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荆襄地区军事地理位置及其战略地位
- 格式:pdf
- 大小:256.55 KB
- 文档页数:4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略地理与军事布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政治割据,战争频繁,随之而来的是丰富多样的战略地理与军事布局。
本文将就春秋战国时期的战略地理与军事布局进行探讨。
一、战略地理的重要性战略地理指的是地理环境对于军事行动和军队部署的影响。
在春秋战国时期,地理环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中国大陆地势较为复杂,山川纵横,河流纵横交错,形成了众多的天然屏障和防线。
这些地理特征为各国提供了自然防线,使得守势相对于攻势具备一定的优势。
其次,江河湖泊的分布也决定了战争的形式。
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形成了很多的分界线,实际上限制了各国势力的扩张。
最后,地理环境也影响着战争中的交通和物资运输。
山丘密布的地区行军困难,交通路线的开辟需要付出更多的人力物力。
二、战国时期的国家分布与军事布局1.齐国:齐国位于中国东部,地势平坦,河流纵横。
这一地理特点使得齐国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战国时期,齐国不仅占据了丰富的农田资源,还掌握着长江下游和黄河下游的交通要道,具备了较强的军事实力。
齐国的军事布局主要集中在东部的山东地区,以及西北方的淮河流域。
而齐国与其他国家的交界处有一条龙岗,形成了天然的屏障。
2.楚国:楚国位于中国中部的长江流域,地理环境复杂多样。
楚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强大的军事实力,这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
楚国北部地形复杂,山势险峻,形成了自然的防线。
同时,楚国位于长江中下游,水系发达,这为楚国提供了有效的交通和物资运输条件。
楚国的军事布局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及西南方的巴蜀地区。
3.秦国:秦国位于中国北部的黄河流域,地势较为平坦。
秦国的地理环境直接决定了秦国在交通和物资运输上的优势。
黄河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水系,形成了天然的运输通道。
秦国以南的巴蜀地区地势较高,形成了秦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天然屏障。
秦国的军事布局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巴蜀地区。
4.韩国、赵国、魏国等周边国家都位于黄河流域,地理环境相对平坦。
襄阳的军事地理位置及其战略地位分析襄阳的军事地理位置及其战略地位分析——以南宋末年襄阳之战为例在历史军事地理⽅⾯,传统中国沿⾰地理著作主要表现在⼭川形胜的讨论和研究中,其所论述也⽐较零散,其中的集⼤成者当属清朝学者顾祖禹的《读史⽅舆纪要》,该书系统总结了历代中国军事地理⼤势和利⽤地理形胜的成败得失经验。
顾祖禹对襄阳的地位做出论断:“湖⼴之形胜,在武昌乎?在襄阳乎?抑荆州乎?⽈:‘以天下⾔之,则重在襄阳;以东南⾔之,则重在武昌;以湖⼴⾔之,则重在荆州。
”,i⽽在当代历史本⽂试图从襄阳的位置,交通,⾃然环境三个⾓度来分析其战略地位,并结合南宋末年的襄阳战役这⼀具体战役来分析。
参考宋杰的《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饶胜⽂的《布局天下》和胡阿祥的《兵家必争之地》等书的基础上,试图对襄阳的军事地理位置及其战略地位进⾏初步分析。
1总体分析地理位置:襄阳地处湖北省西北部,与南阳分别处于南阳盆地的南北出⼝。
交通:襄阳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地位相当于⼀个⼗字路⼝。
离各个军事战略枢纽相去不远,是《孙⼦兵法》中所说的。
襄阳北通汝洛,西带秦蜀,南遮湖⼴,东瞰吴越。
ii著名历史地理学者严耕望在《唐代交通图考》第四卷所论述:“古代中国之疆域以黄河、长江流域为主体,⽽中隔秦岭、伏⽜、桐柏、⼤别诸⼭脉,使南北交通局限于东西中三主线。
西线由关中越秦岭西段,循嘉陵江⼊巴蜀。
东线由河淮平原逾淮⽔⾄长江下游之吴越。
中线由关中东南⾏,由河洛西南⾏,皆⾄宛郡,再循⽩⽔流域,南下襄阳,复南循汉⽔⾄长江中游之荆楚。
”“襄阳向来就是联系长江中游与中原、关中地区的交通枢纽。
由襄、邓西北陆⾏过武关、蓝关,或⾃襄州溯汉⽔、丹⽔⼊商州,再转陆路经蓝关,或⾃襄州溯汉⽔⾄洋州,转陆路经梁州⼈褒斜道越秦岭,均可⾄长安;由襄州北⾏经南阳、⽅城可⾄洛阳;南⾏经荆襄⼤道⾄江陵,或溯湘江越南岭⾄⼴州,或经沉⽔⼊桂,或西上⼊蜀,或东下吴越;东南循汉⽔⽽下,经邹、鄂⼊江,亦得联络吴越岭南。
三国荆州是现在什么地区
三国时期的荆州横跨了现在的湖北湖南以及河南三个省,范围很广,并不只是现在的某个城市。
荆州曾经被称之为荆襄九郡。
就相当于河南省南阳的一部分,湖北省的荆州市,湖北武汉的江夏区,黄冈市襄阳市以及枣阳市随县等地,湖南永州市郴州市长沙市的总和。
在三国时期,荆州的位置十分重要,曾经爆发过三场夺取荆州的战役,最著名的就是赤壁之战,造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其次就是襄樊之战关羽水淹七军,但却大意失荆州。
最后一场战役是刘备因为关羽去逝愤然起兵夺取荆州,但是大败而归。
三国时期荆州算得上是兵家必争之地,它并不是一家固有的,因为它地理位置特殊引得了群雄竞相争夺,最开始是刘表主政,后来孙权攻打江夏,曹操占据南阳,再后来又爆发了赤壁之战,刘备借走荆州到后来关羽大意失荆州,荆州的政权一直都在不断的更替。
襄阳的军事战略地位具体就襄阳地区来说,襄阳和武汉类似,是由历史上形成的襄阳和樊城这两座隔江对峙的城市合并而成。
它位于汉江中游,东西两面分别为桐柏山-大洪山和秦岭-大巴山所阻隔,汉江从西北穿过襄阳往南注入长江,而在东北面,唐白河则从南阳盆地注入汉江。
真可谓是“挟大江以为池,而崇山以为固……南极湖湘,北控关洛,独霸汉上。
”(嘉靖《湖广图经志书》)众所周知,我国南北分界线在中部地区主要就是秦岭在诸山脉,而襄阳就是位于这些山脉的一个重要缺口,所以,历史上襄阳的交通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就陆路交通而言,襄阳在历史上形成了著名的南襄隘道和荆襄大道,从而构成我国古代南北交通的中线。
(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四卷:“古代中国之疆域以黄河、长江流域为主体,而中隔秦岭、伏牛、桐柏、大别诸山脉,使南北交通局限于东西中三主线。
西线由关中越秦岭西段,循嘉陵江入巴蜀。
东线由河淮平原逾淮水至长江下游之吴越;汴河既开,即以汴河河道为主线。
中线由关中东南行,由河洛西南行,皆至宛(南阳)郡,再循白水流域,南下襄阳,复南循汉水至长江中游之荆楚。
此南北交通之自然形态也。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版。
第1039 页)此外,还有通往关中的商山路。
就水路交通而言,襄阳北部可以通过汉江的支流唐白河通往南阳盆地,南部沿汉江则可以直达江汉平原。
正是由于襄阳在南北水陆交通中所占据的枢纽地位,所以历史上襄阳总是战事不断,尤其是在南北对峙的战争中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中关于湖北地区的战略形势有一句被引用很广的名言:“湖广之形胜,在武昌乎?在襄阳乎?抑在荆州乎?曰: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以湖广言之,则重在荆州。
……何言乎重在襄阳也?夫襄阳者,天下之腰膂也。
中原有之,可以并东南。
东南得之,亦可以图西北者也。
故曰重在襄阳也。
”他的论述是一针见血的。
在历史上,襄阳的军事战略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襄阳是南北方政权谋求统一的基地,但是成功者几乎都是北方政权。
古代军事重地盘点,每一处都是埋骨万千的兵家必争之地!有观点大历史新系列开启——古代军事要地录!本文旨在盘点中国古时各兵家必争之地,为更好展现地形效果,观史君使用了游戏图。
作为中国西南粮仓,四川盆地享有天府之国美誉,但是,数千年来,想要进入四川盆地却是没那么简单。
如图所示,正中处就是扼守蜀地与汉中咽喉的梓潼。
蜀汉时期,梓潼由于临近剑门关与葭萌关,刘备将这里设为拒曹的驻军屯粮重镇,派遣名将霍峻驻守,为敌军入蜀必克之地。
配图正中为天下杨姓第一望族“弘农杨氏”策源地——弘农!这里亦是隋朝皇室,满门忠烈杨家将的故乡。
从地形图咱们可以一眼看出弘农的战略意义,东侧就是洛阳,往南连武关至襄樊,往北可连上党河北,向西就是大名鼎鼎的潼关,乃是不择不扣的豫秦晋三地咽喉要道。
弘农始建于汉朝,到隋朝时向西南迁了些,到了今天的灵宝市。
南临长江,北依汉水,西控巴蜀,南通湘粤,有“七省通衢”之称的江陵军事意义之大可想而知!江陵前身为楚国国都“郢城”,先后有三十余位帝王在此建都。
而又因江陵长期为荆州治所,因此,大家多称其为“荆州”!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江陵自然也是出了不少人杰,例如屈原、孙叔敖、岑文本、张居正等都是出自江陵。
作为连接荆襄江南的咽喉要道,江夏(今武汉)的战略意义十分重要,自春秋战国以来,武汉就是我国南方军事商业重镇,一旦手握此地,就能将南方的半壁江山一分为二,所以在三国时期一直扮演重要的军事角色。
而到了唐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得益于地理位置的巨大优势,这里迅速成为商贸繁华之地。
到如今,武汉更是成为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枢纽。
虎牢关是洛阳东部门户之所在,因周穆王在此牢虎而得名。
虎牢关的地势极为险要,南边连着嵩岳,北边就是黄河。
在山岭交错之间,自成天险,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历史上,为了争夺这块险地,发生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战役,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刘邦项羽之间的成皋之战及李世民于窦建德之间的武牢之战。
当然了,还少不了流传在演绎中的三英战吕布。
中国古代九大战略要地,拉起中国疆土最强防线细看中国地图,从军事地理的角度看,中国的地理格局就像一个不规范的围棋盘。
在这个不规范的围棋盘上,关中、河北、东南和四川就是四角,山西、山东、湖北和汉中就是四边,中原就是中央腹地。
中国地域辽阔,既有山地险要可以凭恃,又有江河水道可以流通,所以战略要地在这些地方就很容易形成。
1、山河四塞的关中地区关中山河四塞,南有秦岭横亘,西有陇山延绵,北有黄土高原铺陈,东有华山、黄河,可谓山川环抱,气势团聚。
所以此地闭关可以防守,出关可以进攻。
2、依山傍海的河北地区河北依山傍海,三面山海环抱,南面中原。
山海关、松亭关等扼守燕山山脉,太行山脉守护河北右侧,而中间腹地有东西向的河流,建立河防体系。
3、多成防御的东南地区东南的防御格局是一个以长江和淮河为依托的多层次的防御体系。
长江上通巴蜀,中经荆囊,下连吴越,纵贯东西,绵延数千里,上下游之间相互呼应。
而淮河兼防守和主动出击,和长江互为表里,发挥双重保障的作用。
4、四面环山的四川地区四川位于长江流域的上游,典型的盆地。
在盆地外围的每个方向,都是崇山峻岭,其防护就是天然形成。
长江三峡是四川与东方的往来通道,嘉陵江是四川与北方的往来通道。
也可以说,东面为水路,行江道;北面多为陆路,行栈道。
5、北方枢纽的山西地区山西的主体就是由东西两侧的山脉,山河错综复杂,形成小盆地。
山西地势高峻,可以俯瞰三面,一般都是利于防守不宜进攻。
6、依山临河的山东地区山东南面是低山丘陵,三面是平原,东面有和渤海、黄海接壤。
想当年吴国在这里生根发芽,朱元璋也北伐攻占山东地区,可以很明显看出山东在南北争衡中的地位。
7、用武之国的湖北地区清代地理学家顾祖禹说过:'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以湖广言之,则重在荆州。
”8、控南扼北的汉中地区秦岭东有武关,西有散关,还有三条古道,地处汉中和四川之间。
从蜀汉开国到灭亡一前一后在汉中地区经营的得失,就比较典型地反映汉中在南北之间的地位。
自古以来的六大兵家必争之地秦为胜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兵法讲究“地形者,兵之助也。
”无数战争事例说明,险关要隘等地理因素虽然不能确保战争胜利,但也往往在战争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在科技不发达时代就表现得更为明显,无数险关要隘成了众多兵家的必争要地,甚至直接影响到古代王朝的兴衰。
在中国古代作战,地形对胜负的影响往往起关键作用。
从古人早那句“天时不如地利”就足可见地形对作战的影响有多大。
一、“天下第一关”——山海关山海关(400N,119.770E)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雄关紧扼要隘,是由华北通往东北的交通咽喉,古人称为“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
” 有“天下第一关”的美誉,自古以来,山海关就是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与战略要地。
从地理位置上看,山海关为万里长城东部起点的第一座关隘;从地形上看,依山傍海,雄关锁隘,易守难攻。
明朝末年,吴三贵为红颜冲冠一怒,引清兵入关,打开了清兵进入中原大门,山海关,成为明清以来特别是近代史上“关”的代表称号。
在高山大海相距仅7.5公里之间,长城纵贯南北,山海关城紧扼隘口。
东有峻岭是一道天然屏障,西边的石河,成为一条自然壕堑,从而构成名副其实的战略要地。
山海关的古城布局充分注意了她的军事防御功能,独特的七城连环局势别树一帜。
碧波浩瀚的大海,幽深静谧的角山、长寿山,秀美多姿的堰塞湖,组成了古城重塞恢廓无垠的背景和依托;湖光山色、海涛雄关,构成了山海关名城特有的城市景观和旅游胜地的独特风貌。
2、“河西第一隘口”————嘉峪关嘉峪关(39°47′N,98°17′E)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中西部,地处河西走廊的交通咽喉之地,是由中原进入新疆、中亚的必经之地,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是明代长城沿线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后期各代,长城沿线的重要军事要塞,素有“中外钜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称。
嘉峪关关城,位于嘉峪关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地势最高的嘉峪山上,城关两翼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
三国荆襄地区军事地理论略中期报告
这是一个古代的军事地理论略,主要涉及三国时期荆襄地区的军事
地理情况。
以下是中期报告:
一、地形:
荆襄地区地势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山地高耸,丘陵起伏,地形复杂,特别是江汉平原。
因此,对于军事来说,在山区和丘陵地带可以设置伏
击点、据点和防御工事。
在平地则可利用地形进行包围和防守。
二、交通:
荆襄地区丘陵和山地交错,交通通路狭窄,不易通行。
因此,尤其
是山区和陡峭的岭区,交通非常困难。
在平原和水路交通方面,荆襄地
区十分便利,交通繁盛。
这也就说明了,对于军事作战来说,对地形进
行具体的分析,不仅要考虑到山区和丘陵,还要考虑对平地和水路交通
的利用。
从而确定军事包围和防御等策略。
三、气候条件:
荆襄地区为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温差较小,气候条件也比较适宜。
但是,由于荆襄地区地形高低并存、气候西南温湿与东北寒干相对应,
易形成雾气和霜冻,对军事行动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需要对气候条件
进行充分的考虑,选择适宜的时间段进行作战和交通运输。
以上是荆襄地区军事地理论略中期报告的主要内容。
对于军事人员
来说,了解和分析军事地理条件,是制定有效的作战策略和规划军事行
动的基础。
南宋荆襄与两淮在军事地理上的关系1要点宋金元对峙中,军事活动两淮比荆襄多,但这并不说明,荆襄地区的战略意义小于两淮,荆襄的稳固是宋军敢于在江淮作战的前提,荆襄在沿江北一线,从地理上是与淮西接通的,所以能够为淮西战事提供支援,同时荆襄的稳固,即保证了长江上游军事力量对长江布防的参与,能够加强宋军在当两淮失利的情况下,保持足够的军力进行长江决战。
单纯从荆襄防区和两淮防区而言,表面上似乎彼此孤立,但能够互相支援;另外从长江防线的意义而言,鄂州军队本身是江防构成的一部分。
所以在宋金战争中,在江北,利用平旷地势荆襄和两淮可互为支撑,在江防上,又可利用顺江而下列江结为一体。
另外荆襄地区腹地辽阔,交通便利,可以利用长江水运向下游输运物资。
由于两淮的防御与江防是唇齿相依的关系,是江防的屏障,当荆襄失守后,是元军能够直接控制长江中游,所以长江以北的两淮防线也自然失去作用,而且隔断了宋朝与川蜀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讲荆襄的防御实际上比两淮重要。
2正文《要录》已经剩下几卷没有阅。
昨日对其中记录的完颜亮南侵的材料略作排比,也保存了,另外对照历史地图和地形图,大致对两淮一带的地理略微比以前熟悉了一些。
早晨又对照了《南宋史稿》、《宋金关系史》及白寿彝《中国通史》中有关表述,主要是看看目前在战争史方面对这次战争的研究现状,可惜手头没有1998年军事科学院编的多卷本的《中国军事通史》。
感觉南宋在江淮一带的防御,淮河、运河和长江起了很大的作用。
淮河是第一道防线,淮河下游当时的支流汇入淮河的河口多是防御的重点,尤其是黄河入淮的山阳、淮阴一带,夺取河口,便可以沿运河至扬州渡江。
宋代淮东防御的重点就是沿运河至淮河一线布防,如宋军主将刘琦就在淮阴驻防,准备抵御完颜亮。
淮西的情况,前面已经多次谈到,暂略;这里要注意的是滁州、真州,这是淮西和淮东过渡连接的地方,向南正对南京;也是北方军队从淮西或淮东方向渡过淮河以后有可能分兵攻夺的地区,虽然比起采石和扬州的瓜洲来说作为渡江并不是最好的地点。
鄂西北军事重镇——襄阳鄂西北军事重镇——襄阳秦为胜襄阳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地处东经110°45′-113°43′,北纬31°14′-32°37′,东邻随州市,南界荆门市、宜昌市,西连神农架林区、十堰市,北接河南省南阳市。
襄阳踞汉水中游,东西交汇、南北贯通,襄阳因地处襄水之阳而得名,汉水穿城而过,分出南北两岸的襄阳、樊城隔江相望。
两城历史上都是军事与商业重镇。
1949年两城合并后称襄樊市;1983年襄阳地区并入地级襄樊市;2010年12月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
现辖3个区(襄州、襄城、樊城)、3个县级市(枣阳、宜城、老河口)、3个县(南漳、保康、谷城)和3个开发区(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襄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襄阳鱼梁洲经济开发区),总面积1.97万平方公里,201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94.5亿元,居湖北第三。
襄阳地形为西高东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东部、中部、西部分别为丘陵、岗地、山地,约占襄阳总面积分别为20%、40%、40%。
东部为低山丘陵,海拔多在90~250米之间,最高点是与河南省交界处的玉皇顶,海拔778.5米。
中部为岗地丘陵,兼有平原。
西部为山区,海拔多在400米以上,保康官山海拔2000米,是襄阳市最高点。
襄阳城位于汉江南岸,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易守难攻,是兵家必争的军事重地。
襄阳属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气候过渡区,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雨适中,雨热同季等特点,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越的气候条件,年平均无霜期为241天,年均降水量878.3毫米。
区境内日照充足,年均日照1987小时,年均气温15.1℃-16.9℃之间。
境内有大小河流600多条,分属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其中属长江水系的汉江、沮漳河两大河流,流域面积为襄阳市河流流域总面积的绝大部分。
年均径流总量85亿多立方米,正常年过境水量约400亿立方米。
襄阳市最主要的河流汉江,境内汉江全长216公里,有30条支流直接汇入汉江,流域面积17357.6平方公里,占襄阳市总面积的88%。
中华地理历史说古道今系列之六荆州(湖北湖南)一、山川地理—上篇:荆襄九郡、方城夏道、随枣通道转眼间,我们的国家地理系列已经讲述了江南,山西,陕西&四川,河套、河西走廊&西域,以及东北平原&蒙古高原等五个地理模块和发生在他们之上的历史故事。
细心的小伙伴都会发现,每个模块差不多都是在地理上自成一体,今天我们要新开一个地理模块。
它不但也是一个独立的空间,而且战略地位得天独厚。
春秋战国时,楚国在这里争霸中原;东汉时,在这里最先实现了三足鼎立;蒙古人南下灭宋的时候,选择从这里下手;近代,小日子想进攻重庆,也是在这里做的最后一搏;......是的,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传说中的帝国之腹——荆襄九郡!按照老规矩,我们这周主要讲地理,历史故事随后奉上。
来历我们从小就听说“荆襄九郡”,好多历史故事都发生在那里,但它在哪?为什么又被称作“帝国之腹”?为什么想逐鹿中原或者统一华夏都要先得到它?这事儿吧,还得追溯到大禹治水的年代。
传说当年洪水横行,华夏大地不分区域,大禹治水成功后,为方便管理,划定华夏九州,并制九鼎以镇之。
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当时的九州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到了东汉,全国变成了十三州。
随着后来的政权更迭,不少州郡都进行了拆分重组,但荆州的行政区划大体没有变过,它西通巴蜀,东联两淮江南,北进可直抵帝国心脏——中原。
关于荆州这名字的来历是这样的。
在荆北重镇襄阳,到中间核心城市江陵之间,有一条大道,在大道西侧有一座——荆山,所以这块土地就叫荆州了。
又由于它的治所在襄阳,所以也被称作荆襄之地。
眼尖的小伙伴会问了,你看,荆州里面是7个小块块,应该是七郡吧?你怎么说是九郡呢?这个就又要感谢元代杂剧的大作家们了。
正史中从来都是七郡,是他们创作性地把三国赤壁之战后分出来的地块进行了改编,这才是荆襄九郡的名号登上了历史舞台。
又因为明代成书的《三国演义》成为了历史大IP,它吸收了元杂剧中的很多元素,就把荆襄九郡叫响了。
中国历史上的军事重镇战略与地理的关联中国历史上的军事重镇战略与地理的关联紧密相连,地理条件在军事决策和行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历史上几个重要军事重镇的分析,探讨其与地理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些关联对中国历史乃至现代军事战略的影响。
一、宛城与中原宛城位于中国中部的河南省,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它位于黄河南岸,夹在中原平原与豫东丘陵之间。
宛城周围的地势相对较高,易于防御,同时又与中原广袤的平原相连,使得它成为了中国古代多个朝代的军事重镇。
宛城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了屏障,用以抵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古代中国的北方边疆地带常年面临来自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的威胁,宛城作为这一地区的军事重镇,扮演了重要的抵御和牵制作用。
二、辽东半岛与南北争霸辽东半岛位于中国东北部,地理位置十分特殊。
它连通了中国的东北平原与朝鲜半岛,且毗邻渤海、黄海等重要水域。
在中国历史上,辽东半岛一直都是南北争霸的战略要地。
辽东半岛的地理条件为南方大军进驻北方提供了先机。
南方士兵熟悉潮湿的气候和密集的森林,而北方则以寒冷和干旱的气候为主。
南方军队在辽东半岛可以利用这种优势,对抗北方敌人。
三、长江流域与抵御外敌长江流域地处中国的中部,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华的区域之一。
它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发达的农业,还拥有重要的河道交通系统。
在军事上,长江流域也曾经扮演过重要角色。
长江流域在南北对抗中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
南方所处地势低洼,年降雨量丰富,这为南方军队提供了优势。
而北方军队要穿过江河等自然屏障,进攻南方则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四、西南山地与对外保卫中国的西南地区被群山覆盖,地理条件崎岖险阻。
这使得西南山地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对外保卫的重要屏障。
无论是对抗西南边境上的敌对势力,还是保卫中原平原不受外敌侵袭,西南山地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西南山地的地形条件为防御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广西、四川等地提供了自给自足的条件,不易被外敌侵略。
在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都将西南山地视为军事重镇,对其进行驻军以强化对外保卫。
荆州、襄阳,为什么⾃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说到襄阳和荆州想必⼤家其实都是在三国历史上看得要多⼀点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个地⽅经常打仗啊,⼏次有名的战役都是在这个地⽅打起来的,这其中就有关⽻⼤意失荆州了,所以这个荆州还是有襄阳为什么这么出名,凡事打仗都要争这个地⽅,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跟随⼩编来揭秘看看吧!Q1:关⽻⽔淹七军的故事威震华夏,⽽此战在中,关⽻为何“⼀意孤⾏”往北进攻襄阳攻襄阳呢?襄阳等六郡之战”呢?Q2:岳飞为何在兵粮不济的情况下,仍要发动“收复襄阳襄阳,最终双双战死。
这个结局令⼴⼤书友都唏嘘不已,为Q3:⾦庸笔下,郭靖黄蓉夫妇死守襄阳何⾦庸⽼先⽣要如此安排?襄阳。
⼀系列的问题,⽭头直指⼀个特殊⽽平凡的那名,那就是襄阳为什么襄阳总会被特殊照顾?我们还得从每个案例中去具体分析才能得出结论。
1.关⽻为何要北伐襄樊关⽻⽔淹七军的故事妇孺皆知,我们把眼光放⼤⼀些,关⽻为何必须要进攻襄阳,关⽻进攻襄阳的时候曹操为何差点将“⾸都”从许昌迁到洛阳呢?我们从点到⾯,来看看关⽻为何北上进攻且曹操也如此忌惮。
建安⼆⼗四年,刘备⾃封汉中王,封关⽻为前将军。
同年,关⽻率众进攻曹仁镇守的樊城。
当时正值秋天,⼤⾬倾盆,汉⽔暴涨导致决堤。
⼤⽔将樊城附近的曹操援军淹没,樊城被倒灌。
关⽻捡了个⼤便宜,擒于禁斩庞德。
同时梁,陕地区的“盗贼”可能受到了关⽻的指使在各地裹乱,曹操形式岌岌可危,关⽻此举威震华夏。
此时我们会想起⼀句话。
则命⼀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天下有变,则命⼀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诸葛亮⼤⽔前期对魏国极度不利,曹操被迫派出徐晃等⼈前去救援。
因为汉⽔决堤,樊城被倒灌,城池基本都被淹没,曹仁和满宠等⼈仅仅依靠数千⼈守城。
关⽻此时并未着急进攻,⽽是利⽤⼈数优势进⾏围城,断绝城内粮草,想要让樊城不攻⾃破,这个想法很好只可惜对⼿是曹仁和满宠。
学年论文襄阳地理环境背景下历史文化特征及原因分析——以三国文化为例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指导老师:二〇一三年六月摘要襄阳,湖北第二大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流域中游,秦岭大巴山余脉。
其贯通南北、承启东西的地理位置,自古即为交通要辏,有七省通衢的美誉。
襄阳因地处襄水之阳而得名,楚为北津戌至今已有2800多年历史,历代为经济军事要地,素有铁打的襄阳、华夏第一城池、兵家必争之地的称号。
汉水穿城而过,分出南北两岸的襄阳和樊城,隔汉江相望,两城在历史上都曾是军事与商业重镇。
三国起始终结皆与襄阳有关,历史似乎从襄阳出发,绕了一个大圈子后,又回到了襄阳。
历史年表记载的只有60年,即从曹丕公元220年登基算起,直到孙皓灭亡(公元280年)为止。
但是,《三国志》所录史籍则是从东汉未年算起,大约有90年。
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东汉政权已名存实亡。
这段历史,《后汉书》有录,《三国志》亦有录,呈现交叉状态。
正是在这个社会剧烈动荡时期,魏蜀吴三家凸现出来。
三国局面的形成,很关键的是刘备的崛起。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诸葛亮于隆中。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天下走势已作出了三分的规划。
三国最终退出历史舞台,标志是公元280年晋灭吴。
晋立朝是公元265年,实际上,晋立朝以后,就在精心准备灭吴的计划。
泰始五年(公元269年),讨吴之事被提上议事日程,其标志就是派羊祜镇襄阳,都督荆州军事。
襄阳和三国联系的太紧,诸如诸葛亮登楼去梯,隆中对策,刘备三顾茅庐、马跃檀溪、携民渡江,关羽刮骨疗毒、水淹七军,王粲登楼赋诗,羊祜爱民恤民,杜预立碑沉潭。
关键词:襄阳三国地理环境AbstractXiangyang, hubei province, the second largest city and the provincial deputy center city, is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of hubei province, hanjiang river middle reaches, qinling dabashan mountain flows. The linking the north and south, period of geographical location, since ancient times is the transport to central, there are seven provices. Xiangyang, named after the deep water is located in the duct of Yang chu for north tianjin has been 2800 years of history of the past for economic and military region, known as the first city of huaxia iron xiangyang, and mohican title. Through the city hanjiang river, north and south on both sides of the xiangyang and FanCheng,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han river, two cities in history had been a military and commercial hub.Starting end are related to xiangyang, history seems to be from xiangyang, around a big circle, back to xiangyang. Recorded in the historical chronology of only 60 years, namely from xelloss reign, 220 AD until Sun Hao perish (AD 280). The "reflection", however, you can through the changes from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not years, about 90 years. Sussing out years (AD 196-196), the eastern han regime has expired. This period of history, has recorded "were", "" center also has a record, show cross state. It is in the social upheaval period, wei shu Wu Sangu salience. The formation of The Three Kingdoms situation, it is key to the rise of liu bei. Sussing out twelve years (AD 207), zhuge liang gu LiuBeiSan in longzhong. Zhuge liang in "longzhong", has made three points about the movements of planning. Three kingdoms eventually withdrew from the historical arena, mark is 280 jin wu. JinLi dynasty is in 265 AD, in fact, JinLi dynasty, wu out on elaborate plan. Thai beginning five years (AD 269), woo woo things are put on the agenda, the logo is sent Hu sheep town xiangyang, military viceroy, jingzhou.Xiangyang and The Three Kingdoms contact too tight, such as ZhuGeLiangDeng downstairs to ladder, longzhong strategies, liu bei have visited the cottage thrice in succession, jump TanXi, with people crossing, guan yu scraping the bone healing poison, flooded seven army, Wang Can floor composing poetry, Yang hu Compassionate People, du yu made a sunken pool.Keywords: xiangyang the Three Kingdoms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一、交通—襄阳古代军事战略地位所谓战略要地无非就是交通要塞、富有、物产丰富、地势险要、山水能作为屏障的地方。
中国古代南北对峙区域城镇防御空间分析——以荆襄地区城
镇为例
刘炜;王铭杰;阮建;赵西萍
【期刊名称】《城市规划》
【年(卷),期】2018(042)004
【摘要】从防御性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古代南北对峙区域的历史城镇空间进行研究.通过对中国古代战争发展分期回顾,概述了南北对峙区域城镇的历史环境与防御体系基本特点,以荆襄地区为例重点揭示了南北对峙区域历史城镇的防御空间策略,从区域角度展现了城镇军事防御空间的主从关系与联动机制,分析了城池防御空间的结构形态特点,并就南北对峙区域城镇防御空间的价值与意义进行了评价.
【总页数】10页(P65-74)
【作者】刘炜;王铭杰;阮建;赵西萍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2
【相关文献】
1.区域协调发展视角下西部地区城镇体系规划策略研究--以黔东南州城镇体系为例[J], 杨瑞燕
2.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发展建设浅析——以荆溪试点小城镇建设为例 [J], 董栋
3.城镇区域地理要素与城镇空间格局演化——以关中地区为例 [J], 王镇中;段汉明
4.MRAS 系统在神农架--宜昌地区荆襄式磷矿区域矿产定位预测中的应用 [J], 周少东;吕向志;胡起生;彭少南;王志元
5.省际边界区域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时空差异研究
——以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为例 [J], 王慧倩;贾文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荆襄豪杰⼀、荆襄九郡“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联吴会,西通巴蜀,此⽤武之国,⽽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其有意乎?”——《隆中对》荆襄,就是荆州和襄阳。
后来的荆州,多是指江陵⼀县,⽽当时的荆州,则是全国的⼗三州部之⼀,是⼀个很⼤很⼤的⾏政区域。
在《禹贡》⾥,荆州是汉地九州之⼀,位于长江中游,以境内婉蜒⾼耸的荆⼭⽽得名。
⼤体相当于今湖北、湖南⼆省全境,由荆⼭⼀带直到衡⼭之南地域。
西汉时,按照《汉书·地理志》所描述的荆州范围,囊括了当今的湖南、湖北全境及河南的南部地区。
东汉时,荆州统辖凡7郡84县4⾢4道25侯国,共117个县级单位,统称为县,辖境除了今湖南、湖北之外,还包括今河南、贵州、⼴东、⼴西的部分地区。
按照当时制度,⼀郡之内,列侯所⾷之县⽈侯国﹐皇后﹑公主所⾷之县⽈⾢﹐有少数族居住之县⽈道。
万户以上的县设县令,不满万户的县设县长;⾢置⾢令,道置道长,侯国置国相,权如县令,都受命于所在郡守。
其中:南阳郡领26县4⾢7侯国,治宛县(今河南南阳宛城区);南郡领9县1道7侯国,治江陵(今湖北江陵);江夏郡领9县5侯国,治西陵(今湖北黄陂西南);零陵郡领6县2道5侯国,治泉陵(今湖南永州);桂阳郡领11县,治郴县(今湖南郴州);武陵郡领12县,治临沅(今湖南常德);长沙郡领11县1道1侯国,治临湘(今湖南长沙)。
汉灵帝中平末年,⼤约是公元188年或189年的时候,分南阳郡的章陵、平林、平⽒、义阳(原平⽒的⼀部分)和江夏郡的平春等五县,设⽴了章陵郡,辖境⼤体相当于今天的枣阳、随州⼆市,治于章陵县(今湖北枣阳市南),称为“荆州⼋郡”。
建安⼗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下,尽得荆州之地,废除章陵郡,分南郡北部的襄阳、中庐、宜城、邔国、临沮和南阳郡的樊城、⼭都县、邓县(今湖北襄阳汉江以北)等共⼋县,设⽴了襄阳郡,治襄阳县(今湖北襄阳市襄城区);分南阳西部的南乡、析县、顺阳、丹⽔、武当、酂县、阴县、筑阳等⼋县,设置了南乡郡,辖境⼤体相当于今天河南西峡⾄湖北⾕城之间的淅川、丹江流域,治南乡县(今河南淅川县西南)。
第31卷第1期2009年1月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 o u rna l o f Xi a ng ta n No r m a lU n i ve rs ity(So c i a l Sc i ence Ed iti o n)Vo l.31No.1J a n.2009古代荆襄地区军事地理位置及其战略地位①曾建忠(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湘潭411201)摘 要:荆襄地区军事地理位置很早就引起不少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的关注。
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战争大多以此地理位置为依托,而一举取得成功的。
该区域在中国历代战争中的作用有史可鉴,“南北对峙之际,荆襄每为强藩巨镇,以屏护上游。
自古未有失荆襄而能保有东南者。
”对荆襄地区的战略枢纽地位的形成,不能简单与其他地区的类比,而应把它放在天下大势中来考察。
关键词:荆襄;地理位置;强藩巨镇;战略枢纽地位中图分类号:F9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82(2009)01-0220-04 荆襄地区在中国古代的军事地理位置及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有文章论述。
最为有名的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祖禹的军事地理名著《读史方與纪要》-湖广方與纪要序。
但顾祖禹只写到元朝初年。
今人对三国两晋南北朝和南宋时期荆襄地区战略地位的著述较多,如朱绍侯的《吴蜀荆州之争与三国鼎立的形成》、饶胜文的《布局天下》、胡阿祥的《兵家必争之地》等等。
这些文章写得都很好,但不足之处是涉及的朝代有限,尤其是元灭南宋后至清初这一段时间,很少有论文涉及。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弥补了一些不足之处,增添了元末农民起义、明末农民战争和清初康熙平定“三藩之乱”中,荆襄的重要战略地位!尤其是明末农民战争中,张献忠飞兵奇袭襄阳和二十八骑入城战役,更突出了荆襄的枢纽位置。
但张在占领襄阳后,没有认识到襄阳的地位而撤出襄阳,令人扼腕;相反,两年后,李自成占领襄阳,改其为襄京,并建立政权,这充分证明李是非常有战略眼光的,这一行动为他最终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奠定了基础。
此外,本文在描述战例的基础上,更全面充分地论证了战略枢纽与军事据点的关系,这样更能突出这一地区“用武之国”的地位!地理位置是指地表上某一地理实体与其他地理实体之间的空间关系。
地理位置的含义较广,其对军事影响较明显的是自然地理位置和国防地理位置。
自然地理位置是指国家和地区与其外在某些自然事物的空间关系;国防地理位置是指该国与邻国的空间相对位置或相互关系。
一 荆襄地区军事地理概论荆州(现江陵)位于长江中游江汉平原,以境内婉蜒高耸的荆山而得名。
境内地势西高东低,低山、丘陵、冈地、平原依次过渡,微缓倾斜,主体是长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的河积、湖积平原。
海拔在20~50米之间。
东晋时期荆州版图最广,北接大巴山,地跨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六省。
宋之后,荆州辖区渐狭,基本限于湖北省境内。
长江横贯东西,连接吴蜀,流经荆州由大江入湘、入赣,亦无不便捷;汉水由江夏透逸而北以至西北,自襄阳西北行入汉中、关中,北行入南阳、洛阳,或水或陆,皆有通道。
图1 湖北山川形势图襄阳介于秦岭山地与江汉平原的中间,上游大部是山地,山间颇多小盆地和峪口;下游则湖泊连绵,地势低洼。
北当汉水之曲,与樊城隔水相对。
南有岘山,西南列山如屏,群峰对峙,地势险峻。
由于襄阳具有枢纽地位,历代王朝都以占襄阳为握有战略上的主动权。
桓温、刘裕、岳飞、吴拱等都曾藉襄阳而有所作为,李纲、陈亮等人也曾建议经营襄阳。
西晋灭吴,隋灭陈,蒙古灭南宋都大大得益于对襄阳的控制和经营;曹022①收稿日期:2008-10-07基金项目:湖南科技大学2008年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S080114)作者简介:曾建忠(1972-),男,湖南株洲人,硕士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
操、苻坚、拓拔宏也曾试图争襄阳而图江南。
荆州在襄阳之东南部,又是东南防御工事的上游要地。
三国时期为争荆州而展开的几场大战,正是因为荆州的战略位置而引起的。
当时的荆州包括今天的湖北、湖南等省的一些地区,辖长江南北二十多个郡,处于三国的交接地带,地理位置比以往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重要。
该地区资源丰富,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是兵源、粮源的重要供应基地,故成为魏、蜀、吴三国反复争夺的地区。
而刘备之所以能崛起于群雄逐鹿的汉季,与占据荆州这一要地有关。
在遇诸葛亮之前,刘备事业屡起屡仆,重要原因即在于他没能占据一块战略地位重要的地盘,缺乏建立与巩固政权的地理空间基础。
而后,诸葛亮在隆中为其规划方略使他茅塞顿开,从而把占据地理位置重要的荆、益二州作为立国要策之一。
荆州既可以与汉中形成对魏钳形攻势;也可以顺江而下,直捣东吴。
其对于蜀汉政权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一旦失去它,即被限制在长江三峡以西的巴蜀一隅,只有守之余地而无攻之优势,当然也无法完成兴复汉室大业。
正因为如此,刘备在赤壁之战“借”得荆州之后便苦心经营,并派关羽重兵把守,但最后却不慎丢失。
荆州失守,使这一维持蜀汉与曹魏、东吴鼎立的支撑倾倒,从而打破了战略格局的平衡态势,并构成了蜀汉政权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自刘备丢失荆州、夷陵兵败以后,蜀国尽管有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六出祁山,姜维秉承遗训,九伐中原,但都无力回天,而以失败告终。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魏、蜀国力悬殊,二是丢失了荆州这一生死攸关的战略要地[1]。
然而,以襄阳图江陵容易,以江陵图襄阳难。
何也?以襄阳来看,所谓“铁打的襄阳”,是指它有坚固的防御工事,并易守难攻。
荆州的防御工事并不逊色于襄阳多少,却没有襄阳的地理优势。
以襄阳攻荆州,水陆两路,襄阳都处于高势,拥有上游攻下游、山地俯瞰平原的优势。
而荆州地处平原,既没有居高临下的优势,又没有善于山地作战的士兵。
襄阳兵力正是利用了三峡上游水道及宜昌地区的山地屏障,才具有攻打荆州的优势的。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祖禹,写过一部著名的历史军事地理名著《读史方舆纪要》,在这部书中,他是这样阐述荆襄地区的战略关系的:昔人亦言荆州不足以制襄阳,而襄阳不难于并江陵也。
三国争荆州,吴人不能得襄阳,引江陵之兵以攻魏,辄破于襄阳之下。
梁元帝都江陵而仇襄阳,襄阳挟魏兵以来,而江陵之亡忽焉。
……五代时,高氏保江陵,赖中原多故,称臣诸国,以延岁月。
宋师一逾襄阳,而国不可立矣。
蒙古既陷襄阳,不攻江陵,而攻两部也,亦以江陵不足为我难也[2]。
二 荆襄战略地位形成的地理基础分析构成荆州重要战略地位的因素,主要有三:一是有山川之险。
江陵先后有楚、梁、后梁、南平在此建都,作为都城历时500余年,较之“十朝古都”南京,“七朝古都”开封,并不逊色。
江陵南有长江天堑,北有襄阳之蔽,东有武昌之援,西有夷陵之防,地势险要,进可以攻,退可以守。
二是有经济后盾。
古谚云:“两湖熟,天下足、”对江陵而言,这里土地沃野,具有丰足的农产和水产。
富饶的物质资源,给江陵提供了充足的兵粮。
三是有交通之便。
顾祖禹称:江陵“控巴夔之要路,接襄汉之上游,襟带江湖,指臂吴越”。
[3]从江陵逾江而南,可经洞庭湖溯湘水至岭南,溯长江而上可通巴蜀天府,顺长江而下可达吴越,北有大道,经鄢、邓、宛可出方城,直抵中原。
交通上贯通南北,左右东西的优势,赋予江陵以中心辐轴的地位。
襄阳,既是东西之间的联系枢纽,又是南北之间的一个重要接触部。
它处于南阳盆地的南部,依托湖北,通过汉水和长江,东连吴会,西通巴蜀;由南阳盆地,可以北出中原,可以西入关中,还可以汉中而联络陇西。
襄阳又处水陆交通要冲,东道武汉。
西控商洛,北通南阳,南蔽江陵,进之可以图中原,退之可以固东南。
在军事上,襄阳“北通汝洛,西带秦蜀,南遮湖广,东瞰吴越”,向被称作“天下之腰臂”,自古为兵家争夺之地,战事频仍。
三 古代历代战争对荆襄的利用众所周知,荆襄地区,尤其是襄阳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早在春秋时期,楚国与齐、晋争霸,就以这一地区为战略根据地。
荆州之争几乎贯穿于整个三国时期魏蜀吴三方在政治、军事和外交等方面的行动,主导了三国之间或战或和的状态。
荆州地区也开始活跃在历史舞台上:西晋司马炎称帝后,于泰始五年(269年),派重臣羊祜任都督荆州诸军事,出镇襄阳。
直到咸宁四年(278年)羊祜病逝,主持荆州军事十年。
三国争霸时期遭受重大损失的荆州,经过羊祜十年的悉心经营,实力大大增强,从“军无百日之粮”的困难局面,转变成为“有十年之积”的富庶大郡,也成为西晋南境的一个强大的军事重镇。
这时的吴国,政治腐败,吴主孙皓统治暴虐,穷奢极欲,羊祜即上疏晋武帝,言伐吴方略,建议以巴蜀、荆襄、淮南三路齐举,而以上游的突破为重点。
280年,西晋最终灭亡吴国,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吴国的灭亡,若从军事上看,决定性的失败是在荆州上游。
客观地讲,孙吴荆州上游的形势本身就有不完整之处。
孙吴的荆州基本上只是荆州的江南部分。
在湖北境内,由于地势的原因,以襄阳图江陵容易,以江陵图襄阳则难。
孙吴前期荆州上游防御之所以稳固,一是有蜀汉与之为盟,上游的压力较小;二是有堪称名将的陆逊、陆抗等无形的长城作为支柱。
随着蜀汉的灭亡和陆氏父子的谢世,孙吴荆州上游的弱点马上就暴露出来了。
陆抗此前曾提醒孙皓加强上游的防御,孙皓却未听取。
西晋巴蜀之军东出、襄阳之师南下,孙吴荆州上游的防御顷刻为之崩溃。
而一旦上游失守,下游便再无险可扼。
东晋一朝,最突出的社会矛盾并不在于南北对立,而是东晋内部荆、扬二州关系多次出现紧张,甚至干戈相见。
荆州经过西晋统治者的精心经营,已经具有十分强大的实力,同时,荆州的守将也开始自持,逐渐展露出不臣的野心。
出任都督江、荆等州军事的颖川庚氏与掌控建康政权的琅邪王氏,以及其后都督荆、江等州军事的谯国桓氏与控制中央的谢氏家族,都曾发生过公开或者隐蔽的对抗。
从东晋初爆发的王敦之乱,到东晋末桓玄自江陵兴师东下,篡晋自立,无不显示出荆州左右东晋政局的特殊地位。
这一时期,荆州大权基本上都控制在王氏、庚氏、桓氏等世家大姓手中,他们或是直接叛乱,或是冠冕堂皇地举起北伐大旗,但是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尽办法占据荆州,形成总控上流的局面,从而影响江左的东晋中央政权。
桓温死后,桓氏仍在荆州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122直到桓玄入主建康,改朝换代。
桓玄称帝后,荒淫无度,不理朝政,“百姓疲苦,朝野劳瘁,怨怒思乱者十室八九焉。
”[3]元兴三年(404年)在镇压浙东农民起义中立功的彭城内使刘裕起兵进攻桓玄。
桓玄不敌,逃回荆州大本营。
经过几年的战斗,刘裕终于基本清除桓氏在荆州的势力,稳定了对荆州的统治。
刘裕代晋之后,鉴于荆州地广兵强,东晋大族专兵上流、遥控朝权,对荆州特别重视。
为了防止历史重演,他主要采取了两个重要的措施:一是派宗王出镇,二是对荆州行政区进行重新划分,削弱荆州实力。
荆州经过几次重新划分后,到刘宋末期,藩屏上流的功能丧失殆尽了,但即便如此,荆州仍然对中央政局产生着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