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斯-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238.00 KB
- 文档页数:16
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罗杰斯(Carl R. Rogers)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
他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和教学模式,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习者发挥自我监控、主动探究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以达到自我发展和成长的目标。
罗杰斯提出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可以概括为三个关键元素:自主性、个性化和体验。
1. 自主性自主性是指学习者的自我决定和主导自己的学习进程。
罗杰斯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的、个性化的过程,学习者应该有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并在实践中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
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习者的自主性,提供足够的支持和指导,但不要代替学习者做出决定。
2. 个性化个性化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独特的个性和思维方式。
罗杰斯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是独特的,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应对他们的学习需求。
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为他们提供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环境,并针对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的支持和指导。
3. 体验体验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自我认知。
罗杰斯认为,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和技能,更是一种多层面的体验,包括情感、认知和行动方面的体验。
因此,教师应该关注学习者的体验,帮助他们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以实现自我发展和成长的目标。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了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和教学模式,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个性化和体验,为我们深入了解学习者的需求和回应他们的学习需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同时,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和教学理念,用于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卡尔.罗杰斯是当代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对国外60、70年代的教育改革运动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与传统教育中教学的主要特征——指导性相反,罗杰斯根据“自我学说”理论,形成了一种比较激进、用于促成个体“自我实现”的教学策略——非指导性。
《美国教育家百科全书》中的非指导性的定义为:“时常用于咨询、小组治疗和心理治疗的的一种方法,他借鉴于他或她的自我反省活动以及(或者)反应,使个体重组、改组或者改变态度与行为。
非指导性技术在性质上是情感的:以个体受她或他的情感约束这个假设为基础;此外,它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上:形成自由表达情绪和情感所凭借的表现手段和替代物,形成接受的行为,并且减少内心冲突,通过这种活动,个体会更好的理解自己。
她或他将在器官适应上有所裨益。
”教学中的非指导性策略的原型,是罗杰斯在心理治疗实践中形成的“非指导性技术",后来,他几乎原封不动的把这一技术“嫁接”于课堂环境之中,形成了他的:“非指导性教学”。
非指导性方法是建立在罗杰斯对人的下述信念之下的:人具有非常优异得先天潜能,教育无需也不应该用指导性的方式向学生灌输什么,这样做会压抑潜能的自然实现,适得其反。
教育只要为学生潜能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和睦的心理环境,使之能在“内驱力”的本能驱动下自动的形成,充分得形成。
第二,人无时无刻不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
他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人是一个流程,而不是一团固定的材料;是不断变化着的潜能之星座,而不是一组稳定的特征”。
这样,教育就不可能按照一组预定的程序、利用外部的要求向学生施教,不能“指导”学生如何想,如何做,而必须顺学生内心心理体验变化之自然。
罗杰斯认为,在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无外乎两种类型。
一种是认知学习,它可以用行为主义的S--R 学习理论(即刺激--反应学习理论)来解释。
认知学习受到“外部强制力”的制约,重记忆,因而没有什么意义。
另一种是经验学习,他以学习的经验生长为中心,以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为学习动力,把学习与学生的愿望、兴趣、需要有机的结合起来,因而是一种趣味盎然的、有意义的学习。
罗杰斯教学观一、引言1.1 罗杰斯教学观的概念罗杰斯教学观,又称为人本主义教学观,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该教学观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倡导尊重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罗杰斯教学观的基本原则罗杰斯教学观的基本原则包括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体验、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解决问题、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等。
二、尊重学生2.1 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罗杰斯教学观强调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兴趣和能力。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积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背景,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材料。
2.2 学生自主学习的尊重罗杰斯教学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决策能力。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探索,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体验3.1 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罗杰斯教学观认为情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关心学生的情绪变化,主动倾听学生的感受和想法,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3.2 提供支持和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支持和理解。
当学生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教师应该耐心倾听他们的问题,并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4.1 创设良好的教室氛围罗杰斯教学观认为教师应该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感到安全和舒适。
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沟通和互动,构建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打破传统的权威教学模式。
4.2 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罗杰斯教学观鼓励教师使用讨论、小组活动、问题解决等互动性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这里着重介绍罗杰斯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一)教学目标:培养具有创造性和适应性的人人本主义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积极向上的动力来自于自身的许多不同层次的需求,人在不断满足需求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因此教育目标应该与个体的需要相一致。
罗杰斯认为当今世界是一个快速变化、充满矛盾和危机四伏的世界,人要适应这种变化,“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知识唯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可靠的人,才是有教养的人”他在《患者为中心的治疗》一书中提出,这样的人就是:能从事自发的活动,并对这些活动负责的人;能理智的选择和制定方向的人;是批判性的学习者,能评价他人所作的贡献的人;获得解决有关问题知识的人;能更重要、更灵活和更理智的适应新的问题情境的人;在自由和创造的运用有关经验时,能融会贯通、灵活处理问题的人;能在各种活动中有效的与他人合作的人;不是为他人的赞许,而是按照自己的社会化目标加工的人。
罗杰斯激烈抨击传统教育不能使学生适应变化的社会,导致学生知情分离等弊病。
罗杰斯主张学校教育目标是培养人格独立,具有创造能力,适应时代变化,最终能“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人本主义这一教学目标既包括了知识教育和认知能力发展,也包括了情意发展目标,是知识教学与情感发展两者的结合,因而培养具有创造性和适应性的健全的人成了人本主义教学观的核心思想。
(二)教学过程:强调非指导性“非指导性”教学源于罗杰斯的非指导性咨询理论。
罗杰斯原是一个心理治疗专家,在治疗中他主张给病人创造一种医生和病人可以相互信任、可靠、前后一贯的关系,鼓励病人自由的表达思想,与病人一起探讨他们愿意讨论的任何问题,强调病人的“自我解脱”。
罗杰斯把以“病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运用于教学之中,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促进者的作用,教师通过与学生建立起融洽关系,促进学生的成长。
这种教学过程以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为目标,通常包括以下五个阶段:(1)确定帮助的情景,教师要建立一种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气氛或问题情景,鼓励学生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情感。
论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三重维度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一种以人为本,注重个体自我发展、个性化教育和人际关系的教育理念。
其核心思想在于尊重个体差异和自由选择,并以此为基础来实现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有着三重维度,即人本主义、学生中心主义和情景感知主义。
第一,人本主义维度。
罗杰斯通过个体中心主义来表述人本主义。
其认为:每个人都是独具个性和独特的人,任何教育都应以此为出发点,并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去教育他们。
在这种思想下,罗杰斯提出了人的自我实现、个体差异和自我概念等概念。
自我实现是每个人内心所追求的自我完善的目标,教育应该通过不同的学习和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完善。
个体差异是每个人的性格、背景、兴趣和意愿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教育应该尊重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自我概念是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
第二,学生中心主义维度。
罗杰斯认为,学生才是教育的核心,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和利益。
学生中心主义是以学生的需求和视角为出发点的。
罗杰斯主张,教育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和发展水平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教育应该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过程,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特长。
通过学生中心实践,留给学生足够空间,让学生自由地探索,自发地表现自己。
罗杰斯认为,学生应该是学习过程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听众。
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在学生中,更好地发挥学生个性化特点,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三,情景感知主义维度。
罗杰斯强调情景的重要性。
在他看来,情景是指互动中的人、地、物和时间等众多方面相互作用的环境。
教师应该将学生置于具体的情境中,这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创造与世界进行有意义的互动。
在罗杰斯看来,教学环境应该是开放的,充满着个体自由的气氛。
学生应该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由地表达自我,进行互动学习。
教师还应该密切关注教学过程中的情景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浅谈罗杰斯人本主义的教师观对语文教师角色转变的几点启发罗杰斯人本主义是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强调尊重学生自主性、关怀学生情感和促进学生成长。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转变是至关重要的,而罗杰斯人本主义的教师观为教师角色转变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讨论,以探讨罗杰斯人本主义对语文教师角色转变的启发。
一、尊重学生自主性罗杰斯人本主义强调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认为学生应该在学习中扮演主体角色,而教师应该成为学习的引导者。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自主的阅读、写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节奏和方式,不强求学生都以同一种方式学习语文,而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指导。
在阅读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鼓励他们自己制定阅读计划,提升他们的阅读自主性和主动性。
二、关怀学生情感罗杰斯人本主义认为,学生的情感状态对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而教师应该关注和回应学生的情感需求。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留出时间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和感受,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教师也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赞美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语文学习中的进步和价值。
通过关怀学生的情感,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三、促进学生成长罗杰斯人本主义认为,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而教师应该成为学生成长的助推器。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个人经验,引导他们深入思考语文所涉及的人文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通过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教师不仅可以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简述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的教学观点
(1)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罗杰斯认为,情感和认知是人类精神世
界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彼此是融为一体的。
罗杰斯的
教育理想就是培养“全人”,即知情融为一体的人。
罗杰斯将知情融
为一体的人称为“全人”或“功能完善者”。
(2)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人本主义者倡导有意义的自由学习,有意
义学习关注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他不仅是理解记忆的学习,而且是学习者所做出的一种自主、自觉的学习。
它要求学习者能够
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己安排适合于自己的学习
情境。
罗杰斯所倡导的学习原则之核心就是让学生自由学习。
(3)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①罗杰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
他反对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主义者把学生看作动物或机器,或“较大
的白鼠”“较慢的计算机”,更反对把学生看作自私、反社会的动物。
他强调要把学生当人来看待,相信学生自己的潜能。
为此,他建立
了“非指导性教学”的学习理论。
②罗杰斯的教学观主张废除“教师”这一角色,代之以“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的角色是“助产士”或“催化剂”。
在这个模式中,教师只是学习的
促进者、协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关键,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目的
之所在。
罗杰斯认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技巧,
而在于特定的心理氛,它包括:①真实或真诚。
②尊重、关注和接纳。
③移情性理解。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非指导性教学理论简述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又称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它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一种教学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强调人人都有学习动力,都能确定自己的学习需要;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帮助学生探索生活、学业的促进者;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不仅对美国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产生了影响,而且包括对我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教育发展也起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背景及代表人物主要代表人物:(美)卡尔.罗杰斯。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其思想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早期代表人物是马斯洛(1908-1970)。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在“人类价值新知识”研讨会上发表了关于人的需要层次说。
60年代初他和一些志同道合者发起成立了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
1967年他本人担任了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此后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言人”就是罗杰斯。
注重情感交往,体现自我实现的价值,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是人本主义学派教学论的思想特征,也是与其他教学论流派区别的分水岭。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要点1.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涵义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其“非指导性教学”的理论基础。
罗杰斯在《学习的自由》一书中强调“充分发挥作用的人”有四个显著特征:有洞察力、有创造性、有建设性、有选择性。
这样,人就应按照他个人的兴趣、爱好、经验去塑造自己,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从而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这些观点都反映在罗杰斯的教学观中。
基于对“充分发挥作用的人”的特征的理解,罗杰斯在进行心理咨询时指出。
“非指导性”有四个基本特征:它极大地依赖于个体自身的成长,有助于通过自身的努力克服各种障碍;更多的强调感情因素,而不仅仅依靠理智因素去工作;更多的强调此时此刻的情景,而不是个体的过去;作为自然发展状态而相互接触。
于是,罗杰斯也把心理咨询中的“非指导性”方法移植到课堂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