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语文九年级上册《阅读 13 诗词三首 行路难(其一)》优质教案_1
- 格式:doc
- 大小:130.00 KB
- 文档页数:7
《行路难》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诗句含义。
2、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感知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品味名句,提高鉴赏古诗能力。
3、有情感的朗诵这首诗歌。
情感目标:1、理解诗人怀才不遇、苦闷抑郁的情感。
2、学习作者充满自信又乐观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人怀才不遇、苦闷抑郁的情感。
2、难点:学习作者充满自信又乐观进取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3分钟)我们学过很多李白所写的诗歌,请问大家还记得是哪些诗吗?学生回答《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渡荆门送别》《送友人》那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吧!师生齐背二、检查预习(13分钟)大家背得非常好,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另一首诗《行路难》(其一)。
首先我要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
每一小组上一人展示自己的预习内容,教师进行查漏补缺。
如: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直”同“值”,价值。
投箸:丢下筷子。
箸(zhù):筷子。
投:扔下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我想像姜太公那样在碧溪边悠闲地钓鱼,又想像伊尹那样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
三、名句赏析(18分钟)大家表现的很好,说明大家预习得很到位。
我们知道李白从小就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他25岁就离开家乡仗剑远游,写下了很多优美的诗篇。
也正是因为这些他在42岁时被召入长安,供奉为翰林。
但他并没有得到重用,后来又遭到了权贵的谗毁,仅一年时间就离开长安。
这首诗就是他离开长安时所作的,所以诗中满是他的苦闷和抑郁。
他用行路艰难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请大家找出能够表现诗人怀才不遇、苦闷抑郁的句子。
1、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这句诗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句诗运用了“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词,写出了李白面对美酒佳肴不能食用,内心苦闷不已。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这句诗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句诗运用了比兴的修辞,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自己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本诗的主要意思以及诗人的情感变化。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感悟诗人在逆境中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及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提高鉴别古诗的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说起唐诗,不能不提到李白。
余光中在《寻李白》中这样赞叹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描述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名篇《行路难》,一同轻叩浪漫诗仙那扇独特的心扉。
(板书:行路难李白。
)二、作者简介(预习提问)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
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三、写作背景《行路难》这组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首诗。
诗中写仕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四、整体感知1.诵读诗歌。
(1)学生朗诵诗歌,读准字音。
(2)听录音,找节奏,悟情感。
(3)单个学生有感情的诵读。
(4)两边学生PK,看哪边读得好(作出评价)(5)学生齐读。
2.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探究,结合注释,自行理解。
(2)提问学生,检验合作情况。
五、赏析古诗1.作者在诗歌开篇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李白离别长安,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
运用夸张和对偶,写出欢乐的宴席场面:“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清酒”、“珍羞”极言酒肴之珍奇;“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三首》教案13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诗歌,获知诗歌的内涵。
2.体会诗歌形象和富于变化的语言。
3.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个人,他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扬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
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
这个人就是李白。
今天我们来研究他的代表作《行路难》(其一),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
年轻时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
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思想。
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诗歌背景:《行路难》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年)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所作,共三首,本文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目标导学二:赏析诗句,品味情感1.本诗的前四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状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如何表现他的感情的?明确:前四句写出“嗜酒见天真”的作者竟然在朋友的践行宴上,“停杯投箸不能食”,并“拔剑四顾心茫然”,写出了他内心的苦闷抑郁。
为了表现这种苦闷,作者用“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就更能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
【教学提示】可以引导学生从诗歌情感的起伏中进行思考。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行路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通过自主研讨,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
通过诵读、研讨,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二、教学重点通过学习,体会诗人复杂变化、激荡起伏的情感及乐观自信、积极追求理想的顽强精神。
三、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四、教学过程(一)赏读入境1. 导语:教师课件展示一副对联,让学生猜一猜这幅对联是写谁的?(李白)李白可以说是我们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了,你对李白又了解多少呢?(课件展示李白的介绍)教师点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谈A.李白的生平、时代、代表作品(或诗句);B.有关李白的故事、传说;C.你对李白的评价。
学生思考,发言交流,教师因势导入本课学习。
2. 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件展示诗文):(1)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
从读音、停顿、音调以及感情上评议,是否朗读到位?如果不合适,应该怎么读比较符合诗的内容?(对有争议之处,教师不做结论,引导学生往下学习,让学生学习课文后再做结论。
)3. 学生自主朗读,疏通、理解全诗。
学生以个人朗读、小组内互读等形式尽量有感情地朗读本诗。
并参考注释,疏通诗意。
对不理解的词句可在小组内交流解决,或请教老师,老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予以解答,或交由全班讨论解决。
(二)悟读品味1. 学生自主探究,赏析诗文,把握诗文内容以及作者感情。
教师将学生在探究中反映的问题集中课件展示,师生共同探究。
(1)怎样理解“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要点:“金樽”“玉盘”——饮食器具之精美;“清酒”“珍羞”——酒肴之珍奇;“斗十千”“直万钱”——酒、菜之珍贵。
可见宴席十分豪华。
(2)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羞不能食”?要点: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得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由于朝中奸佞阻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情感。
2、赏析诗歌:写作手法。
3、认识诗人:精神特质。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跌宕起伏的情感,欣赏想象、夸张的浪漫笔法。
教学难点在品读诗歌的基础上,理解李白的人格魅力和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思考李白意义。
(屏显)思考李白意义“有一个问题:如果没有李白,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似乎并不会受很大的影响,不过是一千多年前的一个文学家而已,……和我们普通人的柴米油盐没有什么关系。
?”师:是啊,这是一个问题。
如果没有李白,和我们到底有没有关系?今天,我们学习李白的诗歌又有什么意义?为了寻找答案,让我们带着思考,走进《行路难》。
(屏显)明确学习目标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诗歌,面对一首诗,我们要从哪些方面学习呢?明确:朗读诗歌、理解诗情、欣赏诗法、感知诗人。
二、抓住字词,理解赏析诗歌。
师:我们知道,诗歌文章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就是字词。
我们学习诗歌一个很重要的切入点就是:以字词为抓手,定点钻探,品评赏析。
(屏显)(环节一)抓住“诗眼”,理解内容情感。
诗歌往往中往往有一个凝练传神的字词,如同诗歌的眼睛,这个字或词就是“诗眼”。
抓住它,就可以定点钻探,层层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情感。
1、出示写作背景:(屏显):李白有宏图大志,希望成为像管仲、张良等一样的良相。
天宝元年,42岁时,接到皇帝诏令,进京为官。
然而仅仅两年的时间,李白便因奸臣陷害,被皇帝“赐金放还”,被迫离开长安。
这意味着他政治命运从此断掉,意味着他与自己的理想从此永隔。
2、师:诗歌的题目是“行路难”,请大家找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字。
(明确“难”)请大家思考围绕“难”字,你想到了哪些问题?生:提出问题,总结:(屏显)(1)有多“难”?(2)为什么“难”(3)如何面对“难”?(4)如何抒写“难”?3、品析诗句,回答问题。
(屏显)美酒佳肴——难咽黄河太行——难行姜尚伊尹——难遇前路多歧——难择师:难!难!难!重重困难,进退两难。
《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目标知识与技能:1、熟读并背诵全诗。
2、理解修辞、用典、警句在诗歌中的表达作用,体会诗歌的意境。
3、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诗人在逆境中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过程与方法:1、粗读、精读、品读,准确、完整地感知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感情。
2、分析、讨论、探究,品味诗句,体会诗歌美,提高鉴赏古诗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2、学习作者充满自信、乐观进取的精神,引导学生能积极、乐观地面对困难和挫折。
○重点1、理解并背诵全诗,体会诗人“仕路难行”之感以及“壮志”之心。
2、理解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能在现实生活中学以致用。
○难点1、诗人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
2、诗中运用的典故及作用。
○课型及课时新授课、1课时○互动课堂步骤(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教师介绍课题(播放幻灯片1)展示课题——行路难(其一)唐·李白2、教师介绍本节课学习内容以及要达到的目标(播放幻灯片2)展示学习内容及目标学习内容:1、诵读 2、赏析 3、运用达到目标: 1、当堂背诵 2、理解诗意 3、学以致用(二)诵读诗歌、感受诗境(播放幻灯片3)展示诗句中的停顿及重点字词的读音行路难(其一)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金樽zūn 斗dǒu 珍馐xiū 投箸zhù 塞sè 歧qí路 ) 生1读……教师范读,并解释生字词……通假字:“羞”同“馐”,美味食品。
“直”同“值”,价值。
学生齐读生字词,并自由朗读诗句……生2读……生齐读……(三)走进诗歌、赏析诗歌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播放幻灯片4)教师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其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著有《李太白全集》。
行路难(其一)李白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先熟读诗文,结合注释理解诗意,自查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诗歌的语言之美。
《行路难》的思想内容及专题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运用以意递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热情,让他们乐于诵读与感悟积累。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多学习探究诗旨的知识扣鉴赏方法。
2.难点: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
三、过程与方法1.通过含英咀华,体悟诗人的感情探究阅读。
2.结合注释理解诗意,自查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3.合作探究诗歌中运用的用典象征手法和诗人的情怀,引导学生认识被朝廷“赐金还乡”的愁闷及自信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分析鉴赏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材料六、教学课时一课时行路难<->李白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诗的大意。
2.品味诗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创设情景,诗人的介绍、诗句的解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三、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李白的资料。
四、教学边程:(一)情境导入联系诗人生平唐诗是酒,宋词是画,它们是中国艺术宝库中最闪亮的那颗星,是中国诗歌的双臂。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伟大的盛唐时代,谈到唐诗,分为四个阶段。
它们的代表诗人分别是初唐的“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盛唐诗人:李白、杜甫、孟浩然、王昌龄、贺知章等。
中唐诗人: 韩愈、白居易、孟郊、柳宗元等。
晚唐诗人:李商隐、杜牧等,其中有一位诗人上至99下至刚会走,可谓妇孺皆知—李白李白诞生西域碎叶城,是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浪漫主义诗人。
台湾诗人余光中评价李白“涌入愁肠、七分代作月光,三分呼成剑气,绣口一吐半个盛唐”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在李白“赐金还乡”时还写下《赠李白》,诗云“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感受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
能力目标: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提高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
德育目标:学习诗人的自信倔强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教学重点
积累字词,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学习诗人的自信倔强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学情分析
本班为文殊中学八年级的学生,语文素养略显不足,但是他们经过两年的初中语文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诗词赏析能力,对于李白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我们可在提高他们学习兴趣的同时,感受李白的自信倔强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教学方法
品读法、讲授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在理想与现实间往复,做不屈不挠的斗士——从《行路难》看李白的理想《行路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⑴通过李白生平故事,进一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⑵通过李白生平故事,品析诗中语句,体会诗人“仕路难行”之感以及“壮志”之心。
⑶有感情朗读古诗。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李白生平故事,体会诗人“仕路难行”之感以及“壮志”之心。
教学难点:深入领会作者复杂变化的情感,以及本诗波澜起伏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教师:1、全面了解李白生平事迹及思想。
2、准备课件学生:1、结合注释,理解古诗意思。
2、搜集李白生平故事,进一步理解“行路难”。
四、教学过程:一、对比导入。
李白在24岁时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意气风发、壮志满怀。
然而时隔二十年后,李白却写下了一组三首诗《行路难》,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就是其一。
二、结合李白生平理解诗歌情感。
1、师范读古诗。
2、结合李白生平故事理解李白的理想以及为了理想不折不挠的精神。
在出蜀之后,发生了哪些事使李白发出“行路难”的呼号呢?小组派代表汇报一下。
预设:(1)结合李白被贬的故事背景,理解“行路难”的含义,理解作者英雄失路的抑郁苦闷之情,指导朗读语气语调。
(2)结合李白随永王平乱被贬夜郎,追随李光弼镇边去世之事,理解李白对理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坚定、乐观、自信、执着的精神,指导朗读语气语调。
(3)学生可能会谈及李白的家庭、婚姻生活,教师适时引导,理解本课“行路难”的意思。
学生可能会谈及李白的交友、游仙访道,教师适时引导,理解这些都是他求仕进而实现理想的途径。
3、小结:由此看来,李白的确是仕途艰难,虽然他不知道理想的大道在哪里,有着困惑,就像他在诗中说的:“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但他却一直在理想与现实间挣扎,不达目的不罢休,正像他在诗中说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三、总结齐读课文,感受李白坚定的理想信念,学习他愈挫愈勇,永不言败的精神,做一个不折不挠的斗士!。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教案:《行路难(其一)》教材分析《行路难(其一)》是部编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古诗,本单元以“古诗文”为主题,旨在通过学习经典古诗文,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行路难》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组诗,共有三首,本课选取的是第一首。
这首诗通过描绘作者面对人生道路的艰难险阻,表达了作者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诗中既有对个人遭遇的深刻反思,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探讨,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是李白诗歌中的佳作。
学习这首诗,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还能引导学生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词学习经验,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诗歌的大意。
然而,对于诗中深层情感的把握、作者写作背景的理解以及诗歌艺术特色的赏析,仍需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九年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渴望了解世界,探索自我,但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也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准确理解并背诵《行路难(其一)》全诗。
o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o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过程与方法:o通过诵读、讨论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o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理解诗歌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感受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面对困难的乐观态度。
o培养学生积极面对挑战、坚持不懈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难点:分析诗歌的写作特色,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和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时间分配:45分钟)环节一: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活动:播放一段激昂的音乐,如《黄河颂》,营造一种激昂向上的氛围。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是否曾经遇到过困难或挫折?在面对困难时,你们是如何应对的?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李白的《《行路难《(其一)》,看看作者是如何在逆境中寻找希望的。
13 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1.反复朗读诗歌,获知诗歌的内涵。
2.体会诗歌形象和富于变化的语言。
3.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有这样一个人,他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扬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
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
这个人就是李白。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代表作《行路难》(其一),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
年轻时漫游全国各地,以前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
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思想。
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诗歌背景:《行路难》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年)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所作,共三首,本文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1.本诗的前四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状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如何表现他的感情的?明确:前四句写出“嗜酒见天真”的作者竟然在朋友的践行宴上,“停杯投箸不能食”,并“拔剑四顾心茫然”,写出了他内心的苦闷抑郁。
为了表现这种苦闷,作者用“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就更能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
【教学提示】可引导学生从诗歌情绪的起伏入手思考。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作者在这里并未渡河登山,那么这么说的用意是什么呢?明确: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了他苦闷的原因。
“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
李白本是个积极处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
不过他受诏入京后,却没有被皇帝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这两句化用了什么典故?用意何在?明确:前一句化用了姜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周文王的典故;后一句化用了伊尹受商汤聘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经过太阳旁边典故。
作者在此化用这两个典故,表明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4.“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作者化用典故刚刚有了信心,为何又开始感叹行路难?明确:当作者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
展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同时也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说明作者最终拥有了怎样的心境?明确:说明了作者又对前路充满信心,哪怕面前的道路险峻而多歧,作者却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彼岸。
突出表现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这是他唱出的最强音。
目标导学三:赏析本诗艺术手法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原因在哪里?明确:(1)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2)体现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气质,以及不畏前途艰险的豪迈。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2.理解诗中典故,体会作者的人生态度。
3.领悟诗中蕴含的哲理。
一、导入新课提问: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明确:酬,即酬答,在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乐天,即白乐天,也就是白居易。
这首诗选自《刘禹锡集》,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
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刚离任苏州刺史的白居易。
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
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白居易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译文】你为我举杯满酒同饮共醉,我为你拿起筷子击盘吟诗。
你写诗才华堪称国手也是徒然无用,命运不由人出不了头谁都无可奈何。
放眼望去别人风风光光,你却长守寂寞,满朝文武个个升官,你却独自蹉跎。
你的才名太高,按理说遭受点挫折也正常,但是遭遇二十三年的曲折,这磨难也太多了。
面对同病相怜的好友的怜惜,刘禹锡是怎样答谢的呢?咱们一起来看一看吧!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感悟,理解内容1.请同学们根据注释,理解本诗内容。
明确: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个杯美酒振奋精神。
2.根据诗歌内容,自由朗诵诗歌,揣摩诗歌情感。
3.学生展示读及教师范读。
目标导学二:联系白诗,体悟情思1.首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承接白诗的哪句话?写出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承接白诗“二十三年折太多”。
“巴山楚水”代指被贬谪之地,“凄凉地”三个字举重若轻,一语带过多少艰辛。
“二十三年”概写自己被贬的遭遇,“弃置身”三个字,点明被放逐。
写出了长期遭贬被朝廷冷落的坎坷遭遇,表达了无限的辛酸和悲凉。
2.颔联使用了哪两个典故?请借助注释把它概括出来,并说说所表达的感情。
明确:向秀作赋的典故和王质烂柯的典故。
“怀旧”句表达了对受迫害的故友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悼念和对统治者的不满;“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悲痛怅惘的心情。
3.如何理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此联针对白诗的哪两句话来说?明确: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2)“沉舟”和“病树”指什么呢?明确: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3)这句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明确:至此,刘禹锡的真正思想才显露出来。
白诗的意思是你长守寂寞独自蹉跎,真令人悲叹不已;而刘诗的意思是反过来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作者表达了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表现出开朗、豁达、乐观、坦荡的气魄和襟怀。
(4)此联被后人赋予的哲理意义是什么?明确:坎坷是暂时的,光明和希望必将到来,新的事物必将取代旧的事物。
4.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有什么作用?明确:末联点明酬答之意,回应白诗首联“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扣住诗题,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之情,也表达了共勉之意,突出了作者豪迈奔放的气概。
知识小结这首诗既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水调歌头》1.了解作品背景,熟读并背诵课文。
2.把握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3.体会词的意境,感受“月亮”所寄寓的内涵。
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很多诗人以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你能背一些咏月的诗词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千年以前,大文豪苏轼也在中秋明月下对酒当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苏轼,走进他的词。
【教学提示】可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引导学生注重课文内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词前的小序交代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以前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个愿望仍无法实现。
熙宁九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教学提示】词:是一种新体诗歌,盛行于宋代的一种文学体裁,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词按字数的多少大致能够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词有词牌,每一种词牌都代表一支曲子,有严格的字数和平仄要求,一般的词人只负责“填词”就行了。
词的内容一般分为上、下片。
词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代表:柳永、李清照。
豪放派代表:苏轼、辛弃疾。
目标导学二:朗读诗词,把握节奏1.初读文本,借助工具书梳理字词。
2.教师范读或播放范读音频,学生模仿着读,并在朗读中把握朗读节奏。
节奏划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目标导学三:整体感知,把握内容1.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明确:小序交代了写这首词的时间和原因。
时值中秋佳节,月圆之夜,所以写月,古人见月思乡思亲,苏轼亦然,所以写此作来怀念自己的弟弟。
2.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的是什么?明确:上阕:写月下饮酒(写景),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下阕:写对月怀人(抒情),由感伤离别转化为对离人的祝福。
3.上阕写到月宫境界,表现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态呢?请结合下面提示做简要分析。
提示:写作该词时,苏轼正被贬密州任知州。
当时他在政治上不得志,一再遭贬。
其时,他和弟弟苏辙(即子由)已经七年没有团聚了。
明确:他写这首词时正政治失意,思想的矛盾、对现实不满充塞胸怀,由此,才写出幻想中的天上宫阙,幻想超脱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