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经济学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1.94 MB
- 文档页数:47
金融经济学讲义参考教材:1.Chi-fu Huang and Robert H. Litzenberger, 1988, Foundations for FinancialEconomics, Elservier Science Publishing Co., Inc.2.王江,2006,《金融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张顺明、赵华,2010,《金融经济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4.宋逢明,2006,《金融经济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5.史树中,《金融经济学十讲》,6. Cochrane, J.H.,2001, Asset Pricing,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数学预备知识:多元微积分、线性代数、初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考试:1.平常成绩占30%;2.期末考试占70%。
第一章引言1.金融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资源的有效配置,而配置资源的效率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在微观层面,配置资源关注的是经济参与者(包括个体、公司或政府)如何使用他们所拥有的资源来最优地满足他们的经济需要;在宏观层面,配置效率关注的是稀缺资源如何流向最能产生价值的地方。
资源的配置是通过在市场特别是金融市场上的交易来完成的,金融市场是交易金融要求权(financial claim)即对未来资源的要求权的场所。
因此,金融学关注的焦点是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和效率。
具体而言,它分析的是每一个市场参与者如何依赖金融市场达到资源的最优利用,以及市场如何促进资源在参与者之间进行有效配置。
金融经济学旨在用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来分析金融问题,作为金融研究的入门,它主要侧重于提出金融所涉及的基本经济问题,主要包括:(1)个体参与者如何做出金融决策,尤其是在金融市场中的交易决策;(2)个体参与者的这些决策如何决定金融市场的整体行为,特别是金融要求权的价格;(3)这些价格如何影响资源的实际配置。
金融经济学10讲第一讲金融经济学的基本思想一、从数理经济学、数理金融学、数学(公理化方法)的关系瓦尔拉斯提出的一般均衡理论(1874),将一般经济均衡的观点数学化:考虑一个经济体中的参与者,他们可以被分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两类;二者分别追求利润最大化和效用最大化;商品的供求关系通过价格调整达到均衡状态;由于商品的供求都是价格的函数,因此均衡价格意味着在这一价格体系下,供给等于需求;通过求解方程组可以得到一组均衡价格。
尽管瓦尔拉斯给出一般均衡的线性方程组过于浅显,但其思想确是数理经济学的开端;他的后继者通过引入更为高深的数学工具,从而更为严格的讨论了宏观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问题,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阿罗和德布鲁(1954年,一般均衡的存在性的证明)。
可以看出:数学方法在处理经济问题中所显示的强大威力,为什么?其根源是数学的严格性、逻辑性;经济问题与纯数学有很大差异,但其内在的逻辑性仍需要数学方法去揭示。
数学本身是一种“语言”,没有语言,我们无法说清楚所研究的问题。
金融学中的问题与经济学中的问题有所不同,前者关注的对象是金融资产(工具),后者关注的则是一般的商品。
投资者买卖金融资产的主要目的是盈利,而买入商品的主要目的是消费,这导致了数理经济学的一般方法在处理金融问题时需要修正。
马科维茨(1952)提出的投资组合理论是现代金融理论的开端,它首先明确了金融资产的两个基本特征:风险、收益;并指出:投资者的总是在二者之间作出权衡。
其学生夏普(1964)提出了著名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首次给出了令人信服的金融资产定价方法。
此后的金融学朝着微观金融的方向发展,其核心是资产的定价问题(还有一些派生的问题,如风险管理问题),较为著名的理论有:罗斯(1976)的套利定价理论、公司财务的MM定理、法玛的有效市场理论、布莱克-肖尔斯的期权定价理论。
这些理论构成了金融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什么是公理化方法?这个概念来源于数学,数学中的每个分支都是从一些不能证明的公理出发的,如平面几何中的公理;数学中的定理是在公理的基础上进行逻辑证明后的结论;承认公理的正确性,就必须承认定理的正确性。
金融经济学讲义参考教材:1.Chi-fu Huang and Robert H. Litzenberger, 1988, Foundations for FinancialEconomics, Elservier Science Publishing Co., Inc.2.王江,2006,《金融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张顺明、赵华,2010,《金融经济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4.宋逢明,2006,《金融经济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5.史树中,《金融经济学十讲》,6. Cochrane, J.H.,2001, Asset Pricing,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数学预备知识:多元微积分、线性代数、初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考试:1.平常成绩占30%;2.期末考试占70%。
第一章引言1.金融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资源的有效配置,而配置资源的效率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在微观层面,配置资源关注的是经济参与者(包括个体、公司或政府)如何使用他们所拥有的资源来最优地满足他们的经济需要;在宏观层面,配置效率关注的是稀缺资源如何流向最能产生价值的地方。
资源的配置是通过在市场特别是金融市场上的交易来完成的,金融市场是交易金融要求权(financial claim)即对未来资源的要求权的场所。
因此,金融学关注的焦点是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和效率。
具体而言,它分析的是每一个市场参与者如何依赖金融市场达到资源的最优利用,以及市场如何促进资源在参与者之间进行有效配置。
金融经济学旨在用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来分析金融问题,作为金融研究的入门,它主要侧重于提出金融所涉及的基本经济问题,主要包括:(1)个体参与者如何做出金融决策,尤其是在金融市场中的交易决策;(2)个体参与者的这些决策如何决定金融市场的整体行为,特别是金融要求权的价格;(3)这些价格如何影响资源的实际配置。
金融经济学试图建立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的理论框架、基本概念和一般原理,以及在此框架下应用相关原理解决各个基本问题所建立的简单理论模型。
这里所建立的框架、概念和原理,比如时间和风险、资源配置的优化、风险的禀性和测度、资产的评估等,都是金融各具体领域的研究基础,比如资产定价、投资、风险管理、国际金融、公司财务、公司治理、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等。
金融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是无套利假设与一般经济均衡框架,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在不确定的金融市场环境下对金融资产定价,讨论金融市场有别于一般的商品和服务市场的特殊的均衡建立机制。
投资组合分析、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套利定价理论(ATP)、期权定价理论、市场有效性理论、利率期限结构等都是围绕这一中心问题的组成部分。
2.金融经济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金融经济学是金融学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国际上,金融经济学是金融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在高级微观和高级计量学的基础上开设的第一门基础课程,主要介绍现代金融学的理论基础。
其后的延伸和应用包括资本市场(capital market)和公司金融(corporate finance)两个方面。
金融学科在中国和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发展轨迹不同。
由于我国国有银行没有实现商业化和资本市场尚未发展,因此,一方面借鉴西方经济学科的货币经济学理论并结合中国的银行实务,建立起货币银行学的学科体系,另一方面借鉴西方经济学科的国际经济学理论结合国际贸易融资和结算等业务建立起国际金融学科。
这样,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成为中国金融学科的两大支柱。
以前在国内经济学界常常把金融经济学和货币经济学(monetary economics)相混淆。
金融经济学提供的是金融学的微观经济学基础,着眼点在企业和市场的微观层面;而货币经济学讨论货币、金融与经济的关系,国际金融学则主要研究国际资本流动和汇率的决定以及汇率变化对经济的影响,这两者侧重于比较宏观的层面,它们与金融经济学有着明显的区别。
3.金融经济学的发展历史:金融经济学起源于1738年贝努里(Daniel Bernoulli)发表的题为《关于风险衡量的新理论》的拉丁论文;标志着现代金融经济学发端的是哈利·马科威茨(Harry Markowitz)1952年发表的题为《投资组合选择》的论文。
现代金融学实际上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自从20世纪50年代K. Arrow、H. Markowitz、F. Modigliani、ler等人的奠基性工作以来,到20世纪80年代,经典金融学的理论框架已经基本确立,到目前为止才刚刚半个世纪的时间。
在这半个世纪中,金融理论突飞猛进,获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
金融理论与金融实践相结合,推动金融业发展成长为规模宏大、实力雄厚、产品丰富的行业,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
(1)早期的金融经济学现代金融经济学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现代证券组合理论。
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金融经济学通常被称为早期的金融经济学。
有学者认为,金融经济学至少有500-600年历史。
也有人认为,金融经济学起源于1738年贝努里(Daniel Bernoulli))发表的题为《关于风险衡量的新理论》的拉丁论文。
还有人认为,金融经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起源于以现代研究方法对股票价格行为进行理论研究的法国数学博士贝切利尔(Louis Bacherlier)1900年完成的博士论文——《投机理论》(theory of speculation),贝切利尔以全新的方法对法国股票市场进行了研究,为现代资产定价理论奠定了基础。
考证金融经济学的确切起源并非我们的任务,我们在这里只是按照时间顺序讨论金融经济学发展的脉络,以对金融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有一个很明确的认识。
波伊达斯(Geoffrey Poitras)的著作《金融经济学的早期历史,1478——1776:从商业算术道年金和股票》是难得的几部研究金融经济学早期发展轨迹的著作之一。
很显然,波伊达斯认为金融经济学起源于1478年在意大利东北部的特里维索(Treviso)出版的《特里维索商业算术》(无作者)是最早的商科教科书。
尽管没有系统的理论,但该书较系统地讲解了包括复式计帐、复利在内的商业算术。
在这期间与现代金融概念甚为密切的著作是1671年底威特(Johan de Witt)出版的《养老金的价值》,底威特首次利用估算的死亡率和复利方法计算年金现值来为其定价。
1725年,底墨维(Abraham de Moivre)的《养老金通论》(Treatise of Annuities on Lives)进一步深化了养老金定价问题,得出了养老金价值的解析公式,并给出了简便易算得唐提(Tontine)养老金定价方法。
他还为二项分布的正态近似提出了证明。
哈利(Edmund Halley)在1761年发表的题为《论复利》的论文首次推导出了当今财务学教科书中广泛使用的普通年金现值公式。
波伊达斯的早期金融经济学回顾以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Wealth of Nations)收笔。
斯密的有关1720年“南海泡沫”(south sea bubble)和John Law密西西比欺诈案有关的论述,涉及股票价格、投机、信贷、IPO等现代金融经济学的内容。
支持波伊达斯的金融经济学起源于1478年观点的经济学者似乎并不多见,因为这一时期的金融经济学研究仅局限于个别的关联度不高的金融或商业概念,没有系统的理论。
许多学者认为,金融经济学的研究可追朔至丹尼·贝努里(DanielBernoulli)1738年发表的拉丁论文,距今已有近300年。
1738年,当时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有“流体力学之父”美称的贝努里在圣彼得堡科学院发表的题为《关于风险衡量的新理论》的拉丁论文,首次提出了期望效用和风险衡量的思路和方法。
该文阐述的中心议题是确定资产价值不是基于其价格,而是基于其提供的效用的大小。
该文还提出了边际效用递减的概念,并以此来解释“圣彼得堡悖论”(St.Petersberg Puzzle)。
贝努里提出这样的一个掷硬币赌局:第一次掷币正面朝上,赢2美元;接着掷币且正面朝上,赢4美元;再接着掷币且正面朝上,赢8美元;依此类推。
那么,这一赌局的期望所得为:111248248⨯+⨯+⨯=∞,但是,没有人愿意以巨额财富甚至付出100美元投身上述赌局。
这种数学期望与实际投资行为不相称的状况被称为圣彼得堡悖论。
贝努里注意到,虽然上述赌局的期望所得是无穷大,但参加赌局者的效用总是有限的,因为随着财务的增加,增加的单位财富带来的效用是递减的。
贝努里的论文1896年被翻译成德文出版,在数学领域产生很大影响。
贝努里提出的边际效用递减思想是19世纪后期以来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可惜贝努里的著作直到1954年才被翻译成英文发表在Econometrica上,因此,对后来经济学家发展不确定状态下的决策理论,例如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Von Neumann and Morgenstern)的期望效用理论等,作用有限。
金融学家们在金融经济学起源上比较达成共识的是1900年法国数学博士路易斯·贝切利尔(Louis Bachelier)题为“投机理论”(Theory of Speculation)的博士论文。
该文在1914年正式出版,书名为《关于投机与投资》,为以数学方法研究股票价格行为奠定了基础。
但该书直到1954年才被芝加哥大学教授萨维奇无意中发现。
对Samuelson研究股票价格行为有重大影响。
贝切利尔的主要创新思想是视股票价格变化为随机过程,买者和卖者在交易股票时对股票价格变化的数学期望都为零(即价格变化服从鞅过程),并且未来股票价格变化的标准差与时间长度的平方根成正比。
他试图运用这些新的理念和方法来研究股票价格变化的规律性,他认为,有很多因素决定股票的价格变动,想预测它很困难,但是可以用数学方法估计这种变动的可能性。
他还考虑了理论的实际应用,预测某一股价在一定时期内超出或跌至某一水平的概率。
贝切利尔的理论虽然简短(全书仅59页),但却对当时的数学领域有很大影响,并对后来的Black-Scholes-Merton期权定价公式所运用的概率论、Ito定理和随机方程等都有直接影响。
20世纪初对金融经济学有重要贡献的经济学家是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
他在1930年出版的“The Theory of Interest”中系统地阐述了19世纪末期以来的有关现值、利率和投资的理论,并对金融投资领域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他首次推导出存在跨期交换和生产条件下的均衡经济模型,即多时段投资——消费决策,提出费雪分离理论(Fisher Separation Theory):(1)企业的投资决策与股东的偏好无关,这样,投资决策可授权予经理人;(2)企业的投资决定与融资决策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