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卖妇女儿童罪的概念及犯罪构成
- 格式:doc
- 大小:78.50 KB
- 文档页数:2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拐卖妇女、儿童罪问题研究及立法完善姓名:冯瑞瑞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法学指导教师:孟庆华20100501摘 要拐卖妇女、儿童罪,是指以出卖为目的,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
当前, 拐卖人口犯罪屡禁不止, 其原因之一是新《刑法》所规定的这一犯罪仍存在着立法缺陷。
本文从我国拐卖妇女、儿童罪的构成要件出发,探讨了各要件中存在的争议问题,并提出笔者自己的观点,进一步分析了拐卖妇女、儿童罪的立法缺陷及完善建议。
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拐卖妇女、儿童罪的客体。
本章在列举评析刑法学中关于本罪客体的诸观点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认为本罪的客体是妇女、儿童的人身不可买卖的权利。
同时从两性人、亲生子女能否能为本罪的对象入手,分析本罪在犯罪对象的规定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建议。
第二章:拐卖妇女、儿童罪的客观方面。
本章在对“拐卖”的含义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等具体行为方式的含义。
另外还分析刑法学界关于本罪的客观方面是否“以违背被害人的意志”为前提这一内容的各个观点,认为该罪的客观方面不以必须违背被害人的意志为前提。
第三章:拐卖妇女、儿童罪的主体。
本章首先从行为人与被害人的关系入手分析行为人与被害人存在亲属关系不能阻碍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其次, 从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能力的角度入手,论证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不能成为本罪的主体。
第四章:拐卖妇女、儿童罪的主观方面。
本章论述了本罪在主观上只能是直接故意并且必须以出卖为目的。
第五章:拐卖妇女、儿童罪的犯罪形态。
本章论述了拐卖妇女、儿童罪为行为犯,其犯罪的既遂并不要求犯罪目的的实现。
此外还指出本罪是继续犯,行为人在客体的侵害状态和对客体侵害的行为本身都仍在继续时参加本罪就可以构成本罪的共犯。
第六章:拐卖妇女、儿童罪的立法完善。
本章对该罪的完善提出建议,认为拐卖妇女、儿童罪应取消对犯罪对象的限制,恢复拐卖人口罪的规定。
第1篇摘要:近年来,拐卖人口案件频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然而,在案件处理过程中,法律争议问题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拐卖人口案件的定义、法律适用、证据收集、司法程序等方面,对涉拐案件法律争议问题进行探讨。
一、引言拐卖人口案件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
此类案件严重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破坏了社会和谐稳定。
然而,在案件处理过程中,法律争议问题不断涌现,成为司法实践中的难点。
二、拐卖人口案件的定义争议1. 拐卖人口案件的法律定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条的规定,拐卖人口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对于“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等行为的界定存在争议。
2. 争议焦点(1)拐骗与绑架的区别:拐骗是指以欺骗、利诱等手段使被害人脱离其家庭或监护人,而绑架是指以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使被害人脱离其家庭或监护人。
在司法实践中,两者难以区分。
(2)收买与贩卖的区别:收买是指以金钱或其他财物为代价,购买被拐骗、绑架的妇女、儿童,而贩卖是指以金钱或其他财物为代价,将拐骗、绑架的妇女、儿童转手出售。
在案件处理过程中,如何界定两者存在争议。
三、法律适用争议1. 刑法适用在拐卖人口案件中,刑法适用存在争议。
一方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条的规定,拐卖人口罪的最高刑期为无期徒刑。
另一方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一条的规定,拐卖妇女、儿童情节严重的,可以判处死刑。
在案件处理过程中,如何适用刑法存在争议。
2. 刑法与行政法的关系在拐卖人口案件中,刑法与行政法的关系也存在争议。
一方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儿童的,可以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另一方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条的规定,拐卖人口罪的行为也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拐卖妇女儿童罪法条篇一:拐卖妇女、儿童罪量刑来源:智豪刑事律师网编辑:张智勇律师(重庆律师协会刑事委员会副主任)刑事知名律师张智勇释义拐卖妇女、儿童罪量刑拐卖妇女、儿童罪量刑拐卖妇女、儿童罪的定义:拐卖妇女儿童罪是指以出卖或收养为目的,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
拐卖妇女、儿童罪量刑拐卖妇女、儿童罪的量刑处罚拐卖妇女、儿童罪量刑标准: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条拐卖妇女、儿童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一)拐卖妇女、儿童集团的首要分子;(二)拐卖妇女、儿童三人以上的;(三)奸淫被拐卖的妇女的;(四)诱骗、强迫被拐卖的妇女卖淫或者将被拐卖的妇女卖给他人迫使其卖淫的;(五)以出卖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麻醉方法绑架妇女、儿童的;(六)以出卖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七)造成被拐卖的妇女、儿童或者其亲属重伤、死亡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八)将妇女、儿童卖往境外的。
拐卖妇女、儿童罪量刑拐卖妇女、儿童罪量刑的相关法律规定情节严重的处罚:(一)情节特别严重的认定参照1992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严惩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的犯罪分子的决定,的若干问题的解答,(以下简称《解答》)的规定,这里所说的“情节特别严重”,是指本法第240条第1款所列的8项情形中特别严重的情节。
在具体执行中,不应在这8项情形之外再扩大范围。
(二)拐卖妇女、儿童集团的首要分子的认定首要分子是指在拐卖妇女、儿童犯罪集团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
需要指出,在一起案件中,首要分子既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几个。
凡符合法定特征的,都要认定为首要分子。
根据本法第26条第3款的规定,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全部罪行处罚。
(三)拐卖妇女、儿童3人以上的认定拐卖妇女、儿童3人以上既可以是一次拐卖妇女、儿童3人以上,也包括多次拐卖妇女、儿童3人以上;行为人既可以是实施拐骗等6种行为之一而对象为3人以上,也可以是两种以上行为而对象总计为3人以上,如拐骗1人,中转过另外2人。
拐卖妇女、儿童罪(一)拐卖妇女、儿童罪的概念与犯罪构成拐卖妇女、儿童罪,是指以出卖为目的,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
本罪是选择性罪名,可分解为拐卖妇女罪与拐卖儿童罪。
1.构成要件的内容为,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儿童。
(1)行为对象仅限于妇女与儿童,既包括具有中国国籍的妇女与儿童,也包括具有外国国籍和无国籍的妇女与儿童。
被拐卖的外国妇女、儿童没有身份证明的,不影响本罪的成立。
妇女包括真两性畸形人和女性假两性畸形人。
儿童是指不满14 周岁的男女。
出卖捡拾的婴儿的,成立拐卖儿童罪。
拐卖已满14 周岁的男性公民的行为,不成立本罪,符合其他犯罪构成的,可按其他犯罪论处。
问题是,出卖亲生子女或者所收养的子女的行为,是否成立本罪?根据最高人民法院1999 年10 月27 日《全国法院维护农村稳定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的精神,对那些迫于生活困难、受重男轻女思想影响而出卖亲生子女或收养子女的,可不作为犯罪处理;对于出卖子女确属情节恶劣的,可按遗弃罪处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2000 年 3 月20 日联合发布的《关于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有关问题的通知} ,以营利为目的,出卖不满14周岁子女,情节恶劣的,应以拐卖儿童罪论处。
出卖14 周岁以上女性亲属或者其他不满14 周岁亲属的,以拐卖妇女、儿童罪论处。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2010 年 3 月15 日《关于依法惩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意见(本节以下简称《意见》)指出"以非法获利为目的,出卖亲生子女的,应当以拐卖妇女、儿童罪论处……对私自送养导致子女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或者具有其他恶劣情节,符合遗弃罪特征的,可以遗弃罪论处。
"(67) 上述三个司法解释的内容虽然不完全一致,但基本精神相同。
特别是后两个解释,均将营利、获利目的作为出卖亲生子女的行为构成拐卖妇女、儿童的主观要素。
刑法中的拐卖妇女儿童罪与组织卖淫罪的犯罪行为差异犯罪行为是社会秩序的严重破坏者,而拐卖妇女儿童罪和组织卖淫罪作为刑法中的两项重要罪名,都涉及到了人身财产的严重侵害。
虽然这两者都属于性犯罪的范畴,但是它们在犯罪行为、对象和构成要件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首先,拐卖妇女儿童罪是指以非法获利为目的,通过强迫、欺骗、绑架、购买等手段,将妇女儿童从原居住地转移、拐卖、贩卖、收买或者接收,使其沦为他人的奴隶、妓女、劳动力等。
这一罪名主要针对的是拐卖妇女儿童的行为,强调的是对弱势群体的侵害。
而组织卖淫罪则是指为牟取非法利益,组织、引诱、容留、介绍他人卖淫的行为。
这一罪名主要针对的是组织卖淫的行为,强调的是对社会公共秩序的破坏。
其次,在犯罪对象上,拐卖妇女儿童罪主要针对的是妇女和未成年人,因为他们相对弱势,更容易成为犯罪分子的目标。
而组织卖淫罪的对象则是成年人,因为成年人有较强的自主权和判断能力,相对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
再次,在构成要件上,拐卖妇女儿童罪的构成要件相对较为严格。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拐卖妇女儿童罪必须满足以下三个要件:一是以非法获利为目的;二是采取非法手段将妇女儿童转移、拐卖、贩卖、收买或者接收;三是使其沦为他人的奴隶、妓女、劳动力等。
而组织卖淫罪的构成要件相对较为宽泛,只要是为了牟取非法利益而组织、引诱、容留、介绍他人卖淫,即可构成该罪。
最后,在刑罚上,拐卖妇女儿童罪的刑罚相对较重。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拐卖妇女儿童罪的最高刑罚为死刑,情节特别严重的还可以判处死刑缓期执行。
而组织卖淫罪的刑罚相对较轻,最高刑罚为有期徒刑十年,并可并处罚金。
总结起来,拐卖妇女儿童罪和组织卖淫罪在犯罪行为、对象和构成要件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拐卖妇女儿童罪主要强调对弱势群体的侵害,构成要件相对严格,刑罚较重;而组织卖淫罪主要强调对社会公共秩序的破坏,构成要件相对宽泛,刑罚较轻。
这些差异的存在,体现了我国刑法对于不同性质的犯罪行为有针对性的规制,旨在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共秩序。
摘要拐卖儿童罪是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犯罪行为。
自建国以来,我国对拐卖儿童现象进行了几次专项打击,但拐卖儿童现象却久经打击而不绝,并呈现出以下新特点:从个人分散作案到集团化拐卖儿童;从境内作案发展到跨国作案;从单纯的拐孩子传宗接代到强迫孩子做非法盈利活动;拐卖手法也从单纯的偷发展到明抢明夺,甚至为了拐卖儿童出现杀害儿童亲人的恶性案件,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为了预防和惩罚这种犯罪,《刑法》中除了规定了拐卖儿童罪以外,还规定了收买和拐卖儿童罪和聚众阻碍解救收买儿童罪等相关犯罪。
当打拐从近年成为热词时,很多人才开始关注这一社会问题。
但是,由于这些犯罪情况复杂以及我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严厉的刑罚并不能铲除滋生犯罪的社会土壤,因此,拐卖犯罪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社会问题,不仅要从法律上预防,还应当从社会中打击,进一步遏制这一严重侵犯儿童身心健康,严重威胁社会安定的犯罪。
关键词:人身权利打拐社会问题目录引言 (I)一、“拐卖儿童罪”的定义、特征及法律规制 (1)(一)拐卖儿童罪的定义 (1)(二)拐卖儿童罪的特征 (1)(三)拐卖儿童罪的法律规制 (2)二、“拐卖儿童罪”的案例 (3)(一)北京市公安机关侦破“2010.1.19”拐卖儿童案 (3)(二)四川省旺苍县公安机关侦破一起拐卖20年前拐卖儿童案 (4)(三)微博“打拐”陈士渠 (5)(四)“打拐”素材电影之《亲爱的》、《失孤》 (5)三、“拐卖儿童罪”的社会危害 (6)(一)拐卖儿童对被拐儿童本人的危害........................ (6)(二)拐卖儿童对被拐儿童家庭的危害 (7)(三)拐卖儿童对收买被拐儿童家庭的危害 (7)四、“拐卖儿童罪”的治理 (8)(一)“治病”“问诊”——我国拐卖儿童犯罪的成因 (8)(二)对症下药——对拐卖儿童犯罪的治理方法 (10)结语 (11)参考文献 (12)致谢 (13)引言拐卖人口的行为可谓历史悠久,相当长的时间内这种有违人性的犯罪甚至是被认为合法的。
刑法中的贩卖人口罪与拐卖儿童罪贩卖人口罪和拐卖儿童罪是刑法中的两项重要罪名。
虽然它们的名称有所不同,但它们的共同点是都是侵犯人类尊严和基本权利的犯罪行为。
本文将从定义、实施、认定及处罚等多个方面分析这两项犯罪。
一、贩卖人口罪贩卖人口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他人贩卖、运输、转移、收留、出借或者销售的行为。
这种犯罪行为往往伴随着受害人离开家庭和居住地,遭受人身安全、尊严和财产等方面的威胁和剥削,从而导致受害人身心受到极大的损害。
在实施贩卖人口罪的过程中,犯罪分子常常采取欺骗、胁迫和强制等手段让被害人无所防备。
比如说,诱骗妇女充当陪聊、陪酒、陪伴或者假装是相亲中介对受害人进行网络诈骗,或者在网吧、夜总会等场所拐骗未成年人,再迫使他们从事卖淫等违法活动。
贩卖人口罪的认定主要需要从三部分考虑:(一)行为要件:必须具备将人进行买卖、转移、收留等犯罪行为;(二)目的要件:达到非法获利目的;(三)客体要件:必须有售卖对象,这里指的是人。
所以,在辨认贩卖人口罪的过程中,既要看犯罪人的行为和主观上非法占有目的的真实情况,也要看被害人的人身、财产、身心健康等方面所遭受的危害程度。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犯罪嫌疑人可以面临5年至无期徒刑不等的刑罚。
二、拐卖儿童罪拐卖儿童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未成年人拐卖、收买、转移等行为。
相比之下,拐卖儿童罪只适用于未成年人。
因为未成年人普遍缺乏独立的自理能力,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的不良诱惑或者欺骗。
所以,对未成年人的拐卖行为尤其危险和恶劣,也更应该切实予以打击和制裁。
拐卖儿童罪的实施手段多种多样,包括虚假承诺和恐吓等。
常见的拐卖儿童犯罪模式是组织多个未成年人进行乞讨、流浪、盗窃和卖淫等活动,并通过暴力、药物和其他恐吓手段控制他们,迫使他们从事违法犯罪活动,从中获取利益。
认定拐卖儿童罪的条件包括三点:(一)行为要件:必须具备拐骗、收买等行为,构成了更加严重的拐卖行为;(二)目的要件:达到非法获利的目的;(三)客体要件:被拐骗的对象只能是未成年人。
HEBEINONGJI摘要:拐卖妇女儿童罪是一个近年来虽然经过严厉打击仍旧存在于世界上,甚至在某些地区十分猖獗的一类严重侵害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行为。
国内外对此类犯罪的研究以及打击,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探讨。
该文对我国人贩子犯罪的拐卖行为所涉及的客体、主体、主客观方面以及既遂未遂问题作了描述与分析来探讨拐卖妇女儿童罪。
关键词:女性;孩童;人格尊严论拐卖妇女儿童罪西北政法大学法律硕士教育学院王飞引言拐卖妇女丿暗的罪恶行为使被害者人格尊严和身心健康受到了挑战,给妇女儿童带来了极大的心理阴影,给受害人的家人也带来了非常大的伤害。
近些年来我国研究这类犯罪的学者教授对本罪的罪名构成、客体既遂、管理控制等方面都进行了探讨发展。
本文对近些年的针对拐卖妇女丿踵犯罪的立法对策进行了比较,对以往拐卖妇女、儿分析。
本》|^的犯罪客体、主体、犯罪主客观方面及既遂、未遂这些在理论界有争议的点的列举以及最终选择,及本罪的引人关注的点来进行探讨。
1拐卖妇女儿童罪犯罪主体拐卖妇女儿童类犯罪,刑法条文中并未对其主体进行特殊限制,拐卖妇女儿童类犯罪不属于那八项特别重大类犯罪,也就是说只要犯罪实施者年满十六周岁,那么他就可以成为拐卖妇女儿童罪的犯罪主体,但是又有了另外一个问题,拐卖妇女儿童的犯罪过程当中往往不止会犯拐卖妇女儿童罪名当中规定了的基本行为,即以出卖为目的,有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
拐卖妇女儿童过程当中行为人还可能实施诸如强奸或者杀害被拐卖人的行为,这种行为在刑法第240条当中也是有所列举的,刑法第240条第一款还规定了拐卖妇女、儿童集团首要分子,拐卖妇女儿童三人以上等这些都是作为拐卖妇女儿童犯罪行为的加重情节来进行处理的,这是针对一般的犯罪主体来说的,即年满十六岁的意识能力正常的人。
对于特殊主体来讲,十四岁到十六岁的犯罪实施者,在拐卖妇女儿童的过程当中只要实施了强奸、杀人等行为,就要在那八种严重犯罪行为当中依据犯罪分子所实施的行为对其进行定罪处罚,例如犯罪分子实施了强奸被拐卖者的行为,因其未达到拐卖妇女儿童罪的刑事责任年龄,就要根据强奸罪对其进行定罪处刑O 2拐卖妇女儿童罪的构成要件2.1拐卖妇女儿童罪的主观要件拐卖妇女儿童的主观方面很显然是故意犯罪,拐卖妇女儿童这一类行为是需要实施者进行一系列筹备策划的,不存在过失犯罪,当然也不会发生因为犯罪主体实施某一行为时,放任其行为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而导致其行为符合拐卖妇女儿童的犯罪特征,也就是说拐卖妇女儿童类犯罪的主观特征方面也不可能是间接故意。
拐卖儿童罪的问题研究摘要:近年来,拐卖儿童犯罪的重刑呼声日益高涨。
拐卖儿童虽然不一定对儿童造成身体上的伤害,但对于其家庭的伤害却是不可忽视的。
群众对于网络、新闻种观点甚至得到了广大百姓的广泛赞同。
然而,一律重刑乃至死刑是否符合我国罪行法定原则尚存在争议。
关键词:拐卖;儿童;犯罪;研究一、拐卖儿童罪的犯罪构成我国刑法对拐卖儿童的规定:刑法第二百四十条规定:拐卖妇女儿童罪是指以出卖为目的,拐卖、绑架、收买、贩卖、施诈接送、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
根据目前刑法对拐卖儿童罪的规定,拐卖妇女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根据刑法条文媒体曝光的拐卖儿童案件往往深恶痛绝。
对于拐卖儿童,有人指出一律处以死刑。
这,我国对拐卖儿童罪的最高刑已达死刑。
在整个刑法体系中,拐卖儿童罪的处罚已属于较重的刑罚。
从外国的刑法体系中,也均认可拐卖儿童是重罪,但从递交《海牙公约》的成员国中,仅有少数国家将拐卖儿童罪的最高刑设为死刑。
因此,我国对于拐卖儿童罪的处罚在世界范围看已处在较为严厉的阶层。
二、我国拐卖儿童的现状在近年的司法实践中,拐卖儿童的犯罪不断增加。
分析其原因,笔者认为,农村地区重男轻女思想以及为子女购买童养媳、丁克为自己延续后代等原因导致了该犯罪拥有巨大的市场,因而拐卖事件屡禁不止。
近年来,拐卖儿童案件往往以团体居多,且内部分工明确,更有甚者拐卖自己的亲生子女以谋取诱人的经济利益。
在拐卖儿童较为严重的贵州地区,受传统“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想要男孩为自己传宗接代,这也导致了男童被拐卖的可能性大大高于女童;还有甚者,为了掩饰自己的罪行,将拐来的儿童弄伤弄残,不顾儿童的身心健康,利用儿童组成“乞讨队”,在街上为自己乞讨赚钱。
还有一些收买人,收买被拐卖的儿童,目的是降低自家儿童带来的风险。
以贵州为例,该地是拐卖儿童的最主要流出地之一,养子往往是因为买方家庭自家的子女遭受了不幸早逝或者父母身体原因无法生育,养子流入这类家庭,往往其待遇较沿海好。
人口贩卖罪如何打击人口贩卖和拐卖行为人口贩卖和拐卖行为是一种严重侵犯人权的犯罪行为,给全球范围内的许多人造成了巨大的痛苦和苦难。
为了保护受害者的权益,并遏制这一严重的犯罪活动,国际社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打击人口贩卖罪。
本文将探讨人口贩卖罪的定义、成因、影响以及如何加强打击人口贩卖和拐卖行为的措施。
一、人口贩卖罪的定义和成因人口贩卖罪是指以非法手段招募、运输、转移、收留、出售或购买他人,以实现剥削目的的行为。
这种罪行通常涉及人口拐卖、强迫劳工、性剥削和其他形式的迫害。
人口贩卖和拐卖行为往往源于以下几个方面:贫困、社会不稳定、歧视和法律不完善。
这些因素造成了弱势群体容易被剥削和拐卖,成为人口贩卖罪的受害者。
二、人口贩卖罪的影响人口贩卖和拐卖行为给受害者、家庭、社会和国家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对于被贩卖者来说,他们常常被迫参与非法劳动、被剥夺人身自由、遭受身体虐待和性剥削,心理和身体健康会受到极大伤害。
家庭也经历着痛苦和分裂,有些被贩卖的人甚至永远失踪。
社会和国家也因此面临着安全问题、公共秩序的破坏和社会稳定的威胁。
三、加强打击人口贩卖和拐卖行为的措施为了打击人口贩卖罪,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立法、执法机构合作、加强公共意识和提供受害者保护等。
1. 立法各国应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明确人口贩卖罪行为和惩罚措施。
这些法律应包括对人口贩卖行为的定义、刑事责任和惩罚的规定,并提供受害者的保护和救助措施。
2. 执法机构合作为了有效打击跨国性的人口贩卖活动,各国执法机构应加强合作和信息共享。
国际组织以及相关非政府组织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协助调查、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等方式来支持各国打击人口贩卖罪。
3. 加强公共意识公众的意识和参与对于打击人口贩卖和拐卖行为至关重要。
各国政府应加强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人口贩卖罪的认识,并鼓励公众积极报告可疑活动,为打击人口贩卖提供有力支持。
4. 提供受害者保护为了保护受害者的权益,各国应建立完善的受害者保护机制。
拐卖妇女、儿童罪拐卖妇女、儿童罪,是指以出卖为目的,拐骗、绑架、收买、接送、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
【构成特征】拐卖妇女、儿童罪的基本特征是:(一)客体特征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不仅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利,而且破坏了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
因为人贩子在拐卖妇女、儿童过程中,首先要诱骗受害人脱离家庭,然后控制起来,使之处于不能自主、任人支配的地位。
即使出卖后,又要受到收买人的监视控制。
此外,妇女儿童被拐卖后,不仅本人受害,且累及受害人的家庭,妻离子散、家庭破裂,给家人造成莫大痛苦。
(二)客观特征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拐骗、中转、接送、收买、贩卖妇女、儿童的行为,?拐骗?,是指行为人利用欺骗、利诱等手段使妇女、儿童轻信其花言巧语,上当受骗,然后将妇女、儿童带走。
?接送?、?中转?,主要指在拐卖妇女、儿童的共同犯罪过程中,分工隐匿、移送、接转被拐卖的妇女、儿童,或者将被拐卖的妇女、儿童转手交给其他人贩子的行为。
也包括为人贩子介绍买主,为犯罪分子窝藏被骗的妇女、儿童的行为。
?收买?,是指以出卖为目的收买妇女、儿童的行为。
人贩子大多是同时实施自拐自卖行为,即同时具有拐和卖两个特征。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贩子并不直接拐骗,而是充当?二道贩子?,专门收买并转手倒卖别人拐骗的妇女、儿童。
这里所说的?收买?是以出卖为目的,即人贩子为了再次出卖而买。
这与刑法所规定的收买被拐卖、绑架的妇女、儿童罪中的?收买?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后者不是以出卖为目的,对于这种收买行为,不构成拐卖妇女、儿童罪,而是按照刑法第241条的规定,定收买被拐卖、绑架的妇女、儿童罪,但是,如果收买时不具有出卖目的,收买后又出卖的,仍属于拐卖妇女、儿童罪中的?收买?行为,则构成拐卖妇女、儿童罪。
?贩卖?是指将拐骗、收买的妇女、儿童转手出卖的行为。
?贩卖?行为单独作为拐卖妇女、儿童罪的一种犯罪行为,不论是自拐自卖,还是转手倒卖,都不能逃避法律制裁,55T"贩卖?的方式,可谓多种多样。
拐卖儿童罪的认定廖腾琼内容摘要:拐卖儿童是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行为,儿童作为未成年人,受到法律的特别保护。
本文从犯罪主观构成、犯罪形态、此罪与彼罪的区别以及刑事责任等方面作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拐卖儿童犯罪构成刑事责任由于受几千年封建宗法思想的影响,妇女儿童在新中国成立前长期处于受歧视、受屈辱、受摧残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废除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法统,逐步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但是,受封建宗法思想残余影响,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仍常常受到不法侵犯。
特别是近年来,将儿童作为商品进行买卖比较猖狂。
广西玉林“3.17拐卖儿童案”就是一个例证。
为了保护儿童免受非法侵犯,我国刑法以儿童为特定对象,对儿童作了专门的刑法保护。
刑法第240条规定了拐卖儿童罪。
拐卖儿童罪是指以出卖为目的,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儿童,以及以出卖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行为。
拐卖儿童罪是根据刑法240条拐卖妇女儿童罪分解出来的。
儿童,包括不满1周岁的婴儿、已满1周岁末满6周岁的幼儿和已满6周岁不满14周岁的儿童。
儿童不分男女性别。
拐卖儿童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儿童,或者偷盗婴幼儿的行为。
拐骗,是指以欺骗、利诱等非暴力手段将儿童拐走,以便出卖的行为。
绑架,是指以暴力、胁迫或者麻醉方法劫持、控制儿童的行为。
收买,是指以金钱或者其他财物买取、换取儿童的行为。
贩卖,是指将儿童当作商品出售给他人以获取非法利益的行为。
接送,是指行为人在拐卖儿童过程中的接收、运送的行为。
中转,是指为拐卖儿童的罪犯提供中途场所或机会。
偷盗婴幼儿,是指秘密窃取不满6周岁的儿童的行为。
行为人只要实施上述七种行为之一的,就构成本罪。
一、如何理解“以出卖为目的”犯罪目的是行为人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某种目的的心理态度。
犯罪目的是某些犯罪的构成要件。
这些犯罪可分为两种情况:(1)是法律明文规定某种目的为犯罪构成要件。
(2)是法律没有明文规定某种目的,但在理论解释上应当具有某种目的为犯罪构成要件,行为人不具有这种目的,犯罪就不能成立。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刑法学(2)》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108)简答题1.简述拐卖妇女儿童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
答:拐卖妇女儿童罪,是指以出卖为目的,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
本罪的构成特征是:(1)侵犯的客体是妇女、儿童的人身权利。
犯罪对象只,能是妇女和儿童。
(2)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或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之一。
(3)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
(4)主观方面必须是直接故意,并具有出卖谋利的目的。
2.简述妨害公务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
答:妨害公务罪,是指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或者履行职责,或者故意阻碍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本罪的构成特征是:(1)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和红十字会的公务活动。
侵犯的对象只能是正在依法执行职务、履行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红十字会工作人员。
(2)客观方面表现为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或者履行职责的行为,或者阻碍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但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3)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
(4)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
3.简述抢劫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
答: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当场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本罪的构成特征是:(1)侵害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公私财产所有权和公民的人身权利。
侵犯的对象是公私财产和他人人身。
(2)客观方面表现为对财物所有人、持有人或者保管人等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或者迫使其当场交出财物的行为。
(3)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本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4)主观方面必须出于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基本概念1.非法拘禁罪:指以拘押、禁闭或者其他强制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犯罪行为。
2.绑架罪:指利用被绑架人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人对被绑架人安危的忧虑,以勒索财物或满足其他不法要求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麻醉方法劫持或以实力控制他人的行为。
3.拐卖妇女儿童罪:指以出卖为目的,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施诈、接送、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
4.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指不以出卖为目的,收买被拐卖妇女、儿童的行为。
5.诬告陷害罪:指捏造事实,作虚假告发,意图陷害他人,使他人受刑事追究的行为。
6.强迫劳动罪:指以暴力、威胁或者限制人身自由的方法强迫他人劳动的行为。
7.雇用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罪:指违反劳动管理法规,雇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从事超强度体力劳动的,或者从事高空、井下作业的,或者在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等危险环境下从事劳动,情节严重的行为。
8.非法搜查罪:是指非法对他人的身体或住宅进行搜查的行为。
9.非法侵入住宅罪:指违背住宅内成员的意愿或无法律依据,进入公民住宅,或进入公民住宅后经要求退出而拒不退出的行为。
10.刑讯逼供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逼取口供的行为。
11.暴力取证罪:是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的一种,指司法工作人员使用暴力逼取证人证言的行为。
12.虐待被监管人罪:指监狱、拘留所、看守所等监管机构的监管人员,对被监管人进行殴打或者体罚虐待,情节严重的行为。
13.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指用暴力手段干涉他人结婚自由或离婚自由的行为。
14.虐待罪:指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经常以打骂、捆绑、冻饿、限制自由、凌辱人格、不给治病或者强迫作过度劳动等方法,从肉体上和精神上进行摧残迫害,情节恶劣的行为。
15.虐待被监护、看护人罪:指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患病的人、残疾人等负有监护、看护职责的人,虐待被监护、看护的人,情节恶劣的行为16.拐骗儿童罪:指以欺骗,引诱或者其他方法,使不满14周岁的男,女儿童脱离家庭或者监护人的行为。
刑法中的贩卖人口与拐卖儿童罪犯罪要素分析贩卖人口和拐卖儿童是严重犯罪行为,严重侵犯了人的尊严和基本权益。
在刑法中,这两种罪行都被视为严重的犯罪行为,并对其进行了严格的界定。
本文将对贩卖人口和拐卖儿童罪的犯罪要素进行详细分析。
一、贩卖人口罪犯罪要素分析贩卖人口罪是指以非法获利为目的,拐卖、收买、运输、转移或者接收被拐卖、被收买、被运输、被转移的人口,或者对被拐卖、被收买、被运输、被转移的人口实施非法拘禁、强迫劳动、强迫卖淫等行为,情节特别严重的行为。
(一)主体要素贩卖人口罪的主体一般为有组织的犯罪团伙、人口贩卖组织或者其他经济利益驱动的个人。
这些人以非法获利为目的,通过对被拐卖人口的控制和剥夺自由,实施各种违法行为。
(二)客体要素贩卖人口罪的客体是指被拐卖、被收买、被运输、被转移的人口,这些人口一般都是处于无助和脆弱地位的人,包括但不限于妇女、儿童、贫困农民工等。
贩卖人口罪主要对被贩卖者进行非法剥削、强迫劳动、强迫卖淫等,严重侵犯人的自由和基本权益。
(三)行为要素贩卖人口罪的行为要素包括拐卖、收买、运输、转移或者接收被拐卖、被收买、被运输、被转移的人口,以及对被贩卖人口实施非法拘禁、强迫劳动、强迫卖淫等行为。
这些行为构成了贩卖人口罪的犯罪行为。
(四)目的要素贩卖人口罪的目的是以非法获利为动机,通过贩卖人口来获取经济利益。
这些经济利益可以来自于非法劳动力的开发或者被迫卖淫行为。
二、拐卖儿童罪犯罪要素分析拐卖儿童罪是指非法拐卖、买卖、收养、运输、转移未满14周岁的儿童,或者将未满14周岁的儿童实施非法拘禁、强迫劳动、强迫卖淫等行为,情节特别严重的行为。
(一)主体要素拐卖儿童罪的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或者犯罪团伙。
他们以非法获利为目的,通过拐卖、买卖、收养、运输、转移未满14周岁的儿童来获取经济利益。
(二)客体要素拐卖儿童罪的客体是指未满14周岁的儿童,这些儿童因为年龄小、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往往成为犯罪分子追求非法利益的对象。
司考刑法基础讲义:拐卖妇女儿童罪司考刑法基础讲义:拐卖妇女儿童罪。
法律教育网为考生整理了司法考试名师讲义,希望能够给考生带来一些帮助。
祝大家学习愉快!拐卖妇女儿童罪:(一)概念:指以出卖为目的,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
1.本罪是一个多环节犯罪,实施其中任何一个行为就构成既遂。
2.构成本罪必须以出卖为目的,否则构成其他罪名,如拐骗儿童罪、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非法拘禁罪、绑架罪等。
3.以出卖为目的强抢儿童,或者捡拾儿童以后出卖的,构成拐卖儿童罪。
4.医疗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单位的工作人员以非法获利为目的,将所诊疗、护理、抚养的儿童贩卖给他人的,定拐卖儿童罪5.以非法获利为目的,出卖亲生子女的,定拐卖妇女儿童罪。
(12年)17.关于侵犯人身权利罪的论述,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C)D.收留流浪儿童后,因儿童不听话将其出卖的,构成拐卖儿童罪(11年)2.某孤儿院为谋取单位福利,分两次将38名孤儿交给国外从事孤儿收养的中介组织,共收取30余万美元的“中介费”、“劳务费”。
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符合依法治国的要求?(D)A.因《刑法》未将此行为规定为犯罪,便不能由于本案社会影响重大,就以刑事案件查处B.本案可追究孤儿院及其主管人员、直接责任人的刑事责任,以利于促进政治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C.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核准后,本案可作为单位拐卖儿童犯罪处理,以利于进一步发挥法律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D.可追究主管人员与其他直接责任人的刑事责任,以利于促进法律效果、政治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二)共同犯罪:1.有关场所的经营管理人员事前与拐卖妇女的犯罪人通谋的,对该经营管理人员以拐卖妇女罪的共犯论处;同时构成拐卖妇女罪和组织卖淫罪的,择一重罪论处。
2.明知他人拐卖妇女儿童,或者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而为其提供各种帮助,如提供被拐卖妇女、儿童的健康证明、出生证明,居间介绍的,以共犯论处。
(三)一罪与数罪:1.以下情形按一罪处理:(1)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又出卖的,定拐卖妇女儿童罪。
拐骗儿童罪立案标准
拐骗儿童罪,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规定,以欺诈、胁迫或者其他方法,
拐骗、贩卖、绑架、收买等方式劫持儿童的行为。
为了净化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儿童合法
权益,预防和打击儿童拐骗犯罪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制定了《关于办理拐骗儿童
案件的指导意见》,指出拐骗儿童罪的立案标准。
一、只有经世袭或代替他人育养的婴儿、幼儿拐骗婴儿至18岁未成年人,其行为构
成拐骗犯罪的,才符合拐骗儿童罪的立案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09年修订)第239条“以欺诈、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拐骗、贩卖、绑架、收买幼儿,构成拐骗婴儿罪”,以上行为均构成拐骗儿童罪,可以提起公诉。
二、具体的拐骗儿童罪立案标准应从下列三个方面着手:
(1)犯罪嫌疑人行为构成犯罪,必须具备三个要件:以欺诈、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拐骗、贩卖、绑架、收买幼儿;被拐者应为17周岁以下未成年人;该行为构成犯罪;符合
上述要件者,均构成拐骗儿童罪。
(2)应按照《关于办理拐骗儿童案件的指导意见》中规定的诉讼流程进行办理,包
括调查、审查、诉讼等程序,分析双方权利义务,准确判断属实、客观。
(3)起诉讼材料要提供一定的证据证明,其中应包括被害者、目击者证言等,加以
权威性法律专业术语阐释,让法官判断面前事实内容。
总之,拐骗儿童罪立案标准,要求具备以欺诈、胁迫等方式,拐骗、贩卖、绑架或收
买17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的行为,应按照刑法提出公诉,并且应当提交充分的证据,以
及法律专业术语的权威阐释,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正义。
来源:重庆智豪律师事务所编辑:张智勇律师(重庆市律师协会刑事委员会副主任)刑事知名律师张智勇释义拐卖妇女儿童罪的概念及犯罪构成
拐卖妇女儿童罪的概念及犯罪构成
一.概念:
拐卖妇女儿童罪是指以出卖或收养为目的,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
这是一种世界性犯罪。
二、三十年以来在中国大陆有愈演愈烈之势。
尤其在贫困地区云贵川和流动人口集中的发达地区如东莞深圳福建等地,此类犯罪长期猖獗。
拐卖妇女儿童罪的概念及犯罪构成
二.构成特征
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妇女、儿童的人身自由权利与人格尊严。
本罪的对象仅限于妇女和儿童。
2、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儿童,或者偷盗婴幼儿的行为。
根据有关司法解释,妇女,是指已满14周岁的女性,既包括具有中国国籍的妇女,也包括具有外国国籍和无国籍的妇女。
儿童,是指不满14周岁的男女儿童。
拐骗,是指以欺骗、利诱等非暴力手段将妇女、儿童拐走,以便出卖的行为。
绑架,是指以暴力、胁迫或者麻醉方法劫持、控制妇女、儿童的行为。
收买,是指以金钱或者其他财物买取、换取妇女、儿童的行为。
贩卖,是指将妇女、儿童当作商品出售给他人以获取非法利益的行为。
接送,是指行为人在拐卖妇女、儿童过程中的接收、运送的行为。
中转,是指为拐卖妇女、儿童的罪犯提供中途场所或机会。
偷盗婴幼儿,是指秘密窃取不满6周岁的儿童的行为。
本罪是选择性罪名,行为人只要实施上述七种行为之一的,就构成本罪,同时实施两种或两种以上行为的,亦构成一罪,而不实行数罪并罚。
拐卖妇女儿童罪的概念及犯罪构成
3.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
任何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4.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
而且行为人主观上具有出卖的目的。
根据本条的规定,只要行为人以出卖为目的实施了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
中转被拐妇女、儿童行为之一的,即构成拐卖妇女、儿童罪。
至于是否卖出,即犯罪目的是否实现不影响本罪的成立。
但是,如果行为人实施上述行为并不是以出卖为目的,例如,是为了奸淫、收养、奴役、强迫卖淫等目的,则可能构成其他犯罪,不构成本罪。
但实践中有的行为人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是为了与被害人形成婚姻、家庭关系,并不是为出卖,而收买后,由于被害人反抗或者其他原因,行为人又将收买的妇女、儿童卖给他人,应以本罪处罚。
实践中,拐卖妇女、儿童一般是以营利为目的,但也不能绝对排除不以营利为目的而实施拐卖妇女、儿童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