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教学教案
- 格式:ppt
- 大小:371.50 KB
- 文档页数:20
第六章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理解各种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初步了解如何根据相关理论开展教学。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是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本章难点是个人建构主义理论。
教学时数:4学时第一节建构主义思想渊源与基本观点一、建构主义思想渊源建构主义是当前西方理论界处于主导地位的认识理论和教育理论,它对人的认识的产生,课程的开发设计、教学和学习活动的开展都有自己的一套主张。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它更关注学习者如何以原有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为建构知识,更加强调学习的主观性、社会性和情景性。
从现实缘起来看,建构主义是针对传统教学的诸多弊端而提出的。
有人认为,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习得的知识存在不完整、不灵活等缺陷,无法在需要的时候加以运用,也无法在新的情境中有效迁移。
如何缩小学校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差距,实现广泛而灵活的学习迁移,这是建构主义所关心的核心问题之一。
作为教育界的一种新的认识论和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对传统教学观念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对学习和教学作出了新的解释,以这种理论为基础,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设想,这对改革传统教学具有重大意义。
本世纪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并将其应用于课堂和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主要有杜威、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等人。
1.杜威的经验性学习理论杜威认为,真正的理解是与事物怎样动作和事情怎样做有关的,理解在本质上是联系动作的。
由此出发,他将立足于“行动”的学习与不确定情境中的探索联系在一起,正是情境内在独特的、积极的、不确定性才能使探索存在并激励和指导着探索的前进。
杜威强调,教育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教育就是经验的生成和经验的改造,学生从经验中产生问题,而问题又可以激发他们运用探索的知识产生新概念。
2.维果茨基教育思想俄国杰出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研究,对于理解建构主义也是十分重要的。
维果茨基强调,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社会可以对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
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观第一篇: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观(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人本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兴起,60-70年代迅速发展的心理学流派,由于其观点同近代心理学两大传统流派──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均不同,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马斯洛、罗杰斯等。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是:心理学必须关心人的尊严;重视人的主观性、意愿和观点,不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心理学家应该研究人的价值、人的创造性和自我实现等。
与此相应,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
所以,基本的学习观点是:必须尊重学习者;必须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必须相信任何真正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并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必须在师生中间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有一个基本假设:每个正常的人犹如一粒种子,只要能给予适当的环境,就会生根发芽、长大并开花结果。
每个人在其内部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潜能。
而学习就是这种天生的自我实现欲的表现,也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当中的生成。
基于这种观念,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重点,便是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以使学习者从他自己的角度来感知世界,如何发展个人对世界意义的形成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看来,真正的学习关系到整个人,而不仅仅是为学习者提供材料。
真正的学习经验能够使学习者发现他自己独特的品质,发现他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特征。
因此,学习过程不仅是学习者获得知识的过程,更是发展健全人格的过程。
可见,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只重视环境刺激、外显行为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只重视认知发展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不同的是,它关注人的整体发展,强调人的尊严与价值,注重研究健康的、完整的人。
第1篇摘要:本文从学习理论的角度,分析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探讨如何运用学习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阐述建构主义、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结合教学实例,分析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一、引言学习理论是教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旨在从学习理论的角度,分析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探讨如何运用学习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习理论概述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认知活动,构建起对知识的理解。
该理论强调以下观点:(1)知识建构:学习是个体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与外界环境的互动,不断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2)情境认知:学习过程发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个体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借助情境来理解知识。
(3)合作学习:个体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实现知识的共享。
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通过环境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形成新的行为习惯。
该理论强调以下观点:(1)刺激-反应:学习过程是通过环境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联系实现的。
(2)强化:个体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强化手段,形成新的行为习惯。
(3)条件反射:学习过程中,个体通过条件反射,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建立联系。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通过与他人互动,实现自我价值。
该理论强调以下观点:(1)自我实现:学习是个体追求自我价值、实现自我潜能的过程。
(2)情感因素:学习过程中,情感因素对个体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3)人际关系:学习是个体在人际关系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三、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分析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角下的问题(1)忽视个体差异:在建构主义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过分强调情境认知和合作学习,忽视个体差异,导致部分学生难以适应。
(2)过度依赖技术:部分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技术,忽视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导致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引言在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日益显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通过与环境、他人和自身的互动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教师的传授。
本文将探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并分享一些在实践中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
根据这一理论,学生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的信息结合,在个人认知结构中构建新的知识。
学生是积极主动的,他们自主地探索和发现,从错误中学习,并通过合作与交流与他人共同建构知识。
另一个核心概念是“社会交往的重要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中,能够从他人的经验中获得新的知识。
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并培养社交技能。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的应用1. 建立情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情境。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来建构知识。
例如,在教授数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真实的问题,并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2. 提供合作学习机会合作学习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可以通过互动交流,扩展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项目等活动,让他们共同思考和解决问题。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能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观点,并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引导自主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和资源,鼓励他们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
例如,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并通过提供相关的资源和指导,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探究和研究。
4. 引导元认知能力元认知能力指的是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和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