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5
陕西地处中国腹地,贯连黄河长江两大流域,这里既有黄土高原的粗放,又有鱼米之乡的秀丽,物产丰富,人杰地灵。
其餐饮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为底蕴,无声润物,在这块土地上形成了极富特色的“秦食文化”。
历史——厚重典雅博大精深在春秋战国时代,陕西为秦国治地,故简称“秦”,在此基础上发祥和成长起来的古老而又年轻的饮食风味与历史文化结合称之为“秦食文化”,它以陕西为中心,地理位置可以拓展到整个西北地区。
历史上,因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贸易的发展,陕西,尤其是西安,形成众多名胜,内外交流相当频繁,这也带来了陕西膳食饮馔的进步发展。
具有代表性的“秦食文化”菜谱主要由衙门菜、商贾菜、市肆菜、民间菜和清真菜等组成。
衙门菜,又称官府菜,历史悠久,典雅厚实,如“带把肘子”、“箸头春”等。
商贾菜则以名贵取胜,如“金钱发菜”、“佛手鱼翅”等。
市肆菜以西安等重镇中心的名楼、名店的肴馔为主,招徕顾客,竞争激烈,如“明四喜”、“奶汤锅子鱼”、“煨鱿鱼丝”、“烩肉三鲜”等。
民间菜经济实惠、富有乡土气息,如“光头肉片”、“肉丝烧茄子”、“葫芦头”等。
清真菜历经明清发展,规模初具,如“羊肉泡馍”、“全羊席”,闻名遐迩。
陕西餐饮和饮食文化葆有周、秦、汉、唐等十多个王朝遗风,特色精绝,美不胜收。
借历史与古都优势,陕西餐饮博采精华,兼收各民族珍馐风味,集内外之荟萃,挖掘继承历代宫廷之技艺,以品种繁多、花色奇异、民族特色浓厚、地方风味各异、古色古香古韵而著称。
但陕西餐饮业在其前期整体上发展比较缓慢,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陇海铁路通车和抗战兴起,陕西成为中国的大后方,各地迁移至西安的人口急剧增加,各种风味饮食也先后入驻西安,陕西餐饮业得以兴盛。
后来,从上世纪80年代西安逐渐成为旅游胜地,国内外的交往日益频繁与密切,促使陕西的餐饮业一日千里,跨越发展。
伴随着“饺子宴”、“小吃宴”、“仿唐宴”、“宫廷宴”等经典餐宴的挖掘面世,还出现了一批符合各地游客需要的创新菜,进一步提高了陕西餐饮的知名度。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一)研究背景世界各地的文化风俗各不相同,饮食则是最容易引起人们共鸣的话题之一。
有学者曾经在美国各州做过这样一项调查,调查的内容为“你希望了解中国的哪些方面”,供人们选择的选项有“风俗习惯、饮食、语言、历史、艺术、政治时事、不知道、其他”。
调查结果显示,在美国各州,对于中国,人们最想了解的方面是“饮食”。
关中作为华夏文化的发源地,自古文化氛围浓厚,饮食上也有其特色,而且关中文化在整个中国文化中也具有比较高的地位。
通过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穿插关中饮食文化,有助于强有力地促进汉语的国际传播。
从饮食文化着手,可以激发人们了解中国文化的热情和欲望。
让外国学生了解关中文化进而更好的掌握汉语,运用汉语。
除此之外,随着中国的经济影响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外国人选择开始学习汉语或敦促自己的儿女学习汉语。
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断,青少年将是未来各国学习汉语的主力军。
我们有必要利用关中独特的饮食文化来吸引外国人来学习中文。
所以说对外汉语中关中饮食文化的教学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
(二)研究意义关中地区的西安市作为代表,历经六朝古都,毗邻华夏文化的发源地,文化积淀深厚,堪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如此复杂的历史关系造就关中地区的特色饮食文化。
这里笔者将其形成原因归结为两大方面:自然条件上,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部,地域南北长,东西窄,南北长约880公里,东西宽约160~490公里。
全省纵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陕西省黄河流域内主要河流有二级河流渭河,三级河流无定河、延河、洛河、泾河;长江流域内主要河流有二级河流汉江、嘉陵江,三级河流丹江、旬河、牧马河灌溉水源丰富,农业发达出产大量粮食为饮食文化的丰富提供自然基础。
社会条件上它是新亚欧大陆桥和中国西北、西南、华北、华中之间的门户,周边与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重庆8个省市接壤,是国内邻接省区数量最多的省份,具有承东启西、连接西部的区位之便,加之作为六朝古都,来自不同地方的人的生活习惯相互碰撞融合,文化相互交织,为形成关中特色的饮食文化提供了社会条件。
陕西饮食文化陕西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省份,其中的饮食文化更是独具特色。
陕西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融合了多个地域的特色,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陕西菜系。
在陕西人的日常饮食中,多以面食为主,并注重荤素搭配,讲究火候和调味,体现了陕西人深厚的烹饪传统和饮食文化。
陕西的饮食文化源自古代的关中菜,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陕西饮食文化吸收了多方面的营养和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色。
陕西地处中国的中部,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得当地的农副产品丰富多样,为陕西的饮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和菜系基础。
面食是陕西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陕西人喜欢吃面食,如面条、面皮、拌面等。
陕西的“油泼扯面”、“凉皮”、“刀削面”等都是当地著名的面食美食,制作简单却味道鲜美。
其中,“油泼扯面”是陕西最具代表性的美食之一,扯面条劲道爽滑,加上油泼辣子和葱花调味,香辣可口,令人回味无穷。
此外,陕西凉皮也是当地的招牌美食,制作工艺独特,口感爽滑,适合夏季消暑。
除了面食,陕西的肉夹馍也是当地的特色美食之一。
肉夹馍源于中国古代,起源于西周时期。
陕西的肉夹馍是用当地特色的小麦面制成的面饼,夹上炖煮过的牛肉或羊肉,再加上各种调味料,口感香醇可口,是陕西人最爱的早餐之一。
肉夹馍的独特之处在于面饼的松软和香味,以及肉香的浸润,让每一口都充满满足。
陕西的饮食文化也非常讲究荤素搭配,注重均衡营养。
传统的陕西菜肴中,大多荤素搭配,清淡不油腻。
陕西人讲究食材的新鲜和原汁原味,尊重食材的本身特色,注重保留食材的原味。
在调味方面,陕西菜肴善用各种香料和调味料,突出鲜香辣鲜的风味,让人食欲勃发。
总的来说,陕西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样,体现了陕西人对美食的热爱和追求。
面食、肉夹馍等传统美食,融合了荤素搭配和鲜香辣鲜的调味风格,堪称中国饮食文化的瑰宝之一。
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节庆聚会,陕西人都离不开这些美食,这些美食也成为了陕西人对家乡味道的美好回忆和深深眷恋。
像裤腰带的陕西美食biangbiang面biang biang面——陕西关中民间传统风味面食,特指关中麦子磨成的面粉,通常手工擀成长宽厚的面条。
陕西八大怪,其中“面条像裤带”就是指这种biang biang 面。
biangbiang面的做法材料:手擀面二斤(因人而异)(面粉最好是关中冬小麦所磨之面)、辣椒面(最好是陕西乾县线线辣子)、biangbiang面花生油、胡萝卜、青蒜、葱、姜、蒜、花椒(若干)做法:1.胡萝卜切丝,开水焯熟,备用2.青蒜、姜、蒜、葱白切碎,备用3.面条煮熟、箜干、可过水4.花生油加热,倒入花椒,中火,油滚热5.面捞出置碗,在面条上撒匀葱姜蒜、青蒜、辣椒面6.热油趁热迅速泼在面上油泼辣子biangbiang面关中流传:门帘挂个席片子,屋里吃着biangbiang子,可见关中富饶的象征,爱吃不爱穿,biangbiang面放油泼辣子最香,从古到今,面馆到家庭餐桌均放四个小吃碗(盐、辣、醋、酱)。
辣子又称秦椒,方言话:大炮、二炮、线线辣子;大辣子、狗qiu辣子、尖辣子。
辣子吃法多样:生吃整个辣子、凉拌尖辣子、炒虎皮辣子、炒青辣子;辣子酱、辣子油、泡辣子;干调辣面、醋、酱、浆水合辣子,最好的油泼辣子。
“面条像裤带”,“辣子是主菜”是关中十大怪其中一怪,三言两语将陕西关中人爱吃面习惯饮食展现出来,老陕人端一大碗biangbiang面、陕西关中有一句老话:“油泼辣子biangbiang面”谗得爱吃面的人流口水。
最古老的一种是擀厚切宽像裤带,爽口耐饥撩的太。
辣面拌盐热油泼,调面夹馍把面下。
biangbiang面是陕西名特小吃,这段弯弯曲曲巧妙幽默的“biangbiang”字组合,概括biangbiang面的产地特性,食者感受、制作工艺要领,原料、调料、做面人辛勤操作,秦人性格气质,心底宽长,有棱有角,大苦大乐的爽快精神,引出陕西人为之自豪的饮食文化。
陕西八大怪,其中“面条像裤带”就是指这种面。
民俗事象1、生活民俗①宗亲,村落,民间组织关中地区城镇及规模较大的村落,其道路多呈棋盘状,并设有连通住户的小巷。
关中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及空间处理都比较严谨,多数为传统的四合院和三合院,但院落层次较多,一般为两进院或三进院。
房屋多呈对称布置,中轴明确。
②饮食在陕西关中,可见一种独特的生活景观和风俗习惯,就是无论乡人或市井,人们饮食行为中喜欢并习惯使用瓷制的大碗。
岐山臊子面岐山臊子面即大肉浇汤面,在陕西以其经济可口而深受顾客的青睐,在关中农村为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的待客主食。
羊肉泡馍饺子对于饺子产生的年代,据我国二十世纪的两次考古发掘,可以证明饺子在我国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少应该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③服饰服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独有的特殊技巧。
服饰具有两重民俗性格,一是保护身体,二是装饰。
服饰有其自身的古老传承,既有历史的继承性,又有不同时代的革新与创造。
汉服汉服即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
唐装④民居陕北窑洞肉夹馍肉夹馍是在西北地区民间广受欢迎的一种小吃,以陕西地区的“腊汁肉夹馍”(猪肉)和宁夏地区的“羊肉肉夹馍”为主。
腊汁肉夹馍是陕西省西安市著名小吃。
宁夏的肉夹馍为羊肉菜馅。
核桃馍核桃馍是北依秦岭,南枕巴山的宁强地区美食中历史最悠久、身份最特殊的小吃。
清光绪26年慈禧避难时作为贡品,后流传于民间,代代兴旺。
以面粉、核桃焙制而成,小如瓷盖,色金黄,入口香酥,放置累日逾旬色味如初。
宁强王婆麻辣鸡相传最早出自王婆夫家前辈所雇一成都厨师之手。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宁强城内悄然兴起,八十年代末开始在宁强城乡普及。
五十年代初,宁强逐渐知名的小吃——王婆麻辣鸡。
特色方言年轻,奏是骚青,有时,也是木乱,噶达马西的爱,冲向瓷马二楞的我,木囊着时间;扑稀赖亥的小草,向泥土里格丢,每个尔子,好像都是马达;有时,生活并不日踏,不仅仅,充满着皮干和扎式,只是,我们没有像香蕉一样,在成长中学会转弯;窝耶的人生,需要克里马擦,再宝瓷到雾达,谝闲传,额站在制达,看着雾达,额的心到底在阿达?。
陕西省关中平原的风俗民情我的家乡在陕西咸阳位于陕西的关中平原,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下面通过这次的实践调查,我从关中的节日与社火”、“关中的庙会”、“关中的饮食”、“关中的民间工艺美术”方面来介绍陕西省关中平原的风俗民情。
(一)关中的社火古朴大方,丰富多彩,门类繁多,气魄博大。
社火表演白天、晚上各异,平原、山区不同。
总体上讲,有高台社火与地社火两大门类。
高台社火中有高跷、芯子、马社火(包括牛社火)、车社火、山社火、血社火等,地社火中有狮子、龙灯、竹马、旱船、地游子、背社火、走社火、大头和尚戏柳翠、推车车、拉犟驴等。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异的艺术门类,如“耍歪官”、“贺春官”、“牛老爷”、“赛板对”、“古战船”、“青瓷船”、“牛虎斗”等。
社火离不开锣鼓,有的地方单敲锣鼓也是一种表演,如合阳的“上锣鼓”、民间庙会上的锣鼓大赛。
(二)关中的庙会关中的庙会形成的来源,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原始信仰和图腾崇拜的遗留。
如山神、土地、牛王、马王、水神、龙王、太岁、树神、虎爷、狐仙等。
2.祖先崇拜的发展。
如女娲、黄帝、炎帝、姜原、后稷、文王、周公、召公等。
3.历史人物的神化。
如子牙庙、武侯祠、关帝庙、张爷庙、子胥庙、扶苏庙、城隍庙等。
各府县城隍多为历史人物转化,户县就有“三城隍闹户县”的说法,其中之一的大城隍就是汉将纪信。
连凤翔府城隍庙里速报司苏爷这样的小神,也是一位有名有姓清廉公正的衙役死后的神化。
在该地苏爷影响之大,甚至超过了城隍。
4.行业祖师的信仰。
如字圣仓颉、仙师鲁班、神医华佗、药王孙思邈、酒仙杜康、梨园鼻祖唐玄宗等。
5.道教神灵。
陕西是民间早期道教五斗道的发祥地之一。
关中有老子讲经的楼观台,长春真人邱处机养性的龙门洞,张三丰活动的金台观,八仙圣地八仙庵。
全真教的开山祖师王重阳就是咸阳人,他的弟子全真七子在关中活动布教的除邱长春外,其中另一位郝大通就是全真道华山派的创立者。
楼观台在北魏时道士达万名,形成赫赫一时的楼观派。
关中的文化传统
关中地区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关中地区的文化传统
源远流长,深受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关中地区的文化传统主要表现在语言、建筑、饮食、服饰、习俗等方面。
在语
言方面,关中地区有着独特的方言,如陕西话、关中话等,这些方言不仅反映了地方人民的语言习惯,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在建筑方面,关中地区的建筑风格受到了古代秦汉文化的影响,具有独特的特色。
如秦始皇陵、兵马俑等著名的古建筑,都是关中地区建筑文化的杰作,展现了古代关中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在饮食方面,关中地区的美食也是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陕西的沉香鸭、凉皮、羊肉泡馍等都是当地特色美食,深受人们喜爱。
在服饰方面,关中地区的传统服饰也有着独特的风格,如汉服、唐装等,体现
了古代关中人民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习惯。
此外,关中地区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如关中民歌、关中舞蹈等,这些
民俗文化传统代代相传,成为了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关中地区的文化传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
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展现了古代关中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为今天的人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传统,让它们继续发扬光大,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陕西的日常饮食有哪些种类我国的饮食习惯风俗有哪些是我们外出旅游要学习的知识。
陕西是中华文明与文化的发祥地,民以食为天,政治、经济、文化的发达与繁荣,必然促进和带动饮食文化的发达和发展。
那么陕西的日常饮食有哪些种类呢?陕北是以吃小米和杂粮为主的地区,关中是以面食为主的地区,陕南是以吃大米为主的地区。
正如谚语说的“秦岭一条线,南吃大米北吃面”,“汉中的女儿会蒸饭,关中的媳妇会擀面”,陕北民歌所唱的“煮了些钱钱下了些米(小米),大路上搂柴瞧一回你”。
关中的日常饮食主要有面条、蒸馍、锅盔、玉米面搅团、糁子、拌汤、荞面饴恪等。
一般早餐和晚餐喝玉米糁子或拌汤,吃馒头或锅盔,午餐吃面条。
陕北的日常饮食有小米饭、窝窝头、养面圪坨、钱钱饭、米糕等。
一般早餐和晚餐喝小米稀饭,吃糜子玉米面窝窝头,午餐吃小米干饭。
陕南的日常饮食是大米饭、摊馍、于面、汤面、菜豆腐、甜浆稀饭,粗瓜子、米凉粉、凉皮子、搅团等。
一般早餐和晚餐吃大米稀饭,午餐吃大米蒸饭。
各类粮食,要算面粉做的食品种类最多,面粉大约可做出上千个品种的食品,单以关中四季常吃的面条来说就有:油泼面、炸酱面、烩面、炒面、卤面、粘面、漓水面、棋花面、米儿面、糁子面、菠菜面、养花面、麻什面、清汤面、糊汤面、浆水面、蒜蘸面、凉拌面等多种。
在关中人的生活中,面条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关中女人没有不会擀面的,以能把面擀得薄如纸、切得细如线,下在锅里煮不烂,捞在碗里一窝丝,才能算得上是有真本事的巧媳妇,否则便算是没本事的笨媳妇。
旧时农村娶媳妇的第二天上午,便有一个隆重的擀面仪式,俗称“考媳妇”。
客人上席后,新媳妇亲自上案擀面,小姑、妯娌、姨、婶等在旁围观,对她从和面、揉面、擀面、切面等一整套技术进行品评。
擀得不好,便要受到奚落。
所以女儿从七岁起,娘便授其技艺,搭凳子在案前使擀杖,在娘家把擀面技术学得娴熟方能出嫁。
擀面的关键技术是和面,面要和得软硬适度,擀起面来才能得心应手,面团要在案上反复揉搓,擀出的面才能有韧劲,擀面的手劲要匀,才能达到厚薄一致。
浅谈陕南饮食文化我是地地道道的陕西人,今天就给大家说说咱陕西的饮食文化。
一般说起陕西的饮食文化,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羊肉泡馍、哨子面、锅盔等等。
但大家有所不知的是这些都是陕北以及关中一带的饮食特色。
我家住在安康,地处陕西最南部,因此我要介绍的便是陕南的饮食特色。
陕南是中化民族的文化摇篮之一,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民以食为天”,“衣食足而思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陕南饮食文化,也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载入史册。
我国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载:陕南人“尚滋味”、“好辛香”。
陕南有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我国南北方动植资源在此交汇生长。
陕南有众多的地方风味小吃和名菜佳肴,既有北方风味,也带南方特点,经数千年民俗风情的演变,而更具陕南地方特色。
陕南的饮食饭菜虽未形成独立的体系,但也不乏自己的特色,风味小吃、名肴佳馔琳琅满目。
如陕南浆水面,就是楚汉相争时,由汉王刘邦和谋臣萧何共同品尝后命名的;汉水蒸盆子、皮豇皮等,源自汉刘邦时期,可见历史的悠久;汉阴炕炕馍民间传说为牛郎追赶织女所带的干粮,颇具文化韵味。
西乡李家村出土的史前陶灶,安康还出土有汉代陶灶。
汉代陕南城固人张骞开通了丝绸之路后,饮食文化在东西方之间和各兄弟民族之间,时时不断地交流着,促进了陕南饮食文化的发展。
东汉佛教传入陕南,斋席、斋饭和吃素习俗开始兴起;元末明初伊斯兰教在陕南传播,伴随着大批回民迁入陕南,清真食品传入陕南各地,古“庙”会渐渐兴起,为民间风味小吃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机遇。
近代,“七七事变”以后,华北、东北、华东和中原相继沦陷,陕南成了抗战的大后方,东北和北京的许多高校、中学和沦陷区难民相继迁入陕南,京、鲁、豫、湘等菜也陆续在陕南登场。
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陕南饮食文化的内容和促进了陕南饮食文化的发展。
陕南的饮食类型大体可分为平川和山区两大类,但同是山区,秦岭和巴山有别。
地处汉江谷地的平川地区,饮食结构中,主食以大米为主,面粉次之,杂粮如玉米、豆类,则作为调剂。
陕西饮食民俗第一章 关中特色篇关中地区位于陕西中部、渭河两岸,南依秦岭、北眺北山、古称“八百里秦川”。
土地肥沃,气候资源丰富,属大陆性季风区,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是我省粮食、油料、棉花、苹果、烤烟等的主要生产地,人们生活富足、安逸、、、、、、探究与思考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关中自然、经济、交通以及人们目前的生活状态?学习指南本篇里面介绍了哪些关中美食?你还知道哪些?一、石子饼制作方式古老,经久耐贮,携带方便。
食用时油酥咸香,营养丰富。
主要原料:精面粉。
简要介绍:石子饼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又称干馍或砂子馍,唐代称“石傲饼”,其特点是:经久耐贮、携带方便。
食用时油酥咸香、营养丰富。
如今,石子饼已进入西安高级饭店,成为食用及馈赠佳品。
关中一农民有冤,地方不能伸,携此饼一袋,步行赴京告状。
正值暑天,行路人干粮皆坏,见其饼不馊不腐,以为奇。
至京,坐街食之,市民不识何物,农民便售饼雇人写状,终于冤案大白。
农民感激涕零,送一饼为其明冤者存念。
问:何饼?说:石子饼。
其饼存之一年,完好无异样,遂京城哗然。
此饼制作方法:上等白面,搓调料、油、盐,饼胚为铜钱厚薄。
洗净的小鹅卵石在锅里加热,饼胚置石上,上再盖一层石子,烘焙而成。
其色如云,油酥咸香。
二、羊肉泡馍牛羊肉泡馍(英文名:Pita Bread Soakedin Lamb Soup)羊肉泡馍,古称"羊羹",宋代苏轼有"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的诗句。
羊肉泡馍的烹饪技术要求很严,煮肉的工艺也特别讲究。
其制作方法是:先将优质的牛羊肉洗切干净,煮时加葱、姜、花椒、八角、茴香、桂皮等佐料煮烂,汤汁备用。
馍,是一种白面烤饼,吃时将其掰碎成黄豆般大小放入碗内,然后交厨师在碗里放一定量的熟肉、原汤,并配以葱末、白菜丝、料酒、粉丝、盐、味精等调料,单勺制作而成。
牛羊肉泡馍的吃法也很独特,有羊肉烩汤,即顾客自吃自泡:也有干泡的,即将汤汁完全渗入馍内。
浅析陕西饮食文化摘要:从人类诞生以来,饮食的不断发展一直推动着人类进化步伐的前进,人类社会进步同时又促进了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川。
至今,中国饮食文化已有八千余年历史,古老的饮食文化创造了中国的史前文明,并随着中华民族的繁盛进入了现代营养饮食新阶段。
中国饮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是中国文明的瑰宝之一。
“民以食为天”,陕西饮食文化历史悠久而又风韵独特,本文将通过对陕西饮食习惯和文化的研究,运用现代营养学的眼光对其进行粗浅地分析,为促进中国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作出贡献。
关键词:美食佳肴陕西八大怪辣子汤面陕西,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省,盛产小麦,再加上陕西人久而久之形成的踏实本分的性格特质,所以面食成为陕西人的主要饮食。
陕西,这个地处中国西部,依托秦岭资源,自古就是风水宝地,这里的饮食文化自然就是中华文明和饮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陕西饮食文化因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大致可分为关中、陕北、陕南3个不同分支流派,其中以关中饮食文化最为著名。
被誉为“八百里秦川”的关中,位于陕西省中部,饮食相对较简单,多面食,少蔬菜,故而形成了颇具特色、影响甚大的面食特产,包括西安的牛羊肉泡馍、面皮、肉夹馍、窝窝面等数以千计种类的面食做法和吃法。
俗话说: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我国地大物博,因此就产生了许多“怪”现象。
“陕西八大怪”中的“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油泼辣子一道菜”就很有特色。
众所周知,陕西小吃有着千年绵长历史,且博采各地之精华,兼收民族饮食之风味,挖掘和继承历代小吃之技艺,因而其以品种繁多、风味各异而著称,是中国烹饪文化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品味陕西名小吃,就是品味陕西古老文化。
同时,陕西关中回族的饮食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多样,且很有民族特色和地域风韵。
经过数千年发展,关中回族饮食形成了以下特点:喜食种类各异的面食,喜食牛羊肉等食物,对甜食有所偏爱,饮食习惯渐渐与关中地区乃至大部分地区汉族相类似。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地域文化(本)分校(工作站)专业学号学生姓名年月陕西饮食文化特色浅析摘要:饮食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
饮食文化就是以食品为物质基础所反映出来的人类精神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种标志。
陕西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各种小同饮食文化互相融合之地。
研究陕西当地特色饮食反映出的当地文化特色,正确把握饮食文化在文化发展和传承中的作用,可以拓宽饮食文化研究领域,对保护和促进陕西地方文化尤其是地方饮食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陕西:饮食文化:特色一、陕西饮食文化概述历史的积淀,文化的相互融合,独特的地理环境,历经千年的农业开发,造就了种类繁多的陕西饮食,以及独特的烹饪技法和饮食风俗。
其中被编入《中国菜谱》(陕西卷)的就有201种,可见其在中华饮食中的重要地位。
而且,作为西部饮食大省,陕西饮食影响和代表了西部的饮食文化。
由于受特殊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影响,小同地域也有着小同的饮食风格,最终形成了陕南饮食文化区、陕北饮食文化区和关中饮食文化区。
二、陕西饮食文化的外在特色(一)陕西独特的地理条件陕西省位于我国的地理中心地带,地形上以高原、山地和盆地为主,气候上同时具备半干旱气候、半湿润气候,以及湿润气候类型,夏季降水量丰富。
黄河和长江两大水系为其提供了充沛的水资源和丰富的渔业资源。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气候,使得陕西具备了同时发展畜牧业、种植业、林业和渔业的条件。
(二)饮食风格鲜香粗放,相同之中存在差异总的来说,陕西饮食选材上包罗万象,南北兼顾,品种繁多,外形豪放简单,工艺复杂细腻,多以小吃为主,注重“鲜、香”的口感,体现了西北人的饮食习惯。
但是,由于受特殊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影响,小同地域也有着小同的饮食风格。
关中以麦面为主食,其种类极为丰富,主要分为面条、锅饼和蒸摸三大类。
其中,面条的种类就多达数百种,根据时节小同,口味小同,喜好小同,形成了冬食热汤面,夏食干拌面,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以及东府人吃宽面,西府人爱细面的格局。
浅谈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介绍陕西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西安,而西安所在的地理位置为陕西关中。
陕西关中在历史上一直担任着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的重要角色,并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
本文将浅谈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
饮食特点陕西关中的饮食以“秦味”为主,以面食为主食,饮食风味独特。
其主要特点如下:1. 以面食为主食陕西关中素有“面食王国”之称,面食在当地的日常饮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陕西的“油泼面”、“肉夹馍”、“擀面皮”等面食。
2. 饮食口味重陕西关中的饮食口味以浓香、鲜辣、咸味为主,相比于其他地区的饮食,吃起来更加刺激口感。
3. 以羊肉为主打陕西关中气候寒冷,在饮食上以羊肉为主要肉类。
当地的羊肉质地细嫩、肥瘦适中,非常受当地食客的欢迎。
4. 以酿皮为特色陕西关中的“酿皮”是一种将馅料包在用米粉或者小麦粉做成的皮中再炸的特色小吃。
其形状酷似茶花,口感鲜香,是陕西关中的传统美食。
代表菜品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独具特色,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肉夹馍”、“油泼面”、“擀面皮”等特色美食:1. 肉夹馍“肉夹馍”是陕西关中最出名的小吃之一,是一款将烤羊肉切成薄片,夹在烤饼中的特色美食。
在肉夹馍中可以品尝到细嫩的羊肉、辣椒橙、夹着葱花和香菜的口感极佳的馍饼。
2. 油泼面“油泼面”也是陕西关中的特色小吃之一,是一款重口味的面食。
面条细而劲道,淋上滚热的油,再加上豆瓣酱、蒜泥、芝麻酱、辣椒油等辅料,味道鲜香,刺激着味蕾。
3. 擀面皮“擀面皮”是一款将面团擀成薄饼的特色面食。
它分为“馍边擀面皮”和“皮边擀面皮”两种,馍边擀面皮外形美观,而皮边擀面皮口感尤佳。
在最正宗的擀面皮中,搭配的肉酱是配有山楂、黄花菜等秘制配料的,口感十分鲜美。
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独特,其以面食为主的饮食习惯、羊肉为主要肉类的风味以及浓郁的口味,都展现出关中人的淳朴与真挚。
我们可以从这些美食中,深入了解当地的饮食文化,也可以品尝到美食背后的魅力。
陕西面食这这个是陕西(还是山西……)一种面的名字,念biang一声,应该是补充:biang biang面biang(音)biang(音)面流传千年,久负盛名。
面“筋、光、香”,用炒锅炒好肉丁或肉片及辣子、笋片、菜瓜等与面共同翻炒,是色、香、味、形俱全的特色小吃,是很地道的秦地风味。
陕西关中有一种独特的面条叫“Biang-biang面”,面的制作奇怪,面的发音奇怪,面的文字奇怪。
本文主要阐述陕西关中Biang-biang面的儿歌及Biang字的研究。
一、面条陕西关中有一种独特的面条叫“Biang-biang面”,正宗的Biang-biang面,为汤不多的“汤面”,严格的讲,介于“干捞面”和“汤面”之间,通常一碗中只有一根大约1.5米长,3cm宽的“性感面条”。
呵呵,吃起来非常费劲,但是却十分劲道。
Biang-biang面的文字为什么用拼音代替呢?其实去面馆的朋友都会发现,“Biang-biang 面”的Biang字,是目前笔画最多的汉字,堪称“世界汉字之最”。
其文字的字型是所有传统字典、包括《康熙字典》不曾收录的,而其文字的发音,也是国语普通话拼不成的。
因为Biang字,非常复杂难记,陕西的人们就编成儿歌世代相传。
陕西关中Biang-biang面文字儿歌[逸空西安北郊版]一点冲上天,黄河两头弯。
八字大张口,言字往进走。
你一扭,我一扭,中间夹个狗;你一长,我一长,中间夹个马大(代)王。
心字做底,月字做旁;找个钉子挂衣裳,坐个车车回咸阳。
这是西安北郊的版本,其实还有其他我不知道出处的版本很多,这些版本通常没有中间的“狗”字。
比如:[一]一点飞上天,河水流两边,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扭扭,右扭扭,你家长,我家长,当中夹个马大王,心衬底,月照光,留个勾搭挂麻糖,坐上车车逛咸阳。
[二]一点上了天,黄河两道弯,八字大张口,二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中间夹个言篓篓,你也长、我也长,里面坐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钩搭挂麻糖,推个车子游咸阳。
浅析陕西饮食文化陕西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
陕西以陕北、陕南、陕西关中三大地区而闻名,每个地区都有特色明显的饮食文化。
本文将从饮食的历史渊源、特色菜品以及饮食的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浅析陕西饮食文化。
陕西饮食文化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尤其是在秦汉时期,陕西饮食文化达到了巅峰。
这一时期的饮食文化充分体现了当地的农耕文化和历史渊源。
秦汉时期,陕西以西安为中心,交通、物流十分发达,各地食材的交流和融合也日益频繁。
因此,陕西饮食文化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陕西的饮食文化特点之一是讲究原汁原味。
陕西人喜欢以纯粹的原料和简单的调料来烹饪食物,以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
陕西的面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陕西的油泼面、肉夹馍等,都以面粉、面筋等为主要原料,通过简单的加工和烹制手法,让食材的味道得到最大发挥。
陕西的饮食文化还非常注重热情好客。
陕西人对待客人非常热情,喜欢用美食招待客人。
陕西有一句俚语叫做“客人到陕西,莫不像小公精”,意思是客人来到陕西就像成了小公精,可以吃遍各种美食。
陕西的宴席通常菜品丰富,让客人能够品尝到各种陕西的特色小吃,如凉皮、腊汁肉、板栗糕等等。
陕西的饮食文化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有着多元化的菜肴。
陕西菜系可以分为西安菜、陕北菜和陕南菜,每个菜系都有自己独特的特色。
西安菜以酸味和辣味为主要特点,有名的菜品包括酸汤水饺、酸辣粉等。
陕北菜以清淡和鲜香为主,有名的菜品包括米面豆腐、贵州普洱碗豆饭等。
陕南菜以咸味为主要特点,有名的菜品有烩菜、陕南腌腊等。
饮食文化是一个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陕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陕西饮食文化不仅仅是陕西人民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体现,更是展示陕西历史和地域特色的一面镜子。
陕西的饮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总之,浅析陕西饮食文化可以看出,陕西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深深影响着陕西人的日常生活和饮食习惯。
这一饮食文化以原汁原味、热情好客和多元化的菜肴为特点,展示了陕西的历史和地域特色。
海南大学
专业选修课作业
课程:民俗学
题目:浅谈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学院:人文传播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07中文2班
姓名:郭娟
学号:20070514123
浅谈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
【摘要】关中在历史上是一个地区名称,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指的是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南接秦岭,北抵陕北高原这一区域。
本文要谈论的就是以西安市为中心,包括咸阳、宝鸡、三原、铜川、渭南、大荔、杨凌在内的关中道饮食及风土人情、民风民俗。
关中饮食文化是三秦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
本文将以茶、酒、饭、菜、小吃、果为顺序来详细了解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关中概况、趣闻、面食、特色小吃
一.关中简介
关中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在秦岭和黄土高原的怀抱之中,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调雨顺,旱涝保收,灌溉农业自古著名,是中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
南北宽百余公里,东西长400余公里,号称“八百里秦川”。
它所属麦粟文化地带,是组成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的黄河中游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分。
因境内有泾、渭两条河流,有人也称其为“泾渭文化”。
关中平原是钙质黄土,兼之气候的作用,生长的小麦相对汉中小麦受土时间要长些,故而原粮的出粉率高,而且筯道白晳、易揉易和。
关中的饮用水多取自冲积扇上的深井泉水,水质清冽纯净。
先天的优势,为关中面粉能捏弄出种种好的吃法提供了基础条件。
二.有关饮食的趣闻
俗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我国地域广袤,因此,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怪”现象。
“关中八大怪”就由此而产生。
其中与饮食有关的有以下几个:
第一怪:面条像裤带
陕西地处中国内地中部,降水量较少,干燥,因此盛产小麦,当地人民以面食为主。
各种各样的面食,其中有一种当地特有的面叫做奤奤(地方音为“biang'biang”)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和硬币差不多,像人的皮带一样,一根面条通常可达二两,因而对饭量小的人来讲,一顿饭吃一根面条就足够了。
这个“奤”字,据传说,
非常难写,笔画很多。
关于这个“奤”字有一个顺口溜:一点飞上天,黄河两道湾,八字大张口,言字朝里走,你一扭,我一扭,中间夹个言喽喽,左一长,右一长,中间坐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挝个勾搭勾麻糖,坐上车走咸阳”。
第二怪:锅盔像锅盖
锅盔是一种用慢火烙的大饼,形状大如锅盖。
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用手是揉不动的,人要骑在杠子上压揉,然后放在大锅里,下面用小火慢慢烤制。
这样的锅盔外焦里酥,清香可口,边薄中厚,表面鼓起,馍瓤干酥,层次分明,形似一朵大菊花,色香味俱佳。
锅盔很大,大得像锅盖一样,所以叫做锅盔像锅盖。
当然它也很厚,吃的时候要张着大嘴,那自然也要瞪着眼睛,所以这种锅盔又叫“瞪眼锅盔”。
第三怪:辣子是道菜.
都说湖南人和四川人能吃辣子,但他们和陕西人比起来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他们拿辣子当作料,陕西人拿辣子当菜。
陕西特有的一种“秦椒”被称为“辣椒之王”,关中人没菜、没油、没肉都可以,唯独不能没有辣子。
贾平凹在散文里写道:“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三千万儿女高吼秦腔,端一碗捞面喜气洋洋,没放辣子嘟嘟嚷嚷。
”
第四怪:大碗喝酒不耍赖。
客观地说,关中人的酒量并不算出众,东比不过河南人,北比不过陕北人和蒙古人,就连和南面的汉中人较量,关中人也未必能占优势。
然而由于关中人性格耿直,又不善辞令。
因而往往是你说咋喝他就咋喝。
三.关中的饮食
消费生活民俗是经济民俗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经济民俗中,最为敏感的神经,是日常生活最为活跃的事象,在消费生活民俗的衣、食、住当中,饮食习俗占居首要地位。
地域、民族、经济条件不同,饮食也就有所差异,以陕西本省来论,比如陕南人喜吃大米,陕北人多食杂粮,而关中人则爱吃麦面。
一般的饮食包括茶、酒、饭、菜、汤、果。
下面就依此顺序来详细了解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
(一)茶
茶在关中人的日常饮料中,有着悠久的民俗传承。
老百姓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来客必有烟酒茶。
茶饭、茶饭,关中至今农村以饭食论优劣,往往说:“谁家茶饭好,谁家茶饭不好”。
茶与关中人饮食密切于此可见一斑。
关中虽然不产茶,人民饮茶成习,这在城乡都是司空见惯的了。
除了冲泡饮用之外,西府山区还有一种罐罐茶,属羌人的遗俗。
(二)酒
酒是我们祖先最早发明的饮料之一。
关中人在日常礼俗中,处处事事离不开酒,酒的品种多,酒的佳话也多,名酒的传说洋溢着沁人心脾的酒香味而传遍天下。
白水县是杜康仙师的故乡,在那里流传着杜康美酒醉刘伶的传说。
全国名优酒“西凤酒”,素有“醉倒蜂蝶十里香”的美誉。
其中享有国际声誉的黄桂稠酒,那是远在唐代已久有盛名了。
“斗酒诗百篇”的诗仙李白和他的酒友“酒中八仙”当年就是常到长安酒肆畅饮黄桂稠酒而吟诗论文的。
(三)面食种类
关中地区人民的饮食,随着节令的变化,一年四季不同。
一般地说,冬天,人们喜食烩面片、烩菜等热腾腾的饭菜;夏天,爱吃煎饼、面皮子、凉拌三丝等。
关中面食主味离不开醋,在这一点上,正应了中华味系的一个铁则,即: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关中地区面食的种类很多,主要分面条、锅饼和蒸馍三大类。
仅面条就有近千种名目,如臊子面、旗花面、麻食面、炸酱面、油泼面、长面、短面、细面等。
细分起来,东府(大荔一带)面和西府(宝鸡一带)面又有不同。
西府的面条,其特点在于一个“细”字,最细的象头发丝那么细。
东府的面条,其特点在于一个“宽”字,最宽的象宽皮腰带。
蒸馍(馒头)类的有以下几种:蒲城蒸馍(椽头馍)因蒸熟后遇风一吹即裂开缝子,又称“开花馍”。
特点是面硬,有嚼头;合阳面花(花花馍)这种花花馍做工精细,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它配合四时八节,做成各有讲究的礼馍;兴平云云馍:因形状很像古画中的一朵云彩而得名。
它又像一副没带腿的眼镜,所以俗称“眼镜馍”。
此馍造形美观、白中透黄,
久放不变质;金线油塔:民间最简单的制法如同花卷。
不同的是将和好的面团拉成长丝,盘绕成一堆,呈塔形,就叫油塔。
此品层多丝细,松绵不腻。
食用时可配上葱节蘸面酱。
此外还有蒸饺、包子、蒸麦饭、米面皮子等,都是生活中常吃的食品。
(四)陕西风味名菜
陕西风味名菜,历史悠久,品类繁多。
编入《中国菜谱》(陕西卷)的就有201种。
故有“长安美肴,华夏古馐”之称。
陕菜以关中菜为代表。
在取料上以猪、羊肉为主,具有料重味浓香肥酸烂的特点,而取料单一、滋味纯正又是它的独特风格。
传统名菜有“带把肘子、葫芦鸡、枸杞炖银耳、三皮丝(猪皮、鸡皮、海蛰皮)、奶汤锅子鱼、口蘑氽双脆、煨鱿鱼丝、烩三鲜、金边白菜”等。
汤中有“菠菜豆腐汤、酸辣肚丝汤、金针银耳汤、肉丝汤、鸡丝汤、鸡蛋汤”等。
饭食中首推天下第一碗羊肉泡馍。
近年来菜饭合一,又开发出了“仿唐宴、长安八景宴、饺子宴、灌汤包子宴、羊肉泡馍宴”等。
(五)特色小吃
西安是中国的小吃王国。
“腊牛羊肉”、“面皮子”、“泡泡油糕”、“金线油塔”、“黄桂柿子饼”、“岐山哨子面”都是老少皆知的名吃。
下面就具体讲一下最能代表陕西特色小吃的牛羊肉泡馍。
牛羊肉泡馍是西安特有的风味食品,料重味醇,肉烂汤浓。
牛羊肉泡馍有三种烹饪方法,一是单做(烩成汤菜),二是干泡(无汤),三是水围城。
食用时要告诉厨师,要哪种做法,并告诉要素要肥,或要“肥素”,厨师都能满足要求。
吃时要像蚕食一样,从一边一点儿一点儿地吃,切忌搅动,能始终保持鲜味不变。
说到饮食,离不开干鲜果品。
关中地区首推临潼的石榴、火晶柿子,其它像关中红杏、彬县晋枣、三原鸡心黄柿子、富平庄里合儿饼、华县草莓、同州西瓜、周至猕猴桃、大荔花生都是历史上有名气的传统果品。
四.结语
陕西美食由来已久尤其是关中的美食,这里的历史悠久,文化繁荣,饮食文化也不例外,这里只是简要的介绍了关中的饮食与文化,更深入的东西还待以再研究。
期待大家对关中的饮食文化加以关注加以研究,让我们共同了解共同促进中国饮食文化中国民俗学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