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漆的材质与肌理形式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5
大漆调查报告大漆调查报告一、背景介绍大漆是一种传统的植物性涂料,常用于绘画、装饰和保护材料表面。
近年来,大漆的使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因为它具有环保、耐久和美观的特点。
本文将对大漆进行调查,了解其来源、制作和应用。
二、大漆的来源大漆是从漆树中提取的树脂,主要分布在亚洲地区,如中国、日本和韩国。
漆树是一种常绿乔木,树皮中含有丰富的树脂。
为了提取大漆,人们通常在漆树的树干上划开刀口,让树脂流出并干燥。
这个过程需要耐心和技巧,因为大漆的质量取决于树脂的纯度和干燥的程度。
三、大漆的制作在漆树的树脂干燥后,人们会将其研磨成粉末状。
然后,加入一定比例的水和其他成分,搅拌均匀形成漆浆。
漆浆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和过滤,去除杂质,最终得到纯净的大漆。
在制作过程中,人们还可以根据需要添加颜料、稀释剂或其他添加剂,以调整大漆的颜色、黏度和干燥时间。
四、大漆的应用大漆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包括绘画、家具、建筑和工艺品等。
在绘画中,大漆可以作为颜料,用于绘制传统的国画和装饰画。
其丰富的颜色和独特的质感,赋予作品独特的韵味。
在家具制作中,大漆可以用于涂饰木材表面,增加木材的美观和保护性。
在建筑方面,大漆可以用于涂刷墙面、门窗和梁柱等,使其具有耐久性和装饰效果。
此外,大漆还可以用于制作工艺品,如漆器、雕塑和屏风等,展现出独特的艺术价值。
五、大漆的优点大漆作为一种传统材料,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大漆是一种天然的植物性涂料,不含有害物质,对环境友好。
其次,大漆具有很高的耐久性和抗污性,可以保护材料表面免受外界环境的侵蚀。
此外,大漆的颜色鲜艳且持久,不易褪色,使作品更加生动和长久。
六、大漆的挑战尽管大漆有许多优点,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大漆的制作过程需要耗费时间和人力,且技术要求较高,这导致大漆的成本较高。
其次,大漆的干燥时间较长,需要等待较长时间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此外,大漆的施工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易上手。
七、结论大漆作为一种传统的植物性涂料,在绘画、装饰和保护材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link?url=75fFNV2wvo_5zVgDw-yZDhr0kEk9a6CsNDfGiWUi8wE5X1lopG pxgzRPmUV7F0kRErHZIZ8gitoESGTquq8YCkPwAYeK10Rx0RXC_1CQfI3当代工艺——大漆大漆又名天然漆、生漆、土漆、国漆。
中国特产,故泛称中国漆。
为一种天然树脂涂料,是割开漆树树皮,从韧皮内流出的一种白色粘性乳液,经加工而制成的涂料。
早在中国商代(约公元前17世纪初至前11世纪)已开始用大漆制出了精美的漆器。
中国的大漆及其漆器如福建脱胎器、北京镶嵌、扬漆雕等至今仍驰名中外。
大漆是一种天然的油包水型乳液,成分非常复杂,且因产地而异,一般由漆酚、漆酶、树胶质和水分组成。
大漆通常用于家具制作和工艺品上,如漆画,漆器,首饰等。
一.漆画漆画以天然大漆为主要材料的绘画,除漆之外,还有金、银、铅、锡以及蛋壳、贝壳、石片、木片等。
入漆颜料除银朱之外,还有石黄、钛白、钛青蓝、钛青绿等。
漆画的技法丰富多彩。
依据其技法不同,漆画又可分成刻漆、堆漆、雕漆、嵌漆、彩绘、磨漆等不同品种。
漆画有绘画和工艺的双重性。
它既是艺术品,又是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装饰品,成为壁饰、屏风和壁画等的表现形式。
中国是世界上产漆最多、用漆最多的国家,漆画具有悠久的历史。
浙江余姚河姆渡发掘的朱漆碗,已有7000年的历史。
河南信阳长台关出土的漆瑟,彩绘有狩猎乐舞和神怪龙蛇等形象的漆画,也有2000余年的历史。
著名的还有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代漆棺上的漆画、山西大同司马金龙墓漆屏风画以及明清大量的屏风漆画等。
镶嵌材料:漆艺中可用的镶嵌材料很多。
只要有一定的硬度,耐打磨,能持久的均可取。
贝壳种类繁多,贵重的有夜光螺、鲍鱼贝(石决明)、珍珠贝等。
蛋壳通常使用的有鸡蛋壳、鸭蛋壳、鹌鹑蛋壳。
鸡蛋壳的色彩有红白之分,鸭蛋壳又有呈绿色的。
鸭蛋壳因略有透明,粘合蛋壳的底漆能衬托于表面,故较鸡蛋壳暗。
探究大漆材料性能及其艺术表现性作者:金晓丹,许佳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12期金晓丹许佳[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昆明650050]摘要:大漆在髹饰过程中占有独特地位,中国传统髹漆工艺约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其在当今时代有着特殊的发展空间。
通过大漆与现代材料相结合产生新的美感表达,体现出与传统大漆不同的艺术美感。
本文以“致用为本”的理念,在美学理论背景下对大漆性能的可延展性进行艺术剖析,进一步分析大漆与艺术材料结合后的特点及审美形式在现实漆艺创作运用中的体现,从而使其打破传统材料性能,展现其时代特征下的新的漆艺之美表达。
关键词:大漆性能延伸艺术性漆固有“国漆”“土漆”“生漆”之称,是通过人们在野生漆树或人工种植漆树中采出的一种天然漆树液。
传统髹漆工艺在中国已发展、延续了几千年,现如今我们已发现的最古老的漆器,可以追溯到六千年前的河姆渡时期,而文字对漆器的记载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大漆自身具备的材料性能,使它在自然条件下富有多种变化的可能性。
一、大漆的天然属性每一种材质都有自己独特的属性,大漆也不例外。
早在新石器时期,大漆就已为人们在生活用品中所利用。
之所谓“漆生于木而成于水”,是因为漆器成于水中磨显。
在底胎上进行一遍遍髹漆,以达到完全覆盖底胎的效果,以保护胎体器物不会受到腐蚀,阴干后漆层通过在水中打磨得以平整,以便后续的工艺制作。
除此之外,工艺者在漆器上进行其他漆艺肌理制作后,凹凸不平、变化莫测的肌理花纹,也需通过阴干在水中打磨后才得以显露,最终经推光等工序完成一件完美的漆器。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朱漆碗将中国的色漆历史推至六千多年前,出土的文物可以保存至今,足以说明大漆髹物中的防腐天然属性。
战国时期是漆工艺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发展时期,漆器种类与数量大增且渗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战用武器到乐器再到餐具上,对于大漆材料天然固有性能的使用踪影随处可见。
当然,天然生漆不仅具有防潮抗腐的实用功能,用来保护器物,而且具有美丽柔和的光泽,用以美化器物。
大漆工艺调研报告论文大漆工艺调研报告一、引言大漆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漆器工艺,以其独特的色彩、光泽和耐久性而闻名。
如今,大漆工艺在民间艺术品和工艺品市场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大漆工艺进行调研,分析其历史发展、材料与工艺、市场应用等方面,并总结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二、历史发展大漆工艺起源于中国古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左右。
在古代,大漆主要用于木制品的保护和装饰。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漆技术不断发展,从简单的木器上的涂饰,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独特的工艺。
在唐宋时期,大漆工艺达到了巅峰,被广泛应用于绘画、雕刻和家具等领域。
三、材料与工艺1. 材料:大漆工艺所使用的主要材料是大漆树的树液。
大漆树是一种亚热带植物,其树液中含有丰富的大漆素和油脂成分。
2. 工艺:大漆工艺的制作过程包括涂饰、刮平、打磨、烤漆等一系列步骤。
首先,需要将大漆树的树液收集并经过一系列加工处理,制成漆。
然后,在木制品表面涂上漆,用刮子将涂饰均匀刮平,再进行打磨,最后进行烤漆,使漆层更加坚固。
四、市场应用随着现代工艺技术的发展,大漆工艺在市场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大漆制成的艺术品和工艺品在家居装饰、礼品、收藏品等方面都有很高的价值和需求。
大漆工艺具有良好的色彩和光泽,能够赋予木制品独特的魅力。
此外,大漆工艺还有良好的防水、防火、耐磨等性能,使其在家具、建筑材料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五、特点和存在问题大漆工艺具有以下特点:1. 独特的色彩和光泽:大漆制成的产品色彩丰富,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调配;漆面光泽度高,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
2. 耐久性:大漆制品具有较好的耐水、耐潮和耐磨性能,可以保持长久的使用寿命。
3. 可塑性:大漆的涂敷性好,可以适应不同形状和材料的加工需要。
然而,大漆工艺也存在一些问题:1. 环保性:漆制品的生产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污染。
2. 成本高:大漆工艺需要较长的制作周期和繁琐的工序,导致成本较高。
3. 传统工艺:随着现代工艺技术的发展,大漆工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需要与时俱进和创新。
大漆丨传统美学的沧海遗珠大漆,在中国文化的历史演变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大漆之美,以其独特的工艺和韵味,为我们提供了造型、纹饰、画面,它肌理紧致复杂,表面光滑,极具东方内敛的审美特质和神秘感,给我们带来了视觉与精神的双重享受。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使用天然漆的国家,大漆是中国人的独特创造。
是从漆树上采割的乳白色胶状液体,它的用处广泛。
所谓大漆工艺,就是中国传统家具工艺中对木质家具进行保养与美化的一种手段。
比如平遥推光、天水雕漆、鄱阳漆器等,都是历史悠久传承有序的大漆工艺。
中国古代的大漆工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
《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自漆器诞生伊始,便承担了作为祭器的用途。
《韩非子·十过》“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黑漆其外,而朱画其内”,记述了在华夏文明开启的时代,漆器就开始应用于氏族贵族祭天、祀祖的精神器用需要。
大漆来之不易,往往只能割一年停两年,漆树需要养精蓄锐,这是对自己生命力的一种表征与彰显,所以种种原因使得产量十分有限,大漆自然也就十分珍贵。
大漆与空气相遇发生氧化后便形成了致密坚硬的铠甲,风雨不透水火不侵,这也是现在化学合成涂料无法取代的。
被获得之后的大漆开启了新生,它温柔的涵纳一切又重塑一切,与它结合便是缔造惊艳的艺术。
有这样一种迷人的小物件始终沉沦在历史浩瀚的烟海中而久被人忘却,它的诞生彰显着贵族文化里对生活美的理解,同时它也传达着数千年来中华传统中的经典美学,这种小物件就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漆葫芦。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葫芦被很多民族认为是人类的始祖而崇拜。
在神话和故事里,葫芦始终与神仙和英雄为伴,是给人类带来福禄、驱魔辟邪的灵物。
许多神仙、神医也都身背葫芦或腰悬葫芦,如八仙中的铁拐李、寿星南极翁,济公和尚等。
所以葫芦自古以来就是福禄吉祥的象征。
民间则常用葫芦来代表“福禄”,用以表达福禄双全、健康长寿、子孙万代、繁茂吉祥的祝福,也可作镇宅辟邪之用。
大漆设计方案摘要本文旨在提出一种创新的大漆设计方案,该方案旨在为家具和室内装饰带来独特的美感和保护功能。
大漆作为一种传统的涂饰材料,其独特的光泽和色彩一直受到设计师和消费者的追捧。
本文将介绍大漆的特点、历史和应用领域,并提出一种基于大漆的新兴设计方案,以满足现代人对美感和环境友好性的需求。
1. 引言大漆,又称中国漆或黄漆,是一种源自于古代中国的传统涂料材料。
它由漆树所产生的漆液经过多次加工和提炼而成。
大漆具有优良的耐久性、防水性和光泽感,被广泛用于家具、木制工艺品和建筑装饰等领域。
2. 大漆的特点和历史大漆的主要特点包括:2.1. 光泽感:大漆施加在物体表面后会形成一层光滑而有光泽的膜,使物体更加美观。
2.2. 耐久性:大漆具有较强的耐久性,可以有效地保护木制品不受日常使用和污染物的损害。
2.3. 色彩丰富:大漆可以通过添加不同的颜料来调配出各种色彩,满足不同设计风格和个人喜好的需求。
大漆作为一种传统的涂料材料,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其最早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期。
在中国古代,大漆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和家具装饰,以展示贵族阶层的地位和富丽堂皇的生活方式。
3. 大漆的应用领域由于其独特的特点和美观度,大漆在现代家具和室内装饰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大漆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示例:3.1. 家具设计:大漆可以为家具赋予独特的光泽和色彩,使其成为空间中的亮点。
同时,大漆还能够保护家具不受潮湿、磨损和污渍的侵害。
3.2. 木制工艺品:大漆可以为木制工艺品带来艳丽的色彩和光泽,增加其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3.3. 建筑室内装饰:大漆广泛应用于建筑室内装饰中,如门窗、栏杆和镶板等,以增加空间的美感和高雅。
4. 基于大漆的新兴设计方案随着人们对环境友好性和创新设计的需求不断增加,一种新兴的大漆设计方案应运而生。
该方案旨在通过加入环保材料和创新工艺,提升大漆的功能和应用范围。
4.1. 环保材料:传统的大漆配方中可能包含一些对环境不友好的成分,如有害溶剂和重金属。
关于大漆的描述大漆是一种常用的涂料材料,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领域。
它是由漆树干破裂流出的树脂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处理而成,是一种天然的植物胶。
大漆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和优势,被广泛用于家具、建筑、工艺品等领域。
大漆具有优异的耐候性和耐久性。
它能够抵御阳光、雨水、氧化等外部环境因素的侵蚀,保持长久的光泽和色彩。
这使得大漆涂层在户外使用时能够长时间保持美观和耐用,不易褪色和破损。
同时,大漆还具有优异的耐化学性能,能够抵抗酸碱等腐蚀物质的侵蚀,保护被涂物体的表面。
大漆具有良好的附着力和遮盖力。
它能够牢固地附着于被涂物体的表面,形成坚固的保护层。
大漆的遮盖力强,能够有效地掩盖被涂物体的瑕疵和不均匀色彩,使其表面显得平整和美观。
这使得大漆广泛应用于家具和建筑装饰等领域,能够提升产品的质感和价值。
大漆还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耐刮性。
它能够抵抗摩擦和刮擦,不易产生划痕和剥落。
这使得大漆涂层在日常使用中能够保持长久的美观和光泽,不易受到外力的破坏。
大漆的耐磨性和耐刮性使其成为家具、地板等高频使用物品的理想涂料材料。
大漆还具有良好的防腐性能。
它能够有效地抑制真菌和细菌的生长,防止木材等物体受到腐朽和霉变的侵蚀。
这使得大漆广泛应用于木制品的保护和装饰,延长其使用寿命和美观度。
然而,大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首先,大漆的施工过程要求较高,需要专业的技术和经验。
其次,大漆的成本较高,相比其他涂料材料而言,价格较为昂贵。
此外,大漆的固化时间较长,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全干燥和固化。
总的来说,大漆是一种具有独特特点和广泛应用的涂料材料。
它具有耐候性、耐久性、附着力、遮盖力、耐磨性、耐刮性和防腐性等优势,能够保护和装饰被涂物体,提升产品的质感和价值。
虽然大漆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相信大漆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
员❾秋濡*1■笼浅谈大漆材料成型方法----以个人创作为例□杨力智摘要:漆器作品质量的影响因素是材料的使用方法与成型方法,不同材料与方法的使用会带来不同的空间语言表达效果。
该文以苯板成型、泥塑造型翻制石膏成型、木胎直接成型、混合材料实验成型四种类型为依托,分析其在材料运用方法和成型方法上的构成与区别,并将其作为个人创作实践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大漆工艺成型方法材料研究一、苯板成型制胎1.材料使用苯板成型后不受干湿变化的影响,在工艺操作过程中较为稳定且不易变形C1]o苯板成型区别于其他材料成型,苯板材料重量轻、易造型,多用于简单的器血类造型。
苯板由于其材料的特点,不易塑造十分精细的造型,因而不适用于雕塑类造型胎体。
2.成型方法创作者可以根据作品的体量确定所需苯板的大小,若创作造型过大,可用胶水拼接多个苯板达到所需的体量。
苯板的形体塑造需要用钢刷、锯条、小目数砂纸等材料。
在准备好苯板后,创作者可以先将苯板的六个面用马克笔勾画并设计出大致造型,避免在苯板切割过程中出现切割过度的情况,进而影响造型形态。
与此同时,切割苯板需要采用逐步深入的方法,即先大体积塑造,用锯条或铁丝切割出大致的造型,待确定大致造型后使用钢刷塑造造型的线条。
创作者可以使用钢刷快速刨制苯板成型。
相对于之前大块面的塑造体积,钢刷可以较为快速地塑造造型的线条转折,进一步细化其形态。
苯板造型制胎的方法有别于石膏成型制胎方法,苯板造型制胎采用在苯板外裱布的方式,因此在苯板造型时,预期的造型体量可以相对小一点,因为外裱的胎体有一定的厚度,这样可以避免胎体最终制作结束时作品的体量超出预期。
创作者可以使用小号粗砂纸打磨造型表面。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以下方面:一是增强造型的线条流畅性,完善造型;二是打磨苯板胎体表面。
创作者用砂纸由粗至细打磨至胎体表面相对平整,待呈现理想的苯板造型后,用皮刮将腻子刮在苯板造型的表面,以此固定苯板造型使,其不变形。
形体坚固,起到隔离苯板与大漆的作用,有利于胎体制作结束后去掉苯板。
漆艺既是中国传统美术工艺的延伸,又对外来艺术进行了借鉴。
传统的漆艺大都与漆器有关。
而现代漆画则是将科学与艺术进行了充分的结合,将绘画与工艺进行了充分的结合,将设计与创作进行了充分的结合。
漆艺将多种绘画的优势进行了融合,所以不仅有着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又有着独特的艺术品格。
肌理是漆画视觉形式语言之一,综合材料也是漆画创作的必备元素。
肌理与综合材料,对于漆画艺术价值的展现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漆画的肌理表现分析(一)肌理的定义所谓肌理,指的是物体表现的纹理或者结构。
肌理对于绘画来说,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提升绘画的艺术价值。
很多绘画作品生命的展现都依赖于其独特的肌理效果。
一般情况下,绘画创作者在运用肌理的时候,都会通过横竖交错、高矮对比以及平滑、粗糙的质地来表达自身对某一事物表面纹理的体会,所以绝大多数的漆画作品都会给人们以不同的视觉感受[1]。
(二)肌理的分类1.视觉肌理与触觉肌理所谓视觉肌理,指的是通过对物体表面线条纹理变化进行直接观察而产生的视觉印象,所以视觉肌理强调的是肌理的结构与疏密排列次序。
而触觉肌理,则是对材料的质地、材质局部的高低起伏以及材料本身的软硬程度进行了充分的强调。
需要注意的是,人类在与自然长期接触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丰富的感官经验,所以一些触觉肌理也可以通过视觉进行体会。
2.自然肌理与人工肌理所谓自然肌理,指的是自然生成的、具有偶然特征的、不容易受到人为干扰和控制的肌理。
而人工肌理,则指的是由人工制作的,可以自由控制其大小、疏密变化的肌理。
一般情况下,人工肌理的应用可以对绘画作品创作者的艺术功底和个性进行准确的体现[2]。
3.具象肌理和抽象肌理所谓具象肌理,经常在写实绘画中见到,指的是为模拟物象的表面特点,对物体质感进行区分而形成的笔触效果,例如油画中粗糙的笔触,可以将树丛的斑驳感准确地展现出来。
而抽象肌理,则是单纯为了增强视觉美感、丰富绘画画面、迎合欣赏者审美能力的肌理。
对天然大漆肌理质感的几点分析为了对漆艺材料有进一步的认识,必须搞清材料的肌理和质感的内涵。
“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组织纹理结构,即各种纵横交错、高低不平、粗糙平滑的纹理变化,表达人对设计物表面纹理特征的感受。
在漆艺中是指材料的表面形态。
任何材料的表面都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形态和纹理。
即使推光揩青后的漆面也表现为一种肌理,这种漆的肌理是最细微,致密的肌理。
肌理与质感含义相近,对设计的形式因素来说,当肌理与质感相联系时,它一方面是作为材料的表现形式而被人们所感受,另一方面则体现在通过先进的工艺手法,创造新的肌理形态,不同的材质,不同的工艺手法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肌理效果,并能创造出丰富的外在造型形式。
质感是指人们对材料表面质地的心里感受和情感态度。
这种感受主要通过人的视觉、触觉等审美感官来获得。
不同的物质其表面的自然特质称天然质感,如空气、水、岩石、竹木等;而经过人工的处理的表现感觉则称人工质感,如陶瓷、玻璃、布匹、塑胶等。
不同的质感给人以软硬、虚实、滑涩、韧脆、透明与浑浊等多种感觉。
正如日本学者指出:质感各有其独自的秩序,这种体验是不能被其它东西代替的,不是用语言所能表达的,需要直接地用肌肤或用眼睛观看,才能有生理的直接感受。
如打磨抛光的漆面产生神秘、光滑、细腻的感受,粗漆灰产生质朴、粗糙的感受。
人们对材料产生的粗糙与光滑的感受,是触觉受材料表面刺激的持续性和间断性。
刺激为间断性的产生粗糙的感觉,刺激为持续性的产生光滑的感觉。
触觉器官所受的刺激大小,轻重不一的产生粗糙的感觉,反之,则产生光滑的感觉。
材料表面微小立体形态群化所形成的肌理,正是产生粗糙与光滑的感觉的根本原因。
对漆艺表面的各种感知,有的是由肌理的形态直接引起的,有的则是由各种材料的性质引起。
由于材料的性质同时也隐含在材料表面的肌理形态中。
这种感知有的通过视觉获得的,有的通过触觉获得的。
由于视觉和触觉的通感效应,触觉感受也可以由视觉获得,比如看到物体平整发亮的表面,就可产生光滑的感觉,尽管根本没有去触摸。
关于大漆的描述1. 引言大漆,即漆树(学名:Toxicodendron vernicifluum),是一种常见于亚洲地区的落叶乔木植物。
它被广泛用于漆器制作、木材保护和药用等方面。
本文将对大漆的植物特征、生长环境、产地分布、漆制品制作工艺、药用价值等进行全面详细的描述。
2. 植物特征大漆是一种高大的乔木植物,树高可达20米以上。
它的树皮呈灰褐色,树冠茂密,树叶为羽状复叶,由5-13片辐射状排列的小叶组成,小叶长椭圆形,有光泽。
大漆的花期在春季,花小而黄绿色,花序为圆锥花序,花序顶端还会长出小的果实。
3. 生长环境大漆喜欢温暖潮湿的气候,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可以适应多种土壤类型。
它通常生长在山坡、河谷、林缘等地,喜欢充足的阳光和湿润的环境。
大漆的生长期一般为3-5年,此时树皮上会分泌出漆液。
4. 产地分布大漆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韩国等亚洲地区。
在中国,大漆分布广泛,主要产地包括湖南、湖北、江西、广东等省份。
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非常适宜大漆的生长,因此成为大漆的主要产区。
5. 漆制品制作工艺大漆是制作漆器的主要原料,漆器制作工艺源远流长。
首先,从大漆树上割取树皮,将树皮剥离并晾晒,待漆液凝固成固态后,可以进行下一步加工。
然后,将固态的漆液加热熔化,再涂抹在木材或其他材料上,待漆液干燥后,可以进行打磨、雕刻等工艺。
最后,使用颜料进行上色,使漆器更加美观。
6. 漆器的种类漆器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品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工艺。
根据用途和形状的不同,漆器可以分为餐具、盒子、屏风、器皿等多种种类。
其中,餐具包括碗、盘、筷子等,盒子有储物盒、首饰盒等,屏风是一种用于隔断空间的屏风,器皿包括花瓶、香炉等。
7. 漆器的特点漆器具有独特的光泽和质感,经久耐用。
它不仅可以装饰家居,还可以作为礼品赠送。
漆器制作工艺繁复,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进行精细操作。
漆器的制作需要时间和耐心,但最终呈现出来的作品令人叹为观止。
浅谈大漆作为绘画材料的应用及发展摘要:通过阐述大漆材料的性能表现,所具有的比其他材料更多的优势以及存在包括制作上的弱点,导致大漆材料绘画的没落。
与其他艺术媒材(如国画、陶瓷等)相比,大漆材料没落了太长的时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的提高,逐步挖掘大漆材料的艺术表现形式。
漆画本身的绘画综合性所具有的艺术潜力与现代艺术的结合,表现出一种独特的绘画风格。
关键词:大漆;水墨;陶瓷;漆画;现代一、现代大漆绘画发展的简述(一)漆画的发展潜力大漆是天然漆,有称之为土漆、中国漆。
经过提炼后,特有一种透明的琥珀色调,具有深遂、含蓄、深厚的美感。
(二)漆画是新画种,需要创新才能发展二、大漆的特性(一)大漆的优点经几代人的实践足已证明,大漆是一种很理想的绘画材料,是其它材质无法超越的。
大漆涂刷成膜后,漆膜的厚度不同,然透明度也不一样,并且有着沉着厚重,淳朴优雅。
它还具有独特的耐久性、耐磨性、耐腐蚀、不怕潮、附着力强,并有美丽柔和的光泽,一旦坚固,便永久不变等特点,显示了大漆材料独特的优越性,被誉为“涂料之王”。
(二)未能征服大漆而产生的缺点及对画家的要求通过漆艺学习,深刻的体会到了大漆虽然具备许多优良的性能,同时也存在一些缺点,如漆液中含水较多、易变质、不能久存,还具有使人皮肤过敏的特点等;而且大漆材料在现代漆画的现实运用过程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大漆在空气中瞬间氧化(转色),不能厚涂、干燥慢、漆膜需要入荫;同时大漆的色泽深沉,不适宜表现一些明亮的、冷色调画面;另一方面,大漆对入漆颜料很挑剔,只有性能较稳定的少数颜料适宜入漆。
因此颜色很少。
大漆有很重的棕褐色,调配出的色漆都会带有棕色色素,和钛白调在一起只能出现奶白色,其它颜色则逐步加深等等,还有我国生产大漆的较少,不易购买,每一次生产的漆性能也有明显的区别,更重要的是大漆绘画比国画更需有耐心的心境和平和的心态,静心与大漆的性能达到完美的结合,但今天,浮躁的心态使不少画家不敢涉足大漆。
漆画论文漆画是以大漆为主要媒介材料进行绘画创作,漆画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展现于人们的面前,它以独特的画面效果,丰富的肌与新颖的材质表达,从而激起我们对漆艺的巨大的热情。
漆画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是一个具有自己特定的艺术表达方式的语言系统,大漆是很理想很优越的绘画材料,它干燥后,具有很高的抗热,耐酸,耐性能,经装饰打磨和推光后,可产生较强的光泽而经久不裉,体现出深沉、古朴、自然的美,正是这些特性形成了它一系列的特殊技法,形成了它独具一格的风漆画对材料的选用应本着以表达画意为目的,应以作者的主观审美去把握材质的审美用途,而不是工匠式地以材质的审美去拼凑画面,最终呈现给观众一幅以炫耀材质来磨、填、罩、堆、喷、划、晕、染、皱、拍等技法,而最后一道工序一一磨,则是漆画的点晴之笔,漆画的精美绝伦在此一举。
娴熟运用各种技法,材料所反映的美感才能得到充分体现,从而构成漆画独特的艺术语言。
漆画中的色彩,是漆画艺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漆画独特的美感,就漆的色彩来说,它单纯凝重深沉,流动性强,易于描绘、修改、更适合大面积的平面性的绘画。
著名的漆艺艺术家乔十光先生在其《中国艺术教育大系、美术卷漆艺》书中就是提到漆艺,它含义很窄,限于漆它的含义很宽,无论平面或立体造型,无论实用品和稀欣赏品,只要涉及到漆都是漆艺是漆画创作的重要物质基础,在通常情况下,漆画中的材料可以使欣赏者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大漆是漆画作品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重要的作画材料,它的性能是极其独特的,它的质地深邃而富有光泽,拥有极好的活动性和粘合性,在漆画的材料中,作为所特有沉静,温和的属性—黑漆,它所在画面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是不容置疑的漆画的艺术意境美,应在于注重传统材质工艺与现代绘画艺术的广泛融合。
我们只有进一步发挥漆画艺术构成语言的丰富性特点,融合多元化,吸收古今中外各艺术门类中各种艺术形式的精髓,注重其它画种的表现语言和时代意识的不断介入,才能使漆画成为真正的表现性丰富,表现领域宽阔的现代绘画,现代漆画发展到今天,已不只是让人们满足于有质感,肌等诸多表面美感的视觉优势,而是要通过漆画的材料语言,色彩语言,表现出艺术家内心世界和深藏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品格,传达出艺术家心灵律动的精神追求。
092 艺苑[非物质文化遗产]漆器在装饰之前的胎骨的材质种类繁多,《髤饰录》坤集《质法第十七》中提到漆器制作的基本程序中,除单漆漆器外,大部分装饰工艺是在胎骨完成之后进行的。
《髹饰录》中提到过皮衣、罗衣、纸衣等,这些都是指漆器的胎骨。
我国古代漆器早期以木为主要胎骨,后因地域不同、需求不同以及时代变迁等因素的影响出现藤胎、蔑胎、竹胎、铜胎、锡胎、窑胎、洞子胎、纸胎、夹纻胎、皮胎、绳胎等。
现代漆器胎骨的材料更为丰富,并且有了新的拓展,如钙塑胎、玻璃钢胎等。
由于现代科技技术的进步,更是有了3D 打印的各种材质漆器胎体。
胎骨材质的不同对漆器的装饰也产生了影响,这些材质的不同造就了漆器的肌理质感丰富多样。
绳胎漆器中材质的特殊性是区别于其他种类漆器的最主要因素,绳的肌理影响着漆的装饰和质感。
文章通过实践探究从绳胎漆器的材料选择、工艺制作、装饰三方面分析绳胎漆器的肌理质感之美。
一、绳胎漆器的材料选择在漆器的制作过程中材料的选择非常重要,每种材料都有相对应的材质特性,这些材料的特性影响了制作的选择性。
材料的特殊性决定了在绳胎漆器的制作过程中绳材的选择。
(一)绳胎漆器的绳材选择在绳胎漆器中,绳的选择非常重要,需要选择能够很好地吸收漆的绳子,比较常见的多是棉绳或麻绳(图1、图2)。
棉绳的主要材质是棉花,通过机器纺织把棉材质编织成线状。
棉的主要组成物质是纤维素,棉纤维的强度高、抗皱性好、耐热性较好、耐酸性差,在常温下耐稀碱。
麻绳主要是从各种麻类植物中提取的纤维,麻纤维具有良好的吸湿功能,传热导热快、质地轻、强力大。
这两种绳子材质都比较天然,都能够有效的地把漆吸收饱满,材料的天然性都比较适合应用到漆器。
在绳胎漆器的胎体制作中大漆主要是起到粘合的作用,所以在胎体制作中绳子吸收的漆越充分,在漆器的成型阶段越稳定,整个漆器才会坚固、不易变形。
由于绳材的选择不同,在漆器的纹理质感方面也会出现各异。
比如在纹理方面,棉的材质较柔软纤细,编织出来的纹理比较清晰,棉绳可以编织到很纤细,所以在绳胎制作过能中能很好地保探讨漆器的肌理质感之美——以绳胎漆器为例文‖梁 芳【摘要】 漆器的美与大漆这一重要材料密不可分,此外,漆器胎体材质的特性是漆器所呈现出来的漆器肌理质感美的最重要因素,这些胎体材质特性的肌理质感美与大漆共同构成了漆器的美,这种美是漆器与其它器物最大的不同。
构图、肌理在漆画艺术创作的应用-艺术创作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漆画艺术创作与其他艺术形式在艺术走向的追求上是一致的,是一门的绘画艺术形式。
漆画创作的内容、艺术形式和精神内涵都与其他平面艺术相同。
在漆画艺术创作中融入了许多的平面设计元素,比如构图、肌理等平面设计中元素的运用对漆画艺术创作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平面设计元素;构图;肌理;漆画一、平面设计元素(一)构图构图是指通过画面的点、线、面、色彩等造型因素的结构组合与艺术语言的组织方式,将画面中的图形,有目的、有序地排列、添加、删减、重复等,并将图像要素联系起来。
构图在平面设计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作为漆画创作中重要的组成元素,构图也是必不可少的,漆画创作也可以借鉴平面设计中构图的方式,在自然形态上进行客观的处理和总结,主观意识高度强化,充分平面图案化,以此提炼出具有美感的视觉形象。
让它既有图像的真实形态,又有漆画本身鲜明的特色,除此之外,不断改进、创新图案,使其更有效运用于漆画的创作之中,更好地发挥漆画的特色,适应现代漆画的发展需要。
(二)肌理自然和人为创造的肌理构图有着同等的地位,同样也是平面设计中较为重要的元素。
平面设计中肌理效果主要表现在纸张的选择等方面,漆画创作中,各种肌理的表现通常运用材料的镶嵌和变化而展现于画面之中,肌理主要通过较为复杂的制作或绘画手段来展现效果,通过表现手段的不同,从而产生与众不同的肌理效果。
在现代漆画创作中,可根据不同漆材料的特点结合不同的制作方式产生不拘一格的肌理画面。
漆画创作中的肌理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形式的肌理与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结合会产生不一样的视觉效果,丰富的肌理运用和多样化表现手段的运用是现代漆画创作不可或缺的表现方法。
二、漆画艺术创作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古老而传统的漆文化经久不衰,漆画以漆为代表材料,独具东方审美意味的同时融合当代漆画的审美理念和造型。
解读大漆的漆性
连旭云
【期刊名称】《美术教育研究》
【年(卷),期】2011(000)012
【摘要】漆艺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奇葩之一具有独特的魅力。
高校兴起漆艺教学,旨在承传与发展民族文化。
笔者对大漆的漆性进行了解、分析,以便最大限度地展示大漆的材质美和肌理美。
【总页数】1页(P45-45)
【作者】连旭云
【作者单位】浙江树人大学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01
【相关文献】
1.善漆——传统大漆的技、艺实践 [J], 谢震
2.漆·器·气——汪天亮大漆艺术谈 [J], 武湛;汪天亮;;
3.如胶似漆漆彩重奏--“大漆艺术--2014海峡漆艺术大展”侧记 [J], 唐明修;邱志军
4.探究大漆的延展运用——以田世信"大匠之作"创作漆的表现为例 [J], 牛震
5.《丝路漆语-大漆之敦煌系列一》 [J], 赵庆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漆的材质与肌理形式论文
摘要:不同的制作工艺也可使材质美以不同的肌理形式表现出来,从而使设计作品呈现出丰富且完美的审美感受。
现代漆器设计与工艺要求体现结构与肌理之美,必然促进漆艺家们去发现和利用材料的质地美。
世间存在着许多美好的材料,然而对它们的发现和获取需要我们具备极敏锐的把握能力和独到的鉴赏力。
天然大漆材料在视觉审美首先表现在肌理美和材质美。
为了对漆艺材料有进一步的认识,必须搞清材料的肌理和质感的内涵。
“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组织纹理结构,即各种纵横交错、高低不平、粗糙平滑的纹理变化,表达人对设计物表面纹理特征的感受。
在漆艺中是指材料的表面形态。
任何材料的表面都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形态和纹理。
即使推光揩青后的漆面也表现为一种肌理,这种漆的肌理是最细微,致密的肌理。
肌理与质感含义相近,对设计的形式因素来说,当肌理与质感相联系时,它一方面是作为材料的表现形式而被人们所感受,另一方面则体现在通过先进的工艺手法,创造新的肌理形态,不同的材质,不同的工艺手法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肌理效果,并能创造出丰富的外在造型形式。
质感是指人们对材料表面质地的心里感受和情感态度。
这种感受主要通过人的视觉、触觉等审美感官来获得。
不同的物质其表面的自然特质称天然质感,如空气、水、岩石、竹木等;而经过人工的处理的表现感觉则称人工质感,如陶瓷、玻璃、布匹、塑胶等。
不同的质感给人以软硬、虚实、滑涩、韧脆、透明与浑浊等多种感觉。
正如日
本学者指出:质感各有其独自的秩序,这种体验是不能被其它东西代替的,不是用语言所能表达的,需要直接地用肌肤或用眼睛观看,才能有生理的直接感受。
如打磨抛光的漆面产生神秘、光滑、细腻的感受,粗漆灰产生质朴、粗糙的感受。
人们对材料产生的粗糙与光滑的感受,是触觉受材料表面刺激的持续性和间断性。
刺激为间断性的产生粗糙的感觉,刺激为持续性的产生光滑的感觉。
触觉器官所受的刺激大小,轻重不一的产生粗糙的感觉,反之,则产生光滑的感觉。
材料表面微小立体形态群化所形成的肌理,正是产生粗糙与光滑的感觉的根本原因。
对漆艺表面的各种感知,有的是由肌理的形态直接引起的,有的则是由各种材料的性质引起。
由于材料的性质同时也隐含在材料表面的肌理形态中。
这种感知有的通过视觉获得的,有的通过触觉获得的。
由于视觉和触觉的通感效应,触觉感受也可以由视觉获得,比如看到物体平整发亮的表面,就可产生光滑的感觉,尽管根本没有去触摸。
可见视觉在感知中的重要。
下面我们从视觉审美特性来分析肌理。
天然大漆的包容性比较强,选择材料的范围比较宽泛,不同漆艺材料与天然大漆结合后具有不同的肌理和材质特性,同时也表现不同的视觉审美特性。
我们从光滑、反光、纹理特征三方面来评价漆艺材料的视觉审美特性。
经过推光揩青后的漆表面按一定的方向反射光线的能力很强,表面光影层次明亮丰富,在视觉明度阶梯中具有较宽的范围。
光滑的漆表面对视觉产生较强的光刺激,促使视觉兴奋,同时使人产生流动和
华丽的感觉。
由于漆自身的特点,在光滑的漆表面还能产生深邃、神秘等视觉感。
因此在运用与漆艺有关的各种材料时应该考虑材料表面光滑度问题,根据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表达主题,不同的艺术风格来设计制作不同的光滑表面。
在光线的作用下,漆艺材料的质地不同,反光的强弱不同,质地莹润光滑的表面,显得十分明亮,;质地毛涩的表面,光泽柔和,给人以温暖的感受。
不同的材质在相同的光线下具有不同的反射频率,因而具有不同的反光,这些因素我们在设计时都应该考虑到。
材料表面光亮,反光就会反射周围的环境,产生杂乱无章的亮点,影响作品的效果。
漆器造型要表现工艺材料的特点,不能因为物体反光作用,掩盖或夺去材料的质地美。
如果材料的反光性较小,造型出现反光面积就不会太明显,形体能够得到正常的表现。
如:麻胎漆器,纸胎、绳胎。
对于光泽较好,反光性能较强的材料,可以通过造型手法缩小反光点。
根据以上我们可以在材料的选用中,要以视觉的审美要求来设计。
纹理有自然材料纹理、自由纹理、与微粒纹理。
自然材料纹理根据材料的特征表现出来的,如麻胎漆器,表现麻的质感,通过麻的缠绕表现出凹凸不平表面自然材质的表现。
麻对光的反射比较弱,光泽和阴影的边界模糊,高光点消除。
在漆器装饰上运用自然的树叶、树枝等做出的装饰效果。
有真实感、节奏感、随意性。
自由纹理是没有严格尺寸制约的纹理。
用手工制成,如:如在漆器装饰上运用绞漆做成的菠萝纹,出现自由的纹理。
这种纹理是手工
制成,纹理的随意性比较强。
在漆器的装饰上自由纹理运用还是比较多的。
微粒肌理是材料表面的微粒呈均匀分布特征的纹理。
在光线照射下,该肌理表面对光线作分散的漫反射,产生无光的效果。
如:碳粉、粗粒灰等等。
根据微粒的大小不同,可以形成沙粒状,和雾状的肌理效果,还有蛋壳粉做的雾状效果具有含蓄的美感。
微粒肌理表面,使人产生舒适的感觉,在手感上比光滑的表面富有亲近感。
当微粒肌理和光滑表面相对比,特别富有表现力,体现出温和,高雅、活泼、亲切等特征。
以上我们分析了肌理的审美特性,那么如何在漆艺作品中运用这些特征,还需要我们对材料灵活掌握及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漆艺有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的特点之一,便是天然大漆的包容性。
在广泛的材料中漆艺家如何掌握灵活的运用材料及肌理往往取决于设计师对材料的了解程度和对材料的控制能力。
经验的积累使得在接触漆材料及入漆材料时视觉和触觉都参与了体验,对入漆材料表面质地感受更为简化。
通过视觉对材料表面肌理特征的认识,即可联想起各种触觉感受。
此时视觉便成为了触觉的先导,而产生对表面的质感。
肌理的这种质感体验特性,我们在制作肌理时,只要制作出肌理的视觉效果,而无需创作肌理真实形态。
如:髹饰技法中菠萝纹。
我们在运用入漆材料时可直接运用材料的肌理,还可以直接用漆及相关的工艺制作出千变万化的肌理效果。
.在这个工艺中可根据材料的特征产生丰富的肌理效果,忠实的保留下制作过程中的痕迹,具
有强烈的个性化特征和浓厚的手工美。
不同的制作工艺也可使材质美以不同的肌理形式表现出来,从而使设计作品呈现出丰富且完美的审美感受。
现代漆器设计与工艺要求体现结构与肌理之美,必然促进漆艺家们去发现和利用材料的质地美。
世间存在着许多美好的材料,然而对它们的发现和获取需要我们具备极敏锐的把握能力和独到的鉴赏力。
参考文献:
[1].《材料的新视觉》.腾非.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
[2].《髹饰录图说》.长北.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3].《科技美学原理》.陈望衡,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2
[4].《中国现代漆器艺术论》.冯建亲.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