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
- 格式:doc
- 大小:1.28 MB
- 文档页数:1
一、陆地和海洋选择题1.日本多火山、地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日本位于哪两个板块的交界处()A. 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B. 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C. 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D. 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答案】 C【解析】【分析】解:板块运动学说认为,各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
由日本所处的位置及板块运动的方向判定,日本多地震是由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日本是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其原因是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
故答案为:C【点评】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领土由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四大岛及众多小岛组成,主体民族为大和民族,通用日语。
日本以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
日本工业高度发达,主要工业区大都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日本由于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因此多火山地震。
日本多火山地震,因此日本的建筑多采用轻质材料,而且日本每年进行防震演习,提高民众自救能力,同时加强预报研究,尽量提前预测出地震,减小伤亡。
2.台湾省是我国地震多发区,2019年4月18日花莲县附近(北纬24.13度,东经121.52度)发生6.1级左右地震。
据此并结合图完成下面小题。
(1)有关台湾岛自然地理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 平原主要分布在岛屿东部B. 西部是迎风坡,比东部降水多C. 河流水流湍急,水能丰富D. 全年高温多雨,森林资源丰富(2)台湾省地震多发频发,主要因为其位于()A. 太平洋的大洋中脊B. 印度洋大陆架附近C. 欧亚板块的内部D. 板块与板块交界附近【答案】(1)C(2)D【解析】【分析】(1)台湾平原主要分布在西部,故A错误;台湾西部是背风坡,比东部降水少,故B错误;台湾河流短小湍急,水能丰富,故C正确;台湾主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故D错误。
2021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板块边界与分布判断技巧一、专题讲解1.板块边界与分布判断技巧(1)澳大利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位于印度洋板块。
(2)冰岛位于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地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处于生长边界。
(3)新西兰南、北二岛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处于消亡边界。
(4)北美洲的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2.板块运动与地貌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板块相对运动对全球构造地貌的影响可总结图表如下:二、同步训练1.图一为全球海陆分布及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
图二为四种板块边界类型示意图。
完成下题。
图一中四地与图二板块边界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A.①—甲②—丙③—乙④—丁B.①—乙②—丁③—甲④—丙C.①—丙②—甲③—乙④—丁D.①—丁②—乙③—甲④—丙[思维探究][答案] C2017年6月12日,爱琴海海域发生6.4级地震。
下图为震中(图中黑点)位置示意图。
据此完成2~3题。
2.此次地震位于( )A.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B.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C.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D.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答案 A解析读图可知,此次地震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
3.关于图中两个海域面积变化的组合正确的是( )A.M海域——面积扩大,消亡边界B.N海域——面积缩小,生长边界C.M海域——面积缩小,生长边界D.N海域——面积扩大,生长边界答案 D解析读图可知,M海域是地中海,位于板块与板块相互碰撞的消亡边界,面积缩小;N海域是红海,位于板块与板块张裂的生长边界,面积扩大。
下图是某地质学家绘制的板块碰撞及其影响示意图。
读图,完成4~5题。
4.与图中板块A、B对应恰当的是( )A.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B.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C.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D.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答案 A解析据图可知,图中的板块是陆地板块之间的碰撞现象,且有大小之分,小板块在与大板块碰撞后,前端向下俯冲,后端随之隆起,大板块则呈现出一系列的隆起,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相似,故A项正确。
2021届高考地理复习强化训练:海表盐度的分布和变化规律(含详解)一、单选题下图1为全球海陆分布及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
图2为四种板块边界类型示意图。
完成下列问题。
1.图1中四地与图2板块边界类型对应正确的是A.①—甲②—丙③—乙④—丁B.①—乙②—丁③—甲④—丙C.①—丙②—甲③—乙④—丁D.①—丁②—乙③—甲④—丙2.图1中四海域,由于上升流形成渔场的是A.①B.②C.③D.④读某大陆南回归线附近剖面图。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M区附近“海域”可能形成的自然现象是A.晴天B.云层C.降水D.渔场4.若图中的风力减弱可能给该地区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是A.降低沿岸大气湿度B.降低沿岸大气温度C.海域渔业资源减少D.“厄尔尼诺”影响发生可能性小读大西洋表层海水性质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5.大西洋表层年平均盐度最高的地方海水密度大约是A.37kg/m3 B.1027kg/m3 C.1025kg/m3 D.1023kg/m3 6.对大西洋表层年平均密度、盐度与温度的理解,正确的是A.大西洋表层年平均密度与盐度几乎没有关系B.大西洋表层年平均密度与温度大致呈正相关C.北半球高纬度的海水密度略高于南半球同纬度地区D.南半球的海水密度总是低于北半球同纬度地区7.下面表示北半球海洋表面水温分布图中有暖流经过的是A. B.C. D.中华哲水蚤是我国近海重要的浮游动物,其生存繁殖受水温影响显著(一般要求水温低于27℃),广泛分布于黄海和东海水域。
近些年的研究发现,受季风海流作用中华哲水蚤每年2月出现在南海水域,9月份便消失。
左图是南海北部海域海流分布示意图,右图是海南岛东侧海域夏季表层水温随距离变化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8.夏季海南岛东侧近岸海域水温偏低的主要原因是A.距离陆地较近B.太阳辐射较弱C.上升海流较强D.陆地径流较多9.夏季,海南岛东部海域中华哲水蚤的数量变化及分布规律是A.数量减少,集中于近海B.数量减少,集中于远海C.数量增多,集中于近海D.数量增多,集中于远海10.秋季,在图示水域没有发现有中华哲水蚤分布。
2023-2024学年全国八年级上地理同步练习考试总分:100 分 考试时间: 120 分钟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卷I (选择题)一、 选择题 (本题共计 8 小题 ,每题 5 分 ,共计40分 )1. 下列现象能说明海陆变迁的是( )A.日月星辰东升西落B.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C.钱塘江的潮涨潮落D.青藏高原上有许多珍稀动物2. 读“亚洲图”,回答下列小题。
(1)图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地理事物正确的是( )A.甲--地中海B.乙--南海C.丙--阿拉伯半岛D.丁--恒河平原(2)根据图中①⑧条河流的流向,判断亚洲地势的特点是()A.中部高,四周低B.中部低,四周高∼C.北高南低D.东高西低(3)A国的传统民居多用轻质材料修建,原因是()A.处在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B.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C.处在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D.处在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4)丁处国家经常发生旱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是()A.印度全年高温多雨B.经济落后,没有防旱涝灾害的水利工程C.高原面积广大,排水系统不畅D.西南季风不稳定导致年降水量不稳定3. 2020年12月8日,中尼共同宣布珠穆朗玛峰最新高程8848.86米。
对珠穆朗玛峰高程的测量是人类认识地球、了解自然的过程,从8848.13米到8844.43米再到8848.86米,对珠峰高程的一次次的追问,是我国测量技术不断创新突破的发展史,同时这更是我国一代代测绘人和登山队员不懈坚持和无私奉献的奋斗史!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结合板块运动构造学说,解释珠穆朗玛峰形成的原因()A.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B.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C.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压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共同碰撞挤压(2)据专家介绍,下列哪些情况需要对珠穆朗玛峰高程进行重新测量()①当珠峰高度缓慢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②在离珠峰较近的地方发生大地震,对珠峰高度影响明显③珠峰高程测量新技术可以明显提升珠峰测量精度时④根据测绘科学家们的喜好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4. 第31届夏季奥运会于2016年8月5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开幕。
高中地理——(世界六大板块、火山地震带、三大岩石)知识点1、六大板块岩石圈可以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
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为海洋,其他五个板块既有大陆又有海洋。
六大板块的分布如下图所示。
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六大板块的位置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在不断的移动(每年1cm~10cm),两个板块既可以相互挤压,也可以相互远离,因此相邻板块之间主要形成了两种边界:①生长边界:两个板块互相远离,距离越来越远,常常会形成海岭、断层、裂谷、新的海洋;②消亡边界:两个板块相互挤压,距离越来越近,常常会形成山脉、海沟(海洋板块俯冲到陆地板块下方)。
2、火山、地震带世界上主要分布着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其中全球80%以上的浅源地震、几乎所有的中源和深源地震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区。
火山地震带主要发生在板块的交界处,既可以发生在板块的生长边界,也会发生在消亡边界。
其中,地震大多分布在靠海的一侧,而火山则分布在靠大陆的一侧。
例题图3 例题答案:A、A精讲精析:(1)分析火山的成因。
①火山可以形成于板块的生长和消亡边界,其中消亡边界主要分布在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交界处;②南美大陆西部的圣何塞火山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的交界处,为消亡边界;③大西洋中脊、太平洋中部和东非大裂谷都属于板块的生长边界,因此于日本的樱岛活火山成因不同。
(2)分析岩石的性质。
①岩石可以分为岩浆岩(喷出岩/侵入岩)、变质岩、沉积岩,其中火山喷出地表的岩石为喷出岩;②在四个选项中,玄武岩为喷出岩,石灰岩和砂岩为沉积岩,花岗岩为喷出岩,因此选项A正确。
总结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地球上的岩石,按照成因可以分为三类:岩浆岩(侵入岩、喷出岩)、变质岩、沉积岩。
各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分别为:①岩浆岩:地幔的岩浆在内压力的作用下,侵入地壳的上部,冷却凝结形成了侵入岩(例如花岗岩);如果岩浆继续向上前进,喷出地表,则冷却凝结形成喷出岩(例如玄武岩)。
世界主要半岛、岛屿及群岛分布图1、半岛:A堪察加半岛B朝鲜半岛 C 中南半岛 D 马来半岛 E 印度半岛F阿拉伯半岛G 小亚细亚半岛H 巴尔干半岛I 亚平宁半岛J 伊比利亚半岛K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L 索马里半岛M 南极半岛N 下加利福尼亚半岛O 阿拉斯加半岛P 拉布拉多半岛Q 佛罗里达半岛2.岛屿:①加里曼丹岛②爪哇岛③苏门答腊岛④斯里兰卡岛⑤马达加斯加岛⑥大不列颠岛⑦爱尔兰岛⑧冰岛⑨新几内亚岛⑩塔斯马尼亚岛⑪新西兰南岛⑫新西兰北岛⑬火地岛⑭古巴岛⑮格陵兰岛3.群岛:⑯日本群岛⑰马来群岛⑱马尔代夫群岛⑲夏威夷群岛⑳波利尼西亚群岛○21美拉尼西亚群岛○22密克罗尼西亚群岛○23西印度群岛世界主要海、海湾、海峡及运河分布图1.填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A 白令海B 鄂霍次克海C 日本海D 黄海E 东海F 南海G 孟加拉海H 阿拉伯海I 波斯湾J 亚丁湾K 红海L 地中海M 黑海N 比斯开湾O 北海P 波罗的海Q 挪威海R 珊瑚海S 哈得孙湾T 墨西哥湾U 加勒比海V 加利福尼亚湾W 几内亚湾2.填写出数字序号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①莫桑比克海峡②曼德海峡③霍尔木兹海峡④苏伊士运河⑤土耳其海峡⑥直布罗陀海峡⑦英吉利海峡⑧丹麦海峡⑨白令海峡⑩朝鲜海峡⑪台湾海峡⑫马六甲海峡⑬巴拿马运河⑭麦哲伦海峡⑮德雷克海峡世界地形图1.填写出数字序号所代表的山脉名称。
(1)亚洲:①阿尔泰山脉②天山山脉③昆仑山脉④喜马拉雅山脉⑤横断山脉⑥兴都库什山脉⑦大高加索山脉⑧乌拉尔山脉(2)欧洲:⑨斯堪的纳维亚山脉⑩阿尔卑斯山脉⑪亚平宁山脉⑫比利牛斯山脉(3)非洲:⑬阿特拉斯山脉⑭德拉肯斯山脉(4)大洋洲:⑮大分水岭山脉[世界主要大洲剖面图]2.填出世界著名高原名称。
(1)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2)面积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
(3)古老的高原:德干高原、拉布拉多高原。
3.填写出字母所代表的盆地名称。
(1)非洲:a刚果盆地。
高中地理详解六大板块构造图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高中地理详解六大板块构造图由于板块交界处位于海洋地带,无明确的地名作分界,再加上七大洲、四大洋轮廊的思维定式,此类试题做起来并非得心应手,容易把板块的位置、名称弄混。
如何突破这一难关呢笔者介绍几种方法如下:一、把六大板块与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陆位置、范围、轮廓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北冰洋被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划分了大西洋被美洲板块、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划分了大洋洲绝大部分被划分到印度洋板块南北美洲划分到一个板块--美洲板块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只包括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里都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亚欧板块包括欧洲和除中南半岛、阿拉伯半岛外的亚洲及其北部、西部、东部边缘的一部分海洋(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东西跨度较大。
非洲板块包括整个非洲,还有西部大西洋的一部分,东部印度洋的一部分,南北跨度大。
印度洋板块既包括印度洋的一部分,又包括亚洲的阿拉伯半岛、中南半岛,大洋洲的绝大部分,呈西北--东南走向,跨的大洲多。
美洲板块包括南北美洲及东部大西洋的一部分和西部北回归线以北太平洋的狭长区域。
南北方向长。
南极洲板块包括南极洲及其周围的部分海洋,呈团状分布。
比较得出以下结论:①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比它们所对应的大陆范围大,面积广。
②太平洋板块比太平洋范围小。
③印度洋板块,名不符实,不是海洋板块而是陆地板块,地跨亚洲、大洋洲的部分陆地,特殊。
二、用经纬网对六大板块进行空间定位出题时,如果沿某条经纬线在六大板块构造图上做剖面图,往往选择经过的板块名称多、复杂的经线或纬线,依照这个原则,可以选取0°、60°E、120°E、120°W经线;0°(赤道)、南北回归线、60°N纬线等。
0°经线自北向南大致穿过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专题08内力作用表面形态一、课程标准深解读【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结合实例,解释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对于特定的区域环境,能够分析矿产、岩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针对人类利用矿产资源中存在的问题做出科学的决策。
区域认知:对于给定的具体区域,能够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分析特定区域典型地表形态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综合思维:对于给定的真实情境,能够从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多要素综合分析地表形态的变化与演变。
地理实践力:能够在野外独立辨认露头地层的岩石名称,并判断其包含的基本矿物;能够在地理实践中表现出较强的行动能力。
二、必备知识当堂清考点1.地壳的物质组成1.矿物(1)概念: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者化合物。
(2)存在形式:气态、液态和固态。
(3)分类:金属矿和非金属矿。
2.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3.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考点2.板块运动与地貌1.板块构造学说观点:(1)地球岩石圈不是一个整体,而是被一些构造带分成多个板块;(2)板块在软流层上漂移运动;(3)板块内部地壳运动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地震、火山活动;(4)世界上的地震带、火山带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2.六大板块及其边界:①亚欧板块;②非洲板块;③美洲板块;④南极洲板块;⑤太平洋板块;⑥印度洋板块3.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考点3.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地质构造:由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叫作地质构造。
(2)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作褶皱。
从形态上看,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在地形上,有时候背斜成为山岭,向斜成为谷地。
(3)断层: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作用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层就会破裂。
岩层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块沿破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A部分叫地垒,常发育成山峰;B部分叫地堑,常形成盆地或谷地。
中国地理分界线1、我国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线大体以黑龙江的黑河市和云南省腾冲市划一条直线为界,该线东南部人口多,该线西北部人口少。
2.地势阶梯界线(1)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界线:西起昆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
(2)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界线:由东北向西南依次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地形区界线(1)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界线:大兴安岭。
(2)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界线:太行山脉。
(3)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界线:巫山。
(4)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界线:横断山脉。
(5)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界线:天山山脉。
(6)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界线:昆仑山脉。
(7)黄土高原和汉水谷地界线:秦岭。
(8)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界线:祁连山脉。
(9)四川盆地和汉水谷地界线:大巴山脉。
(10)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界线:古长城。
(l1)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界线:淮河。
4.气候界线(1)l月0℃等温线(也是亚热带与暖温带及高原气候区分界线):大体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一淮河一线。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界线):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一淮河一线。
(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界线):从大兴安岭西坡经过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脉东部。
(4)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界线):大致通过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
5.河流界线(1)外流区和内流区的界线:北段大体沿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比较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脉一秦岭。
(3)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南岭。
(4)澜沧江与怒江的分水岭:怒山。
(5)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诸河流域的分水岭:武夷山。
6.三大自然区界线(1)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3000米等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