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河陇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66.00 KB
- 文档页数:9
略论西夏文化同河陇文化的关系人们在研究西夏文化时,往往只注意西夏文化网巾百二号一唐、宋文化的关系,忽视汉束以来河陇文化的兴起及其为西夏所继承的问题。
实际上西夏崇宗乾顺、仁宗仁孝统冶时期,其儒学之所以勃然兴起,究其原因,固然与当时封建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封建地主同农牧民矛盾的激化,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其蕃汉联合统治,需要培养火量精通治乱之道的封建衡用人才之外,还与西夏统治境内的河西陇右地区原有的儒学基础有着很大的关系。
本文拟就汉末以来河陇文化的兴起及其为西夏所继承的问题谈点不成熟的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一)关于安史之乱以前的河陇文化,已故陈寅恪先生在其《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一书中有过精辟的论述,读之发人深省。
何谓河陇文化?按照陈先生的见解,概括地说,就是指河西陇右地区所保存的巾原学术文化。
所谓河西,即泛指黄河以西地区。
唐景元元年曾置河西节度使,为开元、天宝年间的十节度之一。
其辖境相当于今甘肃河西走廊,包括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地。
所谓陇右,即泛指陇山以西之地。
唐贞观初,曾置陇右道,其辖境相当于今甘肃陇山以西,新疆乌鲁本齐以东,以及青海东北部地带。
本文的陇右概念,即晋秦州之地,介于雍,凉问者。
河陇文化,早在东汉末年即已存在,发展至前凉张轨时,明显进入了它的兴盛时期。
宋末元初史学家马端临在论述东汉以来河西文化逐步兴盛的历史时概括地指出:(河西)自东,汉以来,民物富庶与中州不殊,窦融、张轨,乘时多难,保有其地。
融值光武中兴,亟归版图,而轨遂割据累世,其后,又有吕光、秃发、沮渠之徒,迭据其土,小者称王,大者僭号。
盖其地势险僻,可以自保于一隅,货贿殷富,可以无求于中土,故五凉相继,虽夷夏不同;同而其所以为国者,经制文物,俱能仿效中华,与五胡角立,中州人士之避难流徒者多往依之,盖其风土可乐如此。
这种兴盛的势头大体上持续到中唐以前。
河西文化之所以兴盛予前凉张轨之时,除了与这一带有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货贿殷富,具备了知识分子安居乐业的条件之外,还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与张轨尊重知识,重用人才,培养人才分不开。
河洛文化浅析(一)河洛文化的地域范围,要大于我们通常说的洛阳平原。
河洛地区是指黄河和洛水相交汇处的这一广大地区。
关于它的具体范围,可界定为:以洛阳为中心,西到潼关、华阴,东到郑州、开封,南到汝州、禹州,北到济源、晋南。
这个地域范围,要大于我们通常说的洛阳平原(或称洛阳盆地),但洛阳平原无疑是河洛地区的核心部位。
(二)什么是河洛文化?就是孕育、发展、繁荣、传承于河洛地区的地域文化关于河洛文化的定义,史学界有以下界定。
其一,河洛文化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区域性文化,狭义指以洛阳为中心的黄河中游伊洛地区的文化,广义指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文化。
其二,河洛文化的概念,即中原文化的泛称,狭义指中原腹地伊、洛、河三川平原的远古文化。
其三,河洛文化是历史上生活在这一区域的劳动人民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河洛文化的本质是地域文化,是产生、发展于河洛这块土地上的一切文化现象,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各个层面。
关于河洛文化的起迄时间,学术界已有基本认定:这一区域文化时间跨度长,其上限可上溯到传说中的五帝时期,其下限则一直到今天。
河洛文化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社会阶段,河洛文化经历了数十万年的漫长发展历程,属起始期;第二阶段是重要的发展阶段,大致从夏、商、周到秦、汉、魏、晋、南北朝,属成长期;第三阶段是繁盛阶段,主要是隋、唐、宋时期,属成熟期;第四阶段是衰落期,也就是金、元、明、清、民国时期。
新中国成立之后,河洛文化进入复兴时期。
总而言之,河洛文化产生于夏、商,成熟于周,发达于汉、魏、唐、宋,传承延续于其后的历朝历代,贯穿整个中国封建社会。
她不仅是地域性的文化,还是延续千年的帝都文化,是中华文明最核心的载体。
(三) 河洛文化树大根深,内涵极为丰富。
它就像一棵参天大树,深植于河洛地区的文明土壤,生长得枝叶茂盛,其文化枝干起码有十几个。
一是史前考古学文化。
从这一地区发掘的遗址看,主要有石器和陶器,说明河洛地区史前经济以农业为主,并饲养猪、狗,从事渔猎和采集。
21世纪“河陇文化与唐诗关系”研究综述引言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被誉为“诗的王国”,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河陇文化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化传播枢纽。
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将河陇文化与唐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试图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推动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发展。
本文将对21世纪以来关于“河陇文化与唐诗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旨在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梳理和展望。
一、河陇文化的特点及历史地位河陇文化是指兼具河西走廊文化和陇头文化特色的文化形态,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地区,以甘肃省为中心,融合了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精华,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文化魅力。
河陇文化在古代丝绸之路的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相互交融的重要平台,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唐诗的艺术特色及其影响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鼎盛时期,以其优美的艺术风格、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广泛的艺术影响而闻名于世。
唐诗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唐诗以形式优美、韵律丰富而著称,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唐诗以婉约、含蓄、意境深远为其写作特点,表现了中国人的情感与审美追求;唐诗在历史上具有重大的艺术影响力,对后世诗歌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河陇文化与唐诗的交融在历史上,河陇地区是中国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通道,唐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自然也受到了这些文化的影响。
在河陇地区,唐诗得以广泛传播与流传,同时也受到了河陇地区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和地域特色。
河陇文化与唐诗的交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河陇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民俗风情为唐诗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灵感;唐代文人在河陇地区的创作与生活为当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河陇地区的历史文化与宗教信仰对唐诗的创作与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唐诗在这一地区具有了特殊的意义与影响力。
近年来,学者们对“河陇文化与唐诗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产生了大量的学术成果。
河陇文化——民族文化摘要河陇是中原的西屏障和丝绸之路的东大门。
关键的地理位置,尤其狭长的河西走廊,使河陇在历史上广为人知。
河陇虽然握守重要位置,但一向被视为过渡地带,它自己的文化变化,它对中国文化和东西文化交流应有的重要贡献,向来鲜有人提及河陇粗略言之约当今日甘肃、宁夏两省,地貌多变,加上东西相接、南北夹处的区位,自古至今,都是民族众多、经济形态复杂,文化缤纷的地域东部的“陇右”地区,与中原的心脏——关中,同属共土高原地区。
关、陇唇齿相依,自远古时已属于仰韶文化,明乎此,著名学者陈寅恪提出后来有所谓关陇集团,在文化及人才上是一个紧密结合体,也就不难理解。
关键词: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民族文化目录摘要 1绪论 2第一章 2—4第二章 4—5第三章 5--7结论 5--8参考文献 8绪论“河西走廊”夹处蒙古高原及青藏高原之间,海运兴起以前,几乎是中原通向世界其他重大文明的唯一通路。
东西文化交流的影响已是人所共知。
然而河珑不止是过道,它还有融合、加工、变化的角色。
以石窟艺术为例,呈带状绵延的石窟即明显可见东西碰撞和消化的痕迹显示全部信河陇是中原的西屏障和丝绸之路的东大门。
关键的地理位置,尤其狭长的河西走廊,使河陇在历史上广为人知。
河陇虽然握守重要位置,但一向被视为过渡地带,它自己的文化变化,它对中国文化和东西文化交流应有的重要贡献,向来鲜有人提及河陇粗略言之约当今日甘肃、宁夏两省,地貌多变,加上东西相接、南北夹处的区位,自古至今,都是民族众多、经济形态复杂,文化缤纷的地域东部的“陇右”地区,与中原的心脏——关中,同属共土高原地区。
关、陇唇齿相依,自远古时已属于仰韶文化,明乎此,著名学者陈寅恪提出后来有所谓关陇集团,在文化及人才上是一个紧密结合体,也就不难理解。
陇对于关,实起了屏障、辅翼,甚至促进的作用河陇西部的“河西走廊”夹处蒙古高原及青藏高原之间,海运兴起以前,几乎是中原通向世界其他重大文明的唯一通路。
东西文化交流的影响已是人所共知。
河陇文化的突出特点河陇文化的特点大体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开放性、多元性、包容性。
一是开放性。
主要表现在,河陇位处世界上几大文化体系的汇流之区,中国文化的西传与扩散,域外文化的输入与吸纳,河陇是重要的过渡地带。
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中西文化西去东渐,河陇是必经之地,或是主要通道和枢纽。
因此河陇每得风气之先,广纳外来营养,得以长时期地吸收、汲取丝绸之路上荟萃的各种文明成果来滋养自己,促进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如佛教和佛教艺术自两汉之际经河西、陇右传入我国内地,十六国时众多的西域佛僧来到河西,凉州、敦煌等地成了我国佛经翻译的中心。
蜚声中外的莫高窟、麦积山等众多的佛教石窟群像明珠般地闪烁在丝路古道上,光彩夺目。
敦煌、武威等地一度发展为国际性都会。
二是多元性。
主要表现在,多民族的聚居杂居,多种文化体系的交流融通,多种宗教的并存和互相渗透,多种风俗习尚的交互熏染等方面。
与开放性相伴,河陇历史文化必然表现为多元融合的格局。
从总体上看,它既有中国文化,又有域外文化。
进一步说,在中国文化中既有中原传统文化,又有西域文化、吐蕃文化等;在域外文化中则有印度文化、波斯文化等。
河陇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分布的区域,从先秦至魏晋北朝时期的西戎、氐羌、月氏、匈奴、鲜卑,到隋唐宋元明清的吐蕃、党项、蒙古族、回族、藏族,都曾一度或长时间生活于河陇大地。
各民族长期交错杂处,既有和睦相处、融合同化,又有争夺与战争。
在各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复杂过程中,各民族曾同台或轮番演出过一幕幕有声有色的历史活剧,各民族的文化既得以传承与弘扬,又得到创新与改造。
三是包容性。
主要表现在,河陇文化在其长期的历史演进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形成了东西方兼容、多民族混融的文化景观,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构建了河陇文化百花园。
在这个包容差异的河陇文化百花园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类型多样,各具特色,达到了更高层次上和更广范围内的优势互补和发展进步。
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吸收,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交融汇合,赋予了甘肃历史文化无比斑斓的色彩。
河陇地区虽然僻处西北边隅,自古华戎交会,堪称苦寒边塞,但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不仅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河陇文化,而且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河陇文士。
河陇文学发轫于先秦,在东汉后期和五凉时期曾经出现过短期的繁荣。
受河陇边塞“风声气俗”的影响,河陇文学自先秦以来即呈现鲜明的地域特色,刚直劲健、慷慨任气,激荡着华戎交会的雄宏气势和力量。
嬴秦兴起与河陇文学的滥觞从有古史传说可印证的大地湾文化说起,河陇地区的历史可上推到8000年前。
夏、商、周三代,河陇地区主要生活着氐、羌等古老民族。
西周后期开始崛起的秦人,其早期在陇右的发展历史已经被传世文献及考古发现共同证实。
据《史记·秦本纪》等记载,嬴秦之祖非子虽以“息马”受封,但秦人真正崛起于秦仲时代。
秦仲凭借西戎反叛、大骆母族灭亡和宣王中兴的历史机遇,不仅代替大骆之族承担了“抗西戎”“保西垂”的历史重任,而且实现了部族文化由畜牧为主向“有车马礼乐侍御之好”的成功转型,使嬴秦部族成为中原礼乐文明在陇右边陲的传播者和代言人。
据文献记载,秦国从秦仲时代开始有了明确纪年,秦国的礼乐文明也自秦仲时代开始奠定,秦人的发祥地“秦亭秦谷”在陇山之西今甘肃张家川、清水一带。
礼县大堡子山秦公陵园的发掘,证明早期秦文化“和中原文化尤其是周文化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文化内涵应属同一体系”,尤其是大量出土的青铜礼器鼎、簋、钟、镈及石磬、车马器等,充分说明古人所谓“礼乐射御,西垂有声”并非虚誉。
从周宣王晋封秦仲为大夫到秦文公归葬西垂,早期秦人留守、经营陇右一百余年,极大促进了陇右地域文化的发展,见于文字记载的早期河陇文学作品也在此期间产生并广泛流传。
史籍所载秦人早期的文学作品,主要留存于《诗经·秦风》。
关于《秦风》产生的时代和地域,郑玄《诗谱》有明确说明:“秦者,陇西谷名,于《禹贡》近雍州鸟鼠之山……至曾孙秦仲,宣王又命作大夫,始有车马礼乐侍御之好。
国人美之,秦之变风始作。
”据此,则《秦风》诸作产生的时间上限当在秦仲时代;其产生的地域包括春秋时代秦国拥有的陇右关中地区。
绪论河陇文化的基本内涵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生活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古代甘肃——河陇或谓陇右地区也是这样一个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区。
河陇历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中原文明、长江流域文明等一起构成了中华文明的重要源流。
河陇即河西和陇右,约为今甘肃省所辖地域。
“河西”是指兰州黄河以西的汉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之地,约略相当于今甘肃省武威、张掖、酒泉三市辖境。
由于祁连山脉绵延于其南,龙首、合黎、马鬃诸山界域于其北,形成一个东西长达一千多公里、地形独特的走廊地带,遂被冠以“河西走廊”之称。
“ 陇右” 一词由陕、甘界山的陇山而来。
古人以西为右,故称陇山以西为陇右。
公元 687 年(贞观元年),唐太宗分全国为 10 道,以东起陇山、西达沙洲的地域设陇右道,地域包括今甘肃、新疆大部分地区和青海湖以东地区。
公元 711 年(睿宗景云二年),以黄河为界,东设陇右道,黄河以西地域设河西道。
陇山以东的今平凉、庆阳地区,习称“陇东”,但就其隶属关系和历史文化传统而言,与陇右地区颇多相似,故也属陇右。
古之河陇、今之甘肃位于祖国地理中心,版图辽阔,地形独特。
省境地形狭长,由东南向西北斜长绵亘。
东界陇山、秦岭与陕西接壤,南跨岷山山脉与川西高原相通,西部无边戈壁连接新疆、青海,北方茫茫沙漠与宁夏、内蒙古相连,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交汇处。
故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
陇南山地为秦岭的西延部分,山高谷深,植被丰厚;甘南高原是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一隅,水草丰美。
陇中黄土高原盘卧于中、东部地区,适宜农耕养殖,诞育文明;河西走廊地势平坦,光热充足,水资源丰富,是著名的戈壁绿洲;祁连山地长达 1000 多公里,终年积雪,是河西走廊的天然固体水库;河西走廊以北地带荒漠连片,人烟稀少。
这样的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对其历史文化无疑会产生深刻影响,形成独具的特色。
21世纪“河陇文化与唐诗关系”研究综述引言众所周知,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河陇文化,作为唐代著名的地域文化之一,对唐诗的创作与传播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21世纪以来,“河陇文化与唐诗关系”的研究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本文旨在对此进行一番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河陇文化与唐诗1. 河陇文化概述河陇文化,即黄河流域文化和长江流域文化,是唐代初期形成并逐渐繁荣的两大地域文化。
这两大文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各自有着独特的特点,对唐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文化方面,河陇地域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诗歌创作、文人风尚、文学传承等方面均具有特色。
2. 唐诗的风流人物在唐代文坛上,出现了一大批诗人,其中既有来自河陇地域的文学家,也有长江地域的文人。
这些诗人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创作风格,为唐诗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诗作多以田园风光、政治抒怀、爱情感怀等为题材,为当时社会风气的变革和文学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 河陇文化对唐诗的影响河陇文化作为唐代重要地域文化,对唐诗的创作与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诗歌的题材选择、表现手法和风格特点等方面,河陇文化均有着独特的贡献。
由于地域文化的多样性,河陇地域的诗人在诗歌创作上所呈现的个性化特点,也为唐诗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增添了新的色彩。
二、21世纪以来的研究进展1. 学者观点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河陇文化与唐诗关系”的研究。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有的学者从历史文献、诗歌作品出发,系统地梳理了河陇文化在唐诗创作中的影响和地位;有的学者从社会、文化、政治等多维度分析了河陇地域的特点对唐诗的塑造和传承产生的重要影响。
2. 新的研究视角除了传统的文学批评和历史考证,21世纪以来的学者们还尝试从更多元的角度来思考“河陇文化与唐诗关系”。
他们关注唐诗的地域特色,试图探究河陇地域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遗产对唐诗创作的影响;他们关注唐诗的交流与传播,试图探究河陇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简要回答丝绸之路河陇段文化遗存的意义摘要:一、丝绸之路河陇段文化遗存的背景介绍二、丝绸之路河陇段文化遗存的历史价值三、丝绸之路河陇段文化遗存的现实意义四、如何保护和传承丝绸之路河陇段文化遗存正文:丝绸之路河陇段,作为古代东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这条古老的路上,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存,它们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丝绸之路河陇段文化遗存的背景介绍丝绸之路河陇段,位于中国西北部,连接中原与西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
自汉武帝时期开通以来,这条路线成为了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河陇段汇聚了多种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
二、丝绸之路河陇段文化遗存的历史价值丝绸之路河陇段文化遗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首先,这些遗存反映了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盛况,见证了我国古代对外交流的勇敢与智慧。
其次,河陇段文化遗存涵盖了多个历史时期,为研究我国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最后,这些文化遗存还展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
三、丝绸之路河陇段文化遗存的现实意义在今天,丝绸之路河陇段文化遗存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存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其次,挖掘河陇段文化遗存的精神内涵,有助于推动新时代的文化繁荣发展。
最后,利用这些文化遗存,可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四、如何保护和传承丝绸之路河陇段文化遗存为了保护和传承丝绸之路河陇段文化遗存,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文物保护,对重点文化遗存进行修缮、维护,确保其安全。
其次,开展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深入了解河陇段文化遗存的历史价值。
此外,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提高公众对河陇段文化遗存的关注度。
最后,加强文化遗产教育,培养青少年热爱传统文化、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河陇文化——民族文化摘要河陇是中原的西屏障和丝绸之路的东大门。
关键的地理位置,尤其狭长的河西走廊,使河陇在历史上广为人知。
河陇虽然握守重要位置,但一向被视为过渡地带,它自己的文化变化,它对中国文化和东西文化交流应有的重要贡献,向来鲜有人提及河陇粗略言之约当今日甘肃、宁夏两省,地貌多变,加上东西相接、南北夹处的区位,自古至今,都是民族众多、经济形态复杂,文化缤纷的地域东部的“陇右”地区,与中原的心脏——关中,同属共土高原地区。
关、陇唇齿相依,自远古时已属于仰韶文化,明乎此,著名学者陈寅恪提出后来有所谓关陇集团,在文化及人才上是一个紧密结合体,也就不难理解。
关键词: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民族文化目录摘要 1绪论 2第一章 2—4第二章 4—5第三章 5--7结论 5--8参考文献 8绪论“河西走廊”夹处蒙古高原及青藏高原之间,海运兴起以前,几乎是中原通向世界其他重大文明的唯一通路。
东西文化交流的影响已是人所共知。
然而河珑不止是过道,它还有融合、加工、变化的角色。
以石窟艺术为例,呈带状绵延的石窟即明显可见东西碰撞和消化的痕迹显示全部信河陇是中原的西屏障和丝绸之路的东大门。
关键的地理位置,尤其狭长的河西走廊,使河陇在历史上广为人知。
河陇虽然握守重要位置,但一向被视为过渡地带,它自己的文化变化,它对中国文化和东西文化交流应有的重要贡献,向来鲜有人提及河陇粗略言之约当今日甘肃、宁夏两省,地貌多变,加上东西相接、南北夹处的区位,自古至今,都是民族众多、经济形态复杂,文化缤纷的地域东部的“陇右”地区,与中原的心脏——关中,同属共土高原地区。
关、陇唇齿相依,自远古时已属于仰韶文化,明乎此,著名学者陈寅恪提出后来有所谓关陇集团,在文化及人才上是一个紧密结合体,也就不难理解。
陇对于关,实起了屏障、辅翼,甚至促进的作用河陇西部的“河西走廊”夹处蒙古高原及青藏高原之间,海运兴起以前,几乎是中原通向世界其他重大文明的唯一通路。
东西文化交流的影响已是人所共知。
然而河珑不止是过道,它还有融合、加工、变化的角色。
以石窟艺术为例,呈带状绵延的石窟即明显可见东西碰撞和消化的痕迹消化东西文化的工作,早在新石器时代已在进行,而少数民族贡献良好。
西夏王国的兴起,融合汉、藏及西域文化的宏力,只是这漫长的多民族竞争历史中最雄伟的一段多元民族、文化的互补和争辉,正是千百年来河陇文化的主调应当说明的是,研究地域文化,需要显示该地域的大致位置、文化遗迹的分布情形以及文化传承的演变轨迹等第一章河陇是一个农业文明与畜牧文明混合并存的地区,河陇文化一方面是民族融合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又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不断丰富发展,河陇是“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区。
河陇叫典型地带有多元融合的特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典型缩影。
大地湾遗址位于天水市秦安县东北五营乡邵店村,距天水市102公里。
大地湾遗址1958年后即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秋开始发掘,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发掘所获资料看,大地湾遗址,是甘肃东部地区目前发现较完好的一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存,距今4900-8120年。
大地湾遗址是一处规模较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截至1984年,共揭露面积13700平方米,遗址总面积为110万平方米。
出土房址238座,灰坑357个,墓葬79座,窑38座,灶台106座,防护和排水用的壕沟8条,各种骨、石、蚌、陶器、装饰器和生活器物共计8034件。
大地湾最早距今7800年,最晚距今4800年,有3000年文化的连续,其规模之大、内涵之丰富,在我国考古史上亦属罕见。
除陶器、骨角器、石器、蚌器、原始雕塑等艺术珍品外,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大地湾的房屋建筑遗址,不仅规模宏伟,而且形制复杂。
尤其是属于仰韶文化晚期(距今约5000年前)的F405大房子,是一座有三门开和带檐廊的大型建筑,其房址面积270平方米,室内面积150平方米,平地起建,1木骨泥墙,其复原图为四坡顶式房屋。
这一房屋的规模在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更引人注目的是F411房屋居住面上,还给有地画,图案由人与动物构成,是我国目前最早的原始地画,这一发现为研究我国古代绘画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大地湾遗址的房屋,多采用白灰面,多种柱础的建筑方法,充分显示了当时生产力的提高和建筑技术的发展。
大地湾遗址出土的石斧、石刀、陶刀等农业生产工具数量很多,贮存物品的大袋形窑穴的建造,大型陶瓮、缸、罐等贮藏器的大量出现,都说明和反映了其经济形态属于定居的以农业为主的类型。
时代最早,地域广大,甘肃东部渭河、西汉水流域是中国彩陶发源地之一;在中国各地的彩陶渐趋衰落时,马家窑文化彩陶却独放异彩,在甘青地区形成了中国彩陶的鼎盛阶段,其艺术水平之高,文化成就之大,其他彩陶文化难以比肩;当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彩陶推出历史舞台时,甘青地区依然生存者一批坚持使用彩陶的先民,并进而将彩陶艺术向西传入新疆。
作为民族文化之源的伏羲文化,体现了伟大的创造精神、奉献精神、和合精神。
从身体力行到抽象思维,从蛇图腾到象征中华民族的龙图腾,从单一部族到多民族大融合,伏羲作为“有圣德”的民族领袖和创世英雄,作为“有大智”的思考者和发明创造者,作为各民族团结协作、寻求生存与发展的历史象征,对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伏羲文化具有广泛的民族代表性,是最具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
确认伏羲的始祖地位,研究和弘扬伏羲文化,有利于维系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益于团结和调动海内外同胞的共同情感,唤起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和敦宗睦族的赤子之情,促进民族团结、祖国统一。
通过对伏羲及伏羲文化,特别是龙文化的起源、传播和发展轨迹的深入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探究中华文明的源流发展过程;有利于满足全球华人寻根谒祖的精神需求。
彩陶的发达是马家窑文化显著的特点,在我国所发现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马家窑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内彩也特别发达,图案的时代特点十分鲜明。
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随着大量新出土材料的积累,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研究,越来越受学术界关注,逐渐形成为史前文化研究中的一大热点。
马家窑文化,产生在遥远的史前时代。
它的图案之多样,题材之丰富,花纹之精美,构思之灵妙,是史前任何一种远古文化所不可比拟的,它丰富多姿的图案构成了典丽、古朴、大器、浑厚的艺术风格。
它神奇的动物图纹,恢宏的歌舞,对比的几何形状,强烈的动感姿态,象黄河奔流的千姿百态,生生不息,永世旋动。
它象黄河浪尖上的水珠,引领着浪涛的起伏,臻成彩陶艺术的高峰。
它留下的极其丰富的图案世界,永远是人类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
它所给予我们的欣赏价值是任何现代艺术都不能代替的。
越是遥远的文化,就越能成为现代生活中最珍贵的收藏观赏品。
第二章由西安出发向西行,须翻越陇山和渡过黄河,才能进入甘肃境内的河西走廊。
陇山是一条纵贯于陕、甘、宁交界的山脉。
主要有北、南二道。
北道:由西安向西北行,经今彬县、泾川、平凉道固原,从固原向西,越陇山北段,到祖历河畔,经会宁县北郭城驿抵黄河东岸靖远,渡黄河西进到达武威。
南道:由西安朔渭水而上,在今宝鸡西再朔千水西北上,经陇县,越陇山到张家川县,从张家川到通渭,向西经定西、榆中,从兰州渡黄河,过乌鞘岭进入河西走廊。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怀洞窟创建同时出现,从十六国开始,历经十个朝代,历时千余年,直到元代末期,随着敦煌石窟的建而消逝。
在这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朝代的更替,政权的转移,经济的发展繁荣,中西文化的频繁交流等历史情况的变化,飞天的艺术形象,姿态和意境,风格和情趣,都在不断地变化,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艺术家,为我们留下了不同风格特点的飞天。
一千余年间的敦煌飞天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演变发展的历史。
敦煌石窟艺术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古代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俗的佛教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等提供珍贵资料,是人类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世界上历史最早、路程最长的国际商贸通道。
中国的四大发明,火药、造纸、印刷术、指南针,以及五大技艺,蚕桑、丝绸、稻作、茶艺、陶瓷等,都是经过这条大通道,走向国际、传遍世界。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与纽带,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创举。
丝绸之路的意义是:不仅兼收并蓄地接纳东西方各种补养而获得自身发展,而且向外界输出自己的经济文化成果,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中国的“丝绸之路”,把西方与东方、把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智慧创造沟通起来,汇合成广阔多元的人类文明之海,因而被誉为“文化大运河”。
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
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
莫高窟的492个小石窟和洞穴庙宇,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千”意为多。
它位于中国西部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的崖壁上。
这里全年日照充足、干燥少雨、四季分明,昼夜温差较大。
石窟南北长1600余米,上下共五层,最高处达50米。
现存洞窟492个,可供参观洞窟10个,壁画45000余平方米,彩塑2415身,飞天塑像4000余身。
莫高窟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历史悠久,与山西云冈石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
莫高窟最初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至元代(公元1271~1368年)基本结束,其间经过连续近千年的不断开凿,使莫高窟成为集各时期建筑、石刻、壁画、彩塑艺术为一体,世界上规模最庞大,内容最丰富,历史最悠久的佛教艺术宝库。
这些艺术珍品不仅反映了中国中古时期宗教和社会生活情况,同时也表现出历代劳动人民的杰出智慧和非凡成就。
1900年在莫高窟偶然发现了“藏经洞”,洞里藏有从公元四世纪到十四世纪的历代文物五、六万件。
这是二十世纪初中国考古学上的一次重大发现,震惊了世界。
此后又由此发展出著名的“敦煌学”。
敦煌学经过近百年的研究,不仅在学术、艺术、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敦煌艺术之美、文化内蕴之丰富以及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名长城走向在甘肃境内有两条。
主干线西起嘉峪关,东经今高台县石泉子,循黑河穿高台、临泽、张掖三地,至山丹县城后继续东行进入永昌县,穿金川峡,过河西堡,进入民勤县,绕了一个大弧圈,再由蔡旗堡折向正南进入武威市境,循洪水河岸南行,至黄羊镇以东进入景泰县,沿黄河向西北进入宁夏回族自治区。
另一条复线是自今武威黄羊镇以东的东滩由主干线分出,直向南穿古浪峡,越乌鞘岭,沿庄浪河纵贯永登全境,至河口沿黄河进入兰州市区,过桑园峡,至永靖县的大浪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