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松毛虫综合防治技术在仁化县的成功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马尾松毛虫发生猖獗的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作者:石荣威来源:《农家科技中旬刊》2018年第02期摘要: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林业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林木在生产过程中经常遭受到各种有害生物的危害,本人调查分析了广西一些林场频繁发生马尾松毛虫危害的主要原因,并结合几年来对松毛虫的综合治理实践的研究,提出了营造混交林,改造虫源地,封山育林,抚育管理,选择抗虫树种和抓虫源地防治的综合治理措施。
关键词:马尾松毛虫;发生原因;综合防治;措施1概述1.1松毛虫的危害情况马尾松毛虫主要危害马尾松,亦危害湿地松、云南松、火炬松等,幼虫食害针叶,受害后轻者影响生长,松脂减产、种子欠收;重者针叶被吃光,形如火烧,常诱发次期害虫,造成松树连片或块状枯死。
此外也使群众薪柴短缺,人、畜接触虫体易得皮炎、关节肿痛等病症。
该虫是我区为害最严重的森林害虫。
马尾松毛虫的发生与林地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
凡是针阔叶树混交林,松毛虫危害较轻。
凡马尾松纯林危害较严重,阳坡幼树纯林受害最严重。
马尾松毛虫常与松茸毒蛾混合发生,我区各地均有分布危害。
1.2综合防治措施的意义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而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一个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不止对环境的改善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多种生态效益。
同时森林也是国家的宝贵资源,它所生产的木材及林产品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产业、也是公益事业,具有生态、经济以及社会三大效益。
森林病虫害每年给我国经济造成的直接损失将近十亿元,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加难以估量。
过去人们在控制森林病虫害的过程中,由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总是存在着被动抗灾的思想意识,所以经常是在森林病虫害暴发成灾后,再筹集资金救灾。
近年来,我国各地森林病虫害时有发生,危害较为严重。
我国几种常用松毛虫防治方法综合评述李硕【摘要】松毛虫是林业有害生物中危害最大的害虫之一,全国每年发生面积约130万hm2以上.该文简要介绍了喷雾喷粉法、喷烟放烟法、生物防治等常用的松毛虫防治方法,并对其优缺点及适用性进行分析,提出了松毛虫综合防治的策略,以期为松毛虫防治生产提供参考.【期刊名称】《河北林业科技》【年(卷),期】2016(000)003【总页数】4页(P76-79)【关键词】松毛虫;防治方法;优缺点【作者】李硕【作者单位】张家口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河北张家口07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63.421松毛虫通常是指鳞翅目(Lepidoptera)枯叶蛾科(Lasiocampidae)松毛虫属(Dendrolimus)的昆虫。
全世界松毛虫属共有30余种,我国分布有27种[1],其中在我国分布最广、危害严重的有6种: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落叶松毛虫(D.superans)、油松毛虫(D.tabulaeformis)、赤松毛虫(D. spectabilis)、思茅松毛虫(D.kikuchii)、云南松毛虫(D.yunnanensis)等[2]。
松毛虫主要以取食松柏科树木针叶危害,大面积暴发时,针叶全部被吃光,严重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
我国松毛虫年均发生约130万hm2,发生区几乎覆盖全国所有松林分布区。
河北省常发生的松毛虫有三种:落叶松毛虫、油松毛虫和赤松毛虫[3],年发生面积约2万多公顷。
落叶松毛虫、油松毛虫主要发生在河北北部张家口、承德地区,赤松毛虫主要发生在河北东部秦皇岛、唐山等地。
常用的松毛虫防治方法按防治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喷雾喷粉法、喷烟放烟法、阻隔法、生物防治、诱杀法、人工防治等几大类别,而每一种防治类别按所用药剂药械的不同又可进行细分,见图1。
1.1 喷雾喷粉法喷雾喷粉法,根据所喷药剂的剂型不同可分为喷雾法和喷粉法。
1.1.1 喷雾法利用喷雾设备喷洒液体制剂称喷雾法。
2023-10-28CATALOGUE目录•马尾松病虫害概述•马尾松病害种类与防治•马尾松虫害种类与防治•马尾松病虫害防治方法•马尾松病虫害防治案例分析•总结与展望01马尾松病虫害概述定义马尾松病虫害是指马尾松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遭受各种病原菌和害虫侵害,导致生长不良、产量下降甚至死亡的现象。
类型马尾松病虫害主要包括病害和虫害两大类。
其中,病害如松材线虫病、松瘤病等;虫害如松毛虫、松叶蜂等。
定义与类型病虫害会导致马尾松生长缓慢、树势减弱,甚至出现枯死现象。
生长受阻产量下降品质降低病虫害会影响马尾松的结实量和质量,导致产量下降。
病虫害会导致马尾松木材材质下降,影响其经济价值。
03病虫害对马尾松的影响0201防治马尾松病虫害可以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保护森林资源有效防治马尾松病虫害可以保障其正常生长和结实,提高其经济价值。
提高经济效益防治马尾松病虫害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社会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维护社会效益病虫害的防治意义02马尾松病害种类与防治发生规律该病通常发生在5-6月,当气温高于25℃时,湿度大、通风不良的条件下易发生。
症状识别初期针叶出现黄褐色小斑,后扩展为段斑,病斑边缘褐色,最后病斑灰白色,针叶枯死。
防治方法加强营林管理,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化学防治可选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或25%丙环唑乳油1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马尾松赤枯病症状识别初期针叶出现褪绿黄斑,后扩展为枯黄段斑,病斑边缘有深褐色隆起线,最后针叶枯死。
发生规律该病通常发生在7-8月,连续阴雨、空气湿度大、树势弱、林分郁闭度高的地方容易发生。
防治方法加强营林管理,适当修枝,清除病枝、落叶并集中烧毁,化学防治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症状识别01幼虫取食马尾松针叶,造成松树失叶,影响生长。
发生规律02该虫通常在3-4月孵化,5-6月为害最重,7-8月羽化成虫产卵,世代重叠。
马尾松毛虫的防治马尾松是零陵区主要的营造林树种,在零陵分布极为广泛,随处可见。
马尾松毛虫是马尾松的毁灭性和灾害性害虫,马尾松树木一旦发生松毛虫,没有及时防治,就会连片毁灭。
因此,马尾松毛虫的防治对零陵林业经济和森林生态体系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马尾松毛虫特征马尾松毛虫又叫松毛虫、毛辣虫,分布于我国秦岭至淮河以南各省,主要寄主是马尾松、湿地松和火炬松。
成虫体长24~35毫米,灰褐色或灰白色,前翅上有明显的波状横纹,近外缘有8~9个黑斑,翅中央有一个白点。
卵近圆形,粉红色。
幼虫体长4.5~6毫米,体色分黑白与红黄二型,胸部的背面有二丛深蓝色毒毛。
腹部1~6节,背面均生有蓝黑色片状毛,体侧有白色的长毛。
蛹椭圆形,暗褐色或栗褐色,节间有黄绒毛。
茧灰白色,后期变污褐色,有散生的黑色短毒毛。
二、马尾松毛虫发生特点马尾松毛虫是零陵区主要病虫害之一,也是分布最广、危害最大、持续成灾时间最长的历史性害虫,其在零陵区寄主林分面积3.29万公顷,主要分布在邮亭圩、珠山、水口山、石岩头、富家桥、凼底、菱角塘、石山脚等乡镇,邮亭圩镇、珠山镇、凼底乡为常灾区。
据统计,常年发生在400~1000公顷,大发生的1991年、2001年分别达到1000公顷、2530公顷,每年因材积损失和松脂减产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67万元。
松毛虫发生代数因地区和年份不同而异。
零陵区马尾松毛虫一般发生2~3代,以幼虫在针叶丛中或树皮裂缝中越冬,也有在树下杂草丛内或石缝下越冬,越冬幼虫于来年4月下旬前后老熟。
第一代幼虫发生较为整齐。
松毛虫繁殖力强,产卵量大,卵成块产于松针上。
初龄幼虫受惊有吐丝下垂的习性,4龄以上的幼虫食量大增,能将针叶食尽,形同火烧,严重的影响松树生长,甚至使松树枯死。
其大暴发具有一定周期性,一般3至5年发生一次。
三、马尾松毛虫潜在的危害性马尾松毛虫以幼虫取食松树针叶产生危害。
松树被害后,轻者造成生长量损失、松脂减产、种子产量降低,严重者形如火烧,导致蛀干害虫大发生,致使松树大面积死亡。
关于马尾松松毛虫生物防治技术应用的分析发布时间:2022-10-23T02:31:46.688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9期5月作者:黄淑曼[导读] 马尾松是广西主要造林树种,通过营造大面积马尾松人工林黄淑曼广西玉林容县容州镇乡村建设综合服务中心广西玉林市537500摘要:马尾松是广西主要造林树种,通过营造大面积马尾松人工林,促进了广西地区的经济发展,维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平衡与稳定,但培育马尾松并非易事,马尾松毛虫极大地危害了马尾松的生长。
在广西地区,马尾松松毛虫的存在由来已久,而且是广西马松尾林的主要虫害之一,严重威胁了广西人工林的发展。
笔者结合多年林业工作经验,深入分析马尾松毛虫的生物防治技术,希望可以给相关专业人员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马尾松;松毛虫;生物防治前言马尾松毛虫属于鳞翅目枯叶蛾科害虫,在全国范围内分布广泛,不仅仅是广西地区,包括安徽、云南等多个省份都有分布,严重危害马尾松、黑松等树种。
针对这种情况,最好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
生物防治在防治病虫害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不会对自然环境产生污染,对人和动植物也不会产生威胁,且能够达到持续性防控灾害的效果。
1马尾松毛虫特征马尾松毛虫分布的范围主要在秦岭淮河以南,包括安徽、云南、四川等地,马尾松毛虫顾名思义,主要对马尾松产生危害,此外也危害黑松、火炬松等其他树木的成长。
马尾松毛虫在幼虫时期以食松针为生,当马尾松毛虫数量较多,规模较大时,可以在短短几日就将大片的松林啃食干净,危害极大。
被啃食危害后的松林颜色发生变化,变成黄黑色,生长速度变缓,严重时可造成松树死亡。
生态环境中的各种反应都息息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松树在被马尾松毛虫啃食之后,可能会引发二次危害。
其他的害虫会继续破坏被啃食的松树,加速危害松树的生长,直到造成大片松树林的死亡。
2生物防治松毛虫的常用药剂及施用方法2.1白僵菌白僵菌是半知菌亚门的虫生真菌,根据其孢子形态的不同,又可以分成球孢白僵菌和卵孢白僵菌两种,前者被广泛应用于生物防治之中,是一种有效的杀虫剂。
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练习题与参考答案《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练习题与参考答案第一章:林业有害昆虫基础知识一、填空题1、昆虫的成虫体躯分________段;头部具1对_________;胸部具2对________和3对_________;具变态和外骨骼。
2、具上唇、下唇、上颚、下颚和舌五部分构造的口器称__________口器,其取食_______食物;具上唇、上颚口针、下颚口针、喙四部分构造的口器称_____________口器,其取食_______________食物。
3、昆虫触角的主要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林业关系密切,属完全变态的昆虫有__________目、__________目、_________目、__________目;属不完全变态的昆虫有:_________目、__________目、__________目、__________目。
5、完全变态昆虫一生经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虫态阶段;不完全变态昆虫一生经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虫态阶段。
6、蝶蛾类的蛹为_________________;甲虫类的蛹为_________________。
7、蝗虫的前翅为_____________;马尾松毛虫的翅为_____________;金龟甲的前翅为______________;荔枝蝽的前翅为_______________;蜂的前翅为__________________;蚊子的后翅为_________________。
广西马尾松毛虫危害现状与防治对策作者:陶怡莫慧华明财道明安刚来源:《农业与技术》2018年第02期摘要:马尾松是广西主要造林树种之一,马尾松人工林的发展给广西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但马尾松人工林极易受到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的危害。
马尾松毛虫是广西地区历史性森林害虫之一,更是马尾松人工林主要虫害来源之一,严重影响广西马尾松人工林的发展。
基于此,本文笔者对广西马尾松毛虫危害现状与防止对策进行探讨,旨在为广西地区松树的安全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马尾松毛虫;松树;危害现状;防治对策;广西中图分类号:S76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133153马尾松毛虫,属鳞翅目、枯叶蛾科,又名毛辣虫、毛毛虫。
主要为害马尾松,亦为害黑松、湿地松、火炬松。
是广西地区历史性森林害虫之一,以幼虫取食松针,大发生时连片松林在数日内,即可被蚕食精光,远看枯黄、焦黑,如同火烧一般,常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被害松林,轻者影响生长,重者造成松树枯死,严重影响当地森林产业的发展。
广西属于亚热带气候,接近热带北缘,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森林覆盖面积非常广泛,目前约为15333.33~17333.33km2,森林树种繁多。
正是因为森林面积广阔,以及气候、地理等因素,遭受到的病虫害也多,在全国范围内广西已经成为受森林病虫害危害较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病虫害防治任务最重的区域之一。
尤其是马尾松毛虫这一历史性森林害虫,在广西地区危害松树相当严重,可以造成大量的松树变黄枯死,所过之处如同火烧,常被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
1 广西地区马尾松毛虫危害概况受暖冬天气影响,2015年入春以来,广西部分市、县(区)马尾松毛虫大面积发生,局部区域灾害严重,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尤以广西中部以及南部与西南部的一些市、县(隆安、宾阳、横县、兴业、港南、扶绥、宁明、凭祥)等马尾松毛虫危害甚为突出。
简谈马尾松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策略作者:郑小亮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8年第10期摘要:本文讲述了马尾松常见病虫害,针对病虫害种类重点阐述了防治措施,主要有:加强病虫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提高病虫害防治检测措施、并对主要的病虫害采取相关防治措施,旨在保证马尾松健康成长,促进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马尾松;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马尾松也叫青松,易存活,我国已经大范围种植,马尾松生长速度很快快,木质优良,在我国建筑业也广泛使用。
近几年,马尾松在我国种植数量越来越多,但是其质量却没有提高,主要是受病虫害侵害,因此,林业部门要做好相关措施,减少病虫害侵害,提高马尾松质量和产量。
一、马尾松常见病虫害介绍1.马尾松毛虫也叫毛辣虫,是松树生长过程中主要虫害,马尾松毛虫大多数成灰白或者灰褐色,幼虫较大,一般为50mm左右,但是长到成虫逐渐变小,为30mm左右,幼虫皮肤表面长有毒毛,人如果与之接触会出现皮炎等症状,如果严重会导致关节不能行动,对人们健康危害很大。
毛虫经常发生在稀松松林中,经调查,松树覆盖率高的松林毛虫很难存活。
由于毛虫对松树和人们危害较大,我国林业部门一直重视毛虫的处理,并且效果明显。
2.松苗叶枯病马尾松苗期经常出现叶枯病,从幼苗下侧开始患病,患病后松叶上出现黄褐色斑点,逐渐向上扩大,严重时斑点变为黑褐色,其中有很多小型黑点,最后导致松苗枯死。
该病的发生可导致松苗枯萎,如果松叶出现脱落状态,表明病情严重,一旦全部脱落,松苗便会枯死。
该病主要是用于赤松隔尾孢霉菌引发,经常在夏末秋初发病,如果该阶段雨季过多,会加快病情发展。
3.苗木猝倒病该病发病受多种病菌感染,马尾松幼苗阶段发病严重,如果感染,幼苗快速死亡,所以猝倒病又叫立枯病,我国多个地区都可发生,该病的发病时间根据幼苗生长阶段可分为四种,第一,幼苗还没有露出地面就发病猝死,也称种腐型,主要是种子栽培时就感染病毒。
第二,幼苗刚露出地面,幼叶变色,腐烂而死,也叫梢腐型。
森防工作中的马尾松毛虫防治技术探究范芳文发布时间:2023-05-25T04:27:21.047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3年6期作者:范芳文[导读] 以三阁司镇林业生产中马尾松毛虫防治技术研究为重点,并以目前马尾松毛虫防治的传统方法、生物防治方法与其它方法相比较为基础,分别从人工防治方法、化学防治方法、综合防治方法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隆回县三阁司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湖南省邵阳市 422200摘要:以三阁司镇林业生产中马尾松毛虫防治技术研究为重点,并以目前马尾松毛虫防治的传统方法、生物防治方法与其它方法相比较为基础,分别从人工防治方法、化学防治方法、综合防治方法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本文从生物防制的起源、合理普及和合理选用三个角度,对马尾松毛虫的生物防制技术及其应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剖析,以期进一步认识该技术在森林防灾中的应用,并为今后的森林防灾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森防工作;马尾松毛虫;生物防治法;综合治理引言马尾松毛虫是我国林区发生的一种较为严重的虫害,而且其危害区域十分广泛,危害树种繁多,对林区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松林上的树木被害虫啃食得干干净净,这也是导致受灾松木死亡后引起松褐天牛危害继而引发松材线虫病的主要原因。
多年来在三阁司镇对森防期间发生的马尾松毛虫开展了全方位的综合控制。
马尾松毛虫在该区域的特点是暴发数量多,波及范围大,传播速度极快,对整片林地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风险。
加之该地区雨量充足,温度偏高,适合马尾松毛虫的成长,因此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条件进行详细的调查,建立标准的防范措施来应对和处理。
1、马尾松毛虫防治传统对策1.1人工控制对策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国家的森林管理机构就在马尾松毛虫的控制中,采取了“早发现早防治”的适时控制和持续控制的战略。
他们可以通过提取幼虫、剥茧、剥树皮等方法来对付这些虫子,也可以通过其他人工手段来控制这些虫子,这个过程虽然耗费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但也是有效果的。
DOI:10.3969/j.issn.1003-1650.2024.05.043马尾松属于常绿乔木的一种,其适应能力较强,且生长周期短,具有良好的种植经济效益。
为尽可能实现理想的种植目标,应当明确马尾松的常见病虫害问题,并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避免病虫害负面影响进一步扩大,导致种植户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
同时,还需要了解马尾松营造林的常用防治方案,从多方面着手,降低病虫害负面影响,并提高对相关问题的预防能力,确保马尾松的经济效益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为提高其实际种植可靠性打下坚实基础。
马尾松生长迅速,木材产量高,而且板材质量较好,是优质的建筑、工业生产原料,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栽培马尾松不仅能创造经济效益,还能改善生态环境。
一、马尾松生长习性马尾松是一种常见的松科松属乔木,具有高大的树形和宽阔的树冠,形状犹如伞盖。
成年的马尾松高可达45m,胸径在1.2至1.5m之间,枝干平直伸展,生有褐色鳞片状树皮,外观十分美观。
马尾松的枝条为年生一轮或两轮,颜色偏黄,生有圆柱形褐色冬芽,顶部略尖,具有丝状芽鳞边及微反曲的长尖头。
这些特征使马尾松在自然界中十分容易识别。
马尾松的针叶长12至20cm,以两三针为一束,细柔且微曲,两面均生有气孔线,侧面有细小锯齿。
马尾松喜光、喜温,适宜生长温度为13℃至22℃,年降水量要求为800至1800mm,抗涝性较弱,根系发达,具有明显主根并生有根菌。
这些特性使马尾松对生长环境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在光照充足、温度适宜、降水充沛的环境下生长。
马尾松抗盐碱性不强,但在砂质土、黏土等多种质地土壤条件下均可栽种,在微酸性土壤环境下长势最佳。
这意味着马尾松能够适应多种土壤类型,在不同的土壤中都能良好生长。
总的来说,马尾松是一种高大、美观的乔木,具有明显的特征和生长要求。
了解这些特征和要求,对于种植和保护马尾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马尾松苗木培育技术1、生长地选择马尾松是一种阳性树种,这意味着它喜欢充足的阳光和湿润的环境。
烟雾机防治马尾松毛虫
董毓俊
【期刊名称】《安徽林业科技》
【年(卷),期】1999(000)003
【总页数】1页(P18-18)
【作者】董毓俊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63
【相关文献】
1.松毛虫赤眼蜂在马尾松毛虫防治中的应用 [J], 林明辉;郭学远
2.松毛虫CPV、B.t.林间防治第一代马尾松毛虫试验初报 [J], 李红征;侯佩华;简国林;吴仁贵
3.烟雾机防治马尾松毛虫的研究和应用 [J], 张志建;马盛安
4.烟雾机防治马尾松毛虫 [J], 董毓俊
5.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防治马尾松毛虫田间药效实验 [J], 王金昌;靳亮;占智高;况文东;关丽梅;陈俊晖;芦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尾松毛虫的危害症状及综合防治技术马尾松毛虫是松林系统中的常见昆虫之一,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南山林场马尾松毛虫的防治措施,南山林场位于重庆市南岸区,有着大面积的马尾松。
下面一起学习南岸区南山林场马尾松毛虫发生现状及防治措施。
南山林场位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的南部河谷区,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干旱,易导致马尾松毛虫等食叶害虫的暴发。
为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必须高度重视马尾松毛虫的防治工作,从源头降低发生概率。
1马尾松毛虫发生现状为有效监测马尾松毛虫的发生趋势,在马尾松林区安置黑光灯,结果表明松毛虫主要集中在往年发生较严重的区域;从黑光灯收集的马尾松毛虫数量及雌雄虫比例来看,雌虫数量较多,通过监测分析,必须做好松毛虫防治工作。
2马尾松毛虫防治措施2.1生物防治2.1.1施用白僵菌高孢粉白僵菌是近几年来林场在防治松毛虫时使用的一种最常见药物,其为真菌性杀虫剂,药效强,但对人畜无害,残留、污染较少。
白僵菌分为粉剂和乳剂两种。
在防治实践中,施用量以粉剂每克含量100亿孢子,每667m2用量0.5kg;乳剂每mL60亿孢子,每667m2用量150mL,在幼虫越冬前(11月下旬)和越冬后(2—3月)施药效果最为理想。
2.1.2释放赤眼蜂采取“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方法,释放赤眼蜂等寄生蜂卵于林场重点发生的较场坝、放牛坪、大垭口、法国教堂等区域,放蜂期与松毛虫大致发生期一致,即蜂、卵相遇时,寄生卵携带的病毒能大规模杀死松毛虫,操作较简单,对人畜和环境无毒、无害,防治效果较好。
2.2物理防治利用松毛虫成虫具有较强趋光性特征,在马尾松毛虫越冬代,第一代马尾松毛虫老熟幼虫化蛹盛期开始在林区安置黑光灯(220伏、20W)。
一般选择在开阔地设置,6.7~10hm2设1盏黑光灯,5月份安置于马尾松密集的林区,选择漆黑、闷热、无风的夜晚于9点左右开灯,诱虫效果最好,有效降低了下一代松毛虫虫口密度。
2.3防治采用防治法是防治林区病虫害的有效方式。
马尾松毛虫综合防治技术在仁化县的成功应用
【摘要】马尾松毛虫是我县松林的主要食叶害虫,重复使用化学药剂,导致马尾松毛虫成。
自20世纪80年代初始,以林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理论为指导,综合防治,依法防治,采取无公害防治、营林措施等方法,通过三十年的研究与应用,我县常发性马尾松毛虫得到实质性的有效地控制,连续三十年来,有虫不成灾,实现生态良性循环。
【关键词】马尾松毛虫;松树;综合防治;研究应用
1 概述
1.1 广东省仁化县位于湘南、粤北、赣南三省交界的南岭山脉中段,属中亚热带南缘,全县人口23.13万人,国土面积215130ha,有林地面积158220ha,森林覆盖率76%,现有纯松林面积55760ha,松林面积占现有林地面积35%。
1.2 仁化县多年平均气温19.6°c,多年平均降雨量1665毫米,多年平均日照总时数1725小时,具有中热带向南亚带过渡的季风性湿润气侯特点。
1.3 为害我县松林的食叶害虫主要是马尾松毛虫。
马尾松毛虫( 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分类地位:鳞翅目lepidoptera,枯叶蛾科lasiocampidae 寄主:主要为害马尾松,亦为害黑松、湿地松、火炬松。
松树一旦受害,轻则生长迟缓,严重时形如火烧,使成片松林枯死,马尾松毛虫毒毛刺入人体还会引起皮肤红肿、刺痒,重者引起
松毛虫病。
我县马尾松毛虫一年发生3代,第一代5月下旬至8
月上旬,第二代8月至9月下旬,越冬代以4龄幼虫于11月中旬越冬,翌年2月开始活动。
5-6龄虫食量最大,受惊扰时,有显示毒毛表示反抗的象征,一般喜食老叶,食料缺乏则下树爬行迁移。
约100条幼虫便可吃光一株10年生松树的全部针叶。
20世纪80年代初,曾出现马尾松毛虫大发生时吃光松针后,爬进村庄,危害人畜。
1.4 由于特定的气候、地理环境、大面积营造纯松林,使马尾松毛虫成为我县松林的主要森林食叶害虫,过去忽视生态治理,重复使用化学药剂,导致松毛虫成灾。
据历年数据统计1980年、1981、1987、1989年马尾松毛虫曾多次大发生,1980年马尾松毛虫发生面积21750ha,1981年马尾松毛虫发生面积8970ha,1987年马尾松毛虫发生面积7330ha,1989年马尾松毛虫发生面积7270ha,使我县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以及社会稳定、森林生态安全受到影响。
1.5 自20世纪80年代初始以“预防为主、依法治理、科学防控、促进健康”为基本方针,我县森防以林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理论为指导,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的防范,转变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观念,从传统的化学防治向生物防治、综合防治转变,依法防治,采取无公害防治(生物防治、人工防治、无公害药物防治)、营林措施等综合防治方法。
通过30年的马尾松毛虫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我县常发性林业有害生物—马尾松毛虫得到实质性的有效控制,连续30多年来,有虫不成灾,实现了生态良性循环。
2 马尾松毛虫综合防治技术的特征、原理
2.1 技术的特征以林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理论为指导,以生态控制为主,以“预防为主、依法治理、科学防控、促进健康”为方针,采取无公害防治(生物防治、无公害药物防治、人工防治、物理防治)、营林措施等综合防治措施。
2.2 技术的原理从维护森林生态环境的观点出发,利用生物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人为地促进森林生态平衡。
从造林规划科学管理,适地适树,营造混交林,封山育林,创造生物相丰富的混交林结构,形成一种有利于林木生长而不利于虫害流行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自身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3 马尾松毛虫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2.3.1 生物防治从1980年始在每年的春季2-3月份,喷洒白僵菌粉剂防治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后期),马尾松毛虫的防治重在抓好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后期)的预防工作。
白僵菌在林间建立自己的种群,它长期持续地对害虫发挥控制作用。
2.3.2 无公害药物防治(仿生物、化学防治)
按国家规定要求,进行无公害药物防治,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化学防治选用具有选择性、低毒、对环境污染小的药剂,在20世纪,马尾松毛虫1~3龄幼虫期多喷洒高效低毒的化学药物灭杀毙,21世纪后则使用灭幼脲ⅲ号仿生物制剂或粉剂,或灭幼脲ⅲ号仿生物制剂和白僵菌粉剂混合剂。
2.3.3 人工防治利用马尾松毛虫发生、生物性特点,在人口较
多、林木较低矮、虫灾面积零星分散的地区,组织人工采卵、摘茧或捕杀幼虫这种方法不污染环境。
2.3.4 营林措施
2.3.4.1 营造混交林马尾松毛虫猖獗成灾多起源于大面积的松树纯林,马尾松毛虫是寡食性害虫,实行多树种混交,重视保护林内植被,种植蜜源植物,对过稀的纯林或马尾松毛虫发生的虫源地以及残次林,进行补植套种阔叶树,营造多树种、多层次的混交林,现有混交林面积:21000ha,形成了不利于马尾松毛虫生存和繁殖的生态环境,为有效地控制马尾松毛虫的发生,起到了积极的替代作用。
2.3.4.2 加强封山育林、及时合理抚育通过封山育林,林分高度增加、密度增大、植被增厚,使得林分内昼夜温差变小,相对湿度增大,能够很好地抑制马尾松毛虫的生存和繁殖,有利于天敌、寄生蜂的生存和发展。
2.3.5 自然防治法由于采用了综合防治技术,特别是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有效地保护了马尾松毛虫的天敌,即鸟类、寄生虫、寄生菌类等,在安全区发生松毛虫为害、或偶灾区小面积发生时不进行药物防治,任其自然消长控制。
3 该技术的社会经济效益
通过三十多年的马尾松毛虫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的实践,常发性森林虫害—马尾松毛虫得到实质性的有效地控制,连续三十年,有虫不成灾,从1988年的21750ha下降为这十二年来全县马
尾松毛虫发生面积保持在200ha左右的良好态势,实现了生态良性循环。
3.1 经济效益
通过三十年的持之以恒对马尾松毛虫进行综合防治,取得了显著成绩,有效地控制和减轻马尾松毛虫带来的危害,减少因虫害带来的经济损失,直接为当地群众挽回经济损失,1980-2008年间挽回经济损失合计为16926.3万元。
综合防治的经济效益,我县从20
世纪80年代到2008年对马尾松毛虫进行的综合防治,挽回损失木材(按6 m3/年、ha计)共37.614万m3,挽回经济损失(按6 m3/年、ha×虫害实际发生面积×450元/ m3 计)共16926.3万元。
3.2 生态效益
3.2.1 以“预防为主,依法治理,科学防控,促进健康”为基本方针,依法合理使用农药,进行无公害防治,主要采取生物防治、仿生物防治,局部用药剂选择高效低毒的农药,或局部用药剂选择高效低毒的农药,小面积遏制马尾松毛虫扩散蔓延,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得以有力保护。
3.2.2 大面积营造混交林,形成了不利于马尾松毛虫生存和繁殖的生态环境,达到改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有效地抑制马尾松毛虫的发生。
3.3 社会效益
3.3.1马尾松毛虫幼虫具毒毛,人体接触后易引起皮肤痒、皮炎、关节肿痛,严重时会发生致残等后果,有效地控制马尾松毛虫,保
障了人民群众的健康,保护了当地畜牧业安全。
3.3.2 通过控制马尾松毛虫的危害,有效地保证森林的健康生长,从而有效地保护我县森林资源、生态安全,促进林业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有力的维护林区社会的稳定秩序。
参考文献:
[1]马尾松毛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ly/t1675-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