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部分物质的构成浙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09.50 KB
- 文档页数:4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构成》优秀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第三章《物质构成》中,深入学习物质基本粒子——分子、原子和离子。
详细内容涉及3.1节“分子和原子”,3.2节“物质组成和分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分子、原子、离子概念,掌握物质组成和分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推理等科学方法,探索物质构成规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原子、离子概念区分与理解。
2. 教学重点:物质组成和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分子模型、原子模型、离子模型、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材料,包括酒精、水、食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物质变化,如冰融化、酒精挥发等,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思考。
步骤1: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现象背后原因?”步骤2:引导学生观察分子模型,理解分子在物质变化中作用。
2. 例题讲解:以水为例,讲解分子、原子、离子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步骤1:讲解水分子构成,引导学生理解分子是由原子组成。
步骤2:讲解水分子在电解过程中氢离子和氧离子过程,使学生理解离子是由原子或分子失去或获得电子形成。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实验,观察酒精与水混合、食盐在水中溶解等现象,分析分子、原子、离子作用。
步骤1: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
步骤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六、板书设计1. 物质构成分子原子离子2. 物质组成和分类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组成物质分类:纯净物、混合物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分子、原子、离子概念。
(2)举例说明物质组成和分类。
(3)结合生活实际,说明分子、原子、离子在物质变化中作用。
2. 答案:(2)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组成。
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原子或离子组成物质,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分子、原子或离子组成物质。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第1节:物质的构成1、定义: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还有离子和原子)同种物质构成的分子种类相同,冰、水、水蒸气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2、性质:(1)分子很小,体积小、质量小;(只能用隧道显微镜观察到)(2)分子之间存在空隙(气体分子之间空隙最大,液体分子次之,再固体分子)(3)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4)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
3、扩散现象说明了一切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还能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
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分子热运动在宏观上表现为扩散现象。
正因为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就为分子的运动提供了“空间”而气体分子间的空隙较大,液体和固体分子间的空隙较小,所以气体物质扩散较快,而固体和液体物质扩散较慢。
4、蒸发的微观解释:处于液体表面的分子由于运动要离开液面的过程,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越容易离开液面。
5、清晨树叶上的露珠看起来呈球状,对此解释合理:体现了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在引力的作用下,露珠缩小到其表面积最小6、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水蒸气容易被压缩,而水和冰并不容易压缩:水蒸气、水和冰都是由分子构成的,但水分子之间间隙差别较大,水蒸气的水分子之间的间隙较大,而水和冰的水分子之间间隙很小,所以水蒸气易被压缩,而水和冰不易被压缩。
7、黄豆与芝麻的实验是模拟实验,用宏观现象类比微观结构,不能直接得出分子间有间隙的结论第2节:质量的测量一、质量概念理解和单位换算1、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质量的含义: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它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其大小不会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2、物体质量的主要单位(标准单位)是千克,符号kg。
常用单位有:吨(t),克(g),毫克(mg)。
3、单位换算: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06毫克1克=1000毫克以上常用的质量单位和中国传统质量单位的换算关系是:1千克=1公斤,1斤=500克,1两=50克。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教材第三章第一节《物质的构成》。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由微观粒子组成,分子、原子、离子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在物质性质和变化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微观粒子,掌握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索物质微观结构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质的基本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难点:理解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它们在物质性质和变化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酒精、水、食盐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的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应的微观结构。
3. 实践情景引入:进行酒精与水的混合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探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分析物质微观结构对物质性质和变化的影响。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分子、原子、离子概念的理解。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子、原子、离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离子2. 分子、原子、离子的相互关系3. 物质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的三种物质,分析它们的微观结构。
(2)解释为什么酒精与水混合后总体积减小。
2. 答案:(1)略(2)酒精与水混合时,分子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使得总体积减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掌握情况,以及对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的反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教材第四章《物质的构成》,内容包括:物质的微观结构,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以及物质的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掌握分子、原子、离子的基本概念。
2. 理解物质的性质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性质关系。
教学重点: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显微镜、实物模型、PPT课件。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宏观和微观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内部的构成。
2. 新课导入:讲解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微观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性质变化,解释其微观原理。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离子2. 物质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描述其微观结构。
(2)解释下列现象的微观原理:水烧开时为什么会有气泡产生?(3)简述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与联系。
2. 答案:(1)略(2)水分子在加热过程中,运动速度加快,间隔变大,形成气泡。
(3)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粒子的大小、电荷和组合方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物质的微观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在解释生活现象时,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科学研究的新进展,了解更多关于物质微观结构的知识。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实验,观察生活中的物质变化,提高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性质关系。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教材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构成》,内容包括:物质的基本粒子——分子、原子和离子;物质的组成和分类;常见物质的构成特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物质的基本粒子,掌握物质的组成和分类,了解常见物质的构成特点。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物质的构成,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物质的基本粒子、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教学难点:理解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关系,掌握常见物质的构成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酒精、食盐、糖等)。
2. 学具:实验报告单、学习笔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的思考。
2. 新课导入:讲解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3. 实践情景引入:进行酒精、食盐、糖等物质的溶解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探讨物质构成的奥秘。
4. 例题讲解:讲解常见物质的构成特点,如水、二氧化碳、氧气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单,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基本粒子:分子、原子、离子2.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3. 常见物质的构成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答案: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在一起的粒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分子。
如水分子(H2O)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食盐(NaCl)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组成的。
2. 作业题目:列举三种常见物质的构成特点。
答案:①水:由水分子(H2O)组成,是一种液态物质。
②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CO2)组成,是一种气态物质。
③铁:由铁原子(Fe)组成,是一种固态金属。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教材第四章《物质的构成》。
详细内容包括:物质由分子、原子和离子构成,分子、原子、离子的基本性质,以及它们在物质性质和变化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概念,掌握分子、原子、离子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微观粒子观点解释宏观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子、原子、离子的基本性质及其在物质性质和变化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概念,以及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分子模型、原子结构模型、离子模型。
2. 学具:显微镜、实验器材(酒精、碘酒、糖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的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展示相关模型,让学生直观了解微观粒子的形态。
3. 知识讲解:a. 分子的基本性质,如分子的组成、分子的运动等。
b. 原子的基本性质,如原子的结构、原子核与电子的关系等。
c. 离子的基本性质,如离子的形成、离子间的相互作用等。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微观粒子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质变化现象,分析微观粒子间的相互作用。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离子2. 分子、原子、离子的基本性质3. 微观粒子与宏观现象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下列现象中微观粒子间的相互作用:酒精与碘酒混合、糖水蒸发。
b. 分别用分子、原子、离子观点解释水的三态变化。
2. 答案:a. 酒精与碘酒混合时,分子间发生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具有运动性。
糖水蒸发时,水分子从液态变为气态,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教案一、目标导航[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2.让学生确认分子比细胞小得多;3.确认不同物质有不同的分子大小。
[科学思考]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并能列举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现象。
[解决问题]通过学习,知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了解扩散现象。
[情感与态度]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知识,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能列举反映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和事实,能用分子的运动解释扩散现象。
理解扩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能叙述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二、要点扫描[课标解读]《物质的构成》这一节课比较抽象,讲的是物质构成的微观领域,比如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以及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
要讲好这一节课,关键是要化抽象为具体,做好各种演示实验。
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知识,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
[内容分析]《物质的构成》是初中科学7年级第4章第1节的内容,讲的是物质构成的微观领域,比如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以及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
要讲好这一节课,关键是要化抽象为具体,做好各种演示实验。
在讲“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时,要从观察方型蔗糖、观察碾碎的蔗糖到观察糖水,来引出蔗糖分子,并且强调分子只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分子很小,要通过比喻的方法告诉学生。
“分子之间有空隙”,要做好主实验和辅助实验。
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要用有刻度的小试管,比如50毫升水和50毫升红色酒精混合后的体积会明显小于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
黄豆和芝麻的辅助实验很明显,要用黑芝麻。
同样道理,“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和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也要做好演示实验。
因为这一节课的重点是分子、分子的运动、物质的扩散现象。
物质的构成
学员姓名:学科教师:
年级:七年级辅导科目:科学
授课日期××年××月××日时间 A / B / C / D / E / F段主题物质的构成
教学内容
1.对分子、原子有初步了解;
2.理解分子运动论的有关内容。
让兔子眼睛变红:将一自制纸质小白兔(眼睛处嵌入沾过酚酞试液的棉花),用铁丝支起,放在玻璃片上,在玻璃片上滴几滴石灰水,观察现象。
(兔子眼睛变红了,好奇怪!)
要知道其中原因,让我们先学习今天的内容。
问: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答案:细胞。
细胞很小,但里面却有许多物质,例如:通过压榨甘蔗,我们可以从甘蔗的细胞中榨出甘蔗汁,甘蔗汁又可以分成蔗糖和水,说明细胞中有多种物质。
那么,存在于甘蔗细胞内的蔗糖和水又是由什么物质构成的呢?
观察下图回答:
(方糖)(糖粉)(糖水)1.用放大镜观察方糖。
(提问)看到了什么?(固体小颗粒)
2.碾碎后,再观察,看到什么?(更小的颗粒)
3.将少量碾碎的粉末溶于水,搅拌,再观察。
(发现小颗粒不见了)
问:蔗糖颗粒真的没有了吗?
答:水有甜味,说明蔗糖还在水中。
问:蔗糖小颗粒不见了,说明了什么呢?
答:说明它以一种更小的用放大镜也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在水中。
总结:对,这种微粒叫分子,蔗糖是以分子这种微粒分散在了水中,蔗糖正是以这种叫分子的微粒构成的,许多物质同蔗糖一样,也是由分子构成的。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例: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等。
[过渡]分子不能用放大镜观察到,那它有多大呢?以一滴水为例。
一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一个水
分子的直径约为10-10m。
说明分子很小。
实例1:在一支一端套有胶头的玻璃管中加入一半染红的水和一半酒精至一定刻度,上下颠倒,混合均匀,观察液面所在的位置。
问: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混合后上下全部变红并且颜色变浅,体积变小)
[猜一猜]这是为什么?让学生大胆猜测。
实例2:将半量筒黄豆和半量筒芝麻混合,观察现象。
问: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黄豆和芝麻上下各一半)
[过渡]对比两个例子,回答前面酒精与水混合,体积变小是为什么呢?这个例子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
思考: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是谁大?
身边的例子:用针筒分别压缩空气和水,或用木块压木块等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结论:固体<液体<气体(分子间有空隙)
同时得出,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①,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之间的斥力起主要作用。
②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固体很难被拉断,钢笔写字,胶水粘东西都是因为分子之间引力起主要作用。
③分子之间作用力十分微弱,可忽略不计。
实例3::打开一瓶香水,过一会儿。
问:闻到什么?我们为什么会闻到香水的味道?
答:香水的气味飘过来了……这是由于香水分子跑到空气中后,又跑进我们鼻子中去了,这种现象叫扩散现象。
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着。
(让学生例举生活中此类现象:花香,课前兔子眼睛变红的例子)注:扩散: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之间有间隙。
B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
实例4:1、长期堆放煤的墙角,墙壁里面为何会变黑。
(固体也发生扩散的事例,激发学生兴趣。
)
2、当盛油的厚钢瓶内压强很大时,相当于大气压1—2万倍时,瓶壁无裂痕,但瓶内的油依然
能从里面渗出,为什么?
3、课前的实验,小白兔的眼睛为什么会变红呢?
答案:固体分子扩散现象;液体分子扩散现象;酚酞遇碱变红,液体分子扩散;
结论:a、气体、液体、固体物质的分子都能扩散。
实例5:1、红墨水在冷水、热水中扩散快慢的比较。
2、“花气袭人知聚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结论:b、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激烈。
1、科学研究需要进行实验,得到事实,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推理。
因此,在学习科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区分事实与推论。
则关于表述:①在气体扩散实验中,抽去玻璃板后,红棕色的N O2气体进入到空气中;②在
液体扩散实验中,红墨水滴入热水,热水很快变红;③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④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正确的是()。
A.①②是事实,③④是推论 B。
①②④是事实,③是推论
C.①是事实,②③④是推论
D.③④是事实,①②是推论
解析:事实是事情的实际情况或事情发展的最后结果。
推论则是根据事实发展过程发生的现象或结果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由此可知①、②均是事实,而③④均是推论。
答案:A
2、对下列常见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物体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B、破镜难圆,是因为分子间有排斥力
C、花香四溢,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水往低处流,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答案:C
3、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很多公共场所贴了如右图所示的标志,这主要是考虑到在空气不流通的房间里,只要有一个人吸烟,整个房间就会充满烟味,这是因为()。
A、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B、分子间有引力
C、分子间有斥力
D、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解析:屋子充满烟味,是分子扩散到屋内各个角落。
这是由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所致,答案为D。
答案:D
4、甲、乙两个相同的透明玻璃水杯,盛有质量相等、温度不同的纯净水,其中一杯是80℃的热水,另一杯是5℃的冷水,它们都静静地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同时向两个水杯中滴入一滴碳素墨水,过几分钟后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
(1)甲、乙两个水杯中,盛有热水的是______;
(2)该实验说明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与______有关.
解析:热水温度高,分子运动剧烈,滴入墨水后,扩散得快,整杯水容易变黑,由现象可知,乙中盛有热水。
答案:(1)乙(2)温度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现象中,能表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是( B )
A、烟雾缭绕B、花香怡人C、雪花飘飘D、尘土飞扬
2、一般分子的直径大约是( D )
A、几厘米
B、几毫米
C、零点几毫米
D、几纳米
3、水结成冰以后体积变大了,其主要的原因是( B )
A、水分子的体积变大了
B、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大了
C、水分子变成了别的物质分子
D、水分子停止了运动
4.下列现象中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的是( B )
A.春天,柳絮飞扬 B.夏天,槐花飘香
C.秋天,黄沙扑面D.冬天,雪花飘飘
5.如图所示,图a是一个铁丝圈,中间松松地系着一根棉线;图b是浸过肥皂水并附着肥皂液膜的铁丝圈;图c表示用手轻轻地碰一下棉线的任意一侧;图d表示这侧的肥皂液膜破了,棉线被拉向另一侧,这一实验说明了( C )
A.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B.分子间有间隙
C.分子间存在着引力
D.组成物质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二.填空
1.小青把驱蚊片放到电驱蚊器的发热板上,通电一段时间后,整个房间里就能闻到驱蚊片的气味,这种物理现象是___扩散___现象;这种现象说明大量分子在做___无规则___运动.如果驱蚊片不加热,在房间里就很难闻到驱蚊片的气味,可见,___温度___越高,这种现象就越明显.
2.吸烟有害健康。
在空气不流通的房间里,只要有一个人吸烟,整个房问就会充满烟味,这表明分子在
__________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公共场所,为了他人的健康,请你给吸烟者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_____________禁止吸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对于前一句,从物理学角度可以理解为: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_________热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快,说明当时周边的气温突然__________升高_____________.
4.“破镜不能重圆”是因为将破镜合起来时,镜子断裂处的绝大多数分子间距离较_____大_____,分子之间几乎没有_____引力______的作用.
5.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上瓶中装有空气,下瓶中装有密度较大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如果抽去中间的玻璃片后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面的瓶子里也出现了红棕色的二氧化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现象说明了_______________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