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害及防护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3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害及防护随着社会的进步,以人为本的意识的提高,医务人员正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的危险,直接影响到身心健康及医院发展。
1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害因素1.1物理性职业危害因素1.1.1电离辐射电离辐射包括X射线、α射线等,医院中电离辐射多见于放射科、核医学治疗室、手术室等科室。
1.1.2非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包括射频辐射、红外辐射和紫外线辐射、激光等,多见于理疗室、介入室和外科等。
1.1.3噪声医院噪声主要分布于洗衣房、锅炉房、供应室、空调室等地。
1.1.4医疗锐器伤在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医务人员常常被针头、刀片、缝合针等医疗锐器伤害。
门诊抽血室、注射室、急诊室和手术室是医疗锐器伤害较重的岗位,特别是护士为高暴露群体。
1.1.5强制体位与运动功能性危害医务人员因移动病人、搬运重物或其他负荷过重的医疗用品时常造成脊柱损伤。
护理危重病人、手术时间长,导致站立过久而引起腰背酸痛、下肢静脉曲张等。
加上长期饮食的不规律还易导致胃肠疾病,形成躯体压力。
1.2化学性职业危害因素1.2.1化学消毒剂及清洁剂的危害消毒剂或清洁剂可造成空气污染,对人的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神经系统等都有损害,轻者可致过敏性皮炎、结膜炎、鼻炎、气管炎、哮喘,重者可致中毒、肝损害或致癌。
1.2.2抗肿瘤药物的危害随着抗肿瘤药物的不断开发和应用,其毒性、致畸性、致突变性和致癌性也渐被证实。
1.2.3麻醉剂的危害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注意到吸入麻醉剂可导致胚胎毒性发生流产等不良的生育结构。
1.3生物性职业危害因素1.3.1病原微生物对医院候诊室、病房进行室内空气质量检测,细菌总数超标率分别为20.4%、14.1%。
对听诊器污染情况的调查显示:被检测的听诊器全部被病原微生物污染,听诊器使用次数越多,污染越严重。
1.3.2艾滋病(AIDS)的职业性感染其感染途径主要是HIV感染者或发病患者的血液和体液经污染的医疗器械损伤医务人员的皮肤和黏膜,也可以经已破损的皮肤和黏膜感染,特别是手术科室,其感染率亦高于其他科室。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
一、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概念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occupational exposure)是指在医疗卫生
工作中,接触到患者体液、血液及其他感染源后,可能造成自身感
染的卫生事件,其中最常见的是职业性暴露感染(occupational exposure infection,OEI)。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不仅危害职业者自
身健康,而且有可能向他人传播疾病,从而构成公共卫生风险。
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主要风险因素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主要风险因素是接触患者体液、血液和其
他感染源。
其中,感染源包括但不限于:临床患者、病人家属、科研、实验室等项业务中的感染源等等。
三、防范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方法
1、加强职业健康教育培训。
医务人员应通过系统的职业健康教育培训,学习并掌握职业暴
露发生的原因、表现及防范措施,提高职业暴露防范意识和自我保
护能力。
2、人员配备。
医疗机构应根据工作性质和风险分析,在人员配置上科学合理
安排,鼓励对医疗安全有经验和充分培训的工作人员参与有关工作,以确保业务操作和安全愈加有序。
3、规范操作程序。
1。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
在医疗行业中,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面临着各种潜在的职业暴露风险,如感
染传染病、接触有害化学物质等问题,因此保护医务人员的安全和健康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主要风险和相应的防护措施。
职业暴露风险
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可能接触到各种传染病,如结核病、流感、艾滋病等。
此外,他们还有可能接触到有害化学品、辐射等危险物质。
这些风险对医务人员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来降低职业暴露的风险。
防护措施
个人防护
•戴口罩:在处理可能存在飞沫传播的疾病时,医务人员应该佩戴口罩,有效阻止呼吸道传播。
•戴手套:处理可能接触传染源的工作时,医务人员应佩戴手套,避免直接接触患者体液等污染源。
•佩戴护目镜:在处理可能飞溅血液等体液的过程中,应佩戴护目镜,保护眼睛不受污染物侵害。
•着防护服:需要接触高风险传染病患者时,应穿戴专业的防护服,全面保护身体免受感染。
环境防护
•通风良好:医疗机构应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有助于空气流通,减少空气传播疾病的风险。
•定期消毒: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疗设备、工作区域等进行消毒,降低传染病传播风险。
•分类管理医废:严格按照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处理,避免有害化学物质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伤害。
结语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是一个严峻的问题,保护医务人员的健康是医疗机构管
理者和从业者共同的责任。
通过遵守健康安全规定、科学合理地使用个人防护装备以及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可以有效降低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风险,保障他们的安全和健康。
医务人员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对策【医务人员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对策】1. 引言医务人员是社会中非常重要的群体,他们在工作中经常面临职业危害风险。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医务人员职业危害因素以及相应的防护对策,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更全面、深刻和灵活的职业保护。
2. 医务人员职业危害因素2.1 疾病感染风险医务人员每天都可能接触到各种传染病患者,例如病毒性感冒、结核病等。
这些疾病在医院内传播的潜在风险使得医务人员成为感染的高危人员。
2.2 职业暴露风险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可能面临职业暴力、意外暴露等风险。
当处理粉尘、化学药物或尖锐器械时,医务人员可能会发生刺伤或溅射等事故。
2.3 身体和心理压力医务人员经常需要面对工作压力以及对病人生命安危的责任感,这种长期的紧张状态可能导致身心疲惫,产生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
3. 医务人员职业危害防护对策3.1 疾病感染防护对策3.1.1 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医务人员应经常洗手,特别是接触患者后,以减少传染病的传播。
3.1.2 戴口罩和手套:在处理可能存在传染风险的情况下,医务人员应佩戴医用口罩和手套,以避免直接接触患者体液。
3.1.3 接种疫苗:医务人员应接种相关传染病的疫苗,以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3.2 职业暴露风险防护对策3.2.1 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在处理可能存在伤害风险的工作中,医务人员应佩戴符合标准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眼镜、防护服等。
3.2.2 规范操作流程:医院应建立规范的操作流程,为医务人员提供清晰的工作指导,降低职业暴露风险。
3.3 身心健康保护对策3.3.1 心理疏导和支持:医务人员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医院应提供心理疏导和支持服务,帮助他们缓解工作压力。
3.3.2 健康生活方式:医务人员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充足的休息、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以增强身体素质。
4. 个人观点和理解职业危害对医务人员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构成了严峻的威胁。
为了更好地保护医务人员的权益和福祉,医院和政府应加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培训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风险也越来越高。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接触到各种病原体、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等有害因素,从而可能导致职业病或其他健康问题。
为了保护医务人员的安全和健康,防护培训成为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一、职业暴露的种类和危害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种类主要包括生物因素、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
1. 生物因素:包括各类病原体、细菌、病毒等。
医务人员在与患者接触时,容易受到传染病的感染,如艾滋病、流感、结核病等。
2. 化学因素:包括各种化学药品和有害物质。
医务人员在使用药物、消毒剂、麻醉剂等过程中,可能会接触到有毒有害物质,如酒精、苯、醚等。
3. 物理因素:包括噪声、辐射等。
医务人员在手术室、放射科等环境中,长时间接触到噪音和辐射,可能引发听力损伤、辐射病等问题。
二、防护培训的重要性针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害,进行防护培训是非常必要的。
防护培训可以提高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有效降低职业暴露的风险。
1. 培训内容的选择(1)相关法规和政策:医务人员需要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自己的权益和职责。
(2)职业暴露的种类和危害:医务人员需要了解各种职业暴露的种类和危害,以便在工作中能够识别和预防。
(3)个人防护措施:医务人员应学习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护目镜等,确保自身安全。
(4)操作规范和技能培训:医务人员需要掌握正确的操作规范和技能,避免操作中出现失误或意外。
2. 培训方式的选择防护培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如面对面培训、在线培训、视频教学等。
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式,确保培训效果。
三、防护培训的实施1. 培训计划的制定医疗机构应制定详细的防护培训计划,明确培训的内容、方式、时间和人员。
同时,要确保培训计划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定期进行培训。
2. 培训师资的选择医疗机构应选择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医务人员担任培训师,以保证培训的质量和有效性。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措施1、职业暴露防护措施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工作过程中,意外被客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黏膜,或者被含有病原微生物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情况。
医务人员对所有客人的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进行操作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客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1.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口罩、防护眼镜:1.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诊疗和护理操作时戴双层手套。
1.4护理人员在进行静脉采血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注意防针头针刺伤。
1.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放入利器盒内。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的针头裸露放置。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
2、发生职业暴露后处理措施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2.1 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2 如有伤中,应当在伤中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捏住伤口近心端轻轻挤压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中的局部挤压。
2.3 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75%酒精或安尔碘进行消毒。
被暴露的粘膜,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干净。
2.4 建立锐器伤登记报告制度,一旦发生锐器伤,立即报告各分院护理主任负责填写锐器伤报告单,并上报护理部备案。
2.5 被HBV阳性客人血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应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测,阴性者皮下注射乙肝疫苗10ug、5ug、5ug(按0月1月6月间隔)2.6 被HIV阳性客人血液污染的锐器刺伤,立即对艾滋病病毒抗体进行检测,并于2h内前往卫生部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评估和确定,医疗卫生机构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对其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新冠疫情的爆发,使全球范围内的医务人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他们需要承担起照顾病人、应对突发状况、照顾自己和家人等多重责任,同时还要面临着职业暴露的风险。
本文将介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常见场景、危害及相应的预防措施。
常见职业暴露场景医务人员因涉及人体分泌物、血液等人体液体而存在职业暴露风险,常见的职业暴露场景包括:接触人体液体医务人员在诊断、治疗、护理过程中,常常需要接触到病人的血液、尿液、呕吐物等人体液体,容易造成职业暴露。
刺伤在手术、采血、注射等行为过程中,医疗器械或病人身体部位误伤导致医务人员自身被刺伤,则存在职业暴露的风险。
暴露飞沫当病人进行呼吸道操作如气管切开、吸痰,或者打疫苗时,会产生飞沫暴露,让医务人员容易吸入带有病原体的气溶胶颗粒而感染。
因此,医务人员在工作中,面对这些职业暴露场景,更容易接触到各种病原体,而导致感染。
职业暴露的危害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可能会导致多种危害,如以下三个方面:人员安全风险医务人员在护理病人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个人操作不当或病人过于激动,导致医务人员本身的安全受到威胁。
身体健康风险医务人员长期暴露于病原体之中,容易感染相对应的疾病。
在执行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医务人员会暴露于各种嗅、触、视、听等危害环境下。
长期艰苦的工作环境,会给医务人员的身体造成一定的负荷。
心理健康风险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常常需要面对各种病情、生死救治的悬念,以及不时会受到来自患者、家属的批评,这些都是存在心理压力的。
综上所述,医务人员存在不少的职业暴露危害,职业暴露的情况下,医务人员也需要能够切实的预防。
相应的预防措施为了避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带来的风险,我们需要采取一些必要的预防措施:力求安全且熟练的操作医务人员应该努力确保自己操作的安全性,力求在熟练操作的基础上避免意外发生。
任务拆解后,明确操作的步骤,减少术中操作失误的出现。
维护个人防护装备的完整性医务人员需要穿戴防护装备,如口罩、护目镜、手套、隔离服等,确保其完整性。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害及防护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人为本的意识的提高,医务人员正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的危险,直接影响到身心健康及医院发展。
1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害因素
1.1物理性职业危害因素
1.1.1电离辐射电离辐射包括X射线、α射线等,医院中电离辐射多见于放射科、核医学治疗室、手术室等科室。
1.1.2非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包括射频辐射、红外辐射和紫外线辐射、激光等,多见于理疗室、介入室和外科等。
1.1.3噪声医院噪声主要分布于洗衣房、锅炉房、供应室、空调室等地。
1.1.4医疗锐器伤在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医务人员常常被针头、刀片、缝合针等医疗锐器伤害。
门诊抽血室、注射室、急诊室和手术室是医疗锐器伤害较重的岗位,特别是护士为高暴露群体。
1.1.5强制体位与运动功能性危害医务人员因移动病人、搬运重物或其他负荷过重的医疗用品时常造成脊柱损伤。
护理危重病人、手术时间长,导致站立过久而引起腰背酸痛、下肢静脉曲张等。
加上长期饮食的不规律还易导致胃肠疾病,形成躯体压力。
1.2化学性职业危害因素
1.2.1化学消毒剂及清洁剂的危害消毒剂或清洁剂可造成空气污染,对人的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神经系统等都有损害,轻者可致过敏性皮炎、结膜炎、鼻炎、气管炎、哮喘,重者可致中毒、肝损害或致癌。
1.2.2抗肿瘤药物的危害随着抗肿瘤药物的不断开发和应用,其毒性、致畸性、致突变性和致癌性也渐被证实。
1.2.3麻醉剂的危害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注意到吸入麻醉剂可导致胚胎毒性发生流产等不良的生育结构。
1.3生物性职业危害因素
1.3.1病原微生物对医院候诊室、病房进行室内空气质量检测,细菌总数超标率分别为20.4%、14.1%。
对听诊器污染情况的调查显示:被检测的听诊器全部被病原微生物污染,听诊器使用次数越多,污染越严重。
1.3.2艾滋病(AIDS)的职业性感染其感染途径主要是HIV感染者或发病患者的血液和体液经污染的医疗器械损伤医务人员的皮肤和黏膜,也可以经已破损的皮肤和黏膜感染,特别是手术科室,其感染率亦高于其他科室。
1.3.3病毒性肝炎的职业性感染医院工作人员中乙肝感染率比一般居民高3~6倍。
特别是血液透析、手术室和皮肤病科等高职业暴露科室,其感染乙肝可能性更大。
1.3.4结核病的职业性感染我国医务人员感染结核病的资料不多,有资料显示,护士对待检的感染患病率是同龄妇女的2倍以上,年龄越轻,发病危险性越大。
1.4心理因素医务人员心理性危害主要由精神压力、工作紧张、轮班、生活缺乏规律等引起。
1.5暴力暴力作为医务人员的一种职业暴露危害因素,虽无确切统计数字,但遭受暴力事件时有发生。
2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
2.1提高防护意识,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加强医护人员的防护知识宣传教育,预防和降低因不良习惯、不当操作造成的职业伤害,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开展心理咨询使医务人员能及时缓解心理压力,保持健康的工作心理状态。
2.2创造安全、健康、整洁的工作环境完善防护措施,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工作环境定期质量监测,监督管理,建立标准化的防护保障体系,防护用品充足,制度落实,创造安全、健康、整洁的工作环境。
2.3加强管理,防止或减少锐器伤的发生严格遵守临床废弃垃圾管理规定,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尽量避免手与锐器直接接触。
使用锐器时做到安全操作,注射器等锐器一律放入锐器盒内。
发生锐器伤害时,要及时正确的处理伤口。
2.4加强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防护在接触抗肿瘤药物时应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乳胶手套,必要时戴防护眼罩;熟练操作规程,防止药液和雾粒溢出;安装空气净化装置,定期监测空气中浓度,严禁超标,减少呼吸道皮肤吸收;处理被药液沾湿的床单、衣物时应戴手套,并放入特制袋内,统一洗涤处理。
对刺激性强、易挥发的消毒剂,应密闭存储,防止溅溢或外溢;注意通风,降低空气中浓度,减少呼吸道刺激;使用时戴手套或涂护手霜,以免引起接触性皮炎或湿疹。
2.5加强对生物性危害因素的防护接触具有传染性病人的分泌物、血液、体液时,应自觉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并按正确方法行手的消毒。
所有污染物应密封保存,集中焚烧处理。
接种疫苗,加强高危人群保护,科学地选择并正确使用呼
吸防护器,有效预防呼吸道感染。
提倡正确佩戴口罩。
2.6加强心理性危害因素的防护采用科学的弹性排班、轮班方法,适当调整工作强度,减轻职业紧张和工作压力,创造和谐工作气氛,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放松情绪,减轻紧张心理,使心理性职业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