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
- 格式:docx
- 大小:90.30 KB
- 文档页数:20
2020-2021学年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戏骨
张中杰
①老戏骨早被人忘了名字。有人说姓张,有人说姓刘,甚至还有人说他应该是姓戏。
②他打小是个没见过爹娘的孤儿,吃百家饭,穿百家衣。为了不饿肚子,逢人家有红白大事,他就去帮厨。好多厨师见他机灵透钻,都想收他为徒。
③十二岁时他迷上了戏。七里八乡逢会赶集唱大戏,他便去看,眼瞪得溜儿圆,支棱着俩招风耳听得入迷。连草台班子的戏他也一场不落,有时听入境处,一忽儿哭得一把鼻子一把泪,一忽儿兀自哈哈大笑,手舞足蹈,惊得看戏人都回过头看他,连台上演员也忘词了,拿眼戳他。大家都以为他魔怔了。
④他冲戏台班头说想学唱戏,班头叼个烟袋锅吧嗒吧嗒吸,不正眼瞧他。“当大厨多好,一辈子好吃好喝,起码混个肚儿圆!”
⑤“人不能光为了吃,我得学戏。唱好了,报父老乡亲对我的恩!”他说得一板一眼,像念道白,尾字音拖起了长腔。说毕,他恭敬跪拜作揖,比台上的主角还有范儿。
⑥班头被他这一腔惊呆,又见他心诚,知道感恩,说得在理,让他跟了班子。
⑦他除了为戏班子做饭,剩下的时间就跑龙套。奇怪的是,没见他跟谁学过,却唱念做打样样在行。他一个人能演所有角色,缺啥补啥;唱全场,谁看谁呆,连台上人都瞒过了,原演员心中直怨他抢人饭碗。
⑧生旦净末丑,他学啥像啥,唱啥是啥。扮老生显尽沧桑神韵,演青衣袅娜依人,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扮相各展风流;扮文丑出场,插科打诨,台上台下笑声不断;当武丑更见真功夫,连台下力气蛮的也惧他三分。
⑨唱苦戏,他念及从前孤儿之难,悲悲切切,幽幽怨怨,让台下观众喉咙跟着发堵;又忽然声声苦句句泪高亢起来,观众眼泪便唰唰直流,台下哭声大作;唱笑戏,自豪感溢满于胸,朗朗然从喉间有节奏地往高处走,台下也跟着大笑不止,兼以鼓掌声、叫好声连成一片。
⑩好多大剧团慕名重金来挖,私下允以优厚待遇,均被他拒绝。他说:“我从一而终。”一拨拨来人说客悻悻而归。
⑪剧团8个大戏箱,他有个大小适中的“百宝箱”,香樟木,磨得黑明光亮,看不清颜色,到哪儿都背身上,寸步不离。有擦脸毛巾、小镜子、胭脂膏,也有针线包、纱布,还有跌打丸。大家戏称之“神秘9号”。
⑫他干过场大事。有个大村村医是戏迷,车祸后送殡。村民们凑钱想让他出台戏,正巧与村主任爹八十大寿时间冲突。他演主角,班头想给村主任爹演,他断然拒演。
⑬“一辈子救过多少人命,又是咱的铁杆票友,我得用戏送他一程。你们不去我一个人去!”他说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他是台柱子,无人可替,一拒就砸场了。团长无奈,又联系兄弟剧团,给村主任好说歹说,才救了场。
⑭他不找女人,说戏就是自己的女人,常常私下里一个人扮演自己的女人,咿咿呀呀,呢呢哝哝。
⑮他见剩饭抢着吃,每次吃过的碗都像舔过似的光,说什么“剩饭姓张,越吃越香”。夏天饭都有馊味儿了,他也不舍得倒掉。好在他身体好像铜墙铁壁,从未犯过胃病。
⑯戏班市场不景气,连行头都置办不起。皇帝的蟒袍右腰间被吸烟人烧个鸡蛋大的洞,也换不了。他掀开随身的百宝箱,从里面拿出针线包。一愣眼工夫,蟒袍上的破洞已被缝得严丝合缝。但是,他常常望着破旧的戏装,怔怔发呆。
⑰那天,班子为孤儿院义演。他正演《铡美案》里的包公怒斥陈世美,高潮处,掌声、喝彩声四起。忽见狂风飘来,头顶搭起的头柱突然倒下。拉二胡的二大爷和边上昏睡的小孙子来不及反应。但见他边唱边飞身而起,扑向二人,被柱上的灯砸中脑门儿,瞬间血流如注。他硬生生面不改色,唱完最后一句,猛然直挺挺倒地。
⑱大家把他翻过身来,“速拿我9号箱来!”血污满面的他,京腔京韵大声念白。
⑲“毛巾?”他摆手,“急救包?”他摇头,食指下探示意下翻。箱子最下边哗哗啦啦,全是五角、一块、两块的脏兮兮的纸币和硬币。
⑳“这些一半给孤儿院,一半置办新行头……”言毕,气绝而去。
㉑一老戏迷,民间雕刻家,在他坟丘的碑上刻上“老戏骨”。字迹风流,劲直有力。
(选自《小说选刊》2020年2期)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谈及老戏骨的姓氏,既为下文叙述他早年孤苦的身世作铺垫,使结构更加严谨,又为他与戏剧结缘的一生作了最好的概括。
B. “人不能光为了吃……报父老乡亲对我的恩!”这句极具个性的语言描写,表现出老戏骨儿时就具有了不同于常人的思想抱负。
C. 本文先借“神秘9号”设置悬念,埋下伏笔;结尾处欲扬先抑,当由各种脏乱钱币组成的巨款散落出来时,才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D. 小说采用了传奇手法,将一个钟爱民间曲艺的市井小人物的传奇一生描写得淋漓尽致,留白充满张力,具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
2. 小说中如何描写老戏骨高超的戏剧表演技艺,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 小说的主人公为何被称为“老戏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每天,都有穿着不同平台各色工装的“骑手”们飞快地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人们司空见惯的这一街景是新业态高速发展的直观展现。无论是寒冬酷暑,还是国庆、春节,配送行业的工作者们始终在路上奔波,保证点餐者可以“饭来伸手”。
近年来,媒体曝出的配送行业的心酸新闻让人唏嘘。送餐员们台风天也疾行在马路上只为不被给差评,因为超时在电梯里号啕大哭……这样的故事,似乎在这个配送行业蓬勃发展的时代中屡见不鲜。
这份工作的苦涩一面,是送餐者常常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外卖晚了、凉了被投诉,客户一言不合就开骂……送餐员在外卖配送过程中所受到的误解与辛酸,外人恐怕难以体会。缺乏理解与尊重,是配送行业服务人员面临的普遍问题。
许多配送人员没有交通意外险、医疗保险,他们缺少话语权,工作起来也缺乏安全感。近乎严苛的时间评价体系,冲淡了配送员们在公共交通上的风险意识。配送员们慢不下的车速,成了如今城市交通乱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在权益保护上,配送员们又处于“半透明”的状态。比如:部分外卖平台采用众包方式,第三方公司不提供“五险一金”,劳动权益保障处于灰色地带。
外卖、快递行业都属于新经济业态,这些在法治与市场环境里成长起来的行业,不应当呈现粗糙、非规范化的管理环境。交通部门、劳动部门也应从源头上发力,规范和监督外卖服务平台和快递企业依法合规与快送工签订用工合同等。
(摘编自常莹《配送员权益“半透明”状态要改变》)
材料二:
(摘编自“新华社”)
材料三:
作为发展迅猛的新兴产业,快递外卖配送近年来正逐渐走向规范。2018年3月,公安部交通管理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快递、即时配送行业道路交通安全的倡议书》,倡议完善配送考核制度,科学发单派单,加强内部教育管理等。这几个方面近年来有了较大的进步。
就科学派单方面来说,虽然配送的货物量逐年增长,但分配方法也在逐渐升级。在一位业内人士看来,2017年开始,外卖配送由抢单变为派单,对于规范骑手的安全驾驶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与快递物流相同,外卖平台联系着商家、客户与配送员三方,订单量、人力、位置等都是动态调整,对时间的要求异常严格。在一个特定区域内划定多少特定小区域、每个区域内建成多少专业配送站、外卖订单如何分配到每个骑手身上、怎样规划路线更合理,这些问题都需要平台以不断升级的算法对掌握的大数据进行计算。抢单容易导致配送员接单过多、压力过大进而违反交通规则,而合理的派单对于减少这些安全隐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位行业资深人士告诉记者。
目前,考核制度综合了多种因素,如遇到恶劣天气、联系不到用户、配送车突然出现故障等送餐困难情况,外卖平台与快递公司均有一定的申诉机制,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配送员的权利。
对于内部的教育管理方面,记者随机采访几位配送员得知,虽然培训频率不同,但一般都会定期开会,强调交通安全。
(摘编自陈慧娟《快递外卖配送:“最后一公里”道阻且长》)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十三五”以来,我国快递业每年平均保持100亿件增长量;自2014年起,我国快递业务量连续5年稳居世界第一,到2018年底业务量突破500亿件。
B. 快递外卖配送近年来在配送考核制度、科学发单派单、加强内部教育管理等方面不断采取措施,从而逐渐走向规范、健康发展的道路。
C. 目前的配送考核制度会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会考虑不是配送员自己能够左右的送餐困难,如果遇到联系不到用户等情况,配送员可以免责。
D. 快递外卖配送行业近几年从实际出发制定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制度,但总的来说,还存在许多亟待研究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司空见惯的穿着各色工装的“骑手”们穿梭于大街小巷这一街景是我国近年来快递、外卖行业高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B. 在法治与市场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外卖、快递行业,由于交通部门、劳动部门不作为,现在依旧处于粗糙、非规范化的管理环境中。
C. 订单量、人力、位置的动态调整和严格的时间要求等需要外卖平台能对所掌握的大数据进行细致、精准的计算。
D. 抢单容易导致配送员接单过多、压力过大,进而导致他们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而难以顾及交通风险的问题。
6. 配送员的真实工作条件有哪些地方需要改善?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阐述。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苦菜
叶圣陶
我家屋后有一亩多空地,泥土里时常翻出墙砖的小块来。我想空地废弃未免可惜,向熟识的农人说:“我要雇一个人在那里种菜,兼做些杂事,看有相当的人可以荐来试试。”
劳动是人生的真义,从此可以得到精神上真实的愉快,我热烈而深切地期望着。
农人福堂因此被荐到我家来了。他紫赤的皮肤,粗糙而有坚皮的手,直视而不灵动的眼睛,嘴周围短而黄的胡子,都和别的农人没甚分别;但他还有一种悒郁的神情,将农人固有的浑朴无虑的特征笼罩住。
“我从小就种田,米麦菜豆都种过,都会。”他的语音很诚恳,欲将自己的经历称述得详细而动听,但是他仅能说这么一句。
“那很好,我屋后那片空地将由你去种。”
他去察看了他新的工作地:“那里可以划作二十畦,二十天之后,每畦可出一担菜哩。”我也想:土地真足赞颂呀,生生不息,取之无尽。
福堂带来一柄四齿耙,五斤多重,他举起高出头顶一尺光景,用力往下垦,四齿齐没入泥里。他那执柄端的左手向上一捉,再举起耙来,泥土便松了一方,砖瓦的小块一显露。他工作了两个多钟点,把空地的六分之一翻松了,坐在阶上吸黄烟休息。
我希望、艳羡的心情,在他下第一耙的时候已欲进溢而出,人生真实的愉快的滋味,这回我可要尝一尝了。他一停手,我急急地执着耙的柄,学着他那姿势和动作工作起来。但是那柄耙似乎不服从我的样子:我举它起来时,它在空中只是前后左右地摇晃;着地时它的四齿入土仅一寸光景;我再用力将它举起,平而结实的泥土上只有四个掘松的痕迹。我绝不灰心,再下第二耙,第三……不到二十耙,我再也不能举起了。呼吸急促了,外面的空气钻入我的鼻管,几乎容受不得。
福堂在石阶上敲去烟管里面的烟灰,说道:“这个不是先生做得来的,你还是捡砖瓦罢。待我先耙成几畦,你就可以下菜秧了。”
我服从他的指挥,况且捡砖瓦一样是一种劳动。那句“就可以下菜秧”又何等地可喜,何等地足以勖勉我。我两手不停地拾起砖瓦,投在粗竹丝编的大畚箕里。他继续先前的工作,手里那柄耙一上一下,着地的声音沉重而调匀,竟像一架机器。泥土的气息一阵一阵透入鼻管,引起一种新鲜而快适的感觉。
我看福堂造畦,心里很佩服他。他不用尺量,只将耙轻轻地爬别,自然成了极正确的长方形的畦,而且各个畦的面积都相等呢!至于下秧是我的工作了,插满了一畦,我又提一桶水来灌溉。
莱园里再没有繁重的工作了。每天展晚福堂都去浇一回水,有时他蹲在畦间捉食叶的小虫。我家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