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P我国药品GMP的历史沿革与发展
- 格式:pdf
- 大小:169.16 KB
- 文档页数:6
我国GMP推行过程?
2007年01月25日发布
我国提出在制药企业中推行GMP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
1982年,中国医药工业公司参照一些先进国家的GMP制订了《药品生产管理规范》(试行稿),并开始在一些制药企业试行。
1988年,根据《药品管理法》,卫生部颁布了我国第一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88年版),作为正式法规执行。
1992年,卫生部又对《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88年版)进行修订,颁布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92年修订)。
1998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总结几年来实施GMP的情况,对1992年修订的GMP进行修订,于19 99年6月18日颁布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98年修订),1999年8月1日起施行。
到1999年底,我国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全部通过药品GMP认证;2000年底,粉针剂、大容量注射剂实现全部在符合药品GMP的条件下生产;2002年底,小容量注射剂药品实现全部在符合药品GMP的条件下生产。
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监督管理措施,我国监督实施药品GMP工作顺利实现了从2004年7月1日起所有的药品制剂和原料药均必须在符合GMP的条件下生产的目标,未通过认证的企业全部停产。
通过实施药品GMP,我国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制药工业总体水平显著提高。
药品生产秩序的逐步规范,从源头上提高了药品质量,有力地保证了人民群众用药的安全有效,同时也提高了我国制药企业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国际声誉。
一、GMP是什么?GMP是GoOdManufacturingPractice《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英文简写。
GMP是国家的法规,是为了规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根据《药品管理法》和《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制定的。
实施GMP,是国家对药品生产监督的措施之一。
二、我国GMP的发展历程1982年,中国医药工业公司制定了我国第一部行业性GMP o1984年,国家医药管理局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由政府部门颁布的GMP01988年,卫生部颁布了我国第一部法定的GMP。
1992年,卫生部修订了GMP。
1998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再次修订了GMP o2010年,卫生部颁布新版GMP。
2015年版GMP是现行版本,于2015年11月20日发布,自2016年3月1日起施行。
三、实施GMP的目的1、确保持续稳定地生产出适用于预定用途、符合注册标准或规定要求和质量标准的药品。
2、最大限度减少药品生产过程中的风险(污染、交叉污染、混淆和差错)。
3、建立健全完善的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对生产过程的人员、设备、环境、原辅料、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管和控制,以确保药品的质量。
四、GMP的指导思想1、系统的思想2、预防为主的思想3、全过程控制的思想4、全员参与的思想5、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思想五、GMP的六大要素六、2010年版GMP的主要内容简介第一章总则:共4条明确了制定GMP的法律依据:药品管理法及实施条例。
说明了GMP的适用范围:影响药品质量的所有因素。
明确GMP的管理目标:是药品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旨在最大限度降低药品生产过程中污染、交叉污染、混淆、差错等风险,确保持续稳定地生产出符合预定用途和注册要求的药品。
实施的诚信原则:规定企业应严格执行,禁止虚假、欺骗行为。
第二章质・管理:共11条明确了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建立质量目标、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必要的资源要求(如人员、厂房、设施和设备)。
质量保证:QuaIityAssurance,质量保证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涵盖影响产品质量的所有因素,是为确保药品符合其预定用途、并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所采取的所有措施的总和。
G M P的发展历程现在及未来的发展趋势Revised by Liu Jing on January 12, 2021我国G M P的发展进程广西民族大学化工学院10制药工程班摘要:每一个药品生产企业都必须对其所生产的药品质量负责,从而保证药品安全和有效。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For Drug ,以下简称GMP)是规范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重要技术法规和基准。
60年代初,美国FDA首先发布了GMP。
WHO( 世界卫生组织)于1975年正式颁布实施GMP。
随着GMP在全球的逐步实施以及其作用和影响的不断扩大"这一药品生产和质量控制规范性管理方式被引入我国,并在药品生产和药品监督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我国GMP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作浅显分析。
1.GMP的发展历程虽然我国的医药行业主管部门早在1985年就发布了行业指导性质的GMP指南,各省建立了一些样板车间在重点企业中推广,但绝大部分企业还没有形成GMP的概念。
自1988年3月18日,卫生部发布第一版GMP到现在,我国一共发布了四版GMP,每次版本的修订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并发挥了不同作用。
1.1 1988年3月发布的我国第一部规章性质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以《药品管理法》为依据,要求药品生产企业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具有法定约束力。
但基于当时生产企业的水平,并没有提出实施GMP的规划步骤,因此这个版本的GMP在一定意义上仅起到了启蒙教育的作用,向业界明确表达了GMP的概念。
而从实际工作来看,这个版本的GMP在我国推行GMP的进程中并没有留下太多的痕迹。
1.2 到1992年我国卫生部结合世界卫生组织修订的新版GMP和我国国情,适时修订了GMP,发布了我国第二版GMP,明确提出新建、改建、扩建药品生产企业要符合GMP的要求。
但由于当时的审批权限在各省,各地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从地方保护利益出发都大打折扣,出现了很多低水平的药厂,药品质量得不到保障,严重冲击了医药市场经济秩序。
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药品GMP标准发展研究姓名:高洁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药学药剂学指导教师:宋丽丽2011-05摘要药品GMP具有时效性,是一种不断提高、螺旋式上升的标准。
时值我国新版药品GMP颁布,药品生产企业开始进入向实施新版药品GMP过渡的特殊时期,本文试图以我国药品GMP标准为对象,系统研究我国药品GMP的发展,并了解河南省药品生产企业对新版药品GMP的认知和准备情况,为制药企业实施新版药品GMP提供一些参考性建议。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比较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我国药品GMP标准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其中内容分析法主要是针对1990年至2010年间国内药品GMP相关文献的内容分析;比较研究主要是将我国3个版本药品GMP在框架结构、机构与人员、物料与产品、文件管理、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等六个主要方面的内容予以对比,同时对比我国新版药品GMP与国际先进标准在这六个方面的主要内容;问卷调查涉及河南省36家样本企业对新版药品GMP整体认知和在人员、物料、文件、质量管理等方面的一些准备情况。
文献内容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关于药品GMP标准本身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某个方面;我国在强制实施1998版药品GMP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与1998版药品GMP标准本身存在不足有一定关系;而且正值我国药品GMP标准更新升级的崭新阶段,因此有必要系统研究我国药品GMP标准。
纵向对比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药品GMP越来越强调人员职责的全体化、具体化,越来越重视人员培训的计划性和实效性,对人员资质的要求符合国家教育水平和行业快速发展要求;并不断规范企业物料与产品管理和文件管理,以有效避免个人行为的随意性和违规行为的产生;同时更加重视从对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的科学认识中充实药品GMP内容,保证其科学先进性。
横向对比的结果表明,我国新版药品GMP关于机构与人员、物料与产品、文件管理、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这五个重要方面的规定与国际先进的药品GMP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其发生的变化已经体现了ISO9001标准的基本要求,但仍需要吸取ISO9001标准对文件的系统性和层次性要求及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
GMP的来源与发展史GMP是英文名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 for Drugs或者Good Practice in the Manufacturing and Quality Control of Drugs的缩写。
GMP可以直译为“优良的生产实践”;当然这里我们主要指的是药品的生产。
食品、化妆品等也应参照GMP进行生产,那就是“for Food”、“for Cosmetic”。
由于“GMP”已像“T V”等外来词缩写习惯应用.除官方文件外,大家已约定俗成,成为国际间通用词汇。
我国的GMP全称为“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1999年6月18日颁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98年修订)》。
GMP是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进步和管理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适应保证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
GMP起源于国外,它是由重大的药物灾难作为催生剂而诞生的。
回顾20世纪医药方面的重大发明,有阿司匹林、磺酰胺、青霉素、胰岛素、避孕药等代表药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们在人类医疗保健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可是人们在认识药物的不良反应方面也付出了重大的代价。
磺酰胺(SN)是第一个现代化学疗法化合物。
1935年生物学家格哈特.多马克发观了其抑菌特性。
红色百浪多息作为磺酰胺的前体物也曾应用于临床10多年.1937年在美国田纳西州有位药剂师配制了磺胺酏剂,结果引起300多人急性肾功能衰竭,107人死亡。
究其原因系甜味剂二甘醇在体内氧化为草酸中毒所致,美国为此于1938年修改了《联邦食品药品化妆品法》(Federal Food,Drug,Cosmetic Act)。
再次修改此法是1962年,那是因为在世界上发生了20世纪最大的药物灾难——“反应停”事件.20世纪50年代后期原联邦德国格仑南苏制药厂生产了一种声称治疗妊娠反应的镇静药Thalidomide(又称反应停、沙利度胺、肽咪哌啶酮)。
GMP的来源与发展史GMP是英文名Good Manufa cturi ng Practi ces for Drugs或者Good Practi ce in the Manufa cturi ng and Qualit y Contro l of Drugs的缩写。
GMP 可以直译为“优良的生产实践”;当然这里我们主要指的是药品的生产。
食品、化妆品等也应参照GMP进行生产,那就是“forFood”、“forCosmet ic”。
由于“GMP”已像“T V”等外来词缩写习惯应用.除官方文件外,大家已约定俗成,成为国际间通用词汇。
我国的GMP全称为“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1999年6月18日颁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98年修订)》。
GMP是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进步和管理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适应保证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
GMP起源于国外,它是由重大的药物灾难作为催生剂而诞生的。
回顾20世纪医药方面的重大发明,有阿司匹林、磺酰胺、青霉素、胰岛素、避孕药等代表药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们在人类医疗保健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可是人们在认识药物的不良反应方面也付出了重大的代价。
磺酰胺(SN)是第一个现代化学疗法化合物。
1935年生物学家格哈特.多马克发观了其抑菌特性。
红色百浪多息作为磺酰胺的前体物也曾应用于临床10多年.1937年在美国田纳西州有位药剂师配制了磺胺酏剂,结果引起300多人急性肾功能衰竭,107人死亡。
究其原因系甜味剂二甘醇在体内氧化为草酸中毒所致,美国为此于1938年修改了《联邦食品药品化妆品法》(Federa l Food,Drug,Cosmet ic Act)。
再次修改此法是1962年,那是因为在世界上发生了20世纪最大的药物灾难——“反应停”事件.20世纪50年代后期原联邦德国格仑南苏制药厂生产了一种声称治疗妊娠反应的镇静药Th alido mide(又称反应停、沙利度胺、肽咪哌啶酮)。
我国药品GMP的历史沿革与发展1GMP简介1.1GMP的定义《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ood Manufacture Practie,GMP)是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是用于药品制剂生产的全过程和原料药生产中影响成品质量的关键工序[1][1,2]1.2GMP的性质[1,2]①GMP是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②只提出对药品的生产全过程的控制要求,但并不规定其实施的方法③对于药品生产企业,规范的要求是强制性的④是药品企业必须达到的强制性标准。
1.3GMP的基本要求[3][3]①明确规定所要所要药品的生产工艺,系统回顾历史情况,证明所有的生产工艺能维持稳定地生产出符合质量标准和预期用途的药品。
②关键生产工艺以及重大变更均经过验证。
③已经配备所有必要的资源,包括:具有适当资质并经培训的人员;足够的厂房和场所;适当的设备和维修;正确的原辅料、包装材料和标签;经批准的规程和工艺规程;适当的贮存条件。
④使用清晰表准的文字,制定相关设施的操作说明和规程。
⑤操作人员要经过培训,能按规程正确的操作。
⑥生产全过程有手工和仪器的记录,规程和生产工艺规程所要求的所有步骤均已完成,产品数量和质量符合预期要求,重大偏差经过调查并完整的记录。
⑦药品生产发放、发放的所有记录妥善的保存,查阅方便,可追溯每一批药品的全过程。
⑧药品发放应将质量风险降至最低限度。
⑨有可召回任何一批已发销售药品的系统。
⑩审查上市药品的投诉,调查导致质量缺陷的原因,并采取措施预防再次发生。
1.4GMP实施的目的GMP是质量保证的一部分,其目的是为了确保持续稳定的生产出适合于预订用途、符合注册比准的要求和质量标准的药品,并最大限度的减少药品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和交叉污染、混淆和差错的风险[3]。
1.5GMP的类型①.国家颁发的GMP,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98年修订);美国FDA颁布的《cGMP》(现行GMP);日本厚生省颁布的《GMP》。
②.地区性制订的GMP,例如:欧洲共同体颁布的《GMP》;东南亚国家联盟颁布的《GMP》.③.国际组织制订的GMP,例如:世界卫生组织(WHO)颁布的《GMP》(1991年)[4]。
2GMP的发展历程2.1GMP的由来GMP是从药品生产经验中获取经验教训的总结。
人类社会在经历了12次较大的药物灾难,特别是20世纪出现了最大的药物灾难“反应停”事件后,公众要求对药品制剂严格监督的法律。
再此背景下,美国于1962年修订了《联邦食品药品化妆品法》(Federal Food Drug Cosmetic Act).GMP作为制药企业药品生产和质量的法规,在国外已有三十年的历史。
美国FDA于1963年首先颁布了GMP,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GMP,在实施过程中,经过数次修订,可以说是至今较为完善、内容较详细、标准最高的GMP。
现在美国要求,凡是向美国出口药品的制药企业以及在美国境内生产药品的制药企业,都要符合美国GMP要求。
2.2世界GMP的发展60年代开始,随着科技进步和医疗水平的提高,药品、化妆品等感染病症的问题引起世人的关注,欧美各国相继报道了一些药品和化妆品的微生物污染以及药品的相互交叉污染的案例。
196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应第20届世界卫生大会(WHA)决议中(20.30号)所表达的一些顾问的请求,着手编写《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既所谓的GMP首版“草案”——当时名为《药品得生产和质量控制规范草案》。
1968年“草案”被提交到第21届世界卫生大会(WHA),并获得通过。
随后,WHO的药品生产规范专家委员会做出修改,并出版。
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也颁发了自己的GMP,并向各成员国家推荐,受到许多国家和组织的重视,经过三次的修改,也是一部较全面的GMP。
1971年,英国制订了《GMP》(第一版),1977年又修订了第二版;1983年公布了第三版,现已由欧共体GMP替代。
1972年,欧共体公布了《GMP总则》指导欧共体国家药品生产,1983年进行了较大的修订,1989年又公布了新的GMP,并编制了一本《补充指南》。
1992年又公布了欧洲共同体药品生产管理规范新版本。
1974年,日本以WHO的GMP为蓝本,颁布了自己的GMP,现已作为一个法规来执行。
1988年,东南亚国家联盟也制订了自己的GMP,作为东南亚联盟各国实施GMP的文本。
此外,德国、法国、瑞士、澳大利亚、韩国、新西兰、马来西亚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也先后制订了GMP,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地区实施了GMP或准备实施GMP。
2.3我国GMP推行过程我国提出在制药企业中推行GMP是在八十年代初,比最早提出GMP的美国,迟了二十年。
1982年,中国医药工业公司参照一些先进国家的GMP制订了《药品生产管理规范》(试行稿),并开始在一些制药企业试行。
1984,中国医药工业公司又对1982年的《药品生产管理规范》(试行稿)进行修改,变成《药品生产管理规范》(修订稿),经原国家医药管理局审查后,正式颁布在全国推行。
1988年,根据《药品管理法》,国家卫生部颁布了我国第一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88年版),作为正式法规执行。
1991年,根据《药品管理法实施办法》的规定,原国家医药管理局成立了推行GMP、GSP委员会,协助国家医药管理局,负责组织医药行业实施GMP和GSP工作。
1992年,国家卫生部又对《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88年版)进行修订,变成《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92年修订)。
1992年,中国医药工业公司为了使药品生产企业更好地实施GMP,出版了GMP实施指南,对GMP中一些中文,作了比较具体的技术指导,起到比较好的效果。
1993年,原国家医药管理局制订了我国实施GMP的八年规划(1983年至2000年)。
提出“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按剂型的先后,在规划的年限内,达到GMP的要求。
1995年,经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成立了中国药品认证委员会,并开始接受企业的GMP认证申请和开展认证工作。
1995年至1997年原国家医药管理局分别制订了《粉针剂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指南》、《大容量注射液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指南》、《原料药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指南》和《片剂、硬胶囊剂、颗粒剂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指南和检查细则》等指导文件,并开展了粉针剂和大容量注射液剂型的GMP达标验收工作。
1998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总结近几年来实施GMP的情况,对1992年修订订的GMP进行修订,于1999年6月18日颁布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98年修订),1999年8月1日起施行,使我国的GMP更加完善,更加切合国情、更加严谨,便于药品生产企业执行。
3我国GMP现状自1998年我国第一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发布实施以来,我国药品行业的GMP经历了17年的发展.在17年的时间里,通过GMP认证的企业近4000家,占全部制药企业的76%,占国内药品市场份额的近95%,涵盖了所有临床用药的常用品种(国内原来60多家血液制品企业,通过认证36家,对没有通过认证的吊销了其生产许可证。
通过GMP在我国的实施,提高了企业的质量意识(促进了制药企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低水平重复;各企业不仅建立了质量管理机构,而且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也由原来的不足5%提升到15%-20%,为保证药品质量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生产环境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生产设备得到了更新换代,科技含量明显提高,自动化水平和生产效率成倍增加,增强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在药品生产企业GMP管理中,不仅强调GMP的认证验收,同时加强GMP的监督管理。
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取得《药品GMP证书》的药品生产企业进行日常监督管理及追踪检查。
在《药品GMP证书》有效期内,应每年追踪检查一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对经其认证通过的药品生产企业实施药品GMP追踪检查;并对经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通过的药品生产企业药品GMP实施及认证情况随时进行监督抽查。
国家明确了药品GMP认证检查员的资质和必须具备的条件,建立了检查员库,并对检查员进行年审,解聘不合格者[5]。
4我国实施GMP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在整个GMP推广、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制约,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国情决定在本阶段不可能一步到位解决的,有些是在实施推进及认证过程中产生的,有些则是新问题。
纵观我国GMP认证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4.4.11企业GMP管理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①药品CMP观念需要进一步加强在推行GMP认证之初,不少企业对GMP的认识有误区。
重认证、轻管理;重硬件、轻软件,将GMP认证当作过关。
认证之前日夜突击,加班加点进行厂房设计、设备安装、编制SOP、赶制各种管理软件,造成制定的一些SOP和管理软件与生产实际不一致,甚至相差甚远,实际实施GMP 过程中生产、质量管理的具体问题和文件规定之间存在差距,管理软件也未及时进行修订,致使少数企业认证后出现管理滑坡现象。
②企业各级生产、质量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的素质亟待提高药品生产、检验专业技术人员是药品生产全过程的第一要素。
例如,在“齐二药”事件中,企业检验人员不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水平,不能识别二甘醇和丙二醇不同的红外图谱,导致出现不良事件。
我国现有5000多家制剂和原料药生产企业,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特别是强制推行GMP认证之初,各个药品生产企业为赶在最终停产时限之前完成GMP认证,采取了多种方式的GMP引资改造活动,大量不同领域的人员进入药品生产领域。
一些药品生产企业负责人不懂药,部门负责人不理解药品生产质量控制过程,生产检验人员缺乏应有的药品生产质量意识和专业水平,随着药品GMP的深入实施,药品生产企业的这种状况亟待改善。
4.4.22政策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是实施药品GMP的坚强后盾和有力支持。
《药品管理法》规定药品生产企业必须按照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本法制定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组织生产[6]。
此范围非常广泛,涵盖制剂、原料药、医用氧、中药饮片、空心胶囊、药用辅料等所有药品生产企业。
将所有范围都按同一标准进行GMP认证,由于人员、厂房、设备等不同,生产要求不同,缺乏一定的法律依据。
药品注册管理和药品生产管理等环节的法律法规衔接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研究、生产、流通等方面的监督管理法规体系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4.4.33GMP认证管理体系及监管协调有待进一步加强①解决监管部门不同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之间的矛盾确保药品质量是一项涉及多方面的系统工程,源于研发,止于流通、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