌的意义,归纳描写技巧和修辞方法;2. 能够理解并综合表达语文学科知识;3. 能够培养学生优秀品德和情感体验。
(三)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增强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2. 让学生领会古人崇尚自然、感受生命之美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请学生根据图片和生活经验与教师分享喜欢的自然景色,并表达自己欣赏美的方式和体验。
(二)讲授课文1. 基本阅读理解(1)出示《登幽州台歌》全文,让学生跟读并感受其中情感、性格、气韵等方面;(2)解释难词,让学生搭建正确的语篇;(3)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氛围,让学生被赋予了生命的诗歌所感染。
2. 艺术欣赏分析(1)教师为学生播放介绍李白生平和《登幽州台歌》的相关视频,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2)请学生阅读《登幽州台歌》或播放相关视频,体会其中抒情、铿锵、慷慨的意境,了解并感知李白诗歌的意义和价值;(3)透过学习李白的诗,让学生欣赏精神的力量,慢慢感悟人生的深度和无尽的美好。
3. 修辞手法探究及应用(1)引导学生理解几种主要的修辞手法及其运用,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构成要素;(2)对比不同修辞手法的表现效果,创设一些情境,在对比练习中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理解修辞手法。
登幽州台歌优秀教案【篇一: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登幽州台歌》是初中〔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一首。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诵读古代诗词,并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可以更好的提升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二、学生分析:《登幽州台歌》主要是针对八年级学生,通过对本章节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诗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并理解其大意;2、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了解“歌”这种体裁,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
四、教学步骤:本节课将通过五个步骤进行教学:导入—讲解—鉴赏—提问—总结。
〔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本章我们将进入古诗词的学习,诗歌就像一颗璀璨的明星,在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中独放异彩。
而在众多诗人当中,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却屡受排挤,报国无门。
他难寻知音,独上高楼;百感交集,悲从中来,于是写下了一首千古传唱的诗。
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2、学生答复。
对,就是陈子昂,大家通过预习,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
那么老师再稍作补充〔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
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
后迁右拾遗。
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
在26岁、36岁时两次参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
38岁科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于狱中。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
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
3、这样一位才子,这样一位胸怀大志的诗人写下的诗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他的《登幽州台歌》一起感受一下。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登幽州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及作者,认识这首诗的历史意义。
2.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领悟诗歌的内涵。
3.学会朗读《登幽州台歌》,感受其婉约的音韵之美。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薛涛的情感表达和诗歌的含义。
2.朗读诗歌,感受其音韵美。
三、教学难点1.深度解读薛涛的情感表达和诗歌内涵。
2.感受音韵之美并能准确地朗读诗歌。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2.学习诗歌背景(10分钟)3.理解诗歌内容(15分钟)让学生阅读或听读《登幽州台歌》,并进行小组讨论,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指导学生提取诗中显著的词句,了解薛涛用词的特点,并帮助学生理解薛涛在诗中抒发的愤慨和忧虑。
4.分析诗歌结构(10分钟)引导学生分析《登幽州台歌》的结构,并解读每一节的内涵。
强调诗中抒发出的壮志豪情和忧国忧民之情。
5.感受音韵之美(15分钟)让学生大声朗读诗歌,感受其中的音韵之美。
引导学生注意薛涛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的韵律,鼓励学生用音乐感受的方式来表达诗歌的情感和内涵。
6.课堂展示(15分钟)让学生根据课前学习的内容,自行设计并展示一段表演《登幽州台歌》的节目。
可以是诗朗诵、舞蹈、歌曲等形式,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通过表演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诗歌的意境。
7.小结与拓展(10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总结《登幽州台歌》的主题和内涵。
鼓励学生继续深入研究薛涛的其他作品,并借此展开自己的文学创作。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登幽州台歌》的全面介绍和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希望能够唤起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增加学生对文学艺术的了解和欣赏能力。
此外,通过自主设计展示,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登幽州台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陈子昂诗歌创作的背景及《登幽州台歌》的文学价值。
2.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朗诵、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
2.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分析诗歌的结构、语言特色。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陈子昂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邀请学生分享对陈子昂及其诗歌的了解。
二、诗歌朗诵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老师示范朗诵,指导学生注意语气、节奏、情感。
三、诗歌分析1.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
a.“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描绘了时间的无限延伸,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
b.“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描绘了空间的无限广阔,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
2.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
a.“悠悠”:形容时间的漫长、空间的广阔。
b.“怆然”:形容心情的悲凉、沉重。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情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诗歌的意象、意境。
2.学生分享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二、诗歌结构分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发现诗歌的层次感。
2.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诗歌的结构。
三、诗歌鉴赏1.学生自主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陈子昂诗歌,进行鉴赏。
四、作业布置1.背诵《登幽州台歌》。
2.写一篇关于《登幽州台歌》的鉴赏文章。
五、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诗歌,培养文学素养。
六、课后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七、教学延伸1.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2.开展诗歌鉴赏活动,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八、教学评价1.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朗诵、分析、讨论等方面。
2.评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关注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十、教学拓展1.介绍陈子昂的其他诗歌,引导学生了解更多古代诗人及其作品。
《登幽州台歌》文章教案登幽州台歌文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和内容;2. 掌握《登幽州台歌》的韵律和诗歌表达技巧;3. 培养学生对唐代文学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 学习理解《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和内容;2. 掌握《登幽州台歌》的韵律和诗歌表达技巧。
三、教学准备1. 教案、幻灯片、多媒体设备;2. 《登幽州台歌》原文和翻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利用相关图片或音频,以及简要介绍唐代文学的背景,引发学生对《登幽州台歌》的兴趣。
2. 学习《登幽州台歌》(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诵《登幽州台歌》原文,并解释其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教师可以辅助使用幻灯片,展示诗歌的特点和表达技巧。
3. 理解诗歌背景(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如唐玄宗迁都长安后,幽州的变化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情境和意蕴。
4. 分组朗诵与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两个段落进行朗诵和讨论。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情感,阐述诗歌表达的思想和感受。
5. 分析韵律与修辞手法(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登幽州台歌》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如平仄、押韵、对仗等,让学生进一步领悟唐代诗歌的艺术表达。
6. 欣赏其他唐代诗歌(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唐代诗歌,让学生感受唐代文学的魅力和多样性。
7. 小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收获与不足。
五、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唐代诗歌,进行朗诵和解读;2. 学生可以尝试仿写唐代诗歌,培养自己的创作能力。
六、作业布置请学生自行选择一首唐代诗歌,进行朗诵和解读,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欣赏《登幽州台歌》的同时,能够对唐代文学的特点和韵律有所了解。
通过分组朗诵和讨论,增强了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欣赏其他唐代诗歌的方式,丰富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2023年登幽州台歌教案5篇登幽州台歌教案登幽州台歌教案时间:2023-03-09 18:43:10教案投诉投稿相关举荐登幽州台歌教案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老师,经常须要打算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登幽州台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登幽州台歌教案1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本首诗歌。
背诵诗歌2、在诵读的`过程中,绽开想象,感悟诗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本首诗歌。
背诵诗歌。
教学打算:图片、实物投影仪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名字叫《登幽州台歌》。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自由读诗,学习生字词。
二、自学古诗自由读读古诗,留意把每个字的字音都读准了。
三、整体感知,理解古诗:1、学生自由读诗,借助注释理解古诗2、指名读诗,刚好正音。
3、沟通。
四、借助画面,理解诗意,感情朗读。
1、(实物投影仪:插图)请学生视察,师讲解诗意,并进行范读。
2、学生自由练习感情朗读。
3、指名诵读,指导朗读。
4、全班齐读。
五、指导背诵。
登幽州台歌教案2一、朗读指导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朗读节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
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2、悠悠:渺远的样子。
3、怆然:哀痛凄凉。
4、涕:古时指眼泪。
二、作者介绍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射洪人。
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
诗的代表作为《感遇》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
他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敢言,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经常提出指责看法,不为武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下狱,他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特别苦闷。
2024年《登幽州台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登幽州台歌》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2.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欣赏能力。
4.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欣赏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三、教学难点1.诗歌的情感表达和哲理内涵。
2.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韵律。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陈子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登幽州台歌》的创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情感表达和哲理内涵。
五、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韵律。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朗读技巧,如停顿、重音等。
2.分析诗歌的韵律美。
三、课堂实践1.学生分组练习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2.各组展示朗读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课堂讨论1.学生讨论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五、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和哲理内涵。
三、课堂实践1.学生分组创作诗歌,以《登幽州台歌》为题材。
2.各组展示创作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课堂讨论1.学生讨论诗歌的创作过程,分享创作心得。
五、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朗读技巧。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朗读技巧,如语气、节奏等。
2.分析诗歌的韵律美。
三、课堂实践1.学生分组练习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等。
登幽州台歌优秀教案教案标题:登幽州台歌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和作者李白的生平2.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3. 掌握诗歌的朗诵技巧和表达方法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学重点:1. 诗歌《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和意境2. 诗歌的朗诵技巧和表达方法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课件、图片、音频等教学资源3. 诗歌《登幽州台歌》的原文和注释4. 朗诵范例视频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登幽州台歌》的背景介绍和作者李白的生平,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 展示诗歌的原文和注释,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二、学习1. 分段解读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义。
2. 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朗诵技巧和表达方法。
三、实践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指导他们在朗诵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并提供指导和反馈。
2. 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总结1. 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强化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
2. 鼓励学生分享对诗歌的感悟和体会,促进诗歌情感的交流和表达。
五、作业布置诗歌朗诵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进行诗歌朗诵,并写下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和体会。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古代诗歌《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和作者李白的生平,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掌握诗歌的朗诵技巧和表达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朗诵和讨论,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幼儿园教案登幽州台歌一、教案概述:本教案以幼儿园幼儿的发展需求和兴趣为出发点,以经典儿童歌曲《登幽州台歌》为主题,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帮助幼儿培养语言表达、音乐感知和创造性思维等综合能力。
二、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聆听和欣赏音乐。
2.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幼儿正确发音和流利表达的能力。
3.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幼儿的艺术创造能力。
4.加深幼儿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了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三、教学内容和流程:1.歌曲欣赏:教师播放《登幽州台歌》音乐,让幼儿聆听并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旋律。
通过有趣的游戏和问答环节,引导幼儿发表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2.歌曲学唱:教师逐句教唱《登幽州台歌》,并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发音和节奏。
通过反复练习,让幼儿熟练掌握整首歌曲,并展示出自信的表演。
3.绘画创作:教师鼓励幼儿自由发挥,用绘画来表达对歌曲的感受。
可以以自然风景、人物形象等为题材,引导幼儿用色彩和线条来表现歌曲中的情感和意境。
4.表演才艺:教师分组组织幼儿进行歌曲表演,可以设置小品、舞蹈或其他形式,让幼儿展示自己的才艺。
同时,鼓励幼儿自由发挥,在歌曲表演中加入自己的创意和想法。
5.集体游戏:教师根据歌曲的内容设计相关的游戏,如模拟登台、角色扮演等,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歌曲所描述的情境,进一步加深对歌曲的理解。
四、教学评估:通过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度、表现和成果,以及对歌曲理解和发挥的能力进行评估。
同时,可以用心理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了解幼儿对歌曲的认知和喜爱程度。
五、教学延伸:1.可以在班级活动中组织一次音乐会,让幼儿用表演和演唱来展示自己的才艺和对音乐的理解。
2.可以组织一次亲子活动,邀请家长一起参与歌曲学唱、绘画创作等活动,增进亲子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
六、教学反思:从幼儿的发展需求和兴趣出发,本教案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幼儿全面参与和体验歌曲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和激发幼儿的创造力,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想法。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幽州台歌》。
(2)理解诗文的内容和背景,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诗文的韵律美。
(3)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崇高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会珍惜时光,激发学生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信心。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准确把握,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朗读和背诵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文背景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提高文学批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文讲解课件,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以便记录学习内容。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文作者陈子昂及《登幽州台歌》的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文的历史、文化背景。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闭目倾听教师朗读,感受诗歌的情感氛围。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师引导深入理解诗文。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6. 课后作业:(1)学生背诵《登幽州台歌》。
7. 课后反思: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登幽州台歌》与其他登高诗的异同,如《登鹳雀楼》、《登飞来峰》等。
(2)学生分析不同作品中的意象、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差异。
2. 创作实践:(1)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登高诗,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登幽州台歌教案一、介绍《登幽州台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由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
该篇作品以雄浑激昂的歌咏形式,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和时局的深深思念和关切之情。
本教案将以《登幽州台歌》为教学素材,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篇杰出的文学作品。
二、教学目标1.了解《登幽州台歌》的和创作意图。
2.分析传统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4.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1.了解《登幽州台歌》的创作和时代。
2.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诗句,解读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探讨《登幽州台歌》的主题和艺术价值。
4.进行文学创作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创作相关作品。
四、教学活动活动一:介绍和诗句分析1.教师向学生介绍《登幽州台歌》的创作和时代。
2.分组讨论,学生们根据老师给予的诗句,分析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各小组派出代表,向全班展示诗句分析的结果。
活动二:探讨主题和艺术价值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登幽州台歌》的主题和艺术价值。
2.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3.各小组派出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活动三:文学创作1.学生们自由发挥,以《登幽州台歌》为灵感,创作相关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等)。
2.学生可以独立创作,也可以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
3.学生们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并进行互评和交流。
五、教学评估1.对学生的诗句分析、主题探讨和创作成果给予评估。
2.评估内容包括学生对诗句的理解程度、对主题和艺术价值的分析能力,以及创作作品的独创性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其他唐代文学作品,比如杜甫的其他作品或其他诗词名篇。
2.学生可以学习乐府诗歌的形式和特点,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
七、教学资源1.《登幽州台歌》的原文材料。
2.教学诗集或文学鉴赏书籍,用于学生参考和进一步了解相关知识。
3.课堂展示用的黑板或幻灯片等教学工具。
《登幽州台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幽州台歌》。
(2)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3)诗歌背景和作者简介。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
(2)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陈子昂及其作品《登幽州台歌》。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背景,了解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审美情趣。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歌的感悟。
(2)引导学生培养爱国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的朗读、背诵和讨论参与度。
(2)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和回答。
2. 作业完成情况:(1)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学生对诗歌背景和作者简介的掌握。
3. 考试成绩:(1)学生对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登幽州台歌》。
2. 深入了解诗人陈子昂的生平和创作,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登幽州台歌》的感悟文章。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容,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案例一、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登幽州台歌》这首诗,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 学会朗读《登幽州台歌》,正确理解诗的意思;2. 学会分析和解读诗中的重要词语和表达;3. 学会以《登幽州台歌》为基础进行创作,写一篇与诗情相符的文章。
二、教学重点1. 启发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2. 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诗中的重要词语和表达;3.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使他们能够写一篇与诗情相符的文章。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课件和诗歌原文;2. 确保教室内有足够的空间供学生朗读诗歌;3. 准备学生所需的习作纸和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以一些问题来导入本节课的内容,比如:“你们曾经登上过高山吗?那种感觉是怎样的?”然后引导学生对高山的景色和体验进行描述,为学习《登幽州台歌》做铺垫。
2. 欣赏诗歌(15分钟)教师播放朗读《登幽州台歌》的音频或自己朗读诗歌,让学生仔细倾听。
然后请学生跟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的位置。
3. 分析诗歌(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重要词语和表达,例如“幽州台”,“北风吹雪”,“穷途灾难”,“白发如霜”等。
请学生讨论这些词语的意义和作者的意图。
4. 理解诗意(2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通过诗中的词语和构思,理解诗的主题和内涵。
可以问学生一些问题,例如:“诗中作者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什么情感?”、“诗中的幽州台有何特殊意义?”等。
5. 创作习作(30分钟)教师要求学生以《登幽州台歌》为基础,创作一篇与诗情相符的文章。
学生可以选择描写自己经历的登山经历,或者通过想象和创作,写一段自己对幽州台的描绘。
6. 展示和分享(10分钟)教师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习作分享给同学。
学生可以上台朗读自己的文章,或者交换彼此的习作进行互评。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将自己的习作整理好,交给老师,并预告下节课将继续讨论诗歌的写作和表达技巧。
《登幽州台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幽州台歌》。
(2)理解《登幽州台歌》的创作背景、诗句的意义和表达的情感。
(3)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登幽州台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登幽州台歌》。
(2)理解《登幽州台歌》的诗意和表达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
(2)深入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陈子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登幽州台歌》,提问:“幽州台”指的是什么地方?为什么诗人要登高台?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登幽州台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诗后的注释,理解诗句的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登幽州台歌》的诗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分析诗中的意象、象征和修辞手法。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总结,强调诗歌中所表现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登幽州台歌》。
2. 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写一篇短文。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歌中所表现爱国情怀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是否有所提高,以及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古典诗歌。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登幽州台歌》的历史背景和图像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登幽州台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赏析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
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
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下面我们就一道去诗中探秘……
二、教学新课
登幽州台歌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
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有《陈伯玉集》传世。
2.初读古诗。
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出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②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
③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明确: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交错的楚辞体,注意朗读停顿,即“前/不见/古人,后/
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目标导学二:研读诗句,深入理解
1.学生再读,教师出示自主学习要求。
①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③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明确:时间角度(前、后)。
“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
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3.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明确:空间角度(天、地)。
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
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而涕下”?
4.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孤独的愁苦情怀。
目标导学三:分析形象,体会特点
1.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明确: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2.这首诗看起来比较消极,但其实不然,它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3.写作特色。
明确:气势磅礴:景物宏大、开阔、壮美;胸怀宏伟:胸怀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