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同化政策
- 格式:ppt
- 大小:5.79 MB
- 文档页数:34
赐稿邮箱 ******************63【摘要】本文从法国移民政策共和同化模式的基本理念出发,梳理法国移民历史,探讨治理现状;同时基于现代族群理论,分析其局限性及原因;继而,进一步阐释新形势下马克龙政府对共和同化模式的两大基础“世俗化”与“平等”原则的重新解读;最后,文章将分析2018年至今法国《移民法》改革中共和同化模式的变化与发展趋势。
通过观察和研究,我们发现法国移民政策逐渐从原来的单向统一模式转变成带有倾向性的开放性模式,法国政府对共和同化模式的态度是坚持、加强、改革和完善,在秉承法兰西传统价值观的前提下,建立一个全面与个性化相结合的移民政策体系。
【关键词】法国 移民政策 共和同化模式 族群【项目】本论文为2018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项目“法国移民政策共和同化模式研究”(项目编号 311-GK182020)结项成果。
法国的移民政策历来采取共和同化模式,即不区分民族、语言、宗教,对包括移民在内的所有公民一视同仁,其基本原则是“平等”与“世俗化”,前者基于宪法,来源于启蒙时期确立的社会契约观念;后者集中体现为政教分离的主张及政府对各种宗教信仰保持中立和不偏袒的立场。
事实上,法国政府一直以来都呼吁外来移民融入本土社会,要求他们学习法国的语言和文化,遵守共和国的法律制度,接受法兰西的传统价值观。
近年来,欧洲经历了大规模的以难民为主体的移民潮。
其中,法国作为主要的申请庇护国之一,面临着巨大的接待和安置压力。
因此,移民政策成为了政府全面改革的重点,并对法国的经济、社会、治安等各方面影响深远。
64共和同化模式面临的挑战法国的移民融入进程在工业革命之后的第一次移民潮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第二次移民潮期间并没有经历太多的波折。
因为第一次移民潮主要由来自比利时和瑞士法语区的外来劳工组成,第二次移民潮是以意大利、波兰和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移民为主体,而这些国家在文化、宗教等诸多方面与法国的情况相差不大。
《世界民族》2003年第6期论澳大利亚土著人的同化政策杨洪贵强制同化曾经是许多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政策,不仅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且在现实世界里仍有重要的影响。
20世纪30—60年代,澳大利亚政府对土著人采取的种族同化政策就是强制同化政策的典型。
在同化政策下,澳大利亚政府试图在给予土著人生存权的前提下消灭他们的种族文化身份,以实现种族、文化同质的“理想社会”。
鉴于同化政策是澳大利亚土著人政策发展的重要阶段,且学术界缺乏对澳大利亚土著人同化政策的系统探讨,本文拟就澳大利亚土著同化政策的由来、内涵和结果进行评述。
一、土著人同化政策产生的原因自从英国人踏上澳大利亚起,土著人就成为澳大利亚白人耿耿于怀的“种族难题”。
为了夺取土地和财富,为建立一个“雪白”的澳大利亚社会,从1788年英国将其辟为犯人流放地开始,英国殖民当局就对澳大利亚土著人进行种族屠杀,到19世纪末,当地土著人已经濒于灭绝的境地。
此后,英属澳大利亚各殖民区(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成立后称州)先后放弃种族屠杀政策,转而实施种族隔离政策,把土著人限制在保留地内,企图使残存的土著人自行灭绝。
从20世纪30年代起,澳大利亚政府(1931年澳大利亚成为英联邦内的独立国家)对土著人的政策开始从种族隔离转向种族同化。
澳大利亚政府土著人政策转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种族隔离政策的失败。
长期以来,英国殖民当局及澳大利亚政府视澳大利亚土著人为即将自行灭绝的种族。
“土著问题是个会自行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他们总会自行灭绝的,这种令人厌恶的假设一直支配着官方的政策,直到1939年。
甚至像同一年在墨尔本出版的《现代参考百科全书》这种严肃的著作,竟也轻描淡写地说:‘那些分成许多部落的、习惯于原始生活的、智力低下的土著人正在消亡之中’。
”①经过半个世纪的种族隔离,白人预期的土著人灭绝并未实现。
1921—1947年,土著人数量在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南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使全澳大利亚的土著人数量从1921年的60479人增加到1947年的73817人。
如何正确理解民族同化问题民族同化是指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丧失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另一个民族的现象。
根据民族同化的定义,我们可以用公式“A+B=B”表示之。
历史上有两种民族同化.一种是自然同化,指某一个民族在长时期中受到另一个民族的影响,逐渐消失了本民族的特性,同化于另一个民族.这是历史民展中自然的进步的趋势.另一种是强制同化,是指反动统治者所实行的民族同化政策,如强制被压迫民族接受统治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改变原有的民族特性.\x0d汉族如果真的有部分移民到波斯,是否真的能够同化当地民族,那也要看具体情况了.多数情况应该是不能的,因为既然是移民,不可能是绝大多数人都去,可能只是部分人的行为,同化多数是人口众多的强势民族对人口相对较少,且文化相对落后的民族而言的.在中国不就是这样吗?许多少数民族都被不同程度的汉化,这就是最好的验证.民族同化最主要的特征便是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丧失了民族意识,而最终认同于另一个民族,其成员成为另一个民族的组成部分,抛弃了本民族的自称,并接受、使用另一个民族的族称。
民族同化的结果并没有生成新的民族,但使同化后的民族共同体规模扩大了。
民族同化有两种不同的途径:自然同化与强制同化。
区分民族间自然同化与强制同化的根本标志在于同化过程中是否使用政治暴力和凭借民族特权。
借助暴力和特权所进行的同化是强制同化,是民族压迫的表现。
如满族入关后强迫汉人剃头易服。
而自然同化则是潜移默化,是自然而然地产生于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过程之中。
自然同化一般表现为先进民族同化后进民族,是先进取代落后,落后向先进靠齐。
后进民族即使以武力征服统治了先进民族,最终也要被先进民族的先进文化所征服,如中国历史上入主中原的诸多游牧民族最终被汉文化所征服,同化于汉族之中。
浅论新桂系政权的民族同化政策论文关键词:新桂系政权;民族同化政策关键词:新桂系政权;民族同化政策论文摘要:论文摘要:新桂系政权在民族区域治理上。
实施改土归流,编组乡村甲,彻底改革少数新桂系政权在民族区域治理上。
实施改土归流,编组乡村甲,彻底改革少数民族地区的基层行政体系;在民族民族地区的基层行政体系;在民族教育教育上,实施“特种教育”,大力推进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在民族风俗习惯上,实施“风俗改良”。
强制少数民族移风易俗;在民族宗教信仰上,破除“迷信”,强迫少数民族放弃民族宗教信仰。
这些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实施民族同化、消弭阶级斗争,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文化事业的争,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发展。
民族政策是协调民族关系、民族政策是协调民族关系、调控民族发展方面采取的措施、调控民族发展方面采取的措施、调控民族发展方面采取的措施、规定等的总和。
规定等的总和。
它具有重要的社会功用,不仅能够促进民族自身的不仅能够促进民族自身的经济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可以协调多民族之间的复杂关系,实现多民族国家或地区的有效治理,因此统治者在政权建设的过程中都很重视制定切合实际的民族政策。
民国时期统治广西的新桂系政权也不例外,民国时期统治广西的新桂系政权也不例外,制定和实施了不少民族政策。
制定和实施了不少民族政策。
制定和实施了不少民族政策。
虽然虽然历来多有学者对此进行探讨,历来多有学者对此进行探讨,但多从但多从但多从历史历史学本位出发来看问题,或失之于简略,或总结得不到位,深有继续加以跨学科探讨的必要。
深有继续加以跨学科探讨的必要。
本文从梳理一手资料出发,本文从梳理一手资料出发,本文从梳理一手资料出发,参以现有的民族理论体参以现有的民族理论体系,力争对新桂系政权的民族同化政策有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力争对新桂系政权的民族同化政策有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不当甚或谬误之处,不当甚或谬误之处,不当甚或谬误之处,尚请方家尚请方家赐正。
企业同化效应分析报告范文1.引言1.1 概述概述企业同化效应是指在企业内部,员工倾向于模仿或者接受组织文化、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现象。
这一现象在组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员工行为、团队协作和组织绩效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企业同化效应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员工在组织中的行为和态度变化,从而为企业管理和组织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本报告将对企业同化效应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实际案例,并对其重要性和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旨在为企业管理者和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结构安排和各部分内容的简要介绍。
"1.2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是: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会对企业同化效应的概念、目的和本文的结构进行概述。
在正文部分,将会对企业同化效应的概念、影响因素和实际案例进行较为详细的探讨。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企业同化效应的重要性进行总结,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
1.3 目的本报告的目的在于对企业同化效应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企业同化效应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及影响因素。
通过实际案例的引入,本报告将展示企业同化效应在不同环境下的应用和结果,以期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同时,本报告也将对企业同化效应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启示和建议。
最终,我们将通过对企业同化效应的综合分析,得出对企业管理和发展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结论和建议。
2.正文2.1 企业同化效应概念企业同化效应是指在一个企业内部,员工和管理层对企业文化、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逐渐接纳和适应过程。
当员工和管理层对企业内部的文化和价值观产生共鸣并逐渐将其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时,就形成了企业同化效应。
企业同化效应不仅仅是员工对企业文化的接纳,更是员工与企业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
这种影响并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员工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也会对企业文化产生影响。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论民族同化问题姓名:X X学号:SY*****任课教师:XX完成时间:2014年 3 月30 日论民族同化问题摘要:各个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丧失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另一个民族的现象称为民族同化。
它是从民族产生以来,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的历史现象。
民族同化可分为自然同化与强迫同化两种。
自然同化是不同民族之间一个长期“自愿选择”的过程;而强迫同化是统治阶级采取的强制的手段、凭借特权实现同化的过程。
民族同化是研究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
本文在对民族同化的相关研究进行检索后,进行了一番梳理,区分了易与民族同化相混淆的概念民族融合,总结了影响同化的因素,及看待民族同化的不同态度。
关键词:民族同化;自然同化;强迫同化;民族融合一、引言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解释,民族同化指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丧失本民族特征变成另一个民族的现象。
民族是历史的选择,是自然的产物。
民族同化是研究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
本文对民族同化的相关研究进行检索后,进行了一番梳理。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在民族发展的长河中,伴随着民族分化、组合、同化的过程,民族融合因素也不断出现和积累,并且经过量变到质变,民族将自行消亡。
民族同化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量变过程。
世界上现有民族数以千计,不同类型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并不一样,但它们统统都是一种历史现象。
民族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着,一切民族到了共产主义历史阶段,都无一例外的通过同化而实现最终融合,最后凝聚成为一体。
在这点上,民族同化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历史上的民族同化,以中国为例,主要指北方游牧民族,通过暴力方式,与中原汉族在血和火的冲突中发生的。
当今的民族同化,是一种和平的行为,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文化交流的极大便利和丰富,社会、经济、政治各方面联系的极度密切,使得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单独发展。
哲学史学研究中国古代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分析薛欣莹(宁夏大学政法学院,宁夏银川750021)摘要: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通过不断融合与发展,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民族。
在中国传统“大一统”思想的影响下,历史上的统治者制定了不同的民族政策以巩固自身统治,有武力威b的政策也有怀柔的政策,都起过重要作用。
当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古代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大一统”思想同化政策抚纳政策古代民族共同体意识一、“大一统”思想是古代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思想基础。
习近平同志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概念,是中华民族经过长期的历史探索逐步形成的。
中国古代的"大一统”思想,是古代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重要思想来源,经过不断发展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大一统”的这一概念表述源于《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王正月?大一统也。
”“一统”即社会若要形成统一的局面,并不是完全通过绝对的中央权力而形成的,同时需要人民自下而上形成一种意识,这种意识民族人民的思想,这样形成的统一比绝对的中央权力形成的统一更加牢固。
"大一统”是中央王统表达自身在政与领土上的绝统【位,民族形成了对统一的局面,在政上具统一。
“大一统”思想一统天下的想,“也”,“一匡天下”,“天下于一”,“若一家”,都是“大一统”思想影下的,了民族对形成思想、文化与政的统一局面的期,古代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下了坚实的基础。
国时期华夏处在中间,被称为“中国”,同时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是当时对处在四方的少数民族的称,“中国”与成了统一的下$公元221年,六国,的华民族一统一了起来,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通过统一文字、统一、统一一系列举措,原本分的个民族逐渐统一$自,“大一统”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尽时有分裂的局面现,但统一的民族国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大一统”思想能源远流长封统所推崇,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展现的是统于与自身似的历史渊源的民族的特殊,这种驱民族形成强有力的凝力。
民族同化是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丧失本民族的特征而变成另一个民族的现象。
它是从民族产生以来,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的历史现象。
民族同化可分为自然同化与强迫同化两种。
自然同化是进步现象,而强迫同化则是反动的,二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自然同化一般表现为:比较落后的民族与比较先进的民族交往时,自然吸收先进民族的文化,逐渐改变、直至最后完全丧失自己的民族特征,变成了别的民族。
整个过程是自愿自然演进的,没有借助于暴力、特权和任何强制手段。
但是,在同化的过程中也存在着斗争,被同化民族中往往有少数人特别是统治阶级中的当权者,企图用行政命令的办法阻止同化的趋势,但其结果总是阻挡不住。
因为,自然同化是先进取代落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自然同化在世界各国和中国历史上曾大量发生。
美利坚合众国在1891—1909年的19年中,从欧洲迁去移民1000多万人,其中有奥地利人、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匈牙利人、爱尔兰人、意大利人、波兰人、俄国人(大部分是犹太人)、瑞典人等。
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移民后来逐渐同化,形成了美利坚民族。
列宁曾形象地把纽约比作碾碎民族差别的大磨房。
在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几十万俄罗斯农民和工人被吸引到乌克兰民族地区,很多人被乌克兰民族所同化。
中国历史上许多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契丹、羯等族的一部分,进入中原地区以后,受到汉族先进生产方式的影响,逐渐地接受了汉族的文化,最后丧失了本民族的特征,成为汉族的一部分。
这种自然同化具有极大的历史进步作用。
强迫同化强迫同化是一个民族利用暴力或特权强制别的民族放弃自己民族的特征而成为它的一部分。
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统治民族的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强制上。
如王莽新朝时,强迫匈奴人改匈奴称号为汉族称号,改匈奴人姓名为汉人姓名。
清初满族统治者强迫汉人改穿满人服装,照满人习惯剃发。
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政府强迫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只准用汉文和汉语教学,不准使用各民族自己的语言文字等。
文化同化比多元文化跟适合移民政策辩论文化同化与多元文化政策辩论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移民潮的增加,文化同化和多元文化政策成为了热门话题。
一些人认为,文化同化是最好的方式来促进社会一体化和减少社会冲突,而另一些人则主张采取多元文化政策来保护移民的文化身份和多样性。
本文将探讨这两种政策的优缺点,并提出适合移民的政策建议。
正文一、文化同化政策1.1 定义文化同化政策是指通过教育、媒体、法律等手段来强制或鼓励少数族裔融入主流社会,接受主流文化和价值观。
1.2 优点(1)促进社会一体化。
通过推行文化同化政策,可以减少不同族裔之间的隔阂和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2)提高移民融入能力。
学习主流语言、接受主流教育、了解主流价值观等都有助于移民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
(3)加强国家认同感。
文化同化政策可以强化国家认同感,提高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国家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1.3 缺点(1)削弱多样性。
文化同化政策可能会导致少数族裔的文化和传统逐渐消失,使社会变得单一和乏味。
(2)损害个人自由。
文化同化政策可能会限制个人自由,迫使他们放弃自己的文化和传统。
(3)引发社会冲突。
如果政府过于强制实施文化同化政策,可能会引发少数族裔的反感和抵制,导致社会冲突的加剧。
二、多元文化政策2.1 定义多元文化政策是指通过法律、教育、媒体等手段来保护移民的文化身份和多样性,并促进不同族裔之间的平等和相互尊重。
2.2 优点(1)保护移民权利。
多元文化政策可以保护移民的权利,包括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等,在法律上给予他们平等待遇。
(2)增加社会多样性。
多元文化政策可以增加社会多样性,丰富社会文化,使社会更加丰富和多彩。
(3)促进社会和谐。
多元文化政策可以促进不同族裔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减少社会冲突和矛盾。
2.3 缺点(1)可能导致分裂。
过度强调多元文化可能导致不同族裔之间的分裂和隔离,损害国家的整体利益。
(2)可能增加社会冲突。
一些少数族裔可能会过于强调自己的文化身份,导致与主流社会产生冲突和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