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血栓弹力图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1
一文读懂,如何看血栓弹力图试验检验报告
来源:检验星空
●什么是血栓弹力图试验(TEG)?●
血栓弹力图试验(TEG)是通过体外模拟人体的内环境并激活凝血系统,整体分析凝血和纤溶全过程的新一代凝血检测方法,可实现对止血、血栓,各类肝素使用及抗血小板治疗效果的监测,并具有动态性、及时性、准确性的特点,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围术期输血管理和抗凝药物疗效监测,各项权威指南均推荐使用血栓弹力图试验来分析判断凝血功能和进行输血管理。
●血栓弹力图试验有什么检测优势呢?●
传统凝血检测只能检测血浆中的凝血因子活性、纤维蛋白原测定仅反映数量,未对功能进行测定,且检测过程为分段式检测,不能对凝血过程进行整体评估。
血栓弹力图试验是从血小板聚集、凝血、纤溶整个动态过程来监测凝血过程的变化,不仅可以检测凝血因子功能,还可评估血小板功能、血凝块强度和纤维蛋白原功能,有助于临床诊断凝血功能障碍及出血的原因,从而正确使用血制品治疗,实现精准输血。
●临床应用●
监测凝血功能
血栓弹力图试验可进行凝血因子激活、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溶解等血液凝固全过程的动态分析,反映血小板、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的功能,可用于术前、术中、术后凝血情况全面筛查、判断出血风险以及血栓发生风险。
指导成分输血
血栓弹力图试验有助于临床分析患者出血的具体原因,指导输注正确的血液成分进行止血治疗。
此外,还可对术后出血原因进行鉴别,减少二次手术风险。
辅助临床诊断
鉴别诊断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和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
监测药物疗效
监测各种促凝、抗纤、抗凝等药物的疗效,指导药物的正确使用。
●血栓弹力图试验检验报告怎么看?●
如何根据血栓弹力选择相应的血制品输注?。
掌握这4个问题,轻松读懂血栓弹力图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m,TEG)是一种能够动态反映血液凝固变化(包括纤维蛋白的形成速度、溶解状态、凝状的坚固性以及弹力度)的指标,在 20 世纪 80 年代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在我国,血栓弹力图试验已列入《医疗机构临床检验项目目录》和《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试行2001 年版)》等规范中。
目前,TEG 已被广泛用于指导临床成分输血和相关药物使用、多种情况下即时的凝血监测、预测静脉血栓风险等。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做 TEG?1、完善 TEG 的主要目的是:①对患者凝血状态进行个体化管理,进而预测血栓和出血风险;②辅助进行围术期凝血功能分析与管理;③监控止血 / 溶栓的治疗过程;②指导抗凝、抗血小板等药物的使用及临床成分输血等。
2、TEG在市场上主要的试剂类型有六种:普通血栓弹力图分析、快速血栓弹力图分析、肝素酶对比试验和血小板图试验(包括AA、ADP、AA+ADP 三种组合类型)。
但是在临床上经常操作的类型主要有三个监测项目:问题二:报告单长啥样?虽然每个检测单位出具的报告不尽相同,但是主要由如下几个部分:①检测数据;②血栓弹力图报告;③报告的解读提示。
血栓弹力图报告+检测数据检测数据+解读提示问题三:结果如何解读?由于血栓弹力图监测的是凝血过程中的各项指标,因此要了解血栓弹力图必须先掌握凝血过程。
1、凝血过程,大体分为血液凝固和血凝块纤溶这两个过程凝血过程(1)血液凝固血液凝固1血液凝固2(2)血凝块溶解(纤溶)过程血凝块溶解(纤溶)过程注:①纤溶抑制物: 主要包括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 (PAI) 和α2 抗纤溶酶(α2-AP)。
PAI:主要有 PAI-1 和 PAI-2 两种形式。
PAI-1 与 t-PA、U-PA 以1:1 比例特异性结合,使其失活,同时激活 PLG。
α2-AP:由肝脏合成,与PL 以1:1 比例结合形成复合物,抑制PL 活性;FXIII 使α2-AP 与纤维蛋白以共价键结合,减弱了 PL 对纤维蛋白的敏感性。
如何看血栓弹力图报告如何看血栓弹力图报告一、观察血栓弹力图报告中的L Y30值、EPL值、R值、MA值、K(α)值当L Y30、EPL值处于正常范围时,排除纤溶亢进的可能⑴R值正常范围为5~10分钟;R<5分钟,显示凝血因子活性强,需要用抗凝药物纠正R>10分钟,说明凝血因子缺乏,如病人术中出血可通过补充FFP进行纠正,详见输血指导建议⑵MA值正常范围为50~70mm;M A>70mm,显示血小板活性高,需进行抗血小板治疗M A<50mm,显示低血小板功能,如病人术中出血可通过补充血小板制剂纠正,详见输血指导建议⑶高MA值时,如果是服药病人,需关注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
可通过血小板图检测了解服用ADP、AA诱导剂抑制血小板的情况:当抑制率小于20%时不起效;在20%~50%起效不明显;在50%~75%起效;抑制率大于75%时较好抑制。
根据疗效进行加大剂量或更换药物进行针对性治疗。
①如果血小板图MA ADP值在31~47mm之间显示ADP诱导剂为较好抑制状态;当MA ADP<31mm提示会有出血风险;当MA ADP>47mm会有血栓风险。
②MA CK值超过65mm显示有血栓风险;③MA A值(纤维蛋白原的MA值)不能超过20mm,超过20mm提示纤维蛋白原活性强有血栓风险,并不是血小板活性高原因造成,这时即使血小板药物抑制较高仍然会存在血栓风险。
需要对纤维蛋白原进行处理,降低其活性。
二、肝素对比检测将CK(普通检测)的R图形与CKH(肝素酶杯检测)的R值叠加。
①当R值无差异提示:没有肝素存在(或未起效);②当CK的R值大于CKH的R值的3min,为肝素残留。
当CK的R值为CKH的R值的3倍以上或CK的R>20min,提示有肝素存在且肝素过量,应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直至中和完全。
临床上监测血液高凝状态的常规项目为血常规、血凝常规,因其操作简单易行、价格便宜,现已在各医院普及,并被大众广泛接受。
其中包括血常规中血小板计数,血凝常规中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 D-二聚体等。
PT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实验,也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PT延长多见于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等;PT缩短见于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等。
APTT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实验,也是监测普通肝素的首选指标。
APTT 延长见于血友病、肝脏疾病、新生儿出血症等;缩短见于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
FIB 是凝血过程中的主要蛋白质,其水平增高可见于生理情况下的应激反应、妊娠晚期、感染、无菌炎症。
D-D 是在纤溶酶水解交联纤维蛋白作用下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其在血液中含量的增加是血管内血栓形成并发生纤维蛋白溶解的有力证据。
但以上检测项目,仅仅体现了启动血液凝固初始阶段,这期间仅有极少数凝血酶生成,不能表现出启动发生后的一系列级联反应——放大、扩增,亦不能反映凝血的动态变化,且一种凝血项目只能反应凝血过程中的一小部分,仅靠一种凝血项目尚不能完整诠释凝血机制,无法全面反映整个凝血过程。
除此之外,传统的凝血功能检测方法有多种,但若所有的凝血指标及实验都进行检测,既耗时又耗费资金,无法及时有效反映病人现状及指导临床工作。
然而,血栓弹力图(TEG)参数检测能够反映凝血过程多个方面的信息,不仅能够发现传统凝血检查可以识别的一些凝血异常变化(如凝血因子缺乏),同时能够发现常规凝血检查无法反映的异常,如凝血动力学变化(依赖于血小板功能、凝血酶生成、纤维蛋白原浓度及消融)等[14]。
血栓弹力图依靠短时间内用少量全血模拟体内的凝血过程——形成血凝块,全面评估自启动凝血、聚集血小板、形成并联结纤维蛋白、形成血块乃至血块消融的整个过程。
血栓弹力图结果解读及临床意义血栓弹力图(TEG)是一种用于评估血液凝固特性的诊断工具,对于了解血液凝固过程、预测血栓形成以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解读血栓弹力图的结果,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正常TEG曲线呈光滑的弧形,起始部分代表纤维蛋白的形成,中间部分代表凝血因子的消耗,最后部分代表纤维蛋白在纤溶酶的作用下可降解为可溶性纤维蛋白,在纤溶酶及纤溶酶原激活物作用下可降解为可溶性纤维蛋白,最后降解为可溶性纤维蛋白产物,包括D-二聚体、可溶性纤维蛋白产物。
正常TEG曲线的参数包括K时间(反应时间)、Angle角度(凝固角)、MA值(最大振幅)及LY30(30分钟内样本中血栓振幅衰减的百分比)。
异常TEG曲线可表现为K时间延长、Angle角度减小、MA值降低及LY30增大。
这些参数的异常提示血液凝固过程出现异常。
例如,K时间延长表示血液凝固过程减缓,可能存在凝血因子缺乏或纤溶系统障碍;Angle角度减小意味着纤维蛋白形成速度减慢,可能存在纤维蛋白原缺乏或血小板功能异常;MA值降低提示血液凝固过程中出现血栓的可能性增加;LY30增大则表示血栓振幅衰减速度加快,可能与纤溶系统异常有关。
TEG能够全面评估凝血功能,包括共同凝血途径的功能(内源性凝血功能)、血小板功能以及纤溶系统功能。
通过分析TEG结果,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凝血状况,为治疗提供指导。
例如,对于肝衰竭患者,TEG可以评估其凝血功能,为输血及血浆置换等治疗提供依据。
TEG结果异常往往提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形成血栓。
例如,在急性胰腺炎患者中,TEG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处于高凝状态,从而采取相应的抗凝治疗措施,预防血栓形成。
TEG还可以用于指导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的使用。
在外科手术或创伤治疗中,TEG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需要输血以及输注何种成分的血制品。
例如,对于手术中大量失血的患者,TEG 可以指导医生输注浓缩红细胞、血小板或血浆等血制品,以满足患者的生理需求。
怎么看血栓弹力图的结果一、先看CK样本的R值、MA值、K(α)值⑴R值正常范围为5~10分钟;R<5分钟,显示凝血因子活性强,需要用抗凝药物纠正R>10分钟,说明凝血因子缺乏,可通过补充FFP进行纠正⑵MA值正常范围为50~70mm;MA<50mm显示低血小板功能,可通过补充血小板制剂纠正MA>70mm显示血小板活性高,需进行抗血小板治疗⑶高MA值时,如果是服药病人,需关注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
可通过血小板图检测了解服用ADP、AA诱导剂抑制血小板的情况。
当抑制率小于20%时不起效;在20%~50%起效不明显;在50%~75%起效;抑制率大于75%时较好抑制。
根据疗效进行加大剂量或更换药物进行针对性治疗。
二、血小板图检测报告(PCI术后病人)①如果血小板图ADP的MA值在31~47mm之间显示ADP诱导剂为较好抑制状态;当MA<31mm提示会有出血风险;当MA>47mm会有血栓风险。
② CK的MA值超过65mm显示有血栓风险;③ A的MA值(纤维蛋白原的MA值)不能超过20mm,超过20mm提示纤维蛋白原活性强有血栓风险,并不是血小板活性高原因造成,这时即使血小板药物抑制较高仍然会存在血栓风险。
需要对纤维蛋白原进行处理,降低其活性。
三、肝素酶杯对比检测将CK(普通检测)的R图形与CKH(肝素酶杯检测)的R值叠加。
当R值无差异提示:没有肝素存在(或未起效);当CK的R值为CKH的R值的2~3倍且CK的R<20min,为肝素起效较好;当CK的R值为CKH的R值的3倍以上或CK的R>20min,提示有肝素存在且肝素过量,应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直至中和完全。
血栓弹力图具体指标的结果判断
血栓弹力图具体指标意义及正常值范围
具体指标R K Angle MA LY30 EPL CI
意义凝血因子
功能(min) 纤维蛋白原功
能(min)
纤维蛋白原功
能(deg)
血小板聚集功
能(mm)
纤维蛋白溶
解功能(%)
纤维蛋白溶
解功能(%)
综合凝血指数
(min)
正常值范围5-10 1-3 53-72 50-70 0-8 0-15 -3-3min 实际数值低于正常值下线凝血因子
功能亢进
纤维蛋白原功
能亢进
纤维蛋白原功
能不足
血小板聚集功
能不足
CI <-3.0 低凝
CI >3.0 高凝
实际数值高于正常值上线凝血因子
功能不足
纤维蛋白原功
能不足
纤维蛋白原功
能亢进
血小板聚集功
能亢进
纤溶亢进纤溶亢进CI < 1.0 原发性
纤溶亢进
CI > 3.0 继发性
纤溶亢进
报告看图顺序:
LY30(EPL)→CI值→R值→MA值→Angle(K)值。
血栓弹力图
1948 年,德国人 Harter 发明血栓弹力图,原理是在模拟人体内环境下凝血 - 纤溶整个过程时,通过物理方法将血块弹性强度转换成图形,直观判断血凝情况并分析成因。
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m,TEG)是反映血液凝固动态变化(包括纤维蛋白的形成速度,溶解状态和凝状的坚固性,弹力度)的指标。
主要指标及参考值
1.反应时间(R)参考值2-8min
2.凝固时间(K)参考值1-3min
3.角度(Angle)参考值55-78°
4.最大振幅(MA)参考值51-69mm
5.综合凝血指数参考值-3-3.0
6.半小时纤溶率参考值0-8%
各项指标的临床指导意义
R时间:因凝血因子缺乏而延长,高凝血因子而缩短,代表血块形成的速度。
K时间:应纤维蛋白原缺乏而延长,高纤维蛋白原而缩短,代表血块形成的速度。
Angle夹角(a):因纤维蛋白原缺乏而减少,高纤维蛋白原而増大,代表血块形成的速度。
Cl综合凝血指数:<-3 低凝,-3<正常<+3,>+3 高凝。
综合判断凝血状态。
LY30纤溶率:LY30>8%提示处于高纤溶状态。
解读
血栓弹力图为凝血功能患者有效的一项检验项目,及时有效的检验结果给临床科医生提供了很好的治疗指导意义,护士在釆集相关标本时应认真仔细,确保标志合格有效。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血栓弹力图结果怎么看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m,TEG)是反映血液凝固动态变化(包括纤维蛋白的形成速度,溶解状态和凝状的坚固性,弹力度)的指标,因此影响血栓弹力图的因素主要有红细胞的聚集状态、红细胞的刚性、血凝的速度,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活性的高低等。
血栓弹力图的主要指标有①反应时间(γ)表示被检样品中尚无纤维蛋白形成。
②凝固时间(κ)表示被检样品中开始形成纤维蛋白,具有一定的坚固性。
③图中两侧曲线的最宽距离(ma)表示血栓形成的最大幅度。
④血栓弹力图(ε),表示血栓的弹性的大小。
⑤最大凝固时间(m),表示凝固时间至最大振幅的时间。
目前血栓弹力图均用血栓弹力图仪进行检测。
正常值血液凝固动态变化(包括纤维蛋白的形成速度,溶解状态和凝状的坚固性,弹力度)正常。
临床意义(1)血栓性疾病:肾病综合征、尿毒症、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塞、动静脉血栓形成等,r值及K值明显减少,而ma值及mε值增大。
(2)血小板异常性疾病: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r和K值增大,而ma值和mε值值降低。
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则ma值和mε值明显降低。
(3)凝血因子缺陷性疾病:血友病类出血性疾病,r值及K值显著增加,而ma值及mε值降低。
(4)纤溶亢进性疾病:原发性纤溶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继发性纤溶,在突发纤溶时,TEG 可示纤溶的强度和速度。
注意事项避免人为因素对图形的影响。
常见的人为因素有以下几种:(1)操作不慎:①盛血杯未放到反应池底部,造成图形头部混乱。
纠正方法:将盛血杯放入反应池后向下按紧。
②开始时未松开调节螺丝,造成图形无头。
纠正方法:记好螺丝的开关方向,血及石蜡油放好后立即松开螺丝。
③关机时画笔停点距中线较远,再开机时画笔抖动剧烈,未描出r值。
纠正方法:画笔接近中线再关机。
④由于放入图纸过多将画笔抬起致使图形中间断裂。
纠正方法:放入图纸量需适中,以转动图纸时压纸板能自由活动为宜。
(2)由于盛血杯不干净:内有未洗净的石蜡油等造成图形一侧平直。
手把手教您血栓弹力图结果怎么看血栓弹力图,英文名:thromboela-stogram血栓弹力图是反映血液凝固动态变化(包括纤维蛋白的形成速度,溶解状态和凝状的坚固性,弹力度)的指标,因此影响血栓弹力图的因素主要有红细胞的聚集状态、红细胞的刚性、血凝的速度,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活性的高低等。
血栓弹力图的主要指标有:①反应时间(γ)表示被检样品中尚无纤维蛋白形成。
②凝固时间(κ)表示被检样品中开始形成纤维蛋白,具有一定的坚固性。
③图中两侧曲线的最宽距离(ma)表示血栓形成的最大幅度。
④血栓弹力图(ε),表示血栓的弹性的大小。
⑤最大凝固时间(m),表示凝固时间至最大振幅的时间。
目前血栓弹力图均用血栓弹力图仪进行检测。
正常值一、先看CK样本的R值、MA值、K(α)值⑴R值正常范围为5~10分钟;⑵MA值正常范围为50~70mm;MA<50mm显示低血小板功能,可通过补充血小板制剂纠正MA>70mm显示血小板活性高,需进行抗血小板治疗⑶高MA值时,如果是服药病人,需关注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
可通过血小板图检测了解服用ADP、AA诱导剂抑制血小板的情况。
当抑制率小于20%时不起效;在20%~50%起效不明显;在50%~75%起效;抑制率大于75%时较好抑制。
根据疗效进行加大剂量或更换药物进行针对性治疗。
二、血小板图检测报告(PCI术后病人)①如果血小板图ADP的MA值在31~47mm之间显示ADP诱导剂为较好抑制状态;当MA<31mm提示会有出血风险;当MA>47mm会有血栓风险。
②CK的MA值超过65mm显示有血栓风险;③A的MA值(纤维蛋白原的MA值)不能超过20mm,超过20mm提示纤维蛋白原活性强有血栓风险,并不是血小板活性高原因造成,这时即使血小板药物抑制较高仍然会存在血栓风险。
需要对纤维蛋白原进行处理,降低其活性。
三、肝素酶杯对比检测将CK(普通检测)的R图形与CKH(肝素酶杯检测)的R值叠加。
①当R值无差异提示:没有肝素存在(或未起效);②当CK的R值为CKH的R值的2~3倍且CK的R<20min,为肝素起效较好;③当CK的R值为CKH的R值的3倍以上或CK的R>20min,提示有肝素存在且肝素过量,应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直至中和完全。
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栓弹力图检查结果分析脑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突发性阻塞引起的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导致的疾病。
血栓弹力图是一种通过评估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参数来判断患者血栓形成和溶栓状态的检查方法。
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检查结果包括多个参数,主要有凝血时间(R),凝血过程强度(K),凝血成熟度(α角),凝血最大强度(MA),凝血时间(CT),凝血反应角度(angle),水容量比例(LI30)等。
凝血时间(R)反映了血浆凝血因子的活化和聚集速度,是评估凝血反应速度的指标。
对于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来说,凝血时间(R)较长可能提示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凝血过程强度(K)反映了血细胞在凝血中的聚集程度和稳定性。
凝血过程强度(K)较低则表示血细胞聚集不稳定,可能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或溶栓状态的风险。
凝血成熟度(α角)反映了纤维蛋白在凝血过程中的聚集程度和交联程度,α角较大则表示纤维蛋白的聚集和交联能力较强,凝血功能较好。
凝血最大强度(MA)反映了凝血的最大强度,也是血栓形成的重要指标。
凝血最大强度(MA)较高可能提示血栓形成的风险较大。
凝血时间(CT)和凝血反应角度(angle)也是评估凝血功能的重要参数。
凝血时间(CT)较长可能提示凝血功能异常,凝血反应角度(angle)较小则表示凝血活性较低。
水容量比例(LI30)反映了溶解血栓的速度和程度,较高的水容量比例(LI30)可能提示患者溶栓状态较好。
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栓弹力图的检查结果分析可以帮助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血栓形成风险,指导临床治疗和预防。
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背景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以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血栓弹力图结果解读
血栓弹力图是一种血凝分析技术,主要用于研究血液凝固时间和半凝固时间。
这种技术可以通过测量血液之间的物理弹力和变形来评估血栓稳定性。
一般情况下,应用血液血栓测试结果只能判断血液凝固时间及其弹力程度。
一般而言,血液血栓测试结果可以分为正常值、迟发血栓和超速血栓等几种类型。
正常值:血液凝固顺畅,半凝固时间短,血栓的弹力强。
迟发血栓:血液凝固时间长,半凝固时间迟延,血栓的弹力弱。
超速血栓:血液在凝固前迅速凝固,半凝固时间过快,血栓的弹力强。
如果血栓弹力图结果超出正常值,可能提示患者血栓形成机理异常,需要更进一步的诊断检查。
如何看血栓弹力图报告
一、观察血栓弹力图报告中的L Y30值、EPL值、R值、MA值、K(α)值
当L Y30、EPL值处于正常范围时,排除纤溶亢进的可能
⑴R值正常范围为5~10分钟;
R<5分钟,显示凝血因子活性强,需要用抗凝药物纠正
R>10分钟,说明凝血因子缺乏,如病人术中出血可通过补充FFP进行纠正,详见输血指导建议
⑵MA值正常范围为50~70mm;
M A>70mm,显示血小板活性高,需进行抗血小板治疗
M A<50mm,显示低血小板功能,如病人术中出血可通过补充血小板制剂纠正,详见输血指导建议
⑶高MA值时,如果是服药病人,需关注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
可通过血小板图检测了解服用ADP、AA诱导剂抑制血小板的情况:
当抑制率小于20%时不起效;在20%~50%起效不明显;在50%~75%起效;抑制率大于75%时较好抑制。
根据疗效进行加大剂量或更换药物进行针对性治疗。
①如果血小板图MA ADP值在31~47mm之间显示ADP诱导剂为较好抑制状态;
当MA ADP<31mm提示会有出血风险;
当MA ADP>47mm会有血栓风险。
②MA CK值超过65mm显示有血栓风险;
③MA A值(纤维蛋白原的MA值)不能超过20mm,超过20mm提示纤维蛋白原活性强有血
栓风险,并不是血小板活性高原因造成,这时即使血小板药物抑制较高仍然会存在血栓风险。
需要对纤维蛋白原进行处理,降低其活性。
二、肝素对比检测
将CK(普通检测)的R图形与CKH(肝素酶杯检测)的R值叠加。
①当R值无差异提示:没有肝素存在(或未起效);
②当CK的R值大于CKH的R值的3min,为肝素残留。
当CK的R值为CKH的R值的3倍以上或CK的R>20min,提示有肝素存在且肝素过量,应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直至中和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