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计量学- 科学计量研究方法论授课提纲.共83页
- 格式:ppt
- 大小:10.69 MB
- 文档页数:83
文献(wénxiàn)计量学(Bibliometrics)文献计量学是以文献体系和文献计量特征为研究(yánjiū)对象,采用数学、统计学等计量方法,研究文献情报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和定量(dìngliàng)管理,并进而探讨科学技术的某些结构、特征和规律的一门学科[5-12]。
这一术语(shùyǔ)最早是1969年由英国人A.普里查德(Alan Britchard)提出的。
文献(wénxiàn)计量学中常用的定律有如下几种。
布拉德福定律:布拉德福定律是由英国著名文献学家B.C.Bradford于本世纪30年代率先提出的描述文献分散规律的经验定律。
文字表述为:如果将科技期刊按其刊载某专业论文的数量多寡,以递减顺序排列,则可分出一个核心区和相继的几个区域,每区刊载的论文量相等,此时核心期刊和相继区域期刊数量成1:n:n2……的关系。
洛特卡定律:洛特卡定律是由美国学者A.J.洛特卡在本世纪20年代率先提出的描述科学生产率的经验规律,又称“倒数平方定律”。
它描述的是科学工作者人数与其所著论文之间的关系:写两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约为写一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的1/4;写3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约为写1篇论文作者数量的1/9;写n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约为写一篇论文作者数量的1/ n2……,而写一篇论文作者的数量约占所有作者数量的60%。
该定律被认为是第一次揭示了作者与数量之间的关系。
齐普夫定律:齐普夫定律是美国学者G.K.齐普夫于本世纪40年代提出的词频分布定律。
它可以表述为:如果把一篇较长文章中每个词出现的频次统计起来,按照高频词在前、低频词在后的递减顺序排列,并用自然数给这些词编上等级序号,即频次最高的词等级为1,频次次之的等级为2,……,频次最小的词等级为D。
若用f表示频次,r表示等级序号,则有fr=C(C为常数)。
人们称该式为齐普夫定律。
文献计量学方法文献计量学方法是一种可用于评估科研成果的方法,它基于通过分析文献数量和质量来衡量特定研究领域内知识的产生和发展。
文献计量学方法可用于评估领域内研究人员、期刊、学术机构以及国家之间的影响力和表现。
下面将就文献计量学方法的内容、应用以及常见指标等方面作一详细介绍。
一、文献计量学方法的内容文献计量学方法主要通过对文献的数量、引用次数、权威专家评价等进行测量来评估他们的质量及影响力。
1、文献量的测量文献量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某个领域内出版的论文数量。
文献量通常是用一定的统计指标来表示,最常用的指标是SCI(E) (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即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公开文献数量,也可通过其他数据库如PubMed、CNKI进行测量。
文献量的测量反应着科学研究的产出量,但文献量大并不一定代表研究领域的兴旺发展。
2、引用次数的测量引用次数是指文章被其他文献引用的次数。
这个度量标准往往被用来衡量文章在学界的影响力。
而且,如果一篇文章在较长时间内被引用很多次,这也说明文章的影响力长期有效。
为衡量影响力,市面上有许多类似H指数、g 因子、i10指数等的指标,可用来衡量研究人员、机构、期刊的影响力。
如H指数(H-index):即某一研究人员的文献发表数 n ,有 n 篇文章至少被引用 h 次,其余文章的引用次数均小于等于 h。
认为 H-指数是目前最为科学、公正的反映研究者学术水平的指标,已成为研究人员的重要指标。
3、国际合作的测量国际合作是指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作者共同完成一篇论文的情况。
通过测量国际合作的次数、占总文献量的比例等指标,可用于测量研究机构或一个研究领域的国际化程度。
此外,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国际化和开放性是重要的因素,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认识国际领域中新兴的概念、技术、成果等,因此不同国家间的合作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文献计量学方法的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是衡量科学研究成果的一种常用方法,可以找到引领学术研究的主流和热点领域,进而影响政策、决策的制定。
《文献计量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1272013课程名称:文献计量学英文名称:Bibliometrics开课学期:8学时/学分:42/2.5(其中实验学时:14)课程类型:专业课(选修)开课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选用教材:王伟主编:《文献计量学》,吉林大学校内讲义,2006年2月主要参考书:1.罗式胜主编:《文献计量学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年4月2.丁学东编著:《文献计量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9月3.邱均平编著:《文献计量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年12月4.王崇德编著:《文献计量学引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5.王伟编著:《文献计量学实习指导》,吉林大学校内讲义,2006年2月执笔人:王伟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文献计量学是采用定量的方法,以各类文献为对象,研究文献信息交流过程中存在的数学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本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从定量的角度了解和掌握文献信息流的规律性,熟悉文献计量学各定律的形成机制、数学模型、实际意义和应用技能,并对文献的科学管理、服务效果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进行评价和预测,为从事信息管理和信息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1.系统掌握文献计量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2.熟练掌握文献计量统计分析工具以及常用光盘数据库数据转换和统计分析技术。
3.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讲述与课程实习相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完成一篇能够体现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成果的课程论文。
三、各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应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产生和发展以及研究目的、研究手段和学科前景;掌握文献计量学的概念;了解文献计量学的研究领域和学科发展前景。
教学内容第一节文献计量学发展的历史沿革一、文献计量学的产生二、文献计量学的发展第二节文献计量学的概念一、国内外有关文献计量学定义的述评二、文献计量学概念的科学表达第三节文献计量学的研究对象和目的一、文献计量学的研究对象二、文献计量学的研究目的第四节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手段及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前景一、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手段二、文献计量学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前景考核要求了解:文献计量学的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
第9 章文献计量学方法9.1 文献计量学方法概述9.1.1文献计量学的产生与发展文献计量学是采用数学、统计学方法定量研究文献信息的分布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文献计量研究是以文献为基础的定量分析研究,始于20世纪初。
9.1.2文献计量学的研究对象与特点1.文献计量学的研究对象1)文献体系2)文献计量特征2.文献计量学的特点1)有独到的研究方法和特定的统计规律2)围绕几个核心定律展开文献计量研究3)研究结果的定量输出4)理论与方法形成的周期很长9.1.3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趋势1)定量化深度和广度发展2)知识体系化方向发展3)应用领域拓宽,重视在科技管理和决策中的应用4)向信息计量发展5)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和信息计量学合流6)研究手段及工具向现代化发展7)网络信息计量学成为其新的分支和发展方向9.2 文献计量学三大定律文字表述为:某一时间段内,撰写x 篇论文的作者数占作者总数的百分比y(x),与其所撰写的论文数x的平方成反比,故洛特卡定律也称为平方反比定律。
实际使用中,只是在一些学科中近似的符合平方反比规律,而在有些学科中,洛特卡定律就不适用。
从信息分析与预测的角度看,洛特卡定律以及由其推出的普赖斯定律,可以帮助我们鉴别学科研究发展的学者分布情况,并从中获得有价值的启示。
如果将一定时期内刊载某学科论文的期这是早期的经典布拉德福曲线,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格鲁斯(O.V.Groos)在1967年发现布拉德福曲线在进入直线部分(图9-1中PB)以后,并不总是呈现直线延伸状态,而是要发生弯曲,会出现“格鲁斯下垂”。
9.2.3词频统计定律——齐普夫定律1.齐普夫定律的产生2.齐普夫定律的描述N≥5000),统计其9.3 网络计量学方法1、概念●T. C. Almind认为:网络信息计量学包括了所有实用信息计量和其他计量方法对网络通信有关问题的研究。
●网络信息计量学是综合采用文献计量、信息计量、统计学方法、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对网络信息规律进行计量分析的一门科学。
文献(wénxiàn)计量学(Bibliometrics)文献计量学是以文献体系和文献计量特征为研究(yánjiū)对象,采用数学、统计学等计量方法,研究文献情报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和定量(dìngliàng)管理,并进而探讨科学技术的某些结构、特征和规律的一门学科[5-12]。
这一术语(shùyǔ)最早是1969年由英国人A.普里查德(Alan Britchard)提出的。
文献(wénxiàn)计量学中常用的定律有如下几种。
布拉德福定律:布拉德福定律是由英国著名文献学家B.C.Bradford于本世纪30年代率先提出的描述文献分散规律的经验定律。
文字表述为:如果将科技期刊按其刊载某专业论文的数量多寡,以递减顺序排列,则可分出一个核心区和相继的几个区域,每区刊载的论文量相等,此时核心期刊和相继区域期刊数量成1:n:n2……的关系。
洛特卡定律:洛特卡定律是由美国学者A.J.洛特卡在本世纪20年代率先提出的描述科学生产率的经验规律,又称“倒数平方定律”。
它描述的是科学工作者人数与其所著论文之间的关系:写两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约为写一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的1/4;写3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约为写1篇论文作者数量的1/9;写n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约为写一篇论文作者数量的1/ n2……,而写一篇论文作者的数量约占所有作者数量的60%。
该定律被认为是第一次揭示了作者与数量之间的关系。
齐普夫定律:齐普夫定律是美国学者G.K.齐普夫于本世纪40年代提出的词频分布定律。
它可以表述为:如果把一篇较长文章中每个词出现的频次统计起来,按照高频词在前、低频词在后的递减顺序排列,并用自然数给这些词编上等级序号,即频次最高的词等级为1,频次次之的等级为2,……,频次最小的词等级为D。
若用f表示频次,r表示等级序号,则有fr=C(C为常数)。
人们称该式为齐普夫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