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部真菌病
- 格式:ppt
- 大小:1.61 MB
- 文档页数:37
fungal infection常见释义
Fungal infection,即真菌感染,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疾病。
真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种类繁多,其中一些真菌可以感染人体并引起疾病。
根据感染部位的不同,真菌感染可以分为浅部真菌感染和深部真菌感染。
浅部真菌感染主要指皮肤、毛发和指甲等部位的感染,如脚气、股癣、甲癣等。
这些感染通常不会引起严重的健康问题,但会给患者带来不适。
深部真菌感染则是指侵犯人体内部器官的感染,如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等。
这些感染往往比较严重,需要及时治疗,否则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常见的真菌感染病原体包括念珠菌、隐球菌、曲霉菌等。
这些病原体通常通过空气、水源或接触传播,尤其是在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中更容易引起感染。
例如,对于长期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或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真菌感染的风险增加。
为了预防和治疗真菌感染,首先需要了解其症状和传播途径。
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咳痰、胸痛、呼吸困难等,有时还可能出现皮疹、瘙痒等症状。
在治疗方面,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
同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增强免疫力、避免接触污染水源等措施也有助于预防真菌感染的发生。
总之,Fungal infection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对人类的健康具有一定的影响。
了解真菌感染的传播途径、症状和治疗方法对于预防和治疗这种疾病至关重要。
同时,加强个人卫生和增强免疫力也是预防真菌感染的重要措施。
皮肤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与常用药物介绍皮肤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及常用药物介绍皮肤真菌感染可分为浅部及深部二大类。
浅部真菌病主要包括皮肤癣菌病如手癣、足癣、体癣、股癣、甲癣及头癣等,还有念珠菌病和花斑糠疹等,临床很常见。
深部真菌病主要是皮下真菌病如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等,较为少见。
绝大多数限局性浅表的真菌感染都可使用外用抗真菌制剂治疗。
这类外用药物较多,常用的有咪唑类药物如咪康唑、联苯苄唑、益康唑、酮康唑和克霉唑等。
丙烯胺类药物如特比萘芬、萘替芬等,还有吗啉类阿莫罗芬和环吡酮胺等。
水酸、苯甲酸、十一烯酸、冰醋酸等兼有角质溶解和抑真菌作用,也常用于治疗。
剂型有乳膏、软膏、散剂、凝胶剂、溶液剂等(关于制型的选择)。
为了防止复发,治疗在感染症状消失后需再维持1~2周。
为了减轻炎症反应,抗真菌外用制剂可与糖皮质激素配合成复合制剂,如益康唑曲安奈德软膏,复方酮康唑软膏等,由于并用的是中效至强效激素,因此此类复方制剂不能用于皮肤薄嫩处,更不能长期使用,以免产生皮肤萎缩等不良反应。
对于顽固、泛发或有免疫功能缺陷的病例,可选用系统抗真菌药物治疗。
如伊曲康唑一日100mg,连续15日,或100~200mg/次,一日2次,连续7天。
也可用特比萘芬250mg/日,1~2周。
头癣及其药物治疗头癣(tinea capitis)是由皮肤癣菌感染头皮及毛发所致的疾病。
根据致病菌种类和宿主反应性不同可分为黄癣、白癣、黑点癣以及脓癣。
头癣应采取综合治疗,即口服药物,外用药物以及剃发消毒联合应用。
各项措施需配合进行,不可偏废,以免造成治疗失败。
口服药物灰黄霉素为首选药,儿童一日15~20mg/kg口服,成人0.6~0.8g/日,分3次口服,连续服药3~4周。
若对灰黄霉素过敏或治疗失败的病例,可采用伊曲康唑、特比萘芬或氟康唑口服。
伊曲康唑成人一日100~200 mg,儿童一日3~5 mg/kg,餐后立即服用,疗程4~6周。
特比萘芬成人一日250mg,儿童体重小于20kg 者,一日62.5mg,体重20~40kg,一日125mg,疗程4~6周。
真菌感染的分类及症状真菌感染性疾病根据真菌侵犯人体的部位分为4类:浅表真菌病、皮肤真菌病、皮下组织真菌病和系统性真菌病;前二者合称为浅部真菌病,后二者又称为深部真菌病。
浅部真菌(癣菌)仅侵犯皮肤、毛发和指(趾)甲,而深部真菌能侵犯人体皮肤、黏膜、深部组织和内脏,甚至引起全身播散性感染。
深部真菌感染肠道即表现为真菌性肠炎,可独立存在如婴儿念珠菌肠炎,或为全身性真菌感染的表现之一,如艾滋病并发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
1.浅表真菌病感染仅仅局限于皮肤角质层的最外层,极少甚至完全没有组织反应,感染毛发时也只累及毛发表面,很少损伤毛发。
主要包括:花斑癣、掌黑癣和毛结节菌病。
2.皮肤真菌病感染累及皮肤角质层和皮肤附属器,如毛发、甲板等,能广泛破坏这些组织的结构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宿主免疫反应;这类真菌感染中最常见的是皮肤癣菌病,其他真菌引起的感染还包括皮肤念珠菌病等。
皮肤癣菌病根据不同的发病部位可以分为足癣(俗称“脚气”)、手癣、体癣、股癣、甲癣以及头癣等各类癣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是最常见的真菌性疾病,发病率高。
3.皮下真菌病感染皮肤、皮下组织,包括肌肉和结缔组织,一般不会经血液流向重要脏器播散;但有些感染可以由病灶向周围组织缓慢扩散蔓延,如足菌肿等;也有些则沿淋巴管扩散,如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
免疫受损患者的皮下真菌具有潜在的播散全身的危险。
4.系统性真菌病除侵犯皮肤和皮下组织外,还累及组织和器官,甚至引起播散性感染,又称为侵袭性真菌感染。
近年来,随着高效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抗恶性肿瘤药物的广泛应用,器官移植、导管技术以及外科其他介入性治疗的深入开展,特别是AIDS的出现,条件致病性真菌引起的系统性真菌病日益增多,新的致病菌不断出现,病情也日趋严重。
主要包括念珠菌病、曲霉病、隐球菌病、接合菌病和马内菲青霉病等。
后二者为深部真菌病,其感染危害最大,也是院内感染类型之一,其临床症状体征无特异性,缺乏有效诊断工具,病程进展快,预后差,预防性治疗和经验性治疗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皮肤科真菌皮肤病浅部真菌病的诊疗护理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叫真菌性疾病(funga1diseases),又分为浅部真菌病(superficia1mycosis)和深部真菌病(deepmycosis)两大类。
浅部真菌病主要由皮肤癣菌、念珠菌、霉菌、马拉色菌等感染光滑皮肤、黏膜、手足、头部、躯干、指(趾)甲、毛发所致,也称为“癣1【病因及发病机制】浅部真菌病在世界各地区均有发生,在我国也是常见多发病。
它主要是由寄生于角蛋白组织的致病真菌所引起的皮肤病。
按其侵犯部位差别,临床可分为头癣、体癣、股癣、手足癣、甲癣和花斑糠疹等。
【临床类型及表现】1头裤本病系发生于头部皮肤和毛发的浅部真菌病,是儿童常见的头皮皮肤痹菌感染,在我国头癣基本分为四型,即黄癣、白癣、黑点癣和脓癣。
(1)黄癣:黄癣的病菌是黄癣菌及其变种。
主要流行在农村,多见于7〜13岁儿童,但成人和青少年也可发生。
本病起初皮损为丘疹或脓疱,以后干燥结痂,颜色淡黄。
痂可蔓延扩大,大小如黄豆或更大,外观与蝶形相似,周边稍稍隆起,中央略凹陷,其间有毛发贯穿,系由黄癣菌集团、皮脂、鳞屑以及尘埃等组成,乃黄癣的重要特征,对诊断有帮助。
如不医治可破坏毛囊,愈后遗留萎缩性瘢痕。
黄癣自觉症状痒,病程缠绵,若不医治,直至成人也无法自愈。
有糜烂化脓者,可伴发颈部淋巴结肿大。
除头部以外,面部、颈部、躯干及甲偶尔见被波及。
病情较重者,还可引发变态反应,全身出现的皮疹,则称癣菌疹。
(2)白癣:白癣是头癣的主要临床类型,犬小抱子菌是其主要致病菌。
往往在城镇托儿所或小学校园引起流行。
几乎均是儿童期发病。
头皮损害为鳞屑斑片,小者如蚕豆,大的似钱币,日久蔓延、扩大成片,多呈不规则形状。
病变处炎症反应不显著,但境界尚分明。
患处毛发靠近头皮的毛干外面可见白色菌鞘,此物也是真菌所形成,被视为本病特征之一。
患者自觉痒或无明显症状,病程为慢性经过,不经医治,往往到青春期可以自愈。
这可能与青年人皮脂分泌旺盛、局部游离脂肪酸浓度增高以抑制真菌有关。
真菌感染的症状图片
一、概述
真菌感染是什么症状呢?首先大家要知道的是什么是真菌,才能进一步知道它所引起的感染症状。
真菌其实是一种真核生物,它的主要生存方式就是通过寄生或者腐生生存,所以它很大可能会寄生在人体皮肤上而生存下来。
因为寄生就是真菌从人体吸取营养生存,这样人体的皮肤就会受到侵犯,并且由真菌寄生在人体的不同部位而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
比如寄生在肠部就是真菌性肠炎,属于深部真菌病。
二、步骤/方法:
1、浅部真菌主要寄生在人体的表面皮肤、毛发、手指甲和脚趾甲,这样就会引起这些皮肤出现病症:真菌所接触到的部位都会出现明显的红斑,并且会有严重的脱皮现象,甚至还会出现皮肤瘙痒,并且越抓越痒。
在冬季出现这个现象往往会以为这是干燥脱皮。
如果干燥脱皮很快就会好的。
2、深部真菌主要寄生在人体的内部皮肤、黏膜、内脏等深部组织,这样往往会引起人体全身性感染,而表现出如下症状:深部真菌感染最常见的就是真菌性肠炎。
大多数患者会有肌肉抽搐或者抽动症状,并且受伤的部位还会有渗出物或者脱落的组织块,这就应该及时做个医学检查。
3、浅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症状就是红斑、脱皮和发痒,这都能表
面肉眼看出来,深部真菌感染必须要慎重做个详细细菌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才能确诊。
所以说真菌感染这个病症不能忽视。
特别是发现真菌感染的皮肤出现渗出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用抗生素配合治疗。
三、注意事项:
因为真菌是寄生存在的,所以大家平时要保持容易感染的部位干燥清洁,经常用肥皂水洗手,才能避免接触到真菌。
一旦被真菌寄生,必须要及时用克霉唑乳膏搽,并且保持皮肤干燥才能好得快!。
浅部真菌病的健康教育浅部真菌病是一类常见的真菌感染疾病,主要包括指甲菌病、足癣、股癣等。
虽然这种病不会威胁生命,但是如果不及时治疗,会给患者带来很多不便和困扰。
因此,进行健康教育,增强人们的预防和识别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对于浅部真菌病,我们需要了解它的传播途径。
这类疾病主要通过与感染者的皮肤或者是其精神、衣物、床被等日常物品的接触等途径传染。
因此,为了预防这种疾病,我们需要注意日常个人卫生,不与生病的人共用毛巾、洗脚盆、鞋袜等物品。
使用公共设施时,务必注意穿上鞋子,防止感染足癣等疾病。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这类疾病的症状表现,以便及时发现和诊治。
浅部真菌病的症状通常表现为局部皮肤发红、剥脱,出现小水疱和瘙痒等症状,指甲菌病则会使指甲变形、变色且厚硬掉落。
患者在发现这类症状后,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接受正规的诊治,切勿盲目使用药物,以免造成自身药物过敏反应。
此外,我们还需要了解这类疾病的治疗方法。
浅部真菌病除了定期保持身体卫生外,还可以使用药物进行治疗。
治疗药物一般有外用和口服两种,其中外用药物主要用来治疗病灶较小的浅部真菌病,口服药物一般用于治疗病灶较广或病情较严重的疾病。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药物必须要有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购买和使用。
最后,要坚持日常的预防行为。
除了定期保持身体卫生和勤洗澡换衣外,我们还可以采取一些其他的预防措施,比如避免潮湿环境的长时间处于艰难地劳动和运动,不要穿过于密闭的鞋子,以免制造有利于真菌生长的环境。
此外,我们还要定期检查身体皮肤和指甲的情况,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以避免疾病扩散和加重。
总之,浅部真菌病的健康教育应该加强。
通过对这类疾病的传播途径、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类疾病,提高我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同时,我们还需要时时刻刻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增强身体免疫力,防止疾病的侵袭。
《浅部真菌病及深部真菌病分离菌株细胞外水解酶活性测定》篇一一、引言真菌病,根据感染深度可分为浅部真菌病和深部真菌病。
这两类疾病均由不同种类的真菌引起,其致病机理和临床表现各异。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对分离出的菌株进行细胞外水解酶活性的测定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对浅部及深部真菌病分离菌株的细胞外水解酶活性进行测定,以期为真菌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依据。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1)菌株来源:本研究所用菌株均为临床分离的浅部及深部真菌病病原菌。
(2)试剂与仪器:各种生化试剂、酶活性检测试剂盒、显微镜、酶标仪等。
2. 方法(1)菌株培养与分离:将临床标本接种于特定培养基上,进行菌株的分离与纯化。
(2)酶活性检测:采用酶活性检测试剂盒,对分离出的菌株进行细胞外水解酶活性的测定。
(3)数据分析:将所得数据用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各菌株的酶活性差异。
三、实验结果1. 浅部真菌病菌株的酶活性通过酶活性检测,我们发现浅部真菌病菌株主要产生蛋白酶和脂酶。
其中,某些菌株的蛋白酶活性较高,可能与其对皮肤角质层的破坏能力有关;而某些菌株的脂酶活性较高,可能与其在皮肤表面寄生和繁殖的能力有关。
2. 深部真菌病菌株的酶活性深部真菌病菌株主要产生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
这些酶在真菌侵入机体组织时,有助于其破坏宿主细胞,从而在体内繁殖。
我们发现不同菌株的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活性存在较大差异,这可能与各菌株的致病力和毒力有关。
3. 酶活性与菌株致病力的关系通过对比浅部与深部真菌病菌株的酶活性,我们发现深部真菌病菌株的酶活性普遍较高,这可能与它们在体内更强的生存和繁殖能力有关。
此外,我们还发现某些特定酶活性的菌株具有较高的致病力,这为今后研究真菌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讨论本文通过对浅部及深部真菌病分离菌株的细胞外水解酶活性进行测定,了解了各菌株的酶活性特点及其与致病力的关系。
然而,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浅部真菌病及深部真菌病分离菌株细胞外水解酶活性测定》篇一一、引言浅部真菌病与深部真菌病均是由不同种类真菌感染所致,因其导致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治疗方案的选择与病原菌种类的鉴别亦不同。
本文针对这两类真菌病进行分离菌株的细胞外水解酶活性测定,以期望在理解真菌生理特征与疾病进展上获得更深入的认识。
二、材料与方法1. 菌株来源本研究所使用的菌株均来自浅部真菌病及深部真菌病患者,经实验室分离并保存。
2. 实验方法(1)菌株培养:将菌株接种于含有不同碳源的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并观察其生长情况。
(2)水解酶提取:待菌株生长至一定数量后,通过离心、过滤等方法提取其细胞外水解酶。
(3)活性测定:利用相应的底物进行水解酶活性测定,并记录数据。
三、实验结果1. 浅部真菌病分离菌株水解酶活性分析经过实验,我们发现浅部真菌病分离菌株的细胞外水解酶活性相对较高,其中以蛋白酶活性最为显著。
同时,我们还发现不同的菌株之间水解酶活性存在较大差异。
此外,在特定碳源的条件下,某些菌株的水解酶活性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2. 深部真菌病分离菌株水解酶活性分析与浅部真菌病相比,深部真菌病分离菌株的细胞外水解酶活性相对较低。
然而,这些菌株的水解酶种类却更为丰富,包括蛋白酶、纤维素酶、脂酶等。
同时,我们发现这些深部真菌在特定的碳源条件下,其水解酶的种类和活性均会发生变化。
四、讨论1. 细胞外水解酶在真菌生长与致病中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浅部还是深部真菌病分离菌株,其细胞外水解酶在生长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些水解酶不仅可以帮助真菌分解环境中的营养物质,同时还可以协助其穿透宿主组织,导致感染的发生。
因此,对水解酶活性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真菌的致病机制。
2. 不同菌株间水解酶活性的差异及其意义实验结果显示,不同菌株间的水解酶活性存在较大差异。
这可能与菌株的遗传特性、生长环境以及所适应的碳源等因素有关。
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针对不同菌株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真菌感染的治疗淮河医院骨科武豪杰真菌 一类单细胞或多细胞微生物。
不含叶绿素,大都能形成硬的多糖细胞壁。
属于真核生物,包括真菌门和黏菌门等。
真菌感染的分类⏹1.浅部真菌感染:浅部真菌(癣菌)仅侵犯皮肤、毛发和指(趾)甲⏹2.深部真菌感染:深部真菌能侵犯人体皮肤、黏膜、深部组织和内脏,甚至引起全身播散性感染。
真菌感染的治疗⏹浅部真菌感染的治疗:⏹1.抗真菌霜剂治疗(咪康唑、克霉唑、益康唑和酮康唑等)⏹2.保持感染部位清洁、干燥⏹3.如果并发细菌感染则涂敷抗生素霜剂或口服抗生素常见深部真菌病:念珠菌病, 隐球菌病、曲霉病、毛霉病、孢子丝菌病、马内菲青霉病、组织胞浆菌病、副球孢子菌病和皮炎芽生菌病等。
⏹1.人口老龄化⏹2.广谱强效抗生素的大量应用⏹3. 恶性肿瘤的放、化疗⏹4. 导管插管⏹5.器官移植⏹6.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等深部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1.医院真菌感染率从1993 年至1996 年的13.9%上升至1998 年至1999 年的17.1%, 1999 年至2000 年的24.4%。
⏹2.白色念珠菌是引起深部真菌感染最常见的念珠菌,院内念珠菌感染最多仍为白色念珠菌, 其余依次为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
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1.发热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该发热突出表现为对所有的抗生素均无效。
⏹2.辅助检查。
⏹3.不同器官及组织感染相应的体征。
两性霉素B制剂常用剂量是0.5—0.7mg/kg/d,最大1mg/kg/d。
不良反应:肾毒性,近50%的病人在用药后会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三唑类药物(吡咯类药物)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和泊沙康唑。
⏹这类药物对于多数念珠菌属菌株具有抗真菌活性,对于光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活性稍差。
⏹氟康唑:给予负荷剂量(800mg,或12mg/kg),随后给予维持剂量(400mg/d,或者6mg/kg/d)。
⏹氟康唑穿透进入脑脊液、玻璃体的能力作强⏹伊曲康唑:常被用来治疗粘膜念珠菌病,尤其氟康唑治疗失败者⏹口服制剂的成人给药方法为:200mg,3次/d,3天,随后,200mg,1—2次/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