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伤员现场检伤分类流程
- 格式:docx
- 大小:20.85 KB
- 文档页数:3
大批伤员检伤分类原则和方法意外伤害、突发事件,造成大批伤员的时候,首先要评估现场情况,注意安全,对伤员所处的状态进行判断,分清伤情、病情的轻重缓急,尽可能地进行现场救护。
现场救护目的是挽救生命,减轻伤残。
在生命得以挽救,伤病情得以防止进一步恶化这一最重要、最基本的前提下,还要注意减少伤残的发生,尽量减轻病痛,对神志清醒者要注意做好心理护理,为日后伤员身心全面康复打下良好基础。
总之,要记住现场救护的原则是:先救命,后治伤。
--迅速判断致命伤;--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循环稳定;--呼吸心跳骤停立即心肺复苏(CPR)。
无论是在作业场所、家庭或在马路等户外,还是在情况复杂、危险的现场,发现危重伤员时,对伤员的救护要做到:(1)保持镇定,沉着大胆,细心负责,理智科学地判断。
(2)评估现场,确保自身与伤员的安全。
(3)分清轻重缓急,先救命,后治伤,果断实施救护措施。
(4)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采取措施减轻伤员的痛苦。
(5)充分利用可支配的人力、物力协助救护。
(一) 自救、互救1.紧急呼救当紧急灾害事故发生时,应尽快拨打电话120、110呼叫急救车,或拨打当地担负急救任务医疗部门的电话。
2.先救命后治伤,先重伤后轻伤在事故的抢救工作中不要因忙乱而受到干扰,被轻伤员喊叫所迷惑,使危重伤员落在最后抢出,处在奄奄一息状态,或者已经丧命,故一定要本着先救命后治伤的总原则。
3.先抢后救,抢中有救,尽快脱离事故现场在可能再次发生事故或引发其他事故的现场,如失火可能引起爆炸的现场,应先抢后救,抢中有救,尽快脱离事故现场,以免发生爆炸或有害气体中毒等,确保救护者与伤者的安全。
4.先分类再运送不管伤轻伤重,甚至对大出血、严重撕裂伤、内脏损伤、颅脑损伤伤者,如果未经检伤和任何医疗急救处置就急送医院,后果十分严重。
因此,必须坚持先进行伤情分类,把伤员集中到标志相同的救护区,有的伤员需等待伤势稳定后方能运送。
5.医护人员以救为主,其他人员以抢为主救护人员应各负其责,相互配合,以免延误抢救时机。
突发公共事件群体伤的现场检伤分类方法——深圳市二次评估法规范性指引(2016版)(依据国际创伤生命支持ITLS第八版指南修订)检伤分类(Triage)是灾害医学的重点和核心手段,是针对突发公共事件开展现场医疗救援的首要环节。
当第一批应急医疗救援人员刚刚抵达事发现场时,如果面对的是3人以上的群体伤病员,第一步救援措施必须是快速地进行检伤分类,将危重伤及重伤员尽快从一批伤亡人群中筛选出来,争取宝贵时机在第一时间拯救,并按照伤情轻重的不同等级顺序转送医院,从而有条不紊地展开现场医疗救援。
一、检伤分类的国标等级和标识按照2006年我国卫生部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国家标准,现场检伤分类划分为四个等级,伤情识别卡使用统一的颜色标识:死亡:黑色标识危重:红色标识重伤:黄色标识轻伤:蓝色标识二、现场必须遵循的救治顺序第一优先——危重伤(生命体征极不稳定,有亟时的生命危险,预后很差)第二优先——重伤员(生命体征不稳定,有潜在的生命危险,预后较差)延迟处理——轻伤员(生命体征稳定,不会有生命危险,预后良好)最后处理——死亡遗体(严重创伤造成的死亡不可逆转,已丧失抢救价值)三、第一次现场检伤分类——采用模糊定性评估法(10分钟内完成)现场评估完成后,凭借“眼耳口手”徒手定性判断,分为三步对群体快速筛查:1、首先,第一次发口令快速分类出轻伤员(挂蓝色标识):用口令将现场所有的伤病员迅速分成两大群,你先大声命令道:“凡是能自己走动的,请马上走到我的左/右手边!”(选择安全而且不阻挡救援道路的地点),只要能立即执行命令并且自行走动的伤员,原则上都可以分类为轻伤员。
2、接着,第二次发口令筛选危重伤(挂红色标识)甚至死亡(挂黑色标识):仅仅针对原地留下的、不能自行走动甚至已经倒地不起的伤员(毕竟是少数),走到他们中间,再次大声命令道:“凡是能听见我说话的,请马上举手示意并且高声回答”。
如果伤病员没有任何反应,即那些不能举手示意并回答的人,可能就是生命垂危者。
大批外伤现场检伤分类现场检伤、分类的目的是合理利用事件现场有限的医疗救援人力、物力,对大量伤病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检查、处置,挽救尽可能多的生命,最大限度减轻伤残程度,以及安全、迅速将全部患者转运到有条件进一步治疗的医院。
如果现场伤病员不多,且有充足的医疗救护力量,应对所有伤员同时进行检查、处理。
如现场伤病员太多,又没有足够的医疗救护人力、物力时,必须先对全部伤病员进行快速检伤、分类,确定哪些有生命危险应最先获得救治,哪些可暂不救治,哪些即使立即救治也无法挽回其生命而不得不暂缓救治。
1 现场检伤分类注意事项a 最先到达现场的医护人员应尽快进行检伤、分类 并由具有一定创伤救治经验的高年资医生最后确定检伤结果。
b 检伤人员须时刻关注全体伤病员,而不是仅检查、救治某个危重伤病员,应处理好个体与整体、局部与全局的关系。
c 伤情检查应认真、迅速 方法应简单、易行。
d 现场检伤、分类的主要目的是救命 重点不是受伤种类和机制 而是创伤危及生命的严重程度和致命性合并症。
e 对危重伤病患者需要在不同的时段由初检人员反复检查、记录并对比前后检查结果。
通常在患者完成初检并接受了早期急救处置、脱离危险境地进入“伤员处理站”时应进行复检。
复检对于昏迷、聋哑或小儿伤病员更为需要。
初检应注重发现危及生命的征象 病情相对稳定后的复检可按系统或解剖分区进行检查,复检后还应根据最新获得的病情资料重新分类并相应采取更为恰当的处理方法。
对伤病员进行复检时,还应该将其性别、年龄、一般健康状况及既往疾病等因素考虑在内。
f 检伤时应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 尽量减少翻动伤病者的次数 避免造成“二次损伤”(如脊柱损伤后不正确翻身造成医源性脊髓损伤)。
还应注意 检伤不是目的 不必在现场强求彻底完成 如检伤与抢救发生冲突时 应以抢救为先。
g 检伤中应重视检查那些“不声不响”、反应迟钝的伤病患者,因其多为真正的危重患者。
h 双侧对比是检查伤病患者的简单有效方法之一。
突发公共事件群体伤的现场检伤分类方法(依据国际创伤生命支持ITLS第八版指南修订)检伤分类( Triage)是灾害医学的重点和核心手段,是针对突发公共事件开展现场医疗救援的首要环节。
当第一批应急医疗救援人员刚刚抵达事发现场时,如果面对的是3人以上的群体伤病员,第一步救援措施必须是快速地进行检伤分类,将危重伤及重伤员尽快从一批伤亡人群中筛选出来,争取宝贵时机在第一时间拯救,并按照伤情轻重的不同等级顺序转送医院,从而有条不紊地展开现场医疗救援。
一、检伤分类的国标等级和标识按照2006年我国卫生部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国家标准,现场检伤分类划分为四个等级,伤情识别卡使用统一的颜色标识:死亡:黑色标识危重:红色标识重伤:黄色标识轻伤:绿色标识二、现场必须遵循的救治顺序第一优先——危重伤(生命体征极不稳定,有亟时的生命危险, 预后很差)第二优先——重伤员(生命体征不稳定,有潜在的生命危险,预后较差)延迟处理——轻伤员(生命体征稳定,不会有生命危险,预后良好)最后处理——死亡遗体(严重创伤造成的死亡不可逆转,已丧失抢救价值)三、第一次现场检伤分类——采用模糊定性评估法(10分钟内完成)现场评估完成后,凭借“眼耳口手”徒手定性判断,分为三步对群体快速筛查:1、首先,第一次发口令快速分类出轻伤员(挂绿色标识):用口令将现场所有的伤病员迅速分成两大群,你先大声命令道:“凡是能自己走动的,请马上走到我的左/右手边!”(选择安全而且不阻挡救援道路的地点),只要能立即执行命令并且自行走动的伤员,原则上都可以分类为轻伤员。
2、接着,第二次发口令筛选危重伤(挂红色标识)甚至死亡(挂黑色标识):仅仅针对原地留下的、不能自行走动甚至已经倒地不起的伤员(毕竟是少数),走到他们中间,再次大声命令道:“凡是能听见我说话的,请马上举手示意并且高声回答”。
如果伤病员没有任何反应,即那些不能举手示意并回答的人,可能就是生命垂危者。
院前急救时的检伤分类——现场检伤分类程序(总2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院前急救时的检伤分类——现场检伤分类程序北京急救中心冯庚设计和制定现场伤情评估程序预案十分必要,科学的伤情评估程序能够帮助急救人员在复杂的现场条件下有条不紊地工作,迅速对患者的情况做出甄别。
目前国际上有不少适合院前伤情评估程序,如START(Simple Triage And Rapid Treatment)检伤分类法、SAVE(Secondary Assessment of Victim Endpoint)分类法、加拿大的Careflight分类法、英国的Triage Sieve and Sort分类法等,此外还有适用于儿童的JumpSTART法【1】等。
但上述方法似乎都有不十分尽如人意的地方【2】【3】,因此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制定更加科学、实用的检伤分类程序。
本文仅介绍两种分类程序:⒈START检伤分类程序 START检伤分类的名称取自其英文的头一个字母,其含义是简单评估和迅速提供治疗,该法为较常用的初级检伤分类程序,根据伤员呼吸次数、有无脉搏、意识情况(能否听从指令等)将其分为三类,然后分别给予紧急治疗及后送、延迟治疗及后送以及期待治疗及后送的对应措施,其基本步骤如下:框图A. START检伤分类程序⒉八步检伤分类程序该法由本文作者在 CESIRA检伤分类程序的基础上改良而来,因此亦称为改良CESIRA分类法。
该分类法原是CESIRA分类法是意大利灾难医学会制定的检伤流程,其原名称取自意大利文,CESIRA的英文含义是Consciousness(意识), External Profuse bleeding(严重外出血),Shock(休克), Insufficiency of Respiration(呼吸障碍), Rupture of bones(骨折)及Another Pathology(其他情况)。
…灾难救援现场的检伤分类方法作者:赵伟发布时间:2009-3-6 来源:中国急救网创伤的检伤分类是灾难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灾害现场医疗急救的首要环节。
当医疗救护人员面对现场大批伤员,第一步救援措施必然是快速检伤分类,将重伤员尽快从伤亡人群中筛选出来;然后再分别按照伤情的轻重,依先后顺序给予医疗急救和转运送院。
因此,灾难救援现场的检伤分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参考有关文献,结合个人见解,就院前检伤分类的概念与方法学述评如下:1、现场检伤分类的目的意义在突发的灾害事故现场,医疗救援力量往往是有限的,尤其在事发初期急救医疗资源可能十分匮乏。
因此必须将有限的急救资源用在刀刃上,优先保证抢救重伤员。
检伤分类就是要尽快把重伤员从一批伤亡人群中筛查出来,争取宝贵的时机在第一时间拯救,从而避免重伤员因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死于现场。
轻伤员由于身体重要部位和脏器未受损伤,没有生命危险,可以在现场轮候,等待稍后的延期医疗处理。
面对重大的灾害事故,检伤分类可以将众多的伤员分为不同等级,按伤势的轻重缓急有条不紊地展开现场医疗急救和梯队顺序后送,从而提高灾害救援效率,合理救治伤员,积极改善预后。
同时,通过检伤分类可以从宏观上对伤亡人数、伤情轻重和发展趋势等,作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评估,以便及时、准确地向有关部门汇报灾情,指导灾害救援,决定是否增援。
对于每一位伤员,在灾害现场都应该进行院前检伤分类,确定其个人在伤亡群体中的伤情等级,决定是否给予优先救治和转送。
当伤员抵达医院后,仍应逐个院内检伤分类完成分诊,并且动态地对照比较创伤评分,有助于准确判断伤情的严重程度,因为某个伤员的全身伤情往往要比其所有局部伤中最重的情况还要严重;检伤分类亦有助于推测每个伤员的预后和治愈时间。
2、检伤分类的四个等级、标识与救治顺序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灾害现场的检伤分类分为四个等级——轻伤、中度伤、重伤与死亡,统一使用不同的颜色加以标识,必须遵循下列的救治顺序:(1)第一优先重伤员(红色标识):(2)其次优先中度伤员(黄色标识)(3)延期处理轻伤员(绿色或者蓝色标识)(4)最后处理死亡遗体(黑色标识)据有关资料报道,轻伤在整个灾害事故中所占的比例最高,发生率至少为35~50%。
检伤分类start法的流程检伤分类START法的流程可有趣啦,咱来好好唠唠。
一、啥是START法。
检伤分类START法是一种特别实用的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对伤病员进行分类的方法呢。
就像是在一堆乱麻里快速找出关键的线头一样。
它主要是为了能在有限的资源下,优先救治那些最需要紧急处理的伤病员。
这就好比是一场大考,要快速把最需要帮助的“考生”挑出来优先照顾。
二、第一步:行动能力检查。
这是START法的开端哦。
救援人员到了现场,先得看看伤病员能不能自己走。
要是伤病员能自己走,那他就被归类为轻伤者。
这就像是一群小动物里,那些还能蹦蹦跳跳的,就说明它们受伤比较轻啦。
这些轻伤者呢,虽然受伤了,但相对来说不需要立刻进行紧急的生命救援,可以先等等再处理。
不过可别小瞧这一步,这就像是一个大筛子,先把一部分比较轻松的情况筛出去啦。
三、第二步:呼吸检查。
对于那些不能走的伤病员,就得来看看呼吸啦。
如果伤病员的呼吸频率每分钟大于30次呢,那这个伤病员就被认为是需要紧急救治的重伤员啦。
这就好比是一个小火车,正常的时候是有规律地缓缓行驶,要是突然开得超级快,那肯定是哪里出问题啦。
呼吸这么急促,说明身体可能在很紧急地呼救呢。
而如果呼吸没有或者特别慢,每分钟小于10次,那这个伤病员也被归为重伤员,这就像小火苗都快熄灭了,必须赶紧抢救呀。
四、第三步:循环检查。
如果伤病员的呼吸在每分钟10 - 30次之间,那就得看看循环情况啦。
这时候呢,就检查伤病员的桡动脉搏动。
要是桡动脉搏动消失了,那这个伤病员就是重伤员。
这就像河流里的水突然不流动了,肯定是哪里堵住或者源头出问题了,身体里的血液循环也是一样的道理。
如果桡动脉搏动存在呢,那就再看看能不能遵从简单的指令,比如让伤病员握个手或者抬抬腿之类的。
五、第四步:意识状态检查。
如果伤病员的循环情况还可以,也就是桡动脉搏动存在,那就要检查意识状态啦。
要是伤病员不能遵从简单指令,那这个伤病员就被归类为重伤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