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松毛虫防治方法概述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4
马尾松毛虫大发生原因与白僵菌应用摘要对马尾松毛虫大发生的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对利用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了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的有效性、重要性和安全性,并且说明了应用这种方法的最佳时间及方法。
关键词马尾松毛虫;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是我国南方各省松林中危害最为严重的害虫。
多年来,吉安市的松林因马尾松毛虫的危害,所受的经济损失巨大。
据资料表明,建国以后,全市马尾松毛虫大发生7次(年发生面积2万公顷以上),分别为1959年、1967年、1972年、1980年、1984年、1989年、1992年,尤以1984年发生最为严重,发生面积达3万公顷。
近年来,全市松毛虫发生总面积虽然有所减少,但个别地方还是常有发生且面积不小,有时1个县受灾面积就达2 000hm2。
适宜的环境、充足的食料,加上连续几年的暖冬,将使近年松毛虫的大发生成为可能,因此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1马尾松毛虫大发生原因松毛虫能否大发生,除取决于其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外,还与影响其数量变化的气候、地形、地势、食料、生物群落等因子及人类的经营活动密切相关。
如果环境条件适宜,食料充足,则马尾松毛虫发育良好,成活率高,种群数量就会迅速增加,造成大暴发,反之,发生趋势则下降。
因此,马尾松毛虫的发生发展与周围环境因子的影响有密切关系。
通过对吉安市多年来松毛虫大发生情况分析,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因素。
1.1特有的地形地势松毛虫大发生集中于低海拔(300m以下)、土壤贫瘠、林下植被覆盖率低、松林集中连片的丘陵和半丘陵地区。
400~500m海拔地区仅在气候特别干旱的年份才局部大发生;600m以上海拔地区很少发生。
另外,松林与多树种混生,林内湿度偏大,植被丰富的地区,松毛虫也很少发生。
1.2适宜的气候条件任何生物的生长发育,与气候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样,松毛虫的生长发育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极大,尤其是温、湿度对松毛虫的种群消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广西马尾松毛虫危害现状与防治对策作者:陶怡莫慧华明财道明安刚来源:《农业与技术》2018年第02期摘要:马尾松是广西主要造林树种之一,马尾松人工林的发展给广西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但马尾松人工林极易受到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的危害。
马尾松毛虫是广西地区历史性森林害虫之一,更是马尾松人工林主要虫害来源之一,严重影响广西马尾松人工林的发展。
基于此,本文笔者对广西马尾松毛虫危害现状与防止对策进行探讨,旨在为广西地区松树的安全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马尾松毛虫;松树;危害现状;防治对策;广西中图分类号:S76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133153马尾松毛虫,属鳞翅目、枯叶蛾科,又名毛辣虫、毛毛虫。
主要为害马尾松,亦为害黑松、湿地松、火炬松。
是广西地区历史性森林害虫之一,以幼虫取食松针,大发生时连片松林在数日内,即可被蚕食精光,远看枯黄、焦黑,如同火烧一般,常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被害松林,轻者影响生长,重者造成松树枯死,严重影响当地森林产业的发展。
广西属于亚热带气候,接近热带北缘,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森林覆盖面积非常广泛,目前约为15333.33~17333.33km2,森林树种繁多。
正是因为森林面积广阔,以及气候、地理等因素,遭受到的病虫害也多,在全国范围内广西已经成为受森林病虫害危害较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病虫害防治任务最重的区域之一。
尤其是马尾松毛虫这一历史性森林害虫,在广西地区危害松树相当严重,可以造成大量的松树变黄枯死,所过之处如同火烧,常被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
1 广西地区马尾松毛虫危害概况受暖冬天气影响,2015年入春以来,广西部分市、县(区)马尾松毛虫大面积发生,局部区域灾害严重,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尤以广西中部以及南部与西南部的一些市、县(隆安、宾阳、横县、兴业、港南、扶绥、宁明、凭祥)等马尾松毛虫危害甚为突出。
松毛虫的防治方法贵州省毕节地区林业科学研究所李虹松毛虫又名毛虫、火毛虫,古称松蚕,是松树林的天敌,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
松毛虫属全世界已知的有28种,其中发生面积大,经常成灾的有马尾松毛虫、油松毛虫、赤松毛虫、落叶松毛虫、思茅松毛虫和云南松毛虫6种,尤以马尾松毛虫危害最严重。
主要危害马尾松、黑松、黄山松、湿地松等。
松毛虫成虫为大、中型蛾子。
雄蛾触角近乎羽状,雌蛾呈短栉状。
口须向前伸过颜面,覆有鳞片和毛。
雄蛾腹部细狭,末端尖;雌蛾腹部肥胖,末端圆;中后足胫节有或长或短的端距。
前翅较狭长,翅顶稍圆;前缘过中点后逐渐弯曲;外缘相当弯曲。
后翅宽;前缘比较直。
前翅4、5脉共同出自中室底角;6、7脉同柄;8脉出自中室上角;9、10脉同柄,但柄短。
后翅4、5脉有短的同柄,出自中室底角;8脉和7脉在接近翅基部点上吻合或二者间有一非常短的横脉形成一个小基室,基室上往往有小而短的附脉。
松毛虫的发生的规律,松毛虫每年发生的世代,因种类和气候条件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落叶松毛虫在东北2年或1年完成1代,在新疆阿尔泰林区完成1代跨3个年头,幼虫越冬2次,幼虫期长达22 个月。
赤松毛虫、高山松毛虫一年1代。
德昌松毛虫一年1〜2 代。
云南松毛虫在高海拔地区一年1代,低海拔地区一年2代。
侧柏松毛虫一年2代。
油松毛虫在东北一年1代,在北京一年1〜2代,在四川一年2〜3代。
思茅松毛虫一年1〜3代。
文山松毛虫一年2代。
马尾松毛虫在黄、淮流域一年2代,在长江流域一年2〜3代,在广东、广西南部一年4代。
分布越向南方,世代越多。
在同一地区,每年发生世代数虽较固定,但每年产生1〜2代、2〜3代、3〜4代的百分比却不尽同。
这主要与温度、光照、松树生长状况及受害程度有关。
世代分化一般在幼虫由4龄进入5龄时表现出来。
不同种类的松毛虫,不论世代多少,生活习性大致近似。
雌蛾多产卵于松针上,成块状,每一雌蛾产卵200〜800粒,一般300〜500粒,云南松毛虫最高产卵量高达1700多粒。
马尾松主要病虫害防治策略分析摘要马尾松作为松科松属的常绿大乔木,成年植株可以高达30m~45m,郁闭后具有很强的自然整枝能力,同时对土壤的要求不严,在我国有着较为广泛的分布。
文章主要介绍了马尾松的常见病虫害,例如松材线虫并危害、松实小卷蛾、马尾松毛虫、松墨天牛、短脚幽天牛、马尾松角胫象、松苗猝倒病以及松材线虫病等,并针对性的提出了防止这些常见病的策略,希望可以为实际的林业管理提供帮助。
关键词马尾松;病虫害;防治;策略中图分类号s4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8-0108-02马尾松作为我国所特有的乡土树种,主要分布与北纬21度到35度、东经103到120之间。
由于马尾松具有繁殖能力强、适应性强、耐干旱以及丰产、生长迅速的等特点,为此被广泛的应用于水土保持树种以及建筑、造纸、化纤、家居等行业。
为此这一树种在我国的森林资源发展、国民经济建设以及生态保护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由于马尾松具有病虫害严重的缺陷,在生长过程中会不同程度的受到各种病害的干扰,为此对其常见病害进行总结并提出针对性措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松材线虫病1.1松材线虫并危害松材线虫病作为森林第四大病害,仅次于榆枯萎病、板栗疫病、松针疱疹锈病,是一种极具毁灭性的森林病虫害,对我国的环境、森林及旅游产生了极大地影响。
1)对于森林资源的影响。
松材线虫并可以诱发寄主植株的大量枯死,尤其是松属树种。
在2006年进行的一份统计中表示,截止到2006年底,每年发生这一病害的森林面积多达10万hm2,受害松树多达5 000万株,造成了到达42亿元的经济损失,从而对我国的林业经济发展以及松林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危害;2)对风景及自然文化的影响。
由于松属植物属于常绿植物,具有色泽鲜绿以及适应性强的特点,为此大规模的生长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一级重点生态建设区,但是由于这一病害的发生,很多的松树死亡,对景区的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湿地松病虫害防治
湿地松的病虫害发生率比较低,危害程度比较小,一般只是小面积发生,不用防治。
主要虫害:马尾松毛虫、松梢螟、湿地松粉蚧等。
马尾松毛虫的防治方法:在每年春节前后,喷杀越冬虫代,减少虫源;或虫害出现时,用药喷杀。
防治药物用敌杀死、10%氯氰菊酯、灭幼脲3号、敌百虫等,粉剂或水剂喷杀。
2~5年生湿地松幼林要防治松梢螟的危害,在亚热带地区松梢螟一年可发生3~5代,主要危害幼林新梢,蛀入枝梢,使主梢弯曲死亡,严重影响其高生长和材质。
由于松梢螟属蛀干性害虫,生活史又不整齐,苗圃地只有以防为主,采取每年4月初每隔10天喷25%的辛硫磷800倍或50%的敌敌畏1000倍液喷射主干和新梢,待新梢完全木质化;当松林出现有松梢螟危害时,及时剪去发病梢,收集后埋入土中或用火焚烧。
湿地松粉蚧对湿地松生长影响比较少,可不用防治。
主要病害:松梢枯病、松针褐斑病。
松梢枯病,多发生在幼林期,防治以预防为主原则。
发现梢枯病后,应将感受病的针叶、枝条清除烧毁,必要时采取化学药物防治。
防治药物:甲基托布津、百菌清等。
松针褐斑病,是一种可致毁灭性的病害,可在4-6月、8月中旬至9月中旬,对感病松林每隔15天喷1%等量式波尔多液,75%百菌清500-600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人工防治。
1。
松毛虫防治技术方案生物防治措施1、白僵菌防治在各类型区中,均可使用白僵菌。
南方应用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可在越冬代的11月中、下旬或次年2-4月份放菌,其他世代(或时间)一般不适宜使用白僵菌防治。
施菌量每亩1.5-5.0万亿孢子。
北方应用白僵菌防治油松毛虫或赤松毛虫,需温度24C以上的连雨天或露水较大的条件,施菌量应适当增加3―4倍。
施用方法:采用飞机或地面喷粉、低量喷雾、超低量喷雾;地面人工放粉炮。
预防性措施亦可采用人工敲粉袋、放带菌活虫等方法。
2、苏云金杆菌(Bt)防治应用苏云金杆菌防治松毛虫,一般防治3―4龄幼虫。
施药林分适宜温度为20―32C。
施菌量每亩40~80万国际单位(IU)。
多雨季节慎用。
施用方法:喷粉、地面常规或低量喷雾、飞机低量喷雾。
喷雾可同时加入一定剂量的洗衣粉或其它增效剂。
3、质型多角体病毒(CPV)防治用围栏或套笼集虫、集卵增殖病毒、人工饲养增殖病毒、离体细胞增殖病毒或林间高虫口区接毒增殖等方法,收集病死虫,提取多角体病毒,制成油乳剂、病毒液或粉剂。
使用时可在病毒液中加入0.06%的硫酸铜或0.1亿孢子/ml的白僵菌作为诱发剂,提高杀虫率。
每亩用药量50-200亿病毒晶体。
施用方法:采用飞机或地面低量喷雾、超低量喷雾或喷粉作业。
4、招引益鸟在虫口密度较低林龄较大的林分,可设置人工巢箱招引益鸟。
布巢时间、数量、巢箱类型根据招引的鸟类而定。
5、释放赤眼蜂繁育优良蜂种,在松毛虫产卵始盛期,选择晴天无风的天气分阶段林间施放,每亩3―10万头。
亦可使赤眼蜂同时携带病毒,提高防治效果。
马尾松的栽培技术及常见病虫害的有效防治陈伟琴(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自然资源局516001)马尾松是我国南方地区的乡土树种,生长速度较快,较丰产,在化纤产业、家具制造、建筑行业等作原材料使用,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但其生长易受各种病虫害为害,造成较大的威胁。
阐述了马尾松的主要栽培技术,分析了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
马尾松;经济价值;生长;病虫害止运输途中日晒造成苗木大量失水,影响移栽成活率。
造林前要进行整地,当地块坡度较小时,可采用鱼鳞坑造林,省时省力;坡度较大的地块,可采用带状整地,有较好的保水保肥的作用。
整地时清除杂草、灌木、树根等杂物,下翻表土;另外,要保持苗木直立入土,先回填地表腐殖土,浇适量水后再回填母土,并适当压实,同时保持表面比周围土表略高,防止苗木积水。
1.5幼苗的管理及抚育造林后当年,应对马尾松进行至少2次以上的抚育,其在自然条件下的整枝能力较差,时间长后就会有较多的枯死树枝等,因此需要进行适度的人工修剪枝条,这样不仅可以保持良好的树形,而且也会为苗木的生长提供充足的空间。
另外,在马尾松移栽约10年后,当林分郁闭度达到0.9以上时,可对林分采取间伐,采用下层抚育间伐。
2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2.1马尾松毛虫马尾松毛虫()是马尾松的重要的防控对象之一,其在冬季一般隐藏于树皮缝隙或地被植物叶下等地,通常在次年春季会大量繁殖,在其1~3龄幼虫阶段死亡率较高,在5~6龄的危害性最大。
随着幼虫生长龄时不断增加,其对马尾松不同的部位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为害,严重时会造成大面积的灾害。
防治方法:①定时定量对马尾松苗木进行浇水、施肥,定期去除其周围的杂草,定期修剪,以促进苗木健康生长;②可使用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50%马拉松乳剂1500倍液喷施防治。
2.2松梢小卷蛾松梢小卷蛾()主要为害松林的果实及松梢,幼虫第1代常大规模发生于5月份,主要为害林木的新梢,从而使林木逐渐枯死;幼虫第2代主要以球果为食,虫蛹会在秋果或林木枝梢内过冬,严重影响球果的产量。
144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Sci.Bul1.2012,18(10) 横村镇马尾松毛虫的发生及防治对策 徐君良 皇甫培 吴荣虎 童金伟 余雪棋 黄开泽 (桐庐县林业局,浙江桐庐311500)
摘 要:桐庐县横村镇地处亚热带,属季风型农业性气候区,气候、立地条件相当适宜马尾松的生长和马尾松毛虫 的繁殖。介绍了马尾松毛虫的基本形态、发生规律以及发生危害情况,并提出了相应的综合防治对策,主要包括: 提高营林质量,实施林分改造;加强监测网络建设;突出生物、物理防治;协调好化学防治及措施等。 关键词:马尾松毛虫;发生;防治对策;横村镇 中图分类号s76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007-77 31(2 01 2)1 0-1 44-003
桐庐县横村镇地处亚热带,属季风型农业性气候区, 气候、立地条件相当适宜马尾松的生长和马尾松毛虫的繁 殖。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punc[atus Walker)属鳞翅目、 枯叶蛾科,是严重危害松林的病虫害之一。在我县一年发 生2 3代,以幼虫越冬,4龄以上幼虫食量大增,能将全株 针叶食光,形似火烧,影响松树生长,甚至枯死。成虫产卵 繁殖能力强,雌蛾产卵量300~600粒,成虫和幼虫具有迁 移能力。马尾松毛虫的防治,必须坚持以“预防为主,科学 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为指导方针,树立无公害经营 意识,走可持续防控路线:坚持以“及时、迅速、高效、有序” 为准则,综合运用营林、物理、生物、药剂四大防治措施,以 控制马尾松毛虫的扩散蔓延。 1横村镇基本情况 横村镇地处天目溪畔,离桐庐县城仅9km,离省城杭 州98kin,有省道和320国道相连。就所在地区的乡镇言,横 村居中,皆有县道相通,聚散方便,是汇合和辐射的中心。 四周有密集的旅游景点:南面严子陵钓台、大奇山国家森 林公园、桐君山,北面的瑶琳仙境、垂云洞等均在25km以 内;离新安江、千岛湖、西天目也在百里上下。全镇总面积 11 76Ohm ,其中林业用地6 386.6hm ,山地面积占54I3%, 森林覆率64.3%,生态公益林面积达2 40Ohm ,竹林、经济 林面积达2 666.67hm ,全镇松林面积占林业用地30.8%,林 业社会总产值0.5亿元。 2马尾松毛虫的基本形态 成虫:体长22~30mm,体色灰白、黄褐或灰褐、茶褐色 等,前翅表面有3、4条不很明显而向外弓起的横条纹,近外 缘有9个黑斑。雄蛾前翅中室末端则具1白点,雌蛾触角短 栉齿状,雄蛾触角羽毛状。 卵:椭圆形,长约1.5mm。初产时淡红色,近孵化时紫褐 色。 幼虫:体色有黑白与红黄两型,胸部背面有2丛深 蓝色毒毛,多为6龄。老熟幼虫体色棕红或黑褐,体长 47~61mm,被满白色或黄色的鳞毛。 蛹:纺锤形,长22—37mm。暗褐色,节间有黄绒毛。 茧:灰白色,后期污褐色,有棕色短毒毛。 3发生规律 马尾松毛虫发生与环境因子关系密切,一般海拔 100—300m以下的丘陵地区及干燥型、阳坡、10年生左 右密度小的马尾松纯林容易大发生。从发生情况分析,各 种类型混交林,均有减轻虫害作用。5月或8月份,如果雨 天多,湿度大,有利于松毛虫卵的孵化及初孵幼虫的生长 发育。几年来,从发生范围、地点分析:马尾松纯林林相单
马尾松毛虫防治方法概述
摘要:本文从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营林防治四个方面概述了马
尾松毛虫的预防防治方法,并对各种方法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马尾松毛虫;生物防治;营林措施;防治
An Overview of Prevention and Cure of 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
Abstract: summarized and compared the prevention of prevention and cue to
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 through four aspects of physical method, chemical
method, biological method, forest culture and management method.
Key words: 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 biological control; forest
management measures; prevention and cue.
马尾松毛虫,属鳞翅目、枯叶蛾科,又名毛辣虫、毛毛虫,分布于我国秦岭
至淮河以南各省。主要为害马尾松,亦为害黑松、湿地松、火炬松。是我国历史
性森林害虫,以幼虫取食松针,大发生时连片松林在数日内,即可被蚕食精光,
远看枯黄、焦黑,如同火烧一般,常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被害松林,轻者
影响生长,重者造成松树枯死,因此对马尾松毛虫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概
述了几种防治马尾松毛虫的方法,以期为松毛虫的防治实践提供参考。
1.物理防治方法
所谓物理防治就是利用简单工具和各种物理因素,如光、热、电、温度、湿
度和放射能、声波等防治病虫害的措施。包括最原始、最简单的徒手捕杀或
清除,以及近代物理最新成就的运用,可算作古老而又年轻的一类防治手段。针
对马尾松毛虫的防治,主要包括人工防治和灯诱防治两方面。
1.1人工防治
1.1.1人工捕捉
早在1977年,湖南省郴州地区林科所就采用白僵菌、杀虫烟剂、人工扑捉
三种方法,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防治,迅速地控制了1500亩的松毛虫灾情。期
间政府动员部分中小学生上山捕捉松毛虫,从而有效地控制了灾情
1.1.2塑料围环
在松毛虫上树前,把宽4 cm的塑料条围树干缠绕,相互重叠1~2 cm,用图
钉在重叠处按住,由于塑料围环光滑,使幼虫不能爬到树上危害。5米高以上的
松树一般在树干的胸径处围环,2米以下的树,从树干基部以上10cm到树冠下
第一层轮枝便于操作的任何部位均可围环,据杨玉江[1]介绍,每人每天可围环
2~3亩,防治效果可达98%。由于松毛虫可能爬到其它松树上加重危害,故要进
行全面围环,不能在大面积成片林内进行部分围环。此方法适用于小面积孤立地
块。
1.1.3扒树盘
在12月份或来年的1月份,于松树基部地面30cm半径范围内,用铁耙把
落叶层及柴草覆被物翻出,松毛虫也随之裸露出来,利用低温可致死松毛虫。据
杨玉江[1]介绍,每人每天可扒树盘5~7亩,重灾区能控制危害1~2年,轻灾区
能控制2~3年,防治效果可达80%。此方法更适合于偏远山区。
1.2灯诱防治
诱虫灯是夜晚用来引诱和捕杀有趋光性的昆虫的灯。早期用的较多是黑光
灯,目前应用较多的是佳多牌频振式杀虫灯,单灯有效控制面积50亩左右。设
灯地点距离林缘150-550米开阔地带。刘文友[2]在佳多频振式杀虫灯与黑光灯诱
杀马尾松毛虫成虫效果比较中发现,频振式杀虫灯的诱虫量是黑光灯的1.95倍,
虫口密度较低时诱虫量是黑光灯的2.51倍,连续使用,可比黑光灯提前一个世
代达到防治效果。(诱虫灯本来就用于虫情监测,作为防治只是一种辅助手段,
这句话的意思是先做好虫情监测再装灯防治,是不对的,太高估诱虫灯的能力了)
2化学防治技术
可以防治马尾松毛虫的化学药剂很多,如曾经使用过的具有触杀和熏蒸作用
较强的药剂:氧化乐果、杀虫净、D-M合剂和甲胺磷等,但这些农药都存在对
生态环境影响大的缺点,后经研究发现农药灭幼脲[3](170~230 g/hm2)通过扰
乱昆虫几丁质的合成和沉积来消灭害虫,对于消灭病虫害有显著的效果。另外拟
除虫菊酯也是一种高效且安全的新型杀虫剂,药剂进入土壤之后很快被微生物分
解而不会渗入地下水,在动物体内容易代谢,是低污染环保型农药。随着科学技
术的发展,目前新发展利用性信息素监测诱捕松毛虫。性信息素是进行两性生活
的动物为互相识别而释放出的物质,通过此种物质可使雌、雄接近,并交尾。一
般多是被动的雌性分泌散发性信息素,诱引主动的雄性产生性兴奋。自从
A.Butenandt等(1961)【】由雌蚕分离出蚕素醇并确定为反-10,顺-12-十六碳
二烯-1-醇以来,科学家对各种鳞翅目昆虫进行了研究。它们是含有12—16个碳
原子的直链醇或其乙酸醋,分子中大多都含一、二个双键。根据这一特性,已人
工合成松毛虫的性信息素,使雌雄松毛虫体在交尾时发生乱象,以达到监测诱捕
的目的。
3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作为21世纪大力提倡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已经在森林病虫害防治
系统作为年终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可见生物防治森林病虫害的重要性。生物防
治就是利用一种生物防治另一种生物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
以菌治虫三大类。
3.1以虫治虫
目前以虫治马尾松毛虫应用较多的是利用拟黑多刺蚁防治松毛虫。广东佛山
地区林科所从1968年开始,进行用拟黑多刺蚁防治松毛虫的探讨。观察中发现,
拟黑多刺蚁不但吃松毛虫,且松毛虫幼虫是它比较喜欢的食料,对三龄以下的幼
虫都能吃掉。陈达章[4]也于同年对拟黑多刺蚁防治松毛虫进行观察,经试验的
500亩松林,生长一片青绿,未见成灾。对放蚁扩散的时间,宜在食料比较丰富
和水源比较充足的春末夏初,便于黑蚁筑巢、寻食,可保证分巢后蚁的成活。分
巢时每亩平均保持20巢。另外松毛虫赤眼蜂、黑卵蜂、平腹小蜂、螳螂、蠋敌
等[5~6]都是松毛虫的天敌,都可以加以保护和利用。
3.2以鸟治虫
以鸟治虫是中国一种传统方法,包括益鸟的保护和招引。据初步统计,吃松
毛虫的鸟近100种,杜鹃成鸟的食料中60%是松毛虫【】。
3.3以菌(微生物)治虫
用于防治马尾松毛虫的微生物包括:白僵菌、苏云金杆菌、松毛虫杆菌以及
经人工复制的松毛虫核型和质型多角体病毒等,其中应用较广泛的是白僵菌,白
僵菌孢子萌发的最适宜温度24-28℃,相对湿度90%以上,松毛虫越冬前后是喷
洒白僵菌的最佳时机。
4营林措施
营林措施防治马尾松毛虫主要方法之一是营造混交林。有疏残林及时补植
速生的乡土树种,保留亚乔木和伴生树种,培育生物群落复杂、郁闭度良好的多
层林分,适当密植,加强幼林抚育,切忌过度打枝。保护植被,增植蜜源植物,
丰富天敌资源,对抑制虫害有明显效果。张真等[7]在研究马尾松毛虫暴发机制
中发现,暴发的原因一方面由于马尾松毛虫具备了成为暴发种的遗传特性,另一
方面是大面积马尾松纯林的存在,由此可见营造混交林的重要性。
营林措施防治马尾松毛虫主要方法之二是封山育林。宋立清[8]把封山育林
作为营林技术措施的主要手段,并把封山育林分为“全封”和“半封”两种。“全封”
即4年不开山;“半封”即定期开山。在封山期间,加设防火措施,“立碑”标记,
实行“护林承包责任制”;并结合林业生产各个环节适合抚育间伐、林分改造、经
营管理,有意识地保留林内蜜源植物、林下灌木、主要乔木及竹类,以形成多树
种、多层次的混交林,良好效果。
5展望
马尾松毛虫的防治工作是个世界难题,一旦大发生,将是一场“不冒烟的森
林火灾”。对马尾松毛虫的防治,应全面掌握马尾松毛虫灾害发生规律,在“预防
为主,综合防治,依法治理,促进健康”方针指导下,采用生物防治为主,化学
防治和物理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技术,另外营造混交松林也应成为防治马尾松毛
虫暴发的预防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杨玉江.防治松毛虫的几种简易方法[J].森林保护.11
[2]刘友文,谢小春.佳多频振式杀虫灯与黑光灯诱杀马尾松毛虫效果比较
[J].中国森林病虫.2012,(21)增:23-24
[3]刘义忠.介绍两种防治松毛虫的新方法[J].专业户之友.15
[4]陈达章.利用黑蚂蚁防治松毛虫[J].林业科学.1977,3
[5]柴希民,吴正东,李天生.捕食马尾松毛虫的蝽类—马尾松毛虫天敌研
究(1)[J]. 浙江林业科技.1982,1:11-14
[6] 柴希民,吴正东,李天生.捕食马尾松毛虫的螳螂—马尾松毛虫天敌研
究(2)[J].1982,2:27-29
[7]张真,李典谟.马尾松毛虫暴发机制分析[J].林业科学.2008,(44)1:
140-150
[8]宋立清.松毛虫自然控制机制及效益的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1987,(8)4
︰19-24
作者简介:夏彭飞男1983年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农业推广硕士在读;
兰慧娟女1981年园林绿化工程师 江苏永联园林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