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五加皮的有关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56.72 KB
- 文档页数:2
南五加皮和北五加皮的区别
南五加皮和北五加皮都是中医临床上的常用中药材,而且他们都有祛风除湿的重要功效,从外观上看也极为相似,但南部加皮和北五加皮之间也有一些不同,想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可参考下面对它们做的具体介绍。
【警告】南五加皮有毒,服用须谨慎!
南五加皮和北五加皮的区别
1、产地区别
南五加皮和北五加皮在产地上就有明显区别,北五加皮主要产在中国北方地区,特别是山西河南和山东,河北等地比较常见,而南五加皮则主要出产在浙江,四川和湖南等地,在河南和湖北地区有少量出产。
2、外观区别
北五加皮和南五加皮在外观上也有明显区别,北五加皮外表多为褐色,表面有大量的折皱,而且没有明显的香味儿,南五加皮的外表多为黄褐色,他的内皮这位黄白色皮质比较厚,有明显的香味存在。
3、韧性区别
南五加皮和北五加皮在韧性上也有明显区别,北五加皮这种中药材的韧性比较强,即使把它晒干也很难把它折断,而南五加皮的韧性则比较差,它晒干以后很容易被折断,这也是两者之间的重要区别。
4、毒性区别
南五加皮和北五加皮在毒性上也有明显区别,北五加皮是一种带有毒性的中药材,而几乎没毒可南五加皮没有什么毒性,平时可以放心服用。
但南五加皮服用时就要咨询专业医生。
上面对南五加皮和北五加皮做了详细介绍,能让大家知道南五加皮和北五加皮的区别有哪些?能知道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这里重点警告大家的是南五加皮有毒,服用需谨慎。
中药“祛风湿药:祛风湿强筋骨药”——五加皮本品为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的干燥根皮。
习称“南五加皮”。
主产于湖北、湖南、浙江、四川。
夏、秋二季采挖根部,洗净,剥取根皮,晒干,切厚。
本品气微香,味微辣而苦。
以皮厚、气香、色淡黄棕者为佳。
生用。
一、药性和功效本品性味辛、苦,温。
归肝、肾经。
具胡祛风除湿,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利水消之功效。
用法用量:煎服,5~10g;或酒浸、入丸散服。
二、歌括《药性歌括四百味》歌诀:五加皮温,祛痛风痹,健步坚筋,益精止沥。
三、临床应用1.风湿痹病本品辛能散风,苦能燥湿,温能祛寒,且兼补益之功,尤宜于老人及久病体虚者。
治风湿痹证,腰膝疼痛,筋脉拘挛,可单用或配当归、牛膝等,如五加皮酒(《本草纲目》);亦可与木瓜、松节等同用。
2.筋骨痿软,小儿行迟,体虚乏力本品有温补之效,能补肝肾、强筋骨。
常用于肝肾不足,筋骨痿软者,常与牛膝、杜仲等配伍;治小儿发育不良,骨软行迟,则与龟甲、牛膝、木瓜等同用。
3.水肿,脚气肿痛本品能利水消肿。
治水肿,小便不利,每与茯苓皮、大腹皮、生姜皮配伍,如五皮散(《和剂局方》);若治疗寒湿壅滞之脚气肿痛,可与木瓜、蚕沙、吴茱萸等同用。
四、现代药理研究1.化学成分本品主要含苯丙醇苷类成分:紫丁香苷,刺五加苷B1,无梗五加苷A~D、K2、K3;类成分:16-羟基-(-)-贝壳松-19-酸,左旋对映贝壳松烯酸。
本品还含多糖、脂肪酸及挥发油等。
2.药理作用五加皮有抗炎、镇痛、镇静作用,能提高血清抗体的浓度,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有抗应激作用,能促进核酸的合成、降低血糖,有性激素样作用,并能抗肿瘤、抗诱变、抗溃疡,且有一定的抗排异作用。
五、其他同属植物作五加皮入药的尚有无梗五加、红毛五加、糙叶五加、藤五加等。
古代所用的五加皮包括五加科五加属的多种植物,除上述品种外,似亦应包括刺五加在内,而《中国药典》现已将其作为独立的药物收载。
现在使用的五加皮药材,有南五加皮和北五加皮之分。
常用中药五加皮的药理用法讲解常用中药五加皮的药理用法讲解导语:五加皮为较常用中药。
《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历代本草所记载的五加皮为五加科五加属植物的根皮。
京津习用的为萝摩科植物杠柳的根皮。
别名:香加皮、北五加皮、杠柳皮。
来源:为萝摩科植物杠柳的根皮。
产地:河北、河南、江苏。
植物形态:落叶木质藤本。
全体含白色乳汁。
小枝对生、灰黄色,有光泽。
叶对生,披针形或长圆形披针形,先端尖,含多数顶端簇生白色长毛的种子。
性状鉴别:根皮呈卷筒状或块片状,外表面棕黄色或灰棕色,较粗糙,栓皮常呈鳞片状剥离。
内表面淡白色,较平滑,有细纵纹。
质较脆,易折断,断面淡黄色,有浓烈的特殊香气(有散在大型油细胞),味苦而有刺激性。
以皮厚,片块整齐、内色黄,气味浓厚者为佳。
主要成分:南五加皮含挥发油,甲、乙种维生素;北五加皮含杠柳毒甙等,为强心甙。
功效与作用:祛风湿,补肝肾而强筋骨,可视为种兼有强壮作用的镇痛剂。
南五加皮药性较温和。
北五加皮作用强烈,具有一般强心甙作用的'特点,可视为一种兼有强壮作用的镇痛剂。
南五加皮药性较温和。
北五加皮作用强烈,具有一般强心甙作用的特点,可视为强心剂,对心脏的作用于毒毛旋花甙相似。
有毒性,应慎用。
炮制:切片生用。
性味:辛、苦、温。
归经:入肝、肾二经。
功能:祛风湿,强筋骨。
主治:风湿痹痛,腰膝软弱,脚气,浮肿。
临床应用:1、治慢性风湿关节炎、风湿性肌炎。
功力偏于下半身,以祛湿为主。
凡风湿腰痛、手足冷痛均可用,多配其它祛风湿药和补益药浸酒,即五加皮酒,有镇痛和强壮作用,不仅治风湿痛,而且对脚气病足膝萎弱、肾虚、小便遗溺等也有一定治疗价值。
制五加皮酒最好用南五加皮,因北五加皮有毒性,过量饮用北五加皮酿制的酒,有时会引起中毒。
广东酿制的五加皮酒药性较和缓,常以红毛五加皮配黄芪、当归、川芎、牛膝、续断、海桐皮、千年健等酿制。
2、治疗轻症水肿、小便不利,常与其它利尿药如茯苓皮、大腹皮等配伍,方如五皮饮。
药典|五加皮五加皮作为一味中药材,在生活中的应用算是比较常见的一味中药材,比如用它泡酒就是一种常见的方式,而且也深得不少人的认可。
那五加皮作为中药材有着怎样的效果呢,今天就和典典一起来了解——五加皮!五加皮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中 ,由于本品以“五叶交加者良,入药系用其根皮”。
故名五加皮。
有诗云:“文章做酒, 能成其味,以金买草,不言其贵”。
另有传说:“五加者,五车星之精也。
”这可能是受到古代“阴阳五行”哲学思想的影响,似乎万物皆应五,诸如“水应五湖,人应五德,位应五方,物应五车”。
由于五加是由“青精入茎则有东方之精 ,白气入节则有西方之津, 赤气入花则有南方之光,黑精入根则有北方之粕,黄烟入皮则有戊己之灵”,故曰“五加者五车星之精也:。
也许由于这个原因, 五加皮才受到古代道家和医家的百般推崇,民间更有“宁得一把五加,不用金玉满车”之说, 足见口碑之盛。
历代医家所用的五加皮,均系五加科植物的根皮,由于近代常以另一种名叫“香五加”的根皮充当五加皮使用,为了区别,始有南五加与北五加之分。
虽说南北五加均有祛风湿之功 ,但南五加兼能壮筋骨而无毒,北五加却能强心而有毒,故在使用时不可不辨。
南五加皮是五加属植物五加、刺五加、无梗五加、糙叶五加、轮叶五加的根皮,古人说它能“补中益精, 坚筋骨, 添精髓, 治小儿行迟,久服轻身耐老”。
它的确是一味善祛风湿的强壮药, 早在宋朝,吴中一带的老百姓即美称为“追风使者”,多半用之于风寒湿痹、筋骨挛急、腰痛脚弱等症。
据近代研究, 南五加皮的有效成分为 4 - 甲氧基水杨醛,有较强的抗风湿及镇痛作用。
北五加皮是萝摩科植物杠柳的根皮,属于近代的一种民间草药,清代以前的医籍均无论述。
北五加全国大部省份均有分布, 味辛苦,性微温,其有效成分为杠柳强心甙及少量的 4 - 甲氧基水杨醛,故也有一定的抗风湿及镇痛作用 ,但同时又具有类似毛地黄的强心利尿功能。
1.祛风除湿风湿指的是人体经受外界风寒湿邪所致的关节疼痛或是屈伸不利等等的一类疾病,而五加皮性温,具有发散作用,可以帮助机体祛除风寒湿邪,进而起到缓解疾病症状的作用。
中药五加皮的功效与作用五加皮的食用方法及用法用量导语:南五加皮虽为无毒之品,但有温燥之性,故凡虚、实热证不宜用之。
北五加皮(香加皮)有较强的毒性。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药五加皮的功效与作用五加皮的食用方法及用法用量,欢迎阅读参考!中药五加皮功效与作用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
化学成分五加的根皮含挥发油(为4-甲基水杨醛等),鞣质,棕榈酸,亚麻酸以及维生素A,B1等。
作用1.风寒湿痹、腰膝疼痛、筋骨拘挛本品辛能散风,温能祛寒,为强壮性祛风湿药,故尤宜于老人和久病休虚的患者。
可单用浸酒饮,亦可同当归、牛膝、地榆诸药同浸酒饮,如《本草纲目》五加皮酒。
若风湿痹痛,筋脉拘挛,屈伸不利,可与木瓜的功效与作用、松节配伍,如《沈氏尊生》五加皮散。
2.脚气肿痛风寒湿邪壅遏于下,两脚骨节皮肤湿肿疼痛者,用此祛风除湿,常与紫苏叶、吴茱萸、槟榔、生姜同用,亦可与远志的功效与作用肉为丸服,如《瑞竹堂经验方》五加皮丸。
3.筋骨疾软本品能补肝肾,强筋骨,用治肝肾不足腰膝酸软,下肢痿弱,小儿行迟,需配杜仲、续断、牛膝、龟甲等补肝肾药同用。
如《卫生家宝方》五加皮散,治肝肾亏虚,腰膝软弱,与杜仲的功效与作用、牛膝等药同用。
《保婴撮要》五加皮散,治小儿迟行,则与龟甲、牛膝、木瓜等药配伍。
4.水肿,小便不利五加皮配伍茯苓皮、大腹皮、生姜的功效与作用皮、地骨皮共奏利水消肿之效,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五皮散。
5.肾分虚寒,伤精损髓,阴下湿痒,腰痛如折五加皮配合杜仲、石斛、丹参、附子、牛膝、桂心、薏苡仁等,方如《二因方》五加皮汤。
6.血风劳妇人经血闭阻,气精亏伤而致形容憔悴,肢体困倦,喘满虚烦,发热汗多者,取木品补肝肾、强筋骨之功,可与牡丹皮、当归的功效与作用、赤芍的功效与作用等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油煎散。
临床应用1、治疗肥大性腰椎炎腰痛酒方:五加皮、杜仲、当归、续断、熟地、千年健、破故纸、威灵仙等各30g,附片、肉桂的功效与作用、乌药等各15g,白酒2500ml,浸泡7d,每次15ml,每日3次,1个月为1个疗程。
浅谈南北五加皮的鉴别
詹珺雁;卜红闽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医生》
【年(卷),期】2012(50)23
【摘要】南北五加皮作为临床应用中常用的中药材,两者都可用于治疗风寒湿痹、水肿、小便不利等疾病,但两者也有明显区别,如两种植物的来源不同,南五加皮无毒,而北五加则有毒等,但是目前中药材市场上由于经济利益驱使、药材质检不合格、种植的不科学等原因,很多地区存在两种药物混淆使用的情况,已在临床应用中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因此,正确区分两种药物对于临床应用至关重要,所以为了正确区别南北五加皮,我们可以通过对南北五加皮的来源、形状、主要成分、显微结构、理化特性、液相色谱、主治功效等方面加以鉴别,正确区分两种药材,为临床用药提供安全保障.
【总页数】2页(P12-13)
【作者】詹珺雁;卜红闽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中药房,江苏连云港222002;江苏省连云港市药品检验所中药室,江苏连云港222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2.5
【相关文献】
1.南北五加皮的鉴别 [J], 张庆平
2.南北五味子、南北柴胡、南北五加皮的区别 [J], 吴潍
3.南五加皮与北五加皮的鉴别 [J], 许慧
4.南五加皮与北五加皮的鉴别 [J], 许慧
5.浅谈五加皮和香加皮的鉴别 [J], 虞文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千家妙方:祛风湿良药五加皮!五加皮也叫南五加皮,为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无梗五加及刺五加的根皮,其性温而味辛、苦、微甘,入肝、肾经。
祛风除湿、强壮筋骨、活血祛瘀、利水消肿,主治风湿痹痛、四肢拘挛、腰膝酸软、小儿迟行、脚气水肿等症。
风湿痹痛可单用五加皮浸酒,也可与其他药物相配伍浸酒饮服;用于筋骨痿弱、小儿行迟,可配伍牛膝、黄柏、苍术,或与木瓜、牛膝等制成散药内服;用于跌打损伤与骨折,可配伍骨碎补、川续断、威灵仙等;用于脚气水肿,可配伍茯苓皮、大腹皮、生姜皮等。
单用五加皮煎汤熏洗或研末外敷,可以治疗阴囊湿痒、皮肤湿疹及妇女阴痒等症,亦可配合黄柏、蛇床子、苦参等药。
运用最广的中成药酒剂——五加皮酒由五加皮、青风藤、当归、川芎等26味中药配制而成。
方中五加皮祛风散寒除湿,治疗筋骨拘挛、腰膝酸痛、软弱无力等症;姜黄、独活性温而味苦辛,内行气血,外散风寒,有破血行气、通经止痛、散风疗痹之功;川乌、草乌、青风藤、海风藤、白芷、木瓜、威灵仙祛风除湿、通经达络;豆蔻、檀香、肉豆蔻、丁香、砂仁、木香、陈皮辛散温通理气,与红花、牛膝、川芎相配伍而行气活血,气血流通则能舒筋活络,除风祛邪,可疗痹痛拘挛及四肢麻木;玉竹补肺胃之阴;党参补中气,益脾胃;当归补血;白术补脾利湿;栀子、菊花清热凉血除湿;肉桂为纯阳之品,补命门不足,助五加皮治阴囊湿冷;酒可通血脉、御寒气、行药势。
诸药互相配合,共奏舒筋活血、祛风除湿之功。
宜忌:五加皮酒常用于治疗痹症,症见风湿痹痛、手足痉挛、四肢麻木、腰膝酸楚或软弱无力,以及阴囊湿冷等。
每次口服15~30毫升,每天3次。
孕妇忌服,内热盛者忌服;忌与含半夏、瓜蒌、贝母、白芨、白蔹等药物同服。
五加皮有南北之分现今使用的五加皮药材,有南五加皮与北五加皮之分,其功效稍有差异。
南五加皮包括前述之五加科植物,即细柱五加、无梗五加及刺五加的根皮;北五加为萝��科植物杠柳的根皮,因有其特异香气,故又名香加皮。
南、北两种五加皮虽然都能祛风湿、强筋骨、利水,但南五加皮无毒,以补肝肾、强筋骨见长,其中刺五加则以益气健脾、补肾安神为主;而北五加皮有毒,以强心利尿为胜,不宜多用。
五加皮分“南五加”、“北五加”、“刺五加”!药用不同易混淆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故腰痛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
当然现代医学证实腰痛常与腰肌,腰椎有关。
中医腰痛一证,外感内伤虚证实证均有。
而“肾虚腰痛”对于老百姓而言则是最为熟知的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肾虚。
如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夜尿增多等表现五加皮正是治疗该病的一味良药。
五加皮,又称南五加皮,味辛、苦,性温,归肝肾经。
具有祛风湿,强筋骨,利水消肿等功效。
临床可用于风寒湿痹腰腿酸痛,关节肿痛,筋脉拘挛,常用量6~12克,常单味浸酒服用,治疗水肿及下焦寒湿者。
该药“辛苦性温,入肝肾而祛风理湿,壮骨强筋,为损伤及风痹专药。
可见本药之补益与祛风湿之功。
肾虚引起的腰痛治疗应以补肾壮筋骨为主,兼以祛风通络止痛,用本药最为恰当。
该药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有抗炎镇痛作用,能抑制大鼠实验性关节肿胀,在小鼠游泳实验中有抗疲劳作用。
进一步证实了其对于本病确切的治疗作用。
临床应与香加皮俗称“北五加皮”相鉴别,其功效为祛风湿强筋骨。
用于风寒湿痹,腰膝酸软,心悸气短,下肢浮肿等。
香加皮有强心镇静利水作用。
香加皮的强心作用很强,用量过大易发生中毒,故常规用量以3?6克为宜,且不可长期服用。
另一种五加科植物刺五加的干燥根及根茎主含刺五加甙,功效为益气健脾,补肾安神。
用于脾肾阳虚,体虚乏力,食欲不振,腰膝酸痛,失眠多梦等。
刺五加甙的抗疲劳作用尚优于人参甙,有调节内分泌功能紊乱,调节血压、抗应激、抗辐射等作用;有抗衰老,增进体力和智能作用;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并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故若用于抗肿瘤、抗衰老及作补益剂时,应用刺五加。
上述三种药容易混淆,故在运用时应注意鉴别。
老百姓熟知的五加皮酒即为正品南五加皮,对肾虚引起的腰痛有良效。
五加皮的副作用南五加皮虽为无毒之品,但有温燥之性,故凡虚、实热证不宜用之。
北五加皮(香加皮)有较强的毒性。
其毒性反应与洋地黄类药物相似。
目前临床已不允许作为五加皮入药。
若需应用切忌过童,以免中毒。
【毒性】急性毒性:小鼠20±2g,雌雄各半,分成若干组,每组10只,按1:5等比灌胃南五加Ⅰ或南五加Ⅱ1次,待用药浓度都提高到相当生药480g/kg时,观察3天,动物均无死亡。
亚急性毒性:选用健康未成年大鼠(90g左右,雌雄兼有)和成年家兔((1.5kg左右,雌雄兼有),每天灌胃南五加Ⅰ或南五加Ⅱ,连续30天,大鼠60、6g/kg;家兔12、12g/kg(均按生药量),结果:血象、肝、肾功能及主要内脏的形态学检查及动物体重等均没有发现明显的异常,南五加萜酸小鼠半数致死量静脉注射为200mg±18mg/kg。
南五加总皂甙给小鼠灌胃20g/kg,1小时后小鼠活动减少,于给药后2小时,小鼠活动正常,观察48h无异常。
小鼠皮下注射刺五加甙E的半数致死量为4.75g/kg。
刺五加总黄酮的半数致死量为89.8mg/kg。
刺五加提取物的半数致死量在10-30g/kg。
刺五加根、茎、叶各部分水提取物对小鼠的平均致死量为14.5g。
大鼠口服刺五加甙(10mg/kg/天),连续2mo,检查它们血和尿的化合物及器官的重量,动物没有显示出明显的毒性反应。
长期服用刺五加毒性甚小,且不影响入睡与正常睡眠。
连续服用刺五加提取物6mo除能延长平均寿命外,未发现胚胎毒性或致畸作用。
小白鼠1次腹腔注射未脱脂制剂半数致死量为13g/kg,其半数致死量的1/3即能产生抗炎作用,因此,无梗五加的毒性并不大。
毒性低,对正常生理功能干扰小。
如刺五加总甙的毒性即很低,其半数致死量为4.75g/kg(小鼠皮下注射)。
毒性:刺五加总甙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为4.75g/kg。
100%煎剂用平板纸片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
收稿日期:2014-08-15作者简介:鞠康(1983-),男,安徽亳州人,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助教,制药工程硕士,研究方向:中药鉴定、资源教学与研究。
基金项目:安徽省中药实践教学团队(20101462);2014毫州市中药质量控制与市场研究创新团队;亳州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央财支持项目立项课题———亳州药材市场皮类药材药材现状研究(BYZ1207)。
五加皮的本草沿革及现代药理研究摘要:通过查阅资料和文献检索的方法,从本草记载变迁、南北五加皮的分化、道地产地、化学成分、药理研究等方面对中药材五加皮的本草学和现代药理研究进行综述,古代所用五加皮为五加属植物,入药部位广泛。
通过实地调查,药材市场存在混伪品,其种质选取、质量控制有待加强。
关键词:五加皮;本草;药理研究中图分类号:R2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4)11-0151-03(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亳州236800)∗∗∗第34卷第11期绥化学院学报2014年11月Vol.34No.11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Nov .2014鞠康刘耀武一、南北五加皮的分化及五加皮的入药部位和道地产地五加皮为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的根皮。
历代本草中,多描述五加皮五叶者良,关于植物的描述可以得出结论,古代药用五加皮为五加属植物。
当今药用的五加皮作为五加属多种植物的根皮来用,这与古代的本草著作是紧密相联的。
五加皮自古是多来源植物,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也出现过一些分化,现今有南、北五加皮之分,而五加皮的入药部位,现今是根皮,历史上还包括了其它部位。
(一)南北五加皮的分化。
五加皮南北均有分布,本无南北五加皮之分,《本草纲目》[1]引汪机语“生南地者类草,故小;生北地者类木,故大”,并未明确指出南北之五加皮是不同植物,且李时珍给出枸杞生南北不同的例子,故推断虽有南北之分,然实际上还可能是同一种植物。
《本草图经》[2]言吴中人剥野椿根为五加皮,《本草纲目》引雷“五加皮树本事白楸树,其上有叶如蒲叶,三花者是雄,五花者是雌”,显然,野椿皮和白楸树皮都非正品五加皮,说明自古五加就存在混用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