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9
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4.1.2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是教材第四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该课时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础上,以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代表,深入研究两个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通过该课时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于同主族元素性质有较清晰的认识,对于常见的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有一定的了解。
通过对碱金属元素和卤族元素性质的研究来探究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能够知道金属和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在新教材的编排中,更加注重概念理论知识的建构过程和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
核心教学活动凸现了概念理论的建构过程,更注重科学学习方法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能够给出主族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学生也知道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是由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决定的,能够明确主族元素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与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同时在第二章的学习中,学生知道了金属钠和非金属氯的基本性质。
但是,学生没有清晰的元素变化规律的认识,还不能将周期表与元素的原子结构以及元素性质相联系。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可以建立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和递变的简单模型,为今后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展示-探讨-总结的教学环节,初步掌握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初步学会总结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的能力。
2.通过问题探究和讨论交流,进一步掌握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法、抽象思维法、总结归纳法。
3.通过对同主族元素性质的探究,使学生融入科学活动和科学思维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认知的规律性,在认识上和思想方法上都得到提升。
【评价目标】1.通过对碱金属及卤族元素性质递变性的实验探究,诊断并发展学生实验探究的水平(定性水平和定量水平)。
2.通过对原子结构影响化学性质的分析及总结,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元素“位-构-性”的认识进阶(物质水平、元素水平、微粒水平)和认识思路的结构化水平(视角水平、内涵水平)。
化学《元素》优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概述本教案是关于化学元素的教学设计,适用于中学化学初中、高中等阶段的教学。
通过此教学设计,学生将了解元素的基本概念、元素的性质、元素周期表等相关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主要有:掌握元素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了解元素的周期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实验、讨论、探究为主,有效结合课堂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概述1.元素的基本概念和性质:(1)什么是元素:由原子组成,具有一定的化学性质。
(2)元素的性质:原子结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等。
(3)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半金属元素。
2.元素的周期表:(1)周期表的发展历史。
(2)周期表的组成:周期、族、元素符号、原子序数等。
(3)周期表的应用:预测元素性质、判断元素种类等。
3.元素的实际应用:(1)元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元素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1.开篇活动(课前10分钟)教师介绍元素的概念和重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让学生了解元素的广泛存在。
2.首先了解元素(25分钟)教师通过举例子引出元素的概念,然后介绍元素的基本性质,包括原子结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学生通过讨论和探究了解元素的特点。
3.学习元素周期表(30分钟)教师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史,并解释周期表的组成和元素符号的含义。
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和发现,探究元素周期表的规律和应用。
4.实践应用(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步骤,观察元素的化学反应和物理变化,通过实践探究元素的性质和规律。
5.巩固和拓展(15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巩固和拓展教学,提供一些延伸问题和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回顾所学内容,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四、教学评价方法1.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际观察、记录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和发言情况、实验操作是否规范等方面的评价。
第3课时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学业要求核心素养对接1.了解碱金属、卤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了解碱金属、卤素原子结构特点,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了解碱金属、卤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并能初步运用原子结构理论解释。
1.通过对碱金属、卤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的了解,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水平。
2.通过对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的学习,学会从物质及其变化的事实中提取有用信息,以提高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水平。
[知识梳理]知识点一碱金属元素如上图是碱金属的单质存在形式或元素标识,他们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和递变性?完成下列问题你就会明白: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及特点(1)元素符号与原子结构示意图Li Na K Rb Cs(2)原子结构特点结构特点⎩⎪⎨⎪⎧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都是1递变性(从Li→Cs)⎩⎪⎨⎪⎧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注意结构变化 2.碱金属的性质 (1)物理性质(2)化学性质 ①与O 2反应碱金属 化学反应方程式 反应程度产物复杂程度活泼性Li 4Li +O 2=====△2Li 2ONa 2Na +O 2=====△Na 2O 2 K K +O 2=====△KO 2Rb - Cs-②与水反应 注意对比实验碱金属 钾钠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熔成小球,浮于水面,四处游动,有轻微爆炸声,反应后溶液加酚酞变红熔成小球,浮于水面,四处游动,有“嘶嘶”的响声,反应后溶液加酚酞变红实验原理 2K +2H 2O===2KOH +H 2↑2Na +2H 2O===2NaOH +H 2↑结论钾比钠的活动性强知识点二 卤族元素如图是卤素单质,他们的颜色越来越深,由气体逐渐变为固体,那么他们的性质有何相似性和递变性?请完成下列知识点: 1.原子结构特点 (1)原子结构示意图FClBrI(2)结构特点①相同点:最外层都有7__个电子。
②递变性:从F→I,核电荷数逐渐增加,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2从科学家探究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目标解读:1理解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学会利用外围电子排布规律,对元素周期表进行分区。
教学内容: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学生活动:绘制元素周期表原子序数= = =科学探究1元素周期表共有几个周期?每个周期各有多少种元素?写出每个周期第一种元素和结尾元素的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式的通式。
为什么第一周期结尾元素的电子排布跟其他周期不同?2元素周期表共有多少个纵列?周期表上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简称“价电子层”,这是由于这些能级上的电子数可在化学反应中发生变化。
每个纵列的价电子层的电子总数是否相等?主族元素的价电子为该元素原子电子。
副族元素价电子与其层电子和层电子有关。
3按电子排布,可把周期表里的元素划分成5个区,除ds区外,区的名称来自按构造原理最后填入电子的能级的符号。
S区、d区和p区分别有几个纵列?为什么S区d区和dS区的元素都是金属(氢元素除外)?4元素周期表可分为哪些族?为什么副族元素又称为过度元素?5为什么在元素周期表中非金属主要集中在右上角三角区内?6处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缘的元素常被称为半金属或准金属。
为什么?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第2—3课时教学目标: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目标解读:1理解元素的电离能、电负性等概念2理解元素原子半径、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及元素的电负性呈现怎样的周期性变化教学内容二、元素周期律学与问1: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的主族元素从左到右,最高化合价和最低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有什么规律?1原子半径:原子半径的大小取决于两个的因素:一是,另一因素是。
学与问2:元素周期表中的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的变化趋势如何?应如何理解这种趋势?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的变化趋势如何?应如何理解这种趋势?2电离能:(1)概念:气太原子或气态离子失去一个电子所需要的最小能量。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是高中化学选修 3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的重要内容。
这部分知识在化学学科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对必修 2 中原子结构知识的深化和拓展,又为后续学习元素周期律、化学键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原子结构的深入研究,学生能够从微观角度理解元素的性质,如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化合价、原子半径等,从而建立起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学科思维。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必修2 中已经学习了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等基础知识,对原子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学生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来建立清晰的概念。
此外,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但对于微观世界的理解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理解抽象的概念。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掌握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等概念。
(2)能够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归纳,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通过对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关系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的概念及其变化规律。
(2)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教学难点(1)电离能、电负性的变化规律及应用。
(2)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第1节原子结构模型发展目标体系构建1.通过了解有关核外电子运动模型的历史发展过程,认识核外电子的运动特点。
2。
知道电子运动的能量状态具有量子化的特征(能量不连续),电子可以处于不同的能级,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3.知道电子的运动状态(空间分布及能量)可通过原子轨道和电子云模型来描述。
一、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1.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史2.光谱和氢原子光谱(1)光谱①概念:利用原子光谱仪将物质吸收的光或发射的光的频率(或波长)和强度分布记录下来的谱线。
②形成原因:电子在不同轨道间跃迁时,会辐射或吸收能量。
(2)氢原子光谱:属于线状光谱。
氢原子外围只有1个电子,故氢原子光谱只有一条谱线,对吗?提示:不对.3.玻尔原子结构模型(1)基本观点运动轨迹原子中的电子在具有确定半径的圆周轨道上绕原子核运动,并且不辐射能量(2)贡献①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的实验事实.②阐明了原子光谱源自核外电子在能量不同的轨道之间的跃迁,指出了电子所处的轨道的能量是量子化的。
二、量子力学对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1.原子轨道(1)电子层将量子数n所描述的电子运动状态称为电子层。
离核越来越远(2)能级:在同一电子层中,电子所具有的能量可能不同,所以同一电子层可分成不同的能级,用s、p、d、f等来表示。
微点拨:能级数=电子层序数,如n=2时,有2个能级。
(3)原子轨道概念单个电子在原子核外的空间运动状态各能级上对应的原子轨道数n s n p n d n f 1357微点拨:处于同一能级的原子轨道能量相同;电子层为n 的状态含有n2个原子轨道。
(4)自旋运动:处于同一原子轨道上的电子自旋状态只有两种,分别用符号“↑”和“↓”表示。
2.原子轨道的图形描述3.电子在核外的空间分布(1)电子云图:描述电子在核外空间某处单位体积内的概率分布的图形.(2)意义:点密集的地方,表示电子在此处单位体积内出现的概率大;点稀疏的地方,表示电子在此处单位体积内出现的概率小.微点拨:量子力学中轨道的含义与玻尔轨道的含义不同,它既不是圆周轨道,也不是其他经典意义上的固定轨迹。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材分析】在《必修2》模块中,学生已经认识了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等随着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
在本节第一课时中,又进一步认识了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关系。
本节课主要从原子半径、电离能和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的角度来研究元素周期律,概念性强,比较抽象,故应注意以具体的数据和事实为载体,突出电离能、电负性与元素性质关系的教学。
教材在“学与问”和“科学探究”栏目中安排了较多的问题,其意图无疑是为概念形成与迁移的教学提供必要的平台。
【设计意图】本节课内容具有较强的衔接性,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从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出发,采用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电离能、电负性等新的概念,同时突出概念关键字词的辨析,强化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
另外,本节课教材内容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和图表素材,教学时要突出这些资源的运用,同时注意利用数据和图表方法来探究有关规律,使学生在科学思维能力和方法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元素的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及其周期性。
2.能应用元素电离能、电负性解释某些元素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在概念的形成学习过程中运用分析、图表等方法,体验从具体到一般,再从一般到具体的认识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电离能、电负性等科学概念的学习及鲍林等化学家创新的史实,体验科学概念的价值,感悟科学理论创新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1.电离能、电负性与元素性质的关系;2.原子半径、第一电离能、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教学难点】电离能、电负性。
【教学过程】【任务引入】指导学生以任务练习形式复习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关系,强化对其内在联系的认识。
投影:(1)请写出基态原子的外层具有下列电子排布的所有元素的名称与符号:①n s2n p3(n=2~4)②3d6~84s2③3d104s1④4s1(2)指出这些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说明属于哪个区。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构成,包括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
(2)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3)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能够描述元素周期表中周期和族的特点。
(4)理解元素周期律,包括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对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2)通过对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培养学生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原子结构的基本构成和各粒子之间的关系。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内容。
2、教学难点(1)元素周期律的本质和应用。
(2)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化学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铁用于制造钢铁、氧气用于呼吸等,引发学生对元素性质的思考,从而导入新课——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2、讲授新课(1)原子结构①介绍原子的基本构成,包括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和核外电子。
②通过示意图和动画,帮助学生理解质子、中子和电子的带电情况和在原子中的位置。
③讲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即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元素周期表①展示元素周期表,介绍元素周期表的横行称为周期,纵列称为族。
②讲解周期的分类(短周期、长周期)和特点,以及族的分类(主族、副族、零族、Ⅷ族)和表示方法。
③让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找出一些常见元素的位置,加深对元素周期表结构的理解。
第3课时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知道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的结构和性质,能从原子结构角度解释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强化“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学科核心素养。
2.能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性,提升“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元素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特点得失电子情况化学性质稀有气体元素都为8(氦为2) 不易得失稳定金属元素一般<4 易失去不稳定非金属元素一般≥4 易得到不稳定由上表可知,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1)最外层电子数为2的元素一定为金属元素()(2)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定小于4()(3)非金属元素原子都易得电子()答案(1)×(2)×(3)×1.已知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1)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______________。
(2)预测该元素的单质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_____电子,常表现为__________价。
答案(1)第五周期第ⅦA族(2)得到1个-12.下列结构示意图表示的原子中:A. B. C. D.(1)易形成阳离子的是______________(填字母,下同)。
(2)易形成阴离子的是______________。
(3)易与氯气化合组成XY2型化合物的是____________。
答案(1)CD(2)A(3)D二、碱金属元素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名称锂钠钾铷铯元素符号Li Na K Rb Cs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半径/nm 0.152 0.186 0.227 0.248 0.265递变性从Li到Cs随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相同点最外层均有1个电子,均易失电子,有较强还原性,因此碱金属元素化学性质具有相似性2.实验探究——碱金属元素化学性质的比较(1)钠、钾与氧气反应①实验现象:都能在空气中燃烧,钠产生黄色火焰,钾产生紫色火焰(透过蓝色钴玻璃),钾燃烧更剧烈。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教学设计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初步学会总结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归纳总结同主族元素的性质;自主探究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关系以及同主族性质递变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态度;树立事物变化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元素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及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实验。
教学过程:[引入]元素周期中,为什么把Li、Na、K等元素编在一个族呢?它们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5页,填写第5页的表格,探究碱金属的原子结构。
[投影]课本第五页表格[板书] 1、碱金属元素(1)原子结构[ 师]你能发现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的共同和不同之处吗?[ 生]讨论总结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一个电子;②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③原子的核电荷数逐渐增多;④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过渡]我们已经知道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上有相似和不同,那么它们的性质如何呢?是否也有相似和不同呢?[演示]演示钾与氧气的反应。
[学生]观察现象,并对比钠与氧气反应的现象。
[总结] ①都熔化成银(银白)色小球,但钾先燃烧;②颜色不同;③钠、钾都易和氧气反应,钾比钠反应剧烈,钾更易与氧气反应。
[演示]演示钾与水反应的实验[学生]对比钠、钾和H2O反应,现象有哪些相似和不同?得出怎样的结论?[总结]浮、熔、游、响、红;K轻微爆炸;钠、钾都易和水反应,钾比钠反应剧烈。
[思考]通过实验我们知道钠和钾都能和O2、H2O等反应,在反应中Na、K失电子表示出还原性,但钾更易发生反应。
碱金属性质为什么会相似呢?又为什么有不同呢?你认为元素的性质与它们的原子结构有关系吗?[讨论板书](2)化学性质①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均为一个电子,它们化学性质相似;②它们都能与O2等非金属单质及水反应,产物中均显+1价。
③不同:随着核电荷数增加,它们的电子层数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减弱,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也有差异。
Li→Cs越来越活泼,金属性增强。
[教师] 碱金属在化学性质上有相似和不同。
它们的物理性质又怎样呢?是否也有相似和不同,根据书本第7页的表,归纳碱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变化规律。
[学生]阅读课本第七页表格,并总结。
除铯外都是银白色、质软;密度都很小,从Li到Cs由大趋小(K例外)。
熔点低,且熔沸点Li→Cs由高→低。
[过渡]通过以上探究,我们知道碱金属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它主族的元素情况如何呢?请分析卤素的原子结构,结合已学过的Cl2的性质,试着推测卤素在化学性质上的相似性和不同之处。
[学生]根据课本第七页图示,在教师引导下讨论。
[归纳]相同:碱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它们的化学性质有相似之处,卤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也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也有相似之处。
Cl2是强氧化剂,可以和金属H2、H2O反应。
F2、Br2、I2应该也是氧化剂,也可以和金属、H2、H2O等反应。
不同:碱金属原子结构也有不同之处,核电荷数不同,原子半径不等,导致了性质不同。
F、Br、I原子结构也有与Cl原子结构不同之处,因此F2、Br2、I2的性质与Cl2也有不同之处。
Li→Cs,r↑F↓越来越容易先电子。
卤素与之相似,F→I,r↑F ↓先电子能力增强,得电子能力减弱。
F2,Cl2,Br2,I2氧化性减弱。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理论推测是否正确呢?如何验证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化学研究必须以实验为依据。
在初中里我们是根据怎样的实验事实来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即还原性强弱的呢?非金属单质氧化性的强弱用怎样的实验事实来说明呢?[学生]通过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比较金属还原性的强弱[教师]我们可以通过卤素间的置换反应,比较卤素氧化性的强弱[实验]课本第八页实验1-1。
观察现象,完成化学方程式[教师]通过以上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与先前推测是否一致?[板书] 2.卤族元素卤素单质的氧化性:F2>Cl2>Br2>I2[讲解]根据非金属单质与氢气的反应,也是我们研究非金属单质氧化性强弱的常用方法,请同学们看课本第8页,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比较反应条件和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阅读第八页内容并总结。
[板书]从F2→I2,与氢气反应越来越难,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减弱。
卤素单质的氧化性:F2>Cl2>Br2>I2[教师]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有一定的相似和变化规律,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又如何呢?[学生]看课本第8页资料卡片,认真分析资料,总结变化规律。
[总结] F2→I2单质的颜色逐渐加深,F2→I2密度逐渐增大,熔点、沸点逐渐升高。
[总结]通过比较碱金属单质与O2、H2O的反应以及卤素单质与H2反应,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我们可以看出:元素性质和和原子结构密切关系,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有关。
通过研究其他主族也有类似情况。
原子结构相似的一族元素,它们在化学性质上表现出相似性和递变性。
[板书]在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所以,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原子结构决定了元素的性质,性质是结构的反映。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认知规律表明,从学生所熟悉的知识出发,经历一定的亲自实验,会让学生的亲历感加强,容易牢固的掌握知识,通过实验的探究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兴趣浓厚,而且可以让学生初步养成科学的学习研究的态度。
本堂课,以学生原有认知经验为教学情境,以突破矛盾、解决问题为主线。
二、教材分析课标要求,描述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了解1-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
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通过实验设计、现象、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学习内容。
本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体会探究的过程。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对金属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必修1中对金属及其化合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对金属钠的部分性质也进行了学习,所以本节旨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得出元素周期表纵向的同族元素性质的比较。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钠、钾与水反应的原理;掌握钠钾与水反应的原理、现象。
总结出元素周期表纵向的同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2、过程方法通过积极参与课堂,通过观察分析、实验验证、合作学习等,体会探究的乐趣,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由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五、教学设计[导入]在上册中,我们简单学习了一些金属的性质。
请同学们思考,如果把钠放入水中,步骤是什么?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学生]积极回答。
[放映参考步骤] 用镊只将钠从试剂瓶中取出(教师讲解,钠有腐蚀性,不要用手直接碰它),用滤纸将其表面的没有吸干,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切下一小块钠(黄豆粒大小)然后,把钠投入盛有水中,观察现象。
[设问]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发生了什么反应?反应方程式是什么?[学生]一一回答。
(由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出发,建构教学情境)[设问]同主族的钾是否可以与水反应?写出反应方程式。
[学生实验]叙述现象,写出反应方程式。
[教师] 由反应方程式。
我们可以看出钠钾表现的是金属性的失电子性质。
[设问] 钠钾表现的金属性,谁强?为什么?[学生] 钾表现的金属性强,与水反应剧烈。
[放映资料 ]锂与水的反应[探究 ]那么铯呢?[结论 ]金属性:锂<钠<钾<铯[结论 ] 自上而下,同族元素金属性递增。
一、教学分析:(一)分析教材本节课是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在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出发,结合元素周期表进一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分子结构奠定了基础。
尽管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有困难,但教科书在内容编排上注重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能够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分析学生1、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已学习了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和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变化等知识,为学习本节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2、学法方面: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法、抽象思维法、总结归纳法,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基础。
根据以上两个分析,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问题探究和讨论交流,进一步掌握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结构决定性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同时把自己融入科学活动和科学思维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认知的规律性,在认识上和思想方法上都得到提升。
根据以上两个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2、教学难点:元素周期表的分区为了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策略,下面说教学策略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