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 格式:pdf
- 大小:1.25 MB
- 文档页数:12
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罗杰斯(Carl R. Rogers)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
他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和教学模式,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习者发挥自我监控、主动探究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以达到自我发展和成长的目标。
罗杰斯提出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可以概括为三个关键元素:自主性、个性化和体验。
1. 自主性自主性是指学习者的自我决定和主导自己的学习进程。
罗杰斯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的、个性化的过程,学习者应该有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并在实践中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
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习者的自主性,提供足够的支持和指导,但不要代替学习者做出决定。
2. 个性化个性化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独特的个性和思维方式。
罗杰斯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是独特的,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应对他们的学习需求。
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为他们提供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环境,并针对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的支持和指导。
3. 体验体验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自我认知。
罗杰斯认为,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和技能,更是一种多层面的体验,包括情感、认知和行动方面的体验。
因此,教师应该关注学习者的体验,帮助他们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以实现自我发展和成长的目标。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了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和教学模式,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个性化和体验,为我们深入了解学习者的需求和回应他们的学习需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同时,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和教学理念,用于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卡尔.罗杰斯是当代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对国外60、70年代的教育改革运动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与传统教育中教学的主要特征——指导性相反,罗杰斯根据“自我学说”理论,形成了一种比较激进、用于促成个体“自我实现”的教学策略——非指导性。
《美国教育家百科全书》中的非指导性的定义为:“时常用于咨询、小组治疗和心理治疗的的一种方法,他借鉴于他或她的自我反省活动以及(或者)反应,使个体重组、改组或者改变态度与行为。
非指导性技术在性质上是情感的:以个体受她或他的情感约束这个假设为基础;此外,它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上:形成自由表达情绪和情感所凭借的表现手段和替代物,形成接受的行为,并且减少内心冲突,通过这种活动,个体会更好的理解自己。
她或他将在器官适应上有所裨益。
”教学中的非指导性策略的原型,是罗杰斯在心理治疗实践中形成的“非指导性技术",后来,他几乎原封不动的把这一技术“嫁接”于课堂环境之中,形成了他的:“非指导性教学”。
非指导性方法是建立在罗杰斯对人的下述信念之下的:人具有非常优异得先天潜能,教育无需也不应该用指导性的方式向学生灌输什么,这样做会压抑潜能的自然实现,适得其反。
教育只要为学生潜能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和睦的心理环境,使之能在“内驱力”的本能驱动下自动的形成,充分得形成。
第二,人无时无刻不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
他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人是一个流程,而不是一团固定的材料;是不断变化着的潜能之星座,而不是一组稳定的特征”。
这样,教育就不可能按照一组预定的程序、利用外部的要求向学生施教,不能“指导”学生如何想,如何做,而必须顺学生内心心理体验变化之自然。
罗杰斯认为,在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无外乎两种类型。
一种是认知学习,它可以用行为主义的S--R 学习理论(即刺激--反应学习理论)来解释。
认知学习受到“外部强制力”的制约,重记忆,因而没有什么意义。
另一种是经验学习,他以学习的经验生长为中心,以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为学习动力,把学习与学生的愿望、兴趣、需要有机的结合起来,因而是一种趣味盎然的、有意义的学习。
浅谈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一、引言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的核心就是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充分侧重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即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不再是简单的机械的传授英语语言知识,而是注重传授适合学生自己的具体的英语学习方法,从而帮助学生认清自我,充分发挥其英语学习潜力。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人本主义(humanism)心理学产生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和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e.rogers)。
马斯洛强调人的主观活动的重要性。
在他看来,人类要通过一系列主观活动来达成自我实现,因此“自我实现”就是对人类天赋、能力、以及潜能等的充分开发利用,是一个逐渐的形成过程。
而学习就是达成这种“自我实现”的一种特殊表现;相比之下,罗杰斯则提出了意义学习的学习观,并强调教与学的关系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学应该学生为中心并围绕学生展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自由、民主、平等、互动的关系;教学目标应该是以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为主,而不是简单机械地传授知识;在教学管理方面应该以该更加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能够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并对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估。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有:第一、在教学目标上,人本主义主张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人本主义者强调在现代社会,人的身体、心智、情感和精神应该被恰到好处的融为一体。
因此,人本主义者在教学过程中更关注的是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它更加强调人的天性、自尊、理想和兴趣爱好。
人本主义者认为其理论核心应该是以培养“完人”为终极目标;第二、在教学内容上注重“意义学习”。
事实上,意义学习指的不仅仅是在学习过程中增长和积累知识,而是在学习过程中要把知识的摄入与个人的特质相结合。
这种特殊学习模式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习惯形成、学习者的爱好与个性发展以及在未来选择具体的学习方法具有重大意义;第三、在教学过程中,人本主义者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的教学理念。
中小学课题研究中常用十大理论依据理论依据是指人们在各种物质性的和精神性的实践活动中的思想观念基础或出发点,是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前提条件之一,它与实践依据相对应,是人类理性的产物。
理论依据是我们开展课题研究的重要前提,是开题报告和结题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论依据有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理论依据等。
现对中小学教育课题研究最常使用的十大教育理论依据进行梳理、概括,供中小学老师参考。
一、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人本主义教育源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诞生于美国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罗杰斯、马斯洛、弗洛、库姆斯和奥尔波特等人。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影响下,教育领域先后出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以培养革新能力和开放个性为主旨的“自我指导的学习”。
其中,罗杰斯所倡导的“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中心,学校为学生而设,教师为学生而教”的理念在教育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大胆的尝试。
1、人本主义的教育理想是塑造完美人格。
2、人本主义教育重视教师的作用,形成以人为本的教师观。
3、人本主义教育突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4、注重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给学生提供一个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对教育的成功至关重要。
5、注重知识以外的社会经验和生活能力的培养。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发展”,即人的各种最基本或最基础的素质必须得到完整的发展,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把人的基本素质分解为诸多要素,即培养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获得完整发展。
1、“四育”的基本内涵。
2、德、智、体、美各育都具有特定的内涵、特定的任务。
3、德、智、体、美各育在人的发展的不同时期和阶段可以有发展程度上的差异,或者有发展顺序的差异,但不可偏废。
三、最优化教学理论是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1927-1987)提出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20世纪70年代,为了克服学生普遍存在的留级、学习成绩不佳的现象,巴班斯基提出,要对学校教学进行整体优化。
人本主义心理学得教学观人本主义心理学派提出得教学观点与主张,尤其就是因发展了心理治疗体系而闻名得罗杰斯得“以学生为中心”得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不仅对传统得教学理论发出了强力得挑战,也给人们带来了新得思考。
其基本内容如下:1、强调人得因素与“以学生为中心”学校教学得基本目得就是促使学生在教师得帮助下激发自己高层次得学习动机,充分发展自己得潜能与积极向上得自我概念、价值观与态度体系,从而使学习者能够自己教育自己,最终把她们培养成为人格充分发挥作用得人。
2、主张意义学习及自发得经验学习罗杰斯在描述她得“以学生为中心”得教学观得特征时,经常使用“意义学习”这个术语。
她认为,意义学习提倡对知识得灵活理解,而不就是消极地接受。
在这种学习中,要求学生能在相当大得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行安排适合自己得情境;提出自己得问题,确定自己得学习进程;关心自己得选择结果。
此外,罗杰斯还用“自发得经验学习"描述她所提倡得这种学习类型。
其特征为: (1)它使整个人沉浸于学习中-—躯体得、情绪得与心智得(2)教学得方向来自学生(3)它产生学生不同得行为与态度(4)根据学习者而不就是教师得学习活动作出评价3、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并增强适应性罗杰斯认为,知识就是否被掌握,所学得知识就是否系统,对学生来说并不就是举足轻重得。
教学过程得重心就是“学会学习”。
在教学中,至关重要得就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与个人成长,这些将使她们更加建设性地对付“现实世界”。
而这根本不就是凭藉教师对知识得传授就能实现得。
传统教学,只就是教给学生一些一成不变得很快就会陈旧过时得事实材料,并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因而使学生不能有效地对付社会变动得严峻挑战。
?罗杰斯主张教育得目标应该就是促进变化、改革与学习。
变化就是确立教育目标得根据,而对这种变化得适应取决于学学会如何习过程,而非静态得知识.所以,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学会如何学习得人”,“适应变化得人",从而成为能顺应社会要求“充分发挥作用”得人。
简述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的教学观点
(1)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罗杰斯认为,情感和认知是人类精神世
界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彼此是融为一体的。
罗杰斯的
教育理想就是培养“全人”,即知情融为一体的人。
罗杰斯将知情融
为一体的人称为“全人”或“功能完善者”。
(2)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人本主义者倡导有意义的自由学习,有意
义学习关注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他不仅是理解记忆的学习,而且是学习者所做出的一种自主、自觉的学习。
它要求学习者能够
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己安排适合于自己的学习
情境。
罗杰斯所倡导的学习原则之核心就是让学生自由学习。
(3)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①罗杰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
他反对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主义者把学生看作动物或机器,或“较大
的白鼠”“较慢的计算机”,更反对把学生看作自私、反社会的动物。
他强调要把学生当人来看待,相信学生自己的潜能。
为此,他建立
了“非指导性教学”的学习理论。
②罗杰斯的教学观主张废除“教师”这一角色,代之以“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的角色是“助产士”或“催化剂”。
在这个模式中,教师只是学习的
促进者、协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关键,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目的
之所在。
罗杰斯认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技巧,
而在于特定的心理氛,它包括:①真实或真诚。
②尊重、关注和接纳。
③移情性理解。
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
科学主义教学论是一种教育理论,强调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科学主义教学论主张将科学的逻辑和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获取知识,以及通过科学研究来改进教育实践。
人本主义教学论是另一种教育理论,强调个体的尊重、情感的培养和全面发展。
人本主义教学论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社交能力,强调学生的主观体验和情感需求,重视个体差异和多样性。
不同于科学主义教学论注重科学方法和研究,人本主义教学论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情感需求。
在实际教学中,科学主义教学方法可能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测试,追求效率和标准化;而人本主义教学方法可能更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强调与学生的互动和情感联系。
在教学实践中,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可以互补的。
科学主义教学论提供了合理的教学方法和评估工具,帮助教师更有效地传递知识;而人本主义教学论则强调教育的人性化,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和情感需求。
综合运用两种教学理论,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他们的全面成长。
一、赫尔巴特赫尔巴特学派的教学理论之所以能够引进并在中国产生深刻的影响,既与这一理论学派的特征与价值倾向性有关,也与中国当时的现实需要密切相连。
这些原因的存在使我们在引进和借鉴世界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之时必须要注意到:1.现实需要是一种教学理论之所以得以引进并能够产生影响的根本原因2.文化取向是影响一种异域教学理论影响力发挥的重要因素3.教学理论的操作性关乎一种理论在实践中的生命力二、进步主义理论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在教学上,以克服传统教育所带来的缺陷为出发点,力图使课程与学生的可实现的需要和当前的兴趣结合起来。
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完整的儿童”。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进步教育运动是一场自下而上的,自发的群众性教育运动。
这就决定了它与教育实践的密切结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3、强调最广泛的理解和支持。
任何形式的教育改革都必须最大限度地吸引教师和家长的支持、理解和参与。
否则,任何良好的改革愿望和策略都会在实践中遇到种种障碍。
三、要素主义理论要素主义者的观点是针对当时美国教育偏激、教育质量下降的讨论而发的,因此它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对立,是与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相对立的,也正是如此它没有超出“二元对立”的怪圈,因而也免不了走向另一个极端:对儿童作为“人”的一面关注的太少,太注重知识的体系性而忽视了学习时情境的变异性等。
时至今日,世界范围内进行着新的教育改革,教育的思维模式已经走出了“单一对立”的局面,在“超越二元”的光环中,重新回味要素主义的教育观点,于今天的教育改革,尤其是我国教育如何在保留传统教育有价值内容的基础上稳步前进而有新发展,是不无意义的。
1.正确处理传统文化和教育与现实社会的新思想新观念的矛盾关系。
2.要素主义教育观代表的是狂热的改革浪潮中的另一种声音。
3.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上,文明遗产和教师的影响作用不可低估。
4.学习方式(包括教学形式)的变革:综合化与走向另一“变异”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