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科学第三章..
- 格式:ppt
- 大小:383.00 KB
- 文档页数:57
科学七年级下第三章知识要点汇总1.人的生命周期.2. 是个体发育的起点,种子中的是由它发育而来的。
3.青蛙的生命周期。
5.青蛙的变态发育:象青蛙那样,从到的发育过程中,在和上要发生很大改变的发育类型,叫做变态发育。
6.昆虫的变态发育有两种类型:(1)不完全变态发育(蝗虫、螳螂、蜻蜓、蟋蟀、蝼蛄、臭虫):受精卵→幼虫(若虫)→成虫(2)完全变态发育(蚊、蝇、蝶、蜂、蛾、蟑螂):受精卵→幼虫(如孑孓、毛毛虫、蛆、蚕、菜青虫)→蛹→成虫(如蚊子、蝴蝶、苍蝇、蚕蛾、菜粉蝶)7.人体中的生殖细胞是和。
男性的生殖系统由、、、等器官组成,其中是主要的性器官。
能分泌和产生。
10. 女性的生殖系统由、、、、等器官组成,其中是主要的性器官。
能分泌和产生。
11.受精卵形成的场所是,胚胎发育的主要场所是。
早期胚胎发育营养来自,胚胎着床后发育营养主要来自。
12.胚胎通过和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获得氧气和养料)。
13.青春期发育的主要特点是性发育、性成熟。
是女孩的卵巢发育成熟,能产生的标志;是男孩的睾丸发育成熟,能产生的标志。
14.第一性征是指,第二性征是指,男性的第二性征由分泌的来维持和激发。
女性的第二性征由分泌的来维持和激发。
激素直接进入血液而起作用。
15.男性的第二性征有,;女性的第二性征有。
16.通过和结合形成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是生物界普遍的生殖方式,如昆虫类、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17.有性生殖按照胚胎发育方式可分为①胎生如;②卵生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
③卵胎生如鲨、腹蛇。
20..有性生殖按照受精方式分①体外(水中)受精的有鱼类、两栖类。
②体内受精的有昆虫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21.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无性生殖。
生物的无性生殖有①分裂生殖如细菌、变形虫、草履虫、衣藻、小球藻。
②出芽生殖如酵母菌、水螅。
③孢子生殖如蕨类、藻类、苔藓类植物。
④营养生殖:用被子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进行繁殖。
七年级下科学第三章知识点七年级下科学的第三章主要讲解了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这些知识点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基础。
本文将从“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物的分类”两个方面进行详细讲解。
一、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是地球上所有有机体的总称,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细胞组成:所有生物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元,也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2.新陈代谢:生物可以自行进行代谢作用,摄取营养物质并转化为能量和生物体的物质,同时排出代谢废物。
3.生长和繁殖:生物可以通过有性或无性方式繁殖,并在此过程中不断生长和发育。
4.适应环境:生物可以适应其所处的环境,并对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
5.具有遗传信息:生物都有DNA作为遗传物质,这种遗传信息会随着繁殖被传递给下一代。
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指所有生命体都具有的基本属性,这些属性是进行生物学分类的重要基础。
二、生物的分类自然界中的生物种类繁多,为了方便研究和认识,人们将生物按照其形态、结构和功能等特征进行分类。
生物分类的目的在于整理和描述生物的各种形态和特征,便于人们对生物的认识和研究。
生物分类依据不同的特征可以分为多种方式,其中最广泛应用的是基于生物的进化关系来进行分类的,这种分类方法被称为“系统发生学”。
根据系统发生学的原则,生物可以分为以下七个分类阶层:1.界:最高一级,包括生物界所有生物。
2.门:界下一级,包括拥有大量共同特征的生物。
3.纲:门下一级,包括同一门的生物,共同具有一些特征。
4.目:纲下一级,包括相似的科。
5.科:目下一级,包括同一目的生物,已经能够得到进化上和形态上的证实。
6.属:科下一级,包括共同特征明显的生物。
7.种:属的下一级,是生物分类的最小单位。
例如,在界Animalia(动物界)下,门Chordata(脊索动物门)包括了我们熟知的禽鸟、鱼类、哺乳动物等,属于Mammalia(哺乳动物纲)的有老虎、狮子、鲸鱼、海豹等,而属于Hominidae (人科)的则只有人类一种,人类是Homo sapiens的学名。
七年级(下)科学第三章知识点及能力训练第三章代代相传的生命第一节动物的生命周期1.动物的生命周期。
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等生长时期,这些生长时期组成动物的生命周期。
2.动物的寿命。
动物经历生命周期的时间长度。
3.动物延续种族的方法。
包括人类、青蛙、蝗虫等动物,其延续种族的方法是生殖。
生殖使动物的种族不随个体的死亡而灭绝。
4.人类、青蛙、蝗虫等的生长发育过程。
(1)人类:精子+卵子一受精卵一胚胎期一胎儿期一婴儿期一幼儿期一儿童期一青春期一中年期一老年期。
(2)青蛙:精子+卵子一受精卵一蝌蚪一幼蛙一成蛙。
变态发育:幼体和成体在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上有很大变化的发育类型。
(3)蝗虫:精子+卵子一受精卵一若虫一成虫。
(不完全变态发育) .若虫:除形体大小和生殖器官未成熟外,其余与成虫相似的幼虫。
(4)蝴蝶:精子+卵子一受精卵一幼虫一蛹一成虫。
(完全变态发育)第二节新生命的诞生1.生命的起点。
精子与卵子结合生成的受精卵。
2.受精。
精子和卵子的结合。
场所:输卵管。
3.精子和卵子(卵细胞)的来源。
都是由人类的生殖系统产生,其中男性的睾丸产生精子(睾丸也产生雄性激素),女性的卵巢产生卵子(卵巢也产生雌性激素)。
4.排卵。
成熟的卵细胞从卵巢中释放出来,进入一侧的输卵管的过程。
5.妊娠期。
从卵细胞受精到胎儿出生之间的一段时间。
人类妊娠期约为280天,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受精卵沿输卵管下行阶段:约4~7天;所需营养来自于卵黄。
(2)胚胎阶段:着床后开始的前8个星期;通过脐带和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
(3)胎儿阶段:从第九个星期到出生;通过脐带和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
6.分娩。
胎儿从母体产出的过程。
分临产阵缩、生产和胞衣(将胎盘和其他囊膜推出子宫)三个阶段。
第三节走向成熟1.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
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共分四个时期:婴儿期:从出生到1岁。
幼儿期:包括幼儿前期(1—3岁)和学前期(3~6或7岁)。
七年级下第三章科学知识点第三章主要讲述的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本章内容涉及到了生命存在的标准,生物如何获取养分,以及生命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点。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吧。
一、生命的存在标准生命的存在标准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1. 细胞结构:所有生物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
2. 能自我繁殖:生物能够通过遗传信息在其后代中复制自己的基因。
3. 能够适应环境:生物在适应和改变环境的过程中能发生进化。
4. 具有代谢活动:生物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从环境中获取养分。
二、生生不息的能量生物为了维持生命,需要不断获取能量。
不同种类的生物通过吸收光、摄取其他生物或者吸取矿物质来获取能量。
能量的转换使生物能够进行吸收、循环和消耗,这个过程被称为代谢。
三、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生命活动由许多基本过程组成,下面列举一些常见过程:1. 供能-贮能:让生物能够存储和使用能量。
2. 摄取和运输养分:生物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摄取养分并将其运输至各个细胞。
3. 呼吸和呼出:生物通过呼吸将氧气和能量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并将其排出体外。
4. 排泄和呕吐:生物会将体内废物通过排泄或呕吐的方式排出体外。
四、生命活动的影响生命活动对环境有很大的影响,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养分:生物吸收和消耗养分,对环境中养分的需求程度不同。
2. 能量:生物的代谢和活动将消耗大量的能量,与环境中其他生物共同竞争。
3. 生物之间的关系:生物之间存在着很多关系,包括捕食和被捕食、共生等等。
总结本章所讲述的知识点是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特征和变化。
了解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身的生命排列,还可以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演变和生物世界的丰富潜力。
一、物质与能量1.物质的组成与性质a.物质的分类和特征b.分子与原子的概念c.物质的性质:固体、液体、气体2.物质的变化a.物理变化的特点和示例b.化学变化的特点和示例c.化学反应的条件和标志二、能量与其转化1.能量的概念和单位2.能量的形式和转化a.动能和动能的转化b.势能和势能的转化c.热能和热能的转化d.光能和光能的转化e.电能和电能的转化3.能量守恒定律三、物质和能量的运动1.物质和能量的运动方式a.物质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b.能量的传递与转化:热传导、对流、辐射、能量的传递链2.物质和能量的运动受到的影响a.物质的受力情况及其影响b.能量传递中的损失四、机械功与功率1.功的概念和单位2.机械功的计算公式和物理意义a.力的功b.重力的功3.功率的概念和单位4.功率的计算公式和物理意义五、机械简单机械1.摩擦力和滑动摩擦a.摩擦力的产生和特征b.滑动摩擦的影响因素和特征2.斜面和斜面上物体的运动a.斜面上物体的平衡条件和运动规律b.斜面的作用和应用3.杠杆和杠杆的平衡条件a.杠杆的概念和组成部分b.杠杆的平衡条件和作用4.轮轴和轮轴的作用a.轮轴的概念和组成部分b.轮轴的作用和应用以上是七年级下科学第三章的知识点提纲,主要包括物质与能量、能量与其转化、物质和能量的运动、机械功与功率、机械简单机械等内容。
每个知识点都涵盖了基本概念、重要原理、相关公式和应用等方面的内容,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这一章节的知识。
七下科学第三章知识点科学是我们近代社会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作为学科,科学的内容非常广泛,其中自然科学部分则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它包括化学、物理、生物、地理等诸多方面。
在小学阶段科学的教育通常会将自然科学这一方面进行深入的讲解,那么在七年级的学期中,就有一章节重要知识点,下面我们就来简单的了解一下。
第三章,名为“物质的分类和分离”,包括了物质的分类、分离和浓度等知识点。
这一章的重点就是要让学生们学会如何正确的分类、分离物质以及掌握物质的浓度计算方法。
第一部分,物质的分类,主要是要让学生们了解物质的基本分类标准,按照物质是否是纯物质、类型等等分类。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而且可以通过实例学会如何正确的分类不同的物质。
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实验为辅助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这些物质特性的差异,看到纯物质的巨大作用。
第二部分,物质的分离,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物质分离的基本方法和对实际生活的应用。
举个例子,我们平时在工厂里,就需要将物质进行分离,譬如将石油分离,将铁和钢进行不同的分离和制造,并且学生也可以加深对实际应用的理解,将所学的知识点具体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发现科学的力量。
第三部分,浓度的计算,通常涵盖了体积分数、密度和质量分数等基本概念。
在这里,学生们可以通过综合运用知识来强化自己的理解,例如需要用到物质分离得到的结果和浓度的基本统计方法来更加科学的计算浓度,这样才能更加准确地计算各种物质的浓度。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自然科学的知识,更加有利于提升学生科学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
作为关乎日常生活和产业制造的重要技能,科学知识必须经过正确的学习和掌握才能真正具有实用性,实际推广价值。
这个章节也是考纲必考内容之一,及时及深刻掌握本章内容,不仅是为了拿到更高的成绩,更是为了更好的走进生活和实践,更好的发现和掌握未来的生活与繁荣的机会。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本文档将介绍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的知识点。
1. 物质的存在形式
- 物质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单位,可以存在于固体、液体和
气体三种形态。
- 固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排列紧密,分子运动较小。
- 液体具有固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隙,分子运动较大。
- 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间有较大的间隙,分子运
动很快。
2. 物质的变化
- 物质可以通过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来改变其性质。
-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改变外部条件下,如温度、压力等,而
保持其化学性质不变的变化,如固体的溶解、液体的沸腾等。
-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产生新的物质,如燃烧、腐烂等。
3. 物质的纯净度
- 纯净物质是指组成物质的所有粒子都是同一种物质。
-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 纯净度是衡量物质中纯净物质的比例,可通过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来获得更高的纯净度。
4.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 物质的分离是将混合物中不同的物质分开的过程,常用的方法有过滤、蒸馏、浮选等。
- 物质的提纯是通过去除杂质,使物质更加纯净的过程,常用的方法有结晶、沉淀等。
5. 物质的密度
- 密度是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常用符号为ρ,计量单位为千克/立方米。
- 密度可以通过计算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比得到。
- 密度越大,表示单位体积内的质量越大,密度越小,表示单位体积内的质量越小。
以上就是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的知识点。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2023年春季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课本目录第一章:生命活动与生物1. 生物的组成和生命活动(10页)2. 纤维素的结构和生物的多样性(15页)3.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12页)4. 食物链与食物网(10页)第二章:物质的组成与性质1. 物质的三态及其变化(14页)2. 元素与化合物(10页)3. 酸、碱和盐(16页)4. 实验室常用仪器(8页)第三章:能源与能量转化1. 能量的种类和转化(14页)2. 燃烧与能量转化(16页)3. 地球上的能源(12页)4. 能量的利用与保护(10页)第四章:力的作用和效果1. 介绍力和重力(15页)2. 合力和平衡力(12页)3. 机械能和运动(14页)4. 力的方向和大小(10页)第五章:声音与光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2页)2. 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光(14页)3. 光的反射和折射(16页)4. 颜色和光的成像(10页)第六章:生物活动和环境1. 垃圾分类与环境保护(12页)2. 饮食结构与身体健康(14页)3. 城市与农村的环境问题(16页)4. 环境保护的意义和方法(10页)第七章:地球与太阳系1. 地球的运动和太阳的运动(14页)2. 地球表面的特征(12页)3. 地球的内部结构(14页)4. 地理环境与人类生活(10页)第八章:太阳能、风能、水能1. 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12页)2. 水能和地热能的利用(14页)3. 电的原理和应用(16页)4. 新能源与未来(10页)第九章:空气和空气运动1. 空气的组成和性质(14页)2. 大气压和液体压强(12页)3. 风的形成和运动(14页)4. 大气污染与环境保护(10页)第十章:飞行的原理和技术1. 飞行的原理和条件(14页)2. 热气球和飞机的运动(12页)3. 直升机和火箭的运动(14页)4. 航空技术和航天技术(10页)第十一章:农作物和区域性农业1. 农作物的生长规律(14页)2. 不同农业类型的分布(12页)3. 区域性农业的特点(14页)4. 农业技术的发展与创新(10页)第十二章:生活用水和日常处理1. 水的重要性及其特性(14页)2. 自来水的制造和净化(12页)3. 废水的处理和水资源保护(14页)4. 节约用水和合理用水(10页)第十三章:探索者与新发现1. 著名科学家的探索与贡献(14页)2. 科学探索的原则和方法(12页)3. 科学发现的影响和前景(14页)4.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发展(10页)以上是2023年春季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课本的目录。
七下科学第三章知识梳理第一节动物的生命周期1.人的生长过程: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中年期——老年期2.各种动物也都有自己特有的生命运动和延续生命的方式。
3.青蛙的生长发育过程:受精卵——蝌蚪——有腿的蝌蚪——幼蛙——成蛙型,叫做完全变态发育。
6.动物中最大的类群——昆虫。
它们的发育过程有两种类型: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
7.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这种发育过程叫做完全变态发育。
(例:家蚕、菜粉、蚊子、苍蝇、蜜蜂蝶)8.一生只经过卵、若虫和成虫三个时期,不经过蛹期,这种发育过程叫做不完全变态发育。
(例:蝗虫、蟋蟀、蝉、臭虫、螳螂)第二节新生命的诞生1.新生命的起点是受精卵。
人的受精卵是通过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相互结合而成的。
2.对于所有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受精卵是个体发育的起点。
3.精子:精子很小,约0.05毫米长,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精子的形状似蝌蚪,由头部和长长地尾部组成,能够游动。
在弱碱性溶液中活动力强,每毫升精液中约有一亿个精子。
细胞的主要部份——细胞核在头部。
4.卵细胞:卵细胞呈球形,直径约为0.1毫米,用眼睛几乎可以直接看到,这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
卵细胞之所以大,是因为其细胞质内含有丰富的卵黄,卵黄是胚胎发育初期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5.睾丸是男性主要的生殖器官,能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可维持男性的第二性征。
6.一个健康的成年男性一天可产生上亿个精子。
7.精液的组成:由前列腺和精囊分泌的黏液和睾丸产生的精子组成。
8.卵巢是女性主要的生殖器官,能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维持女性的第二性征。
健康的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
9.输卵管是精子和卵细胞相遇和受精的场所。
10.子宫是孕育新生命的场所,也是月经形成的场所。
11.男、女生殖系统的最主要性器官分别是睾丸和卵巢,它们在功能上的共同点是:都能产生生殖细胞和分泌性激素。
12.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受精。
七下科学第三章知识点在七年级下册的科学课程中,第三章往往涵盖了众多关键且有趣的知识内容。
这一章的学习对于我们深入理解科学世界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有关力的知识。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力的单位是牛顿(N)。
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这三个要素共同决定了力的作用效果。
比如,推一个箱子,如果力的大小不同、方向不同或者作用点不同,箱子的运动状态就会有所差异。
当一个物体受到两个或多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这些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比如,一个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它受到的重力和桌面给它的支持力就是一对平衡力。
摩擦力也是这一章的重要知识点。
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增大有益摩擦(比如鞋底的花纹、自行车的刹车装置)和减小有害摩擦(比如给机器加润滑油、使用滚动轴承)来更好地利用摩擦力。
然后是压强。
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压强的计算公式是: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增大压强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则相反。
例如,刀刃很薄,就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从而更容易切割物体。
液体内部也存在压强,而且液体压强与液体的深度和密度有关。
深度越深,密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在连通器中,同种液体不流动时,液面总是保持相平的,比如茶壶、船闸等就是利用了连通器的原理。
大气压强也是不可忽视的知识点。
大气压的存在可以通过很多实验来证明,比如马德堡半球实验。
大气压会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这也是为什么在高山上煮饭不容易熟的原因。
最后,我们来谈谈浮力。
浮力是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向上的力。
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或气体所受的重力。
当物体在液体中上浮时,浮力大于重力;当物体下沉时,浮力小于重力;当物体悬浮或漂浮时,浮力等于重力。
七下科学第三章知识点科学是一门神奇而又有趣的学科,它带领我们探索未知,解答疑惑。
在七年级下册科学的第三章中,我们将一同走进丰富多彩的科学世界,学习许多重要的知识。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植物的一生”。
种子是植物生命的起点,一颗小小的种子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
种子的结构包括种皮和胚,胚又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组成。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种子会萌发。
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空气。
当种子萌发后,幼苗逐渐成长为成熟的植株。
植物的根具有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其生长具有向地性。
茎则负责支撑植株和运输物质,具有向光性。
叶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通过叶绿体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制造有机物。
植物的花是繁殖器官,包括花柄、花托、花萼、花冠、雄蕊和雌蕊等部分。
雄蕊由花药和花丝组成,花药里有花粉;雌蕊由柱头、花柱和子房组成,子房里有胚珠。
经过传粉和受精过程,胚珠发育成种子,子房发育成果实。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动物的一生”。
像蝴蝶这样的昆虫,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这种发育方式叫做完全变态发育。
而蝗虫等昆虫的发育只经过卵、若虫和成虫三个时期,叫做不完全变态发育。
两栖动物,比如青蛙,它们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离不开水。
青蛙在水中产卵,经过蝌蚪期,逐渐发育成成蛙。
蝌蚪用鳃呼吸,成蛙则用肺和皮肤呼吸。
鸟类通过产卵繁殖后代,鸟卵的结构复杂而精巧,为胚胎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然后是“人的生殖和发育”。
人的生殖系统包括男性生殖系统和女性生殖系统。
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睾丸,能够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卵巢,能够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受精作用发生在输卵管内,受精卵在子宫内发育成胎儿。
胎儿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获得营养物质和氧气,并排出代谢废物。
人的发育可以分为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成年期等阶段。
青春期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和心理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在“动物的新老个体更替”方面,动物的生殖方式有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1、 机械运动:物体空间位置发生变化。
2、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 根据物体运动的路线,将物体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4、 根据在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是否相等,将物体运动分为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
5、 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6、 速度可以定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S v t(1)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其中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11、 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2、 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位 N13、 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是测力计,实验室用的是弹簧测力计14、 弹性:弹簧受到手的拉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会恢复到原来状态的性质15、 弹力:针对发生的形变,产生一个反抗形变的力(两个物体之间相互接触的力一般都 是弹力,两个物体不接触的是磁力)16、 使用弹簧秤时要沿着轴线方向施力17、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18、 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 力的方向,在箭头边上标上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19、 重力:地球对周围的一切物体都有向下吸引的作用20、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垂直于水平面)21、 重力的作用点:重心22、 形状规则,质量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形状不规则,质量不均匀的物体的 重心用悬挂法确定。
23、 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有关,跟星球的质量、半径有关。
24、 重力的公式: G=mg g=9.8N/Kg (为了粗略计算 g 一般取10N/Kg )25、 如果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了,它一定受力;但物体受力了,运动状态未必改变(可能受 到平衡力,可能受到合力为零)26、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 止状态。
27、 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是理想状态下的定律。
28、 原来物体处于运动状态,当某时刻不受力后,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原来物体处于静 止状态,当某时刻不受力后,将保持静止状态。
……………………………………………………………最新资料推荐…………………………………………………第三章复习提纲第一节、机械运动1、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没有绝对的静止或运动,只有相对静止或运动)3、机械运动:物体空间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4、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⑵比较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5、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定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7、速度单位:国际单位:米/秒,符号:m/s,读作:米每秒。
常用单位:千米/时,符号:km/h,读作千米每时。
换算: 1米/秒=3.6千米/时, 1千米/时= 米/秒注:①单位换算过程:2m/s=2×3.6km/h=7.2km/h(过程单位同后)⑤常识:人步行速度:1.3米/秒,自行车速度:4米/秒,汽车速度:30米/秒,光速:3×米/秒第二节、力的存在8、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9、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不接触也能产生力,如吸铁石;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产生力,如相互挨着的课桌)10、力的作用效果:①改变物体的形状(发生形变)②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速度大小是否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但填写时都写运动状态改变);。
1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12、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牛顿,简称牛,符号N表示。
常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一个苹果重2N13、力的测量:测力计,常用测力计为弹簧测力计14、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受拉力越大。
,弹簧伸长越长)1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阳光教案(知识点+练习)华东师大版第三章阳光重点:阳光的组成;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的概念及其应用;选择题:阳光组成;复色光,单色光的应用;紫外线、红外线的应用;彩虹;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与防治;填空题:光的反射的应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应用;一、光的直线传播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
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练习:☆为什么在有雾的天气里,可以看到从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是直的?答: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在传播过程中,部分光遇到雾发生漫反射,射入人眼,人能看到光的直线传播。
☆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该现象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4、应用及现象:①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位置看到日偏食,在到日环食。
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5、光速: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
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二、光的反射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类:⑴镜面反射: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条件:反射面平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