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机器人柔性臂的动力学轨迹跟踪控制
- 格式:pdf
- 大小:457.18 KB
- 文档页数:4
机器人技术中的运动轨迹控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机器人技术在各种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机器人的成功运行离不开精准的运动轨迹控制。
对于机器人控制而言,运动轨迹控制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在机器人技术中,运动轨迹控制的研究也日趋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机器人技术中的运动轨迹控制。
一、机器人状态空间模型机器人状态空间模型描述了机器人在不同时刻的状态,包括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参数。
可以通过状态空间模型来描述机器人的运动轨迹。
机器人模型是机器人运动规划、控制和仿真的重要基础。
机器人状态空间模型得出的轨迹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如连续轨迹和离散轨迹。
对于连续型轨迹,需要确定一系列路径参数,如控制点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而离散型轨迹则是一系列离散点的运动曲线的连接。
二、基础运动规划运动规划是机器人技术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从给定的初始状态到期望的目标状态,规划出使机器人实现该变化的最佳轨迹。
基础运动规划是机器人运动规划中重要的一环。
其目的在于设计机器人在二维平面上的运动轨迹,运动轨迹要满足所需的最短时间和最小加速度要求。
基础运动规划的方法有很多种,如 S 曲线、二次曲线、多项式规划等。
S 曲线是一种较为流行的运动规划方法,它被广泛应用于自动化驾驶、航空器控制、机器人运动规划等领域。
该方法通过三次样条插值来设计直线段和曲线段的运动轨迹,轨迹的速度和加速度可以通过人工设定来确定。
三、轨迹跟踪控制轨迹跟踪控制是机器人控制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该环节主要解决如何通过运动轨迹来指导机器人的运动控制。
轨迹跟踪能够将机器人的实际控制过程与给定的状态和轨迹进行比较。
当轨迹跟踪误差达到一定程度时,需要实时调整控制策略,使机器人实现最终的目标。
轨迹跟踪控制的方法主要有模型预测控制、PID控制、基于逆动力学的控制等。
其中,PID控制是应用最广泛的控制方法之一。
该方法可以通过调整位置误差、速度误差以及加速度误差来实现跟踪控制。
四、机器人路径规划机器人路径规划是机器人技术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
机器人控制中的路径跟踪算法机器人控制是现代工业和科学领域中的关键技术之一。
在许多应用中,机器人需要按照预定的路径进行移动和定位。
路径跟踪算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得机器人能够准确地跟随指定的路径。
路径跟踪算法的目标是根据机器人的当前位置和给定的轨迹,计算出使机器人能够沿着路径移动的控制信号。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考虑机器人本身的动力学模型、控制系统以及环境的不确定性。
目前,常见的路径跟踪算法包括: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算法、模型预测控制(MPC)算法和轨迹生成算法。
1. 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算法PID控制算法是最常用的路径跟踪算法之一。
它通过调整系统的比例、积分和微分参数,使机器人能够实现精确的路径跟踪。
其中,比例参数用于根据当前偏差调整机器人的速度;积分参数用于校正静态误差;微分参数用于预测机器人的运动趋势。
2. 模型预测控制(MPC)算法MPC算法是一种基于系统模型的路径跟踪算法。
它通过建立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并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机器人的轨迹,从而生成控制信号。
MPC算法能够考虑到机器人的物理限制和环境的不确定性,因此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3. 轨迹生成算法轨迹生成算法用于生成机器人的运动轨迹。
它可以根据任务需求和环境条件,生成一条使机器人能够顺利到达目标点的轨迹。
常用的轨迹生成算法包括样条插值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等。
除了上述算法,还有其他一些路径跟踪算法,如Proportional Navigation、LQR控制算法等。
这些算法在不同的应用领域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需要注意的是,路径跟踪算法的选择应根据具体应用场景来确定。
不同的机器人类型、任务需求和环境条件都会对算法的选择和参数调整产生影响。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充分考虑系统的动态特性和性能指标,并进行实验测试和优化调整。
总之,路径跟踪算法在机器人控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合适的算法选择和参数调整,可以实现机器人的准确路径跟踪,进而提高机器人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柔性机械臂的运动规划与轨迹跟踪柔性机械臂是一种具有高度自适应性和柔韧性的机器人手臂。
与传统刚性机械臂相比,柔性机械臂具有更大的工作半径和更广泛的应用领域。
然而,由于其柔性特性,柔性机械臂在运动规划和轨迹跟踪方面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运动规划是指确定机械臂在给定环境中的合理运动路径的过程。
对于柔性机械臂而言,由于其可变形的特性,运动规划更加困难。
首先,柔性机械臂的形态可以通过调整关节角度和弯曲度来变化,因此,需要在运动规划过程中考虑到其柔性特性。
其次,由于柔性机械臂的可变形性,传统的刚性机械臂的运动规划算法无法直接应用于柔性机械臂。
因此,研究人员提出了许多针对柔性机械臂的新算法,例如使用有限元分析来建模和仿真柔性机械臂的运动规划过程。
柔性机械臂的轨迹跟踪是指在给定的运动轨迹下,机械臂能够准确地跟随该轨迹的能力。
由于柔性机械臂的挠曲和摆动,其轨迹跟踪更加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许多改进算法,如自适应控制算法、预测控制算法和模糊控制算法。
这些算法通过感知和调整机械臂的运动状态,使得机械臂能够更好地跟踪给定的轨迹。
除了运动规划和轨迹跟踪,柔性机械臂还面临其他挑战。
首先,柔性机械臂的模型复杂度很高,需要建立准确的动力学和控制模型。
其次,柔性机械臂的运动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如风力和地面摩擦力。
因此,在运动规划和轨迹跟踪中,需要考虑到这些干扰因素,以保证机械臂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研究人员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案。
例如,利用传感器技术对柔性机械臂的形态和运动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和反馈控制。
此外,使用先进的控制算法和优化方法来优化运动规划和轨迹跟踪过程。
这些解决方案的实施将提高柔性机械臂的准确性、可靠性和适应性。
总结起来,柔性机械臂的运动规划和轨迹跟踪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通过不断研究和创新,我们可以克服这些挑战,提高柔性机械臂的性能和应用范围。
未来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柔性机械臂技术在工业自动化、医疗器械和救援行业中的应用。
机器人手臂的运动控制与路径规划研究一、引言机器人手臂是一种重要的高科技设备,广泛应用于生产制造、医疗卫生、航空航天、军事等领域。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机器人手臂的控制和路径规划也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对机器人手臂的运动控制与路径规划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提高机器人手臂的控制精度和效率。
二、机器人手臂的动力学原理机器人手臂的动力学原理是机器人手臂控制和路径规划的基础。
机器人手臂的动力学原理包括力学原理、运动学原理和控制原理。
机器人手臂的运动学原理主要涉及手臂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而动力学原理则涉及到机器人手臂动作中的力和力矩。
控制原理则负责控制机器人手臂的运动和力矩,以达到预定的目标。
三、机器人手臂的运动控制机器人手臂的运动控制包括控制器设计、控制策略和运动控制算法。
控制器设计涉及硬件电路的设计和软件编程的设计。
控制策略则决定了控制器对机器人手臂运动的反应方式。
基于控制策略,运动控制算法则实现了手臂的闭环控制。
机器人手臂的运动控制是机器人手臂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机器人手臂的控制性能。
四、机器人手臂的路径规划机器人手臂的路径规划是指在给定的环境中,找到一条机器人手臂规划路径,使得机器人手臂能够到达目标点并进行所需的操作。
机器人手臂的路径规划包括了环境建模、规划方法选择、运动控制算法等。
其中,环境建模是指将环境中的各种障碍物、物体位置等信息进行建模;规划方法选择则是指对于不同机器人手臂的应用环境,选择不同的路径规划方法;运动控制算法则负责将规划出的路径转换成手臂控制所需的信号,驱动机器人手臂正常运动,实现规划路径上的运动。
五、机器人手臂的应用机器人手臂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在制造业中,机器人手臂被广泛应用于组装、加工等工作。
在医疗卫生领域,机器人手臂可作为外科手术机器人,协助医生进行手术操作。
在航空航天领域,机器人手臂则可用于卫星维护、太空站装备维护等。
在军事应用领域,机器人手臂可用于侦察、炸弹处理等任务。
机械臂的动力学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工业自动化的深入推进,机械臂作为重要的执行机构,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从工业生产到医疗手术,从深海探索到太空作业,机械臂的动力学特性对其性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对机械臂的动力学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机械臂的运动性能和作业效率,还能为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提供理论支撑。
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研究机械臂的动力学特性,包括其运动学建模、动力学方程的建立与求解、以及控制策略的优化等方面。
通过对不同类型机械臂的动力学特性进行分析比较,本文旨在揭示机械臂动力学的基本规律,并探索提高机械臂运动性能的有效途径。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数学建模、仿真实验和实物测试等多种手段。
通过建立机械臂的运动学模型和动力学方程,对机械臂的运动特性进行理论分析。
利用仿真软件对机械臂的动力学特性进行仿真实验,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通过实物测试对仿真结果进行验证,并进一步优化机械臂的控制策略。
本文的研究内容将为机械臂的设计、制造和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有助于推动机械臂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本文的研究成果也将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机械臂基础知识机械臂,又称为机器人手臂,是一种能够在空间中进行复杂运动和操作的自动化装置。
它的设计灵感源于人类的手臂,通过模仿人类的肩、肘、腕等关节的运动方式,实现物体的抓取、搬运、定位等操作。
机械臂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基座、关节、连杆和末端执行器等。
基座是机械臂的固定部分,它与地面或其他固定物体相连接,为机械臂提供稳定的支撑。
关节是机械臂的转动部分,通过关节的转动,可以实现机械臂在空间中的不同姿态。
连杆则是连接关节和关节之间的部分,它承载着机械臂的运动和负载。
末端执行器是机械臂的末端部分,用于执行具体的操作任务,如抓取、搬运等。
机械臂的运动学是研究机械臂运动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到机械臂的位姿描述、关节与连杆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轨迹规划等。
柔性机械臂运动控制策略研究柔性机械臂是一种具有柔软、弹性特点的机械臂,被广泛应用于机器人领域。
其柔性结构使得机械臂能够适应复杂的工作环境,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然而,由于其结构特点,如何有效地控制柔性机械臂的运动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一种常见的柔性机械臂运动控制策略是基于传统PID控制算法的方法。
PID控制算法利用反馈控制的原理,根据实时的位置/角度误差来调整控制信号,使机械臂达到预期的运动目标。
然而,由于柔性机械臂的动力学特性复杂,PID控制算法往往无法满足高精度运动控制的需求。
因此,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改进的控制策略。
一种改进的控制策略是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的方法。
MPC方法通过对机械臂的动力学模型进行建模和预测,从而得到更加精确的控制信号。
与PID控制算法相比,MPC方法能够更好地处理柔性机械臂的非线性和时变特性,提高运动控制的精度和稳定性。
然而,MPC方法也存在计算复杂度高、实时性差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优化。
另一种改进的控制策略是基于人工智能的方法,如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
深度学习通过构建深度神经网络模型,从大量的实验数据中学习机械臂的运动规律,实现自适应控制。
强化学习则通过不断与环境交互,学习出最优的运动策略。
这些基于人工智能的方法能够克服传统控制方法的局限性,具有较好的运动控制效果。
然而,这些方法仍然存在训练时间长、模型不可解释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除了以上提到的控制策略,还有一些其他的研究方向。
例如,基于自适应控制的方法,根据实时的系统状态,自动调整控制参数以适应系统的变化;基于优化算法的方法,通过求解最优化问题,得到最优的运动规划和控制策略。
这些研究方向都在不断推动柔性机械臂运动控制策略的发展。
综上所述,柔性机械臂运动控制策略的研究涉及传统控制算法、模型预测控制、人工智能等多个方面。
不同的控制策略在柔性机械臂运动控制的精度、稳定性和实时性上都有各自的优劣。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柔性机械臂的运动控制技术会进一步突破和创新,为机器人领域的应用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六自由度空间柔性机械臂的动力学分析与控制的开题报告
1. 研究背景
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工业自动化的进一步发展,柔性机械臂作为一种新型的机器人,具有机械臂与人类肢体相似的特性,同时具有高度的柔性和灵活性,在智能
制造、物流仓储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因此,针对六自由度空间柔性机械臂的
动力学分析与控制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
2. 研究内容
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六自由度空间柔性机械臂的运动学建模与分析:建立柔性机械臂的数学模型,分析其工作空间和机构运动;
(2) 六自由度空间柔性机械臂的动力学分析:综合考虑柔性结构,建立柔性机械
臂的动力学模型,分析在工作过程中的力学特性;
(3) 六自由度空间柔性机械臂的控制算法研究:针对柔性机械臂的特点,设计控
制算法,保证柔性机械臂的运动控制效果;
(4) 六自由度空间柔性机械臂的实验验证:设计柔性机械臂的实验平台,进行机
器人的实验验证和测试。
3. 研究意义
本文研究六自由度空间柔性机械臂的动力学分析与控制,对于完善机器人控制策略,提高机器人的动作精度和稳定性,推进柔性机器人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4.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理论模型的数学推导与仿真模拟的方法,依托于计算机模拟软件,系统分析六自由度空间柔性机械臂的动力学性能,研究机械臂在不同工况下的运动学
结构特性和控制策略,最终进行实验验证。
5. 预期成果
本文的预期成果为:建立六自由度空间柔性机械臂的动态数学模型,分析机械臂工作空间、运动学特性和动力学特性,设计柔性机器人的控制算法,验证柔性机械臂
在不同操作场景下的性能和稳定性。
刚—柔耦合问题与空间多杆柔性机械臂的动力学建模理论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现代机器人技术的发展,空间多杆柔性机械臂在航天、深海探索、精密制造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这类机械臂在运动中不仅呈现出刚体动力学特性,而且由于结构柔性,其动力学行为还受到弹性变形的影响。
对刚—柔耦合问题的深入研究,以及建立准确的空间多杆柔性机械臂动力学模型,对于提高机械臂的运动精度、稳定性和控制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空间多杆柔性机械臂的动力学建模理论。
我们将回顾和梳理刚—柔耦合问题的基本概念和研究现状,分析现有动力学模型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接着,我们将基于弹性力学、多体动力学和计算机仿真技术,建立一种综合考虑刚体运动和弹性变形的动力学模型。
该模型将能够更准确地描述机械臂在运动过程中的动力学行为,为后续的轨迹规划、控制和优化提供理论基础。
本文还将对所建立的动力学模型进行实验验证。
通过对比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评估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提出改进和优化建议。
我们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空间多杆柔性机械臂的动力学建模提供新的理论和方法,推动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和应用创新。
二、刚-柔耦合问题的基础理论刚-柔耦合问题涉及机械系统中刚性部分与柔性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动力学特性。
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需要结合刚体动力学和弹性力学的基本理论,对系统的整体运动进行建模和分析。
刚体动力学是研究刚体在力和力矩作用下的运动规律的学科。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刚体的运动可以通过建立运动方程来描述,其中包含了刚体的质量、惯性矩以及所受的力和力矩。
这些方程可以通过数值方法求解,得到刚体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运动参数。
弹性力学则关注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发生的形变和应力分布。
对于柔性机械臂,其弹性形变会对整体运动产生影响,因此需要考虑其弹性特性。
在弹性力学中,物体的形变可以通过位移场来描述,而位移场满足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如平衡方程、几何方程和本构方程。
在刚-柔耦合问题中,我们需要将刚体动力学和弹性力学的基本理论相结合,建立系统的整体动力学模型。
机器人臂的运动规划与轨迹跟踪研究机器人技术在如今的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中机器人臂的运动规划与轨迹跟踪研究更是备受关注。
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不断进步,机器人臂的运动规划和轨迹跟踪不仅能够应用于工业生产中的装配和搬运工作,还可以在医疗、服务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机器人臂的运动规划是指通过算法和控制方法,使机器人臂达到所需位置和姿态。
传统的运动规划通常采用几何分析和运动学模型来完成,但随着机器人的复杂性和任务的复杂性不断增加,传统方法已经不能满足需求。
因此,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新的方法,如基于优化算法、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运动规划算法等。
这些新方法为机器人臂的运动规划提供了更高效、更灵活和更准确的解决方案。
在机器人臂的运动规划中,轨迹跟踪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轨迹跟踪是指机器人臂按照预先设定的轨迹路径执行任务。
然而,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机械系统的摩擦力等因素的存在,轨迹跟踪并不是一项容易的任务。
因此,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新的算法和控制方法,以提高机器人臂的轨迹跟踪性能。
其中,基于模型预测控制和自适应控制的方法在提高轨迹跟踪精度和鲁棒性方面表现出色。
在机器人臂的运动规划和轨迹跟踪研究中,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环境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给机器人臂的运动规划和轨迹跟踪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例如,在一个工厂生产线上,机器人臂需要及时适应环境变化和工件位置变化,以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
其次,机器人臂的动力学模型和摩擦力模型对于运动规划和轨迹跟踪来说也是一个难点。
这些模型的准确性和复杂性对于提高运动规划和轨迹跟踪的性能至关重要。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新的方法和技术。
例如,通过引入传感器和视觉系统,可以提高机器人对环境的感知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和工件位置变化。
此外,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的应用也为机器人臂的运动规划和轨迹跟踪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过训练和学习,机器人臂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任务和环境,并实现更高的运动精度和轨迹跟踪性能。
机械臂运动轨迹规划与动力学优化研究近年来,机械臂技术的发展势头迅猛。
机械臂作为一种具备高灵活性和精确度的工具,已经广泛应用于制造、装配、搬运等领域。
机械臂的运动轨迹规划和动力学优化是实现其高效工作的关键技术。
本文将从轨迹规划和动力学优化两个方面,探讨机械臂在工作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一、机械臂的运动轨迹规划机械臂的运动轨迹规划是指根据任务要求,确定机械臂在空间中的运动路径。
这一过程需要结合运动学和动力学方程,综合考虑运动的平滑性、快速性和精确性。
为了满足不同任务的要求,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轨迹规划算法,如直角坐标系下的直线轨迹规划、关节空间下的多项式插值方法等。
1. 直线轨迹规划直线轨迹规划是机械臂轨迹规划中的基本方法之一。
在这种方法中,机械臂的末端点沿着空间中的一条直线运动。
直线轨迹规划算法主要包括线性插值和样条插值两种方式。
线性插值方法较为简单,但存在运动不平滑和末端速度不连续的问题;而样条插值方法则能够克服这些问题,但计算复杂度较高。
2. 多项式插值多项式插值方法是通过建立多项式函数来描述机械臂的运动轨迹。
这种方法适用于要求速度连续且数学表示简单的轨迹规划场景。
通过选择适当的多项式次数和系数,可以得到任意形状的轨迹。
二、机械臂的动力学优化机械臂的动力学优化是为了实现机械臂运动的平衡、高速和精确等要求,需要对机械臂的动力学参数进行优化和调整。
机械臂的动力学参数优化主要包括质量、惯性、摩擦等参数的确定。
1. 质量参数的优化机械臂的质量参数对其运动性能和稳定性起到关键作用。
通过优化机械臂各个链接的质量分布,可以减小机械臂在运动过程中的惯性力矩和振动,提高运动精度。
2. 惯性参数的优化机械臂的惯性参数与其运动的加速度和惯性力矩有关。
通过对机械臂的惯性参数进行优化,可以使机械臂的运动更加平滑和高效。
3. 摩擦力参数的优化机械臂运动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摩擦力,影响其运动的平衡性和精度。
通过对机械臂的摩擦力参数进行优化,并采用合适的摩擦力补偿策略,可以提高机械臂的运动精度和响应速度。
SCARA机器人动力学参数辨识及轨迹跟踪控制方法探究一、引言SCARA(Selective Compliance Assembly Robot Arm)机器人是一种常见的工业机器人,具有高刚性和高精度的特点,在装配、焊接、喷涂等工业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为了实现机器人的精确控制,探究机器人的动力学参数辨识和轨迹跟踪控制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二、动力学参数辨识方法机器人的动力学参数辨识是指通过试验或模型计算来确定机械臂的动力学参数,包括质量、惯性矩阵和关节摩擦力等。
常用的参数辨识方法有逆动力学方法、最小二乘法和辨识模型拟合法等。
1.逆动力学法逆动力学法是一种基于测量输入输出信号的方法,通过测量机器人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信息,利用动力学方程求解未知参数。
该方法需要精确的测量设备和较高的计算能力,但可以得到较精确的参数预估结果。
2.最小二乘法最小二乘法是一种统计学中常用的参数预估方法,通过最小化实际输出值与模型猜测值之间的差异来确定动力学参数的预估值。
该方法不需要测量输入信号,但需要对机器人的动力学方程进行显式建模,且对噪声敏感。
3.辨识模型拟合法辨识模型拟合法是一种基于数据采集的非参数辨识方法,通过采集机器人在不同工作空间中的输入输出数据,利用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拟合方法来确定动力学参数。
该方法不需要对机器人的动力学方程进行显式建模,有较好的适用性。
三、轨迹跟踪控制方法轨迹跟踪控制是指将机器人的末端执行器按照给定的轨迹进行精确控制,并实现高精度的姿态和位置跟踪。
常用的轨迹跟踪控制方法有PID控制、模型猜测控制和自适应控制等。
1.PID控制PID控制是一种经典的反馈控制方法,通过比较机器人的实际运动状态与期望轨迹来调整控制量,使机器人能够跟踪给定轨迹。
PID控制简易易实现,但对于非线性系统和参数变化较大的系统效果较差。
2.模型猜测控制模型猜测控制是一种基于系统状态猜测的控制方法,通过建立机器人的数学模型来猜测将来一段时间的系统状态,并依据期望轨迹进行优化控制。
机器人运动学与动力学的轨迹规划近年来,机器人技术越来越受到关注,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工业制造、医疗保健、农业等。
机器人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
在机器人的路径规划中,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特性对于实现精确且高效的轨迹规划至关重要。
在机器人运动学中,研究的是机器人的位置和位姿的数学描述,包括了关节坐标和笛卡尔坐标系两种描述方法。
关节坐标系通过机器人的关节角度来描述机器人的位置和姿态,而笛卡尔坐标系则通过机器人的位姿参数来描述。
在进行轨迹规划时,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可以用来计算机器人在关节空间和笛卡尔空间中的运动路径。
运动学模型的好处在于能够将机器人的轨迹规划问题转化为几何学问题,从而简化了路径规划的计算过程。
与运动学不同,机器人的动力学研究的是机器人的运动与力之间的关系。
动力学模型可以描述机器人在进行运动时所受到的力和力矩。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需要考虑到机器人的质量、惯性、摩擦等因素,从而能够更精确地预测机器人的运动特性。
在轨迹规划中,动力学模型可以用来优化机器人的运动轨迹,以实现更加平稳、高效的运动。
轨迹规划是机器人运动控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考虑到多种因素。
其中,避障是轨迹规划中常见的挑战之一。
通过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可以根据机器人的运动特性预测其可能的运动轨迹,并在规划路径时避开障碍物,以确保机器人的安全运行。
此外,路径规划还需要考虑到机器人的速度、加速度限制等因素,以保证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的动力学特性不会过于剧烈,从而降低机器人运动的顺滑性和精度。
机器人的轨迹规划可以使用多种方法,常见的包括解析法、优化法和仿真法等。
解析法是利用运动学和动力学方程直接求解轨迹规划问题,以得到机器人的运动方程和运动控制模型。
优化法则是通过设定优化目标和约束条件,利用优化算法求解最优的机器人路径规划问题。
仿真法则是通过建立机器人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并在计算机中进行仿真,模拟机器人在不同环境下的运动情况,以寻找最佳的轨迹规划方案。
空间机器人柔性臂的动力学轨迹跟踪控制a丁希仑 王树国 蔡鹤皋(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 150001)摘 要 机器人柔性臂控制问题是目前机器人研究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本文运用基于关节的求逆技术,得到了有关大质量负载的空间机器人柔性臂动力学轨迹跟踪非线性控制问题的有效方法,并以一平面二杆空间机器人柔性臂为例进行了控制的仿真研究.仿真研究的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良好的控制效果.关键词 柔性机械臂,动力学,轨迹跟踪控制1 引言空间机器人操作臂一般具有自身质量较小、手臂长、负载大、微重力等特点,结构(主要是臂杆)带有柔性,因此,考虑臂杆柔性空间机器人机械臂动力学控制问题的研究非常重要.以往许多研究者在进行柔性臂动力学控制的研究时,主要考虑把柔性臂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线性化,从而使用比较成熟的线性控制方法,但这样很难保证控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1,2].同时,在给定柔性机械臂期望的运动轨迹的情况下,为了解决其轨迹跟踪控制问题,在非线性处理中,必须考虑零动力学,它对研究跟踪控制的稳定性问题是非常有用的.可以表明,与柔性机械臂相关的任何有意义的输出限定将导致不稳定的零动力学[3].考虑到以上所存在的问题,本文采用基于关节求逆的非线性控制方法.其对抑制柔性臂振动和解决柔性机械臂精确的轨迹跟踪问题是非常有效的.该方法能始终保持稳定性,并且应用非线性反馈克服了典型的关节变量线性反馈的性能局限.2 动力学建模本文采用Lag range 方程结合模态展开法推导空间机器人柔性机械臂的动力学模型.La-grange 第二方程的一般形式为d d t ( T p a i )- T p i + V p i =- R p a i+Q i ,(i =1,2,…,n )(1)其中T ,V ,R 分别为系统的动能、势能和Reyleigh 耗散函数,Q i 为除了粘滞阻力外与其他非有势力对应的广义力,p i 为系统的广义坐标,p =H F.取臂杆变形为末端带有集中质量的悬臂梁的形式.设臂杆k 取s k 阶模态,在其上任一点x k 处的变形u k (x k ,t )=6s kj =1U kj (x k )F kj (t ),(k =1,2,…,n )(2)其中U kj (x k )为臂杆k 模态形状函数,F kj (t )为与U kj (x k )对应的模态系数.1997年7月机器人 ROBOT July ,1997a 1996-04-26收稿根据(1)式的Lagrange 方程,经过复杂的推导和整理,可以得到如下一般的闭合形式的柔性臂动力学非线性方程:M H H M H F M H F M F F H b Fb +7(H ,F ,H a ,F a )=T (3)其中M p ×p =M H H M H F M H F M F F 为正定、对称、时变的质量矩阵,7p ×1(H ,F ,H a ,F a )为包含哥氏力、离心力和弹性力等的变量耦合列阵,T p ×1为外加力矩列阵,p =n +2n k =1S k .3 动力学控制(3)式中7、T 可以写成7=7172,T =S 0,则(3)式能分为以下两部分:M H H H b +M H F F b +71=S (4)M H F H b +M F F Fb +72=0(5)令Hb =G ,则(4)式成为S =M H H G +M H F F b +71(6)而由(5)式可以得到H b =G (7)F b =H F a +R F +#G (8)其中#=-M F F -1M H F ,因为72(H ,F ,H a ,F a )为包含哥氏力、离心力和弹性力等的变量耦合列阵,总可以找到H 使之满足H F a =-M F F -172-R F ,R =-M F F -1K ,K 为弹性系数矩阵.为了使操作臂跟踪期望的轨迹H des (t ),我们选择新的输入G =H b des +k X (H a des -H a )+k M (H des -H )(9)其中k X 、k T 为使系统(7)的极点位于左半复平面的反馈增益矩阵.这样(7)~(9)式就构成了我们基于关节求逆的控制方案.据文献[4],通过研究(7)式和(8)式构成的系统的零动力学可以证明整个闭环系统是稳定的.4 仿真研究用图1所示一平面二杆空间柔性机械臂(前杆刚性、末杆柔性)为例进行仿真研究.柔性杆变形取前两阶模态.已知系统的物理参数:臂杆长度分别为l 1=l 2=2.0m ,单位臂长质量为Q =0.5kg /m ,抗弯弹性常数E I =200.0Nm 2,转动惯量分别为J 1=1.2kg m 2,J 2=0.2kgm 2,末端集中质量M =500.0kg .在给定k X = 1.200 1.2,k T =0.6000.6及期望的关节轨迹H des 的情况下,在SGI 工作站上得到的仿真结果如图2~图6所示,仿真用时15′10″.5 结论通过仿真结果知,本文所用方法对抑制柔性臂振动和解决柔性机械臂精确的轨迹跟踪问题非常有效.而且,该方法稳定性好,并除去通常所要进行的繁琐的、有时往往是很不精确的模型简化及线性化的过程,使方法更趋于实用.此外,本文所进行的研究表明该方法也同样适用257第19卷第4期丁希仑等: 空间机器人柔性臂的动力学轨迹跟踪控制图1柔性臂的运动学描述 图2关节1期望与实际的关节响应 图3关节2期望与实际的关节响应图4 柔性臂的末端位置误差 图5 关节1的控制力矩 图6 关节2的控制力矩于其他多杆柔性机械臂的动力学控制.参 考 文 献1 Yuan B S,Book W J,Siciliano B.Direct Adaptive Control of a On e-lin k Flexible Arm w ith Track ing.Journ al of Robotic Sys tems ,1989,(6):663~6802 Eric Kubica ,David Wang .A Fuz zy Control Strategy for a Flexible Sing le Link Robot .IEEE T ransactions on Rob otics an d Automation,1993,2(2):236~2413 De Luca A,Lucibello P,Vlivi G.Inversion Techn iques for T rajectory Control of Flexible Robot Arm s.J ournal of Robotic S ystems ,1989,6(4):325~3444 Aless andr o De L uca,Bruno S iciliano.Inversion-based Nonlinear C on tr ol of Rob otic Arms w ith Flexible Links.Journal of Guidan ce ,Control and Dynamics ,1993,16(6):1169~1176(下转第281页)258 机 器 人1997年7月5 王 炎,邓宗全等.管道内壁视觉装置.机器人,1994,16(6):3446 付京逊等.机器人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214~223THE RESEARCH OF ANTICORROSIVE COATING ROBOTIN SMALL -DIAMETER PIPELINEDEN G Zongquan WANG Yongfu ZHANG Xiaohua et al .(De p t .M echanical E ng ineering ,H ar bin I natitute of T echnology 150001)ZHANG Shux ia HE Ruiquan(Daqing Oil Field Construction Comp any ) Abstract T he ant icor ro sive coat ing o per atio n fo r t he butt w eld wher e two pipes ar e co nnected in small -di-ameter pipeline is a difficult pr obem.T he author s made o ut a in-pipe coat ing r obot used in U 75pipe. Key words I n-pipe r obo t,antico rr osive jo b作者简介 邓宗全:男,39岁,硕士,教授.研究领域:机器人机构学. 王永福:男,24岁,硕士.研究领域:管内作业机器人. 张晓华:男,35岁,副教授.研究领域: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 (上接第258页)THE DYNAMIC TRACKING CONTROL OF SPACE ROBOTFLEXIBLE MANIPULATORDING Xilun W ANG Shuguo CAI Hegao(The I nstitu te o f Robot Research ,H I T 150001) Abstract T he contr ol of flex ible m anipulator is an impo rt ant and difficult pro blem in t he field o f ro botics resear ch at present.In this paper ,using t he joint inv ersio n-based t echnique ,the effect ive no nlinear contr ol method w as o bt ained to solve t he tr acking pr oblem of space flex ible manipulat or w ith big pay lo ad ,and the mehod w as simulat ed w it h a plane space flex ible manipulat or with tw o links as an ex ample .T he simulat ion result sho w s t ha t the method has high r eliability and g ood contr ol effect . Key words F lex ible manipulato r ,dynamics,tr acking co nt ro l作者简介 丁希仑:男,27岁,博士生.研究领域:空间机器人柔性臂动力学研究与控制. 王树国:男,36岁,教授.研究领域:机器人机构学,机器人动力学控制与仿真. 蔡鹤皋:男,60岁,教授.研究领域:机器人技术,传感器技术.281第19卷第4期邓宗全等: 小口径管内补口作业机器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