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构成专题训练--浙教版
- 格式:pdf
- 大小:170.41 KB
- 文档页数:15
第19课物质的构成分层练习1.(2022·台州期末)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D.D【答案】A【解析】A.黄豆和芝麻混合后总体积变小,是因为芝麻跑到黄豆之间的空隙去了,这只能说明黄豆之间有空隙,不能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故A错误符合题意。
B.两铅柱挤压后粘合在一起,说明分子之间有引力,故B正确不合题意。
C.铁块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之间有斥力,故C正确不合题意。
D.闻到花的香味,说明香味分子在不停运动,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2.如图所示是由直径为1~50nm的微颗粒制备得到的新型防菌“纳米纸”,在“纳米纸”的表面细菌无法停留且油水不沾,与此现象的有关解释正确的是()A.油分子间的引力使纸面上的油汇集成小油珠B.油与“纳米纸”分子间只存在斥力不存在引力C.“纳米纸”阻止了纸面上油分子的无规则运动D.细菌无法停留是因为“纳米纸”分子间没有空隙【答案】A【解析】A.因为分子间有引力,所以靠得很近的两滴油能自动结合成一滴,故A正确。
B.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故B错误。
C.一切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纳米纸”不能阻止细菌分子无规则运动,故C错误。
D.任何分子之间都有空隙,“纳米纸”只是空隙较小,故D错误。
故选A。
3.(2022·杭州期末)下列是小金同学对某些生活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A.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液体分子间只有斥力B.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说明分子间有空隙C.春天柳絮飞扬,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D.变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鼓起,说明分子的体积变大【答案】B【解析】A.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液体分子间有斥力,但是引力同时存在,只是引力远远小于斥力,故A 错误;B.酒精和水混合后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故B正确;C.春天柳絮飞扬,这是宏观物体的运动,而不是分子运动,故C错误;D.变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鼓起,气体的体积变大,说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故D错误。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物质的构成【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如图所示是由直径为1~50nm的微颗粒制备得到的新型防菌“纳米纸”,在“纳米纸”的表面细菌无法停留且油水不沾,与此现象的有关解释正确的是()A.油分子间的引力使纸面上的油汇集成小油珠B.油与“纳米纸”分子间只存在斥力不存在引力C.“纳米纸”阻止了纸面上油分子的无规则运动D.细菌无法停留是因为“纳米纸”分子间没有空隙2.今年的雪下得特别早,雪花,被人们称为“冬之精灵”,科学研究发现,世界上没有两片雪花的形状完全相同的。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A.在雪花的形成过程中,水分子由运动变为静止B.雪花熔化时,水分子之间的间隔没有发生变化C.不同雪花中,水分子化学性质不相同D.不同雪花中,水分子数目都是巨大的3.在以下四个图示的现象中,能够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是()A.去玻璃板后,两瓶中的气体逐渐混合B.两根铅棒压紧后能够吊住大钩码C.酒精和水混合之后液面下降D.红墨水扩散到整个烧杯中4.科学研究中,实验设计的严密性是获得正确结论的前提。
下列四种设计,当抽出玻璃板后,都会观察到密度比空气大的二氧化氮气体进入空气中,但其中不能说明二氧化氮分子处于不停运动的是()A.B.C.D.5.在一定条件下,给水施加弱电场,能使水在常温常压下结成冰(俗称“热冰”),其微观变化如图所示。
则水结成“热冰”后()A.水分子变成其它分子B.水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停止C.水分子的排列从无序变为有序D.水分子之间的间隔没有变化6.如图所示为教材中的实验,下列对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甲:钩码不能把两块铅柱分开,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B.乙:黄豆与芝麻混合后总体积减小,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C.丙:抽去玻璃板,左侧玻璃瓶中的空气变红了,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D.丁: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比冷水中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7.如图为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示意图,设计该实验主要目的是为了说明()A.分子间存在空隙B.分子的质量很小C.分子的体积很小D.分子在不断运动8.下列关于分子的性质,说法不正确的是()A.甲图中烧热的针刺破一侧的肥皂膜,另一侧的肥皂膜拉过去,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B.乙图中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速度比冷水中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C.丙图中酒精和水混合后体积减小,说明分子间存在空隙D.丁图中两个铅柱端面锉平用力压紧,两个铅柱粘合在一起,说明分子间有引力9.如图表示封闭在某容器中的少量液态水的微观示意图(该容器的活塞可以左右移动)。
4.1 物质的构成目录模块一知识网络 (1)模块二知识掌握 (2)知识点一、物质的构成 (2)模块三巩固提高 (5)模块一知识网络学习目录知识重点模块二知识掌握知识点一、物质的构成1、定义: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性质:(1)分子很小;(2)分子之间存在空隙;(3)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4)同种分子之间有斥力,不同种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3、气体分子之间空隙最大,液体分子次之,固体分子之间间隙比较小。
4、扩散现象说明了一切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还能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
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5、蒸发的微观解释:处于液体表面的分子由于运动要离开液面的过程,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越容易离开液面。
6、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水蒸气容易被压缩,而水和冰并不容易压缩:水蒸气、水和冰都是由分子构成的,但水分子之间间隙差别较大,水蒸气的水分子之间的间隙较大,而水和冰的水分子之间间隙很小,所以水蒸气易被压缩,而水和冰不易被压缩。
(黄豆与芝麻的实验是模拟实验,用宏观现象类比微观结构,不能直接得出分子间有间隙的结论。
)[例题1](2023•温州)如图为安装在宾馆、仓库等处天花板的自动喷水灭火装置。
室内起火时,密封在装置内的液体体积膨胀,冲破水管阀门,实现喷水灭火。
起火时,液体体积膨胀是因为液体分子()A.质量变大B.间隔变大C.数量变多D.引力变大【解答】解:当起火时,周围空气温度升高,液体体积膨胀,则液体分子的间隔会变大,但液体的质量不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其分子数量也不会改变,此时分子的引力会变小,故只有B说法正确。
故选:B。
[例题2](2022秋•温州期末)两只分别装有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的玻璃瓶,瓶口相对中间用玻璃板隔开,如图甲。
装置的微观模型用图乙表示,其中“●“代表空气粒子,“〇“代表二氧化氮分子。
抽去玻璃板,紧贴瓶口,一段时间后瓶中微粒分布情况可表示为()A.B.C.D.【解答】解:空气分子和二氧化氮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打开玻璃板后,空气分子会进入二氧化氮分子中间空隙,而二氧化氮分子会进入空气分子的空隙,从而使右边颜色变浅,左边颜色变深。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第1节物质的构成一、单选题1.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选项宏观事实微观解释A黄豆和芝麻混合总体积变小分子之间有空隙B 红墨水滴入水中扩散分子在不停运动C 塑料带很难被拉断分子之间有引力D 水很难被压缩分子之间有斥力A. AB. BC. CD. D2.下图是《物质的构成》一课中的四个重要实验,下面关于实验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图甲说明分子总是在不断的做无规则运动,集气瓶水平放置可排除地心引力对实验的干扰B. 图乙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实验时将装置上下倒立几次,可加快酒精与水的混合C. 图丙中两杯水温度不同,红墨水扩散的速度也不同,说明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D. 图丁和图乙实验操作方法、实验现象、实验结论都相同3.用分子的观点分析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解释不合理的是( )A. 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分子之间存在空隙B. 八月桂花飘香-------分子在不断运动C. 1滴水中约含1×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D. 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4.下列事例中,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 春天,柳絮飞扬B. 夏天,荷花飘香C. 秋天,黄沙扑面D. 冬天,雪花纷飞5.关于分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有的物质分子间无论距离大小都只存在引力B. 水结冰后分子会保持静止C. “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D. “沙尘暴起,尘土满天”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6.国家明确要求所有中小学均为无烟学校,各学校均张贴了如图所示的禁止吸烟标志,这主要是考虑到在空气不流通的空间里,只要有一个人吸烟,其他人都在被动吸烟,这是因为( )A.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B. 分子之间有间隙C. 分子之间有作用力D.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7.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有的分子之间只有引力,有的分子之间只有斥力B. 在固体中,分子只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做微小振动,而气体分子可以在空间中自由移动C. 当物体的温度为0℃时,组成物体的分子就停止热运动D. 液体和气体分子间的排列规律一样8.下列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有( )①放在盐水中的鸡蛋被腌咸了;②在阳光照射下,看见空气中的尘土飞扬;③糖溶解在水中,使水变甜;④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水中的微生物在游动A. ②③B. ①③C. ②④D. 以上都是9.通常把萝卜腌成咸萝卜需要几天时间,而把萝卜炒成熟的,使之具有相同的咸味,仅需几分钟,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A. 温度低,盐分子就停止了运动B. 盐的分子太小了,很容易进入萝卜中C. 萝卜分子间有空隙,易扩散D. 炒菜时温度高,分子热运动剧烈二、填空题10.用所学知识填空。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4.1《物质的构成》同步练习科学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1 . 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石蜡熔化B.汽油挥发C.湿衣晾干D.木柴燃烧2 . 《舌尖上的中国2》聚焦于普通人的家常菜,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了中华饮食之美.如图所示,通过煎、炒、蒸、拌烹调的四种美食中所包含的物理知识,认识正确的是()A.煎:煎锅一般用铁制造,主要是利用了铁的比热容大B.炒:主要是通过做功的方式使藜蒿和腊肉的内能增加C.蒸:是通过热传递和高温水蒸气液化放热,使榆钱饭蒸熟D.拌:香葱和豆腐要拌着才能入味,说明分子没有做无规则运动3 . 我国近年研制成功一种气体,这种气体的每个分子由质子数为8,相对原子质量为18的两个原子构成。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这种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6B.这种原子的核外不一定有8个电子C.这种气体中所含元素的化合价为零D.这种原子与氢原子能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20的水分子4 . 常温下,新型纳米材料MFe20x(3<x<4)能使工业废气中的SO2转化为S,反应过程如下:MFe20x+S02——MFe20y+ S,其中M表示+2价的金属元素。
已知MFe20y中Fe的化合价为+3价,M在该反应中化合价不变。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MFe20 x可用于环保B.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C.y的数值为4D.该反应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5 . 现有两瓶无标签的澄清无色的液体,一瓶是室温下饱和的NaCl溶液,一瓶是纯净水,下列是905班级的探究小组的同学提供的鉴别方法和结论:①用高倍光学显微镜观察,能观察到两种微粒的是NaCl溶液;②用AgNO3试剂检验,有白色固体出现的是NaCl溶液;③称一称,比较轻的是纯净水;④通电试验,容易导电的是纯净水;⑤分别浸入新鲜菜柄,引起菜柄萎缩的是NaCl溶液;⑥加热蒸发有白色固体出现的是NaCl溶液;⑦用酚酞试液检验,变红色的是NaCl溶液。
第四单元物质的特性课题4 物质的构成1 知识题练感知地带1.分子的初步认识(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很小,但还可以再分成更小的微粒(原子)。
(2)构成不同物质的分子是不同的。
(3)分子之间存在空隙,但固体、液体和气体分子间的空隙并不相同。
对于同种分子而言,分子间距的大小关系是:气体最大,液体次之,固体最小。
2.分子知识的应用(1)构成物质的分子是在永不停息地作无规则运动。
这种无规则的知识点1 分子的初步认识例1下列微粒中,只有用电子隧道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是()A.细胞B.小颗粒C.分子D.粉末思路导引:当肉眼无法直接观察时,我们可以借助工具观察。
而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隧道显微镜所能观察的范围是不一样的。
解析:小颗粒或粉末可以用肉眼直接观察或用放大镜观察即可,细胞用光学显微镜即可观察到。
答案:C题练 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B.酒精是由酒精分子构成C.一滴很小的水就是一个分子D.自然界中有很多种分子题练 2 氧气变为液态氧是因为()A.分子变大了B.分子组成变了C.分子不运动了D.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小了知识点2 分子知识的应用例2固体、液体、气体分子的空隙并不相同,一般固体熔化成液体时,分子之间的空隙变,所以体积变(除水外)。
思路导引: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同时,不同状态的物质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小关系是:气体>液体>固体。
解析:固体熔化成液体,需要的条件是吸热,使分子运动加快,可使分子间空隙增加,体积增大。
答案:大大领悟:物质都是由肉眼无法看到的细小微粒构成的,其中分子就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分子很小,必须通过放大倍数很高的电子隧道显微镜才能观察它的内部结构。
领悟:构成物质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由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分子之间空隙增大,于是从宏观上表现为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进而转变为气态。
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其运动快慢跟温度有关。
(2)分子之间存在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的力。
§4.1 物质的构成练习题姓名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B.酒精是由酒精分子构成C.一滴很小的水就是一个分子D.自然界中有很多种分子2.氧气变为液态氧是因为()A.分子变大了B.分子组成变了C.分子不运动了D.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小了3.在闻到气味、湿衣服晾干、白糖溶于水,能说明的共同问题是()A.分子在运动B.分子间有空隙C.分子有大小D.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4.在下列事例中,不属于分子运动的是 ( )A.室内扫地时,在阳光的照射下,看见灰尘飞扬B.水蒸发为水蒸气C.用食盐将青菜腌制成咸菜D.走进厨房,闻到饭菜香味5.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B.分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C.一个细胞由一个分子构成D.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6.酒精和水混合后的总体积会变小,这个实验说明 ( )A.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B.分子间存在引力C.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D.分子间有间隙7.一滴红墨水滴在一杯清水中,过一会儿后,整杯水都变红了。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水的温度为0℃,就不会发生这种现象B.这叫扩散现象,它说明分子是永不停息地运动着C.这叫扩散现象,它只能发生在液体和气体之间D.温度越低,扩散进行得越快8.中秋节在桂花园中赏月,我们能嗅到桂花香。
这个事实能说明()A.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C.分子具有质量D.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9.酒精跟水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它们的体积之和,这一事实说明()A.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C.分子具有质量D.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10.下列日常生活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红墨水在水中能扩散,既说明分子间有空隙,又说明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运动。
B.一杯水中的大量水分子能聚集在一起,其原因是分子间存在着斥力。
C.厨房炒菜时,闻到菜香,是因为分子运动的缘故。
物质的构成(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B—11,C—12,N—14,O—16,F—19,Na—23,P—31 一、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1.氯化钠由什么粒子构成?四位同学分别给出以下答案,你认为正确是() A.离子B.分子C.原子D.中子2.我国“化学”一词最早出于《化学鉴原》(1871年),该书把一种元素翻译为“矽”(xi)。
在地壳里,“矽”的含量在所有元素含量中占第二位,现代把这种“矽”元素命名为()A.锡B.硒C.氧D.硅3.用“”表示一个氢原子,能表示两个氢分子的微观示意图是()A. B. C. D.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与其核电荷数相等B.原子核中的质子数与中子数一定相等C.原子核一定由质子和中子构成D.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原子核内的质子数5.截止目前,我国的稀土储量居世界第一位。
铕(Eu)是一种稀土元素,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A.铕属于非金属元素B.铕的原子序数是63C.铕原子中的质子数为63D.铕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52.06.判断某原子是何种元素的依据是()A.相对原子质量B.质子数C.电子数D.中子数7.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A.氧B.硅C.铝D.钙8.下列各组元素中,元素符号大写字母完全相同的是()A.氯、钙、铜B.金、银、汞C.氖、钠、锰D.镁、锰、锌9.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常用的思维方式。
下列是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A.硫在氧气中燃烧比空气中更剧烈——在氧气中硫接触到氧分子的机率大B.夏季在校园里闻到阵阵花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D.中和反应都有水生成——H+和OH-结合成水分子10.2015年6月国家开始实行饮用水新标准,矿物质水、碱性水、离子水等名称将被禁止使用。
某品牌饮用水标签标明了该水中钠、钾、钙等的含量,钠、钾、钙等是指() A.原子B.分子C.元素D.单质11.下列肥料属于复合肥料的是()A.硫酸钾(K2SO4) B.碳酸氢铵(NH4HCO3)C.尿素[CO(NH2)2] D.磷酸二氢铵(NH4H2PO4)12.下列对Fe、Fe2+、Fe3+三种粒子的判断,正确的是()①核电荷数相同②核外电子数相等③所含的质子数相等④质量几乎相等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13.关于“H2”表示的意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表示氢气这种物质B.表示2个氢气原子C.表示1个氢气分子D.表示每个氢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构成的14.下列物质在盛有空气的集气瓶内燃烧,使集气瓶内的压强明显降低的是()A.硫磺B.木炭C.红磷D.铁丝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所有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B.在同一种物质中同种元素的化合价可能不相同C.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不可能是化合物D.分子、原子都是不带电的粒子,所以不带电的粒子一定是分子或原子16.前者属于混合物,后者属于纯净物的一组物质是()A.干冰、空气B.食醋、加碘食盐C.甲烷、大理石D.汽水、冰水共存物17.用“”和“”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微观示意图能表示化合物的是()A. B. C. D.18.下列有关物质性质和用途的说法错误的是()A.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作保护气B.生石灰能吸收水分,可作食品干燥剂C.金刚石硬度大,可作钻探机钻头D.硫酸呈酸性,可用于去除水垢19.“测土选种”是现代农业常用的科学方法,我省某村土壤浸出的溶液,加入无色酚酞溶液后显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