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规范共75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5.82 MB
- 文档页数:75
三伏贴技术操作规范1. 引言三伏贴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常用于缓解痛症和促进血液循环。
为了确保三伏贴的疗效且不造成不良影响,本文档旨在规范三伏贴技术的操作步骤。
2. 技术操作规范2.1 准备工作在进行三伏贴操作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准备好三伏贴所需的材料,包括火龙果叶、贴纸、酒精等。
•清洁操作场所,并确保周围环境安静舒适。
•洗手并戴上手套,以确保操作的卫生和安全。
2.2 确定穴位在进行三伏贴操作之前,需要准确确定施贴的穴位。
可参考中医学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医生。
2.3 涂抹酒精使用酒精消毒所选穴位,并用干净的棉球擦拭干净。
确保皮肤干燥,以便贴纸能够附着。
2.4 贴纸施贴将贴纸平贴于所选穴位上,并用手指轻轻按压,确保贴纸紧贴皮肤。
若需要贴多个穴位,确保每个贴纸之间有适当的间隔。
2.5 等候时间根据具体情况,等待约15-30分钟。
期间,患者应保持安静,避免剧烈运动或外界干扰。
2.6 移除贴纸等候时间结束后,用手指轻轻揭开贴纸,避免过度拉扯皮肤。
如果贴纸难以移除,可用温水湿润贴纸边缘,然后再尝试揭开。
2.7 清理穴位移除贴纸后,用干净的棉球蘸取适量酒精,轻轻擦拭穴位区域,以清理残留的胶水或其他物质。
2.8 提示和注意事项•患者在进行三伏贴前应先洗净皮肤,并确保皮肤完好无损。
•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病重者等)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操作。
•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手部清洁,并穿戴适当的防护用品。
•三伏贴是一种辅助治疗方法,不能替代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如果出现不适或不良反应,应及时停止操作并就医。
3. 结论本文档详细介绍了三伏贴技术操作规范,以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在进行三伏贴操作时,请务必遵循以上规范,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在使用三伏贴进行治疗之前,建议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以确保疗效和安全性的最大化。
注意:本文档仅为参考,具体操作请遵循专业医生的指导和相关规范。
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规程一、三伏贴开展时间及基本作用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
贴敷以晴天的9:00—17:00为佳。
作用:一是穴位作用:运用敷贴疗法刺激体表穴位,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可纠正脏腑阴阳的偏衰,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温和的治疗和调整作用,从而达到以肤固表、以表托毒、以经通脏、以穴驱邪和扶正强身的目的。
二是药效作用:药物直接敷贴于体表穴位上,药性透过皮毛腠理由表入里,渗透达皮下组织,一方面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另一方面可通过经络的贯通运行,直达脏腑失调、经气失调的病所,发挥药物"归经"和功能效应,从而发挥最大的全身药理效应。
三是综合作用:实质是一种融经络、穴位、药物于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既有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又有药物本身的作用,几种治疗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共同发挥整体作用。
二、贴敷方法1.患者取正坐位暴露贴敷部位先擦去汗液再用75%的酒精消毒贴敷局部皮肤面积要大于贴敷面积,皮肤干燥后将贴敷膏放在选取的腧穴上贴敷,用5厘米×5厘米(小儿患者可适当减小)的脱敏胶布固定。
2.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2~6小时,儿科患者贴药时间为0.5~2小时,老人及体质敏感者应酌情缩短时间。
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
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
3.根据病情每伏贴敷1-3次,连续治疗3年为宜。
三、选取穴位基本原则1.根据疾病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如哮喘、久咳、肺痹、肺胀呼吸系统疾病应首选肺俞、心俞、膈俞、膻中其次百劳定喘、脾俞、肾俞、天突.鼻疾、咽炎首选肺俞、膈俞、大椎、天突等;风湿类疾病、肩周炎、颈肩腰腿痛首选腰阳关、膝阳关、足三里、关节局部穴位;痹症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应选取病变部位周围的穴位;2.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经穴取之选穴不宜多。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此疗法源于中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思想,具体方法源自《张氏医通》的白芥子涂法,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疾病,因其副作用少、费用低廉、操作简便、安全有效、老少咸宜等优点,目前已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一种综合干预的方法,其效果与贴敷方药配伍、炮制、制剂工艺、贴治穴位、贴治时间,以及皮肤反应等均有一定关系。
为了保障这一疗法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规范临床操作、指导广大患者科学就医,中国针灸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组织全国长期应用这种疗法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操作规范研究》课题组(参加单位: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辽宁省中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湖北省中医院、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江苏省中医院、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充分依据临床研究证据,根据临床使用的经验,制定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临床应用指导性意见草案,以供广大医生、患者参考使用。
适应病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重点推荐: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近年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禁忌人群1.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2.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3.瘢痕体质者;4.咳黄浓痰、咯血患者;5.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患者。
慎用人群1.孕妇;2.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3.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张、恶性肿瘤的患者;4.病情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间;5.2岁以下婴幼儿,因无法确知孩子反应,必须密切观察婴幼儿的哭闹情况。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操作规范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此疗法源于中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思想,具体方法源自《张氏医通》的白芥子涂法,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疾病,因其副作用少、费用低廉、操作简便、安全有效、老少咸宜等优点,目前已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一种综合干预的方法,其效果与贴敷方药配伍、炮制、制剂工艺、贴治穴位、贴治时间,以及皮肤反应等均有一定关系。
为了保障这一疗法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规范临床操作、指导广大患者科学就医,中国针灸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组织全国长期应用这种疗法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操作规范研究》课题组(参加单位: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辽宁省中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湖北省中医院、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江苏省中医院、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充分依据临床研究证据,根据临床使用的经验,制定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临床应用指导性意见草案,以供广大医生、患者参考使用。
适应病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重点推荐: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近年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禁忌人群1.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2.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3.瘢痕体质者;4.咳黄浓痰、咯血患者;5.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患者。
慎用人群1.孕妇;2.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3.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张、恶性肿瘤的患者;4.病情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间;5.2岁以下婴幼儿,因无法确知孩子反应,必须密切观察婴幼儿的哭闹情况。
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规范冬病夏治是中医养生保健中的一个重要理念,意即利用夏季的气候优势来治疗因冬季所致的疾病。
而三伏贴则是一种重要的夏季养生方式,可以通过贴敷药物来调节人体的气血流动,增强体质并防病。
本文将结合三伏贴的操作规范,介绍冬病夏治和三伏贴对人体的好处和注意事项。
一、冬病夏治对人体的好处1.增强体质夏季气温高,人体代谢加快,容易流汗。
同时,夏季也是食物丰富的季节,人们可以更多地摄入蔬果、鱼类等食物,有利于身体的营养吸收和代谢。
因此,利用夏季的气候优势来治疗因冬季所致的疾病,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调节体质。
2.预防疾病大多数疾病都与体内的气血淤滞有关,通过三伏贴能够刺激皮肤神经末梢,促进周围血管扩张,调节人体的气血流动。
夏季的气候和饮食也有益于人体的健康,如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能够预防感冒和其他疾病的发生。
3.调理身体夏季炎热,人体易出汗,容易引发脱水、中暑、疲劳等问题。
冬病夏治可以通过三伏贴来调节人体的气血流动,缓解体内的寒气,有益于身体的调理和保健。
同时,在夏季也可以适当地运动和散步,增强身体的代谢和血液循环,有助于身体的健康。
二、三伏贴的技术操作规范1.选择适宜的药物和材料三伏贴的药物和材料应基于个人的体质和具体病情,不能随意选择。
一般来说,选用一些具有清热解毒、祛湿消肿等功效的草药进行配方。
贴敷材料应选择具有透气性和舒适性的贴材,如纱布、空气透明贴纸等。
2.准备好贴敷区域三伏贴的贴敷区域一般是在胸腹部、后背、颈项等处。
在贴敷前应将贴敷区域清洗干净,擦干水分,以免影响贴敷效果。
3.调制药膏用药时应严格按照医生建议的配方和比例进行调制,不得随意更改和添加药材。
调制好药膏后,应在清洗干净的容器中密封保存,以免生物氧化对药效的影响。
4.贴敷药膏将药膏抹于贴材上,并均匀涂开。
药膏薄薄的一层即可,不要过厚或过薄。
药膏敷好后,应将贴材放在清洁的手掌心中揉搓,以使药膏更好地吸附在贴材上。
“冬病夏治”三伏穴贴说明
[取穴]
A组:肺俞(双)心俞(双)脾俞(双)神阙
B组:风门(双)膈俞(双)肾俞(双)关元或足三里[用法]:
用生姜汁调药粉后制成五角硬币大小药饼,大人用透骨膏胶布固定3-4小时,儿童用白胶布固定1.5-2小时,神阙、关元、足三里穴用增元培本药饼,其它穴位用扶阳药饼,两组穴位交替使用。
咽喉炎加天突、咳喘加膻中或取定喘;关节冷痛者以关节局部周围取穴为主。
[注意]:
1.穴贴期间忌食生、冷、冰镇饮食品,忌辛辣发物;
不要直对空调、风扇冷吹;忌游泳、淋雨等;
2.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者慎或忌
用;
3.贴敷期间少活动,免得出汗后药膏掉落;
4.贴敷处如有红肿或起泡是湿热邪毒外排现象,轻微
红肿、小或细密小泡不需处理,几日后会自退,如
水泡较大,用一次性注射针头或针灸针在消毒后的
小泡下方点破,用消毒干棉球吸干水分即可;忌在
红肿或水泡处抓挠;如有较重发热或全身过敏表现
需抗过敏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