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歌行》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最新短歌行优质教案一等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八单元《诗海拾贝》中的《短歌行》,具体内容为教材第27页至第28页。
《短歌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风诗歌,通过描绘生动的自然景象和借景抒怀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诗句解析、词语释义、诗句翻译、背景了解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短歌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句的含义,感悟诗人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诗句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古风诗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诗句翻译、诗句赏析以及诗人情感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语文教材、笔记本、字典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古代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句解析:详细讲解诗句中的生僻词语和古风诗的表达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
3. 诗句翻译:带领学生进行诗句翻译,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句的美感。
4. 背景了解:介绍诗人曹操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5. 诗句赏析: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意象、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7.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关于《短歌行》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短歌行》2. 诗人:曹操3. 诗句解析、翻译、赏析4. 诗歌主题和意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并背诵《短歌行》。
(2)翻译诗句,并写出自己的理解。
(3)结合诗句赏析,谈谈你对这首诗的感悟。
答案:(1)背诵《短歌行》。
(2)翻译: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3)感悟: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 《短歌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中语文《短歌行》教学设计一、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目标1.学习目标与内容(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2)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3)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
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
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
(4)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
根据需要,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
2.教学提示本任务群为2.5学分,45课时。
写作次数不少于8次(不含读书笔记和提要)。
(1)运用专题阅读、比较阅读等方式,设置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探究与写作。
(2)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写作,应以学生自主阅读、讨论、写作、交流为主。
应结合作品的学习和写作实践,由学生自主梳理探究,使所学的文学知识结构化。
(3)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
如做好问题设计,提供阅读策略指导,适时组织经验分享和成果交流活动;在学习过程中相机进行指导点拨,组织并平等参与问题讨论;引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并要求阅读一定数量的经典文学作品,包括反映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历程的作品,关心当代文学生活;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组织、举办诗歌朗诵会、读书报告会、话剧表演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创造更多展示交流学生作品的机会或平台,激发学生文学创作的成就感;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为学生提供观察记录表、等级量表等自评互评的工具,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1 《短歌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中语文《短歌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诵读感知,明确诗歌感情基调,通过解读手法、品读典故,赏析作者情感。
2.明确作者“忧"的情感内涵,实质蕴含着“一统天下”的大志。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体会诗人的“忧"情,2.难点:作者“忧”的情感的背后,实质蕴含着“一统天下"的大志。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1.导入俗话说:“乱世出英雄。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三国鼎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曹操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曾是中国北方的实际统治者,可谓叱咤风云。
他堪称英雄,但历来得到的评价并不高。
易中天的《精彩品三国》中说:曹操一生,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最成功的一仗是官渡之战,后果最为严重的一次疏忽是放走刘备,失败得最惨的一次是在赤壁,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最受指责的是他的人品,最有争议的是他的历史功过,最没有争议的是他的文学成就。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最没有争议的文学成就《短歌行》,体会其慷慨悲凉。
2.作者简介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人,汉族。
父曹嵩过继给曹腾,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先为东汉大将军、丞相,后为魏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其为魏武帝。
一生以汉朝大将军、丞相的名义征讨四方割据政权,为统一中国北方做出重大贡献,同时在北方屯田,对农业生产恢复有很大作用。
曹操的诗作具有创新精神,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
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短歌行》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通用6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体会诗句所流露出的曹操的思想感情。
2、学习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学习方法:诵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他曾经叱咤风云,几经起落,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无限风光。
作为军事家,官渡之战的辉煌难掩火烧赤壁,华容道败走的凄凉。
作为政治家,面对社会动乱、民生凋敝,他曾吟出“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千古悲音;但一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也让人看到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枭雄姿态。
在三国鼎立的历史舞台上,他是一个个性极度张扬的英雄,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他就是—曹操。
他多重性格,让我们难以给他的品行下一个准确的定论,到底曹公何人?或许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掀开她神秘面纱的一角,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短歌行》,走近曹操。
二、作者简介采用简历形式介绍作者主要文学成就,代表作品,诗歌风格。
三、吟咏诗作,整体感知(1)自由诵读张开想象的翅膀,让自己的思绪回到1800多年前,想象自己就是一代枭雄曹操,入情入境的自由朗读。
(2)比较朗读生朗读,学生评价听录音,感受诗歌情感四、品析诗句,探寻情感诗言志,歌咏怀,大战前夕,曹操的心情如何呢?你能否用诗歌中的一个字概括诗人的情感?忧。
竟然是“忧”,这么一个具有豪迈气概,有着赫赫战功的人他到底因何而“忧”?你是从何处探知曹操心理的?人生苦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贤才难得(求贤才为己用,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从“青青……断绝”功业未就作者为了什么而“求贤”呢?“山不厌高……天下归心”(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问题探讨:1、诗人为何要感叹人生短暂?此时的曹操已54岁,忧人生短暂,是感慨自己的壮志没有实现,感叹得不到贤士来帮助自己实现统一霸业。
面对短暂的人生,人生态度却未必相同。
李白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是一种及时行乐的`态度;辛弃疾说,“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一种积极进取,为国效力的人生态度,曹操面对人生短暂,他想到的不是及时行乐,而是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广招贤士,为我所用,实现一统天下的愿望。
《短歌行》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短歌行》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短歌行》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短歌行》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篇1知识与技能:(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诵读诗歌;(2)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方法归纳等学习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体会并学习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教学方法1、读法:反复诵读,教师指导,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提问讨论:师生互动,解决反馈问题。
3、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古人说“诗言志,歌咏怀”,诗歌是文人抒发感情的一种载体。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兼文学家曹操的《短歌行》,感受曹操在这首诗歌当中要言的是何志,抒发何种感情呢?二读1 品读诗歌,先从朗诵开始。
四言诗节奏:二二节拍,诗歌诵读,要注意语速、语调,要有抑扬顿挫之美感。
学生自由读,请一名试诵读,评。
2 注意个别句子的处理:一般感叹句、陈述句读降调,问句读升调,老师范读。
请学生找出诗文中的问句,加以诵读体会。
3 再请学生读,点评。
三分析1同学们再集体诵读一遍,在读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诗给你传递出一种怎样的感情?(苦闷,忧愁)从哪里看出来?生1:标题生2:意象词“酒”,还有诗中的“忧”字生3:“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写实,结合背景分析明确诗眼“忧”,找一找。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1《短歌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短歌行》教学设计教学课题:《短歌行》_________ 课时:一课时教学背景:教材分析:《短歌行》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古诗词单元的第一首诗歌,本单元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诗词名作,《短歌行》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其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都极具特色。
诗人忧人生苦短、忧贤才难得、忧功业未就,情绪有高昂有低落,感伤却不低沉,雄浑而细腻,忧虑又豪壮,展示了曹操一代枭雄不同寻常的胸怀抱负;本诗在语言、构思、意蕴、情感上也独具一格,都属于品读可以切入的角度。
学情分析:“三国”故事家喻户晓,高一学生对这篇诗歌背景多少有些了解。
初中又学习了《龟虽寿》、《观沧海》,对曹操及他慷慨激昂的诗风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也有初步的把握。
另外,学生通过对第一单元五首现代诗词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诗歌学习基础,初步掌握了读诗的基本方法,但是还未能形成系统地诗歌鉴赏模式。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理解,合作探究,感受诗歌手法、风格、情感,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增强诗歌鉴赏能力。
此外,当代青年学生,大都有长远志向,但在现实的压力下,时常会出现动摇、彷徨、迷惑甚至遗忘。
本诗是曹公以激昂豪壮的心态面对“壮志未酬之“忧”,以开拓进取的行动应对“人生苦短”之“忧"的形象展现,可以引导学生以此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与人生的感悟,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
课标分析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学习任务群8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明确规定“选择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进行精读,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
以及,结合学习任务群6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与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通过《短歌行》与《归园田居》的对比,思辨性探究曹公与陶公产生迥然不同的人生状态的原因。
并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选择自己更喜欢的人生状态,知行合一。
7-1《短歌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7-1《短歌行》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材7-1《短歌行》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授课班级高一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全诗,学习诗歌中所运用的用典比兴的艺术手法。
学生通过朗读诗歌、情境体验、合作交流及教师点拨这一学习过程,学会诗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深层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现的情感,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师通过对诗歌的深层解读,学习曹操在诗歌中体现的生命意识,培养学生珍惜时间、树立远大抱负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解读诗歌意象,学习魏晋诗歌的用典比兴表现手法,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感受诗人“忧"的情感基调和理解为何而“忧”。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课堂引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自行说出自己最喜欢三国中的哪个人物,并简单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从而引出对《短歌行》作者曹操的介绍。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一说本姓夏侯,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
东汉末年权相,太尉曹嵩之子,曹魏的奠基者。
曹操少年机警,任侠放荡,不治行业。
二十岁时,举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
后任骑都尉,参与镇压黄巾军。
迁济南相,奏免贪吏,禁断淫祀。
征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家。
及董卓擅政,乃散家财起兵,与袁绍等共讨董卓。
初平三年(192年)据兖州,分化诱降黄巾军三十余万,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军,自此兵力大振,先后击败袁术、陶谦、吕布等部。
建安元年(196年),迎汉献帝至许(今河南许昌东),自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总揽朝政。
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主力,又先后削平袁尚、袁谭等势力。
建安十二年(207年),击破乌桓,统一北方。
建安十三年(208年),进位丞相。
同年进攻荆州,与孙权、刘备联军展开赤壁之战,败归。
短歌行优秀教案一等奖第 1 篇教学目标1、通过预习,能介绍作家及创作背景;2、说出诗人求贤若渴,志在天下的胸怀抱负,并能通过朗读表达;3、能找出诗歌中一两种艺术手法,说出它的用处。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学习方法:诵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曹操的作品《观沧海》、《龟虽寿》二、初读诗歌,力求读准正音三、背景介绍观看《三国演义》视频片段,了解背景。
要求学生边看边作批注,朗读如何处理情感。
四、自由诵读,小组竞赛朗读等形式进一步把握诗人感情。
进行诵读指导五、品读诗歌有着赫赫战功的人他到底因何而“忧”人生苦短贤才难得功业未就六、小结《短歌行》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言志诗,全篇抒写了年华易逝的感慨,表达了求贤若渴的心情,表现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板书设计人生短暂因何而忧?贤才难得功业未就黄秋云短歌行优秀教案一等奖第 2 篇《短歌行》的优秀教案篇4教学目标:1、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1、诗人怎样抒发自己的“忧”。
2、引用诗句、妙用比喻、巧用用典故来表达感情的技巧。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电影《天下无贼》中,葛优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的确如此,当今时代是个人才竞争的时代,那么在群雄纷争的三国时期,被称为“治世之能臣”的曹操又是怎样对待人才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短歌行》,体会他求贤若渴的心情!二、解题“短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称,短歌、长歌,因歌词音节的长短区分。
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知人论世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并北征乌桓,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天,曹操亲率八十三万大军,饮马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
《短歌行》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歌行体相关知识。
2.了解曹操其人及该诗的写作背景。
3.读准字音,小组合作翻译该诗。
整体感知
1.歌行体:“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分为“长歌行”和“短歌行”。
长歌、短歌是针对曲调长短而言。
一般来说,长歌比较热情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2.写作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权势力。
大战前夕,设酒宴请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乌鸦往南飞鸣而去。
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此《短歌行》。
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3.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人,封魏王。
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其子曹植、曹丕合称“三曹”。
其诗歌继承《诗经》、《楚辞》、汉乐府的传统,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抒发政治抱负,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风格慷慨悲凉, 是“建安风骨”的开创者和倡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