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文化常识类(总复习):文化常识复习与训练
- 格式:doc
- 大小:94.50 KB
- 文档页数:11
高考历史文化常识的复习策略高考历史学科中,文化常识部分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于考生来说,掌握这部分内容不仅能够在考试中得分,更有助于深入理解历史的内涵和意义。
那么,如何有效地复习高考历史文化常识呢?以下是一些实用的策略。
一、梳理教材中的文化常识教材是复习的基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常识。
考生应当仔细梳理教材中各个章节中涉及的文化常识,比如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思想文化、科技成就、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内容。
以政治制度为例,从先秦的分封制、宗法制,到秦汉的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再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以及明清的内阁制、军机处等,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演变过程。
在复习时,要明确这些制度的产生背景、主要内容、作用和影响,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
对于经济方面的文化常识,如古代的农业生产工具、土地制度、商业发展、货币演变等,也要逐一进行梳理。
了解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实施、坊市制度的变化以及交子的产生等重要知识点。
在思想文化领域,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以及佛教、道教的传播和发展,都是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同时,还要关注古代的教育制度,如太学、书院等的发展情况。
科技成就方面,四大发明的发明过程、传播和影响,以及古代的天文历法、医学、数学等领域的重要成果,如《伤寒杂病论》《九章算术》等,都要牢记于心。
文学艺术方面,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不同时期的文学体裁和代表作品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
绘画、书法、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人物、作品也要有所了解。
二、拓展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和资料仅仅依靠教材是不够的,考生还应该拓展阅读一些相关的历史书籍和资料,以丰富自己的文化常识储备。
可以选择一些通俗易懂的通史类书籍,如《中国通史》《世界通史》等,帮助自己构建宏观的历史框架,了解历史发展的全貌。
同时,也可以阅读一些专门介绍文化常识的书籍,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国文化史》等,深入学习各个方面的文化知识。
文史高考知识点总结文史高考作为高中阶段的重要考试,占据着学生们成绩的一大比重。
了解文史知识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对文史高考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供学生们复习备考之用。
一、中国古代史知识点1.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文化特点: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国家名号的王朝,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2.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分为进士科、举人科和乡试科等。
3.秦始皇的统一中国: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国的君主,他实行了一系列的中央集权政策,如推行法家思想,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等。
二、中国近代史及现代史知识点1.近代中国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要战争,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2.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要革命,它推翻了清朝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场重要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的成立结束了中国长达百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
三、中国文学史知识点1.古代文学经典:《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2.现代文学名著:《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展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困境。
《茶馆》是中国现代话剧的代表作品,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
四、世界历史知识点1.古希腊与罗马文明:古希腊与罗马文明是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文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希腊的民主制度和罗马的法治思想。
2.法国大革命与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之一,标志着欧洲封建制度的结束。
美国独立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战争,为美国独立建国奠定了基础。
高考文化常识复习题一、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 请列举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2. 简述孔子的教育理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 描述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及其对文化发展的贡献。
4. 阐述《诗经》、《楚辞》、《史记》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
5. 请列举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及其作者。
二、中国近现代文化常识1. 简述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2. 描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3. 阐述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4. 请列举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几位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
5. 简述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的变革。
三、外国文化常识1. 简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化的特点。
2. 描述启蒙运动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3. 阐述莎士比亚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4. 列举几位著名的外国哲学家及其主要思想。
5. 简述现代奥运会的起源及其对世界体育文化的影响。
四、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1.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 描述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现代传承。
3. 阐述现代科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4. 简述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5. 描述中国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的融合与发展。
五、文化与社会1. 简述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 描述文化多样性对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3. 阐述文化创新对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作用。
4. 简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5. 描述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六、综合应用题1. 请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2. 以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分析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 论述文化自信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
4. 简述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护和发展本国文化。
5. 请以一个具体文化现象为例,分析其对当代青年的影响。
结束语:通过以上题目的复习,希望同学们能够对高考文化常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够培养对文化现象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为未来的学术和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考历史文化常识知识点精讲高考对于每一位学子来说都是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挑战,而历史学科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涵盖了丰富的知识领域。
其中,历史文化常识更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高考历史文化常识的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讲解。
一、古代政治制度1、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重要政治制度。
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但需要向周天子承担一定的义务,如进贡、述职、出兵等。
这一制度在初期有利于巩固周王朝的统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势力逐渐强大,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
2、宗法制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
宗法制在西周时期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对后世的家族观念和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3、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则分管具体政务。
这一制度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4、行省制行省制始于元朝,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行省是中央派出的机构,长官由中央任命。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行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二、古代经济1、农业古代农业的发展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此外,古代还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建,如都江堰、郑国渠等,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手工业中国古代手工业分为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技术水平高超,生产不计成本,但产品主要供官府使用;民营手工业在明清时期得到了较大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家庭手工业则是农业的补充。
3、商业古代商业在不同时期发展程度不同。
商朝时期,职业商人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出现了许多商业城市和大商人;隋唐时期,商业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柜坊和飞钱;宋元时期,商业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出现了纸币;明清时期,商业继续发展,出现了商帮,如徽商和晋商。
高考必备文化常识大全1. 中国历史文化知识- 五千年中国文明史:从黄河文明到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概述。
- 几代中国领导人:中国近代历史中的重要政治人物及其影响。
- 中国古代的文化瑰宝:如《诗经》、《论语》、《道德经》等。
-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如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
2. 世界历史文化知识- 古希腊罗马文明:希腊哲学、古罗马法律、古希腊神话等。
-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文化繁荣和艺术复兴。
- 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 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两次战争对世界产生的重大影响。
3. 中国文化名人及其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
- 现代文学名著:如鲁迅、茅盾、莫言等作家的重要作品。
- 中国古代文化名人:如孔子、杜甫、李白等。
- 中国现代文化名人:如齐白石、鲁迅、郭沫若等。
4. 世界文化名人及其作品- 莎士比亚及其戏剧作品:如《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 世界现代文学名著:如《1984》、《傲慢与偏见》、《人类简史》等。
- 著名画家和作品:如达·芬奇和《蒙娜丽莎》、梵高和《星夜》等。
- 著名音乐家和作品:如贝多芬和《第九交响曲》、莫扎特和《安魂曲》等。
5. 世界知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节庆活动:如巴西的嘉年华节、印度的排灯节等。
- 音乐和舞蹈表演:如西班牙的弗拉明戈舞、印度的卡塔克舞等。
- 传统手工艺:如中国的剪纸、日本的和纸、印度的印染等。
- 传统美食烹饪技艺:如中国的烤鸭、法国的面包、意大利的意面等。
6. 世界知名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世界自然遗产:如大堡礁、巴厘岛、亚马逊雨林等。
- 世界文化遗产:如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长城、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等。
- 世界知名建筑:如印度泰姬陵、美国自由女神像、悉尼歌剧院等。
- 世界知名博物馆:如大英博物馆、卢浮宫、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
以上提供的高考必备文化常识大全涵盖了中国和世界历史文化、著名人物及其作品、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和人文景观等方面的知识。
文化常识试题库及答案高中一、选择题1.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A. 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B. 陶瓷、丝绸、茶叶、指南针C. 造纸术、火药、印刷术、陶瓷D. 丝绸、茶叶、火药、印刷术答案:A2.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分别代表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同时期的文学形式,其中“楚辞”的代表人物是:A. 李白B. 杜甫C. 屈原D. 苏轼答案:C3. 下列哪项不是中国传统节日?A. 春节B. 清明节C. 圣诞节D. 中秋节答案:C4. 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的中国古典园林是:A. 颐和园B. 圆明园C. 拙政园D. 所有选项都是答案:D5. 中国古代的“六艺”指的是:A. 礼、乐、射、御、书、数B. 礼、乐、射、御、书、画C. 礼、乐、射、御、书、诗D. 礼、乐、射、御、诗、数答案:A二、填空题6. 中国的国花是_________。
答案:牡丹7. “四大名著”指的是《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_________。
答案:《三国演义》8. 中国的书法艺术有“四体”之称,分别是楷书、行书、草书和_________。
答案:隶书9. “文房四宝”指的是笔、墨、纸、_________。
答案:砚10. 中国的四大名绣包括苏绣、蜀绣、粤绣和_________。
答案:湘绣三、简答题11. 简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答案: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始于隋唐,终于清朝。
主要内容是:通过定期的考试选拔人才,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经义、诗词、策论等,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最终选拔出进士、举人等不同级别的官员。
12. 描述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基本情况。
答案: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西域以及更远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陆上通道。
主要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过甘肃、新疆,到达中亚、西亚,甚至远至地中海地区。
海上丝绸之路则以广州、泉州等港口为起点,通过南海、印度洋,连接东南亚、南亚、西亚以及非洲东部地区。
历史高考文化常识总汇赤县、神州、中华、华夏、函夏、九州、九域、九有、九土、九区、、九牧、八州、禹城、禹迹、禹甸、海内、中州、中原、四海、中土、天朝、外国人称呼中国,中文译音为:支那、脂那、至那、希尼、震旦等。
这些都是“秦”字的外文对应,或以为从“丝绸”的“丝”读音而来,也有人认为源出“瓷器 (china)”或闽南话的“茶”。
俄罗斯将中国叫“契丹”,显然另有来源。
契丹族建立的辽朝,武力强盛,【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生肖算法:(时间-3)÷12的余数就是对应的地支,那么2009年就是牛年。
【古代纪年法】(1)干支纪年:(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可能出现奇偶相组合。
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将公历年换算成干支年的方法:年份减去3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年份减去3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2)年号纪年: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
如:康熙元年等。
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可兼用,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3)王公年次纪年:用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4)年号干支兼用(如:咸丰庚申,英法联军自海入侵)。
【纪时法】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1)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时,日入,黄昏,人定。
(2)地支纪时:子23-1点,丑1-3点,寅3-5点,卯5-7点,辰7-9点,巳9-11点,午11-13点,未13-15点,申15-17点,酉17-19点,戌19-21点亥,21-23点。
【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也称“五鼓”或称五夜。
一更19—21点,二更21—23点,三更23—1点,五更3点—5点。
高考文化常识知识点及练习题及答案一、高考文化常识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和公羊传》《榖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B. 《楚辞》由刘向于西汉末年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而成,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C. 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一种礼仪,由九名侯相迎宾赞礼人员)立于殿廷,接引宾客上殿。
D. 古代将一天时间划分为十二时辰,以十二地支来命名,“人定”指的是子时,“黄昏”指的是戌时。
2.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战国四公子”,是指齐国的孟尝君赵胜,赵国的平原君田文,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皆以招揽宾客著称。
B. “尊”“卮”均是酒器,“斗卮”是大酒杯,“觚”也是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爵”是古代饮酒器的总称,“觥筹交错”的“觥”则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而“不胜杯杓”的“杓”则是一种饮水的器具。
C.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中的“节”是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
D. “玦”是半环形的佩玉;“鼎”“镬”均是古代的刑具;“甑”是蒸饭的用具,“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中的“俎”是砧板。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
B. 《战国策》是一本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三篇,记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记述了战国时谋臣策士的谋议辞说和纵横捭阖的外交活动。
C. 《史记》的“纪传体”体例,是史学上的伟大创造,反映了司马迁以人物传记再现历史的宏伟构思。
D.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4.下列关于我国二十四节气的先后排序,正确的一项是()A. 惊蜇—谷雨—霜降—寒露B. 清明—小满—秋分—白露C. 雨水—芒种—小寒—大雪D. 春分—大暑—处暑—小雪5.下列哪一项不是南京的别称?()A. 临安B. 建康C. 金陵D. 江宁6.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的一项是()A. “孝廉”是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即选拔奇才异能之士来补充内廷。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精炼120题(附答案及详细解析)古代文化常识精练(1)1、寿联多是祝愿寿者长寿,称颂寿者的品德与功绩。
寿联多为五字或七字,也有达数十字或数百字的。
寿联切事、脱俗、工整而有韵味,选用恰切的词句,注以流畅的气势,使人看了即了解其意义,引起共鸣。
例如:“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
”这幅寿联写的老人岁数是:()A、60岁B、70岁C、100岁D、141岁答案:D解析:花甲,即60,花甲重逢就是120;增加三七岁月,就是再加三七二十一,就是141;古稀,即70,古稀双庆就是140;更多一度春秋,加起来就是141。
2、下列描写古代历史名人名家的对联,说法错误的是:()A、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颂李白B、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颂杜甫C、枫叶四弦秋,棖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颂白居易D、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
——颂王昭君答案:D解析:“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是唐代温庭筠的《苏武庙》说的苏武的事,而颂王昭君的对联是“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
3、对联集句对大多非原创,是从已有诗文句子中选句配对,推陈出新。
与“劝君更尽一杯酒”(唐·王维)对仗工整的是:()A、天涯涕泪一身遥。
(唐·杜甫)B、与尔同消万古愁。
(唐·李白)C、八骏日行三万里。
(唐·李商隐)D、替人垂泪到天明。
(唐·杜牧)答案:B解析:题干“劝君更尽一杯酒”是唐代王维的《渭城曲/ 送元二使安西》诗句,“劝君”与“与尔”有第二人称相对,“更尽”与“同消”有动词相对,“一杯酒”与“万古愁”数量词相对,所以选B项。
A项“天涯涕泪一身遥”是唐代杜甫《野望》中的诗句;B、“与尔同消万古愁”是唐代李白《将进酒》中的诗句;C、“八骏日行三万里”是唐代李商隐《瑶池》的诗句;D、“替人垂泪到天明”是唐代杜牧《赠别》的诗句。
文史高考知识点归纳总结随着高考的临近,文科和历史类科目的复习备考是很多学生关注的焦点。
文史科目中包含了大量的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对这些知识点的整理和归纳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文史高考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复习备考。
一、语文知识点1. 文学常识: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等,了解文学艺术理论。
2. 修辞手法:掌握各类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以及它们在文章中的使用技巧。
3. 诗词鉴赏:了解各个时期的诗词作品,能够理解其中的意境、艺术特点等。
4. 文言文阅读: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熟悉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表达方式和句式结构。
5. 现代文阅读:对现代文进行阅读和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观点以及论证方式。
二、历史知识点1. 中国古代史: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事件、朝代演变等,了解古代社会制度、文化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2. 中国近代史:了解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历史事件、革命斗争和改革开放等,理解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3. 世界史:对世界历史的基本发展脉络有所了解,包括世界各大洲的历史、重要的历史事件、重要人物等。
4. 思想文化史:了解中国古代和近代思想文化的主要流派、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思想观点和贡献。
5. 地理知识:掌握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等基本知识,并了解地理环境对历史和社会的影响。
三、复习备考策略1. 制定复习计划:合理安排复习时间,结合自己的强项和薄弱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备考。
2. 多练习题:通过做题提高答题技巧,增强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熟悉考试场景。
3. 多看书籍资料: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和资料,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4. 制作思维导图:将知识点进行分类归纳,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来帮助记忆和理解。
5. 找到弱点突破口: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复习,并与老师或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寻求帮助和解决问题。
最后,文史科目的复习备考需要时间和耐心,希望同学们能够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相信自己的实力,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考历史文化常识类(总复习):文化常识复习与训练一、文化常识:【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
宋人抽出《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配合,至南宋淳熙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定。
此后,“四书”始终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称于汉武帝时。
其中存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封建时代教育的必读教科书,并被统治阶级作为宣传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论依据。
【六经】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外,另加《乐经》。
也有称“六经”为“六艺”的,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
【十三经】十三部儒家经典。
汉代开始,把《诗》《书》《礼》《易》《春秋》称为“五经”。
唐代把“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公羊传》《毂梁传》《左传》),连同《易》《书》《诗》称为“九经”。
至唐文宗刻石经,将《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则为“十二经”。
宋代又将《孟子》提升为经,故有“十三经”之称。
【三字经】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
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撰,明清学者陆续增补,至清初的本子为一千一百四十字。
内容从阐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进而依次讲述名物常识、经书子书、历史知识及古人勤学的故事等。
内容包括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
全部用三言韵语,便于儿童诵读。
句法灵活丰富,语言通俗易懂。
自编成后广为流传,一直使用至清末民初。
《三字经》被誉为“蒙学之冠”,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
【百家姓】北宋初年钱塘(今杭州)的一位儒生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像一首四言诗,便于诵读和记忆,称为《百家姓》。
《百家姓》是我国古代流行时间最长,流传地域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
【千字文】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
南朝梁代周兴嗣编,梁武帝大同年间编成。
全书将一千个字,编为四字一句的韵语,介绍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基本上无重复的字。
自隋代开始流行,至清末一直被广泛用作儿童识字课本。
宋代以后,有种种续编和改编本,但都没有旧本流传得广泛、长久。
【千家诗】旧时蒙学读物。
有《新镌五言干家诗》《重订千家诗》两种,前者题王相选注,后者题谢枋得选、王相注,所选均七言诗。
两种选本都分绝句、律诗两部分,大都为唐、五代、宋作品,宋诗尤多。
因入选之诗浅近易解,所以流传较广。
【唐诗三百首】诗歌总集。
清代乾隆年间蘅塘退士孙洙编,实选唐诗三百十首,分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及乐府诸体排列。
选编的原意,本作为家塾课本。
所选诗作大都艺术性较高,便于吟诵,是流传最广的唐诗选本。
【文选】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
南朝梁萧统(昭明太子)编选,世称《昭明文选》。
选录自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共一百二十九家,七百余篇,分三十八类。
选者注意到文学与其他类型著作的区分,故不选经子,史书也仅取论赞,入选作品大多为骈文。
该书是研究梁以前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古文观止】清代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编选的一部历代文章总集,共十二卷。
全书收录自东周至明末的文章二百二十二篇,以朝代为序排列。
选文多慷慨悲愤之作,语言琅琅上口每篇的简要评注,颇有见解。
是清代以后流传最广、影响较大的古文选本。
【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的各类文章总集。
全书七十五卷,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依文体分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十三类。
所选作品主要是《战国策》、《史记》、两汉散文家、唐宋八大家及明代归有光、清代方苞、刘大櫆等的古文。
书首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的特点、源流及其义例。
【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清代乾隆年间编定。
全书总计三干二百二十九卷,记载了从黄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也常以之代称中国历史。
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原名《太史公书》,东汉以后始称《史记》,西汉司马迁撰。
全书一百三十篇,计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自黄帝至汉武帝时期共约三千年的历史。
该书取材颇富,作者曾广泛查阅并实地调查了大量史料和史事。
文笔优美生动,结构严谨,被奉为封建时代历史著作的典范,在我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作者所创的纪传体例为历代著正史者所遵循取法。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全书二百九十四卷。
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该书取材广泛,除历朝正史外,尚有野史、实录、谱牒、行状、文集等三百余种。
剪裁精审,严谨清晰,功力极深,是一部对后代产生很深影响的编年体通史。
【太平广记】著名类书,由北宋李防等奉敕编辑。
因成书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故名。
全书五百卷,另目录十卷,按题材性质分九十二大类,一百五十余小类,收录上迄先秦两汉,下及北宋初年的作品约七千则。
采录汉代至宋初的小说、笔记、稗史等五百余种,保存了今已亡佚的大量古小说资料。
【诗文集的命名方式】古人为诗文集命名的方式,主要的有:(1)以作者姓名命名。
如《孟浩然集》、《李清照集》、《陶渊明集》。
(2)以官爵命名。
如《王右丞集》(王维)、《杜工部集》(杜甫)。
(3)以谥号命名。
如《范文正公集》(范仲淹)、《欧阳文忠公集》(欧阳修)。
(4)以书斋命名。
如《七录斋集》(张溥)、《饮冰室合集》(梁启超)、《惜抱轩文集》(姚鼐)。
(5)以作者字、号命名。
如《李太白全集》、《文山先生全集》、《王子安集》(王勃)、《苏东坡全集》、《稼轩长短句》(辛弃疾)、《徐霞客游记》(徐宏祖)。
(6)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
如《樊川文集》(杜牧)、《贾长沙集》(贾谊)、《长江集》(贾岛)、《梦溪笔谈》(沈括)。
(7)以出生地命名。
如《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柳河东集》(柳宗元)。
(8)以帝王年号命名。
如《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嘉祜集》(苏洵)。
【史书编写方式】我国古代史书按不同的标准可分为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通史、断代史等。
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纪传体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以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
断代史的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史书体例主要有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三种。
(1)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由司马迁首创。
《二十四史》全是纪传体。
(2)编年体是按年月日先后顺序来记述史实的史书体裁,如《左传》、《资治通鉴》。
(3)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
这种体裁在南宋时才出现,如《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
【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
从汉武帝开始有年号,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称为改元。
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
有的皇帝只有一个年号,如唐太宗年号“贞观”、明太祖年号“洪武”、明成祖年号“永乐”;有的皇帝有两个年号,如宋高宗年号“建炎”“绍兴”、元世祖年号“中统”“至元”;有的皇帝有多个年号,如唐高宗有14个年号、武则天有17个年号明清两代皇帝一般不改元,一个皇帝一个年号,故往往就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爱新觉罗·弘历在位年号“乾隆”,称乾隆皇帝。
【谥号】谥号是帝王、诸侯与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带有褒贬性质的称号。
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
表褒的称号有文、景、武、明、穆等,如晋文公、秦穆公、汉武帝;表贬的称号有灵、厉、炀、哀等,如周厉王、隋炀帝。
后世帝王谥号多用一字,如汉武帝(武,威强睿德曰武)、隋炀帝(炀,好内远礼曰炀);其余人(非帝王者)大多用两字,如文忠公(文忠,欧阳修)、忠烈公(忠烈,史可法)等。
【庙号】封建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立名号,叫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
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等;开国皇帝之后的嗣君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明神宗等。
大体上来说,唐代以前的殁世帝王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以后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2)帝王年号纪年法;(3)干支纪年法;(4)年号干支兼用法。
其中,干支纪年法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巴、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将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
【干支纪年】干支纪年是我国传统的纪年方法。
我国古代是用干支纪年的,大家常看到用“甲午”“戊戌”“丁卯”这样的纪年法。
近代史上的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名词就是干支纪年。
所谓干支就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简称。
因为地支和生肖都是有十二个,所以每一个地支都对应一个生肖。
1.求天干的方法。
凡是公历年个位数是4的,天干为甲,个位数是5的,天干为乙,依此类推:2.求地支的方法。
用公历年除以12,余数是4,地支是子,余数是5,地支是丑,于是有:如:1644年的干支年是甲申年(猴年),1911是辛亥年(猪年),2005年是乙酉年(鸡年),2008年是戊子年(鼠年)等。
【春节·春联】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
春节象征团结、兴旺,是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
春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
春联,源于桃符,起于五代十国,兴于明清,发展到今天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按农历算在每年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四月五日或六日。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艾节、夏节等。
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由来,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东汉孝女曹娥说等。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仲秋节、-kJL节、八月节等,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它的起源主要有三种说法:古代帝王祭月礼制、月下歌舞觅偶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遗俗“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朱元璋月饼起义”都是与中秋节有关的神话传说和故事。
【重阳节】重阳节,农历九月九El,叉称为双九节、老人节。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
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莱萸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