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国考行测常识备考之巧用数量思维解判断题
- 格式:doc
- 大小:101.50 KB
- 文档页数:2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数量关系解题技巧在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中,数量关系是令大多数考生头疼的一种题型。
很多考生面对15道数量关系题目都是做不完,而这本质在于考生的解题方法出了问题。
因为从小学到大学,我们接触最多的方法就是列方程、解方程,方程思想虽然较万能,但是解题速度并不能够适应公考的节奏。
下面,中公教育专家就给大家介绍一种又快、又准的方法。
例1 一个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若干只兔子,共10只头,32只脚,问笼子里有几只鸡,几只兔子?【中公解析】此题正常解法是设两个未知数,列方程组,设有x只鸡y只兔子,则x+y=10,2x+4y=32,可解出x=4,y=6。
换一种思路,我们可以用盈亏思想来想,假设此10个动物都是鸡,则会有20只脚,而32比20多了12只脚,每只兔子比每只鸡多2只脚,因此说明一定会有6只兔子,4只鸡。
当然此题也可以先假设此10个动物都是兔子,按此思路也可以求出来。
上面我们用盈亏思想来解决问题,即先整体考虑问题,再进行多退少补,这样就可以避免列方程、解方程。
省略了中间的一些步骤。
又快又准地解决问题。
例2 某零件加工厂按照工人完成的合格零件和不合格零件支付工资,工人每做出一个合格零件能得到工资10元,每做一个不合格零件将被扣除5元,已知某人一天做了12个零件,得工资90元,那么他在一天做了多少个不合格零件?A.2B.3C.4D.6【中公解析】盈亏思想:假设12个都是合格的,则会赚12×10=120元钱,120比90多30元,一个合格与不合格的零件相差15元,30÷15=2,故2个不合格的,选A。
例3 甲乙两人参加射击比赛,规定每中一发记5分,脱靶一发倒扣3分。
两人各打了10发子弹后,分数之和为52,甲比乙多得了16分。
问甲中了多少发?A.9B.8C.7D.6【中公解析】由本题中“甲、乙分数之和为52”可得甲乙平均分为26,再由“甲比乙多得了16分”可得甲比平均分多8分,乙比平均分少8分,故甲34分,再用盈亏思想:若甲10发都中可得50分,50比34多16,每发中与不中差8分,16÷8=2,故中了8发,选B。
2018公务员考试行测-(数量)答题技巧6
公务员考试数字推理习题精解(2)
1.【解析】A。
一级等差数列,公差为19,19+95=114,因此A项当选。
2.【解析】C。
这是一道二级作商数列,作商后,出现2、4、6、8…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所以返回去作乘法,乘以10,得到7680,因此C项当选。
3.【解析】B。
解法一:观察数字发现,偶数项是一个公差为4的等差数列,奇数项是一个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括号的数字是偶数项,30+4=34,因此B项正确。
解法二:看作两两分组数列也可以,第二个数都是第一个数的两倍,17×2=34,因此B项当选。
4.【解析】D。
这是一道分数数列,属于整体观察法的题目:特征(1)前一个分子分母的乘积等于后一个以分数的分母,所以,空缺项的分母为23×210=4830;特征(2)前一个分母分子之差等于后一个分数的分子,所以空缺项的分子为:210-23=187,即,因此D项正确。
5.【解析】B。
这是一道16宫格的题目,观察发现,横列、竖列的加和都是148,148-16-12-107=13,148-19-109-15=5,因此B项正确。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数量关系《快、准、狠的技巧方法:代入排除》【导读】对于行测试卷中的数学题,广大考生总是习惯通过各种运算方法努力算出答案,孰不知有些题由于等量关系复杂不易求解出来,与其浪费时间苦苦计算,不如换种思路带入选项,说不定能快速得出想要结果。
今天中公教育专家就跟大家一起来学习带入排除思想。
代入排除法是解决客观选择题的一种常用方法。
对于一些正向求解不易的计算问题,可以根据题干信息能排除的尽量先排除,再根据选择题的选项中一定有一个是正确答案的特点,将剩余选项代入题干找到符合题意的答案。
题型一:代入排除解决数字问题1.一个三位数的各位数字之和是16。
其中十位数字比个位数字小3。
如果把这个三位数的百位数字与个位数字对调,得到一个新的三位数,则新的三位数比原三位数大495,则原来的三位数是多少?A.169B.358C.469D.736【题干分析】题目当中给了一个三位数字,并且给出了三位数字中的几个数位上的数字之间的的关系,再把这个三位数的数字进行调换,得出数字在变换前后的关系,求解出符合题意的数字,这类问题我们称之为“数字问题”。
在考试的过程中,对于数字问题,我们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代入排除,仅仅是涉及一些加减乘除计算而已,速度快,正确率高。
【答案】B。
中公解析:此题用排除法。
由“各位数字之和是16”可排除C 项;由“百位数字与个位数字对调,得到一个新的三位数,则新的三位数比原三位数大495”这一条件可排除选项A、D两项,符合题意的只有B。
答案为B。
题型二:代入排除解决计算问题1.某单位招待所有若干间房间,现要安排一支考察队的队员住宿,若每间住3人,则有2人无房可住;若每间住4人,则有一间房间不空也不满,则该招待所的房间最多有( )?A.4间B.5间C.6间D.7间【题干分析】当发现根据题干的条件无法快速找出答案,例如本题“若每间住3人,则有2人无房可住;若每间住4人,则有一间房间不空也不满”,对于总人数不清楚,可以根据选项给出的数字代入计算,求出最终结果。
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随着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渐渐临近,不知道各位考生准备得怎么样了?现将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数量关系答题技巧:教你几招,数量关系多种问题如何解?(一)详情公布如下,数量对于考生来说是比较头疼的一个板块,其实掌握方法也没有那么难。
教你几招,数量关系多种问题如何解?余数、多位数、年龄问题……,这些公务员行测考试中常见的“数量麻烦”,肿么办?如何解?不用怕,这里小编给大家介绍解此类型题的“万能钥匙”—代入排除法。
代入排除法,是一种非常简便易操作的方法,即把选项依次代入到题目中,与题意相符合的就是正确答案,与题意相矛盾的予以排除。
这种方法在具体的题目中怎么应用呢,请看以下几道典型例题。
1.余数问题【例1】一批武警战士平均分成若干小组值勤。
如果每4人一组,恰好余1人;如果每5人一组,恰好也余1人;如果每6人一组,恰好还是余1人。
这批武警战士至少有( )人。
A. 121B. 101C. 81D. 61本题若是正面求解,武警战士至少应该有多少个呢?毫无头绪,头冒黑线。
亲们,请注意这是客观题不是主观题,请看下选项,请看下选项,请看下选项(重要事情说三遍)。
那么我们不妨把选项也充分利用起来。
题中把武警战士分成若干组,每4人一组余1,每5人一组余1,每6人一组还是余1。
当题目中出现比较多的余数时,我们尝试着使用代入排除法,把选项代入题目中,看它是否符合题意。
问的是至少有多少人,我们应从最小的数值代入,代入D选项,武警战士有61人,若4人一组恰好余1,5人一组也恰好余1,6人一组还是恰好余1,完全符合题意。
所以正确答案为D选项。
对于这样的余数问题,当从正面求解困难时,那就考虑代入排除法吧。
1/2。
公务员行测辅导:巧用数量思维搞定公务员常识判断(一)如果说公务员的行测考试让很多人头疼,那么行测考试中的常识判断这个模块,可能会让更多人崩溃了。
其实常识判断模块的很多题,不一定要靠考生死记硬背,有时候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相关方法进行辅助理解,下面华图教育的教研专家就跟各位考生来说说如何借用数量的思维,辅助公务员的常识判断的备考。
公务员的常识判断考察的是考生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地理、环境、自然、科技、时政等多方面。
涉及面广,内容庞杂,复习的的过程中,很多概念性的东西需要记和理解的,特别是经济、时政的模块中。
下面华图的教研专家就跟大家详细说说如何来借助数量的思维,解决常识问题。
借助比重的概念,理解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是经济学中白考不厌的考点,也是经济学中最重要的经济指标之一。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物支出金额占总支出金额的比例。
其数学实质就是比重,即部分在整体中所占的比例。
所以计算公式恩格尔系数=食品部分的支出额/支出总额×100%。
这里经常容易混淆的是很多考生在计算的时候总是把恩格尔少系数的公式写成“食品部分的支出额/总收入”,考试的时候也会在这里做文章。
但如果考生借助数学思维来看这个概念,相信就不会出现问题了。
既然恩格尔系数其数学实质是比重,也就意味着计算公式中的分子分母应该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即至少应该是同一类事物。
分子指的是食品部分的支出,那么分母也应该是某种支出。
于是,公式相信各位考生就不会犯概念性的错误了。
当然如果食物支出比重过高,甚至达到了90%,那也就意味除了吃饭花钱,基本不花钱,换句话说就是生活水平还处于温饱的状态,那是不是就意味着生活水平很低。
所以通常认为,恩格尔系数越高,生活水平越低。
有了这种理解,我们来看一道题:【例题】恩格尔定律是指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的消费支出占家庭总消费支出的比率减少的规律。
依据上述定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第一部分常识判断1、根据我国宪法,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我国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民主形式B.为追查刑事犯罪,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可依法对公民的通信进行检查C.我国在普通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建立了相应的地方制度D.一切组织和个人都负有实施宪法和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2、依据刑法修正案(九)的规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对伪造货币罪不再处以死刑B.对代替他人参加高考的行为应作出行政处罚C.组织群众在医院闹事、造成严重损失的行为是犯罪行为D.编造虚假险情在微信中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是犯罪行为3、关于中国外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邓小平提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B.“另起炉灶”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提出的外交方针C.周恩来和陈毅都曾担任过外交部长D.委内瑞拉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拉丁美洲国家4、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客户存款属于:A.资产B.权益C.资金D.负债5、关于我国著名园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枫桥夜泊》涉及的城市是留园所在地B.十二兽首曾是颐和园的镇园之宝C.承德避暑山庄始建于明代崇祯年间D.苏州拙政园整体呈现均衡对称的格局6、我国古代用“金”“石”“丝”“竹”指代不同材质、类别的乐器。
下列诗词涉及“竹”的是:A.珠帘夕殿闻钟磬,白日秋天忆鼓鼙B.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C.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D.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7、柏拉图认为处于变化之中的事物不是真正的存在,持这种理念的人会认为以下哪项最真实?A.一棵树B.勾股定理C.人的照片D.关于马的概念8、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①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②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
③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2018公务员考试行测-(数量)答题技巧5
公务员考试数学运算习题精解(1)
1.甲乙丙丁戊己六个棋手进行单循环比赛(每人都与其他选手赛一场),已知第一轮甲的对手是丙,第二轮乙的对手是丁,第三轮丙的对手是戊,第四轮甲的对手是乙,那么第五轮己的对手是()
A.甲B.乙C.丙D.戊
2.某班级共有50名学生,某次考试后发现,所考的三门课程得分优秀率分别为10%、20%和16%,三门不及格率分别为12%、18%和10%,问如果在该班任选一名学生,至少有一门课程得分优秀且至少有一门课程不及格的最大概率为多少()
A.20%B.16%C.46%D.40%
3.小张和小王从16楼下到1楼,小张走楼梯,每层楼有32级台阶,他每分钟能走80级。
小王坐电梯,每上下1层用时10秒钟,每次开关门上下人共用时20秒钟,小张开始下楼的时候,小王乘坐的电梯刚下到16层,而在小王乘坐电梯下行的过程中,电梯又停下来上下人了5次。
问小王坐的电梯到1层之后,还要等多长时间小张才能到1层()
A.不到一分钟B.1-2分钟C.2-3分钟D.3-4分钟
4.有编号从1到5的5个箱子,将10个完全相同的小球放进5个箱子,要求每个箱子里必须有小球且数量不能超过箱子的编号,问符合要求的放小球的方法有多少种()A.21 B.22 C.23 D.24
5.将2个棱长为30厘米的正方体木块的六面分别全涂成黑色后,都锯成棱长为10厘米的小正方体,问从这些小正方体中随机抽取出多少个,才能保证一定能够在取出的小立方体中挑出8个,拼成外表面全为黑色的、棱长为20厘米的正方体()
A.27 B.36 C.40 D.46。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技巧:特值法巧解行测数量关系题特值法是解答公务员考试行测数量关系题的一味良药,今天就为考生详细讲解特值法。
什么是特值法?特值法按照字面的理解,就是把未知量设为特殊值来解决题目的方法。
那么,是不是所有题目都能用特值法呢?答案是否。
到底什么样的题目用特值法呢?有没有特值法的使用条件呢?下面就为考生讲解。
特值法的使用条件有两个:第一,题目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未知量,并且这几个未知量之间有比例关系;第二,未知量具有任意性。
这是特值法使用环境的字面说法,我来具体解释一下。
第一个使用条件,题目中必须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未知量,几个未知量之间有比例关系。
比较难理解的是后半句,几个未知量之间有比例关系,这个其实不难理解,举个例子,比如有两个未知量X和Y,它们符合等式X=3Y,这就是一个比例关系。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第二个使用条件,未知量具有任意性。
这个任意性其实是建立在第一个使用条件的基础上的,还拿刚才那两个未知量X和Y来说,X和Y不能是随便的两个数字,它们的任意性必须建立在比例关系等式X=3Y,它们必须是符合这个等式的任意两个数字。
题目:已知某商品的利润占商品原价的1/3,商品成本上升50%后,售价也跟着上涨,若希望保持商品利润在售价中所占的比例不变,售价必须上涨( )个百分点。
A 30B 40C 10D 50解析:大家看到这道题,会发现这道题满足了使用特值法的使用环境,第一,含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未知量,题目中的原成本、利润、售价这些都是我们不知道的;第二,未知量之间有比例关系,这三个未知量之间有一些数字的设定关系,利润占原价的1/3,这里还暗含着另一个比例关系,根据成本+利润=售价,那么成本就占原价的2/3;第三,未知量具有任意性,在这道题中并没有出现任何有单位的数据来限制这几个未知量。
所以这道题我们就考虑用特值法。
既然题目中出现一个分数,那么我们就根据分数的分母设原价为3,这时候利润和成本就不用设了,就可以得到利润为1,原成本为2,后面又说商品成本上升50%,那么升了之后的成本就是2+2*50%=3,要保持利润在售价中所占比例不变,就是所占比例还是1/3,那么成本还占2/3,现在的售价就是4.5,那么售价上涨了多少百分点呢?就拿现售价和原售价就可以求了,根据公式,(4.5-3)/3=0.5,也就是50%,这时候大家就可以选择答案了,答案选择D。
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
随着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渐渐临近,公务员考试应该如何复习呢?现将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答题技巧详情公布如下,在国家公务员考试答题中,数量关系绝不是放弃题,应该是你的得分项。
2018国考备战数量关系应是你的得分项。
谁说数量关系必须是放弃题,谁说数量关系就不能得分,只有你不想做,没有你做不到。
我经常会和学生说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想考110,你的数量关系可以不用学,甚至其他科目如果好,不答数量打120分也是很正常的,但是要是想上到130多了,就要求所有的模块正确率就要整体上升,那么数量关系当然也必不可少了。
在国考笔试答题中,要想让数量成为你的杀手锏,我们首先要知道两点问题!
答题顺序有侧重:我们对于行政能力测试整体试卷的答题顺序有所规划,数量关系是万万不能放在最后一个模块的,如果放在最后那估计小伙伴的小心脏就扑通扑通跳了,还如何能做好呢?
模块题型要了解:在国考中,分省部级与地市级,数量关系题目有区别,省部级15题,地市级10题,我们在备考时首先要做的认识题型,并且了解基本做题方法,我们先来
难易题目要区分:在这些题目中难题简单题是都存在的,所以我们可以先纵观看一下这些题,辨别出难易题目。
做到50%正确率就可以为自己整体成绩提升很高一部分,如果正确率可以更高,那更是极好的了。
1/2。
上海华图
行测答题思路-2018年上海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换种思维想数量
在公务员考试中,行测解题方法有哪些?行测答题推理题解题思路,本文上海华图结合例题讲解为大家介绍一种解答推理题目的思路。
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换种思维想数量。
2018年上海公务员考试和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换种思维想数量。
在行测数量关系中,我们总会遇到一类题目,从题干的描述来看似乎不能准确的划分为我们熟悉的某一类题目,比如行程问题或者利润问题等等,所以在看到题目的瞬间似乎没有特别明确的思路,而是需要我们进行比较复杂的稿纸推理。
在这样的情况下那就比较费时间了,不符合我们国考数量关系的学习复习思路。
例题:30个人围坐在一起轮流表演节目,他们按照顺序从1到3依次不重复地报数,数到3的人出来表演节目,并且表演过节目的人不再参与报数,那么在仅剩一个人没有表演过节目的时候,共报数多少人次( )
A.77
B.57
C.117
D.87
【解答】我们在正向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最先想到的就是直接三个人一组的推理,发现在第二轮推理开始时就出现的余数情况,会比较麻烦,所以为了方便我们快速得到答案,我们逆向思考,从题目描述来看,要离开一个人就得有3次报数,所以要离开29个人的话,总共要报数3×29=87次,选择D项。
(编辑:上海华图)。
1 / 2
2018国考行测常识备考之巧用数量思维解判断题
2018国考行测常识备考之巧用数量思维解判断题。
公务员考试的常识判断模块,每一年都会有2道题左右直接测查考生对于我国国情社情的了解,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时政问题。
时政固然需要考生记忆,但有时候可以借鉴数量的思维和数学的常识来辅助理解,接下来就跟大家聊聊用数学的常识做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题。
1.平均数的概念
平均数是一个数学的概念,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
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但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不代表这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都跟平均数相等。
平均数只能代表数据集中趋势。
在公务员常识判断的考试中,经常会涉及的是人均的概念,指的就是按每人进行平均计算,人均是最常见的一种平均数。
同样的人均代表的是一群人的平均水平,不代表每个个体都能达到平均数。
2.翻番的概念
翻番是数学统计中常用的术语之一,当然大家在复习资料分析的时候这个概念也是重点之一。
翻番指的是数量加倍。
翻一番就是变为原来的2倍,两番就是变为原来的4倍,三番就是变为原来的8倍。
翻N 翻,就是变为原来的2N 倍。
这些年的,党的工作报告中多次涉及翻番。
下面我们来看道题,看常识判断中怎么把数学思维运用进去。
【例】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两个翻番”,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下列关于“两个翻番”表述错误的是( )
A.党的十八大首次对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提出了量化目标
B.到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每人收入预计都能够实现倍增
C.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番是GDP 翻番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D.到2020年我国GDP 预计将超过2000年GDP 的4倍
答案选择B 。
如果各位考生明了数学中关于平均数的概念和内涵,相信此题的B 选项就很容易发现它在表述上有曲解概念的问题了。
十八大报告中描述的是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翻番,人均并不代表每个个体的居民收入都会翻番,而是指的是平均水平会翻番。
因此B 选项不正确。
再来看D 选项,我们在十八大报告中谈到了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其实我党对于翻番的使用在党代会中并不是第一次。
党的十六大提出“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党十七大提出“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党的十八大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撒,多次党代会中都有提到,而D 选项中所说的我国的GDP 其实就是国内生产总值,按照十六大的描述,2020年要比2000年翻两番,即为原来的四倍。
故D 选项正确。
我党对于翻番的描述在十八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到了城乡居民收入翻番,A 选项也是正确的,对于C 选项,国家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就是居民人均收入的翻番。
因此C 也是正确的。
其实还有
2 / 2 一点要提示各位考生的就是,但凡涉及到时政的题目,很多情况下要我们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但凡是利国利民,与我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根本宗旨不想违背的话语,一般都是正确的,而且出题人在出题目的时候也会可刻意去减少在国家大政方针上挖陷阱的可能性,毕竟出题人也是坚定政治立场的国家公职人员。
公务员考试的复习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各个学科都不是孤立的,特别是常识判断,更是需要大家把日常的知识做个梳理,并辅助其他学科的思维逻辑,做好备好工作,以上的这些例子希望可以帮到考生找到自己独有的解题方法。
更多考试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