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外古诗词背诵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研讨课教案_7
- 格式:doc
- 大小:72.00 KB
- 文档页数:6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准确诵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o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修辞手法,如“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中的对仗和借景抒情。
o分析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哲理,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深刻含义。
2.过程与方法o通过反复诵读和品味,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o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和哲理思考。
o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探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其他送别诗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感受古代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价值观。
o体会诗歌中表达的离别之情和祝福之意,引导学生珍惜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o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o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o对诗歌中深层情感的挖掘和理解。
o如何将古代诗歌与现代社会相联系,引导学生产生共鸣。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配乐朗诵、相关图片和视频等。
•诗歌原文、注释及背景资料。
•学生预习材料,包括诗歌原文、注释及初步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情境导入o播放一段古代送别场景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古代送别时的情感表达。
o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在古代,人们送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吗?2.揭示课题o引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歌,介绍其作者王勃及创作背景。
o提问:你们对王勃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什么初步的了解或感受吗?二、初读诗歌,感知内容1.学生自由朗读o请学生自由朗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o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节奏问题。
2.教师范读o教师配乐范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学生树立朗读榜样。
o强调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3.学生齐读o学生齐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感受诗歌的整体氛围。
三、深入解读,分析手法1.解读诗歌内容o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如“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引言:杜甫与李白并列唐代最伟大的诗人,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又被誉为杜甫诗中的经典之作。
它以桥的形象引领读者去感受杜甫细腻的情感和博大的胸怀。
通过对该诗的分析,本人设计了一堂启发思维、培养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审美素养的优质课。
一、教学目标1.了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歌背景及体裁。
2.掌握杜甫运用桥的意象,烘托出的广阔胸怀和坚定信仰的主旨。
3.理解诗歌中雄浑广阔的自然景色,及所表达的壮志豪情。
4.掌握诗歌的韵律、节奏,感受韵律和音韵的美妙。
5.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二、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抛出问题:每个人都会经历告别,你最深刻的一次离别是什么?然后留意他们的脸庞,看出他们的真实感受。
(2)通过背景介绍引导学生了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背景,安排席位让学生有一个听课的良好环境。
2. 梳理知识点(1)分析诗歌的主体结构:由前后两部分组成。
(2) 分析杜甫在诗歌中所用的美学手法:诗歌运用了深刻的意象、较好的韵律和押韵、饱满的豪情。
(3) 分析桥的意象:桥的理念提高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和情感价值,展现出杜甫崇高的人文情怀。
3. 启智训练(1)赏析文本: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笑问客从何处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通过问答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语境,深刻理解诗歌中所表述的意象。
如“老夫聊发少年狂”中,“少年狂”象征的是诗人充满热血和豪情的心态。
4. 理解意境通过分析桥的意象,让学生认识“桥”的特点——“连通着山川、遥远的理想与向往”。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歌意境和情感的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的理解。
2. 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王勃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背景。
(2)学生齐读诗歌,了解学习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韵律和节奏。
(2)学生圈点勾画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4. 讲解与示范:(1)教师讲解诗歌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2)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
5. 背诵与默写:(1)学生跟读,模仿教师朗读。
(2)学生自主背诵,巩固记忆。
(3)学生默写诗歌,检查掌握情况。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7. 作业布置:(1)抄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文。
(2)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短文。
8. 课后反思: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准确性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朗读与背诵评价:评估学生的朗读流畅性和背诵准确性,检查学生对诗歌韵律和节奏的掌握。
3. 知识掌握评价: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意境和情感的理解程度。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王勃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友谊的珍贵,学会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祖国大好春色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和语句翻译。
2.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重点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风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勃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提问学生对友谊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本课主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字词释义。
(2)学生合作探讨,翻译诗句,理解诗歌内容。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4. 课堂练习(1)学生默写诗歌。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收获,展示对友谊的珍视。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友谊的文章。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4. 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对友谊的珍视。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 教师是否关注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了针对性的辅导。
3. 教师是否有效地解答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理解上的困难。
4. 教师是否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八、教学拓展1. 介绍王勃的其他作品,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欣赏王勃的诗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精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4篇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篇1教学内容:理解《渭城曲》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内容,比较、感悟、赏析两首送别诗的风格。
知识目标: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能力目标:展开想象,培养合作研究、自学鉴赏古诗的能力.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2.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3.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情引趣1. 让我们先听首歌,好吗? (音乐起,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2.谁听过这首优美动听的歌?知道歌的名字吗?对,叫《送别》4.师:在古代,长亭外,古道边,往往是人们送行分手的地点场所。
今天,让我们一起赏析两首送别诗,这两首诗的题目分别叫做《送元二使安西》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师:古诗所写内容包罗万象,像离人梦,相思愁,游子吟,征夫苦,爱国情等等,非常丰富。
其中,描写送别的诗占有一定的比重。
《送元二使安西》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中的名作,被人们传诵到今。
这么好的诗真是不能不学,首先请同学把书翻到52、53页读一读这两首诗吧。
1.生自由读;2.师指名读;3、教师范读;听老师读读这两首诗。
三、选读其中一首深入学习1.师:同学们,我想问一下,你们比较喜欢哪一首呢?你认为哪首写的好呢?我们分组搞一个辩论赛好不好。
请选择《送元二使安西》的同学座到这两组,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同学座到这两组。
同学们可以选取你们喜欢的方式学习你最喜欢的那一首送别诗,一定要用心呀,为一会儿辩论哪首写的好座充分的准备工作。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精选3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精选3篇)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并背诵。
2、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1、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
2、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应该说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离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王勃在与自己的好友分别时的赠言。
二、整体感知:1、本诗属于哪种体裁?五言律诗。
2、回顾关于律诗的知识。
律诗有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以数字来判断是几言。
三、学习1、师范读本诗,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
2、学生齐读,注意把握诗的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在把握节奏的基础上揣摩诗歌的感情。
4、抽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点评,大家在朗读上共同进步。
5、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感上有什么特点?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情谊,感情比较达观。
6、你从诗中的哪句话理解到作者的这种感情的?7、怎样来理解这句话呢?用自己的话来说。
“只要四海之内知心的朋友时刻关心着自己,即使远隔天涯,也会觉得跟近邻一样。
”这句话可以说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的共同心声。
8、分析其他三联(1)我们来看一下首联。
它是在写景吗?或是写什么?看似写景,实则劝慰友人。
这里出现了两个地点,“我”在长安城可以看到杜少府上任之地“五津”,此番离别并非远别,何必伤感呢?因此,“三秦”是送别地点,“五津”是上任地点。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文。
分析并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典故和比喻的含义。
了解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深入理解诗文的结构和韵律。
学会通过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理解友谊和离别的主题,培养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诗意和情感。
文中关键词语、典故和比喻的含义。
古典诗词的朗读和背诵技巧。
2.2 教学难点:诗句中深层含义的理解和解读。
古典诗词的韵律和节奏的把握。
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入诗人王之涣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背景信息。
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
3.2 朗读与背诵:带领学生朗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感。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背诵技巧,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诗句。
3.3 文本分析:解读文中的关键词语、典故和比喻,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引导学生通过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四、作业与评估4.1 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进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背诵。
布置相关练习题,加深对文中的关键词语、典故和比喻的理解。
4.2 评估:在课堂上进行背诵检查,评估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通过练习题的提交,评估学生对文中关键词语、典故和比喻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延伸5.1 延伸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友谊和离别的主题,分享个人经验和感受。
鼓励学生进行古典诗词的创作,模仿王之涣的风格,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
5.2 资源推荐:推荐学生阅读王之涣的其他诗作,加深对诗人的了解和欣赏。
引导学生寻找其他描写友情和离别的古典诗词,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
六、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1. 教材分析教材:《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课型:阅读课本课是一篇唐诗的赏析课。
杜甫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诗歌,内容丰富,文笔清丽。
本篇课文重点呈现了作者送别杜少府的情景,通过杜少府的赏赐、慷慨和勇气,展现了唐代士人的风貌和理想。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课文的基本情节和文化内涵;2.理解课文的语言艺术和表现手法;3.掌握常用的词汇、句型、修辞手法等。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情感目标:1.增强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热爱和敬仰;2.培养学生优美的人文情操。
3. 教学过程3.1 导入环节1.初见诗句:在板书/PowerPoint上给学生呈现杜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首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请学生默读,思考句子所描述的景物和情感氛围。
2.生活联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联想这些词句所描述的兴致所在。
3.词语解释:针对生字新词,进行解释和举例,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2 阅读过程1.安静阅读:学生需要静心地阅读整篇诗歌,了解全文主题和内容。
2.朗读练习:让学生分组朗读诗歌,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朗诵技巧。
3.分析诗歌:对于句子的情感、意象、表现手法等进行分析,增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3 总结评价1.朗诵比赛: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朗诵比赛,并给出区分和点评,帮助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
2.写作评析:让学生以此篇诗歌为素材,进行作文创作,让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和评析,帮助学生提高文学表达能力和文化修养。
二、教学反思上述教案分别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总结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设计,通过对整个教案的分析和实施,本人得到了以下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明确,但需要细化。
本课的目标主要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培养其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但需要进一步细化动作和表现度。
八年级下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元二使安西》、【教材(文本)解读】这是三篇以“送别”为主题的古诗文,围绕同一个主题,不同的表现的手法,不同的诗人表达了不同的情感,是学生学习欣赏同一主旨不同的写作技巧,体验情感细微差别的好文本。
三首诗的不同创作情境,都可以通过创设一个故事,形象理解诗文。
因为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通过诗话对照,情景同现,可以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
一、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人文思想的培养。
”而且通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八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展开想象,获得诗中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八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
加上这节课所选的三首诗歌均为课外古诗,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力图积极创设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评价、研读赏析。
我重点是培养学生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
并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画、唱、写”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另外本课旨在古诗教学中尝试主题性阅读,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揣摩,让学生对古诗的情感体验更为厚实,塑造学生完美人格。
二、教学目标:【教学预设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当堂背诵《送元二使安西》。
2.通过诗文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和与朋友惜别时直抒胸臆的手法。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诗歌体裁与形式的不同特点。
2.理解诗句,掌握古诗内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3.展开想象,培养合作研究、自学鉴赏古诗的能力。
4.培养学生通过网络查阅资料并使用有关资料。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指导朗读,品味诗句,分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元二使安西》与《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内容异同。
2.比较、感悟、赏析三首送别诗的风格,力求当堂成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味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参读中,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悟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通过诵读来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味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1.了解我国古代诗歌体裁的不同特点。
2.学习同一主题的诗歌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来托物抒情。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寻找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查找相关背景资料,以备课上交流。
五、教学课时数:1课时六、教学过程(含师生活动、任务设计、等):(一)导入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明史中,唐诗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诗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
唐诗的意象,成了我们民族诗歌最具代表性的象征,唐诗精神也成了我们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许许多多是传诵千古的大诗人,如有诗仙美誉的李白,有号称诗史(诗圣)的杜甫,还有被称为诗魔的白居易,被称为诗鬼的李贺及被称为诗佛的王唯。
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
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出示幻灯片)今天,就让我们踏进文化宝库,学习几首流传千古的诗词,一睹这些前辈留给我们的文学明珠、瞻仰那些著名诗人的风采。
(板书课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设计意图:创设学习的意境。
这段激情澎湃的导语,一方面能帮助学生认识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解题(幻灯片)我国古典诗歌自唐代始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
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弥为古体诗。
近体诗并非近代诗,它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通常有八句,绝句有四句,它们都有平仄的要求。
绝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但律诗的颔联、颈联必须时仗。
律诗根据每句字数又可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排律。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七言绝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五言律诗,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属于古体诗。
(三)作者简介:(幻灯片)提问:关于诗人王勃、王维和李白,你知道些什么?(生作相应的准备:在网络找找这几位诗人的资料,学过他们的什么诗?;他们是一位什么样的诗人?他们和朋友之间的情谊。
)(然后出示幻灯片)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
唐高宗时应举及第,授朝散郎,为沛王府修撰,当时诸王好斗鸡,王勃为沛王写了一篇向英王鸡挑战的檄文,触怒唐高宗,被罢斥。
后在虢州做参军,不久又因罪除名。
25岁那年到海南交趾探望父亲,溺水而死。
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会称“初唐四杰”,反对以上官仪为代表的浮艳诗风,对近体诗格律有所建树,为唐诗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著有《王子安集》。
王维(701—761):字摩诘。
先世为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后迁至蒲(今山西省永济县),故又是蒲人。
盛唐山水田园诗人。
少有才名,开元九年中进士,调太乐丞,以罪谪济州司仓。
曾在淇上、嵩山一带隐居。
张九龄执政,开元二十三年擢其为右拾遗,后为监察御史,左补阙,奉使出塞,在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兼判宫。
累官至给事中。
天宝年间先后在终南山和车辋川隐居。
安史乱起,他被叛军俘获,送至洛阳,他虽饮药称瘖,又写《凝碧池》诗以悲时事,但终被迫接受伪职。
两京收复后,降为太子中允,复拜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他早年曾有进取之心,写过一些意气慷慨的诗歌。
但思想里消极成分较多,三十岁丧妻后,过着独身生活,喜参禅,张九龄罢相后,他政治上灰心,故寄情山水田园和佛教禅理,在辋川别墅过亦官亦隐的生活。
晚年更趋消极。
他是诗人,又兼画师,成为南派泼墨山水的宗师。
他还精通音乐。
这些对他的诗歌创作有积极的影响。
《全唐诗》编其诗四卷(《外编》补一首)。
他的诗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而以描写山水田园的成就最高。
因此他和孟浩然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合称“王孟”。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
(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
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仗当涂的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设计意图:古人云:文以载道。
又说知人论世。
通过简介,了解作者的成长背景、写作道路及其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可以更好地学习、理解作品及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四)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1. 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诗歌。
2. 体味分析诗歌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3. 学习诗人豁达的心胸和对友情的珍惜。
热爱祖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
4. 展开想象,培养合作研究、自学鉴赏古诗的能力。
比较、感悟、赏析三首送别诗的不同风格。
(五)检查预习:给加粗字注音(幻灯片)城阙(què)宦(huàn)游歧(qí)路浥(yì)轻尘酣(hān)高楼蓬莱(p énglái)逸(yì)兴揽(lǎn)明月称(chèn)意设计意图:通过课前出示学习目标,使学生在本课的学习中能够有的放矢。
检查预习,矫正字音,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品味诗句的意境。
(六)研读与赏析1. 整体感知诗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元二使安西》、《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内容。
(1)播放视频朗读。
(2)学生跟读(再次播放视频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3)学生朗读(幻灯片出示全文内容及节奏)设计意图:新课标认为“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所以朗读指导重在有标准的示范,重在学生的自我体验,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解说。
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而且是下一环节的基础。
视频朗读有着舒缓的背景音乐、优美的画面,这不仅创设了一个表现诗文的良好情境,而且提高了学生朗读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2.疏通文意,体味本文的重点诗句含义。
(多张幻灯片,分别出示诗歌的3个经典名句,上有重点字词的解释及译文。
)如:(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意思是:离别固然悲伤,但互为知己,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
此句安慰社少府,也道出了千古以来人们的共同心声,成为千年名句。
这两句千古名句警策动人,其豁达超脱、高情远意令人佩服。
(2)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意思是:不要在分别之时,效儿女之常态,所以不必像青年男女一样别泪沾巾。
此诗是王勃供职长安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
此诗一反送别诗缠绵排恻的格调,创造出开阔雄浑的意境。
表现出作者旷达的胸襟。
这两句劝勉朋友,表现了一种更深挚、更真切的友情。
境界崇高、情趣高尚,使全诗达到了超凡脱俗、别具一格的风格。
(3)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意思是:朋友,请你再喝完这一杯酒吧,等你西出了阳关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朋友了。
我们都认为这句诗好,因为这诗籍着为朋友送行在杯酒话别中表现了无限深情,以及表达了对将要远行的朋友的关怀惜别之情。
(4)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意思:上句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下句则以“小谢”(即谢眺)自指,说自己的诗象谢朓那样,具有清新秀发的风格。
这两句虽是赞美建安诸子和谢眺,但也有暗喻李云和自己的意味。
(5)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意思是:都怀有豪情逸兴、雄心壮志,酒酣兴发,更是飘然欲飞,想登上青天揽取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