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学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59.00 KB
- 文档页数:3
传热学教学大纲一、引言传热学是热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热量如何从一个物体传输到另一个物体。
本教学大纲旨在提供一个全面而系统的传热学教学框架,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二、课程目标1. 理解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原理;2. 掌握传热学中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3. 熟悉各种传热现象和传热机制;4. 进行传热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三、教学内容1. 传热学基础1.1 热量和温度的基本概念1.2 物质的热力学性质1.3 传热学的研究对象和应用领域2. 热传导2.1 热传导的基本原理2.2 热传导的数学模型2.3 热传导的边界条件2.4 热传导的解析解和数值解3. 对流传热3.1 对流传热的基本原理3.2 流体力学基础知识回顾3.3 流体边界层和对流传热模型3.4 对流传热的换热器设计4. 辐射传热4.1 辐射传热的基本原理4.2 辐射传热的数学模型4.3 辐射传热的辐射性质4.4 实际问题中的辐射传热计算5. 传热器件与传热流程5.1 各种传热器件的原理和特点5.2 传热过程中的能量转换和效率分析5.3 传热流程的优化设计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通过讲解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案例,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的知识框架。
2. 实验教学:通过传热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热现象,并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加深对传热学的理解。
3. 计算机模拟:利用传热学的数值模拟软件,引导学生进行传热计算和仿真实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评估方式1. 课堂小测:用于检验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实际传热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3. 期末考试:综合评估学生对整个传热学课程的掌握情况。
六、参考教材1. 《传热学导论》李诗林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年版。
2. 《传热学教程》王海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
3. 《传热原理与设计》郭光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传热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传热学英文课名:Heat Transfer学分:4学期:春季先修课程要求: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课程简介:传热学主要研究热量传递的基本规律及控制和优化热量传递过程的基本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导热、对流换热、辐射换热、传热过程与换热器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计算方法。
传热学知识在能源、电力、冶金、动力机械、石油化工、低温工程、环境与建筑等工业领域以及在许多高科技领域(如:电子信息工程、航空航天、医学和生命科学等)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传热学是现代工程技术人才必备的技术基础知识,是面向21世纪工科各类专业人才工程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大纲:一、绪论(4学时/3学时)1.概述2.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3.传热过程简介二、导热理论基础(3学时/3学时)1.导热的基本概念及傅里叶定律2.导热系数3.导热微分方程式4.导热过程的单值性条件三、稳态导热(4学时/4学时)1.通过平壁的导热2.通过复合平壁的导热3.通过圆筒壁的导热4.通过肋壁的导热5.通过接触面的导热6.二维稳态导热问题四、非稳态导热(6学时/4学时)1.非稳态导热的基本概念2.无限大平壁的瞬态导热3.半无限大物体的瞬态导热4.其他形状物体的瞬态导热5.周期性变化边界条件下非稳态导热五、导热问题数值解法基础(4学时/3学时)1.建立离散方程的方法2.稳态导热问题的数值计算3.非稳态导热问题的数值计算4.控制容积积分法简介导热部分小结、二维稳态导热理论解及作业讲评、课堂讨论与习题课(2学时/2学时)六、对流换热分析(10学时/6学时)1.对流换热概述2.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3.边界层换热微分方程组的解4.边界层换热积分方程组及求解5.动量传递和热量传递的类比(湍流)6.相似理论基础七、单相流体对流换热及准则关联式(4学时/4学时)1.管内受迫对流换热2.外掠圆管流动换热3.自然对流与混合对流换热八、凝结与沸腾换热(4学时/3学时)1.凝结换热2.沸腾换热3.热管对流换热部分小结、最新研究工作介绍及作业讲评、课堂讨论与习题课(2学时/2学时)九、热辐射的基本定律(3学时/3学时)1.热辐射的基本概念2.黑体的辐射特性3.实际物体的辐射特性、灰体十、辐射换热计算(5学时/4学时)1.黑表面间的辐射换热2 .角系数的确定方法3.灰表面间的辐射换热4.气体辐射5 .太阳辐射热辐射与辐射换热部分小结、辐射换热实例及作业讲评与习题课(2学时/2学时)十一、传热和换热器(6学时/4学时)1.通过肋壁的传热2.有复合换热时的传热计算3.传热的增强和削弱4.换热器的型式和基本构造5.平均温度差6.换热器计算7.换热器性能评价简述十二、质交换(4学时/0学时)1.质扩散及其基本定律2.动量、热量、质量传递的类比3.对流质交换的准则关联式4.液体蒸发时的热质交换总结(1学时/I学时)。
《传热学》教学大纲(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适用)参考学时:58学分:3课程编号:020009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传热学》是本专业的主干课程。
是学生学习专业课前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获得比较宽广和巩固的热量传递规律的基础知识,具备分析工程传热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计算工程传热问题的基本方法,并具有相应的计算能力及实验技能。
二、本课程的基本内容(一) 绪论1、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
2、传热过程和传热系数。
3、简史。
(二) 导热基本定律及稳态导热。
1、导热基本定律和导热微分方程式。
2、通过平壁、园筒壁、球壳和其他变截面物体的导热。
3、通过肋片的导热。
4、具有内热源的导热及多维导热。
(三) 非稳态导热1、非稳态导热的基本概念。
2、集总参数法。
3、一维、二维、三维非稳态导热的求解。
(四) 导热问题的数值解法1、导热问题数值求解的基本思路及节点离散方程的建立和求解。
2、稳态导热问题的数值解法。
(五) 对流换热1、对流换热概说。
2、对流换热的边界层微分方程组和积分方程组,比拟理论。
3、对流换热的量纲分析法。
4、强制对流换热与自然对流换热实验关连式。
(六) 沸腾与凝结换热1、凝结换热的分析计算和影响因素。
2、沸腾换热的分析计算和影响因素。
(七) 热辐射基本定律及物体的辐射特性。
1、热辐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2、实际物体的辐射特性。
3、实际物体的吸收比与基尔霍夫定律。
(八) 辐射换热的计算1、角系数的定义、性质及计算。
2、被透明介质隔开的两固体表面间的辐射换热。
3、多表面系统辐射换热的计算。
4、辐射换热的强化与削弱。
5、气体辐射。
6、太阳能利用中的传热问题。
(九) 传热过程分析与换热器热计算1、传热过程的分析和计算。
2、平均温压,换热器的型式和热计算。
3、传热的强化和隔热保温技术。
4、传热问题的综合分析。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一)熟练掌握导热基本定律及一维稳态导热问题的分析计算;了解非稳态导热过程的特点, 掌握非稳态导热问题的计算方法;能用有限差分法求解二维稳态导热问题及一维非稳态导热问题。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传热学/ Heat Transfer二、课程编号:0300302三、学分学时:3学分/48学时四、使用教材:《传热学》(第4版)杨世铭、陶文铨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12月五、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必修六、教学对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七、开课单位:机械工程学院八、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流体力学九、教学目标:1、掌握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计算方法,2、培养和建立学生的工程观点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并为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支撑。
十、课程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需掌握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及综合传热过程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学会对传热过程进行分析处理和计算的基本方法,能运用这些规律提出增强传热、提高热经济性和削弱传热减少热损失的途径,具备分析工程传热问题的能力,并基本掌握换热设备的两种基本计算方法;结合热工实验课,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传热实验的技能。
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充分采用多媒体教学。
十一、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由以下内容组成(理论教学48学时)第一章绪论(2学时)知识要点:传热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在工程技术中应用;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导热、对流和辐射,传热过程及热阻重点难点: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传热过程与传热系数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讨论第二章稳态热传导(6学时)知识要点:温度场、等温面、等温线,温度梯度及傅立叶定律,导热系数,各向同性、具有内热源的导热微分方程及导热过程单值性条件的确定;通过单层、多层和复合平壁的稳态导热,通过单层和多层圆筒壁的稳态导热,通过肋壁的稳态导热,具有变导热系数的单层平壁导热问题的处理方法,肋效率、等截面直肋和环肋的工程计算,接触热阻及形状系数。
重点难点:傅立叶定律,导热微分方程及其单值性条件;能够依据直角坐标系下导热微分方程和导热过程单值性条件对常物性、无内热源、简单几何形状的物体的一维稳态导热问题进行分析计算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讨论第三章非稳态导热(4学时)知识要点:非稳态导热过程特点,一维非稳态导热问题分析解及其讨论,诺模图,简单几何形状一维、二维和三维非稳态导热的计算,周期性变化边界条件和常热流通量边界条件下半无限大物体非稳态导热。
传热学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100003Z10课程名称:传热学/Heat Transfer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学时/学分:56/3.5先修课程: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适用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教材、教学参考书:[1]杨世铭,陶文铨.《传热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四版)[2]TL Bergman,AS Lavine,FP Incropera,DP DeWitt.Fundamentals of Heat and MassTransfer(7th edition).John Wiley & Sons, Inc.,2011[3]弗兰克P.英克鲁佩勒等著,葛新石等译.传热和传质基本原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第六版)[4]弗兰克P.英克鲁佩勒等著,叶宏等译.传热和传质基本原理习题详解.北京:第六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第一版)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本课程是能源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
课程设置的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和把握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及机理,掌握热量传递基本方式情况下的传热量计算以及部分情况下的温度分布计算,对换热器有初步的认识,能进行换热器简单的热设计,能理解传热增强与削弱的原理及应用方法。
该课程的学习将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以及日后从事的与炉窑热工、制冷与空调、动力机械、检测与控制技术等相关的研究、设计与管理工作等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知识:熟练掌握导热、对流换热及热辐射大部分情况下的传热量计算;透彻理解该三种基本传热方式的传热机理并能将其应用于工程实际问题的分析;熟悉换热器的工作原理,掌握换热器热计算的基本理论。
能力:通过对传热学实际问题的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计算和分析求解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讨论,提高学生的发现、思辨和表达的能力。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总体目标:《传热学》是研究由温差引起的热能传递规律的科学,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和学位课程。
在制冷、热能动力、机械制造、航空航天、化工、材料加工、冶金、电子与电气和建筑工程等生产技术领域中存在大量的传热问题,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传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使学生对热量传递这一普遍存在的现象有理性的认识,并能熟练运用基础知识来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传热问题。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及其物理机制,掌握传热基础理论与计算方法;掌握传热学的基本实验,具备分析工程传热问题的能力,能够解决增强传热、削弱传热和温度控制等工程传热问题;了解传热学的前沿知识及其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
课程目标1:系统深入学习,掌握传热基础理论与计算方法。
1.1 掌握传热的基本概念、理论、机理及影响因素;1.2 掌握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传热模式的基本公式,能够进行各种工况下传热量的计算,并能对工程传热问题进行描述和分析。
课程目标2:掌握传热实验,应用传热学知识,解决工程传热问题。
2.1 掌握传热学中的实验研究方法,使学生对热量传递这一普遍存在的现象有理性的认识。
2.2 根据所学传热理论和实验知识,熟练掌握增强或削弱热能传递过程的方法,能够在工程应用中对热能有效利用、热力设备效率的提高、节能降耗技术等问题从传热学角度进行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
课程目标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探索传热学前沿科学知识。
3.1 通过课堂分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沟通交流能力和对工程问题进行清清晰表达的能力;3.2 通过课外文献调研并撰写课程报告,提升文献查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H)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三、教学内容第一章结论1 .教学目标(1)了解传热的定义;了解传热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在生活和工程中的应用;(2)掌握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及其物理机理;(3)掌握傅里叶定律、牛顿冷却定律及斯忒藩定律,并能应用这三个定律分析基础传热问题;(4)了解传热过程的特点以及电.热模拟的作用和意义;(5)掌握热流密度、热阻和综合传热系数的计算方法。
《传热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热学的发展历史及应用范围,在热能与动力工程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2.获得热量传递规律的基础知识,具备分析工程传热问题的基本能力.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要求
四、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
五、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课。
学生课程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20%)、实验成绩(10%)和课程考试成绩(70%)三部分构成。
平时成绩由出勤、作业和课堂表现组成.课程考试采取闭卷笔试。
实验成绩不及格者,不允许参加课程考试.。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引言传热学是热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热量在物质之间传递的规律和方法。
本课程旨在通过深入的理论学习和实验实践,使学生掌握传热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传热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 理解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熟悉几种常见的传热模式和传热方式;3. 掌握传热计算的基本方法和步骤;4. 能够分析和解决传热学中的实际问题;5. 培养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分析、设计和总结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传热学基本概念- 传热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传热学与热力学、流体力学的关系;- 传热学中的重要概念和基本假设。
2. 传热模式和传热方式- 热传导、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传热方式的分类及其特点;- 不同传热方式的应用和实际例子。
3. 传热计算方法- 热传导计算方法:一维热传导方程、对流换热方程、辐射换热方程;- 对流换热计算方法:强迫对流传热、自然对流传热的计算方法;- 辐射换热计算方法:黑体辐射、实物辐射的计算方法。
4. 传热过程分析- 传热过程的热阻和热导率分析;- 热传导问题的一维和二维稳态解法;- 管壳式换热器的换热分析。
5. 传热实验- 传热实验基本原理和实验设计;- 测量传热系数和传热机制的实验方法;- 实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讲解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2. 实验实践:设计一系列的传热实验,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传热学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3. 讨论与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促进学生的思维活跃和合作交流;4. 作业和测验:布置传热学相关的作业和测验,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五、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参与课堂讨论、课堂作业和实验报告等;2.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传热学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进行考核;3. 期末考试:综合考核学生对传热学理论和实验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
传热学教学大纲(48学时)第1章绪论(2学时)1.什么是传热学?2.为什么要研究传热学?(传热学的应用背景)3.传热学的研究方法;4.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和基本规律;5.求解传热问题的方法与步骤。
第2章导热基本定律与稳态导热(6学时)第1讲(2学时)1.导热基本定律(温度场,傅立叶定律,热导率)2.导热微分方程与定解条件3.通过平壁、圆筒壁和球壳的一维稳态导热4.热阻的概念第2讲(2学时)1.具有内热源的导热2.通过肋片的导热第3讲(2学时)1.通过变截面或变热导率物体的导热2.绝缘层厚度的选择3.多维导热(分离变量法简介、形状因子法)4.接触热阻5.本章小结第3章非稳态导热(4学时)第1讲(2学时)1.非稳态导热的应用背景2.非稳态导热的基本概念3.集总参数法的简化分析(动态测温举例)4.一维非稳态导热的分析解第2讲(2学时)1.半无限大物体的非稳态导热解2.二维及三维非稳态导热问题的求解3.本章小结第4章导热问题的数值解法(2学时)1.数值解法的基本思想和求解思路2.节点离散方程的建立3.代数方程组的求解方法(简单迭代法、G-S迭代法,松弛法)4.非稳态导热问题的数值解法(不同差分格式简介)5.差分格式的稳定性讨论第5章对流换热(12学时)第1讲(2学时)1.对流换热概况(影响对流换热的因素、分类、研究方法)2.对流换热问题的数学描述(连续方程、动量方程、能量方程和换热微分方程)3.方程的讨论第2讲管内层流换热(2学时)1、管内对流换热的一般讨论2、光滑圆管内的层流流动3、圆管内充分发展层流对流换热4、圆管进口段的换热第3讲对流换热的边界层方程组(2学时)1.边界层的概念2.边界层微分方程组3.边界层积分方程组及其近似解第4讲相似原理及量纲分析(2学时)1、为什么要研究相似原理2、相似原理及其判断方法3、无因次准则的获取方法(微分方程及边界条件的无因次化、相似分析法、量纲分析法)4、相似原理的应用第5讲管内强制对流换热的实验关联式(2学时)1、管内强制对流流动和换热的特征2、管内紊流换热实验关联式3、入口修正、螺旋管修正4、管内层流换热的实验关联式5、外部流动强制对流换热的实验关联式第6讲自然对流换热及其实验关联式(2学时)1.自然对流换热概述2.二维层流自然对流边界层方程组3.Boussinesq假设4.等温竖板二维层流自然对流的相似性分析5.大空间自然对流换热的实验关联式6.有限空间自然对流的实验关联式7.混合对流简介期中考试(2学时)期中考试点评及课堂讨论(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共同讨论)(2学时)第6章凝结与沸腾换热(4学时)第1讲凝结换热(2学时)1.凝结换热现象2.膜状凝结的分析解及其实验关联式3.紊流膜状凝结换热4.影响膜状凝结的因素第2讲沸腾换热(2学时)1.沸腾换热的分类2.大空间饱和沸腾曲线3.汽化核心分析及沸腾换热模型简介4.管内沸腾简介5.沸腾换热计算式6.影响沸腾换热的因素第7章热辐射基本定律及物体的辐射特性(3学时)第1讲(2学时)1.热辐射的基本概念2.黑体辐射(普朗克定律,S-B定律,维恩位移定律)3.实际固体和液体的辐射特性第2讲(1学时)1.实际问题的吸收比与基尔霍夫定律第8章辐射换热的计算(5学时)第1讲角系数的定义、性质与计算(1学时)1.角系数定义;2.微元黑表面间的角系数;3.微元表面与有限表面间的角系数;4.角系数的互换性与完整性)第2讲(2学时)1.角系数的计算:积分法,代数法,交叉线法2.被透射介质隔开的两表面间的辐射换热(两黑表面间的辐射换热;表面辐射热阻;两灰表面构成的封闭系统的辐射换热;有效辐射;空间辐射热阻;系统发射率)第3讲(2学时)1.多表面系统的辐射换热(辐射网络)2.辐射换热的强化与弱化(辐射遮热板)3.气体辐射4.太阳辐射与太阳能的利用5.辐射换热小结第九章传热过程分析与换热器的计算(4学时)第1讲(2学时)1.传热过程的分析与计算2.换热器的型式与对数平均温差(简单顺流、逆流换热器的对数平均温差)3.复杂换热器的对数平均温差的计算第2讲换热器的热计算(2学时)1、换热器热计算的内容2、换热器热计算的对数平均温差法3、效能-传热单元数法4、换热器热计算的综合考虑5、传热强化与隔热壁温技术6、传热问题的综合分析总复习(2学时)。
《传热学》课程简介课程内容:传热学是研究热量传递规律的科学。
凡是有温差的地方,就有热量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因此,传热学在各个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热量传递有三种基本方式: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传热学课程内容共分为五部分:(1)热传导的理论基础和导热问题的计算;(2)对流换热的基本原理和实验关联式;(3)热辐射的基本定律及辐射换热计算;(4)综合讨论多种传热方式并存的传热问题以及换热器的热计算;(5)本学科前沿课题及最新研究成果。
传热学是制冷与空调工程系两个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专业基础课,是主要课程。
Brief IntroductionCourse Description:Heat transfer is the science that studies the energy transfer. When a temperature difference exists in material bodies, there is the energy transfer from the high temperature bodies to the low temperature ones. So heat transfer is applied in every technology fields. There are three basic modes of energy transfer: Heat conduction, convection and heat radiation. Heat transfer consists 5 parts:(1) Theories of conduction and the calculation of conduction questions;(2) Basic principles of convection exchange and the experiment relationship;(3) The fundamental laws of heat radiation and the calculation of radiation exchange;(4) Summarizing the heat transfer problems by more of three modes coexisting and the heat calculation of heat exchanger;(5) The advanced topics and newest research results in heat transfer fields.Heat transfer is the main curriculum and specialized fundamental course for two specialties (heat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facilities engineering) of refriger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engineering department.《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1.1传热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在科学技术和工程中的应用1.2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1.3传热过程和传热系数1.4传热学的发展简史和研究方法(自学)教学难点:热阻的概念及其应用。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背景简介
传热学是热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热量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的传递过程和规律。
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探讨和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传热学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为后续学习和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二、课程目标
1. 理解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方程。
2. 掌握传热过程中的传热量计算和传热速率计算方法。
3. 熟悉传热过程中的传热机制和传热方式。
4. 能够应用传热学知识解决传热问题。
三、教学内容和安排
1. 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a. 传热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b. 热量和温度的基本概念。
c. 传热机制和传热方式的分类和特点。
d. 传热方程和传热速率的计算方法。
2. 热传导
a. 热传导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b. 热传导方程和气体、液体和固体的传热模型。
c. 热传导的计算方法和相关应用。
3. 对流传热
a. 对流传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b. 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的区别和特点。
c. 对流传热的计算方法和相关应用。
4. 辐射传热
a. 辐射传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b. 黑体辐射和实物体辐射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c. 辐射传热的影响因素和相关应用。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传热学英文名称:Heat Transfer课程代码:MEME2022课程类别:①大类基础课程;②考试;授课对象:金属材料工程开课学期:第2学期;学分:2学分;学时:36学时主讲教师:指定教材:章熙民:《传热学》(第六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年.一、教学目的《传热学》是金属材料工程、冶金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学习基础课程。
通过传热学的学习,学生应对工业生产实际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传热现象有较深刻的理解,应能计算绝大多数稳态传导、对流和辐射及其组合情况下的换热问题,并对生产中常见的非稳态传热过程有一定分析计算能力。
设置本课程的具体要求是:使学习者掌握传热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包括稳态导热、非稳态导热等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能够分析工业和生活中一些复合传热过程,并能够计算热流量,总换热量、温度场等。
初步掌握传热传质学数值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二、课程内容第1章绪论1、教学内容导热、对流、热辐射的基本概念,傅里叶定律、牛顿冷却公式、Stefan-boltzman定律及其物理含义。
2、教学要点教学重点:导热、对流、热辐射的热量传递机理,传热计算过程的单位换算。
第2章导热基本原理1、教学内容温度场、稳态温度场、非稳态温度场、等温面、等温线、导热系数、热扩散率、初始条件、边界条件、第一类边界条件、第二类边界条件、第三类边界条件的基本概念,导热微分方程的完整形式及稳态、无内热源条件下的简化形式,影响导热系数的因素,不同坐标下导热微分方程的稳态无内热源的简化形式。
2、教学要点教学重点:①等温面与等温线的特点。
②导热微分方程推导的前提假设及推导过程,直角坐标下非稳态、有内热源的变导热系数导热微分方程式。
教学难点及要求:本章包含的基本概念和公式较多,是其他各章的基础,要求熟练掌握,能够阐明导热微分方程各部分所代表的含义。
第3章稳态导热1、教学内容温压、热阻、总面积热阻的基本概念,导热系数为常数的平壁导热过程的温度场和热流密度计算推导过程,多层平壁热流密度计算推导过程。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Heattransfer课程编号:62000208学时数:64其中实验学时数:8课外学时数:0学分数:4.0适用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专业技术基础课之一,必修课,总学时为64学时,4.0学分。
课程分为课堂教学与实验两部分。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明确传热研究对象,掌握传热传质基本原理、基本规律,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提供充分的理论准备;也为学生以后应用基本规律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技术基础课的能力,培养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第1章绪论重点:传热过程的基本概念及其传热量的计算公式1.1 热能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了解传热学的发展简史、现状及发展方向和趋势掌握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及传热过程1.2 传热过程和传热系数理解传热系数的物理意义第2章稳态热传导重点:导热的基本定律和稳态导热问题的分析解法难点:稳态导热问题的分析解法1.1导热基本定律理解温度场、等温面(线)、热扩散率、导热系数、热流密度等基本概念的物理意义及特点1.2导热问题的数学描写掌握导热的基本定律及导热微分方程2.3 典型一维稳态导热问题的分析解熟练掌握工程中常见的三种典型几何形状物体的热流量及温度分布的计算方法3.4 通过肋片的导热理解肋片导热的分析方法和肋片效率2.5 具有内热源的一维导热问题理解具有内热源的导热问题的分析解法第3章非稳态热传导重点:非稳态导热的基本概念难点:非稳态导热问题的分析解法3.1 非稳态导热的基本概念理解毕渥数、傅立叶数等准则数和非稳态导热、半无限大物体等基本概念的物理意义3.2集总参数法掌握集总参数法的分析解法3.3 典型一维物体非稳态导热的分析解理解一-维非稳态导热稳态的分析解法3.4 半无限大物体的非稳态导热了解半无限大物体非稳态导热问题的分析解法第4章热传导问题的数值解法重点:导热问题数值解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
传热学教学大纲(适用于热能动力工程专业)(70学时)华北电力大学一.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传热学是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程。
它应该使学生获得比较宽广的和巩固的有关热能传递的基本理论知识、相应的分析计算能力以及一定实验技能的训练。
它不仅为学习专业知识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也是培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掌握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及传热过程所遵循的基本定律,学会对传热过程进行解剖处理和分析计算。
2.掌握导热的基本定律,能对无内热源的简单几何形状物体在常物性条件下的导热进行熟练的分析计算,并对较复杂导热问题的数值求解途径有所了解。
3.较深刻地了解各种因素对对流换热的影响,对强制对流换热、自然对流换热的有关准则有正确的理解,并能熟练地运用各种实验关联式进行计算。
了解凝结和沸腾换热现象的分类、特点及影响因素。
4.理解有关热辐射的基本概念,掌握热辐射的基本定律,能熟练地对被透明介质隔开的两固体表面间的辐射换热进行计算。
了解气体辐射的特点。
5.会利用平均温差法和效能—单元数法对换热器进行热计算,了解强化传热的原则、手段和常用的隔热保温技术。
6.通过实验,初步掌握温度测量、热量测量、流量测量等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对安排实验、选择测量仪表、正确进行测量、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和书写实验报告等能力进行初步训练。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以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工程热力学和流体力学为先修课程。
为使课程的内容相互衔接,高等数学中应包括:泰勒级数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场论、傅立叶级数、线性方程组的解及偏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
在流体力学中,应对层流边界层理论进行讲述。
四.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及相应的教学方法、手段及要求绪论讲清楚传热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在科学、生产技术领域中的应用。
应使学生明确:本课程是一门研究热量传递基本规律的课程,应用这些基本规律,可以为热力设备的技术改造、能源的节约与开发服务。
传热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100104Z10
课程名称:传热学/Heat Transfer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
学时/学分:56/3.5
先修课程: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
适用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教材、教学参考书:
[1] 杨世铭,陶文铨,《传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四版)
[2] TL Bergman,AS Lavine,FP Incropera,DP DeWitt, Fundamentals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7th edition),John Wiley & Sons, Inc.,2011
[3] 弗兰克P.英克鲁佩勒等著,葛新石等译,传热和传质基本原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第六版)
[4] 弗兰克P.英克鲁佩勒等著,叶宏等译,传热和传质基本原理习题详解,第六版化学工
业出版社,2007(第一版)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
本课程是四年制本科能源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
课程设置的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和把握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及机理,掌握热量传递基本方式情况下的传热量计算以及部分情况下的温度分布计算,对换热器有初步的认识,能进行换热器简单的热设计,能理解传热增强与削弱的原理及应用方法。
该课程的学习将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以及日后从事的与炉窑热工、制冷与空调、动力机械、检测与控制技术等相关的研究、设计与管理工作等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知识:熟练掌握导热、对流换热及热辐射大部分情况下的传热量计算;透彻理解该三种基本传热方式的传热机理并能将其应用于工程实际问题的分析;熟悉换热器的工作原理,掌握换热器热计算的基本理论。
能力:通过对传热学实际问题的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计算和分析求解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讨论,提高学生的发现、思辨和表达的能力。
素质:理解传热学应用分析的思维模式,建立热能工程师必须具备的热平衡思想;通过课外导学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形成能适应社会,自主发展的素质;通过课程中的讨论,培养和提高学生沟通交流的素质。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采用多种形式、多个阶段(平时测试、作业测评、课堂讨论和期末考核等)
、的全过程考核;考核内容重点考核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也得到体现;成绩评定加大了过程考核及阶段性考核的成绩比例(原则上≥40%),减七、大纲主撰人:陈红荣 大纲审核人:闫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