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有关京剧旦角名家的一些情况之二
- 格式:doc
- 大小:68.00 KB
- 文档页数:4
梅兰芳的个人事迹梅兰芳是中国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表演艺术家,举世闻名的中国戏曲艺术大师。
梅兰芳是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演员,“四大名旦”之首,其表演被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
下面是跟大家分享的梅兰芳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梅兰芳人物简介梅兰芳(1894年~1961年),名澜,字畹华,乳名裙姊。
汉族,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
出身于梨园世家,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
祖母无锡人,四岁丧父,十二岁丧母,伯父典于云和堂私寓。
工青衣,兼演刀马旦。
擅长旦角,扮相端丽,唱腔圆润,台风雍容大方,被称为旦行一代宗师。
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
他刻苦学习昆曲、练武功,广泛观摩旦角本工戏和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方面都有所创造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
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引起了国外人士的重视,曾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梅先生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抗战期间蓄须明志,拒绝演出,靠写字卖画为生。
解放后历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以65岁高龄,排演了最后一出新戏《穆桂英挂帅》。
1961年8月8日因心脏病发作,在北京病逝。
享年67岁。
祖父梅巧玲,咸丰年醇和堂歌郎,同治年脱籍自营景和堂,甚为名望,名列同光十三绝,乃四喜班班主,巧玲长子梅雨田(大锁),次子梅竹芬(二锁),皆承祖业,为名歌郎。
梅竹芬后为景和堂二主人,生梅兰芳,二锁体弱,昼歌夜饮,因致肺疾,支离床次,骨瘦如柴,未几病死。
梅兰芳遂孤,恃伯父大锁抚育。
稍长,送云和堂朱小芬(祖父门下,兰芳姐夫)处学艺,同习者小芬弟幼芬、兰芳表兄王惠芳,开蒙吴菱仙。
其始,兰芳不甚入艺,吴师感巧玲恩,特加恩教。
在此期间亦曾有过侑酒生意,赖仕商以巧玲孙特垂青之,京僚文博彦,嬖兰芳甚,出巨金脱籍,遂搭班喜连成,时14岁。
京剧四大名旦是哪几位_“四大名旦”称谓的来历故事关于“四大名旦”称谓的来历,时至今日,一直存在着这样的误区,那就是,很多人都认为,这个称谓来自于一次观众投票活动。
换句话说,“四大名旦”是投票选举出来的。
也就是说,这次投票活动,就是为了选举“名旦”。
这次活动,从开始刊发启事,到投票过程,以至最后揭晓结果,都只用了“五大名伶”这个名称,而没有用“五大名旦”。
这就造成两个后果:一、有人因此推断,在这之前,还没有“四大名旦”(或“五大名旦”)的说法。
否则,主办方应该用“五大名旦”,而不是以“五大名伶”之名;二、正因为如此,有人得出结论:“四大名旦”的称谓,就是在此次投票活动结束后确立的,即被选举产生的。
很明显,这样的结论是不符合实际的。
首先,此次投票选举活动,针对的只是5个人的新戏,并不是评选孰强孰弱。
其次,如果“四大名旦”之说是因为此次投票选举活动而产生的,那么也应该是“五大名旦”。
为何漏掉徐碧云而只说“四大名旦”呢?除此之外,如果以得票多少排列,位列第一的是尚小云的《摩登伽女》,其次是程砚秋的《红拂传》,然后是梅兰芳的《太真外传》,接着是徐碧云的《绿珠》,最后是荀慧生的《丹青引》。
假使这次活动的目的确是为了选举“四大名旦”,那么,按照票数,排在前四位的,也应该是尚小云、程砚秋、梅兰芳、徐碧云,缘何荀慧生最终位列“四大名旦”之一,而缺了徐碧云呢?仅从这个角度上说,“四大名旦”是由戏迷、读者选举产生的论断,就是错误的。
就目前现存资料而言,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四大名旦”的称谓是由天津《天风报》社长沙大风率先提出来的。
依据是:第一,源于3个知情人的回忆,他们是沙大风的儿子沙临岳、上海文史馆馆员薛耕莘、宁波镇海的陈崇禄。
薛耕莘曾经在《上海文史》上撰文,称梅兰芳曾亲口对他说过这样的话。
陈崇禄则说他曾经见过沙大风的一枚印章,上有“四大名旦是我封”这7个字。
据沙临岳回忆,“四大”其实是借用当时流传甚广的“四大金刚”之名。
[转载]我国京剧四⼤名旦及其代表作品(梅兰芳)原⽂地址:我国京剧四⼤名旦及其代表作品(梅兰芳)作者:梨园情怀《梅兰芳先⽣》梅兰芳——四⼤名旦之⼀⽣平传略梅兰芳,名澜,字畹华,祖籍江苏泰州,1894年10⽉22⽇出⽣在北京的⼀个梨园世家。
是世界⼈民熟知的戏曲艺术⼤师,我国最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梅兰芳先⽣⼀⽣热爱祖国,热爱⼈民,把毕⽣精⼒献给了京剧艺术事业,在半个多世纪的舞台实践中,他继承传统、勇于创新、⼀丝不苟、精益求精,将我国戏曲艺术的精华集于⼀⾝,创作了众多优美⽽令⼈难忘的艺术形象,积累了⼤量的优秀剧⽬,发展并提⾼了京剧旦⾓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家风范的表演艺术流派--梅派。
他对现代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
在国内外,梅兰芳先⽣被誉为伟⼤的演员和美的化⾝。
因此,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艺术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三⼤主要表演体系之⼀。
梅兰芳先⽣在促进我国与国际间⽂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是我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
他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访问⽇本,1930年访问美国,1935年和1952年两次访问苏联进⾏演出,获得盛誉,并结识了众多国际著名的艺术家、戏剧家、歌唱家、舞蹈家、作家和画家,同他们建⽴了诚挚的友谊。
他的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各国⼈民对中国⽂化的了解,也使我国京剧艺术跻⼊了世界戏剧之林。
1931年“九⼀⼋”事变后,梅兰芳迁居上海,先暂住沧洲饭店,后迁马斯南路121号。
他排演《抗⾦兵》、《⽣死恨》等剧,宣扬爱国主义。
1935年他曾率团赴苏联及欧洲演出并考察国外戏剧。
在京剧艺术家中,出访最多和在国内接待外国艺术家最多的当属梅兰芳,他把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和艺术家谦逊、朴实的优良品质介绍给了各国⼈民,因此⼈们称他为本世纪⼆⼗年代⾄五⼗年代中国京剧艺术的⽂化使节。
抗战爆发后,⽇伪想借梅兰芳收买⼈⼼、点缀太平,⼏次要他出场均遭拒绝。
梅兰芳考虑到在上海不能久留,遂于1938年赴⾹港。
京剧旦角唱段名家名段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国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旦角是京剧中的重要角色之一,是指扮演女性角色的演员。
旦角唱段是京剧中的一种表演形式,是旦角演员展现演技和艺术魅力的重要表现形式。
本文将介绍一些京剧旦角唱段名家和名段,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京剧旦角唱段的魅力。
一、王文娟《梅花三弄》王文娟是京剧旦角演员中的传奇人物,是中国京剧史上的一位巨星。
她的演技精湛,唱腔婉转动听,被誉为“京剧旦角天后”。
她的代表作品之一就是《梅花三弄》。
这个唱段讲述了女主人公梅兰芳为了救父亲而扮男装假扮成官员,最终成功解决了父亲的冤屈。
王文娟演唱的《梅花三弄》凝聚了她多年的演出经验和艺术修养,唱腔婉转动听,表现出了女性角色的柔美和坚韧。
二、程砚秋《霸王别姬》程砚秋是京剧旦角演员中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霸王别姬”的代表演员。
《霸王别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故事之一,讲述了秦始皇和虞姬之间的爱情故事。
程砚秋演唱的《霸王别姬》唱腔悠扬动听,表现出了虞姬的柔美和温婉,同时也表现了她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定。
三、梅兰芳《红楼梦·贾宝玉悲鸣诗》梅兰芳是中国京剧史上的传奇人物,是京剧旦角演员中的巨星之一。
他的演出风格独特,唱腔婉转动听,被誉为“京剧皇帝”。
《红楼梦·贾宝玉悲鸣诗》是梅兰芳的代表作之一,这个唱段讲述了贾宝玉失恋后的心情,表现出了他的痛苦和悲伤。
梅兰芳演唱的《贾宝玉悲鸣诗》唱腔婉转动听,表现出了贾宝玉的柔美和敏感。
四、荀慧生《西厢记》荀慧生是京剧旦角演员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国京剧史上的传奇人物。
他的演出风格独特,唱腔婉转动听,被誉为“荀慧生唱腔”。
《西厢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故事之一,讲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爱情故事。
荀慧生演唱的《西厢记》唱腔婉转动听,表现出了女性角色的柔美和坚韧,同时也表现出了男性角色的激情和执着。
五、程艳秋《金玉良缘》程艳秋是京剧旦角演员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国京剧史上的传奇人物。
古代戏曲京剧中的四大名旦是谁京剧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精彩的剧情而闻名于世。
在京剧中,表演者的角色扮演非常重要,其中四大名旦更是京剧的代表性角色。
四大名旦分别是:程砚秋、荀慧生、梅兰芳和尚小云。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四位京剧界的巨星。
程砚秋,原名程长庚,字砚秋,号砚秋楼主人,是京剧界的奠基人之一。
他扎实的表演功底和精湛的演技使得他在剧中表现出色。
擅长饰演贵妇、寡妇、闺女等娘娘腔角色,在舞台上婉转动人的唱腔和精致的舞姿都使得观众为之倾倒。
程砚秋的代表作有《牡丹亭》、《红楼梦》等,这些作品中他塑造的角色形象仍然被广大观众所铭记。
荀慧生,原名荀俊荣,字慧生,是京剧界的又一位巨星。
他擅长表演武将、丞相、书生等角色,特别是他饰演的文武双全的角色更是深受观众喜爱。
荀慧生的表演风格独特,声音高亢有力,动作矫健有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他的代表作有《沙家浜》、《采桑子》等,这些作品中他的精湛演技堪称一绝,被誉为京剧界的“书生王”。
梅兰芳,原名梅兰芳,字曹东,是京剧界的传奇人物。
他出身名家,从小接触京剧,他在表演中的天赋和勤奋使他成为中国现代表演艺术的巨人。
梅兰芳擅长表演喜剧、老生等角色,其声音浑厚而富有激情,身段灵活而威武,使他凭借他的演技和造型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他的代表作有《曹操与杨修》、《凤还巢》等,这些作品中他的表演风格独特,令人难以忘怀。
尚小云,原名尚小云,字文云,是京剧界的代表性女演员。
她之所以被称为名旦,是因为她在剧中饰演的女性角色非常出众。
尚小云的表演风格优雅而大方,她的嗓音悦耳动听,舞姿轻盈灵动,使她在舞台上的形象更加生动活泼。
她的代表作有《西施》、《红楼梦》等,这些作品中她的精湛演技令人叹为观止,被誉为当之无愧的京剧名旦。
总结起来,四大名旦分别是程砚秋、荀慧生、梅兰芳和尚小云,他们在京剧表演中的突出贡献不可忽视。
他们各自的演绎风格和独特的表演技巧为京剧注入了无穷魅力,也为后人树立了表演的楷模。
我国几位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在京剧艺术家中,出生于京剧世家的不乏其人,其中最早的可算是清代末年的谭鑫培了。
谭鑫培从小跟随父亲谭志道在天津搭台唱戏,耳濡目染,练就了一副好嗓子,专攻老生。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谭鑫培以深厚的武功基础,把老生戏中的唱、念、做、打紧密结合起来。
同时,他还兼收当时各家之长,融会贯通地创造出了独特的“谭派”唱腔,刚健清奇,婉转悠扬,对后世老生的各派唱腔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由于谭鑫培父亲谭志道的艺名为“谭叫天”,所以人们把谭鑫培亲切地叫作“小叫天”。
当时有这么一句话流传在民间:“国之兴亡谁管得,满城争唱‘叫天儿’。
”可见谭鑫培的艺术魅力有多大了!谭家从谭志道开始在京剧艺术表演上的成就一共延续了七代,他们是:谭志道、谭鑫培、谭小培、谭复英、谭元寿、谭孝增、谭正岩,如此渊源的京剧传统,真不愧为京剧世家了。
说到京剧,我们就会想到梅兰芳(京剧四大名旦之一),好像他就是京剧的同义词一样。
的确,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他尊重传统、善于继承、勇于革新,在艺术上不断创新进取的精神和他坚贞的民族气节,折服了每一个人。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生于京剧之家,是江苏泰州人。
祖父梅巧玲是清朝著名旦角演员伯父梅雨田是给谭鑫培拉琴的著名琴师,早逝的父亲梅竹芳也是一个著名旦角,梅兰芳子承父业,自小跟随师傅学习旦角表演。
ll岁时,梅兰芳登台表演青衣,圆润的嗓音、柔婉的唱腔、优雅的仪态和细腻的表演顿时赢得台下观众阵阵喝彩,从此声名远扬,享誉全国。
梅兰芳成名后积极地探索京剧艺术表演的真谛,到了中年时期,形成了当今旦角表演中最具有影响力之一的“梅派”。
他先后排演了一出又一出的名戏,如早期的《嫦娥奔月》、《打渔杀家》、《霸王别姬》;解放以后的《宇宙锋》、《贵妃醉酒》、《游园惊梦》、《穆桂英挂帅》等,都是“梅派”的经典保留剧目。
梅兰芳不仅在艺术上达到辉煌卓越的成就,在人格的体现上也不愧为一代大师。
抗Et战争时期,敌伪方面经常把一些艺术家抓去为日本人和汉奸表演。
中国四大名旦知识1、梅兰芳(1894~1961),京剧大师。
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
代表戏京剧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昆曲有《思凡》、《游园惊梦》等。
所著论文编为《梅兰芳文集》,演出剧目编为《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
梅派艺术传人有李世芳、张君秋、言慧珠、杜近芳、梅葆玖等。
另有同名电影《梅兰芳》。
简介梅兰芳(1894~1961),名澜,字畹华。
汉族,江苏泰州人,长期寓居北京。
出身于梨园世家,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1岁登台。
工青衣,兼演刀马旦。
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
他刻苦学习昆曲、练武功、练功,广泛观摩旦角本工戏和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方面都有所创造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
梅兰芳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引起了国外人士的重视,曾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梅先生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抗战期间蓄须明志,拒绝演出,靠写字卖画为生。
解放后历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以65岁高龄,排演了最后一出新戏《穆桂英挂帅》。
1961年8月8日因心脏病发作,在北京病逝。
终年67岁。
2、程砚秋(1904-1958),男,京剧旦角,四大名旦之一,程派艺术的创始人。
程砚秋原名承麟,满族。
北京人,后改为汉姓程,初名程菊侬,后改艳秋,字玉霜。
1932年起更名砚秋,改字御霜。
出生:1904年1月1日,光绪二十九年(癸卯)十一月十四日,酉时;幼年家道中落,六岁投荣蝶仙门下,练武功,向荣春亮习武生。
一年后向名武生教师丁永利学戏,后因扮相秀丽,改从陈桐云习花旦,后发现嗓音极佳,改学青衣,师从陈啸云。
程砚秋童年基本功训练异常艰苦,他以惊人的毅力接受了这些训练,熬过了他惨痛的童年。
京剧老旦名家名段欣赏## 京剧老旦名家名段欣赏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的老旦角色扮演者以其精湛的演技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而闻名于世。
他们通过对角色情感的把握和技巧的运用,将戏曲人物塑造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沉浸其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以下是几位京剧老旦名家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让我们一起欣赏其中的经典之处。
### 1. 梅兰芳 - 《穆桂英挂帅》梅兰芳是20世纪中国京剧界的一代宗师,他以其深厚的功底和细腻的表演风格享誉海内外。
在《穆桂英挂帅》中,梅兰芳饰演的穆桂英形象威严大气、刚毅坚定,展现了一个女性将军的英勇风采。
他的唱功和表演技巧让人叹为观止,尤其是在描绘穆桂英披甲上阵、挥剑征战的场景中,更是将角色的英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令观众为之倾倒。
### 2. 梅葆玖 - 《越剧红楼梦》梅葆玖是20世纪越剧界的代表人物,她以其独特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而蜚声中外。
在《越剧红楼梦》中,梅葆玖扮演的贾母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她将贾母的慈祥、睿智和威严展现得淋漓尽致,使人对这一经典角色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感受。
梅葆玖的表演风格独具匠心,她的每一个眼神、动作都透露着角色内心的情感,让人为之动容。
### 3. 茅威涛 - 《桑园会》茅威涛是当代京剧界的著名老旦演员,他以其深沉的声线和精湛的演技而备受赞誉。
在《桑园会》中,茅威涛饰演的王熙凤形象生动鲜明,他将王熙凤的聪明机智和心思缜密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对这一角色有了全新的认识。
茅威涛的表演风格沉稳而有力,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和张力,使人不由自主地为之动容。
以上是几位京剧老旦名家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他们通过精湛的演技和独特的表演风格,将经典角色展现得淋漓尽致,为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让我们一起欣赏这些经典之作,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与魄力。
京剧四大名旦四大名旦的称谓是由沙大风于1921年在天津《大风报》创刊号上首次提出,以区别曹锟内阁程克四大金刚。
以京剧四大名旦最为知名,他们指的是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另有越剧四大名旦、豫剧四大名旦、评剧四大名旦、话剧四大名旦、秦腔四大名旦、电影四大名旦、连环画“四大名旦”等。
四大名旦简介梅兰芳梅兰芳(1894~1961),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
北京人,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攻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
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
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第二年再次来沪,演了《四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34天。
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
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1918 年后,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
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
1915年,梅兰芳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
1919年4月,梅兰芳应日本东京帝国剧场之邀赴日本演出,演出了《天女散花》、《玉簪记》等戏。
一个月后回国。
1921年编演新戏《霸王别姬》。
1922年主持承华社。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选,梅兰芳因功底深厚、嗓音圆润、扮相秀美,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一同被举为京剧四大名旦。
1930年春,梅兰芳率团赴美,在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等市献演京剧,获得巨大的成功,报纸评论称,中国戏不是写实的真,而是艺术的真,是一种有规矩的表演法,比生活的真更深切。
有关京剧旦角名家的一些情况之二
诸位:
现在看京剧、昆曲、昆剧等等,人们似乎开始像看电视剧、电影那样,最爱看的,除了表演水平之外,也开始注意“颜值”了,就我本人而言,早在改革开放初期的70年代便投稿写信,使用了诸如“戏曲演员的本人年龄和性别应该和他扮演的角色一致”这样的语言,遗憾的是:当时还不知后来居然会有“颜值”这么一个单词,……,虽然我的文章根本不可能上报,被人看到,但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居然采纳我的建议:继四大名旦之后,京剧旦角最佳者就是京剧皇后言慧珠,果然,广播出版社1982年2月出版的《戏曲群星》(一)(二)两集,共发表了72篇文章,介绍了各类戏曲名家;其中第(一)集的第一篇文章是言慧珠执笔的《平易近人博大精深 --- 谈梅派唱腔的特点》(我在2016年9月27日曾将该文全文上传网上:除新浪微博、百度文库之外还有我的朋友圈),第二篇是介绍四大名旦之一的的荀慧生,第三篇是王涌石执笔的《言慧珠唱腔艺术介绍》……,此外,群众出版社1985年3月出版的《法律咨询》杂志第3期所刊文章《言慧珠冤死前后》也是我联系言慧珠的学生夏慧华推荐撰稿的,其中不乏我的观点。
京剧旦角的声望超过老生是一批男旦,中国坤旦(女演员饰旦角人物)一度超过男旦,那是言慧珠、童芷苓、赵燕侠她们,但是她们的遭遇都不幸,言慧珠除了靠边站、受批判、就是被逼死,童芷苓也受批判、受屈辱,最后移居海外,客死他乡,但是有的专家对她的评价不过是“童芷苓是个聪明人”这么一句轻描淡写。
赵燕侠挨批批评、靠边站、受批判(据说是得罪了江青),虽然是名列北京京剧院的五大名家之列,又非常长寿,但是……。
多数人是不看京剧的,原因很多,但是为什么比京剧的观众更少的昆曲,居然以一曲《青春版牡丹亭》爆满100多场,赢得国内外的好评?原因很多,但有一条是少不了的,那就是:不再启用那些“很演姑娘小媳妇的老男人”或者“(演年轻帅哥的)很老的小生”,记得鲁迅在《社戏》一文中说过类似的话,虽然他批评梅兰芳的有些话未必正确,……。
现在,戏曲院团里的年轻女演员数量不小,但是就是不那么有声望,原因之一可能是她们的姐姐们、妈妈阿姨们、姥姥奶奶们辈受的排挤,其恶劣影响的后果至今犹存吧。
张铁城2016、11、3发送
四小名旦【360百科】
(图)李世芳
活。
十岁时,其父在北京定居,准备息影舞台,专心教子。
一九三一年七月二十四日,福禄正式进入富连成科班,开始了他一生的从艺生涯。
他排在小“世”字科,专工青衣兼花旦、刀马,从此改名为李世芳。
李世芳的青衣开蒙老师是苏雨卿,先学《彩楼配》、《探寒窑》、《二进宫》等青衣开蒙戏,又跟萧连芳先生学《双沙河》、《拾玉镯》、《铁弓缘》等花旦戏。
还学了《穆柯寨》、《樊江关》两出刀马戏。
李不但学戏勤奋,练功也颇认真,就连繁难的“打出手”等武功技巧,他也跟着习练。
由于学练刻苦,仅仅一年时间,他就能登台唱戏了。
在科班学艺时即已享名,为"世"字班之高材生。
该班排演《霸王别姬》、《碧游宫》、《盘丝洞》等戏,均由其主演。
(图)宋德珠
相关信息
1947年因李世芳在青岛罹难,宋得珠又一时息影舞台,是年北京《纪事报》倡议再进行新“四小名旦”选举。
8月1日开始投票,9月15日揭晓,历时45天。
张君秋名列榜首,陈永玲、许翰英当选。
名次为张君秋35730票、毛世来27256票、陈永玲24309票、许翰英23578票。
选举后他们又在华乐剧院同台合作演出〈四白蛇传〉。
许翰英演《游湖借伞》、陈永玲演《水漫金山》、毛世来演《断桥.合钵》、张君秋演《状元祭塔》。
连演三天,场场爆满,一时传为梨园美谈。
张君秋也由此获得“祭塔旦”的美称。
但为了和前"四小名旦"相区别,陈永玲、许翰英被称为后“四小名旦”或新“四小名旦”。
(图)四小名旦(图)四小名旦
1944年后,他组班流动露演,活跃在冀、鲁、豫、苏一带,艺名大振。
在他演出的剧目中,如《丹青引》、《花田错》、《拾玉镯》、《钗头凤》、《红楼二尤》、《杜十娘》等皆为精品,而尤以演唱《红娘》、《玉堂春》最为精采。
1947年,因原京剧“四小名旦”之一的李世芳去世,经平津观众重新投票推选,他当选为全国“四小名旦”之一。
1948年,在上海经梅兰芳指点,艺术上更为精进。
解放后,许翰英先后出任青岛、新乡、南京、江苏、徐州等省、市京剧团团长、副团长,致力于京剧改革,不断探索京剧艺术推陈出新之路,多次荣获国家级、省市级京剧会演一等奖、荣誉奖。
他曾担任徐州市人大代表、江苏省政协委员。
“文化大革命”期间,许翰英备受迫害,于1971年6月2日去世。
享年50岁。
1979年平反,恢复名誉。
选段欣赏
京剧四小名旦唱段选
陈永玲-霸王别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