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低体温预防2
- 格式:ppt
- 大小:5.13 MB
- 文档页数:38
术中低体温预防一、名词术语1、低体温(hypothermia)指核心体温小于36.0度即定义为低体温。
是最常见的手术综合并发症之一。
2、体核温度(core temperature)指人体内部—胸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因受到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精细调节,通常比较稳定。
一般不超过37加减0.5度。
核心体温可在肺动脉、鼓膜、食管远端、鼻咽部、膀胱和直肠测得。
3、室温(indoor temperature)指手术间的直接环境温度,通常在21~25度。
4、强制空气加热(forced-air warming)指利用对流加热学方法,用可控的方式将暖流空气分配到患者肌肤,如充气式加温仪,是一项常见的皮肤表面加温方法。
二、导致低体温的原因1、自身因素:1.紧张、害怕、恐惧2.禁饮、禁食3.自身体质差:新生儿、婴儿、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虚弱、老年患者等为发生低体温的高危人群。
2、环境因素:1.层流设备的应用2.室温调节过低3、麻醉药物导致的体温调节障碍:麻醉药抑制血管收缩,抑制了机体对体温改变的调节反应,病人只能通过自主防御反应调节温度的变化,核心体温变动范围约在4度以内。
1.体温调节中枢受抑制2.肌肉运动、肌张力减退 3.血管扩张4、手术操作导致的固有热量流失:长时间手术,使病人体腔与冷环境接触时间延长,机体辐射散热增加。
体表散热因素:1.术前使用挥发性消毒液 2.术中体表、体腔暴露面积大、时间长 3.术中反复、大量冲洗液的应用。
5、“冷稀释”作用:1、静脉输注未加温的液体、血制品。
2、手术中使用未加温的冲洗液。
6、医护人员保暖意识淡薄:1.室温调节过低 2.保暖措施欠缺三、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1、免疫系统:手术部位感染风险:降低机体免疫功能,引起外周血管收缩致血流量减少,从而增加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2、中枢神经系统: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氧耗和氧需,减少脑血流量,降低颅内压,核心温度在33度以上不影响脑功能,28度以下意识丧失。
如何预防术中低体温介绍手术中低体温是指手术过程中患者体温下降至低于正常范围的情况。
术中低体温会导致多种并发症,包括感染、低心输出量和延迟伤口愈合等。
因此,预防术中低体温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如何预防术中低体温的几种方法,包括手术室温度调节、热身措施和监测体温等。
方法1. 手术室温度调节手术室温度是预防术中低体温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常,手术室应保持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建议维持在23-25摄氏度。
如果温度太低,患者容易降温,增加低体温的风险。
2. 热身措施在手术开始前,给予患者热身以保持体温。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热身措施:•使用体温调节系统:体温调节系统可以通过输送热气流或热水循环来增加患者体温。
这种系统通常通过一系列可调节的管道和嵌入式控制器来实现。
它是一种较为安全和有效的方法,能够在手术期间持续维持患者体温。
•使用加热毯:加热毯是一种可以放置在患者身上的电热毯,能够通过控制温度和时间来增加患者体温。
使用加热毯需要注意避免过热,以免引起烧伤。
3. 监测体温在手术过程中,应定期监测患者的体温。
可以使用电子体温计、耳温计或肛温计等设备进行测量。
监测体温可以及时发现体温下降的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以避免术中低体温的发生。
4. 注意液体管理术中积极管理患者的液体平衡也是预防术中低体温的重要环节。
避免大量输液过早或过多,以免导致体温下降。
另外,应注意患者体内的失水情况,适时给予液体补充。
5. 使用合适的麻醉药物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也能帮助预防术中低体温。
一些麻醉药物会导致体温下降,而另一些则具有保温效果。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类型选择适当的麻醉药物,以减少术中低体温的发生。
6. 提前做好术前准备提前做好术前准备也是预防术中低体温的关键。
在手术开始前,应确保患者处于温暖的环境中,并保持舒适。
适当给予患者温暖饮料或食物,提高体温。
结论预防术中低体温对患者的健康和手术结果至关重要。
通过手术室温度调节、热身措施、监测体温、注意液体管理、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和提前做好术前准备,可以有效降低术中低体温的风险。
预防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护理措施
手术患者在手术中出现低体温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这可能会对患者
的术后恢复和康复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在手术过程中采取一些护理措施,以预防术中低体温的发生,对于提高患者手术的安全性和术后效果至关重要。
首先,术前应对手术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温评估。
通过测量患者术前体温,了解患者的基础体温情况,并判断是否有患者易感低体温的因素存在,如老年人、低体重、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如果存在易感因素,就需要在手
术过程中采取更加积极的预防措施。
其次,术前应保持手术室的温度适宜。
在手术室内设置合适的温度,
通常为20-24摄氏度,并保持空气流动,避免室内空气静止,以防止患者
在手术中受到寒冷刺激。
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应采取措施,尽量减少患者体表的热量散失。
可以使用保暖毯或温热器等设备,将患者身体的表面保持温暖。
特别是对
于长时间手术的患者,可以使用体温监测设备,及时掌握患者体温的变化,并根据需要调整保暖措施。
另外,手术室的护士和麻醉医生有责任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特别是
术中体温的变化。
如果患者体温下降到低于正常范围,护士应及时报告,
并与团队的医务人员一起采取措施,如调整手术室的温度、进行局部热疗等,以恢复患者的正常体温。
总之,预防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采取适当
的护理措施。
通过全面的评估、保持适宜的手术室温度、及时给予保暖等
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手术患者低体温的发生率,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术后效果。
手术中低体温症的预防措施手术中低体温症是指手术过程中患者体温下降至低于正常范围的症状,通常定义为体温低于36摄氏度。
低体温会导致术后恢复时间延长、感染风险增加、心血管变化和脑功能受损。
因此,在手术中预防低体温症非常重要。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些预防措施。
1.术前良好的沟通和准备:在手术前,医生和患者需要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手术的风险和可能的低体温症风险。
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了解患者的一般健康情况和可能的术后复苏需要。
同时,医生还需要有充足的准备,包括准备合适的设备和药物。
2.术前保暖:术前保暖是预防低体温症的重要措施之一、患者在手术前应该采取相应的保暖措施,如穿着保暖的衣物和袜子,使用保暖毯等。
保暖措施能够减少热量丧失,提高患者体温。
3.避免寒冷环境:手术室内的温度应该保持在适宜的水平,避免寒冷的环境。
同时,手术室内使用的液体和气体应该保持适当的温度,以避免患者在手术中体温下降。
4.预热技术:手术中使用预热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体温。
常见的预热技术包括使用加热的毛巾、热水瓶、电热毯等对患者进行局部加热,或者使用全身预热设备进行全身加热。
预热技术能够提高患者的体温,减少热量丧失。
5.合理的麻醉管理:术中麻醉管理也是预防低体温症的一个重要方面。
麻醉医生应根据患者的体温情况和手术特点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和药物。
一般来说,全身麻醉比局麻更容易导致低体温,因此在全身麻醉中应该采取更多的预防措施。
6.高效的循环管理:术中的循环管理也是预防低体温症的重要手段之一、麻醉医生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体温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维持患者的体温。
常见的循环管理措施包括增加液体和血液的输注,使用加热的输液设备,使用加热的输注管等。
7.使用保温设备:手术中可以使用各种保温设备来减少热量丧失。
如加热输液器、加热输注器、加热毛毯等。
这些设备可以提供温暖的液体和气体,有效地避免患者体温过低。
8.围手术期独立检查:围手术期独立检查是指对手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围手术期进行独立的评估和记录。
术中低体温的预防及护理外科手术伴随着很多并发症,低体温为常见并发症之一,患者体温表现为34~36 ℃。
据资料表明,在外科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中,低体温发病率为50%~80%。
那么,术中预防低体温的保暖护理要点。
1导致低体温的原因1.1麻醉药物导致的体温调节障碍药物对人体温度调节系统有一定的影响。
由于全身麻醉剂通过对温度调控中心和神经传导通路的阻滞,以及对静脉的扩张,从而引起人体的低温耐受性下降。
全身麻醉药物除了对温度控制中心的作用外,还会对随着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体液转换反应产生影响。
肌肉松弛剂麻痹了肌肉,失去了产生热量的作用,这种作用会提高肌肉的紧张程度[1]。
中心温度变化幅度在4摄氏度左右。
1.2手术操作导致的固有热量流失由于手术的持续时间较长,患者的身体与寒冷的空气相接触的时间较长,从而导致身体的放射和热量的释放也较多。
对外科病人的要求,不能着过多的衣服,在手术间内暴露部位过多或时间过长,会加速机体体温的丧失。
1.3手术间的低温环境如果周围的温度越高,人体的温度就会越高,如果周围的温度越高,人体的温度就会越低。
如果周围的温度过冷,就会引起身体的低温。
一般来说,手术室内的温度应该在21-25摄氏度之间,手术室内的相对湿度应该在40%-60%之间。
1.4静脉输注未加温的液体、血制品因为术中失血过多,所以要从静脉输送血液和体液,一分钟可以达到100-200 ml,如果压力足够大,可以达到500-600 ml。
大量的冷水灌入患者的身体,让患者的温度变得更低了。
1.5手术中使用未加温的冲洗液在进行大型胸腹腔外科手术过程中,内脏器官和伤口等部位均处于高温状态,且因使用不加热的生理盐水进行体腔的灌洗,会造成身体的热能流失。
而当清洗过程中,盖住患者身上的床单被打湿,进一步使体温流失。
1.6其他手术中应注意饮食和饮食的限制,皮肤消毒和病人的紧张情绪。
情感的剧烈波动会引起身体和精神的应激,从而引起身体温度的改变。
术中低体温的预防措施术中低体温是指在手术过程中患者体温下降到低于正常水平的状态。
术中低体温不仅会增加手术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率,还可能延长患者的恢复时间。
因此,采取预防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术中低体温的预防措施。
1. 术前评估在手术前,医生应该对患者的体温进行评估。
对于容易产生术中低体温的高危患者,应该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高危因素包括老年人、体重过低、甲状腺功能减退、充血性心力衰竭、长时间手术等。
2. 保持手术室温适宜手术室的温度是影响患者体温的重要因素之一。
手术室的温度应该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一般应在22-24摄氏度。
如果手术室过冷,将会增加患者术中低体温的风险。
3. 使用预温设备预温设备是一种有效的术中低体温预防措施。
使用预温设备可以提前将患者的体温升高到正常水平,从而减少低体温的发生。
常见的预温设备包括温热床和温热毯。
4. 避免脱水脱水是导致术中低体温的常见因素之一。
在手术前,医生应该确保患者的水分摄入足够,并避免术中过度失水。
术中应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输液,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
5. 使用保温维持器械手术过程中,使用保温维持器械也是一种有效的预防低体温的方法。
常见的保温维持器械包括保温膜、保温袋等。
这些器械可以有效地减少患者体表散热,帮助患者保持正常体温。
6. 监测患者体温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应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
如果发现患者体温下降到低于正常水平,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如增加保温物品、调整手术室温度等。
7. 预防感染感染是导致术中低体温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手术前应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如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注射免疫增强剂等,以减少感染的发生。
感染会导致体温升高,可能遮蔽了患者真实的体温水平。
8. 术后保暖手术结束后,患者仍然需要保持体温。
手术室外应将患者迅速转移至温暖的恢复室,并使用保温毯等物品保暖。
同时,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保温。
9. 教育患者及家属在手术前,医生应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术中低体温的风险以及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