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曹操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1.30 MB
- 文档页数:22
《短歌行》公开课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短歌行》的背景、作者曹操的生平和创作风格;能够正确朗读、背诵并解析诗歌的意义和内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曹操的雄才大略和豪情壮志,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短歌行》的背景和作者曹操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汉语用法。
2. 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和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短歌行》的译文、注释和背景介绍。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学习素材:其他曹操的诗作或相关文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曹操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引导学生了解《短歌行》的背景。
2. 新课呈现:朗读《短歌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 文本解读:逐句解析诗歌的意义和内涵,解释生僻词语和古汉语用法。
4. 对比分析:与其他曹操的诗作进行对比,探讨《短歌行》的独特之处。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表现手法,分享各自的见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短歌行》在曹操一生中的地位和意义,探讨其创作动机。
2. 分析曹操的其他诗作,如《观沧海》、《龟虽寿》等,让学生了解其诗歌创作的特点和风格。
3. 对比其他期的诗人,如杜甫、李白等,探讨他们在诗歌创作上的异同。
七、课堂互动:1. 设置课堂问答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回答与《短歌行》相关的问题。
2. 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解释其原因。
3. 开展诗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大胆表现,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八、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短歌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短歌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曹操的基本情况。
分析《短歌行》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色。
解读《短歌行》中的意象和寓意。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能力。
运用文本细读和对比分析的方法,深入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曹操的豪情壮志和对人生的思考。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短歌行》的诗意和主题。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2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文用法。
对曹操及其时代背景的了解。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短歌行》的背景、诗意和主题。
3.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
3.3 文本细读法: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意象和修辞手法。
3.4 对比分析法:比较《短歌行》与其他诗歌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曹操及其文学成就。
引入《短歌行》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4.2 文本阅读与分析让学生朗读《短歌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分析诗歌的形式和结构。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
4.3 讨论与提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回答学生的问题,解答疑惑。
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评估教学效果。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5.2 教学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评估,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针对学生的难点和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讲解。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短歌行》及相关注释、译文。
6.2 参考资料:关于曹操和《短歌行》的研究论文、评论等。
6.3 辅助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第七章:教学评价7.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7.2 学生理解程度:通过作业、测试和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对《短歌行》的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
曹操《短歌行》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短歌行》,这是曹操的一篇著名诗歌,收录于教材的古诗词单元。
具体内容包括诗歌的朗读、理解、赏析以及背景知识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短歌行》的朗读技巧,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分析和解读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了解曹操的生平事迹,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赏析。
教学重点:朗读技巧、词语解析、句子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曹操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朗读:让学生跟读课文,注意停顿、重音、语气等朗读技巧。
3. 理解:对诗歌进行逐句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 赏析:分析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解读其意义和美感。
5. 例题讲解:以诗歌中的一句为例,讲解如何分析句子。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其他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短歌行》2. 内容:曹操、朗读、词语解析、句子分析、意境赏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短歌行》,并背诵其中两句。
(2)分析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结合诗句解释其意义。
2. 答案:(1)背诵内容自选。
(2)示例:重点词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重点句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解析:诗人以朝露比喻人生的短暂,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句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则体现了诗人在短暂的人生中,寻求欢乐和解脱的心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故事导入、朗读、翻译、赏析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短歌行》的基本内容。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及时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搜集曹操的其他作品,了解其生平事迹,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的朗读技巧。
2. 词语解析和句子分析。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短歌行》全文;(2)了解曹操的生平和文学成就,理解《短歌行》的创作背景;(3)分析并解读《短歌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短歌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短歌行》进行评价和分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曹操的雄才大略和豪情壮志;(2)理解友情、忠诚、英勇等传统美德;(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短歌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 曹操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3. 《短歌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三、教学难点1. 《短歌行》中的意象和意境解读;2. 曹操的治国理念和人生观;3. 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曹操的生平和文学成就;(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短歌行》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短歌行》,理解诗文内容;(2)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指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短歌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短歌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分析曹操的治国理念和人生观;(3)解读《短歌行》中的意象和意境。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古典诗歌鉴赏练习;(2)评价和分析《短歌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拓展学生对曹操及其作品的了解;(3)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短歌行》的字词解释、翻译和鉴赏练习的完成质量;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心得和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2. 参考资料:关于曹操及其作品的论文、书籍、网络资源等;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公开课课件《短歌行》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从古至今,优秀的诗人和他们的作品数不胜数。
曹操,作为东汉末年的乱世英雄,不仅在政治、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才能,在文学创作上也有着不俗的成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千古绝唱——《短歌行》。
二、背景介绍曹操在赤壁之战后,先后写下了《短歌行》二首,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这首诗大约作于曹操在赤壁大战之后统一了北方,进而想南下统一全国之时。
三、朗读感知1、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正音正形。
3、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4、集体朗读,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四、整体感知1、诗人在诗歌中提到了哪些内容?涉及到哪些人?写了什么事情?2、针对以上问题,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3、小组讨论:诗人通过这首诗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和态度?4、交流讨论结果,教师点评总结。
五、深入探究1、诗中的“酒”意象有什么含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句诗有什么含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3、“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句诗有什么含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4、你认为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5、你认为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6、你认为这首诗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请说明理由。
7、你认为这首诗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学习有什么启示意义?请说明理由。
《短歌行》课一等奖公开课课件尊敬的评委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课,这节课的主题是《短歌行》。
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通过这节课,我们希望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短歌行》这首诗歌的内涵,掌握其中的文学技巧,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制定了一份详细的教学计划。
我会从诗歌的背景入手,让学生了解曹操创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的经历。
然后,我们会一起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些诗句的内涵。
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短歌行》的创作背景及作者曹操的历史地位。
(2)能够准确把握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3)能够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韵律、修辞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短歌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曹操的英雄气概和豪情壮志。
(2)理解诗歌中的爱国情怀和人生哲理。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诗歌的意象、情感和主题分析。
(3)诗歌的艺术特色鉴赏。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对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曹操的历史地位和《短歌行》的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字词含义。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韵律、对仗等艺术特色。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深入解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曹操的英雄气概和豪情壮志。
(2)探讨诗歌中的爱国情怀和人生哲理。
6.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短歌行》。
2. 写一篇关于《短歌行》的赏析文章,不少于300字。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歌中的爱国情怀和人生哲理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短歌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的掌握程度。
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短歌行》。
(2)理解《短歌行》的创作背景、作者曹操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短歌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意象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短歌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曹操对英雄豪杰的渴望和对国家江山的忧虑。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短歌行》的韵律特点。
2. 曹操的生平和思想。
3. 《短歌行》中的意象分析。
三、教学难点1. 《短歌行》的深层含义。
2. 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短歌行》的原文、注释、译文、背景介绍等。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学习任务单: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曹操的画像,简要介绍曹操的生平和思想。
(2)提问:《短歌行》的创作背景是什么?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短歌行》,感受其韵律特点。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短歌行》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意义?(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1)讲解《短歌行》的韵律特点,如对仗、平仄等。
(2)分析《短歌行》中的意象,如“青青子衿”、“呦呦鹿鸣”等。
(3)解读《短歌行》的深层含义,如曹操的英雄情怀、对国家江山的忧虑等。
5. 欣赏与拓展(1)让学生欣赏其他曹操的诗作,如《观沧海》、《龟虽寿》等。
(2)引导学生关注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如关注诗歌的韵律、意象、情感等。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短歌行》的艺术特色和曹操的思想情感。
7. 作业布置(1)背诵《短歌行》。
(2)写一篇关于《短歌行》的鉴赏文章。
8. 板书设计短歌行曹操韵律特点:对仗、平仄意象分析:青青子衿、呦呦鹿鸣思想情感:英雄豪杰、国家江山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
《短歌行》公开课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短歌行》,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短歌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短歌行》,使学生感受到古代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短歌行》的作者曹操及其生平,分析诗歌创作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2 诗歌内容分析:逐句解析《短歌行》的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2.3 诗歌艺术特色探讨:分析《短歌行》的韵律、节奏、意象等方面的特点,探讨其艺术价值。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以趣味故事引入曹操及其诗歌创作,激发学生的兴趣。
3.2 诗歌朗诵:请学生朗诵《短歌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3 诗句解析: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歌,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3.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分享讨论成果。
3.5 总结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环节的积极性。
4.2 诗歌鉴赏能力:通过课后作业、课堂提问等方式检验学生对《短歌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4.3 学生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或课堂反馈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满意程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短歌行》相关教材或诗词选集。
5.2 参考资料:关于曹操及其诗歌创作的学术论文、传记等。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5.4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曹操的诗作或相关文学作品。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设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诗歌的内涵。
6.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教师与学生互动,共同分析诗歌的特点和魅力。
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案范文(精选5篇)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品味诗中表现出来的求贤若渴的思想2、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3、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教学方法】诵读鉴赏,讨论分析【教学设想】通过诵读、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具体教学步骤】一、作者介绍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实行“唯才是举”的政策。
“挟天子以令诸侯”。
“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曹操有很高的艺术修养。
他的乐府诗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
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有很高的艺术性。
有《曹操集》。
二、写作背景赤壁大战前夕,在曹军用铁锁连舟之后,曹操看着大军威武的气势,以为不日就可扫平四海,统一中原,不禁喜从中来,于是备齐鼓乐,以歌舞壮军威,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
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意下抒发了自己立志统一中原的雄心斗志,不禁令人感慨,可惜不久之后,曹操即被孙刘联军大败赤壁,然而这首不朽的乐府诗却被广为传唱。
三、文题理解《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相和歌平调曲》。
乐府又有《长歌行》。
长歌、短歌是指曲调长短而言。
行,古代歌曲的一种体裁。
这大概是用于宴会的歌辞。
四、同学有感情朗诵示范朗诵五、整体感知、赏析全篇(一)解构诗句分节鉴赏分解1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幽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在里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那么愁的是什么呢?格调(风骨)如何?“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情调悲凉,慨叹人生短促和年华消逝;更重要的是全诗洋溢着高昂的情绪,蕴藏着及时努力的思想。
而与诗人求贤未得、功业未就有密切关系。
在这八句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
“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
《短歌行》说课稿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短歌行》。
(2)理解《短歌行》的创作背景、作者曹操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短歌行》的文学特色、艺术手法和修辞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短歌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曹操雄才大略、报国之志的形象。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短歌行》。
(2)理解《短歌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曹操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短歌行》的文学特色、艺术手法和修辞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句中的难点字词解释。
(2)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曹操的生平和思想,引导学生了解《短歌行》的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短歌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字面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艺术手法和修辞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中的难点字词和诗句。
(2)深入解读诗中的深刻哲理和情感。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曹操雄才大略、报国之志的形象。
(2)引导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短歌行》。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特别是对《短歌行》的朗读和背诵。
3.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测试或课堂提问,检验学生对《短歌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短歌行》的文本、注释和图片等资料。
《短歌行》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篇5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诗2、培养学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3、教育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教学重点:1、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2、熟背全诗教学难点:引句、比兴等艺术手法的运用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以前,我们学过曹操的两首诗歌──《观沧海》和《龟虽寿》。
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胸怀天下、壮志凌云的英雄。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短歌行》,进一步体会诗人的英雄气慨。
二、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为两类。
①有的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②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如《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文学以诗歌成就最为显著,此期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安定统一的愿望和理想。
其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有力,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建安诗歌的这种杰出成就和特色,形成后来被称为“建安风骨”的传统。
代表作家:“三曹”: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中成就最高者是王粲。
女作家蔡琰(字文姬)。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生大声自读全诗读时要尽量以“曹操的身份”来朗读2、指明学生朗读(师生点评)3、老师范读学生思考这首诗的内容4、解题:从文题就可看出本文属歌行体,一般篇幅较长,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节,共分八章四节《乐府题解》根据《古诗》“长歌已激烈”,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四、品鉴诗歌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请同学们把诗歌自由诵读一遍,然后结合课下注释,揣摩诗意。
曹操《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案曹操《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公开课曹操的《短歌行》的优秀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短歌行》优秀教案教学目标:了解曹操其人其文。
揣摩诗意,体会诗人抒发的人生短暂和求贤若渴,建立功业矛盾复杂情感。
总结曹操诗歌缘事而发,慷慨多气的特点。
过程和方法:分层鉴赏,通过诵读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早在十年前,老师曾听过一首京剧韵味十足的通俗歌曲,歌曲名字叫《说唱脸谱》。
其中有几句唱词,老师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这里为大家清唱一下:蓝脸的多尔顿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
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
黑脸的张飞叫喳喳啊……。
为什么在京剧中,曹操为什么一定要是个白脸呢?(曹操这人太奸诈了。
)奸诈是性情体现在言行上也体现在面相上。
为了更直观地表现曹操的这种奸,京剧只能给曹操一个白脸。
唯其脸白,才能把他的一个眼神和任何一个细微的表情都展现出来。
但同学们觉得京剧中这种图谱化表现出来的曹操性格真实吗?(不真实)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曹操的作品《短歌行》,通过他的作品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历史人物的真实情怀。
二、走进文本活动一、理解词句,揣摩诗意。
1、首先老师请同学们把诗歌自由诵读一遍,然后结合课下注释,揣摩诗意。
教师走下讲台和学生进行个体交流,了解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问题的发现,存在两类:一类是对注释的推究;一类是注释之外的理解)教师应作如下准备:①释题:“短歌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称,属《相和歌·平调曲》,原词已经不可知,现在流传下来最早也最为有名的就是曹操的这首《短歌行》。
初中时我们学过长歌行,后人也有《琵琶行》,《兵车行》等诗歌。
短歌、长歌,因歌词长短而区分。
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②对酒当歌,当字理解。
解释为“对着”,可以引申为听歌,唱歌。
这是已然发生的行为。
解释为“应当”,是能愿词,表明放歌是希望发生的一种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