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言语法调查问卷刘丹青 唐正大
- 格式:docx
- 大小:3.39 MB
- 文档页数:69
尊敬的受访者:您好!为了深入了解我国方言的使用现状和传承情况,我们特此开展此次方言调查。
本问卷旨在收集有关方言使用、传承和认知等方面的信息,所有数据仅用于学术研究,我们将严格保密您的个人信息。
请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填写以下问卷。
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一、基本信息1. 您的性别:(1)男(2)女2. 您的年龄:(1)18岁以下(2)18-30岁(3)31-45岁(4)46-60岁(5)60岁以上3. 您的出生地:(1)城市(2)农村二、方言使用情况4. 您会说哪种方言?(可多选)(1)普通话(2)家乡方言(3)其他方言5. 您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方言?(可多选)(1)与家人、亲戚交流(2)与朋友、同事交流(3)在学校、工作场合(4)在日常生活中(5)其他6. 您认为自己在日常交流中,使用方言的频率如何?(1)非常高(2)较高(3)一般(4)较低(5)非常低7. 您觉得与普通话相比,方言在交流中有什么优势?(可多选)(1)亲切感(2)表达更准确(3)地域特色(4)其他三、方言传承情况8. 您父母会说方言吗?(1)会说(2)不会说9. 您认为方言在您的家庭中传承情况如何?(1)非常好(2)较好(3)一般(4)较差(5)非常差10. 您认为在您的家乡,方言的传承情况如何?(1)非常好(2)较好(3)一般(4)较差(5)非常差11. 您认为现在说方言的人越来越少的原因是什么?(可多选)(1)普通话的普及(2)方言的实用性降低(3)教育政策的影响(4)其他四、方言认知情况12. 您认为方言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是什么?(可多选)(1)保存地域文化(2)增强民族凝聚力(3)丰富语言表达(4)其他13. 您对保护方言有什么看法?(1)非常支持(2)支持(3)中立(4)不支持(5)非常不支持14. 您认为在未来的日子里,方言是否会被普通话取代?(1)会被取代(2)不会(3)不好说感谢您参与本次方言调查问卷!您的宝贵意见将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参考。
739199中文摘要在现代汉语中一般认为副词“可”是表强调语气的语气副词。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为基础,采用多种分析方法,以北京现当代口语语料为主,先全面考察副词“可”在现代汉语平面的功能特征,又进一步从古代汉语平面考察了它的虚化历程,论证了现代汉语副词“可”具有表语气、表关联、表程度三种功能,可把它归入副词的三个次类:语气副词、关联副词和程度副词。
全文除引言和结语部分外,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考察副词“可”的性质。
通过比较副词可2和助动词可卜连词可3的使用度和语体分布特征的不同得知副词“可”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高频口语词。
进一步在上世纪20年代以来语法学界对副词“可”的语法性质的认识和见解的基础上初步认定:现代汉语中的副词“可”为“语气副词”。
为了区别三个不同性质的“可”,特别提出了有一定可行性的形式鉴定标准。
第二部分主要考察副词“可”在现代汉语中的功能。
先通过对它的句法分布特征和旬类分布特征的考察得出:“可”具有定位性和动态性;在陈述句中占绝对多数、其他三种句类分布较少。
然后重点考察副词“可”的三种功能:人际功能——表强调语气和主观情态的功能;语篇功能——连接功能;概念功能——表程度高的功能。
证明了“可”兼属副词的三个次类——语气副词、程度副词和关联副词。
“可”是个多功能的副词,主观强调功能是其基本功能也是主要功能,还兼有表连接和表程度高两种次要功能。
第三部分从古代汉语平面考察“可”的虚化过程,主要是可2在现代汉语中的几种功能、意义和用法的来源及演变历程。
“可”从古至今的虚化链大致为:动词_^一助动词一副词一连词。
可z的几种功能意义和用法虽出现时间先后不一,但都有轨迹可寻,-一般萌芽于上古,发展于中古,到近代逐渐成熟。
在这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中,语境影响是个最重要的原因,其次是语义弱化和泛化的共同作用,促成了“可”一步步由助动词到副词的变化。
同时,也由于语法化过程中的并存原则和保持原则的双重作用,使得在现代汉语中可,、可2、可3并存,并且从其功能特征和意义还能略见其古代的用法及特点。
2024年湖南长沙市青竹湘一外国语学校中考三模语文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历经沧海桑田....的岳麓山,立于湘江西畔。
整个城市的西边天际,都踊跃着它青色的山脊,而湘江像一条闪光的飘带,日夜飘在它的襟前。
江北去,山南来;江流淌..,山连绵。
岳麓山在那里,仿佛整个长沙城就安定了。
假如有一天,岳麓山像太行..、王屋那样被搬走了,你想啊,失去岳麓山的长沙,将会怎样的憔悴..不安。
岳麓山注视着长沙的目光里,有..和惴惴着父爱似的深情。
A.注意一字多音现象,如:“太行”中的“行”应该读作háng。
B.注意字音的误读,如:“憔悴.(cuì)”应读成“憔悴.(cù) ”,“流淌.(tǎng) ”应读成“流淌.(chǎng) ”。
C.注意形近字的误写,如:“踊跃”不能写成“勇跃”,“惴惴”不能写成“揣揣”。
D.注意成语的恰当使用,如:“沧海桑田”一词在此处运用正确。
二、基础知识综合(1)立冬过后,湖南宁远九嶷山国家森林公园进入云海频发,九嶷山景区云雾缭绕。
【甲】清晨,在十里画廊,万道霞光洒向大地。
【乙】(2)从空中俯瞰,随着漫天的云雾随风飘移,构成一幅千变万化的云海大观。
(3)乡村,山峦被云海环抱,若隐若现,宛如仙境。
【丙】绚烂的晚霞与云海交织在一起,绘制出一幅精美画卷,蔚为壮观。
【丁】(4)一代伟人毛泽东曾有:“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的诗句。
2.下列表述无误的一项是()A.(1)句没有语病,B.(2)句“一幅”和“云海大观”搭配不当。
C.(3)句的“乡村,山峦”的逗号应政为顿号。
D.(4)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3.将“傍晚,伴随着一轮红日从仙子山落下,云海上空的晚霞变幻出不同的形状和色彩”放回文段中,最恰当的一处是()A.【甲】B.【乙】C.【丙】D.【丁】三、名句名篇默写4.古诗文默写。
与一座山的关系,很像与一个人的关系。
汉语方言词汇语法调查表安逸(蛮安逸)把本书我掰(掰别个)白晶哒白天(日里)傍晚(煞黑)抱鸡母(抱窝鸡)背不住背不住(受不了)鼻涕(鼻挺、鼻连)秕谷(瘪谷)蝙蝠(檐老鼠)标致鳖(脚鱼)脖子( 颈项)不服周(不服气)不照买。
不知不知道(找不到)苍蝇侧巴子侧把子炒现饭仯子(半大男孩)吃早饭过早冲瞌睡出挺(丢丑)穿着红红色(黄黄色)的衣服。
撮拐跶倒打翻叉打破(劝阻,使某事不能成功)打闪(扯闪)打条褂(打条肚)打条褂。
打转(散步)大后天大家都等例在。
大腿(胯子)大姨子黕子倒搬桨倒拐子倒霉(背时)得不过垫絮调羹(瓢羹)调故掉底子撴布(拖巴)蹲(踮跍)恶燥(蛮恶燥)儿子二爹(二姨)二黄八调发迷梦发疟疾(打摆子打脾寒)飞的飞的跑。
父亲(爸爸爹)盖絮干净(灵干)高粱(甘蔗)高头(高边)格(钻、格来格去)膈肢窝公鸡乖拐哒哈是(全是)恨恨声烘汤红苋菜(紫苋菜)虹(马云、马霓)后来(落后)呼呼声化生子黄昏(糊涂)馄饨包面豁唇•子活整(完全、实在是)急作宝夹生溅三爷江米酒伏汁酒讲狠(讲枯狠)讲枯狠结冰今日今天尽他(任他搞)开黄口(占便宜)筷子(筷箸)老巴子老头子累得哼哼声。
里汗水流利巴撩敝(蛮撩敝)撩溅撩撇溜刷流打鬼流眼水螺蛳骨蛮背时蛮糊(烤、袭、涾)人蛮造孽馒头包子毛巾(洗脸手巾)毛窍卯起哒没得(没有)没冇饭了(没得)濛濛雨()米饭(大米饭、干饭)棉絮面粉灰面明日明天母亲(妈妈姆妈)暮气哪么(你哪么搞)哪么样(怎么样)耐不何(受不了)男孩儿男人(男的、男将)你不慌唦。
你等吓着。
女孩儿女人(女的、女将)女婿姑爷糯米(江米)胖头鱼抛撒(浪费)跑都跑不彻。
泡货(老泡)泡货、老泡偏厦子(偏房子)骗人(哄人、呼人)妻子(老婆,屋里的、堂客)抢犯(强盗)瘸子(拜子跛子)三不知傻子(憨子)剩饭什么?(么子?)手冷冰哒舒服(安逸)刷牙洗口谁?(哪个?)水坑(堰、水塘)说梦话送礼(赶人情)送祝米馊了燍气蒜(蒜头)他您家他气不过,侧身走哒太阳谈天(扯白)讨人嫌讨嫌天气头屑(肤皮头皮屑)团子散破哒。
汉语虚化、语法化研究综述(下)作者:刘永华来源:《语文学刊》 2014年第10期刘永华(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摘要]汉语实词虚化、语法化研究对现代语法化理论进行了补充、修正、丰富和发展,为汉语研究,语言学理论和普通语言学的发展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走到了国际语言学界学术研究的前沿。
[关键词]虚化;语法化;综述[中图分类号]H0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10-0036-02经过长期不断的铺垫,汉语语法化研究进入自觉期。
标志为沈家煊(1994)《语法化综观》的发表,该文全面介绍了语法化的定义、研究史、研究原则、研究路径和方法、语法化与结构层次、语法化原因和条件等问题,强调了语法化与语言的普遍性、类型学和认知科学的关系。
孙朝奋(1994)的《〈虚化论〉评介》、文旭(1998)的《〈语法化〉简介》和沈家煊(1998)的《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对于隐喻、推理、泛化、和谐和吸收等语法化机制的介绍,为国内学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极大地推动了汉语语法化的研究。
[1]17该时期论著的特点有:(1)探求适合汉语的语法化规律。
例如刘坚、曹广顺、吴福祥(1995)的《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要素》分析了诱发、影响汉语词汇语法化的因素。
江蓝生(1999)的《语法化程度的语音表现》讨论了汉语语法化过程中的音变现象。
张谊生(2000)的《论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把语法化理论引入副词研究领域。
[2]157(2)延续了汉语学界优良的描写传统。
例如张伯江(1997)的《疑问句功能琐议》讨论了问句的语法化过程。
马贝加(2000)的《对象介词“将”的产生》强调了组合关系在语法结构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萧国政(2000)的《武汉方言“着”字与“着”字句》讨论了相同形式实体的语法化过程。
李宇明(2000)的《拷贝型量词及其在汉藏语系发展中的地位》讨论了拷贝型量词结构在汉藏语系中的分布。
肆 语法一 词缀1. “阿+姓/名/排行”a.阿王姓b.阿明名c.阿英名d.阿三排行e.其他例子2. “-子”尾或相当的泛用名词前缀、后缀◆圪-|-仔|-崽|-子儿a.刀子b.凳子c.棍子d.叶子e.其他例子注意从词汇中归纳3. “-儿”尾“儿”自成音节或“儿化”a.刀儿b.凳儿c.棍儿d.叶儿e.其他例子注意从词汇中归纳4. “数量+头”名词a.十块头十元一张的钱币b.五角头五角一张的钱币c.五间头五间一座的房屋d.三轮头三个轮子的车辆e.其他例子5. “-们”尾复数词尾a.谁们“谁”的复数:那些人是~?b.亲戚们~都来了c.鸡们动物d.石头们非生物e.其他例子注意词汇418-421二 重叠6. 单音节名词重叠儿语、亲属称谓除外。
不是“每一~”的意思a.刀刀b.棍棍c.洞洞d.袋袋衣兜儿e.其他例子注意从词汇中归纳7. 单音节动词重叠◆望|相|添|觑a.(你去)问问◆问一问|问一下|问问看|问一问看|问一下看b.(你去)看看◆看看看8. “VV+补”a.你看看清楚b.把帽子戴戴正(普:把帽子戴正)祈使9. AABB式双音节形容词重叠a.干干净净b.清清楚楚c.高高兴兴d.老老实实e.其他例子三 代词10. 指示代词单独作主语这是我的,那是你的四 数量词11. 概数助词“来”a.十来个方言指(打钩):10个左右;10及略多于10;10及略少于10;略多于10;略少于10b.一百来个方言指(打钩):100个左右;100及略多于100;100及略少于100;略多于100;略少于10012. 概数合称式a.三五个b.百儿八十指八九十,不到10013. 量词定指a.只鸡死了(普:这/那只鸡死了)b.双鞋破了(普:这/那双鞋破了)五 副词14. 单音节程度副词重叠今天很很热◆蛮|猛|险15. 程度副词后置a.热很形+程副◆蛮|猛|险|危险|吓人|交关|木老老|非常b.热很热很形+程副+形+程副c.热很热形+程副+形d.很热很程副+形+程副e.热得很形+得+程副f.热极了形+程副+了(“死、要命”等不算)六 助词16. 相当于“地的”的状语标记◆价|交|叫|儿|哩|子你慢慢地吃17. 相当于“的”的肯定语气词◆个他会来的七 补语18. 结果补语吃饱了19. 可能补语肯定吃得饱◆能吃饱|吃饱了(“了”跟上条是否相同)|吃饱20. 可能补语否定吃不饱21. 可能补语“(不)得”这个吃得,那个吃不得◆得得22. 趋向补语“起来”你站起来◆起去23. 趋向补语“掉/脱/落/还(了)”a.鸡死了◆鸡死掉了b.鞋子破了◆鞋子破掉了24. “去”的位置a.你去干什么?——我去买菜b.你干什么去?——我买菜去八 宾语和补语的顺序25. “可能补语+宾”肯定打得过他◆打得他过|打他得过26. “可能补语+宾”否定打不过他◆打不他过|打他不过27. “可能补语+宾”否定吃不下饭◆吃饭不下|吃不饭下28. “趋向补语+宾”◆脱|上下开雨了◆下雨开了29. “宾+数量补语”叫他一声◆叫一声他30. “数量补语+宾”我去过三趟北京◆我去过北京三趟九 体31. 经历体我去过◆我有去32. 完成体了1我吃了一碗饭33. 完成体了1+2他来了34. 完成体了1…了2a.我吃了饭了b.他来了三天了35. 进行体助词在动词后他吃着饭呢36. 进行体助词在动词前他在吃饭(呢) ◆是|落|来37. 持续体陈述门开着(呢)38. 持续体陈述,带宾语路上停着一辆车39. 持续体祈使你坐着!(别站起来)对坐着的人说40. 起始体天冷起来了41. 将然体天(快)亮了◆快天亮了│天亮快哉42. 已然体天亮了(,快起床)“了”跟上条是否相同十 句型43. 处置句他把碗打破了◆他把碗给打破了44. 被动句碗被他打破了◆碗被他给打破了45. 被动句不出现施事碗被打破了46. 双宾句祈使给我一支笔!◆给一支笔我!│给一支笔给我!47. 双宾句陈述他给我一支笔48. 使役句(你不会干,)让我试一试◆我来试一试49. 比较句我比他大指年龄◆我大过他|我大起他50. 比较句我比他大三岁◆我大过他三岁|我大起他三岁51. 比较句否定我没有他大指年龄◆我不如他大|我还是他大|我是他大52. 疑问句反复问/是非问a.(昨天)你去没去?◆去了没有|去未|去曾|曾去|阿曾去|阿不曾去|去没有去|去不去b.(昨天)你去了吗?53. 疑问句反复问/是非问a.(明天)你去不去?◆去不|可去|阿去|阿不去|是去b.(明天)你去吗?54. 疑问句反复问/是非问a.你抽烟不抽烟?◆抽不抽烟|抽烟不抽|抽烟不|可抽烟|阿抽烟|阿不抽烟|是抽烟b.你抽烟吗?十一 后置成分55. 后置成分“添/凑/着/撇追加”再吃一碗◆吃一碗添|再吃一碗添|吃添一碗|再吃添一碗56. 后置成分“添/凑剩余”a.还有十里路(才能到) ◆还有十里路添b.只有一里路了(就到了) ◆只有一里路添57. 后置成分“过重复”换一件买衣服时要求调换◆换一件过|换过一件58. 后置成分“先/起领先”你先去(,我过一会儿再来)◆你去先|你先去先59. 后置成分“着/可/再/正领先”动词后(别干了,)歇一会儿(再说)◆歇一会儿着60. 后置成分“着/可/再/正领先”名词后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汉语方言地图集调查手册》(你什么时候去?——)明天(再去)◆明天着十二 其他61. “阿+亲属称谓”从词汇“十 称谓 亲属”中归纳62. “老+亲属称谓”从词汇“十 称谓 亲属”中归纳63. 亲属称谓重叠式从词汇“十 称谓 亲属”中归纳64. 小称形式从词汇中归纳类型(儿尾、卷舌、变韵、鼻尾、鼻化、变调等),注明例词及其编号,也可补记他例65. 动物性别表示法从词汇228、229、232、233归纳66。
“liudanqing_yuxu。
doc”汉语方言的语序类型比较,刘丹青,原载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创刊2期,2001年汉语方言的语序类型比较*刘丹青[Abstract英文提要]This paper compares word order patterns of topic,subject, object and the verb among Chinese dialects。
Through a brief historical survey of order types since archaic Chinese,it claims that Chinese has been largely an SVO language but has never been a typical SVO language. In Wu dialects, topicalized patients are more common and are of more syntactic nature than in Mandarin, and topicalized patients prefer the subtopic position rather than the main topic position. Therefore a new verb-final pattern is developing through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subtopics with patient role in these dialects,though it is not a real SOV type yet. The same is true for Min dialects, but not for other southern dialects such as Hakka, Gan and Hui。
尊敬的受访者:您好!为了更好地了解方言在现代社会中的使用情况,我们特此开展此次问卷调查。
您的宝贵意见将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方言的传承与发展。
本问卷采取匿名方式,所有信息仅用于学术研究,请您放心填写。
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一、基本信息1. 您的性别:()男()女2. 您的年龄:()18岁以下()18-25岁()26-35岁()36-45岁()46-55岁()56岁以上3. 您的居住地:()城市()农村二、方言使用情况4. 您的母语是以下哪种方言?()普通话()粤语()闽南语()客家话()其他(请注明:______)5. 您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以下哪种方言使用频率较高?()普通话()方言()两者兼备6. 您在家庭、朋友聚会等社交场合,通常使用哪种语言?()普通话()方言()两者兼备7. 您在以下哪些场合使用方言?()与家人交流()与朋友交流()与同事交流()在学校()在工作中()其他(请注明:______)8. 您认为以下哪种方言在您的家乡使用最为广泛?()普通话()方言()两者兼备9. 您认为以下哪种方言在您的家乡正在逐渐减少使用?()普通话()两者兼备10. 您认为以下哪种方言在您的家乡正在逐渐增多使用?()普通话()方言()两者兼备三、方言传承与发展11. 您认为方言在传承方面面临哪些困难?()语言同化()教育资源不足()社会环境变迁()其他(请注明:______)12. 您认为以下哪些措施有助于方言的传承与发展?()加强方言教育()推广方言节目()举办方言文化活动()其他(请注明:______)13. 您是否愿意学习或使用方言?()愿意()不愿意()不确定14. 您认为方言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是什么?()文化传承()地域认同()其他(请注明:______)四、其他15. 您对本次问卷调查有何建议或意见?(请注明:______)感谢您抽出宝贵时间填写本问卷!祝您生活愉快!【调查问卷结束】。
《当代语言学》第11卷2009年第1期1-9页,北京汉语指示词语音象似性的跨方言考查(下)刘丹青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陈玉洁 浙江大学3.2.2三分统计描写者对方言中指示词三分现象的描写并不统一,有近—中—远、更近—近—远、近—远—更远等各种类型,各类描写方式可能在指示绝对距离上存在差异。
由于本文所关注的是相对距离之间的语音对立,各类方式可以统一为近—中—远(详见陈玉洁2007:第三章)。
我们在进行统计分析时主要仍遵照描写者的描写方式,但如果同一种方言中的次方言存在不同的描写方式,我们把它们统一为一种主要的类型。
7.晋语三分统计结果如下:表8 晋语三分系统统计结果统计结果显示:(1)晋语这三组较近和较远的对比中,声调、元音的开闭和前后都表现出高度相似,即都符合背景原则,是构成最小对比对的框架成分。
(2)这三组远近区别都主要依靠辅音。
但辅音有在近中对比中是符合响度原则的区别性语音特征。
近远和中远对立主要靠辅音的有无作为区别性特征,“NA”的例证最多,并不违背预测。
近远对立中“1”栏中分值居第二位,符合响度原则,无违背现象存在,然而中远对立中“-1”栏中分值居第二位,明显违背响度原则。
张维佳(2005)认为晋语的三分格局是由相邻地区两分格局的层次叠加造成的。
看来,可能是因为不同质成分的混合,所以目前出现了局部违背象似性预测的情况,我们推测随着融合程度的加深和历时的演化,象似性力量有可能将系统调整得更加符合象似性。
8.关中方言统计结果如下:表9 关中方言三分系统统计结果本刊网址:htt p://1统计结果显示:(1)近远对立中,声调和元音开闭是符合背景原则的框架性成分。
元音前后是符合响度原则的区别性语音特征,辅音的有无对立也是远近的区别特征。
(2)近和更远的对立,声调、元音的开闭和前后是体现最小对比对的音同成分,符合背景原则,辅音是最小对比对中的对立成分,完全符合响度原则。
近和更远的对立,分值非常集中,显示出指示系统内部非常整齐的一致性。
尊敬的参与者:您好!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我国丰富的方言文化,我们特开展此次方言调查活动。
您的参与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
本问卷采取匿名方式,所有信息仅用于学术研究,请您放心填写。
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一、基本信息1. 您的性别是:A. 男B. 女2. 您的年龄范围是:A. 18岁以下B. 18-25岁C. 26-35岁D. 36-45岁E. 46-55岁F. 56岁以上3. 您所在的地区是:(请填写具体省份、城市)4. 您所在的方言区是:(请填写具体方言区,如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等)二、方言使用情况5. 您是否经常使用方言进行交流?A. 经常B. 偶尔C. 很少D. 从不6. 您在哪些场合使用方言?A. 家庭B. 学校C. 工作D. 社交E. 其他(请说明)7. 您认为在哪些场合使用方言更为合适?A. 家庭B. 学校C. 工作D. 社交E. 其他(请说明)8. 您认为方言在您的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A. 主要交流工具B. 文化传承载体C. 地域认同标志D. 以上都是E. 其他(请说明)三、方言学习与传承9. 您是否学习过方言?A. 是B. 否10. 您学习方言的途径有哪些?A. 家庭传承B. 学校教育C. 社交场合D. 其他(请说明)11. 您认为方言在传承过程中面临哪些挑战?A. 人才流失B. 交流不便C. 文化认同度降低D. 其他(请说明)12. 您认为应该如何保护和传承方言?A. 政府支持B. 教育推广C. 社会参与D. 个人努力E. 其他(请说明)四、方言与文化13. 您认为方言与当地文化有何关系?A. 密不可分B. 有一定关系C. 没有关系14. 您认为方言在传承当地文化方面有何作用?A. 传承历史文化B. 弘扬地域特色C. 增强民族凝聚力D. 以上都是E. 其他(请说明)15. 您认为方言在现代社会中还有哪些价值?A. 丰富语言资源B. 促进文化交流C. 增强文化自信D. 其他(请说明)感谢您参与本次方言调查问卷!您的宝贵意见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方言现状,为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提供有力支持。
论汉语方言语法比较研究的“效度”问题彭小川比较研究是语言研究的一种基本的方法,在汉语方言语法研究中也是最常用并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关于“比较”在汉语方言语法研究中的重要性以及应如何运用该方法,吕叔湘(1992)朱德熙(1993)、詹伯慧(2004)、邢福义(1992)、李如龙(2000a、2000b)、张振兴(2003)、刘丹青(2001a)、汪国胜(2000)、邢向东(2002)、彭兰玉与吴启主(2002)等先生都有过非常精辟的论述。
汉语方言语法学界也非常重视运用此方法,并取得了不少有益的成果。
本文拟从另一个角度,就汉语方言语法比较研究中如何提高研究“效度”的问题作针对性的探讨。
“效度”原是计量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20世纪30年代被引入语言测试领域,现在语言测试领域运用得非常广泛。
本文将该术语借用到方言语法的比较研究中来,用其指称比较研究的有效程度。
众所周知,比较研究仅仅是方言语法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而非终极目标。
要想使我们的方言语法研究能真正达到目的,能真正揭示方言语法事实的客观规律,并使研究成果具有更高的价值,摆在我们目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我们应该如何去提高方言语法比较研究的效度。
笔者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因素直接影响着我们比较研究的效度的高低,这就是比较研究的“准确度”与“深度”。
下面分述之:一准确度“万丈高楼平地起”,根基坚实,大楼才能牢固。
方言语法比较研究的根基是什么呢?就是“准确”。
如果所作的比较不够准确,那么研究的效度势必要大打折扣。
因此,我们首先追求的应是“准确”。
一般而言,从所比较的对象的情况分,方言语法的比较大抵可分3类:一是研究者正着重研究的方言(往往是自己的母语方言或比较熟知的重点研究的方言)内部的比较;二是将研究者正着重研究的方言,与民族共同语或其他方言或古近代汉语作比较;三是着眼于某一范畴或某个语法项目,将不同的几个方言(或几个次方言)进行比较。
这样,研究者用于比较的内容的来源,不外乎是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己的研究成果;另一种是别人的研究成果。
方言学史谢留文:汉语方言研究70年(三)【转发】第四章汉语方言研究70年第四节汉语方言学的多元化期(2005年至今)进入21世纪,中国语言学界逐步走向国际化,研究视野进一步拓宽。
汉语方言研究一方面继续保持传统,语音词汇语法调查研究并举,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拓展。
另一方面,一批来自语言学其他领域的学者,引进借鉴国外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汉语方言,汉语方言的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新气象。
中国的语言学者们利用丰富的汉语方言材料,逐步探索具有汉语特色的方言研究理论与方法。
一、继承传统,立足方言田野调查进入21世纪以来,方言工作者继承和发扬了汉语方言学界的优良传统,立足方言田野调查,出版了一批新的有分量的方言调查报告。
(一)邢向东主编《陕西方言重点调查研究丛书》,2002年开始共出版8种,其中平利(周政2009)、西安(兰宾汉2011)、合阳(邢向东、蔡文婷2010)、白河(柯西钢2013)、吴堡(邢向东、王兆富2014)、韩城(秋谷裕幸、徐朋彪2016)、岐山(吴媛、韩宝育2016)由中华书局先后出版,绥德(黑维强2016)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二)郑作广、林亦主编《桂北平话与推广普通话研究》,2005—2006年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共出版11种广西(全州、兴安、资源、灌阳、临桂义宁、临桂两江、永福、阳朔、钟山、贺州、富川)单点方言调查报告。
(三)刘纶鑫主编《客赣方言研究系列丛书》,2005—2008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12种客赣方言(江西南昌、都昌阳峰、抚州、贵溪樟坪、芦溪、瑞金、铅山,湖南汝城、岳阳柏祥,安徽宿松、四川成都泰兴,台湾诏安)单点调查报告。
(四)鲍明炜、顾黔主编《江苏方言研究丛书》,201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第一批5种单点方言调查报告:《苏州方言研究》(汪平)、《涟水方言研究》(胡士云)、《赣榆方言研究》(苏晓青、万连增)、《海门方言研究》(王洪钟)、《盐城方言研究》(蔡华祥),2015年出版《泰兴方言研究》(顾黔)。
汉语是一种动词型语言———试说动词型语言和名词型语言的类型差异3刘丹青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提要 本文通过汉语和英语在话语、句子、从句、短语、词法及儿童语言习得多个层面的比较,说明在类型上汉语是一种动词型或者说动词优先的语言,而英语是一种名词型或者说名词优先的语言,两者分别代表了两种在词类的语法优先度上相对立的语言类型。
本文对这两类语言各自的其他类型特征做了初步归纳,并对动词型/名词型特征和其他类型特征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尝试性探讨。
关键词 汉语 英语 动词型语言 名词型语言 类型学△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Chinese as a verby language:On typol ogical differences bet w een verby languages and nouny languages(本文标题英译)△Better city,better life~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上海街头双语标语)〇 引言:动词型语言和名词型语言曾有人根据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类作品,认为汉语是名词更重要的语言,西语须要谓语才成句,汉语可以单靠名词成句。
事实可能恰恰相反。
从类型学上看,印欧语其实远比汉语更接近名词型(nouny)语言。
仅就汉语与英语比,汉语明显接近动词型(verby)语言。
汉语中动词的作用比英语中动词的作用更加重要,反过来,汉语中名词的作用远不如英语中名词的作用重要。
如本文正副标题分别使用了一个以动词为核心的小句和一个动宾短语,而它们的自然英译是一个名词性短语和一个介词短语,避免了动词性单位的使用。
据我们初步了解,欧洲的印欧语多接近英语的情况,而汉藏语言等一些邻近语言较接近汉语的情况。
确切的代表性尚需进一步考察。
上面所说的“作用重要”,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1)在英语中只能或强烈倾向于用名词语充当的成分,在汉语中可以自由地用动词(及3本文初稿为第二届“两岸三地现代汉语句法语义小型研讨会”(台湾新竹,2009)论文,也曾在上海、北京多处报告,幸获众多同行指教,获益良多,难以尽列,在此一并感谢。
漢語方言語法調查手冊電子檔目錄壹句型一、被動句 (1)二、比較句 (2)三、處置句 (3)四、存現句 (5)五、動賓句 (5)六、動賓補句 (6)七、否定句 (7)八、“給”字句 (8)九、兼語句 (9)十、緊縮句 (9)十一、“來”、“去”句 (10)十二、連動句 (10)十三、判斷句 (11)十四、雙賓句 (11)十五、疑問句 (11)十六、主謂謂語句 (15)十七、“有”、“無”句 (15)十八、其他句型 (16)貳句法結構一、定中結構 (17)二、同位結構 (18)三、聯合結構 (18)四、中補結構 (18)五、狀中結構 (20)参語序和省略一、語序 (21)二、省略 (22)肆名詞一、名詞重疊式 (24)二、名詞的語綴 (25)四、名詞逆序構詞 (34)五、名詞的兼類 (35)六、方位詞 (35)伍動詞一、動詞重疊式 (36)二、動詞的語綴 (42)三、動詞的音變 (44)四、動詞的兒化 (45)五、動詞逆序構詞 (46)六、動詞的兼類 (47)七、趨向動詞 (47)八、助動詞 (49)陸形容詞一、形容詞重疊式 (50)二、形容詞的語綴 (52)三、形容詞的兒化 (54)四、四字格 (54)柒數詞和量詞一、數詞 (56)二、量詞 (59)三、常用量詞和名詞配合調查表 (61)捌副詞一、程度副詞 (72)二、重複、連續副詞 (73)三、範圍副詞 (73)四、肯定、否定副詞 (73)五、情態副詞 (74)六、時間副詞 (74)七、語氣副詞 (75)九、副詞調查表 (75)玖代詞一、人稱代詞 (78)三、疑問代詞 (81)四、指示代詞 (83)拾介詞與連詞一、介詞 (87)二、連詞 (93)拾壹助詞一、結構助詞 (99)二、動態助詞 (100)三、語氣助詞 (108)拾貳擬聲詞和嘆詞一、 擬聲詞 (119)二、 擬聲詞調查表(一) (119)三、 擬聲詞調查表(二) (120)四、 嘆詞 (122)五、嘆詞調查表 (123)附錄一《漢語方言調查簡表》語法例句 (126)附錄二《方言調查詞彙表》語法例句 (128)附錄三《漢語方言及方言調查》語法例句 (136)壹句型一、 被動句(一)語序不同1.碗叫他給打了。
汉语方言语法调查问卷(上)说明此《方言语法调查问卷》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刘丹青、唐正大以往所编的数个方言语法调查问卷基础上整合修改而成,是一个中等规模的调查问卷。
浙江大学陈玉洁、复旦大学盛益民、上海外国语大学王芳参与了本版的修订加工工作。
此问卷供汉语方言田野调查的语法调查使用,目前已为国家语言保护工程项目所采用,也可用作方言参考语法编写的基础大纲。
应广大田野调查者之需,特在正式发表前由本公众平台发布。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文章正式发表之前请勿转载。
调查者注意:调查中如果遇到虚词(包括介词、语气词、连词、代词等),请注音。
表中“/”表示替换关系,除全句替换不一一标明外,替换的范围以下划线的形式注出。
一1构词法与形态1.1 词内语序(如有多种说法,请按常用程度降序排列。
)1) 客人2) 干菜3) 生鱼4) 生肉5) 干肉6) 拖鞋7) 公鸡8) 母鸡9) 公牛10) 母牛11) 其他例子1.2 名词小称(请给出如下词语的小称形式,后缀、儿化、变韵、变调、重叠等小称形式都需记音。
如只有小称形式(即非小称的原形不成立),或小称有特别语义,请注明。
)12)车13)房子14)洞15)雨点16)花17)姐18)妹19)弟20)眼睛21)脚22)米23)虾24)猫25)桔/桔子26)桃/桃子27)刀28)碗29)盘/盘子30)袋/袋子31)包32)其他例子1.3名词词缀1.3.1“姓/名/排行”的形态形式(方言存在的说法请提供方言注音,不存在的说法打×或再提供同义的方言形式。
)33)老陈姓34)小陈姓35)阿陈姓36)小强名37)阿强名38)老三排行39)阿三排行40)其他例子(如可说“强子/强儿(名+后缀)”、“强强(重叠)”等,请记出。
)1.3.2动词、形容词的名词化词缀(注意语义对应)动词、形容词加后缀等构成转指行为者或属性拥有者的指人名词“的”字结构44)卖菜的45)开车的46)弟弟的47)吃的穿的48)你拿来的49)大的50)胖的51)三号的(这张票是~)的字结构在属格中的形式:卖菜的的车形态成分“头”等41)没有吃头、有什么吃头42)有没有吃头?43)有无其它后缀用法,如“一块头”等。
动词形容词的名词化词缀52)高个儿53)胖子54)驼子55)理发匠56)傻子57)滑头58)笨人59)懒人/懒鬼60)机灵鬼61)苦头62)甜头63)其他例子1.4代词及名词的复数形式(如复数形式可与数量结构同现,请注明。
如无复数形式,请写“无”。
)1.5动词重叠64)看看65)尝尝66)走走67)唱唱歌、跳跳舞68)跑跑步69)收拾收拾70)商量商量71)我们就在街上逛啊逛的,逛到傍晚。
72)我看着看着睡着了。
73)你量量看这么高够不够?74)其他例子1.6形容词的生动形式(如无生动形式,“原形”空着不记,“生动形式”请写“无”。
如生动形式有音变或变调现象,请给原形和生动形式注音。
)1.7量词重叠(只记量词重叠部分及其所需带的虚词)75) 个个都来了。
76) 张张桌子都是坏的。
77) 一件件家具都搬走了。
78) 家具要一件件地搬。
79)她次次都拿很多东西。
(量词重叠后作状语)80)一个一个朋友都来看他/ 一个一个的朋友都来看他。
81)你们一个一个地进去。
82)*她喜欢个个(量词重叠后作宾语)83)个个的父母都很着急。
(量词重叠后作定语)84)天上白云朵朵(量词重叠后作谓语)85)其他例子二1词类与句法2.1 语序86)A:老张昨天买了两斤青菜。
B:老张昨天没有买到菜。
87) A:喊小兰一起去看戏!(注意方言中是否用多个分开、有停顿的小句表达这个句子中的连动结构,例如:喊一下小兰,你俩一起看《刘三姐》去!尽量写出多种可说的形式。
)B:这部电影她看过了。
/她这部电影看过了。
/她看过这部电影了。
(选择在该语境中最自然的一种回答形式或按自然度列出多种可说的形式。
)88)老张提了那个箱子,你拿这个箱子吧。
(注意对比语境下有定名短语作宾语的能力。
)89)老张喝完了那瓶酒。
(注意非对比语境下有定名词短语作宾语的能力。
)90)弄坏那扇门的人是老张。
(注意关系从句中有定名词短语的语序。
)2.2 人称代词91)A:我们走了,你再坐一会儿。
B:咱们一起走吧。
(第一人称有无包括式、排除式的对立?)92)爷爷,你/您先坐一会儿。
(第二人称有无尊称?)人称代词词形总表(注意:第一人称有无包括式、排除式的对立?第二、第三人称有无尊称形式?第二、第三人称有无贬称形式?人称代词在主、宾、领属语等句法位置有无不同的发音、词形?如有其他的数形式,也请注出。
可举例句。
)2.3 指示代词、疑问代词93)儿子喜欢这双鞋,不喜欢那双,也不喜欢那双。
(第三个指更远处的一双,需要注意指示代词几分。
是否需要现场伴随指示的动作?)94)这毛笔是谁的?我用一下。
(指示代词能否直接修饰名词)95)这是什么?(指示代词能否单独充当论元?“什么”前是否需要量词?)96)这里是XX,那里是XX,那里是XX。
(第三个指更远处的一处,需要注意处所指示代词几分。
尤其需要注意看得见、看不见是否用不同的指示代词。
)97)你要这些,还是那些?98)我这么做不对,那么做也不对,那我应该怎么做呢?(“这么、那么”前面是否有介词?)99)那个小孩是这么高,还是那么高?(伴随手势等动作)100)这也不对,那也不对,你想怎么样?(注意“这……那……”是否有特殊的形式。
)101)这两件衣服你喜欢哪一件?(注意指示代词与“数量名”组合的情况,调查问选择性的“哪”的说法。
)102)这架飞机要飞到北京去。
/这架飞机要飞去北京。
(调查“量名”结构是否有表定指的功能,如“架飞机要飞到北京去”;尤其要注意通用量词是否具有这种功能。
)103)这些茶叶是他带到香港来的。
/这些茶叶是他带来香港的。
104)小慧和小丽在一家小店见到了一件漂亮的衣服,两个人都很喜欢这件衣服。
(有定)105)你要到哪里去?106)这个人是谁?107)你要找什么人?(注意“什么人”和“谁”的语义差异。
)108)老张他们用什么车从南京往这里运?(联系95),注意“什么”做论元与充当修饰语有无不同。
)109)他什么时候回来?110)你现在出去干吗?(注意这个问句不同的语境下的不同含义。
例如“都10点了,你现在出去干吗?”和普通问“你现在出去干吗?/干什么?”)111)村里有多少人?112)今年多大年纪/几岁?(注意“几”是否限于十以内;请注意问不同年龄的人时,问法和疑问词是否有所不同。
)113)这棵树有多高?114)你的字怎么/为什么写得这么好?我怎么写也写不好。
(注意疑问用法与非疑问用法有无不同。
)115)谁都说不过这个人。
(注意在表示任指的“谁”之前是否需强制出现“不管”一类成分;注意是否有语序变化,例如“这个家伙谁都说不过”。
)116)谁把石头搬走我就给谁十块钱。
117)他们俩谁也不认识谁。
118)这棵树多高啊!(注意,这句是感叹句)2.4 数量名结构(以下结构请提供方言中最自然的说法,其中的指示词、数词、量词都可能不出现,如“一”、“一个”等。
)119)这一次分房子,两个人分一间。
(数量)120)一群人等了两个小时了,有三个人先走了。
(无定)121)一个人已经走了。
122)一个村干部就应该好好工作,为群众做事情。
123)一个人吃两碗饭,吃完再干活。
124)走了一个人。
125)报名才一个人。
126)老张只是一个教书的,定不了这个事儿。
2.5 领属结构(如有多种说法请按常用程度降序排列,-中的代词均需记音。
)127)我爸爸128)你哥哥129)他姐夫130)你们学校(对方为一个人时)131)小张的爸爸132)老张的老婆133)老张的公司(老张是老板)134)小张的公司(小张是员工)135)老张的家/老张家/张大爷家/李婆婆家136)老张的菜园137)小张的眼睛138)小张的眼镜139)老张的想法140)谁爸爸/谁的爸爸/谁他爸爸?141)谁的书包?142)其他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