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部感染真菌
- 格式:ppt
- 大小:54.50 KB
- 文档页数:13
fungal infection常见释义
Fungal infection,即真菌感染,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疾病。
真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种类繁多,其中一些真菌可以感染人体并引起疾病。
根据感染部位的不同,真菌感染可以分为浅部真菌感染和深部真菌感染。
浅部真菌感染主要指皮肤、毛发和指甲等部位的感染,如脚气、股癣、甲癣等。
这些感染通常不会引起严重的健康问题,但会给患者带来不适。
深部真菌感染则是指侵犯人体内部器官的感染,如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等。
这些感染往往比较严重,需要及时治疗,否则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常见的真菌感染病原体包括念珠菌、隐球菌、曲霉菌等。
这些病原体通常通过空气、水源或接触传播,尤其是在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中更容易引起感染。
例如,对于长期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或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真菌感染的风险增加。
为了预防和治疗真菌感染,首先需要了解其症状和传播途径。
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咳痰、胸痛、呼吸困难等,有时还可能出现皮疹、瘙痒等症状。
在治疗方面,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
同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增强免疫力、避免接触污染水源等措施也有助于预防真菌感染的发生。
总之,Fungal infection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对人类的健康具有一定的影响。
了解真菌感染的传播途径、症状和治疗方法对于预防和治疗这种疾病至关重要。
同时,加强个人卫生和增强免疫力也是预防真菌感染的重要措施。
第33章主要致病性真菌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称为真菌病(mycoses)。
在10万种以上的真菌中,能引起人类真菌病的真菌只有几百种,其中90%的人类真菌病仅由几十种真菌所引起,绝大多数病原性真菌自然存在于水、土壤和有机废料中,然而,发病率最高的念珠菌病和皮肤癣病则是由人体的正常菌群的真菌引起。
真菌可以引起表面感染、皮肤感染、皮下组织感染、深部感染和条件致病性感染,而且,几种真菌感染可以重叠出现。
真菌按其侵犯的部位和临床表现,可分为浅部感染真菌、深部感染真菌和条件致病性真菌。
第一节浅部感染真菌一、表面感染真菌这类真菌主要寄居于人体皮肤和毛干的最表层。
因不接触组织细胞,很少引起宿主细胞反应。
这类真菌在我国主要有秕糠马拉癣菌(Malassezia furfur),可引起皮肤表面出现黄褐色的花斑癣,如汗渍斑点,俗称汗斑。
此菌具嗜脂性。
有报道从92%正常人头皮、躯干、面部、四肢等部位分离出。
诱发因素为高温多汗。
由于此菌能产生对黑色素细胞有抑制作用的二羧酸,使花斑癣局部色素减退。
此菌有粗短、分枝的有隔菌丝和成丛的酵母样细胞。
患者皮肤用Wood灯紫外线波长365nm照射或刮取鳞屑照射,能发出金黄色荧光,有助于诊断。
二、皮肤癣真菌引起皮肤浅部感染的真菌主要是一些皮肤癣菌(dermatophytes)。
皮肤癣菌有嗜角质蛋白的特性,是寄生与皮肤角蛋白组织的浅部真菌,使其侵犯部位只限于角化的表皮、毛发和指(趾)甲,而病理变化是由真菌的增殖及其代谢产物刺激宿主引起的反应。
简称为癣(tinea),包括体癣、股癣、手癣、足癣、甲癣、头癣等。
特别是手足癣是人类最多见的真菌病。
皮肤癣菌大约有40多个种,分属于三个菌属:毛癣菌属(Trichophyton)、表皮癣菌属(Epidermophyton)和小孢子癣菌(Microsporum)。
皮肤癣菌可在沙保培养基上生长,形成丝状菌落。
根据菌落形态、颜色和所产生的大分生孢子,可对皮肤癣菌作出初步鉴定(图33-1)、(表33-1)。
《浅部真菌病及深部真菌病分离菌株细胞外水解酶活性测定》篇一一、引言真菌病,根据感染深度可分为浅部真菌病和深部真菌病。
这两类疾病均由不同种类的真菌引起,其致病机理和临床表现各异。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对分离出的菌株进行细胞外水解酶活性的测定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对浅部及深部真菌病分离菌株的细胞外水解酶活性进行测定,以期为真菌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依据。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1)菌株来源:本研究所用菌株均为临床分离的浅部及深部真菌病病原菌。
(2)试剂与仪器:各种生化试剂、酶活性检测试剂盒、显微镜、酶标仪等。
2. 方法(1)菌株培养与分离:将临床标本接种于特定培养基上,进行菌株的分离与纯化。
(2)酶活性检测:采用酶活性检测试剂盒,对分离出的菌株进行细胞外水解酶活性的测定。
(3)数据分析:将所得数据用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各菌株的酶活性差异。
三、实验结果1. 浅部真菌病菌株的酶活性通过酶活性检测,我们发现浅部真菌病菌株主要产生蛋白酶和脂酶。
其中,某些菌株的蛋白酶活性较高,可能与其对皮肤角质层的破坏能力有关;而某些菌株的脂酶活性较高,可能与其在皮肤表面寄生和繁殖的能力有关。
2. 深部真菌病菌株的酶活性深部真菌病菌株主要产生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
这些酶在真菌侵入机体组织时,有助于其破坏宿主细胞,从而在体内繁殖。
我们发现不同菌株的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活性存在较大差异,这可能与各菌株的致病力和毒力有关。
3. 酶活性与菌株致病力的关系通过对比浅部与深部真菌病菌株的酶活性,我们发现深部真菌病菌株的酶活性普遍较高,这可能与它们在体内更强的生存和繁殖能力有关。
此外,我们还发现某些特定酶活性的菌株具有较高的致病力,这为今后研究真菌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讨论本文通过对浅部及深部真菌病分离菌株的细胞外水解酶活性进行测定,了解了各菌株的酶活性特点及其与致病力的关系。
然而,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真菌感染的分类及症状真菌感染性疾病根据真菌侵犯人体的部位分为4类:浅表真菌病、皮肤真菌病、皮下组织真菌病和系统性真菌病;前二者合称为浅部真菌病,后二者又称为深部真菌病。
浅部真菌(癣菌)仅侵犯皮肤、毛发和指(趾)甲,而深部真菌能侵犯人体皮肤、黏膜、深部组织和内脏,甚至引起全身播散性感染。
深部真菌感染肠道即表现为真菌性肠炎,可独立存在如婴儿念珠菌肠炎,或为全身性真菌感染的表现之一,如艾滋病并发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
1.浅表真菌病感染仅仅局限于皮肤角质层的最外层,极少甚至完全没有组织反应,感染毛发时也只累及毛发表面,很少损伤毛发。
主要包括:花斑癣、掌黑癣和毛结节菌病。
2.皮肤真菌病感染累及皮肤角质层和皮肤附属器,如毛发、甲板等,能广泛破坏这些组织的结构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宿主免疫反应;这类真菌感染中最常见的是皮肤癣菌病,其他真菌引起的感染还包括皮肤念珠菌病等。
皮肤癣菌病根据不同的发病部位可以分为足癣(俗称“脚气”)、手癣、体癣、股癣、甲癣以及头癣等各类癣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是最常见的真菌性疾病,发病率高。
3.皮下真菌病感染皮肤、皮下组织,包括肌肉和结缔组织,一般不会经血液流向重要脏器播散;但有些感染可以由病灶向周围组织缓慢扩散蔓延,如足菌肿等;也有些则沿淋巴管扩散,如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
免疫受损患者的皮下真菌具有潜在的播散全身的危险。
4.系统性真菌病除侵犯皮肤和皮下组织外,还累及组织和器官,甚至引起播散性感染,又称为侵袭性真菌感染。
近年来,随着高效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抗恶性肿瘤药物的广泛应用,器官移植、导管技术以及外科其他介入性治疗的深入开展,特别是AIDS的出现,条件致病性真菌引起的系统性真菌病日益增多,新的致病菌不断出现,病情也日趋严重。
主要包括念珠菌病、曲霉病、隐球菌病、接合菌病和马内菲青霉病等。
后二者为深部真菌病,其感染危害最大,也是院内感染类型之一,其临床症状体征无特异性,缺乏有效诊断工具,病程进展快,预后差,预防性治疗和经验性治疗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皮肤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及常用药物介绍皮肤真菌感染可分为浅部及深部二大类。
浅部真菌病主要包括皮肤癣菌病如手癣、足癣、体癣、股癣、甲癣及头癣等,还有念珠菌病和花斑糠疹等,临床很常见。
深部真菌病主要是皮下真菌病如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等,较为少见。
绝大多数限局性浅表的真菌感染都可使用外用抗真菌制剂治疗。
这类外用药物较多,常用的有咪唑类药物如咪康唑、联苯苄唑、益康唑、酮康唑和克霉唑等。
丙烯胺类药物如特比萘芬、萘替芬等,还有吗啉类阿莫罗芬和环吡酮胺等。
水酸、苯甲酸、十一烯酸、冰醋酸等兼有角质溶解和抑真菌作用,也常用于治疗。
剂型有乳膏、软膏、散剂、凝胶剂、溶液剂等(关于制型的选择)。
为了防止复发,治疗在感染症状消失后需再维持1~2周。
为了减轻炎症反应,抗真菌外用制剂可与糖皮质激素配合成复合制剂,如益康唑曲安奈德软膏,复方酮康唑软膏等,由于并用的是中效至强效激素,因此此类复方制剂不能用于皮肤薄嫩处,更不能长期使用,以免产生皮肤萎缩等不良反应。
对于顽固、泛发或有免疫功能缺陷的病例,可选用系统抗真菌药物治疗。
如伊曲康唑一日100mg,连续15日,或100~200mg/次,一日2次,连续7天。
也可用特比萘芬250mg/日,1~2周。
头癣及其药物治疗头癣(tinea capitis)是由皮肤癣菌感染头皮及毛发所致的疾病。
根据致病菌种类和宿主反应性不同可分为黄癣、白癣、黑点癣以及脓癣。
头癣应采取综合治疗,即口服药物,外用药物以及剃发消毒联合应用。
各项措施需配合进行,不可偏废,以免造成治疗失败。
口服药物灰黄霉素为首选药,儿童一日15~20mg/kg口服,成人0.6~0.8g/日,分3次口服,连续服药3~4周。
若对灰黄霉素过敏或治疗失败的病例,可采用伊曲康唑、特比萘芬或氟康唑口服。
伊曲康唑成人一日100~200 mg,儿童一日3~5 mg/kg,,餐后立即服用,疗程4~6周。
特比萘芬成人一日250mg,儿童体重小于20kg者,一日62.5mg,体重20~40kg,一日125mg,疗程4~6周。
浅部真菌病的健康教育浅部真菌病是一类常见的真菌感染疾病,主要包括指甲菌病、足癣、股癣等。
虽然这种病不会威胁生命,但是如果不及时治疗,会给患者带来很多不便和困扰。
因此,进行健康教育,增强人们的预防和识别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对于浅部真菌病,我们需要了解它的传播途径。
这类疾病主要通过与感染者的皮肤或者是其精神、衣物、床被等日常物品的接触等途径传染。
因此,为了预防这种疾病,我们需要注意日常个人卫生,不与生病的人共用毛巾、洗脚盆、鞋袜等物品。
使用公共设施时,务必注意穿上鞋子,防止感染足癣等疾病。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这类疾病的症状表现,以便及时发现和诊治。
浅部真菌病的症状通常表现为局部皮肤发红、剥脱,出现小水疱和瘙痒等症状,指甲菌病则会使指甲变形、变色且厚硬掉落。
患者在发现这类症状后,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接受正规的诊治,切勿盲目使用药物,以免造成自身药物过敏反应。
此外,我们还需要了解这类疾病的治疗方法。
浅部真菌病除了定期保持身体卫生外,还可以使用药物进行治疗。
治疗药物一般有外用和口服两种,其中外用药物主要用来治疗病灶较小的浅部真菌病,口服药物一般用于治疗病灶较广或病情较严重的疾病。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药物必须要有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购买和使用。
最后,要坚持日常的预防行为。
除了定期保持身体卫生和勤洗澡换衣外,我们还可以采取一些其他的预防措施,比如避免潮湿环境的长时间处于艰难地劳动和运动,不要穿过于密闭的鞋子,以免制造有利于真菌生长的环境。
此外,我们还要定期检查身体皮肤和指甲的情况,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以避免疾病扩散和加重。
总之,浅部真菌病的健康教育应该加强。
通过对这类疾病的传播途径、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类疾病,提高我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同时,我们还需要时时刻刻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增强身体免疫力,防止疾病的侵袭。
真菌感染的症状图片
一、概述
真菌感染是什么症状呢?首先大家要知道的是什么是真菌,才能进一步知道它所引起的感染症状。
真菌其实是一种真核生物,它的主要生存方式就是通过寄生或者腐生生存,所以它很大可能会寄生在人体皮肤上而生存下来。
因为寄生就是真菌从人体吸取营养生存,这样人体的皮肤就会受到侵犯,并且由真菌寄生在人体的不同部位而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
比如寄生在肠部就是真菌性肠炎,属于深部真菌病。
二、步骤/方法:
1、浅部真菌主要寄生在人体的表面皮肤、毛发、手指甲和脚趾甲,这样就会引起这些皮肤出现病症:真菌所接触到的部位都会出现明显的红斑,并且会有严重的脱皮现象,甚至还会出现皮肤瘙痒,并且越抓越痒。
在冬季出现这个现象往往会以为这是干燥脱皮。
如果干燥脱皮很快就会好的。
2、深部真菌主要寄生在人体的内部皮肤、黏膜、内脏等深部组织,这样往往会引起人体全身性感染,而表现出如下症状:深部真菌感染最常见的就是真菌性肠炎。
大多数患者会有肌肉抽搐或者抽动症状,并且受伤的部位还会有渗出物或者脱落的组织块,这就应该及时做个医学检查。
3、浅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症状就是红斑、脱皮和发痒,这都能表
面肉眼看出来,深部真菌感染必须要慎重做个详细细菌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才能确诊。
所以说真菌感染这个病症不能忽视。
特别是发现真菌感染的皮肤出现渗出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用抗生素配合治疗。
三、注意事项:
因为真菌是寄生存在的,所以大家平时要保持容易感染的部位干燥清洁,经常用肥皂水洗手,才能避免接触到真菌。
一旦被真菌寄生,必须要及时用克霉唑乳膏搽,并且保持皮肤干燥才能好得快!。
荧光染色法在浅部真菌检验中的应用
浅部真菌感染是指真菌进入宿主体内以感染皮肤、毛发、指甲或黏膜等浅部组织的疾病,临床上常见的浅部真菌感染包括白癜风、皮肤癣、顽固性皮肤炎等。
荧光染色法是一种用于检测真菌感染的常见方法之一,在浅部真菌检验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荧光染色法在浅部真菌检验中的应用。
一、荧光染色法的基本原理
荧光染色法是一种基于荧光原理的染色方法,其中荧光染料被用于特定的细胞结构的可视化。
在真菌检测中,荧光染色法被广泛用于检测真菌细胞结构和组分。
进一步说,荧光染色法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真菌,并可以帮助确定真菌感染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二、荧光染色法的现场应用
荧光染色法在现场应用时非常方便,需要用到的材料有:荧光染料、荧光显微镜、尖头吸管等。
首先,将样品吸到尖头吸管的尖端,然后涂上荧光染料,必要时可以用位置标记追踪样品的位置。
待置于荧光显微镜下,借助紫外光照射观察并识别样品。
荧光染色法有很多优点,如能够在体内和环境中快速准确诊断真菌感染,在判别不同类型的真菌方面准确性高,同时还能够在遵循标准操作过程的情况下、在较大范围内检测样本。
荧光染色法在浅部真菌检查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对皮肤、毛发、指甲等浅部组织进行快速定位和细胞分析。
荧光染色法还可以用于检测带状疱疹病毒、病毒性角膜炎等感染。
总之,荧光染色法在浅部真菌检验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能够快速、准确地确定真菌感染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并能够指导临床治疗和预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