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的现场检伤分类法
- 格式:pptx
- 大小:745.06 KB
- 文档页数:92
灾难救援现场的检伤分类方法作者:赵伟发布时间:2009-3-6 来源:中国急救网创伤的检伤分类是灾难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灾害现场医疗急救的首要环节。
当医疗救护人员面对现场大批伤员,第一步救援措施必然是快速检伤分类,将重伤员尽快从伤亡人群中筛选出来;然后再分别按照伤情的轻重,依先后顺序给予医疗急救和转运送院。
因此,灾难救援现场的检伤分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参考有关文献,结合个人见解,就院前检伤分类的概念与方法学述评如下:1、现场检伤分类的目的意义1.1 在突发的灾害事故现场,医疗救援力量往往是有限的,尤其在事发初期急救医疗资源可能十分匮乏。
因此必须将有限的急救资源用在刀刃上,优先保证抢救重伤员。
检伤分类就是要尽快把重伤员从一批伤亡人群中筛查出来,争取宝贵的时机在第一时间拯救,从而避免重伤员因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死于现场。
轻伤员由于身体重要部位和脏器未受损伤,没有生命危险,可以在现场轮候,等待稍后的延期医疗处理。
1.2 面对重大的灾害事故,检伤分类可以将众多的伤员分为不同等级,按伤势的轻重缓急有条不紊地展开现场医疗急救和梯队顺序后送,从而提高灾害救援效率,合理救治伤员,积极改善预后。
同时,通过检伤分类可以从宏观上对伤亡人数、伤情轻重和发展趋势等,作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评估,以便及时、准确地向有关部门汇报灾情,指导灾害救援,决定是否增援。
1.3 对于每一位伤员,在灾害现场都应该进行院前检伤分类,确定其个人在伤亡群体中的伤情等级,决定是否给予优先救治和转送。
当伤员抵达医院后,仍应逐个院内检伤分类完成分诊,并且动态地对照比较创伤评分,有助于准确判断伤情的严重程度,因为某个伤员的全身伤情往往要比其所有局部伤中最重的情况还要严重;检伤分类亦有助于推测每个伤员的预后和治愈时间。
2、检伤分类的四个等级、标识与救治顺序2.1 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灾害现场的检伤分类分为四个等级——轻伤、中度伤、重伤与死亡,统一使用不同的颜色加以标识,必须遵循下列的救治顺序:(1)第一优先重伤员(红色标识)(2)其次优先中度伤员(黄色标识)(3)延期处理轻伤员(绿色或者蓝色标识)(4)最后处理死亡遗体(黑色标识)2.2 据有关资料报道,轻伤在整个灾害事故中所占的比例最高,发生率至少为35~50%。
大批外伤现场检伤分类现场检伤、分类的目的是合理利用事件现场有限的医疗救援人力、物力,对大量伤病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检查、处置,挽救尽可能多的生命,最大限度减轻伤残程度,以及安全、迅速将全部患者转运到有条件进一步治疗的医院。
如果现场伤病员不多,且有充足的医疗救护力量,应对所有伤员同时进行检查、处理。
如现场伤病员太多,又没有足够的医疗救护人力、物力时,必须先对全部伤病员进行快速检伤、分类,确定哪些有生命危险应最先获得救治,哪些可暂不救治,哪些即使立即救治也无法挽回其生命而不得不暂缓救治。
1 现场检伤分类注意事项a 最先到达现场的医护人员应尽快进行检伤、分类 并由具有一定创伤救治经验的高年资医生最后确定检伤结果。
b 检伤人员须时刻关注全体伤病员,而不是仅检查、救治某个危重伤病员,应处理好个体与整体、局部与全局的关系。
c 伤情检查应认真、迅速 方法应简单、易行。
d 现场检伤、分类的主要目的是救命 重点不是受伤种类和机制 而是创伤危及生命的严重程度和致命性合并症。
e 对危重伤病患者需要在不同的时段由初检人员反复检查、记录并对比前后检查结果。
通常在患者完成初检并接受了早期急救处置、脱离危险境地进入“伤员处理站”时应进行复检。
复检对于昏迷、聋哑或小儿伤病员更为需要。
初检应注重发现危及生命的征象 病情相对稳定后的复检可按系统或解剖分区进行检查,复检后还应根据最新获得的病情资料重新分类并相应采取更为恰当的处理方法。
对伤病员进行复检时,还应该将其性别、年龄、一般健康状况及既往疾病等因素考虑在内。
f 检伤时应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 尽量减少翻动伤病者的次数 避免造成“二次损伤”(如脊柱损伤后不正确翻身造成医源性脊髓损伤)。
还应注意 检伤不是目的 不必在现场强求彻底完成 如检伤与抢救发生冲突时 应以抢救为先。
g 检伤中应重视检查那些“不声不响”、反应迟钝的伤病患者,因其多为真正的危重患者。
h 双侧对比是检查伤病患者的简单有效方法之一。
大批外伤现场检伤分类现场检伤、分类的目的是合理利用事件现场有限的医疗救援人力、物力,对大量伤病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检查、处置,挽救尽可能多的生命,最大限度减轻伤残程度,以及安全、迅速将全部患者转运到有条件进一步治疗的医院。
如果现场伤病员不多,且有充足的医疗救护力量,应对所有伤员同时进行检查、处理。
如现场伤病员太多,又没有足够的医疗救护人力、物力时,必须先对全部伤病员进行快速检伤、分类,确定哪些有生命危险应最先获得救治,哪些可暂不救治,哪些即使立即救治也无法挽回其生命而不得不暂缓救治。
1现场检伤分类注意事项a 最先到达现场的医护人员应尽快进行检伤、分类并由具有一定创伤救治经验的高年资医生最后确定检伤结果。
b 检伤人员须时刻关注全体伤病员,而不是仅检查、救治某个危重伤病员,应处理好个体与整体、局部与全局的关系。
c 伤情检查应认真、迅速方法应简单、易行。
d 现场检伤、分类的主要目的是救命重点不是受伤种类和机制而是创伤危及生命的严重程度和致命性合并症。
e 对危重伤病患者需要在不同的时段由初检人员反复检查、记录并对比前后检查结果。
通常在患者完成初检并接受了早期急救处置、脱离危险境地进入“伤员处理站”时应进行复检。
复检对于昏迷、聋哑或小儿伤病员更为需要。
初检应注重发现危及生命的征象病情相对稳定后的复检可按系统或解剖分区进行检查,复检后还应根据最新获得的病情资料重新分类并相应采取更为恰当的处理方法。
对伤病员进行复检时,还应该将其性别、年龄、一般健康状况及既往疾病等因素考虑在内。
f 检伤时应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尽量减少翻动伤病者的次数避免造成“二次损伤”(如脊柱损伤后不正确翻身造成医源性脊髓损伤)。
还应注意检伤不是目的不必在现场强求彻底完成如检伤与抢救发生冲突时应以抢救为先。
g 检伤中应重视检查那些“不声不响”、反应迟钝的伤病患者,因其多为真正的危重患者。
h 双侧对比是检查伤病患者的简单有效方法之一。
如在检查中发现双侧肢体出现感觉、运动、颜色或形态不一致,应高度怀疑有损伤存在的可能。
救援现场检伤分类法学习重点:1、掌握现场检伤分类原则。
2、掌握简明检伤分类法。
一、目的和意义当发生伤亡人员众多的严重灾难事件时,现场往往没有足够的医疗救援资源。
检伤分类的目的是合理利用现场有限的人力物力,对大量伤病员进行快速有效的检伤、分类、处置,确定哪些有生命危险应优先获得救治,哪些可暂不救治,哪些即使立即救治也无法挽回其生命而不得不暂缓救治,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生存率,尽可能地减轻伤残程度,并安全、及时地将患者转运至有条件的医院进一步治疗。
二、分类原则1、危重患者—第一优先:有危机生命的严重创伤,但经及时治疗能够获救,应立即标示红标,优先给予护理及转运。
现场先简单处理致命伤、控制大出血、支持呼吸等。
并尽快送院。
如气道阻塞、活动性大出血及休克、开放性胸腹部创伤、进行性昏迷、颈椎损伤、超过50%的Ⅱ°~Ⅲ°烧烫伤等。
2、重症患者—第二优先:有严重损伤,但经急救处理后生命体征或伤情暂时稳定,可在现场短暂等候而不危及生命或导致肢体残缺,标记为黄色,给予次优先转运。
如不伴意识障碍的头部创伤、不伴呼吸衰竭的胸部外伤、除颈椎外的脊柱损伤等。
3、轻症患者—第三优先:可自行行走无严重损伤,其损伤可适当延迟转运和治疗,应标记为绿色,将伤者先引导到轻伤接收站。
如软组织挫伤、轻度烧伤等。
4、死亡或濒死者—第四优先:已死亡或无法挽救的致命性创伤造成的濒死状态。
如呼吸、心跳已停止,且超过12分钟未给予心肺复苏救治,或因头、胸、腹严重外伤而无法实施心肺复苏救治者,应标记为黑标,停放在特定区域。
三、简明检伤分类法(simpletriage and rapid treatment,START)此法被很多国家和地区采用,适用于灾难现场短时间内大批伤员的初步检伤,由最先到达的急救人员对伤病员进行快捷地辨别及分类。
通常分为四步:1、第一步:行动检查(1)行动自如(能走)的伤病员为轻伤患者,标绿标。
(2)不能行走的患者检查第二步。
大批外伤现场检伤分类现场检伤、分类得目得就是合理利用事件现场有限得医疗救援人力、物力,对大量伤病者进行及时有效得检查、处置,挽救尽可能多得生命,最大限度减轻伤残程度,以及安全、迅速将全部患者转运到有条件进一步治疗得医院。
如果现场伤病员不多,且有充足得医疗救护力量,应对所有伤员同时进行检查、处理。
如现场伤病员太多,又没有足够得医疗救护人力、物力时,必须先对全部伤病员进行快速检伤、分类,确定哪些有生命危险应最先获得救治,哪些可暂不救治,哪些即使立即救治也无法挽回其生命而不得不暂缓救治。
1现场检伤分类注意事项a 最先到达现场得医护人员应尽快进行检伤、分类并由具有一定创伤救治经验得高年资医生最后确定检伤结果。
b 检伤人员须时刻关注全体伤病员,而不就是仅检查、救治某个危重伤病员,应处理好个体与整体、局部与全局得关系。
c伤情检查应认真、迅速方法应简单、易行。
d 现场检伤、分类得主要目得就是救命重点不就是受伤种类与机制而就是创伤危及生命得严重程度与致命性合并症。
e 对危重伤病患者需要在不同得时段由初检人员反复检查、记录并对比前后检查结果。
通常在患者完成初检并接受了早期急救处置、脱离危险境地进入“伤员处理站”时应进行复检。
复检对于昏迷、聋哑或小儿伤病员更为需要。
初检应注重发现危及生命得征象病情相对稳定后得复检可按系统或解剖分区进行检查,复检后还应根据最新获得得病情资料重新分类并相应采取更为恰当得处理方法。
对伤病员进行复检时,还应该将其性别、年龄、一般健康状况及既往疾病等因素考虑在内.f检伤时应选择合适得检查方式尽量减少翻动伤病者得次数避免造成“二次损伤”(如脊柱损伤后不正确翻身造成医源性脊髓损伤).还应注意检伤不就是目得不必在现场强求彻底完成如检伤与抢救发生冲突时应以抢救为先。
g 检伤中应重视检查那些“不声不响”、反应迟钝得伤病患者,因其多为真正得危重患者。
h 双侧对比就是检查伤病患者得简单有效方法之一。
如在检查中发现双侧肢体出现感觉、运动、颜色或形态不一致,应高度怀疑有损伤存在得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