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部真菌病
- 格式:ppt
- 大小:1.61 MB
- 文档页数:37
fungal infection常见释义
Fungal infection,即真菌感染,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疾病。
真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种类繁多,其中一些真菌可以感染人体并引起疾病。
根据感染部位的不同,真菌感染可以分为浅部真菌感染和深部真菌感染。
浅部真菌感染主要指皮肤、毛发和指甲等部位的感染,如脚气、股癣、甲癣等。
这些感染通常不会引起严重的健康问题,但会给患者带来不适。
深部真菌感染则是指侵犯人体内部器官的感染,如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等。
这些感染往往比较严重,需要及时治疗,否则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常见的真菌感染病原体包括念珠菌、隐球菌、曲霉菌等。
这些病原体通常通过空气、水源或接触传播,尤其是在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中更容易引起感染。
例如,对于长期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或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真菌感染的风险增加。
为了预防和治疗真菌感染,首先需要了解其症状和传播途径。
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咳痰、胸痛、呼吸困难等,有时还可能出现皮疹、瘙痒等症状。
在治疗方面,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
同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增强免疫力、避免接触污染水源等措施也有助于预防真菌感染的发生。
总之,Fungal infection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对人类的健康具有一定的影响。
了解真菌感染的传播途径、症状和治疗方法对于预防和治疗这种疾病至关重要。
同时,加强个人卫生和增强免疫力也是预防真菌感染的重要措施。
皮肤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与常用药物介绍皮肤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及常用药物介绍皮肤真菌感染可分为浅部及深部二大类。
浅部真菌病主要包括皮肤癣菌病如手癣、足癣、体癣、股癣、甲癣及头癣等,还有念珠菌病和花斑糠疹等,临床很常见。
深部真菌病主要是皮下真菌病如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等,较为少见。
绝大多数限局性浅表的真菌感染都可使用外用抗真菌制剂治疗。
这类外用药物较多,常用的有咪唑类药物如咪康唑、联苯苄唑、益康唑、酮康唑和克霉唑等。
丙烯胺类药物如特比萘芬、萘替芬等,还有吗啉类阿莫罗芬和环吡酮胺等。
水酸、苯甲酸、十一烯酸、冰醋酸等兼有角质溶解和抑真菌作用,也常用于治疗。
剂型有乳膏、软膏、散剂、凝胶剂、溶液剂等(关于制型的选择)。
为了防止复发,治疗在感染症状消失后需再维持1~2周。
为了减轻炎症反应,抗真菌外用制剂可与糖皮质激素配合成复合制剂,如益康唑曲安奈德软膏,复方酮康唑软膏等,由于并用的是中效至强效激素,因此此类复方制剂不能用于皮肤薄嫩处,更不能长期使用,以免产生皮肤萎缩等不良反应。
对于顽固、泛发或有免疫功能缺陷的病例,可选用系统抗真菌药物治疗。
如伊曲康唑一日100mg,连续15日,或100~200mg/次,一日2次,连续7天。
也可用特比萘芬250mg/日,1~2周。
头癣及其药物治疗头癣(tinea capitis)是由皮肤癣菌感染头皮及毛发所致的疾病。
根据致病菌种类和宿主反应性不同可分为黄癣、白癣、黑点癣以及脓癣。
头癣应采取综合治疗,即口服药物,外用药物以及剃发消毒联合应用。
各项措施需配合进行,不可偏废,以免造成治疗失败。
口服药物灰黄霉素为首选药,儿童一日15~20mg/kg口服,成人0.6~0.8g/日,分3次口服,连续服药3~4周。
若对灰黄霉素过敏或治疗失败的病例,可采用伊曲康唑、特比萘芬或氟康唑口服。
伊曲康唑成人一日100~200 mg,儿童一日3~5 mg/kg,餐后立即服用,疗程4~6周。
特比萘芬成人一日250mg,儿童体重小于20kg 者,一日62.5mg,体重20~40kg,一日125mg,疗程4~6周。
真菌感染的分类及症状真菌感染性疾病根据真菌侵犯人体的部位分为4类:浅表真菌病、皮肤真菌病、皮下组织真菌病和系统性真菌病;前二者合称为浅部真菌病,后二者又称为深部真菌病。
浅部真菌(癣菌)仅侵犯皮肤、毛发和指(趾)甲,而深部真菌能侵犯人体皮肤、黏膜、深部组织和内脏,甚至引起全身播散性感染。
深部真菌感染肠道即表现为真菌性肠炎,可独立存在如婴儿念珠菌肠炎,或为全身性真菌感染的表现之一,如艾滋病并发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
1.浅表真菌病感染仅仅局限于皮肤角质层的最外层,极少甚至完全没有组织反应,感染毛发时也只累及毛发表面,很少损伤毛发。
主要包括:花斑癣、掌黑癣和毛结节菌病。
2.皮肤真菌病感染累及皮肤角质层和皮肤附属器,如毛发、甲板等,能广泛破坏这些组织的结构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宿主免疫反应;这类真菌感染中最常见的是皮肤癣菌病,其他真菌引起的感染还包括皮肤念珠菌病等。
皮肤癣菌病根据不同的发病部位可以分为足癣(俗称“脚气”)、手癣、体癣、股癣、甲癣以及头癣等各类癣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是最常见的真菌性疾病,发病率高。
3.皮下真菌病感染皮肤、皮下组织,包括肌肉和结缔组织,一般不会经血液流向重要脏器播散;但有些感染可以由病灶向周围组织缓慢扩散蔓延,如足菌肿等;也有些则沿淋巴管扩散,如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
免疫受损患者的皮下真菌具有潜在的播散全身的危险。
4.系统性真菌病除侵犯皮肤和皮下组织外,还累及组织和器官,甚至引起播散性感染,又称为侵袭性真菌感染。
近年来,随着高效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抗恶性肿瘤药物的广泛应用,器官移植、导管技术以及外科其他介入性治疗的深入开展,特别是AIDS的出现,条件致病性真菌引起的系统性真菌病日益增多,新的致病菌不断出现,病情也日趋严重。
主要包括念珠菌病、曲霉病、隐球菌病、接合菌病和马内菲青霉病等。
后二者为深部真菌病,其感染危害最大,也是院内感染类型之一,其临床症状体征无特异性,缺乏有效诊断工具,病程进展快,预后差,预防性治疗和经验性治疗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皮肤科真菌皮肤病浅部真菌病的诊疗护理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叫真菌性疾病(funga1diseases),又分为浅部真菌病(superficia1mycosis)和深部真菌病(deepmycosis)两大类。
浅部真菌病主要由皮肤癣菌、念珠菌、霉菌、马拉色菌等感染光滑皮肤、黏膜、手足、头部、躯干、指(趾)甲、毛发所致,也称为“癣1【病因及发病机制】浅部真菌病在世界各地区均有发生,在我国也是常见多发病。
它主要是由寄生于角蛋白组织的致病真菌所引起的皮肤病。
按其侵犯部位差别,临床可分为头癣、体癣、股癣、手足癣、甲癣和花斑糠疹等。
【临床类型及表现】1头裤本病系发生于头部皮肤和毛发的浅部真菌病,是儿童常见的头皮皮肤痹菌感染,在我国头癣基本分为四型,即黄癣、白癣、黑点癣和脓癣。
(1)黄癣:黄癣的病菌是黄癣菌及其变种。
主要流行在农村,多见于7〜13岁儿童,但成人和青少年也可发生。
本病起初皮损为丘疹或脓疱,以后干燥结痂,颜色淡黄。
痂可蔓延扩大,大小如黄豆或更大,外观与蝶形相似,周边稍稍隆起,中央略凹陷,其间有毛发贯穿,系由黄癣菌集团、皮脂、鳞屑以及尘埃等组成,乃黄癣的重要特征,对诊断有帮助。
如不医治可破坏毛囊,愈后遗留萎缩性瘢痕。
黄癣自觉症状痒,病程缠绵,若不医治,直至成人也无法自愈。
有糜烂化脓者,可伴发颈部淋巴结肿大。
除头部以外,面部、颈部、躯干及甲偶尔见被波及。
病情较重者,还可引发变态反应,全身出现的皮疹,则称癣菌疹。
(2)白癣:白癣是头癣的主要临床类型,犬小抱子菌是其主要致病菌。
往往在城镇托儿所或小学校园引起流行。
几乎均是儿童期发病。
头皮损害为鳞屑斑片,小者如蚕豆,大的似钱币,日久蔓延、扩大成片,多呈不规则形状。
病变处炎症反应不显著,但境界尚分明。
患处毛发靠近头皮的毛干外面可见白色菌鞘,此物也是真菌所形成,被视为本病特征之一。
患者自觉痒或无明显症状,病程为慢性经过,不经医治,往往到青春期可以自愈。
这可能与青年人皮脂分泌旺盛、局部游离脂肪酸浓度增高以抑制真菌有关。
真菌感染的症状图片
一、概述
真菌感染是什么症状呢?首先大家要知道的是什么是真菌,才能进一步知道它所引起的感染症状。
真菌其实是一种真核生物,它的主要生存方式就是通过寄生或者腐生生存,所以它很大可能会寄生在人体皮肤上而生存下来。
因为寄生就是真菌从人体吸取营养生存,这样人体的皮肤就会受到侵犯,并且由真菌寄生在人体的不同部位而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
比如寄生在肠部就是真菌性肠炎,属于深部真菌病。
二、步骤/方法:
1、浅部真菌主要寄生在人体的表面皮肤、毛发、手指甲和脚趾甲,这样就会引起这些皮肤出现病症:真菌所接触到的部位都会出现明显的红斑,并且会有严重的脱皮现象,甚至还会出现皮肤瘙痒,并且越抓越痒。
在冬季出现这个现象往往会以为这是干燥脱皮。
如果干燥脱皮很快就会好的。
2、深部真菌主要寄生在人体的内部皮肤、黏膜、内脏等深部组织,这样往往会引起人体全身性感染,而表现出如下症状:深部真菌感染最常见的就是真菌性肠炎。
大多数患者会有肌肉抽搐或者抽动症状,并且受伤的部位还会有渗出物或者脱落的组织块,这就应该及时做个医学检查。
3、浅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症状就是红斑、脱皮和发痒,这都能表
面肉眼看出来,深部真菌感染必须要慎重做个详细细菌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才能确诊。
所以说真菌感染这个病症不能忽视。
特别是发现真菌感染的皮肤出现渗出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用抗生素配合治疗。
三、注意事项:
因为真菌是寄生存在的,所以大家平时要保持容易感染的部位干燥清洁,经常用肥皂水洗手,才能避免接触到真菌。
一旦被真菌寄生,必须要及时用克霉唑乳膏搽,并且保持皮肤干燥才能好得快!。
浅部真菌病的健康教育浅部真菌病是一类常见的真菌感染疾病,主要包括指甲菌病、足癣、股癣等。
虽然这种病不会威胁生命,但是如果不及时治疗,会给患者带来很多不便和困扰。
因此,进行健康教育,增强人们的预防和识别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对于浅部真菌病,我们需要了解它的传播途径。
这类疾病主要通过与感染者的皮肤或者是其精神、衣物、床被等日常物品的接触等途径传染。
因此,为了预防这种疾病,我们需要注意日常个人卫生,不与生病的人共用毛巾、洗脚盆、鞋袜等物品。
使用公共设施时,务必注意穿上鞋子,防止感染足癣等疾病。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这类疾病的症状表现,以便及时发现和诊治。
浅部真菌病的症状通常表现为局部皮肤发红、剥脱,出现小水疱和瘙痒等症状,指甲菌病则会使指甲变形、变色且厚硬掉落。
患者在发现这类症状后,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接受正规的诊治,切勿盲目使用药物,以免造成自身药物过敏反应。
此外,我们还需要了解这类疾病的治疗方法。
浅部真菌病除了定期保持身体卫生外,还可以使用药物进行治疗。
治疗药物一般有外用和口服两种,其中外用药物主要用来治疗病灶较小的浅部真菌病,口服药物一般用于治疗病灶较广或病情较严重的疾病。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药物必须要有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购买和使用。
最后,要坚持日常的预防行为。
除了定期保持身体卫生和勤洗澡换衣外,我们还可以采取一些其他的预防措施,比如避免潮湿环境的长时间处于艰难地劳动和运动,不要穿过于密闭的鞋子,以免制造有利于真菌生长的环境。
此外,我们还要定期检查身体皮肤和指甲的情况,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以避免疾病扩散和加重。
总之,浅部真菌病的健康教育应该加强。
通过对这类疾病的传播途径、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类疾病,提高我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同时,我们还需要时时刻刻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增强身体免疫力,防止疾病的侵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