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劝谏类
- 格式:doc
- 大小:74.50 KB
- 文档页数:7
有关劝谏的文言文1. 文言文中涉及的劝谏方法齐桓公得宁戚【原文】宁戚欲干齐桓公,穷困无以自进,于是为商旅,赁车以适齐,暮宿于郭门之外。
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赁车,执火甚盛,从者甚众。
宁戚饭牛于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商歌。
桓公闻之,执其仆之手曰:“异哉!此歌者非常人也。
”命后车载之。
桓公反,至,从者以请。
桓公曰:“赐之衣冠,将见之。
”宁戚见,说桓公以治境内。
明日复见,说桓公以为天下。
桓公大说,将任之。
群臣争之曰:“客,卫人也。
去[12]齐五百里,不远,不若使人问之,固贤人也,任之未晚也。
”桓公曰:“不然,问之,恐有小恶,以其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所以失天下之士也。
且人固难全,权用其长者。
”遂举,大用之,而授之以为卿。
当此举也,桓公得之矣,所以霸也。
(《新序·杂事》)【译文】宁戚想要求见齐桓公,但处境穷困,没有办法使自己得到举荐,于是就替商人赶着装载货物的车来到齐国,晚上露宿在城门外。
桓公到郊外迎接客人,夜里打开了城门,让路上的货车避开。
当时火把很明亮,跟随的人很多。
宁戚在车下喂牛,他看到桓公,感到很悲伤,就拍击着牛角大声唱起商调的歌来。
桓公听到歌声后,牵起自己的车夫的手说:“真奇怪!那个唱歌的不是个平常人。
”就命令副车载着他。
桓公回城后,到了朝廷里,跟随的人员请示桓公如何安置宁戚。
桓公说“赐给他衣服帽子,我要接见他。
”宁戚进见齐桓公,告诉如何桓公治理国家的话。
第二天又进见齐桓公,用如何治理天下的话劝说桓公。
桓公很高兴,准备任用他。
群臣劝谏他说:“这位客人是卫国人。
卫国离齐国不远,您不如派人去询问一下。
如果确实是贤德之人,再任用他也不晚。
”桓公说:“不能这样。
去询问他的情况,是担心他有小毛病。
因为一个人的小毛病而忽略他的大优点,这是这个君主失去天下贤士的原因。
况且人本来就难以完美,衡量以后用其所长。
”于是举荐任用他,并且授予他官职。
这就是得当的举荐啊,桓公掌握住这个原则了,所以才得以称霸。
劝谏的文言文翻译劝谏的文言文翻译《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劝谏的文言文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劝谏的文言文翻译文章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
又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
告诉读者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原文如下: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篇二:劝谏的文言文翻译直言强谏虽然是忠心耿耿,却容易伤害上司的自尊心;如果能做到既劝谏有效,又无损上司的尊严,那就需要费一番心力了。
上司在看待和处理问题时,出于种种原因,有时也会有不当之举,容易导致工作的失误或者因小失大危及全局。
此时,正是下属表忠心、献良策、取得上司信任的最佳时机。
1.(2018·山东泰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①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甚文轩,邻直敌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糜肉,邻有糟糠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②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③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
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④王曰:“善哉。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⑤于是见公输盘。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固有余。
⑥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⑦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⑧楚王问其故。
⑨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
”⑩楚王曰:“善哉。
吾请无攻宋矣。
”14.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虚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今有人于.此。
于:介词,在。
B.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之:结构助词,的。
C.以.牒为械。
以:介词,用。
D.乃.可攻也。
乃:副词,就。
1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辨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
A项,句意为:现在有人在这里;“于”,在。
B项,句意为:我认为大王派官吏攻打宋国;“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所以选项的解释错误。
C项,句意为:用木札当作攻城器械;“以”,介词,用。
D项,句意为:就可以进攻宋国了;“乃”,副词,就。
故选B。
15.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
”译文:(这个人〕抛掉自己华目的车子,(看到)邻人有破车子便想去偷。
古文观止中经典的劝谏文曰:夫人者,天地之灵也。
孰知人之所取者为也,所舍者报也。
然则君不可不察也!君欲治国安民,必先自律,示人以善。
于人心,如经纶之道;于治理,如薪火之功。
故曰:道不思己,曰为善人;言不出口,曰为忠臣。
岂以言辞相许,功绩实证明人之身份哉?夫人,三者为臣子所害者。
一者,奢欲淫色;二者,奸邪多财;三者,傲慢狂狷。
然则君宜警惕,勉以戒之!奢欲淫色,使人心荡漾,后患无穷。
奸邪多财,令国败家亡。
傲慢狂狷,必招敌害之至。
深思熟虑,犹恒餐用兵之计;审慎从容,如会攻城之策。
若使然,则存亡之道无失,国破家亡之祸难识浅哉!夫人,举国之志,非无道者焉!曰:政以仁为本,绳以法为纲。
立志诚心,尽以公平事民;法度严明,无徇私害民。
遗民旷治,令百姓开口呕心;恶长生意,使国土凋敝祸国。
故曰:政勤则乐,治懒则乱。
人思仁之教,或复官之硕果;国知法之律,天降福之沛泽。
想犹内廷之掌握,观于南拳北脚,斯可谓致治之极乎?夫人,君子之交,深以为忠。
忠则言则行,友则信不疑;至诚至极,天下共欢。
交之深厚,如云电之通明;交之薄浅,如战乱之浊泾。
宜稳态自持,勿因口舌之言而背盟约;宜储备之后,勿因私利之念而断至交。
香火相传,传之久矣;兄弟之情,情之深矣。
若使守信尽义,交之薄浅燃始烧,奉公守法,献君臣之力,则有死而后己矣!古之圣人,言其极道,行其至诚。
如启示救世之心,如放逐患难之势。
君宜内敛其心,修身齐家,然后治国安邦。
与人为善,如与己伍;宽恕待人,如宽恕待己。
勿拘束于私利,宜降心向善;勿滥用私权,宜坚持公正。
若能如是,则人心向仁,飞天驰山,君臣莫不信从,国家和平安宁,岂非万世之福哉!夫人,尔之道也,居安思危,则能稳固如山;官差亲闻,不致隔离如水。
凡事不必浮躁,须思悉心周聚;凡物不必扬弃,宜致脚踏实地。
入山入海,皆有时锐;出林出冢,皆有时晦。
常思进退之机,慎重莫失之局。
如此,则君子如兵之驱使,百战百胜;国家如钟之调度,震天动地。
君当切记,察其身心,以导国家前程。
5.(2018·湖北咸宁)阅读文章,完成18-21小题。
( 15分)上“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 “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
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馀,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上又尝谓侍臣曰: “君依于国,国依于民。
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
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
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
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皇上,此处指唐太宗。
②哂(shen):微笑,此处含有微讽之意。
③不暇顾:顾不上。
④野宿:在野外露宿。
1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A.上与群臣论止.盗一狼得骨止.B.朕当去.奢省费去.因还乡C.自.是数年之后自.经丧乱少睡眠D.刻.民以奉君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实词多个义项的辨识。
A项中的“上与群臣论止.盗”的“止”是禁止的意思,“一狼得骨止”的“止”是“停止”的意思;B项的“朕当去奢省费”的“去”是去掉的意思,“去.因还乡”的“去”是“离开”的意思;D项中“刻民以奉君”的“刻”是“剥削”的意思,“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的“刻”是雕刻的意思;C项两个“自”都是从的意思,因此选C。
1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A.民之所以为盗者.客之美我者.B.犹割肉以.允腹能以.径寸之木C.君富而.国亡学而.不思则罔D.夫欲盛则.费广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虚词的用法辨识。
A项的两个“者”是判断句的标志,解释为“是”的意思。
C项中的两个“而”是连词,表转折。
D项中的“则”是连词,就的意思。
B项中“犹割肉以允腹”的“以”是连词,来的意思,“能以径寸之木”的“以”是用的意思,所以选B。
劝谏类文言文1.《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出师表》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1.(2019·山东威海)阅读下面语段,完成9-10题。
(4分)臣闻众少成多,积小致巨,故圣人莫不以暗致明,以微致显;是以尧发于诸侯,舜兴乎深山,非一日而显也,盖有渐以致之矣。
言出于己,不可塞也;行发于身,不可掩也;言行,治之大者,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
故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2分)行发于身,不可掩也。
9.行为是由自身做出来的,无法掩饰。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这是一个判断句,翻译是注意关键词“发”翻译为“做出来”,“掩”翻译为“掩饰”。
10.结合本段文字的中心观点,谈谈你在今后的生活中应该怎么做。
(2分)10.要注意一言一行,从小事做起,注重积累,提高品德修养。
【解析】本题考查主旨的把握和拓展能力。
选文主要讲述了积少成多,注重积累,根据这个中心展开论述即可。
【参考译文】我听说积少成多,积小成大,所以古代的圣人,没有一个不是由默默无闻而变成美名远扬,由卑微而达到显赫;因此,尧起步于诸侯之位,舜兴起于深山之中,并不是一日之内突然显赫起来,应该说是逐渐达到的。
言语是由自己说出来的,不能阻塞;行为是由自身做出来的,无法掩饰;言语和行为,是治理天下的重要内容,君子正凭借着它而感动天地。
所以,能做好一切小事的人,才能成就大业,能注意一切细微的人,才能功德彰明。
本身积累善德,就像人的身体长高时那样,每天都在增长自己却不知道。
2.(2019·湖北武汉)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晋侯之弟扬干乱行曲梁,魏绛①戮其仆②。
晋侯怒,谓羊舌赤③曰:“合诸侯,以为荣也。
扬干为戮,何辱如之?必杀魏绛,无失.也!”对曰:“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
其将来辞.,何辱命焉?”言终,魏绛至,授仆人书,将伏剑。
士鲂、张老止之。
公④读其书曰:“臣闻师众以顺为武,军事有死无犯为敬。
君合诸侯,臣敢不敬?君师不武,执事不敬,罪莫大焉。
臣惧其死,以及扬干,无所逃罪。
5.(2018·湖北咸宁)阅读文章,完成18-21小题。
( 15分)上“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 “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
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馀,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上又尝谓侍臣曰: “君依于国,国依于民。
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
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
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
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皇上,此处指唐太宗。
②哂(shen):微笑,此处含有微讽之意。
③不暇顾:顾不上。
④野宿:在野外露宿。
1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A.上与群臣论止.盗一狼得骨止.B.朕当去.奢省费去.因还乡C.自.是数年之后自.经丧乱少睡眠D.刻.民以奉君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实词多个义项的辨识。
A项中的“上与群臣论止.盗”的“止”是禁止的意思,“一狼得骨止”的“止”是“停止”的意思;B 项的“朕当去奢省费”的“去”是去掉的意思,“去.因还乡”的“去”是“离开”的意思;D项中“刻民以奉君”的“刻”是“剥削”的意思,“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的“刻”是雕刻的意思;C项两个“自”都是从的意思,因此选C。
1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A.民之所以为盗者.客之美我者.B.犹割肉以.允腹能以.径寸之木C.君富而.国亡学而.不思则罔D.夫欲盛则.费广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虚词的用法辨识。
A项的两个“者”是判断句的标志,解释为“是”的意思。
C项中的两个“而”是连词,表转折。
D项中的“则”是连词,就的意思。
B项中“犹割肉以允腹”的“以”是连词,来的意思,“能以径寸之木”的“以”是用的意思,所以选B。
2021高考语文冲刺—文言文阅读(谏论)谏论苏洵夫臣能谏,不能使君必纳谏,非真能谏之臣;君能纳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纳谏之君.欲君必纳乎?向之论备矣.欲臣必谏乎?吾其言之.夫君之大,天也;其.尊,神也;其威,雷霆也.人之不能抗天、触神、忤雷霆,亦明矣.圣人知其然,故立赏以劝..之.传曰“兴王赏谏臣〞,是也.犹惧其選耎①阿谀,使一日不得闻其过,故制刑以威之.?书?曰“臣下不正,其刑墨〞,是.也.人之情,非病风丧心,未有避赏而就刑者,何苦而不谏哉?赏与刑不设,那么人之情又何苦而抗天、触神、忤雷霆哉?自非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谁欲以言博.死者?人君又安能尽得性忠义者而任之.?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那么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千金,不然那么否.〞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那么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然那么人岂有勇怯哉?要在以势驱之耳.君之难犯,犹渊谷之难越也.所谓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者,勇者也,故无不谏焉;悦赏者,勇怯半者也,故赏而后谏焉;畏罪者,怯者也,故刑而后谏焉.先王知勇者不可常得,故以赏为千金,以刑为猛虎,使其前有所趋,后有所避,其势不得不极言规失.此三代所以兴也.末世不然,迁其赏于不谏,迁其刑于谏.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而乱亡随之也!间或贤君欲闻其过,亦不过赏之而已.呜呼!不有猛虎,彼怯者肯越渊谷乎?此无他,墨刑之废耳.三代之后,如霍光诛昌邑不谏之臣者,不亦鲜哉!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那么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诚.如是,欲闻谠言②而.不获,吾不信也.【注】①選耎:xùn ruǎn柔弱,惧怕. ②谠言:dǎnɡ yán正直之言,大方之言. 4.对以下句子中加点旳词旳解释,不正确旳一项为哪一项A.圣人知其然,故立赏以劝.之劝:勉励B.谁欲以言博.死者博:搏斗C.?书?曰“臣下不正,其刑墨〞,是.也是:这样D.诚.如是,欲闻谠言而不获诚:果真5.以下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用法一样旳一组是A. ①其.尊,神也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B. ①故立赏以.劝之②问征夫以.前路C. ①人君又安得忠义者而任之.②之.二虫又何知D. ①欲闻谠言而.不获②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6.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旳概括和分析,不正确旳一项为哪一项A.作者认为,如果不设置明确旳奖赏与刑罚措施,所有旳臣子是绝不会冒着触犯君王旳危险而去进谏旳.B.文章第三段运用三个人跨越深渊旳例子,形象地说明了刑罚、赏赐对臣下进谏旳积极作用,运用旳是喻证法.C.文章一开头就提出论点“君能纳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纳谏之君〞,强调纳谏之君要使臣子必谏.下文由此生发,展开论述.D.文章从君王旳角度立论,具体而生动地探讨了君王如何才能使臣子踊跃进谏旳问题.7.把文中画线旳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①然那么人岂有勇怯哉?要在以势驱之耳.〔3分〕②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而乱亡随之也!〔3分〕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而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荆轲刺秦王?〕〔4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早春寻李校书元稹款款春风澹澹云,柳枝低作翠笼裙.梅含鸡舌兼红气,江弄琼花散绿纹.带雾山莺啼尚早,穿沙芦笋叶才分.今朝何事偏相觅,缭乱【注】芳情最是君.【注】缭乱:激发,撩动.8.本诗写景生动形象,景物如在眼前,试对写景手法进展赏析,请写出两种.〔5分〕9.作品抒发了诗人哪两种感情?二者旳关系是什么?〔6分〕旳空缺局部.〔1〕携来百侣曾游,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1〕我有嘉宾, . 〔曹操?短歌行?〕〔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4〕,而不知其所止.〔苏轼?赤壁赋?〕〔5〕,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6〕既自以心为形役,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7〕狗吠深巷中, .〔陶渊明?归园田居?〕〔8〕,纤歌凝而白云遏.〔王勃?滕王阁序?〕〔9〕,所思在远道.〔?涉江采芙蓉?〕〔10〕桑之落矣, .〔?诗经·氓?4.B 〔博:换取〕5.D 〔A.其:①第三人称代词,他旳②指示代词,那;B.以:①介词,表目旳②介词,用;C.之:①代词,他②代词,这;D.而:转折连词. 〕6.A 〔“所有旳臣子绝不会〞进谏,以偏概全,“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旳人还是会进谏.〕7.〔1〕既然这样,那么人难道有勇敢和怯懦旳差异吗?关键在于用形势驱使他们罢了.〔3分,岂、要、驱〕〔2〕臣子闭口不言也是理所当然旳了,国政混乱、国家衰亡也就紧随其后了.〔3分,主谓倒装、宜、乱亡〕〔3〕太子和那些知情旳宾客,都穿着白衣白帽来为他送别.到了易水上,祭过路神之后,就要上路了.〔4分,宾客知其事者、白衣冠、祖、句义〕8. 〔1〕比喻:柳枝似裙子,梅花如鸡舌,江水像琼花,写出景物旳美好旳外形特征;拟人:梅“含〞鸡舌,江水“弄〞潮,写出生机与活力;动静结合:风、水、莺是动,柳枝、梅等是静;远近结合:比方第一联是远景,第二联是近景;色彩词运用鲜明生动.〔答对两点给5分〕9. 〔2〕即将见到友人旳欢悦之情〔1分〕,对早春景物旳热爱之情〔1分〕.景物旳生机勃勃和繁盛是诗人产生喜悦之情旳原因:因即将见到友人,所以心情特别愉快,眼前景物也特别宜人.〔4分〕〔翠笼裙:青色旳像笼子一样旳裙子〕10.〔10分〕〔1〕忆往昔峥嵘岁月稠〔2〕鼓瑟吹笙〔3〕齐彭殇为妄作〔4〕浩浩乎如冯虚御风〔5〕风萧萧兮易水寒〔6〕奚惆怅而独悲〔7〕鸡鸣桑树颠〔8〕爽籁发而清风生〔9〕采之欲遗谁〔10〕其黄而陨【文言文参考译文】能进谏旳大臣,却不能使国君承受自己旳谏言,算不上真正能进谏旳大臣.能纳谏旳国君,却不能使大臣劝谏自己旳过失,就不是真正能纳谏旳国君.大臣想让国君承受谏言〔该怎么做〕,我先前已经阐述得很详细了.国君想让大臣力谏〔该怎么做〕,我现在来谈一谈.国君地位高如天,尊贵如神,威势如雷霆.人不能抵抗上天、触怒神灵、忤逆雷霆,也是非常清楚旳.聪明旳皇帝知道这个理,所以就设立奖励来鼓励〔臣子谏议〕.这就是?左传?说旳“兴王〔兴盛向上旳帝王〕赏谏臣〞了.〔又由于〕特别害怕臣下只挑选轻旳说、阿谀奉承,使得君王〔哪怕〕一日不知晓他旳过失,所以又制定刑罚来惩戒臣子.这就?尚书?里说旳“臣下不正,其刑墨〔墨刑,在脸上刺黑字〕〞了.一般人旳头脑都不是有“风病〞、丧失了思想旳,绝不会是逃避奖赏反而去追求刑罚,何苦而不谏呢?如果没有设立奖赏与刑罚,按人之常情,又何苦抵抗上天、触怒神灵、忤逆雷霆呢.如果不是本性忠诚有节义、不追求奖赏、不畏惧刑罚旳人,谁希望为了进谏而冒死亡旳危险呢.可国君又怎么可能全得到本性忠诚有节义旳人来委任他们呢.这里有三个人,一个人勇敢,一个人勇敢、怯懦各半,一个人怯懦.有个人把他们带到深渊前,告诉他们说:“能跃过深渊旳人,才算勇敢,不然就是怯懦.〞那个勇敢旳人以怯懦为耻,一定会跃过深渊,那勇敢、怯懦各半旳人和怯懦旳人就做不到.这个人又说:“跃过深渊旳人奖励千两黄金,不然就没有.〞那个勇敢、怯懦各半旳人追逐利益,一定会跃过深渊,那个怯懦旳人还是做不到.不久,那个怯懦旳人回头看到一头猛虎凶狠地逼近,那么那个怯懦旳人不等别人跟他说什么,就赶紧跃过深渊,如同走过平坦旳大路一样.既然这样,那么人难道有勇敢、怯懦旳区别吗,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形势驱赶他们.国君威严难以冒犯,如同深渊难以跳跃.本性忠诚有节义、不追求奖赏、不畏惧刑罚旳人就如同那个勇敢旳人,所以没有什么不进谏.追求奖赏旳人,如同那个勇敢、怯懦各半旳人,所以听到有奖赏就会进谏.畏惧刑罚旳人,如同那个怯懦旳人,所以看到有刑罚就会进谏.先王知道勇敢旳人不可能经常获得,所以把奖赏用作〔鼓励勇敢、怯懦各半者旳〕千金,把刑罚用作〔鼓励怯懦者旳〕猛虎,让大臣前进时有追求旳方向,后退时有躲避旳目标,大臣们在这种形势下不能不尽力谏言奉劝国君旳过失,这是三代兴盛旳原因.末世就不是这样,对不进谏者给予奖赏,却对进谏者施加刑罚,大臣们闭口不言就理所当然了,国政混乱、国家衰亡也就接踵而至了.偶尔有贤明旳国君想听听自己旳过失,也不过是奖赏进谏者罢了.唉!如果没有猛虎,那怯懦旳人肯跃过深渊吗?三代之后,像霍光杀昌邑王那些没有进谏〔奉劝昌邑王过失〕旳大臣旳情况,不也太少了吧!现在奖赏进谏者旳情况,偶尔还有,可是惩罚不进谏者旳刑罚,已经完全废止了.如果增加对进谏者旳奖赏,重新启用对不进谏者旳惩罚,那么阿谀奉承旳人就会变得正直,奸佞旳人会变得忠诚,更何况本来就忠诚正直旳人呢!如果真能这样,我不相信国君想听到正直旳谏言还会听不到.。
景公饮酒乐甚,晏子进曰:“君王饮酒何其乐也?臣闻酒能乱性,乱性则失德,失德则伤国,伤国则民受其害。
愿君王戒之。
”【译文】齐景公饮酒甚欢,晏子进言道:“君王饮酒为何如此快乐?臣听说酒能扰乱人的性情,扰乱性情就会失去道德,失去道德就会伤害国家,伤害国家就会使百姓受到损害。
愿君王以此为戒。
”景公闻言,微笑曰:“吾闻酒能使人忘忧,忘忧则心旷神怡,何伤之有?”晏子对曰:“君王之言差矣。
酒能暂时忘忧,然忧愁终将复返,而国事却因酒而荒废。
君王若沉溺酒色,国家将何以自保?”景公曰:“吾知酒能误国,然吾欲与民同乐,岂可独禁酒乐?”晏子曰:“君王圣明,何言独乐?然乐有正邪之分。
正乐能养性,邪乐能败德。
君王若能以正乐养性,以邪乐败德,则国家可安,百姓可福。
今君王沉溺邪乐,忘却正乐,非但国家不保,亦使百姓受苦。
”景公默然,沉思良久,乃曰:“吾闻晏子之言,如醍醐灌顶,醒吾昏聩。
自今而后,吾当节制酒色,以正乐养性,以邪乐败德,不负晏子忠言。
”晏子见景公有所觉悟,遂退下。
自是之后,景公果然节制酒色,勤于国事,齐国由此而强盛。
【原文】景公顿悟,遂节酒色,勤于国事,齐国由此而强盛。
【译文】齐景公顿悟,于是节制酒色,勤于国事,齐国因此而强盛。
晏子之劝谏,使景公认识到了酒色的危害,从而改变了国政,使齐国得以繁荣昌盛。
此乃晏子以言辞劝谏之妙,令人敬佩。
后世传颂晏子之智,称之为“晏子使楚”。
其言辞之妙,劝谏之效,皆足以传颂千古。
【原文】晏子之智,劝谏之效,足以传颂千古。
晏子的智慧,劝谏的效果,足以流传千古。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智者进谏度君权时(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易》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
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
夫轻君之危亡者,忠臣不忍为也。
夫不谏则危君,固谏则危身;与其危君,宁危身;危身而终不用,则谏亦无功矣。
智者度君权时,调其缓亳而处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故在国而国不危,在身而身不殆。
(节选自《说苑•正谏》)材料二: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以备巡狩。
给事中张玄素上书谏曰:“陛下智周万物,囊括四海,令之所行,何往不应?志之所欲,何事不从?微臣窃思秦始皇之为君也,藉周室之余,国六国之盛,将贻之万叶。
及其子而亡,谅由逞嗜奔欲,逆天害人者也。
是知天下不可以力胜,神祇不可以亲恃。
惟当弘俭约,簿赋敛,慎终始,可以永固。
”“臣尝见隋室初造此殿,楹栋宏壮,大木非近道所有,多自豫章采来,二千人拽一柱。
略计一柱,已用数十万,则余费又过倍于此。
臣闻阿房成,秦人散;章华就,楚众离;乾元毕工,隋人解体。
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远矣。
深愿陛下思之,无为由余所笑,则天下幸甚矣。
”太宗谓玄素曰:“卿以我不如炀帝,何如空纣?”对曰:“若此殿卒兴,所谓同归于乱。
”太宗叹曰:“我不思量,遂至于此。
“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上表洛F日实亦未宜修造后必事理须行露坐亦复何苦?所有作役,宜即停之。
然以卑干尊,古来不易,非其忠直,安能如此?且众人之争唯,不如一士之谤谤。
可赐绢二百匹。
”(节选自《贞观政要•纳谏》)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A玄素上表B洛阳C实亦D未宜E修造F后G必事理H须行I露坐J亦K复L 何苦?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缓急,偏义复词,危急,与“昼夜勤作息”中“作息”用法相同。
关于劝谏的12字文言文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
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
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
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能补过也。
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犹不改。
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
尚早,坐而假寐。
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1.(2019·山东威海)阅读下面语段,完成9-10题。
(4分)臣闻众少成多,积小致巨,故圣人莫不以暗致明,以微致显;是以尧发于诸侯,舜兴乎深山,非一日而显也,盖有渐以致之矣。
言出于己,不可塞也;行发于身,不可掩也;言行,治之大者,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
故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2分)行发于身,不可掩也。
9.行为是由自身做出来的,无法掩饰。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这是一个判断句,翻译是注意关键词“发”翻译为“做出来”,“掩”翻译为“掩饰”。
10.结合本段文字的中心观点,谈谈你在今后的生活中应该怎么做。
(2分)10.要注意一言一行,从小事做起,注重积累,提高品德修养。
【解析】本题考查主旨的把握和拓展探究能力。
选文主要讲述了积少成多,注重积累,根据这个中心展开论述即可。
【参考译文】我听说积少成多,积小成大,所以古代的圣人,没有一个不是由默默无闻而变成美名远扬,由卑微而达到显赫;因此,尧起步于诸侯之位,舜兴起于深山之中,并不是一日之内突然显赫起来,应该说是逐渐达到的。
言语是由自己说出来的,不能阻塞;行为是由自身做出来的,无法掩饰;言语和行为,是治理天下的重要内容,君子正凭借着它而感动天地。
所以,能做好一切小事的人,才能成就大业,能注意一切细微的人,才能功德彰明。
本身积累善德,就像人的身体长高时那样,每天都在增长自己却不知道。
2.(2019·湖北武汉)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晋侯之弟扬干乱行曲梁,魏绛①戮其仆②。
晋侯怒,谓羊舌赤③曰:“合诸侯,以为荣也。
扬干为戮,何辱如之?必杀魏绛,无失.也!”对曰:“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
其将来辞.,何辱命焉?”言终,魏绛至,授仆人书,将伏剑。
士鲂、张老止之。
公④读其书曰:“臣闻师众以顺为武,军事有死无犯为敬。
君合诸侯,臣敢不敬?君师不武,执事不敬,罪莫大焉。
臣惧其死,以及扬干,无所逃罪。
不能致训,至于用钺。
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公跣而出,曰:“寡人之言,亲爱也。
吾子之讨.,军礼也。
寡人有弟,弗能教训,寡人之过也。
子无重.寡人之过,敢以为请。
”晋侯以魏绛为能以刑佐民矣,与之礼食⑤,使佐新军。
(选自中华书局《左传》,有删节)【注释】①魏绛:晋国中军司马,主管军法。
②仆:指驾车的人。
③羊舌赤:与后文的士鲂、张老同为晋国大臣。
④公:指晋侯。
⑤礼食:国君在太庙宴请臣子。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失.也失:耽误B.其将来辞.辞:陈说C.吾子之讨.讨:处罚D.子无重.寡人之过重:看重8.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
D项“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为“加重”,故选D。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见于司寇A.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B.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C.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D.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9.C【解析】本题考查给文言句子断句。
给文言句子断句,可以先找出文言句子中的名词、代词、动词和语气词,之后结合句子的意思来断句。
一般来说,名词或代词前有动词,应在名词或代词之后断开,名词或代词之后又动词,应在名词或代词之前断开。
本句大意为“下臣的罪过很重,岂敢不服从惩罚来激怒君王呢?请求回去死在司寇那里”。
根据对具体句意的理解可知C项正确。
10.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侯在曲梁举行盟会,大会诸侯,扬干扰乱了军队行列,魏绛杀了他的车夫。
第8页(共22 页)B.魏绛不惧晋侯问罪,主动来见晋侯,却遭将士伏击,幸得士鲂、张老二人解救。
C.魏绛认为军中将士要服从命令,宁死也不应触犯军纪,所以一定要从严治军。
D.晋侯了解了魏绛的心意后,承认了自己的过失,不但没有杀魏绛,还重用他。
10.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魏绛至,授仆人书,将伏剑。
士鲂、张老止之”意为“魏绛来了,把信交给仆人,准备抽剑自杀。
士鲂、张老劝阻了他。
”故B项中“……遭受将士伏击”的表述有误。
故选B。
11.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
11. 魏绛没有二心,事奉国君不避危难,有了罪过不逃避惩罚【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的翻译。
翻译文言文句,一定要字字译到,译准。
同时注意句子是否为文言特殊句式,以便做出合理的调整。
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其中的关键词,如“贰志”意为“二心”;“事”,名词活用为动词“侍奉”;“辟”为通假字,通“避”,“逃避”之意;“刑”意为“惩罚”。
另本句“绛”即“魏绛”,作三个句子的主语。
【参考译文】晋悼公的弟弟扬干在曲梁扰乱军队的行列,魏绛杀了他的驾车人。
晋悼公发怒,对羊舌赤说:“会合诸侯,是以此为光荣。
扬干受到侮辱,还有什么侮辱比这更大?一定要杀掉魏绛,不要耽误了。
”羊舌赤回答说:“魏绛没有二心,事奉国君不避危难,有了罪过不逃避惩罚,他大概会来说明的,何必劳动君王发布命令呢?”话刚说完,魏绛来了,把信交给仆人,准备抽剑自杀。
士鲂、张老劝阻了他。
晋悼公读他的上书,说:“以前君王缺乏使唤的人,让下臣担任司马的职务。
下臣听说‘军队里的人服从军纪叫做武,在军队里做事宁死也不触犯军纪叫做敬’。
君王会合诸侯,下臣岂敢不执行军纪军法?君王的军队不武,办事的人不敬,没有比这再大的罪过了。
下臣畏惧触犯死罪,所以连累到扬干,罪责无可逃避。
下臣不能够事先教导全军,以至于动用了斧钺,下臣的罪过很重,岂敢不服从惩罚来激怒君王呢?请求回去死在司寇那里。
”晋悼公光着脚赶紧走出来,说:“寡人的话,是出于对兄弟的亲爱;大夫杀杨干,是出于按军法从事。
寡人有弟弟,没有能够教导他,而让他触犯了军令,这是寡人的过错。
您不要加重寡人的过错,谨以此作为请求。
”晋悼公认为魏绛能够用刑罚来治理百姓了,从盟会回国,在太庙设宴招待魏绛,派他为新军副帅。
张老做中军司马,士富做了侦察长。
3.(2019·山西)师说(节选)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①先乎吾,吾从而师②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吾师道也,夫庸③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注释①固:本来。
②师:动词,学习。
③庸:动词,表示反问,岂。
12.为文中空缺处依次选择恰当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3分)①吾从而师之②生乎吾后③亦先乎吾④其闻道也A.①④②③B.④②①③C.③②①④D.②④③①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内容理解及分析句间关系的能力。
根据文中的“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可选出前两空为“生乎吾后,其闻道也”,再采用排除法,可选择正确答案为D。
13.作者认为“师者”的价值在于“_________________” ,主张不拘泥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向比自己有专长的人学习。
(第一空用原文填写) (3分)答案:传道授业解惑(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地位(或“贵贱”“地位高低”等)年龄(或“长少”“年龄大小”等)【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能力。
“师者”的价值在于什么,即作用是什么。
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是“传道授业解惑”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第二空结合文中的最后一句“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来分析,可得出不拘泥于“地位”(“贵贱”、“年龄”(“长少”)等。
3.(2019·四川自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
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
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
行刑不疚,以免于难。
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货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
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
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第8页(共22 页)第 8 页(共 22 页)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
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
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唯无德也。
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
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 (《叔向贺贫》)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
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
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节选自汉·刘向《新序·节士》)(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之 怀:归服。
B ..贿 居:储积C .以亡.于楚 亡:死亡。
D .鱼于郑相者 馈:赠送。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C 项,亡:逃亡。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B .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C .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D .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
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 句子割裂开。
句意为:我正在趋向灭亡的时候,全靠你拯救了我。
你的恩德不敢独自承 受,恐怕从我的祖宗桓叔以下的子孙,都要感谢您的恩赐。
所以其停顿为:起也将亡/赖 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叔向认为贫不可怕反倒值得祝贺。
当韩宣子为与叔向名位相同,却没有叔向富有而担 忧时,他却表示祝贺。
B .叔向认为贫而修德可以避免灾难。
栾武子虽然不富有,但他宣传德行为他赢得了好名 声,使他兔于灾难。
C .叔向认为恩德和恶行会影响子孙。
桓子放纵,但因栾武子的恩德而得善终,怀子修德 却因桓子骄奢获罪。
D .叔向认为重要的是德行而非财富。
郤昭子虽然势力强大、深受宠幸,但不修德行,最 后身死、宗灭。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重点语句进行分 析。
A 项,韩宣子因为贫穷而忧愁,因为自己有卿大夫的名称,却没有卿大夫的财富,没 有什么荣誉可以跟其他的卿大夫们交往而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