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言的历史共21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2.01 MB
- 文档页数:21
7大方言的历史渊源和过程从大处说,现代汉语可分为7大方言:首先是北方方言(广义的官话),流通在我国中原、东北、西北和西南的广大地区。
第二是吴方言,即江浙话,分布在江苏省的江南地区和浙江省大部。
江浙话以上海话为主要代表。
第三是赣方言,即江西话,分布在江西省和福建省西北部和湖南省的东部以及湖北省的东南部。
江西话以南昌话为主要代表。
第四是湘方言,即湖南话,分布在湖南省大部。
湖南话以长沙话为主要代表(旧时以双峰话为代表)。
第五是客家方言,又叫客家话、客话。
客家话分布比较分散,比较集中的地方是广东省东北部、福建省西北部、江西省与湖北、广东、福建接壤的地区,以及四川、广西和台湾等地。
东南亚各国的华人中有很多说客家话的。
客家话以梅州话为主要代表。
第六是粤方言,又叫粤语、广东话、广府话、白话,分布在广东省大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南部,以及港澳地区和北美华人社区。
粤方言以广州话为主要代表。
第七是闽方言,即闽语,分布很广,包括福建省大部、广东省东部的潮汕地区和西部的雷州半岛、海南省、台湾省大部、浙江省南部,闽方言在东南亚华人社区流行很广。
闽方言内部分歧很大,大概来说,闽南片以厦门话为代表,闽东片以福州话为代表,闽北片以建瓯话为代表,闽中片以永安话为代表,莆田仙游片以莆田话为代表。
这七大方言中,以北方话分布最广,其分布地域大约占全国面积的70%;使用的人口也最多,也占汉语人口的70%左右,其余六大方言的使用人口总和大约只占汉语人口的30%。
除北方方言以外的六大方言都是南方方言。
北方方言内部差异较小,主要差异是语音,语音的主要差异是每个声调的调值不同。
调值是各地方言相貌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也是区分北方方言各地差异的主要标志之一。
我在下面这个表里列出北方话区9个城市方言的调值,它们都有“阴阳上去”四声、也都没有“入声”,你可以比较一下它们的不同。
如果你用各地不同的调值分别说“山明水秀、千奇百怪、非常好看、观察仔细”等词语,你就能感受到各地方言的特殊味道。
简史汉代时期在汉代,共同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把共同语叫做通语。
各地讲不同方言的人可以用通语进行交际。
从秦汉开始,黄河沿岸的中原人陆续向南方迁移,把河洛古语带到南方。
晋代时期晋代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以后,中原雅音南移。
不同的政权都按照其首都的方言为标准音。
北方朝代建都各有不同,但是传统上以洛阳话为标准音;南方一般建都在建康(今南京),所以建康话为标准音。
西晋后,由于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他们逐渐开始和汉族交流生活,因此他们的口音也渐渐影响到了中国北方地区:比如西晋后的洛阳话和晋代前的洛阳话已经有很大差别。
而建康话是南迁的晋王室的语言和当地语言(主要是当时的吴语)融合形成的。
相对而言,建康话的变化比较小,汉族知识分子主流上以南方的建康话为正统。
隋代时期隋朝统一中国定都长安。
由于当时中国北方地区长期在北方游牧民族统治之下,汉族习俗文化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一心想恢复汉族礼乐的隋文帝做了很多恢复汉族文化的举措,其中包括命陆法言等编著《切韵》,审定比较经典、纯正的汉语。
《切韵》音系为参考洛阳话和建康话为主。
除了官韵外,在当时南方,经济中心城市扬州的方言——吴语也悄悄地流行开来。
扬州话是普遍认为的第一个以城市经济文化优势,自发形成的通用语。
另外,吴语也是日语吴音的来源。
唐代时期唐代在《切韵》的基础上,制定《唐韵》作为唐朝标准音,规定官员和科举考试必须使用唐韵。
而唐代政治中心长安的方言并没有很高的地位。
甚至据说当时皇帝因为说长安方言而被谏臣指为不标准。
但是,长安话仍然比较流行。
长安话是日语汉音的来源。
宋代时期宋代在《唐韵》的基础上,制定《广韵》。
后来由于《广韵》和当时的语音差别很大,南宋时代的刘渊又著《平水韵》。
遗憾的是,《平水韵》的影响力未及《广韵》。
元代时期中国元朝以首都大都话为基础,制定《中原音韵》,作为标准音。
这样,《广韵》标准音地位丧失了。
并且,中国北方的方言有朝着大都话靠拢的趋势。
也有人表示,元代的标准音是蒙古式汉语,丢失了很多传统汉语的特征。
中国的语言的历史一、中国语言发展史没有语言就不会有那么方便的沟通方式,没有语言就没有当今如此繁华的贸易。
没有语言,人类可能还处于最原始的生存状态。
中国语言的发展也经过了漫长的过程。
在6-8万年以前,人类发展除了能产生复杂文化的认知能力。
早期智人的大脑根本没有精密到能够创造出复杂文化的地步。
能够创造文化的现代人的智能,看来是在约5万年前出现的。
人类的语言在萌芽阶段是纷繁复杂的,具有模糊、不稳定、随意性等特点。
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
“表意符号”演变成了比较定型的“甲骨文”。
这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
被刻在动物的骨头上和乌龟的龟板上的文字,从殷墟中发现的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这一点就可以证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几千年以来,中东人都不能解读他们祖先的象形文字。
从汉语语法、语音变化角度这两处着眼,将汉语史分为四个时期:一、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为上古期。
(三世纪、四世纪为过渡阶段。
)上古时期的特点是:1、判断句式一般不用系词;2、在疑问句里,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面;3、入声有两类(其中一类到后代变了去声),等等。
二、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为中古期。
(十二世纪、十三世纪为过渡阶段。
)中古期的特点是:1、在口语的判断句中系词成为必需的句子成分;2、处置式的产生;3、完整的“被”字式被动句的普遍应用;4、形尾“了”“着”的产生;5、去声字的产生等等。
三、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为近代。
(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
)近代时期的特点:1、全浊声母在北方话里消失;2、-m尾韵在北方话里消失;3、入声在北方话里消失,等等。
四、二十世纪(五四运动以后)为现代。
现代汉语特点:1、适当地吸收西洋语法;2、大量地增加复音词等等。
汉语发展到当今,可以说日趋成熟。
商务出版社出版的《新华大字典》已经充分的证实了这一点。
这是一部全面阐释汉字的形、音、义,系统讲述汉字的源流、典故,并提供了汉字的行、隶、草、篆4种书写方法的新型语文工具书。
中国古代各朝代语言演变探索--古代普通话,闽南话,粤语,客家话,吴语热1联合创意网 2010-05-11 23:51从“扎西德勒”说起扎西德勒在藏语里是吉祥如意的意思,但是这个词的来历另有一个确切说法。
唐朝时期,官方语言是现在闽南地区的泉州话,在唐朝天宝年间发生的安史之乱后,唐朝一部分朝廷官员和王室贵族成员举家南迁,到现在的闽南地区定居,因此才有了现在的闽南话,被语言学家誉为中华语言的活化石,其实是唐朝的官方语言。
前面所说做个铺垫。
唐太宗时,将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相当于今西藏)赞普(藏族首领)松赞干布,当一行人到了陌生的土地时,随从们就用当时的官方语言(即现在的闽南话)问:“这是哪里”?(在闽南话里,这四个字读音读起来就像“扎西德勒”)反映了随从们的好奇和焦虑。
但是藏族的引导官员却并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以为唐朝人在向他们问候,而且当时唐朝人脸上都带着笑容,于是藏族官员就理解为是问候“吉祥如意”,于是在此之后,藏族人向别人问候的时候,就将“扎西德勒”挂在嘴边了。
粤语和闽语是古代的河北、河南、山东话南方人的汉语方言均出自古代中原地区。
粤语、闽语这些汉语方言,现在的北方人一点都听不懂(感觉听起来好像是日本话、韩国话),尤其是语法上跟现代汉语差别不少。
其实这些汉语方言是古代的中原地区的汉族移民南迁时带来的古代汉语。
(朝鲜话来源还可参照我以前发的关于商代遗民箕子朝鲜故事)粤语来自古代的河北话,最早是2100年前的河北一支汉族军队带到广东的。
闽南话来自古代的河南洛阳话(即古汉语语言学家眼里极其著名的“河洛话”)。
闽东话(福州话)是来自古代中原的齐语。
现在的福建闽东地区(福州市和宁德市,约1000万人口)的方言汉语,就是古代齐国的汉语语言。
闽东话叫“平话”,它很古老,它是来自古代中原地区的齐语(山东沿海的地区,即齐国的语言)。
客家话福建江西广东三省交界地区的客家话来自湖北至中原一带的古汉语(客家话是古汉语,是比较年轻的古代汉语),客家人是汉族人,不是少数民族。
汉语方言的历史层次及其类型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潘悟云内容提要汉语方言形成的特殊历史,使它具有多个历史层次的叠加。
历史层次有几种类型,一种是音变滞后层,另一种是外来借用层。
这两个层次以外的是主体层。
历史比较只能在同一个历史层次内进行,所以在作历史比较以前,必须先作历史层次处理。
关键词 历史层次 历史比较 音变滞后 借用 主体层次一、历史层次与历史比较法。
历史层次的提出与历史比较法的运用密切相关。
前个世纪,历史比较法在中原标准语中的运用取得很大的成功,高本汉对《切韵》系统的构拟是一大标志。
但是,此后一些学者想通过汉语现代南方方言的历史比较直接构拟这些方言的母语,却成绩不大。
于是,语言学家们在反思,是不是这与南方方言的性质有关。
历史比较法是在印欧语历史比较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印欧语的语言演变过程有如下图:关于汉语方言的形成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受这种史观的影响。
一般会认为从原始汉语分化出古代的江东方言、江南方言、中原雅言等等。
从江东方言分化出吴语、闽语等等。
但是,魏晋以前中国南方还是非汉族居民占大多数,载靖与曹操书自述从会稽“南至交州,经历东瓯、闽越之国,行经万里,不见汉地”。
诸葛恪镇压丹阳山越,“献戎十万”,未被抓获的自然更多,可见在靠近金陵的丹阳,山越人数就已经数以十万计了。
这些异族早就开始接受汉语,《越绝书·吴内传》记录勾践向越民发布的“维甲令”中,汉语词与百越语词夹杂,反映当时越语已经开始汉化。
但是这种汉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随着汉移民与汉文化的不断影响,这些非汉族语最后变为汉语的一种方言。
而且,即使变作汉语以后,它们还是不断接受中原权威方言的影响,这种语言史观可以图示如下: L 211 L 221 L 122 L 212 。
。
。
。
。
L L 1 L 2 L 11 L 12 L 21 L 22 L 222 L 121 图1这种过程一直持续到现代。
例如上海方言中,见母二等字“家”白读 ,出现于“大家” 这些口语中。
一文读懂:中国八大方言的来龙去脉提起中国方言,80后、90后更多的是童年记忆,日常生活中已很少使用,只是给父母打电话时、跟老乡聚会时用用。
至于00后,大多已不会讲方言,有些能听懂但不会说。
可以推想,用不着半个世纪,方言真的要消亡了!今天,就来为大家讲讲,中国的“南腔北调”,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汉语最初的源头,可追溯至三四千年前夏商时期的中原地区。
就当时而言,中原之外的地方被称作“四夷”,“四夷”之人不说汉语,他们的语言是另外的系统,如壮侗语系、苗瑶语系、藏缅语系等。
后来,这些“四夷”有的被华夏族同化,开始说不太标准的“华夏语”,这就成了最初的方言;另有一些“四夷”未被同化,他们的语言成为少数民族语言。
到春秋战国时,各地方言很难互相通话了。
在北方,中原人听不懂胶东方言,称之为“齐东野语”;南方话就更听不懂了,连孟子都称南方人为“鴃舌之人”,把南方话视同“鸟语”。
在秦汉之前,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汉人数量较少,土著较多,南方是一大片未开化的蛮荒之地,他们大多使用当地的百越族语言。
从秦汉时期开始,历经西晋末的永嘉之乱、唐代的安史之乱、北宋末的靖康之变,再到明朝初年的“江西填湖广”,清朝初年的“湖广走四川”,清朝的太平天国事件,以及“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移民反复出现,由于移民的规模巨大,他们迁出地的语言和迁入地的土著语言融合,百十年后往往会形成新的方言。
了解了方言的形成原因后,下面请随小编一起来认识一下中国八大方言:吴语、湘语、粤语、闽语、赣语、客家语、晋语和北方官话。
一、吴语在汉语各大方言中,吴语的历史最为久远。
早在3000年前的商末、先周时期,周人首领古公亶父的儿子吴太伯(周文王的兄弟),离开陕西岐山,率众来到太湖一带,从而建立了古吴国,这是吴越地区最早的汉人,而他们使用的语言,就成了吴语最初的源头。
在先秦时期,浙江人不说吴语,而是说古越语。
但秦汉、六朝不断往南开发,吴语逐渐同化了古越语,使浙江大部都说吴语。
汉族的先民开始时人数很少,使用的汉语也比较单纯。
后来由于社会的发展,居民逐渐向四周扩展,或者集体向远方迁移,或者跟异族人发生接触,汉语就逐渐地发生分化,产生了分布在不同地域上的方言。
汉语方言分布区域辽阔,使用人口在9亿以上。
汉语方言的形成和发展跟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息息相关,只有密切联系汉族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行研究,才有可能了解汉语方言形成和发展的具体过程。
......相传黄帝时中原有万国,夏朝为三千,西周初期还分封八百诸侯,那时候汉语及其方言的情况到底如何,因史料很少难以具体论述。
但中国社会发展到春秋战国时代,汉语的方言差别已可以从先秦古籍的记载中得到证实。
《左传·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4):"秦伯师于河西,魏人在东。
寿余曰:‘请东人之能与夫二三有司言者,吾与之先'使士会。
"这段记载说明当时黄河东西的汉语方言已有差异。
《孟子·滕文公下》:"孟子谓戴不胜曰:‘...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这里说到齐语、楚语,表明在公元前3、4世纪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北方的汉语方言跟南方的汉语方言已有相当显著的差异。
秦始皇消灭了各诸侯国,建立起统一的封建帝国,实行"书同文","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这种规定标准字体、使汉字定型化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方言的发展,但方言的分歧还是明显地存在,这在后来西汉扬雄所著《□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一书中反映得十分清楚。
《方言》是一本各地方言比较词汇集,所收词语按通行情况大体可分4类:①通语,是各地普遍通行的;②某地某地间通语,通行区域较广的;③某地语,通行区域较窄的;④古今语(或古雅之别语),是冷僻古语之残留,通行区域很窄。
历史地理第九辑现代汉语方言地理的历史背景2•周振汉语方言有一个长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O远古时期的汉族先民生息的地域范围不大,语言也比较单纯。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大,有些人更播迁和I••流徙到较远的地方,与其他民族发生接触,使■L古代汉语因此而慢慢发生分化,产生了分布♦在不同地域上的方言。
经过几于年演化的结果,现代汉语被认为可以分成七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粵方言「闽方言廉赣方言和客方言。
这些方言有各自的分布通行地域,每个方言内部又可再行分区划片,构成■■一副现代汉语方言地理的完整面貌口本文的任务即在于从移民活动和行政区划两个重要因素来揭示和分析现代汉语方言地理形成的♦.历史背寮。
J、1•.1、J■-: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大别之看两类,三是人昆自动的流诫:一宾政府有计划的移氤誠者多由于战乱:灾荒、饥僅或人口膨胀所引起,后者则是为了某种政治、军事或经济上的目的。
纵观历史上所有的移民活动,其迁徙t大方向主要是由北而南•其次是由东到西夕反■向而行的例子则比较少见,这一重要特点产生了汉语南方各方言的最初源头,并形成今夭汉语方言地理的格局。
现代汉语的北方方言自然是古代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及其后身汉族所用语言,经过数千年按期发展并受周围少数民族语言影响的直接结果,而分布在中国南方的汉语■其他方言溯其源则发端于历史上黄河中下游地区人民的几次南下移民活动。
在南方吴、湘、粤、闽、赣、客六大方言中,要数吴方言的源头最为久远。
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周太王之子太伯.仲雍为了让h贤于其弟季历(周文王之父〉而避地至今江苏无锡一带。
这个记载暗示三千年前的先周时代,在经过一场政治变动后,有一支移民A陕西渭水流域迁到江南太湖流域。
这支移审的文化比当地的荆蛮文化要高,所以太伯、命駆成了新居地的首领,建立了昊国,移民们询带■.-•••・・・h恭的语首可能成为后来奠芳盲的最早渊匾。
比吴方言稍晚的鳧湘方言。
中国方言的发展历史想必大家都听过这么一个说法:当年投票定国家的普通话的时候,某个地方的方言如粤语,因为一票或者是几票之差落选,导致了最终没有作为我们中国的普通话,每每聊起这种事呀,当地人还深以为憾。
但很可能这就是一件子虚乌有的事,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就听我来跟您聊聊这件事情。
在聊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得先把中国古代的方言分布跟大家交代清楚,不然的话后边就没有办法说清。
按照现代通俗的分类方法,我们可以把汉语分为7大方言,分别是:官话、粤语、吴语、客家语、闽语、湘语和赣语。
当然这只是7个比较粗略的分法,实际上在下边还可以分为若干个片区,大片区也被称为叫次方言,方言区的人说自己说的是某某地区的话,大部分说的都是次方言区。
这7大方言里,我们又把官话区进行了一个细分,可以分为8个片区:分别是北京官话、东北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江淮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和西南官话等。
不知道大家听完这几个官话区有什么感觉?是不是觉得官话好像跟其他地方的方言不太一样,其他的方言只是某个省的简称就可以称呼了,但官话好像有若干个地方。
没错,官话区的覆盖面积是十分庞大的。
使用官话的土地占了全国的3/4,而使用官化的人口占了中国的2/3。
面对这么庞大的一个人口和使用范围,所以我们不能简简单单的用一个官话就把概括了,而是要进一步的细分采访方便研究对比。
这些信息交代完之后,我们可以把一开始的话题进行一个解答了,那就是为什么其他方言区如粤语是不可能作为我们国家的普通话的?定普通话的目的是为了便于交流,而其前提条件一定是易学,如同今天把英语当成通用语一样,我们国家绝大部分人都使用的是官话,怎么可能会有只有一小片土地使用范围的语言作为国家普通话的蓝本呢?如果把粤语当成我们的普通话,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全国绝大部分人都不会说话了,无法沟通,得用跟外语一样的方法去学普通话。
这样的成本无疑是过高了。
当然,除了学习成本高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导致了非官话区不能成为普通话的蓝本,那就是方言内部的差异性。
“普通话”千年演变史即使你熟读历史,也很可能不会说古代的“普通话”。
它曾有雅言、官话、国语等称呼,是促进国家统一的公器。
而以什么方言作为普通话的基础,背后则有各股势力的博弈。
普通话的诞生,伴随的是权力更替的精彩历史。
公元前560年,楚共王去世,吴国乘楚丧之际侵楚,却大败而归,急急去寻找中原霸主——晋国救助。
第二年,晋国召集诸侯商讨伐楚,诸侯商议的结论是拒绝为吴出兵。
实际上,晋国这时早已外强中干,攻楚没有必胜把握。
但晋国觉得这样很没面子,于是找到一个替罪羊,为自己开脱。
这个倒霉的家伙就是姜戎的首领驹支。
晋国大臣范宣子在殿上责难驹支,说诸侯对晋国离心离德,主要是因为戎人言语挑拨的缘故,并威胁驹支,不准他参加第二天一早的盟会。
驹支不卑不亢,不仅当庭答辩,还朗诵了《诗经》中的一首《青绳》作结。
范宣子只好服输,待之以礼。
驹支的辩才,暂且不议,这里要强调的是另一个问题——语言。
这位被中原人称为“戎”的少数民族首领,不仅能当庭对答如流,还能娴熟并恰当地引用《诗经》。
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翻译官的身影。
这就说明,姜戎首领、晋国大臣乃至在场的众多诸侯,都在使用大体相同的语言交流。
它可能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普通话”。
这样的情形并不罕见。
据记载,春秋242年间的朝聘盟会等外事活动,达450次之多,而且在所有这些场合中,从未有翻译人员出现。
孔子周游列国,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四方,各种辨士到各国游说,也都交流无碍。
试想,假如没有一门共通的语言,这样的情形多么不可思议!不过,关于这门上古时代的通用语,史籍中并未正面谈论,只留下了零星痕迹。
《论语》中道,“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也就是说,孔子在正式场合,会说一门叫做“雅言”的语言。
而根据东汉经学大师郑玄的解读,雅言指的就是发标准音、说标准语。
尽管此说尚存争论,但如上所推论,先秦时期必然有一门标准音。
就暂且以“雅言”来称呼它吧。
“雅”和“夏”在上古是相通的,因此,语言学家多推断雅言就是夏言。
┌→巴蜀语─→蜀语─┐│‧├→交州语─→‧‧‧┼→粤语─┬→粤语──→粤语│‧‧┌→秦语─┼→秦晋语─→关中语┼→北语─┼→北语──→北语││‧‧││‧├→赣语──→赣语┌→齐语─┤│├→‧‧‧┤││└→关东语─→中原语┤└→客语──→客语│││周语─┤└→齐语──→齐语──→‧‧‧┼→闽语──→闽语──→闽语│‧├→晋语──→晋语‧┌→吴语──→吴语│┌→吴语──→吴语─┴→吴语─┤└→楚语──→楚语─┤└→徽语──→徽语│└→楚语──→楚语──→楚语──→湘语──→湘语语系──────────语言──────方言───────次方言┌晋语(Jin)──────────┬大同话│└太原话││┌陕甘语─────┬陕西话││└甘肃话││┌东北话││├河北话(国语、普通话)┌北语群────┤├北方汉语────┼山东话│││├胶东话│││└河南话│││┌鄂北话│││├楚语│││├湖南官话│└北语─────┤├岑江话│(Mandarin)├西南汉语────┼桂柳话││├黔北话││├黔南话││├灌赤话││├昆贵话││└滇西话││┌合肥话〔中国安徽省〕││├扬州话〔中国江苏省〕│├江淮语─────┼南通话〔中国江苏省〕││├九江话〔中国江西省〕││└南平话〔中国福建省南平市〕│└─────────军家话〔中国福建省武平县中山乡〕││┌北部───────南昌话〔中国江西省〕│├东部───────鹰潭话〔中国江西省〕│┌赣语(Gan)──┼中部───────抚州话〔中国江西省〕││├西部───────宜春话〔中国江西省〕││└西南部──────吉安话〔中国江西省〕││├客赣语群───┤┌赣西北客语────铜鼓话〔中国江西省〕││├赣西南客语────赣州话〔中国江西省〕││├赣东南客语────宁都话〔中国江西省〕││├闽西客语────┬长汀话〔中国福建省龙岩市〕│││└连城话〔中国福建省龙岩市〕││├饶平客家话〔中国广东省潮州市;台湾苗栗县卓兰镇〕│││┌梅县话、四县话〔中国广东省梅州市;台湾〕│││├大埔腔〔中国广东省梅州市;台湾台中县〕│└客语(Hakka)─┼粤东梅江客语──┼惠阳客家话、海陆话〔中国广东省汕尾市、深圳市、东莞市、│││清远市;台湾〕││└韶南〔中国广东省韶关市〕│├四川客语〔中国四川省〕│├粤东东江客语〔中国广东省河源市、惠州市〕│├粤北客语〔中国广东省韶关市〕│├惠州客家话〔中国广东省惠州市〕│├浙江畲话【畲族】〔中国浙江省丽水市〕│├江西畲话【畲族】〔中国江西省吉安市、上饶市‧‧‧〕│├福建畲话【畲族】〔中国福建省南平市、宁德地区〕│└广东畲话【畲族】〔中国广东省汕头市、揭阳市、汕尾市、惠州市〕││┌宣州话〔中国安徽省,江苏省高淳县、溧水县〕││┌常州话〔中国江苏省常州市〕↓↓├上海话〔中国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嘉兴市〕↑├北部、太湖吴语─┼湖州话〔中国浙江省湖州市〕汉语系┤│├杭州话〔中国浙江省杭州市〕├────────吴语(Wu) ──┤├绍兴话〔中国浙江省绍兴市〕││└宁波话〔中国浙江省宁波市〕│├中部、婺州吴语──金华话〔中国浙江省金华市〕│├南部、处衢吴语─┬衢州话〔中国浙江省衢州市〕││└丽水话〔中国浙江省丽水市〕│├台州话〔中国浙江省台州市〕│└温州话─────┬温州话〔中国浙江省温州市〕│└瓯语〔中国浙江省平阳县〕││┌北部、旌-占───旌德话〔中国安徽省〕│├东部、绩-歙───歙县话〔中国安徽省〕├────────徽语(Hui)──┼西部、休-黟───屯溪话〔中国安徽省,江西省婺源县〕│├西南部、祈-德──祈门话〔中国安徽省祈门县、东至县,江西省景德镇市、德兴市〕│└严州话〔中国浙江省淳安县、建德市〕││┌长-益(新湘话)─长沙话〔中国湖南省〕├楚语──────湘语─────┼娄-邵(老湘话)─双峰话〔中国湖南省〕│(Hunanese)└吉-漵──────吉首话〔中国湖南省〕││┌闽北语(Minbei) ─────────建瓯话〔中国福建省建瓯市〕│├闽东语(Mindong)────────┬福州话(Foochow) 〔中国福建省福州市〕││└泰顺蛮讲〔中国浙江省泰顺县〕│├闽中语(Minzhong) ────────永安话〔中国福建省永安市〕├闽语群(Min)┼莆仙语、兴化话(Hinghua)─────莆田话〔中国福建省莆田市〕││┌闽南话─────┬厦门话(Amoy)〔中国福建省厦门市〕│││└台湾话、台语(Taiwanese)〔台湾〕│└闽南语────┼潮汕语─────┬潮州话(Teochew)〔中国广东省潮州市〕│(Minnan)│└汕头话(Swatow)〔中国福建省汕头市〕│├雷州话〔中国广东省雷州市、徐闻县〕│└海南话、琼文话(Hainanese) 〔中国海南省〕││┌粤海──────┬广东话、广州话(Cantonese) 〔中国广东省广州市〕││└东莞话〔中国广东省东莞市〕│├四邑话─────┬台山话(Toishanese)││└雅瑶话、拉珈话〔中国广东省鹤山市〕├────────粤语(Y ue)──┼高-雷──────阳江话〔中国广东省阳江市〕││┌梧州话〔中国广西省梧州市〕│├桂南粤语────┼南宁话〔中国广西省南宁市〕││└钦廉话〔中国广西省〕│├吴川话〔中国广东省吴川市、湛江市〕│└蜑家话、水上话〔中国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儋州话〔中国海南省儋州市、昌江黎族自治县〕│├────────猫家话【苗族】〔中国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伶话【苗族】〔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平地瑶话【汉族、瑶族】〔中国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汉语通语和汉语方言的历史绵延千年的河洛情结——汉语通语和汉语方言的历史作者:南方的麦子1953一汉语通语和方言的前身中国在殷商以前的语言生活状况不易了解,暂不讨论。
目前可以肯定,商代后期的语言即殷墟(今河南北部安阳)的语言(下面称为“商语”),是汉语的祖语,或者说是“前身”。
当时的周(在今陕西)及附近的羌、戎等的语言可能是藏缅语祖语的一支,越(从今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直到广西)的语言大约是壮侗语的祖语(不排除有南岛语的祖语),楚(今湖北)的语言可能是苗瑶语的祖语,夷(分布在今山东、江苏、安徽等地)讲的是什么语言目前不清楚。
周围还有好些文化、语言各不相同的部族,它们奉国力强大、文化先进的殷商为宗主,这是一个以殷商为首的松散部族联盟,还不是真正的国家。
对周要多说两句。
秦汉是周的继承者,所以一般会觉得周是正宗的汉族祖先。
但据俞敏先生考证,周跟羌、戎的血缘更接近,如此则周的语言本也是一种藏缅语。
周人自称是夏的直系后裔,那是代殷之后的政治宣传手法,有拉大旗的嫌疑,恐不能当真。
不过周人确有继承夏文化的真切愿望,这是肯定的。
部族联盟内的各部族各有自己的语言,而商语在联盟内有特殊的、上层的地位,殷商以外的部族在各自使用自己母语的同时,也使用商语(至少其上层分子是如此)。
设想周文王作为殷商的臣子“西伯”,他跟商纣王说话用什么语言?当然只能是商语。
就是说,臣服于殷商的各部族会有不少双语人。
但商语尚不具有后代“民族共同语”的性质,只算是部落联盟内的“宗主语言”。
周人说的商语必然带有周人语言的一些成分,夷人说的商语必然带有夷人语言的一些成分,等等。
这些带有外族语言成分的商语,是商语在外族中的变体。
当时,这样的商语变体应该有很多,它们是后代汉语方言的前身。
当然,从道理上说,在商直接统治的区域(今河南、山东、河北各一部)内也会有商语的方言,但差异应该很小。
二成周奠定上古通语的基础周自身的文化不很发达,周人在还奉殷商为宗主的时候,已经接受了很多殷商的文化,而且使用商语和殷商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