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 格式:doc
- 大小:57.00 KB
- 文档页数:7
《普通昆虫学》常见英文术语一、形态学1、entomology 昆虫学:以昆虫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2、insect morphology 昆虫形态学:涉及昆虫的结构、功能、起源和演化。
3、head 头:昆虫体躯的第一段,由数个体节愈合而成。
4、thorax 胸:昆虫体躯的第二段,由前胸、中胸和后胸三个体节组成。
5、abdomen 腹:昆虫体躯的第三段,也是最后一段,其内部包藏着主要内脏器官和生殖器官。
6、somite 体节7、tergut 背板:背面的骨化区(骨化:大多数成虫羽化后体壁很快硬化)。
8、ternum 腹板:腹面的骨化区。
9、pleuron 侧板:侧面的骨化区。
10、endoskeleton 内骨骼:沟下陷入部分呈脊状或板状称为内脊;呈或刺状或叉状者叫内突。
内脊和内突构成昆虫的内骨骼。
11、ecdysial line 蜕裂线:位于头部背面的一条常呈倒“Y”形的线。
12、frontoclypeal sulcus 额唇基沟:位于口器上方,为额与唇基的分界线,常为一条较深的横沟,有时呈“ʌ”形或中断甚至消失。
13、frons(front) 额:蜕裂线侧臂之下、额唇基沟之上、额颊沟之间的区域。
14、clypeus 唇基:额与上唇之间的区域。
15、occiput 后头:后颊以上的部分。
16、tentorium 幕骨:昆虫头部的内骨骼。
17、antenna 触角:着生于额区的一对分节附肢,其基部包被与膜制的触角窝内。
由柄节、梗节、鞭节三节构成。
18、scape 柄节:最基部的一节,常粗短。
19、pedicel 梗节:触角的第二节,较小。
20、flagellum 鞭节:触角的端节,常分若干亚节,此节在不同的昆虫中变化很大。
21、eye(compound eye) 复眼:昆虫最重要的一类视觉器官,能辨别出近距离的物体,特别是运动着的物体。
22、ocellus 单眼:包括背单眼和侧单眼,它们只能感受光线的强弱与方向,而无成像功能。
普通昆虫学名词解释一、重点1、体腔:昆虫的体壁包被着整个体躯,形成一个相通的腔,称体腔2、外骨胳:防止水份过度蒸发、调节体温、表现物理性色彩以及阻止水分无机离子、病原菌、杀虫剂等外物侵入,其内陷形成的内骨,用以附着体壁肌的肌纤维,组成昆虫的运动机构3、色素色:化学色,虫体一定部位存在某些化合物而产生,这些物质吸收某种光波反射其它光而形成各种颜色。
这些物质同多半是新陈代谢的产物,如黑色素、嘌呤色素等4、结构色:光学色,发生于表皮。
由于昆虫表皮结构性质不同,发生光的干涉、衍射而产生各种颜色。
用沸水和漂白粉不能使其退色和消失5、背血管:位于背中线体壁下方,纵贯于背血窦内的一条管状构造,由前段的大动脉和后段的心脏两部分组成,心脏两侧着生有成对的翼肌6、大动脉:背血管前段,一条简单的直管,粗细一致,没有翼肌和膈膜相连,没有心门7、心脏(heart):背血管后段呈连续膨大的部分,每个膨大部分为一个心室8、辅搏动器:心脏外的一类具有搏动性能的结构,功能是辅助心脏、促进血液在部分血腔、附肢及其它远离心脏的附属器官内循环,保持血腔中各部位的血压平衡9、血液(血淋巴):体腔内循环流动的淋巴样液体,浸浴着所有的内脏器官和组织10、血液循环过程:心脏舒张,血液由心门进入心脏,心脏收缩,把血液推向前方,经由主动脉由头部前端流出,在头的内壁形成一个反作用力,使血液向后流动,由于背膈和腹膈的作用,血液由前向后流回心脏11、昆虫的呼吸系统:担负自外界吸收氧并释放出虫体内二氧化碳的器官系统12、气管系统:外胚层内陷形成的管状气管网络13、气门:气管内陷留在体壁上的开口,通常位于中胸、后胸和腹部各节的两侧;胸部气门位于侧板上,腹部气门多位于背板两侧或侧膜上14、气管:胚胎发育时外胚层沿体壁内陷形成的盲管。
15、气囊:有翅亚纲昆虫中,初级气管和二级气管可局部膨大成囊状构造16、气管纵干:各体节间的主气管,由位于虫体两侧的后生纵向气管干相联通17、扩散作用:昆虫体内代谢活动所需的氧气,靠大气与气管间、气管与微气管间、微气管与呼吸组织间氧的分压差,直接自大气中获得的;虫体内呼吸代谢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由于其浓度远较氧的浓度为大,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梯度使其易于透过组织经气管排出体外, 昆虫的这种以气体分压梯度为动力的气体交换方式,称为扩散作用18、通风作用:主要是借气管特别是气囊的伸缩进行的。
昆虫学学名的名词解释昆虫是地球上最为繁盛和多样化的生物群体之一。
无论是在森林、草原、河流还是城市中,我们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而昆虫学则是研究昆虫的科学领域,它涵盖了昆虫的分类、生态、行为和进化等方面。
昆虫学家们为了方便研究和交流,为各种昆虫都取了种种学名。
本文将对昆虫学学名中的一些名词进行解释。
1. 学名(Scientific Name)学名是指由拉丁或拉丁化的词汇组成的命名系统,用于标识和描述生物的分类阶层。
学名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即属名和种加词。
属名表示生物的属级分类,而种加词表示生物属下的种。
例如,蜜蜂的学名为Apis mellifera,其中Apis是属名,mellifera是种加词。
2. 动物命名法(Zoological Nomenclature)动物命名法是指用于命名动物物种的规则和原则的集合。
这套命名法最初由卡尔·林奈(Carl Linnaeus)在《自然系统论》(Systema Naturae)中提出,并于1758年定稿。
它规定了动物学中学名的格式和命名的规则,以确保命名的一致性和清晰性。
3. 原形命名法(Trinomen)原形命名法是昆虫学中常用的命名方式,也叫三名法。
它由拉丁名的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属名、种名和亚种名。
原形命名法在进一步细分和描述具有不同亚种的昆虫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果蝇的学名为Drosophila melanogaster,其中Drosophila是属名,melanogaster是种名。
4. 合成词(Compound Word)合成词是指由两个或多个词组合而成的新词。
在昆虫学中,很多学名都采用了合成词的形式,通过组合的词汇来描述昆虫的特征、习性或所属分类。
例如,蚂蚁的学名Formica rufa,其中Formica表示一种昆虫属名,rufa表示红色。
5. 亚属(Subgenus)亚属是指在昆虫分类中处于属和种之间的一个中间级别。
它用于更细致地划分属级分类,以表示属下的不同组别。
昆虫学复习资料.doc昆虫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昆虫:体躯分三段:头、胸、腹,一对触角、2对翅膀、三对足,腹部分多节,骨骼包在体外部,从幼虫到成虫要通过一系列内部及外部形态和构造的变化。
2、激素:由内分泌器官分泌,散布于昆虫体内,经血液运送到靶标部位,以调节、控制昆虫本身的生长、发育、变态、交配、生殖和生理代谢的微量化学物质。
(昆虫内分泌激素有三类:脑激素、保幼激素、蜕皮激素)3、两性生殖:需要经过雌雄交配,精子和卵核结合,才能正常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法。
4、孤雌生殖:即卵不受精就发育成新个体的繁殖方法。
5、世代(异态)交替: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随季节的变化而交替进行。
6、变态: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幼虫到成虫要经过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以及生活习性上一系列的变化,称为变态。
7若虫:渐变态的昆虫,幼期和成期在外表、生活环境和习性方面都相像,所不同的是翅未长成和内生殖系统未发育完成,其幼虫称为若虫。
8、有效积温:昆虫完成一个发育阶段,需要一定的有效温度积累,即发育起点温度以上的温度总和,称为有效积温。
9、蛹期:全变态类昆虫幼虫老熟后,在幼虫变化成蛹,蛹变为成虫以前的一段时期。
10龄期:相邻两次蜕皮间经历的时间。
11、性二型:除生殖器官(直接产生性细胞)和外生殖器(实行交配、产卵等活动)的构造不同外,雌雄的区别也表现在个体的大小,体型的差异,颜色的变化等方面。
12、孵化:昆虫在卵内完成胚胎发育后破壳而出的现象叫孵化。
13、化蛹:完全变态昆虫在幼虫和成虫之间的一个发育阶段,也是幼虫转变成为虫的过程的过渡时期。
14、羽化:不完全变态昆虫的老熟幼虫和完全变态的蛹蜕皮后都变为成虫,这个过程称为羽化。
15、世代:昆虫从卵到成虫产卵为止的个体发育周期称为一个世代。
16、生活史:昆虫完成一个生命周期的发育史。
17、年生活史:一种昆虫在一年内的发育史,即由当年的越冬虫态并开始活动到第二年的越冬虫态结束为止,这中间的世代变化及各个虫期出现的发育经过称为年生活史。
(一)名词解释1世代重叠:同一地方、同一时间、同一种昆虫出现不同的虫态。
2滞育:对历史上周期出现的不良环境导致昆虫生长发育暂时停止,该现象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解除。
3休眠:昆虫在不良环境下新陈代谢降到最低,当环境条件转好时,又恢复为正常的生长发育。
4孤雌生殖:卵不经受精就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称为孤雌生殖(又称单性生殖)。
5世代交替: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随季节的变化而交替进行的繁殖方式,也称世代或异代交替。
6卵胎生:母体直接产下幼虫的繁殖方法,幼虫取食卵黄补充营养。
7胚后发育:幼体自卵内孵化成为成虫后,并能够交配产卵的过程。
8补充营养:成虫期的一切取食活动都称为补充营养。
9Cu干似三分支:鳞翅目昆虫成虫翅脉的一种形式,其M2脉居中或靠近R脉。
Cu干似四分支:鳞翅目昆虫成虫翅脉的一种形式,其M2脉靠近M3脉。
10跗节似为3(4)节:昆虫的跗节有四(五)节,跗节似3节者为第2节扩展,第3节较小而使4节跗节看似3节;跗节似4节者为第3节或第2、3两节扩展,第4节小,使5节跗节看似4节。
为元宝状或双叶形,昆虫的跗节看起来形似三(四)节。
11发育起点温度:昆虫在高于一定的临界温度时才开始生长发育,该温度称发育起点温度。
12有效积温:昆虫完成一定发育阶段(1个虫期或1个世代)所需要的一定的温度积累为积温。
从日平均温度内减去发育起点一下的温度所得到的积温为有效积温。
P11413触杀剂:这类杀虫剂必须直接接触昆虫体后进入体内,使昆虫中毒死亡。
14胃毒剂:作用于害虫的胃等消化系统产生毒杀致死效果的药剂。
15内吸剂:将药剂喷到作物上,药剂先被作物吸收并在其体内传播到各个部位,当害虫取食带毒的作物时,能杀死害虫的药剂。
16次期害虫:危害不健康林木的害虫,如蛀干害虫。
17保护色:一种生物与它生活的环境中的背景颜色甚至背景形态相似的现象。
18拟态:昆虫形态与环境中其它物体相似,借以逃避敌害保护自身的现象。
19变态:在昆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其外部形态、内部构造、生活习性会发生变化,这种生命现象称为变态。
昆虫学重点一、名词解释平衡棒:后翅退化为小棒状体,飞行时平衡身体生殖节:雌虫腹部第八节或雄虫腹部第九节上有附肢特化而来的产卵器或交尾器,构造有所不同,特称为生殖节。
翅连锁器:前翅发达,后翅不发达的昆虫,在前翅的后缘和后翅的前缘生有专门的连锁结构即:连锁器,以保持前后翅扑动一致并增强飞翔力。
连锁器有五种:翅褶型、翅钩型、翅轭型、翅缰型、翅抱型经济阈值:某害虫种群达到对被害作物造成经济允许损失水平时的临界密度。
孤雌生殖:又叫单性生殖。
昆虫的卵不受精也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现象叫孤雌生殖。
若虫:成虫幼虫形态差异不大。
但幼虫体型较小,仅具翅芽,生殖器官未发育完全。
这类幼虫统称为若虫。
虫龄:从卵孵化出来到第一次脱皮以前的幼虫称为第一龄幼虫,经第一次蜕皮后的幼虫为第二龄,以后每脱一次皮即增加1个龄期。
这就是虫龄。
生活史:昆虫完成一个世代的个体发育史。
年生活史:指一年内昆虫发生的世代数以及各世代各虫态出现的时期。
一年一代,一年多代,多年一代昆虫的年生活史。
生命表:用表格表示昆虫的年生活史。
适于表达一年多代昆虫的生活史。
两性生殖:最常见的生殖方式。
雌雄交配,受精后由雌虫将受精卵产出体外并发育为新个体。
多胚生殖:昆虫的一粒卵在发育过程中可以分裂成两个或更多的胚胎,每个胚胎再发育成一个新个体。
受精卵发育成雌虫,未受精卵发育成雄虫如:膜翅目的茧蜂科、跳小蜂科等内寄生蜂。
变态:昆虫在胚后发育过程中,从幼虫到成虫,要经过外部形态、内部构造及生活习性的一系列变化,这种变化现象称为变态综合防治:从农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本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和安全有效、经济、简易的原则,合理应用农业的、化学的、生物的、物理的以及其他有效的防治技术,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达到保护作物,人畜健康,增加生产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蝗蝻:蝗虫由受精卵孵出的幼虫没有翅,能够跳跃,叫做蝗蝻,蝗蝻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因此又叫若虫。
1.初生分节:一般昆虫的幼期,相邻体节具环形凹陷,即节间褶,纵肌附着褶上,其体节相当于胚胎发育的真正体节,故称这种体节为出生体节。
2.蜕裂线:是幼虫脱皮时裂开的线,通常呈倒Y 形,它的中干起自胸部的背中央,伸到复眼间分叉成两条测臂。
3.翅脉:翅脉是翅的两层薄壁件纵横分布的条纹,由气管部位加厚而成,对翅表起着支架的作用,主要的翅脉有一定的名称。
4.脉序:又叫脉相,指翅脉在翅面上的分布形式。
不同类群的脉序存在一定的差别,而在同一类群中又相对稳定。
5.消化系数:食物通过消化作用后,一部分变成为可吸收的养分,另一部分则不能吸收而排除体外,可消化吸收的部分与消耗食物的比值,称消化系数。
6.肠外消化:昆虫在取食前先将唾液或消化液注入寄主组织内,当寄主组织溶解后,再吸回肠内的过程。
7.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8.神经节:神经节是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在中枢以外的周围部位集合而成的结节状构造。
9.突触:昆虫各类神经元的树状突、侧枝活轴突的端丛,并非是直接连着的,而是在脑内、神经节内活神经肌肉连接点等处形成突触,进行联系和传递信息的10.突触传导:神经元之间在组织学上的间断性,使动作电位不能直接通过突触,而必须借助神经递质进行传导。
11.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12.昆虫激素:昆虫的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
可经体液运至全身各处,对昆虫的生理机能、代谢、生长发育、变态、滞育、生殖等起调节控制作用。
13.信息素:又称外激素,是由一种昆虫个体的分泌腺体分泌到体外,能影响种件或种内其他个体的行为、发育和生殖等的化学物质,具有刺激和抑制两方面的作用。
14.受精:是卵子和精子融合为一个合子的过程。
15.授精:两性交配时,雄虫将精液或精珠注入雌虫的生殖器管内,使精子储存与雌虫的受精囊中的过程,称为授精。
16.孤雌生殖:也称单性生殖,指卵不经过受精也能发育成正常的新个体。
1、昆虫的头式:也称为昆虫的口式,表示昆虫口器在头部的着生位置和所指方向。
6、开掘足:昆虫的足胫节膨大宽扁,末端具齿,跗节呈铲状,便于掘土。
7、携粉足:胫节端部宽扁,边缘具长毛,形成携带花粉的花粉筐。
同时第一跗节也特别膨大,内侧具多排横列刚毛,形成花粉梳,用以梳集花粉,形成携粉足。
8、翅脉:气管在翅面上的加厚,起支架作用。
9、脉相:翅脉在翅上分布排列的形式次序称为脉相。
10、模式脉相:也称康尼脉系,昆虫学家康斯托克(Comstock)和尼特姆(Needham)将昆虫的脉序归纳成假想原始脉序,这一命名系统被称为康尼脉系(Comstock-Needham system)。
11、纵脉:从翅基部伸到外缘的翅脉。
12、平衡棒:昆虫的翅退化为小形棒状体,飞行时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称为平衡棒。
13、翅连锁器:很多昆虫的前后翅,借各种特殊构造相互连锁在一起,以增强飞行的效力,这种连锁构造统称翅连锁器。
14、两性生殖:雌雄交配,雄性个体产生的精子与雌性个体产生的卵结合形成受精卵,进而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15、孤雌生殖:也称单性生殖,即卵不经过受精也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卵胎生:又称孤雌胎生。
指雌虫未经受精的卵在母体内依靠卵黄供给营养,进行胚胎发育,直至孵化为幼体后才从母体中产出。
16、世代交替: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交替的方式繁殖后代的现象称为世代交替,又称为异态交替。
17、多胚生殖:是指1 个卵内可产生两个或多个胚胎,并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18、孵化:昆虫胚胎发育到一定时期,幼虫或若虫破卵壳而出现象,称为孵化(hatching)。
19、变态:从卵中孵出来的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通常要经过一系列显著的内部及外部体态上的变化,才能转变为性成熟的成虫。
这种体态上的改变称为变态。
渐变态:发育过程中可明显区分为卵、幼虫和成虫3个阶段,幼虫随着虫龄的增长而逐渐近似于成虫,而且成虫、幼虫生活环境和习性也相同。
是不完全变态中的一个类型。
1.下口式:口器着生在头部的下方,头部纵轴与体躯纵轴几乎成直角,大多见于植食性昆虫,如蝗虫等。
2.前口式:口器着生在头的前方,头部纵轴与体躯纵轴近于一直线,大多见于捕食性昆虫,如步行虫等。
3.后口式:口器从头的腹面伸向身体的后方,头纵轴与体躯的纵轴成锐角相交,多数见于刺吸植物汁液的昆虫,如蚜虫、叶蝉等。
4.柄节:为触角连接头部的基节,通常粗短,以膜质连接于触角窝的边缘上。
5.梗节:为触角的第二节,一般比较细小。
6.鞭节:为梗节以后各节的统称,通常由于若干形状基本一致的小节或亚节组成。
7.并列像:只接受直射光点所造成的物像称为并列像。
8.重叠像:每个小眼的视觉柱不仅能感受通过本身小眼面的光线,还能感受到由邻近小眼面折射过来的同一光点的光线,可由好多个重叠的光点构成物像,形成所谓重叠像。
9.翅的连锁器:许多昆虫在飞行时,前后翅借各种特殊构造以相互连接起来,使其飞行动作一致,以增强飞行效能。
这种连接构造统称翅的连锁器10.孤雌生殖(单性生殖):卵不经过受精就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这类昆虫一般没有雄虫或雄虫极少,常见于某些粉虱、介壳虫、蓟马等11.异态交替(世代交替):一些昆虫是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交替进行,称之为一些昆虫是异态交替(世代交替)。
12.卵胎生(孤雌胎生):雌虫未经交配的卵在母体内依靠卵黄供给营养进行胚胎发育,直至孵化为幼体后才从母体中产出的生殖方式。
13. 卵期:卵自产下后到孵化出幼虫(若虫)所经过的时间。
14. 孵化:两性生殖的昆虫,在卵内完成胚胎发育后,幼虫或若虫即破卵壳而孵出。
15.孵化期:一批卵(卵块)从开始孵化到全部孵化结束所经过的时间16. 脱皮:从卵孵出的幼体通常很小,取食生长后不断增大,当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坚韧的体壁限制了它的生长,就必须脱去旧表皮,代之以新表皮的现象。
17. 变态:昆虫在胚后发育过程中,在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等方面要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即经过若干次由量变到质变的几个不同发育阶段的变化。
1、农业昆虫学:是研究农作物害虫生物学、发生规律与防治的科学2、生态系统(ecosystem):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其物理环境相互作用,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构成的功能单位。
3、农田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人类在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从事种植业活动所形成的生态系统4、自然控制(natural regulation):在自然界中,一些物种种群保持着很多个体数量,而另一些种群的数量却保持中等或非常稀少,通常物种种群既不可能无限制地连续增长,也不会轻易绝灭。
在所有环境因素的作用下,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维持在一定范围内,并在种群的平衡密度上下波动。
环境因素作用于种群数量的过程称为自然控制5、自然平衡:自然控制最终所导致的一个状态,即平衡状态。
即自然控制使生物群落内各物种种群的数量成一定比例的存在,而不至于出现剧烈地变化,总能维持各自的种群在平衡密度上下。
这种现象称为自然平衡6、种群动态(种群消长):指在一定空间内,特定种群在时间序列上的数量变化。
7、密度制约因素:这样的因素作用于害虫种群,与害虫种群密度高低有关(或依赖于害虫的种群密度高低)。
如竞争、捕食、寄生、疾病和种内调节等生物因素。
特点是:具负反馈机制。
对害虫种群具有调节作用。
8、非密度制约因素:这种因素对任何高低密度的害虫起相同的作用,其作用大小与密度高低无关。
如低温、降雨、干旱等。
特点是:作用是灾难性的,有时控制作用明显。
无负反馈作用。
9、生态对策:也称生活史对策,是物种(昆虫)在进化过程中,经自然选择获得的对不同生态环境的适应方式。
10、逻辑斯蒂曲线(S形曲线):当种群增长达到其资源供应状况所能够维持的最大密度,即环境负荷量K时,种群将不再继续增长而稳定在K值左右,即dx/Kt=0,。
这就是种群增长的~~。
11、r-类害虫(r-对策者,r-strategist):其种群密度很不稳定,很少达到环境容量水平(K),大部分时间保持在S曲线的上升阶段。
1、农业昆虫学:是研究农作物害虫生物学、发生规律与防治的科学2、生态系统(ecosystem):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其物理环境相互作用,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构成的功能单位。
3、农田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人类在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从事种植业活动所形成的生态系统4、自然控制(natural regulation):在自然界中,一些物种种群保持着很多个体数量,而另一些种群的数量却保持中等或非常稀少,通常物种种群既不可能无限制地连续增长,也不会轻易绝灭。
在所有环境因素的作用下,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维持在一定范围内,并在种群的平衡密度上下波动。
环境因素作用于种群数量的过程称为自然控制5、自然平衡:自然控制最终所导致的一个状态,即平衡状态。
即自然控制使生物群落内各物种种群的数量成一定比例的存在,而不至于出现剧烈地变化,总能维持各自的种群在平衡密度上下.这种现象称为自然平衡6、种群动态(种群消长):指在一定空间内,特定种群在时间序列上的数量变化。
7、密度制约因素:这样的因素作用于害虫种群,与害虫种群密度高低有关(或依赖于害虫的种群密度高低).如竞争、捕食、寄生、疾病和种内调节等生物因素。
特点是:具负反馈机制。
对害虫种群具有调节作用。
8、非密度制约因素:这种因素对任何高低密度的害虫起相同的作用,其作用大小与密度高低无关。
如低温、降雨、干旱等。
特点是:作用是灾难性的,有时控制作用明显。
无负反馈作用。
9、生态对策:也称生活史对策,是物种(昆虫)在进化过程中,经自然选择获得的对不同生态环境的适应方式。
10、逻辑斯蒂曲线(S形曲线):当种群增长达到其资源供应状况所能够维持的最大密度,即环境负荷量K时,种群将不再继续增长而稳定在K值左右,即dx/Kt=0,。
这就是种群增长的~~。
11、r—类害虫(r—对策者,r-strategist):其种群密度很不稳定,很少达到环境容量水平(K),大部分时间保持在S曲线的上升阶段.如:蚜虫、蓟马、叶螨、棉铃虫、鼠类、麻雀等。
胚胎发育与胚后发育胚胎发育即依靠母体留给营养(或由卵黄供给营养)在卵内进行的发育阶段;胚后发育即从卵孵化开始发育成长到性成熟为止,这是昆虫在自然环境中自行取食获得营养和适应环境条件的独立生活阶段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两性生殖是昆虫繁殖后代最普遍的方式。
绝大多数昆虫为雌雄异体,两性生殖需要经过雌雄交配,雄性个体产生的精子与雌性个体产生的卵结合后,由雌虫将受精卵产出体外雌虫未经与雄虫交配,产出未受精的卵细胞,能够正常孵化发育成新的个体的现象。
孤雌生殖通常又可分为以下类型:①偶发性孤雌生殖如家蚕②经常性孤雌生殖蜂、蓟马③周期性孤雌生殖如蚜虫多胚生殖指1粒卵内可产生两个或多个胚胎,每个胚胎发育成 1个正常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多见于膜翅目中的小蜂科等类群。
如一种多胚跳小蜂的1粒卵可孵化出2000个左右的胚胎。
异态发育/世代交替与世代重叠世代交替: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交替的方式繁殖后代的现象称为世代交替,又称为异态交替世代重叠:一年发生多代的昆虫,由于成虫和产卵期先后不一,同一时期内有不同世代的不同虫态存在,而呈现“世代同堂”的现象孵化大多数昆虫在胚胎发育完成后,就能脱卵而出,这个现象称孵化拟态拟态(mimicry)是昆虫模拟另一种生物或模拟环境中的其他物体从而获得好处的现象。
化蛹与羽化成虫从它的前一虫态脱皮而出的过程叫羽化蛹化:全变态类昆虫的幼虫在获取足够的营养之后从一个自由活动的虫态变为iyige不食不动的虫态的过程叫蛹化雌雄二型现象与多型现象同一种昆虫的雌雄成虫除了第一性征(生殖器官)不同外,有些昆虫雌雄两性在触角、身体大小、体色及其他形态特征上有明显的区别,这种现象称为性二型现象在同一种昆虫中,除雌雄异型外,在相同的性别中,还具有2种或更多不同类型的个体,称为多型现象趋性是指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面向或背向的定向行为活动优先律一个分类阶元的有效名称,是采用其最先发表的名称,以后的名称称为同物异名或异名。
这种优先律从1758年林奈的《自然学说》第十版出版开始,异名应以废除三名法,双名法昆虫的命名采用双名法,用拉丁文书写,由属名和种名共同组成。
性二型:雌雄异体的昆虫,到成虫期表示出两性的区别多型性:同一种昆虫的成虫表现2种或更多类型的个体现象有性生殖:雌雄个体经过交配受精(精卵结合)才能产生新个体两性生殖:即雌雄交配受精,经过雄性个体的精子和雌性个体产生的卵子受精结合孤雌生殖:雌性个体中未受精的卵被直接排出体外,发育成新个体。
幼体生殖:母体尚未到达成虫期,即在幼体阶段就能够生殖的现象多胚生殖:由一个受精卵产生两个或以上的胚胎现象孵化:昆虫从受精卵发育成熟后,破卵壳而出的过程羽化:成虫从他前一虫态蜕皮而出的过程龄期:指相邻两次蜕皮之间经过的时间变态:昆虫从卵中孵出的幼体发育到成虫的过程中,在外部形态及内部构造上要经过显著的变化增节变态:幼期和成熟期除个体大小和性器官发育程度的差别外,腹部的体节数是逐渐增加的表变态:幼期已基本具备成虫特征,胚后发育仅是个体的增大,性器官的成熟等,变化不明显原变态:幼期到成虫期要经过一个亚成虫期的过程不完全变态:成虫期特征随幼期的生长发育而逐步显现,翅在幼期体外发育,3个虫期:卵,幼虫,成虫全变态:幼虫和成虫的外部形态、内部器官以及生活习性明显不同,幼虫期时,翅隐藏在体壁下发育,4个虫期:卵,幼虫,蛹,成虫补充营养:成虫为达到性成熟所必需的取食活动生活周期:昆虫从卵开始到成虫生殖腺成熟能进行繁殖的时刻为止世代交替:有些昆虫在一年中的若干世代间,存在着生殖方式、甚至生活习性的明显差异一化性:一年发生一个世代的种类多化性:一年发生多个世代的种类年生活史:昆虫从当年越冬虫态开始活动起到第二年越冬结束为止的发育过程休眠:是昆虫遇到不良环境下暂时性停止生长发育,一旦不良环境接触,便可继续生长发育滞育:是昆虫到达某一虫态阶段,无论环境适宜与否,都要停止生长发育或生殖。
具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群集性:同种昆虫的大量个体高密度地剧集在一起的习性扩散:昆虫个体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空间变化的现象迁飞:昆虫成群而有规律地转移发生地的现象假死性:昆虫受到刺激后立即收缩其附肢而掉到地上双名法:属名+种名+命名人姓趋光性:指昆虫对光的刺激所产生的趋向或背向的活动环境因子:对昆虫生长发育、生活、繁殖有影响的一切因素。
昆虫学考试名词解释重点一、名词解释 1、完全变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发育阶段。
2、变态:昆虫在发育过程中,从幼期状态转变为成虫状态的现象。
3、卵胎生:卵在母体内成熟后,并不排出体外,而是停留在母体内进行胚胎发育,直到孵化后,直接产下幼虫4、作物的耐害性:是作物抗虫机制的一种,即作物在受到害虫危害后在产量或品质上无多大的损失,或作物在害虫取食后,虽不明显影响害虫的生存,但作物具有较强的增殖和补偿能力5、趋化性:昆虫通过嗅觉器官对化学物质的刺激而产生的反响行为,分正负趋化性。
6、昆虫外激素又称信息激素,是昆虫分泌到体外,在种内个体间起信息传递作用的化学物质7、昆虫内激素:由昆虫腺体分泌的激素,对昆虫内部生理活动起调节作用,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8、补充营养:一些昆虫,羽化后生殖器官未发育成熟,成熟期还必须继续取食 9、双名法:每个种都有一个科学名称,称为学名,学名用拉丁文书写,由属名加种名组成,这就是国际上通用的双名制。
10、三名法:由属名加种名加亚种名组成11、孤雌生殖:卵不经过受精就可以发育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12、两性生殖:卵子和精子结合,雌性产下受精卵,每粒卵发育成一个子代个体,这样的繁殖方式,称为两性生殖13、休眠:是由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当不良环境条件消除时,便可恢复生长发育的生理现象。
14、滞育:是昆虫长期适应不良环境而形成的种的遗传性。
在自然情况下,当不良环境到来之前,生理上已经有所准备,即已进入滞育。
光周期的变化是引起滞育的主要因素 15、昆虫:属于节肢动物门的昆虫纲。
昆虫纲的特征是:1.体分为头、胸、腹三个体段;2.头部有一对触角,一对复眼,有的还有 1~3 个单眼;3.胸部生有 6 足 4 翅〔所以昆虫也称六足纲〕;4.腹部由 10 节左右组成,末端有外生殖器。
〔具有以上特征的生物称为昆虫〕16、捕食:捕杀并取食动物的行为17、寄生:以一种寄主为食,但并不立即致死寄主的行为18、微生物:生物中的一种,体微小,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等 19、有益昆虫:在生态环境中对人类有益的昆虫,包括害虫的天敌昆虫等 20、植物检疫:又叫法规防治,它是国家或地区政府,为防止危险性有害生物随植物及其产品的人为引入和传播,以法律手段和行政措施强制实施的保护性植物保护措施。
1.世代:昆虫一个新个体(不论是卵或是幼虫)从离开母体发育到性成熟产生后代止的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
世代交替:昆虫两性世代与孤雌世代交替进行,叫世代交替。
2.年生活史:一种昆虫一年内的发育史,或更确切地说,由当年的越冬虫态开始活动起,到第二年越冬代结束止的发育经过,称为年生活史。
初生分节:指全变态昆虫的幼虫,其相邻体节间以环形凹陷--节间褶相连,纵肌着生在节间褶上,其体节相当于胚胎时期的体节,故称初生分节。
次生分节:指成虫和不全变态昆虫的若虫或稚虫,其体壁大部分骨化,相当于初生分节的节间褶也骨化了,里面形成着生肌肉的内脊,内脊前有一窄条未经骨化的膜质区---节间膜成为体节的分界。
3.两性生殖:昆虫经过两性交配而产出后代的生殖方式叫两性生殖。
4.孤雌生殖:昆虫不经过两性交配或经交配但不产生受精卵而发育成后代的生殖方式叫孤雌生殖。
在昆虫中,卵不经过受精就能发育成新的个体的现象。
35.雌雄二型:同种昆虫,雌雄两性除性器官和外生殖器存在差异外,还存在个体大小、、颜色等方面的差异。
这种现象称为雌雄二型现象。
43. 多型现象:同种同性别的昆虫具有两种或更多不同类型的个体的现象。
62.胎生:有一些昆虫可以从母体直接产生出幼虫或若虫来的生殖方法。
63.胚后发育:昆虫由卵中孵出来起,一直到羽化为成虫的整个发育过程。
64.蜕皮:昆虫自卵中孵出后,随着虫体的生长,经过一定时间,要重新形成新表皮,将旧表皮脱去的现象。
54.蜕裂线:是幼虫脱皮时裂开的线,通常呈倒Y 形,它的中干起自胸部的背中央,伸到复眼间分叉成两条测臂。
9.羽化:昆虫由蛹或老熟幼虫破壳而出的过程叫羽化。
13.化蛹:昆虫由老熟幼虫脱皮而产生蛹的过程叫化蛹或蛹化。
14.孵化:昆虫完成胚胎发育后,卵破壳而出的过程叫孵化。
15.虫龄:幼虫的大小或生长进程叫虫龄。
虫龄以蜕皮次数做为指标,虫龄=蜕皮次数+116.龄期:相邻两次蜕皮之间所经历的时间间隔,就是该虫龄的龄期。
名词解释1.生活史:是指昆虫在一年中的个体发育过程,2.羽化:成虫从它的前-虫态脱皮而出过的过程或现象称为羽化。
3.滞育:是指当季节性的不良环境条件到来前,在某些环境因子的诱导下,昆虫通过调整体内生理代谢,在一定时间内抑制自身的某个固定虫态的生命活动的现象。
4.分布型:每种昆虫或同种昆虫的不同虫态在田间的分布都有一定的形式称为分布型。
5.有效积温:生物在发育期内要求摄取有效温度的总和。
6.地下害虫:地下害虫是指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在土壤中生活,主要为害植物的地下部分(种子,根茎)和地面部分的一类害虫,称土壤害虫。
1.光周期:是指一昼夜中的光照时数与黑暗时数的节律,通常以光照时数来表示。
2.变态:昆虫的个体发育,从卵发育到成虫要经过一系列外部形态和内部组织器官等方面的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变态。
3.渐变态:渐变态的幼期与成虫期在体型,习性及栖境等方面都很相似,只是幼体的翅和生殖器官尚未发育完善,故称为若虫,如直翅目,半翅目,大部分同翅目等。
4.世代:昆虫从卵离开母体到成虫性成熟并开始产卵为止的个体发育周期5:雌雄二性:同种昆虫雌雄个体之间除了生殖器官外,还在个体大小,体形,体色,构造等(第二性征)方面存在着明显区别,这种现象称为性二型现象。
6:孤雌生殖:又称单性生殖,是指卵不经过受精就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一般又可分为偶发性,经常性和周期性3种类型。
1.土壤习居菌:在土壤中的适应性强,能单独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并且能够在土壤有机质上繁殖。
属于这一类病原物的大多数是真菌,如腐霉属(Pythium)、疫霉属(Phytoph thora)、丝核菌(Rhizoctonia)和镰刀菌属(Fusarium)的一些种(引起萎蔫)等,也有少部分是细菌,如青枯菌。
土壤习居菌一般都是低级的寄生物,它们主要为害植物的幼嫩组织,引起幼苗的死亡,如猝倒病、立枯病。
2.土壤寄居菌(soil invaders)土壤寄居菌在土壤病株残体上的存活期较长,但是不能单独在土壤中长期存活。
昆虫名词解释昆虫学名词解释1.翅脉(vein)是翅的两层薄壁间纵分布的条纹,由气管部位加厚而成,对翅表起支架作用。
2.脉序(venation)又叫脉相,指翅脉在翅面上的分布形式。
3.翅室(cells)翅脉把翅面划分成为的小室翅室。
当翅室的各边均被翅脉保卫成仅基方与翅基相通时为闭室。
有一边没有翅脉而达翅缘的翅室叫开室。
4.具翅胸节(pterothorax)有翅昆虫的中,后,胸因在形态上与前胸差别较大而被称为具翅胸节。
5.并胸腹节(propodeum)膜翅目细腰亚目的昆虫腹部第一节甚至与后胸合并为兄的一部分。
6.雌雄二型(sexual dimorphism):昆虫雌雄个体之间除内、外生殖器官(第一特征)不同外,许多种类在个体大小、体形、体色、构造等(第二特征)方面也常有很大差异,这种现象成为雌雄二型.7.两性生殖(sexual reproduction)经过雌雄的交配,雄性个体把精子送入雌体,在精子和卵子结合后形成新个体。
8.孤雄生殖(parthenogenesis)昆虫的卵不受精也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现象。
9.兼性孤雄生殖(facultative parthenogenesis)大多数情况下进行两性生殖,但偶尔会出现不受精的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现象。
10.专性孤雄生殖(obligated parthenogenesis)没有雄虫或只有少数无生殖能力的雄虫,所有卵都不受精而发育成新个体。
11.周期性孤雄生殖(cyclical parthenogenesis)即异态交替,是指两性生殖与孤雄生殖随季节变迁交替进行的现象。
12.多胚生殖(polyembryony)由一粒卵内可产生两个和多个胚胎,每个胚胎能发育成一个新个体的生长方式。
13.授精:性成熟的昆虫通过交配以不同的方式把精子送入雌虫的体内称为授精。
14.受精:精子和卵子结合为合子的过程称为受精子。
15.胚动(blastokinesis):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胚胎的位置均发生不同程度变动的现象。
昆虫学名词解释【半变态】 (hemimetabola)为不完全变态的一种类型。
行半变态的昆虫,其幼虫在水中生活,因此在体态、器官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特化,使幼虫、成虫间有着明显的差异。
【保护色】 (protec(t)ive coloration)指某些昆虫具有与其生活环境背景相似的颜色。
例如,生长在草地上的蚱蜢多为绿色。
利用保护色可以使昆虫躲避其他动物的掠食,而使自己更为安全。
【被蛹】 (pupa obtecta)指触角、附肢等部位与蛹体相连,不能活动;腹节部分或全部不能扭动的蛹。
例如鳞翅目、双翅目等很多种类昆虫的蛹。
【变态】 (metamorphosis)昆虫自出生到成虫,其形态要发生几次大的改变,这种改变的过程为变态。
通常将昆虫的变态分为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两种类型。
【不完全变态】 (incomplete metamorphosis)亦称不全变态。
不完全变态的昆虫,其生活史仅包括卵期、幼虫期、成虫期三个阶段。
行不完全变态者有外生翅群,如半翅目、革翅目、螳螂目、直翅目等目的昆虫。
【成虫】 (adult)全变态昆虫具有四个不同的虫期,即卵期、幼虫期、蛹期、成虫期。
成虫期的昆虫即所谓的成虫。
【翅脉】 (vein)指翅的两层薄膜间纵横行走的条纹,可对翅膜起着支撑作用。
通常分为横脉与纵脉两种类型。
【翅痣】 (pterostigma)在有些昆虫,例如蜻蜓的翅上,其前缘先端具一色斑,这就是所谓的翅痣。
【虫龄】 (instar)在正常情况下,昆虫幼虫生长到一定程度就要脱一次皮。
刚从卵孵化出至首次脱皮前的幼虫称为第1龄幼虫;经首次脱皮后的幼虫称为第2龄幼虫,于此类推,这就是所谓的虫龄。
根据脱皮的次数可以用来计算虫龄大小的指标。
【臭角】 (scent gland)亦称臭腺、臭丫腺。
凤蝶科的幼虫前胸中央具一能够翻出的分泌腺,呈近V形。
当幼虫受惊时,此分泌腺可翻出体外,并散发臭气,用以驱敌,这就是所谓的臭角。
【触角】 (antenna)除少数昆虫外,绝大多数种类均生有触角,其通常着生在额区,为重要感觉器官。
1、昆虫的头式:也称为昆虫的口式,表示昆虫口器在头部的着生位置和所指方向。
6、开掘足:昆虫的足胫节膨大宽扁,末端具齿,跗节呈铲状,便于掘土。
7、携粉足:胫节端部宽扁,边缘具长毛,形成携带花粉的花粉筐。
同时第一跗节也特别膨大,内侧具多排横列刚毛,形成花粉梳,用以梳集花粉,形成携粉足。
8、翅脉:气管在翅面上的加厚,起支架作用。
9、脉相:翅脉在翅上分布排列的形式次序称为脉相。
10、模式脉相:也称康尼脉系,昆虫学家康斯托克(Comstock)和尼特姆(Needham)将昆虫的脉序归纳成假想原始脉序,这一命名系统被称为康尼脉系(Comstock-Needham system)。
11、纵脉:从翅基部伸到外缘的翅脉。
12、平衡棒:昆虫的翅退化为小形棒状体,飞行时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称为平衡棒。
13、翅连锁器:很多昆虫的前后翅,借各种特殊构造相互连锁在一起,以增强飞行的效力,这种连锁构造统称翅连锁器。
14、两性生殖:雌雄交配,雄性个体产生的精子与雌性个体产生的卵结合形成受精卵,进而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15、孤雌生殖:也称单性生殖,即卵不经过受精也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卵胎生:又称孤雌胎生。
指雌虫未经受精的卵在母体内依靠卵黄供给营养,进行胚胎发育,直至孵化为幼体后才从母体中产出。
16、世代交替: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交替的方式繁殖后代的现象称为世代交替,又称为异态交替。
17、多胚生殖:是指1 个卵内可产生两个或多个胚胎,并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18、孵化:昆虫胚胎发育到一定时期,幼虫或若虫破卵壳而出现象,称为孵化(hatching)。
19、变态:从卵中孵出来的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通常要经过一系列显著的内部及外部体态上的变化,才能转变为性成熟的成虫。
这种体态上的改变称为变态。
渐变态:发育过程中可明显区分为卵、幼虫和成虫3个阶段,幼虫随着虫龄的增长而逐渐近似于成虫,而且成虫、幼虫生活环境和习性也相同。
是不完全变态中的一个类型。
全变态:发育过程经过4个虫态:卵—幼虫—蛹—成虫。
幼虫与成虫在形态及习性相差很大或完全不同。
20、半变态:不全变态的一种类型,主要特点是其幼体水生,成虫陆生;二者在体型、取食器官、呼吸器官、运动器官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化,以致成、幼体间的形态分化较显著。
21、蜕皮:幼虫体外表有一层坚硬的表皮限制了它的生长,所以当生长到一定时期,就要形成新表皮,脱去旧表皮,这种现象称为蜕皮。
22、虫龄和龄期:从卵内孵化出的幼虫称为第1 龄幼虫,以后每脱1 次皮增加1 龄,即虫龄。
相邻两龄之间的历期,称为龄期。
23、多足型幼虫:除 3 对胸足外,还具数对腹足。
24、蛹:是全变态昆虫在后胚发育过程中,由幼虫转变为成虫时,必须经过的一个特有的静息虫态。
25、前蛹:老熟幼虫行将化蛹前,通常停止取食,并做适当的准备工作(吐丝作茧、筑造蛹室等),幼虫身体缩短,体色变淡或消失,不再活动,称为前蛹(prepupa)。
26、羽化:成虫从它的前一虫态(蛹或末龄若虫和稚虫)脱皮而出的现象,称为羽化。
27、雌雄二型:是指雌雄两性个体间除内、外生殖器官不同外,在个体大小、体型、体色、构造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
28、多型现象:是指同种昆虫在同一性别的个体中出现不同类型分化的现象。
29、昆虫世代:昆虫的卵或若虫,从离开母体发育到成虫性成熟并能产生后代为止的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
30、昆虫的生活史:是指一种昆虫在一定阶段的发育史。
昆虫在一年中的生活史称为年生活史或生活年史,常是指昆虫从越冬虫态(卵、幼虫、蛹或成虫)越冬后复苏起,至第二年越冬复苏前的全过程。
世代重叠:一年发生多代的昆虫,由于成虫和产卵期先后不一,同一时期内有不同世代的不同虫态存在,而呈现“世代同堂”的现象。
个体发育史:即昆虫的个体发育过程,划分为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两个阶段。
胚胎发育是从卵发育成幼虫的发育期,又称卵内发育。
胚后发育是从卵孵化后开始至成虫性成熟的整个发育期。
31、休眠:生命活动出现停滞是由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当不良环境条件消除时,便可恢复生长发育的的现象。
32、滞育:滞育是昆虫长期适应不良环境而形成的种的遗传性。
在自然情况下,当不良环境到来之前,生理上已经有所准备,生长发育停滞的现象。
33、昆虫钟:绝大多数昆虫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与自然界中昼夜变化规律相吻合的节律。
34、昼夜节律:昆虫的活动常随昼夜的交替而呈现一定节奏的变化规律,这种现象称为昼夜节律。
35、食性:昆虫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对食物形成一定的选择性,即食性。
36、趋性:趋性是指昆虫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趋向或背向行为活动。
37、假死性:是指昆虫受到某种刺激或震动时,身体卷缩,静止不动,或从停留处跌落下来呈现的状态,稍停片刻即恢复正常活动的现象。
38、迁飞:或称迁移,是指一种昆虫成群地从一个发生地长距离地转移到另一个发生地的现象。
39、拟态:一种动物“模拟”其它生物的姿态,得以保护自己的现象,称为拟态。
40、保护色:是指一些昆虫的体色与其周围环境的颜色相似的现象。
41、色素色:也称化学色,是由虫体一定部位存在某些化合物而产生,这些物质吸收某种光波反射其它光而形成各种颜色。
这些物质同多半是新陈代谢的产物,如黑色素、嘌呤色素等。
42、结构色:也称光学色,发生于表皮。
由于昆虫表皮结构性质示同,而发生光的干涉、衍射而产生各种颜色。
用沸水和漂白粉不能使其退色和消失。
43、混合色:色素色和结构色。
44、体腔:昆虫的体腔是由体壁包围形成的内部空间。
45、血窦:昆虫的血腔由肌纤维和结缔组织构成的膈膜在纵向分隔成两个或三个小血腔,称为血窦。
46、气门:是由体壁内陷形成气管所留下的开口,又称气管口。
47、马氏管:昆虫的主要排泄器官,是由意大利解剖学家Malpighi 于1669年首先在家蚕体内发现的,故以其名字命名。
48、模式标本:当一个新种被描记发表时,作者必须指定一个或多个标本作为其模式,是学名的载体,称为模式标本。
49、分类阶元:纲、目、科、属等不同的排列等级或水平就是分类阶元。
分类系统是按等级排列的,好象台阶一样,所以叫分类阶梯或分类阶元。
50、分类单元:处在一定分类阶元上的具体的生物类群为分类单元。
51、物种:物种是自然界能够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并与其他种群存在有生殖隔离的群体。
种占有一定的生态空间,拥有一定的基因遗传型和表现型,是生物进化和分类基本单元。
52、副模:有多个模式标本时,如果指定其中一个标本作为正模,其余标本就成为副模。
双名法:物种的名称由两个拉丁单词组成,前者是属名,后者为种名。
三名法:亚种的学名由三个词组成,属名、种名和亚种名。
即在种名之后再加上一个亚种名,就构成了三名53、配模:有时还指定副模中与正模性别相对的一头标本作为配模。
54、优先律:动物命名法规的核心是优先律,即一个分类单元的有效名称是最早给予它的可用名称。
55、生态位:昆虫种群在生活小区内占据的资源部位。
56、环境:昆虫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气候因子、生物因子和土壤因子。
57、发育起点温度:有效温区的下限是昆虫开始生长发育的温度,称为发育起点温度。
58、有效温度:对昆虫发育起作用的温度是发育起点以上的温度,称为有效温度。
59、不选择性:指昆虫不喜好在某些植物上产卵栖息或取食的习性。
60、抗生性:指有些植物品种含“有害”化学物质或缺乏必要的营养物质,或虽有营养物质而难以被昆虫利用,引起害虫死亡率高、繁殖率低、生长受到抑制而不能完成发育等。
61、耐害性:指植物虽然受害,害虫也可生长发育,但植株可容忍足以使感虫植物遭受严重损失的为害,这些植物具有很强的增殖或生理补偿能力,而不致显著影响生物产量。
62、过冷却现象:昆虫的体液能忍受0℃以下的低温仍不结冰,这种现象称为过冷却。
63、过冷却点:昆虫体液过冷却到一定程度产生冰晶的瞬时温度称为“过冷却点” 。
64、食物链:生物群落中生物之间的链式营养关系叫食物链(food chain)。
65、食物网:若干个食物链,因错综复杂营养关系,而构成网络结构。
食物网(food web)。
66、种群:是指在特定时间里、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个体的集合,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
67、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空间内生物种群的聚合体。
68、生态系统:即生物群落加环境条件。
69、害虫综合治理:从生态系统的整体观点出发,本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指导思想和安全、有效、经济、简便的原则,因时因地制宜,合理运用农业的、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方法,以及其它一切行之有效的生态学手段,把害虫控制在经济为害水平以下,以达到保护人畜健康和增产丰收的目的。
70、经济为害水平,EIL:造成作物经济损失的最低虫口密度。
71、经济阈值 ET:害虫在某一种群密度时采取措施加以防治,以防止虫口密度达到经济为害水平。
72、植物检疫: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对调出和调入的植物及其产品等进行检验和处理,以防止危险性病虫杂草传播扩散的一种强制性的措施。
73、园艺防治:是利用一系列栽培管理技术,有目的地改变某些因子,有利于园艺作物的生长发育,而不利于害虫,从而达到控制害虫的发生和为害,保护园艺生产的目的。
74、生物防治:利用生物有机体或其代谢产物来防治害虫的方法称为生物防治。
75、物理机械防治:利用各种物理因子、人工或机械设备等多种手段直接杀灭害虫方法。
农业防治法:是从果园生态系的整体观点出发,根据害虫、寄主和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综合应用一系列园艺技术措施,有目的地创造有利于果树、天敌的生长发育,而不利于害虫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抑制害虫种群的增长或直接杀灭害虫,以达到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害虫,获得作物优质、高产的目的。
化学防治:是利用农药(杀虫剂)的毒性来防治园艺害虫的一种方法.76、胃毒剂:昆虫把药剂吞食后而引起的中毒作用。
77、触杀剂:药剂勿须昆虫吞食,只要接触虫体就可发挥中毒作用。
78、熏蒸剂:药剂以气体形式通过昆虫的呼吸系统进入虫体,而发挥的中毒作用。
79、内吸剂:药剂施到植物上后,先被植物体吸收,然后传导至植物各部,害虫吸食植物汁液后即可中毒。
80、农药剂型:原药与辅助剂混合调配,加工成具一定形态、组分和规格,适合各种用途的商品农药型式,称为农药剂型。
81、农药允许残留量:植物产品上的农药残留不超过某量值,就不至于引起对人的毒害,这个标准叫做“农药允许残留量”或“农药残留限度”。
82、农业有害生物:农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甚至在收获后农产品储藏运输过程中,能够造成经济损失的生物称为农业有害生物。
83、地下害虫:地下害虫是指为害期或主要为害虫态生活在土壤中,主要为害作物种子、地下根、茎等的一类害虫,亦称土壤害虫。
84、吮吸类害虫:指以取食植物汁液而造成为害的昆虫。
85、食叶类害虫:指以咀嚼式口器取食园艺植物叶、花、芽的害虫86、仓储害虫:指生活在仓库、加工厂等场所,危害各种动植物性的储藏物、或仓、厂建筑、包装器材、仓储与运输工具及设备的害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