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资料同化ppt课件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315.50 KB
- 文档页数:53
自然地理学——兰大精品课程一、地球的圈层分化二、地球的内部构造地壳、地幔、地核三、地球的外部构造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一、海陆分布二、海陆起伏曲线三、岛屿四、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第二章地壳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第三节大地构造学说第四节火山与地震第五节地壳的演变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一、化学成分与矿物(一)化学成分克拉克值在已知的108种化学元素中,自然界存在92种,并有300余种同位素。
(二)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化合物,它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三)主要造岩矿物与常见矿物岩石是造岩矿物按照一定的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二、岩浆岩岩浆岩是上地幔的高温熔融岩浆沿岩石圈破裂带上升侵入地壳甚至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
(一)岩浆岩的矿物组成硅酸盐、金属硫化物、氧化物、挥发物。
(二)岩浆岩的产状、结构和构造(三)岩浆岩的主要类型1. 按化学成分与矿物组成: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2. 按结构、构造与产状:深成岩、浅成岩、喷出岩三、沉积岩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一)沉积岩的基本特征(二)沉积岩的主要类型1. 碎屑岩类2. 粘土岩类3. 生物化学岩类四、变质岩(二)变质作用类型与常见变质岩1. 动力变质作用构造运动引起的定向压力使原岩碎裂、变形及一定程度的重结晶,称为动力变质作用。
代表性岩石:构造角砾岩、碎裂岩、糜棱岩2. 接触热变质作用发生于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围岩受热后矿物发生重结晶、脱水、脱碳、形成变晶结构结构与新矿物。
代表性岩石:斑点板岩、角岩、大理岩、石英岩3. 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发生于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高温下岩浆分泌的挥发性物质与热液通过围岩的交代作用使后者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形成新矿物。
代表性岩石:矽卡岩4. 区域变质作用区域性构造运动导致的深广范围的变质作用。
兰州大学有机化学课件兰州大学有机化学课件教学模式: 引导、问题讨论、实验探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学习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动手实验、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学过有机化学反应类型,充分认识卤代烃的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
2、根据有机物结构特点分析卤代烃能与何种试剂发生何种类型的反应生成何种产物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探究栏目引导学生探究不同溶剂对溴乙烷与氢氧化钠反应的产物及反应类型的影响,促使学生认识化学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重大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通过探究获得实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卤代烃的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
教学难点:溴乙烷发生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基本规律。
内容分析: 学生已经在必修2学习了乙醇、乙酸等烃的衍生物的知识,卤代烃也是一类重要的烃的衍生物,是联系烃和烃的衍生物的重要物质,在高考中也占居非常重要地位。
从教学内容上看,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了解卤代烃的概念和制备”、“掌握卤代烃的化学性质”、“理解溴乙烷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本质及反应条件”,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对卤代烃的`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学习以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索方式为主,使学生在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产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
同时使学生认识到有机化学反应的复杂性,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重大影响以及性质是由结构决定的这一研究物质的基本学科思想。
教学过程:【课后反思】本节课主要用问题、分组实验、小组讨论来组织教学,在教学时激励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对卤代烃的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以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索方式为主,开展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思维不断深入发展,并恰当地运用现代技术等手段,及时予以知识点拨、点评和训练,对重要知识进行总结,使学生有所收获。
同时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感受到了有机化学反应的复杂性及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重大影响。
不足之处学生对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及现象的表述等方面不够完善,在以后教学中应予以重视。
兰州大学 大气科学学院数值天气预报第九章 资料同化基础兰州大学 王澄海大气中的凝结释放的潜热是大气运动中重要的热源和能 源,尤其是热带大气运动中热源的主要部分。
凝结过程分为: z 大尺度上升运动;上升缓慢,范围宽广。
中纬度锋面降 水大多属 该类型; z 积云对流;上升快,范围较小。
热带降水大多属于此类 型。
z 一些天气过程中,两种类型也可以共同起作用。
暴雨、冰雹、台风等灾害性往往伴随着较强的对流活 动。
积云对流过程的准确描述是做好对流性降水预报的关 键。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2 本章内容1. 1. 湿热力过程和积云对流的基本理论 湿热力过程和积云对流的基本理论 2. 2. 大尺度凝结过程 大尺度凝结过程 3. 3. 四种对流参数化方案 四种对流参数化方案 4. 4. 四种对流参数化方案的比较 四种对流参数化方案的比较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31 湿热力过程和积云对流的基本理论小尺度积云对流是在一定的大尺度环境中产生,又反过来影响 大尺度环境场的变化。
描述小尺度积云对流和大尺度运动的相互作 用的两种方法:直接法,求解描述两类不同尺度运动的耦合方程组,直接求解积云尺度运动 间接法,用参数化方法考虑小尺度运动对大尺度运动的总体影响, 不考虑小尺度运动的细微结构直接法要求模式分辨率很高,从而计算量相当巨大,仅限于在 一些非静力模式和云模式中采用。
间接法简单易行,各国数值天 气预报模式和大气环流模式多采用该方法。
本节主要介绍间接法 的基本思路和对应的方程组。
取一水平面积为单位面积,该面积对于小尺度运动来说必须足 够大,以包括相当多的性质相同的积云体;对于大尺度又要很小。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4要使各物理量在此面积内的平均值对于大尺度运动有足够高的分辨 σ c ,无云面积为1 − σ c , σ c 为积云 率。
设单位面积内积云所占面积为 Gc , G, G 分别表示云 覆盖比。
用 G 表示温度 T ,比湿 q 等诸物理量, 内 G 值、云外环境 G 值和单位面积的 G 的平均值,G 也表示大尺度 运动物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