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规范
- 格式:ppt
- 大小:1.10 MB
- 文档页数:59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操作规范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此疗法源于中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思想。
一、适应病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4、近年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二、禁忌人群1、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2、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3、瘢痕体质者;4、咳黄脓痰、咯血患者;5、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患者。
三、慎用人群1、久病、体弱、消瘦以及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张、恶性肿瘤的患者。
2、孕妇、婴幼儿;3、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4、病情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间;5、颜面部;四、操作规范1、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2、贴敷部位1)基础穴:肺俞、定喘、膏肓、大椎、中府、膻中等。
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取穴,临床常用穴位有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
2)治疗肺系疾病,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膏肓、中府、膻中等。
可以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辨证、辨症加取腧穴,如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
另外,包括大椎、定喘、膻中、中府、天突、关元、神阙、中脘、内关等也有选用。
3)治疗骨关节炎疾病,常用的穴位有大椎、肾俞、悬钟、关元、阿是穴等。
4)治疗脾胃病,常用的穴位有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等。
3、贴敷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1)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2)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三伏贴实施方案及流程以三伏贴实施方案及流程为标题,本文将介绍三伏贴的相关实施方案和流程。
一、背景介绍三伏贴是我国传统的中医疗法之一,用于预防和治疗夏季常见病、多发病。
它采用草药制成的贴剂,贴于特定穴位,通过药性渗透,起到疏散风热、清热解毒的作用。
二、实施方案1. 选择合适的贴剂: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相应的贴剂。
常见的有清凉型、清热解毒型、祛湿型等。
贴剂的选择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2. 准备贴贴工具:包括贴剂、贴纸、酒精消毒棉球、清水等。
在实施前要确保工具的清洁和消毒,以免引起感染。
3. 清洁穴位:使用酒精棉球擦拭贴贴部位的皮肤,保持清洁干燥。
4. 贴贴流程:(1) 打开贴剂包装,取出贴剂。
(2) 将贴剂贴于患者相应的穴位上,注意贴剂的位置和方向。
(3) 用贴纸固定贴剂,确保贴剂牢固贴附在皮肤上。
(4) 若需要贴多个穴位,按照相同的流程进行操作。
(5) 贴完后,给予患者适当的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三、实施流程1. 患者评估:医生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情评估,包括病史、症状、体格检查等,以确定是否适合使用三伏贴。
2. 解释说明:医生向患者解释三伏贴的作用、适应症、禁忌症、注意事项等,并征得患者同意。
3. 实施操作: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贴剂,并进行准备工作。
4. 贴贴过程:医生根据贴贴方案,将贴剂贴于患者相应的穴位上,并用贴纸固定。
5. 监测观察:在贴贴过程中,医生要对患者进行监测观察,包括贴贴部位的皮肤状况、患者的舒适度等。
6. 教育指导:医生向患者提供三伏贴后的注意事项和护理要求,包括保持贴贴部位的清洁、避免擦洗、注意饮食等。
7. 随访评估:医生在一段时间后进行随访,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效果,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再次贴贴。
四、注意事项1. 三伏贴有一定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患者在实施前应进行全面评估和咨询医生意见。
2. 实施过程中要注意贴贴部位的清洁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3. 贴贴后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和舒适度,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程一、简介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属于中药外治法。
二、适应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重点推荐: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三、禁忌症1、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2、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禁用。
四、用物准备治疗盘、消毒液、药物、胶贴、胶布;若需临时配制药物,备治疗碗、药物、调和剂等。
常用药物: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等。
五、操作步骤(一)施术前准备1、药物:①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②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③药物制备: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
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2、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3、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①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②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二)施术方法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贝占。
穴位贴敷诊疗操作规范穴位贴敷是一种外治方法,在夏季三伏天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
这种方法也被称为“三伏灸”、“三伏贴”。
它主要适用于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如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和反复呼吸道感染者。
近年来,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在施术前,需要准备好药物、选择相应的穴位、确定治疗体位和环境,并进行消毒。
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和生姜为基本处方,可以根据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药材炮制要采用道地药材,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在施术时,可以采用贴法、敷法、填法和熨贴法等方法。
穴位贴敷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规范操作,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风险。
在进行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前,需要将贴敷部位用75%乙醇或碘伏进行常规消毒。
然后取直径1厘米,高度0.5厘米左右的药膏,将药物贴于穴位上,用5厘米×5厘米的脱敏胶布固定,小儿患者可适当减小。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治未病”方法,可以扶助人体正气、增加免疫力、调动人体自身防病抗病能力。
但需要至少3年以上的长期使用。
在贴敷期间,患者的管理非常重要。
如果疾病发作或者病情加重,患者应积极就医,并认真记录每次发作的时间、程度、治疗情况等。
临床医生应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给予治疗和康复的咨询指导。
同时,在进行此疗法前,要向患者认真介绍适应病症和注意事项等,并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
办公室卫生管理制度规定了办公室卫生管理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及检查与考核,适用于本公司所有办公室卫生的管理。
公共区域和个人区域都需要保持干净清洁,无污物、污水、浮土,无死角。
门窗、墙壁、卫生间、洗手池等都需要经常保持清洁,毛巾等卫生工具用后要及时清洁整理。
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规范终审版一、前言冬病夏治三伏贴是一项中医传统技术,在我国民间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民众健康意识的提高,冬病夏治三伏贴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但是,由于技术操作规范不规范、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等原因,导致应用效果参差不齐、安全性难以保证。
为了推广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高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规范,保障民众的健康,特制定本规范。
二、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从事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的中医师、护士、药师等医疗人员。
三、技术操作规范3.1 贴药前的准备3.1.1 常规检查在贴药前,应仔细问询患者有无过敏史、药物史等,认真查看相关病历和体检报告,以及检查病人的皮肤情况,了解患者自身状况,判断是否适合贴贴敷。
3.1.2 选择药材根据患者的病症及中医四诊,选用适当的贴膏方并提取药材制成膏状,通常采用水蜜丸研磨贴敷法制作贴膏。
药材应选用正规生产的、符合药典规范的材料,同时需要按照处方选用合适的材料,禁止使用禁药、毒药和有毒杂质的药材。
3.1.3 准备用具准备好需要用到的用具,包括手套、医用棉签、棉片、消毒纱布、消毒水等。
同时,还要准备好需要贴的敷料,如透气性好、无菌、柔软的棉质贴敷物等。
3.2 贴药技术要点3.2.1 准备贴敷物在开始贴药前,患者应该先暴露贴敷部位的皮肤,切记要保持皮肤干燥。
此外,应选择透气性、抗菌性好的贴敷物,贴敷部位应光洁平整。
3.2.2 贴敷穴位根据病情及中医四诊,选取合适的穴位贴敷。
穴位应选取具效的经穴、筋穴、肌肉穴、络穴等。
在位置选择和穴位标注上,应遵循中医学相关规范。
3.2.3 涂敷贴膏涂敷贴膏时应戴上手套以确保膏剂不被污染。
在准备好药品后,将适量药膏涂抹在贴敷物上,按照贴敷物尺寸和涂敷量的比例进行涂敷。
3.2.4 粘贴贴敷物将涂有药膏的贴敷物贴于相应穴位上,用手指顺着贴敷物逐渐将其与皮肤贴合。
贴敷物应尽量平整,部位不能有空隙,同时贴得不要太紧或过松,以免影响穴位的正常活动或外伤皮肤。
三九贴三伏贴穴位敷贴服务规范三九贴和三伏贴是中医传统疗法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常用来治疗寒邪侵袭或是湿气滞留引起的疾病。
这两种贴敷的方法在临床上都非常常见,但是在进行三九贴和三伏贴穴位敷贴服务时,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注意事项。
一、准备工作:1.选择合适的穴位: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贴敷。
三九贴穴位常选在胸腹等大面积穴位,如中脘、关元等;三伏贴穴位则常选在手阳明经和足阳明经的经络上,如合谷、足三里等。
2.贴敷材料准备:准备好三九贴或三伏贴所需的材料,如贴敷布、药粉等。
贴敷布应选用透气性好、柔软舒适的材料,药粉应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选用有效的中药成分。
3.洁净环境:进行贴敷服务前,要确保贴敷的环境整洁、卫生,避免交叉感染和二次感染的发生。
需要做好手部和工具的消毒工作。
二、操作流程:1.了解患者情况:在贴敷前,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体质和身体状况等,确保安全可行。
2.清洁穴位:将贴敷部位清洁干净,使用无菌酒精或适当的清洁液擦拭,清除污物和皮脂。
3.施敷药物:根据医生的指导或药方,将合适的药粉均匀地撒于贴敷布上,药量适中,不宜过多。
4.敷贴穴位:将装有药粉的贴敷布轻轻贴在经络穴位上,要确保贴敷布与皮肤完全接触密封,避免空气进入。
5.固定贴敷:使用透气性好的胶布或绷带固定贴敷布,保证贴敷的稳定持久。
6.监测病情:进行贴敷后,要时刻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身体反应,如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7.拆除贴敷:一般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30分钟至1小时左右,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调整。
拆除贴敷时要轻柔,避免对皮肤造成过多的刺激。
三、注意事项:1.患者适应症:三九贴和三伏贴是针对特定病症而设计的疗法,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人等需要特别注意,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2.禁忌症:对于有器质性疾病或患有严重疾病的患者,如恶性肿瘤、器官功能衰竭等,禁止使用三九贴和三伏贴。
3.质量保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药品和贴敷材料,确保贴敷材料的质量和安全性。
贴三伏贴的位置示范!快收藏!三伏贴可以防止多种疾病,不同的适应症会贴敷不同的穴位,下面是三伏贴的贴敷穴位:心俞穴穴位:1、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2、取穴时一般可以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心俞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
功效:1、推按“心俞穴”可以治疗心经及循环系统疾病,心痛、惊悸、咳嗽、吐血、失眠、健忘、盗汗、梦遗、癫痫、胸痛、心悸亢进、晕车、头痛、恶心、神经官能症等。
2、调理气血,疏通心脉,宁心安神。
适用于心慌心悸、冠心病、心绞痛、神经衰弱、失眠、背痛等病症,对于各种心脏病有一定的疗效。
肺俞穴穴位:位于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属膀胱经。
能宣肺理气,平喘止咳。
功效:适用于咳嗽气喘、感冒、外感风寒、盗汗、背痛等病症,对于各种肺病有一定的作用。
天突穴穴位:1、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两锁骨中间,胸骨上窝中央。
2、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功效:治疗打嗝、咳嗽、呕吐、神经性呕吐、咽喉炎、扁桃体炎、喉咙的疾病。
膻中穴穴位:在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膻中穴的主治病症为:1、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心悸、呼吸困难、咳嗽、过胖、过瘦、呃逆、乳腺炎、缺乳症、咳喘病等。
2、宽胸理气,宣肺降逆,宁心除烦。
适用于情志不舒、胸部胀闷。
心悸气短、失眠多梦、气喘、呃逆等病症。
治喘穴穴位:1、属经外奇穴的背部穴。
穴位于背部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2、该穴有平定喘息的功效,故名为'定喘'。
功效:1、治喘穴位于大椎穴左右约二厘米处的凹洼中。
2、能止咳平喘,通宣理肺。
对于治疗气喘发作,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
大椎穴穴位: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取穴时正坐低头,该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功效:1、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2、能疏风解表,清热通阳,健脑强脊。
适用于头颈强痛、骨蒸潮热、神疲乏力;3、腰脊拘急、感冒、落枕、颈椎病、气喘、热病等病症,有防病强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