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密码协议(不经意传输和掷硬币协议)
- 格式:ppt
- 大小:156.00 KB
- 文档页数:20
不经意传输协议(Oblivious Transfer Protocol)的密码学原理是基于多重加密和随机性。
该协议使用单向函数和密码学哈希函数等数学工具,以确保信息只能在预定的接收者之间传播。
在典型的Oblivious Transfer Protocol中,通信双方分别是发送者(Sender)和接收者(Receiver)。
发送者希望向接收者传输一批敏感的数据,但并不知道接收者需要哪些数据。
接收者希望从发送者那里获取感兴趣的数据,但不想让发送者知道他实际选择了哪些数据。
协议的实现过程包括预处理阶段,发送者和接收者在事先约定好的通信安全模型下,进行一些密钥交换和初始化的操作,旨在为之后的通信建立必要的加密环境。
不经意传输
不经意传输(oblivioustransfer)是一个密码学协议,在这个协议中,消息发送者从一些待发送的消息中发送一条给接收者,但事后对发送了哪一条消息仍然oblivious(不知道),这个协议也叫茫然传输协议。
第一种形式的不经意传输(oblivioustransfer),最初是在1981由MichaelO。
Rabin提出,在这种不经意传输中,发送者Alice发送一条消息给接收着Bob,而Bob以1/2的概率接收到信息,在结束后Alice并不知道Bob是否接收到了信息,而Bob能确信地知道自己是否收到了信息。
另一种更实用的不经意传输协议,被称为2选一不经意传输(1out2oblivioustransfer)由ShimonEven,OdedGoldreich,和AbrahamLempel在1985年提出,在这种形式的不经意传输模型中,Alice每次发两条信息(m1、m2)给Bob,Bob提供一个输入,并根据输入获得输出信息,在协议结束后,Bob得到了自己想要的那条信息(m1或者m2),而Alice并不知道Bob最终得到的是哪条。
不经意传输协议密码学原理不经意传输协议(Oblivious Transfer Protocol)是密码学中的一种重要思想,用于保护通信双方的隐私和安全。
它可以在非信任的通信环境下进行秘密数据的传输,使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信息互不可知。
所谓的不经意传输协议,意思是通信双方在传输过程中不会知道对方接收了哪些数据。
不经意传输协议的设计原理基于多重加密和随机性。
它使用的是单向函数和密码学哈希函数等数学工具,以确保信息只能在预定的接收者之间传播。
在典型的Oblivious Transfer Protocol中,通信双方分别是发送者(Sender)和接收者(Receiver)。
发送者希望向接收者传输一批敏感的数据,但并不知道接收者需要哪些数据。
接收者希望从发送者那里获取感兴趣的数据,但不想让发送者知道他实际选择了哪些数据。
协议的实现过程如下:1.预处理阶段:发送者和接收者在事先约定好的通信安全模型下,进行一些密钥交换和初始化的操作。
这些操作旨在为之后的通信建立必要的加密环境。
2.数据选择阶段:接收者选择他感兴趣的数据,并向发送者发送一些控制信息,以便发送者将这些数据加密并发送给接收者。
3.数据传输阶段:发送者将已选择的数据进行加密,然后发送给接收者。
发送者不知道接收者选择了哪些数据,接收者也不知道发送者发送了哪些数据。
4.数据解密阶段:接收者使用自己的密钥对从发送者那里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解密,从而获取到自己所感兴趣的数据。
在不经意传输协议中,最重要的是保证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信息安全和隐私性。
这就要求需要满足以下几个基本条件:1.不可区分性(Indistinguishability):发送者无法区分接收者所选择的数据,接收者也无法区分发送者所发送的数据。
这是通过选取参数和执行特定的加密算法来实现的。
2.安全性(Security):发送者不知道接收者选择了哪些数据,并且接收者也无法从加密的数据中推断出发送者发送了哪些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