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纲要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5
《中外历史纲要上》复习背诵提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1.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星罗棋布、多姿多彩,集中在黄河和长江流域2.旧石器时代特征:①从事采集和渔猎②学会了用火③过着群居生活④出现了骨器3.新石器时代特征:①使用磨制石器②使用陶器③从事原始农业④从事养畜业⑤修建村落⑥开始定居生活4.新石器时代代表:①黄河流域早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彩绘陶器,粟)②长江流域早期:河姆渡文化;晚期:良渚文化(水稻、养蚕缫丝、精美玉器)③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精美玉器)5.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①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夏王是最高统治者。
②中央机构: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③地方官理:聚族而居,夏王直接统治夏后氏部落,其他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6.商朝:公元前1600年,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
7.西周:公元前1046年(1)分封制:①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②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②作用: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2)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核心是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3)土地制度: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土地不能随意买卖,井田制是土地的经营方式。
8.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②宗法血缘与政治制度结合③最高行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9.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①政治: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礼崩乐坏)②经济:铁犁牛耕③思想:百家争鸣④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10.商鞅变法:(1)内容:政治①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②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③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2)经济①“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3)军事: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2)评价:①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②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③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课本复习纲要班级:班教师:日期:深圳小学课本二年级下册第1单元New Words(必须掌握的词汇,要求扎实掌握发音和拼写)classroom(教室), music room(音乐室), computer room(电脑室), art room(美术室), library(图书馆), playground(操场), toilet(厕所), hall(礼堂), lift(电梯,举起), primary school(小学), draw(画画), sing(唱歌),song(歌曲), play(玩,演奏), shout(大喊),cool(很棒的,凉爽的), around(在……周围)。
Phonetics(音标)在“out”、“around”、“shout”和“playground”当中,你能找到什么发音规律?New Sentences(必须掌握的句子,要求扎实掌握发音和拼写)1、There is a music room in my school. 我的学校里有一间音乐室。
2、Is there a playground in your school? Yes, there is. 你的学校里有操场吗?有。
3、I can draw in the art room. 我能在美术室里画画。
4、I can’t draw in the music room. 我不能在音乐室里画画。
5、Can you sing the song? Yes, I can. 你能唱歌吗?能。
Attention(注意)【注意1】为什么“一间美术室”要说成“an art room”?当一个单词的开头发音比较响亮的时候,前面就用“an”;当一个单词的开头发音不够响亮的时候,前面就用“a”。
我们今后会在《艾文英语》中详细地学习。
【注意2】“cool”含有“很棒的”和“凉爽的”两个意思。
【注意3】在“playground”当中,“play”的意思是“玩”;而“ground”的意思是“地面”。
中外历史纲要每单元总结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外历史纲要是一门涵盖了中外历史发展的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国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
在学习中外历史纲要每单元总结时,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和演变,从而更好地把握历史的脉络和走向。
下面,我将从不同单元来总结中外历史纲要的内容。
第一单元:古代史在古代史这一单元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古代文明的兴起和发展。
从古埃及、古希腊到古罗马,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文明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文化等方面的繁荣和发展。
古代帝国的崛起和衰落也是这一单元的重要内容,比如古巴比伦、波斯帝国等。
通过学习古代史,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文明的辉煌和衰落,从中汲取教训,为今天的社会发展提供启示。
第二单元:中世纪史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世界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中世纪史这一单元中,我们主要学习了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宗教斗争和十字军东征等事件。
我们也学习了中世纪东方文明的发展,比如伊斯兰教文明在中世纪的繁荣。
通过学习中世纪史,我们可以了解到中世纪欧洲和东方文明的交流与碰撞,进一步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近代史是世界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革命的时期。
在近代史这一单元中,我们主要学习了近代欧洲的工业革命、民族主义运动、殖民主义扩张等事件。
我们也学习了近代亚洲、非洲和拉美地区的殖民统治和独立运动。
通过学习近代史,我们可以了解到近代社会的巨大变革和革命,如何影响了世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进一步认识到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和联系。
第二篇示例:中外历史纲要是历史学科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的学习,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从而提高历史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本文将分为多个单元总结中外历史纲要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第一单元:古代史概论古代史是历史学科中最早的一个部分,主要研究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第一节人类文明的产生(三个阶段)(一)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最初产生(文明产生标志性意义)(1)背景:①生产力:水平低②生产方式:采集+渔猎③社会状况:没有阶级和私有财产(2)表现:①原始农业:西亚(最早培育——大麦、小麦、豆类)+南亚(芋头)+中国(水稻、粟)+中南美洲(玉米、南瓜)②畜牧业(羊、猪、牛)(二)原始农业和畜牧业进一步发展(1)背景:生产方式:生产而非采集(2)表现:①经济:(分工)一些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交换)地区之间产品交换和贸易②文化: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专门从事管理和文化创作的人③社会:农耕需要定居,大居住点发展为早期城市d(三)私有制和剥削的出现(1)原因:社会分工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剩余产品出现。
(2)表现:①经济:产生私有制,社会分化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两大阶级。
②政治:出现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
国家开始形成。
③社会:出现房屋、墓葬品的差异;④军事:部落之间为争夺土地与资源进行战争。
出现奴隶制度。
【奴隶制成为人类第一种剥削制度。
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斗争,成为最早的阶级对抗形式】⑤文化:文字产生。
第二节·西亚地区两河流域⭐地理条件:①气候干旱少雨;②两河提供充足水源。
⭐时间线:①公元前9000年左右,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发端。
②公元前3500年左右,产生最初的文明③公元前2900年,下游苏美尔地区出现一系列国家。
④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建立君主专制制度。
⭐特征:①制度成果:君主专制。
(君臣关系:国王是最高统治者,官员服从命令;中央-地方关系:城市失去独立地位,需要服从国王命令、向朝廷纳贡)②文化成果:汉谟拉比法典【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内容: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结构、婚姻、土地租赁、借贷。
主旨: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
·东北非的埃及尼罗河⭐地理条件①地处干旱②尼罗河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③尼罗河地理位置→提供了连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条件⭐时间线①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文明兴起②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特征①政治:(制度×2)官僚制度。
高一历史必修一各个单元知识框架第一单元:古代中国史纲要1. 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方法与地理环境•历史研究方法的概念与分类•中国古代的地理环境对历史的影响2. 中国古代历史的分期与朝代•古代中国历史的分期•主要朝代的演变与特点3.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基本特点•农业经济的发展与特点•商业与手工业的兴起与发展•社会阶级的形成与演变第二单元:文明古国1.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与文化特点•三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与特点•夏商周的文化特点与重要遗产2.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思想解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阶级斗争•儒、墨、道等重要思想流派的兴起与影响第三单元:中国古代帝国的兴衰1. 秦帝国的统一与变革•秦始皇的统一政策与措施•秦朝国家制度的变革与影响2. 汉帝国的巩固与繁荣•汉武帝的中央集权政策及其措施•汉朝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3. 秦汉帝国的衰落与传统文明的继承•内忧外患导致秦汉帝国的衰落•传统文明的继承与融合第四单元:古代中国与世界1. 丝绸之路的开拓与交流•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开拓•中国与西方、中亚的经济文化交流2. 十六国、南北朝的兴起与司马迁的世界观•十六国、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特点•司马迁的世界观及其在《史记》中的体现3. 唐帝国的建立与盛世•唐太宗的征服与统一•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与辉煌第五单元:中国古代文化的纵横构建1. 高度统一的封建政治制度与科举制度•封建政治制度的特点与演变•科举制度的兴起、发展与影响2. 唐宋诗词与宋元戏剧的繁荣与兴盛•唐宋诗词的风格与代表作品•宋元戏剧的特点与主要代表作品3. 科技与文化的进步与对外交流•科技与农业的进步与发展•文化的对外交流与影响以上是《高一历史必修一》课程的各个单元知识框架。
每个单元涉及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时期。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文化繁荣与交流等方面的内容,为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奠定基础。
(详细版)部编版五年级历史上册课程纲要第一单元:先秦时期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学习目标- 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知道夏商周的更迭。
- 掌握黄帝、炎帝、尧、舜、禹等历史人物的事迹。
- 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概念。
重点内容- 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 夏商周的更迭- 黄帝、炎帝、尧、舜、禹等历史人物的事迹-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概念第二课:春秋战国时期学习目标-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知道诸侯争霸的历史。
- 掌握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历史人物的事迹。
- 了解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流派的兴起。
重点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诸侯争霸的历史-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历史人物的事迹- 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流派的兴起第三课:秦朝的统一学习目标- 了解秦朝的统一过程,知道秦始皇的事迹。
- 掌握郡县制的概念。
- 了解秦朝的暴政和灭亡。
重点内容- 秦朝的统一过程- 秦始皇的事迹- 郡县制的概念- 秦朝的暴政和灭亡第二单元:汉朝时期第四课:汉朝的建立学习目标- 了解汉朝的建立过程,知道刘邦、项羽的事迹。
- 掌握汉朝的行政区划。
- 了解汉朝的休养生息政策。
重点内容- 汉朝的建立过程- 刘邦、项羽的事迹- 汉朝的行政区划- 汉朝的休养生息政策第五课:汉武帝的大一统学习目标- 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政策,知道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意义。
- 掌握丝绸之路的开通。
- 了解汉朝的边疆开发和扩张。
重点内容- 汉武帝的大一统政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意义- 丝绸之路的开通- 汉朝的边疆开发和扩张第六课:汉朝的衰落学习目标- 了解汉朝的衰落过程,知道王莽、东汉的建立。
- 掌握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
- 了解汉朝的灭亡。
重点内容- 汉朝的衰落过程- 王莽、东汉的建立- 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 汉朝的灭亡第三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七课:三国鼎立学习目标- 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知道曹操、刘备、孙权的事迹。
- 掌握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
第1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课题1中国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和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 1 - 课题2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 7 -课题1中国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和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知识点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旧石器时代(1)特征: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
(2)文化遗存:以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北京人(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为代表。
(3)生活状况: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
[温馨提示]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劳动。
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在从猿到人的演变中具有决定性意义。
2.新石器时代[归纳升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明曙光(1)社会组织内部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贫富差异和等级分化。
(2)一种掌握政权、军权或宗教权的“王者”已经出现。
(3)遗址中城墙、围壕和祭祀遗址的出现,表明专供统治者居住的,具有政治、文化、宗教中心的城邑已经出现。
3.原始社会时期的三个阶段[温馨提示]制陶、农业、家畜饲养和磨制石器的出现,构成了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四要素,成为新石器时代开始的标志。
知识点二从部落到国家1.炎黄部落联盟:传说中居于五帝之首的黄帝,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
2.禅让制: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称为“禅让”。
禹也是用同样的方式成为联盟首领的。
3.国家建立(1)初始形态: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单元列强侵略和中国⼈民的抗争1、英国发动鸦⽚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业品,掠夺廉价的⼯业原料。
向中国⾛私鸦⽚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
2、虎门销烟:经过: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州进⾏禁烟,进⾏暗访密查,缉拿烟贩,收缴鸦⽚。
6⽉在虎门海滩销毁鸦⽚,(意义):这是中国⼈民禁烟⽃争的伟⼤胜利,显⽰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战争的导⽕线。
评价林则徐:是我国的民族英雄,道光时奉命为钦差⼤⾂,领导了虎门硝烟并取得胜利,后被遣戍伊犁,写下了“苟利国家⽣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悲壮诗句。
被称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
3、第⼀次鸦⽚战争:1840-1842年(意义):鸦⽚战争以后,《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启⽰:鸦⽚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从此开始了屈辱的历史,事实说明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我们只要发愤努⼒,振兴中华,才能使我国⾃⽴由于世界。
4、1856-1860年,英法联军为进⼀步打开中国的市场,发动了第⼆次鸦⽚战争。
(发动第⼆次鸦⽚战争的原因)占领北京后,⽕烧圆明园。
启⽰:这是⼈类⽂明历史上的⼀次浩劫。
充分暴露了侵略者野蛮、凶残的本质,有⼒的驳斥了所谓欧洲⼈是“⽂明⼈”,中国⼈是“野蛮⼈”的谬论。
5.在第⼆次鸦⽚战争前后,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百五⼗多万平⽅公⾥(沙俄是割占我国领⼟最多的国家)。
其中《瑷珲条约》是割占我国领⼟最多的条约。
6、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为推翻清朝统治,派军队北伐和西征。
青浦⼤捷中抗击洋枪队,具有反帝⽃争的性质。
7、左宗棠收复新疆:原因:19世纪60年代,中亚地区浩罕国阿古柏⼊侵新疆,1971年俄国出兵侵占伊犁,中国西北边境出现危机。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
●教学材料: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授课时间:课文 5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习作 3课时
回顾拓展 2课时
机动时间 1课时
总计 12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在阅读和语言实践中复习巩固已学过的汉字,会写本单元要求书写的20个生字,会认本册要求会读的27个生字。
正确读写“词语盘点”里的“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继续学习用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继续学习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2、学生在读书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西部,从而产生热爱西部的情感。
3、学生在深入学文的基础上,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揣摩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说说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同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4、学生知道文章的一些比较简单的、适于他们接受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二、内容安排
课题序号单元
专题
课题
读写训练
重点
课时
安排
1
走进西
部草原
把握主要内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
2 丝绸之路 1
3 白杨 2
4 把铁路修到
拉萨去
1 口语交际 1 习作 3 回顾拓展 2
三、实施建议
(一)课程资源的开发
1.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的条件,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如利用工具书、其他图书、“手拉手”活动、广播电视等进行语文学习。
2.挖掘自然风光、历史文化、边疆开发、西部建设等资源进行语文学习。
在学习“走进西部”这一单元,可联系祖国西部自然风光的美丽、历史文化的灿烂悠久、民族的多样性等让学生调查、研究、交流等方式开展学习、活动。
(二)教学实施
1.围绕专题,重点训练
本组教材继续按工具性与人文专题相结合的形式来组织单元,在这个单元的“交流平台”中,以《草原》和《白杨》两篇课文为依凭,主要涉及交流阅读感受和写法特点两个方面。
课程实施中,在教学本单元时,我们要明确本专题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把交流的重点放在读写方法、习惯上,从而体现语文课程特点的把握和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重视。
2.敢于放手,凸现自主
学生经过五年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放手,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和获得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
如布置学生课前自学,课堂上提示学生用圈点、勾画、批注等方法亲历阅读过程,得出结论,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重视方法的总结。
3.重视读书,培养语感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内容、体会感情、读书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
在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以悟促读,以读促悟,引导学生读出文中人物的情感、态度或作者的立场,读出自己的感受。
本单元的默读要求,重点是加快默读速度和边读边思考的训练。
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读前提出要求,读后交流感受或质疑问难,逐步提高学生默读的速度和质量。
4.积累语言,加强练笔
继续重视积累,不仅要求学生课堂上多种形式熟读成诵,完成教材规定的读背内容,而且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面,积累精彩语言。
同时,教师要重视由读到写的迁移,可根据教材挖掘读写结合点,进行练笔,如仿写句子,使学生在练笔中
运用积累的词句和表达方法,提高表达水平。
四、课程评价
重点评价学生合作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不仅评价学生个体情况,针对五年级学生的特点,更注重评价学生对同伴学习的关注、互助的态度。
“同伴搭配,学习不累”,教师善于利用评价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互助学习,以此促进资源共享,培养团体意识,增添学习乐趣,提高学习效率。
注重日常口头评价,即对每个教学环节中的学生表现都给与随机评价。
对于更具有实践性的学习领域,如课外阅读、作文、口语交际、等多采用展示性、表现性评价,不仅有张贴、公示等静态形式,更注重动态形式:朗读比赛、读书交流、设置情境交际、信件往来等,以此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信心和表现的能力。
评价形式多样化。
纸笔测试:随堂检测、单元检测,将采用百分制,内容包括听力、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口语交际和习作表达五大板块,更注重测后自我总结反思,即自我评价,以此培养自我改进的积极性和方法。
活动评价:根据口语交际内容,准备以和远方的小朋友“手拉手”为主题的活动。
分项实施评价:
识字写字评价:
1.本单元生字表中共有20个生字要求会写。
针对五年级学生特点,评价方式为:①书法竞赛,分四个等级,优秀、良好、合格、需改进。
②随堂练习。
随着课时的进展分别将生字放置在语境中辨析。
如组成不同的词,正确运用在不同的句中。
小组竞赛,以“对”和“多”者为胜出。
③单元纸笔测试,百分制评价。
2.本单元要求读写记的词语。
小组合作对所积累的全部词语进行分类(小组自定分类标准,如按词义分、按词性分、按一般词语和成语分等),小组向全班展示交流。
以小组分工是否合理,是否人人积极参与,归类是否合理等作为评价依据。
阅读评价
1.朗读。
小组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结对竞赛,要求对每篇课文都尽可能做到
正确流利、声情并茂地朗读。
同伴互赛,促进学生学习的高效率、学习的积极性。
2.默读。
教师提供语段篇章,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给予指导性评价。
3.课外阅读。
重点评价学生在内容概括、文意把握、写法领悟等方面的领悟,。
评价采用教师评价、小组互评、精彩发言者上榜等方式。
4.古诗文诵读。
主要评价学生记诵积累过程中是否独立思考、是否主动表达、表达是否清晰等。
师生共同评价,特别关注后进生。
从阅读数量、阅读习惯、阅读方法、阅读能力等方面来考核。
在进行评价时,除了纸笔测试,我们将继续采用非笔试测试的形式。
表格如下:
侧耳倾听 能说会道 字正腔圆 记忆搜索 总评
☆☆☆ ☆☆☆ ☆☆☆ ☆☆☆ ☆☆☆ ☆☆☆ ☆☆☆ ☆☆☆ ☆☆☆ ☆☆☆ ☆☆☆ ☆☆☆ ☆☆☆
☆☆☆
☆☆☆
☆☆☆
写作评价
重点评价结构是否清晰,表达是否有创意,主要采用口头、书面、展示等形式。
口语交际评价
主要针对活动中学生的表现展开自评和互评,主要评价参与态度、交际方式、表达能力。
1.口头“激励性”评价
在口语交际课上,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多运用口头评价形式,多表扬少批评,多激励少指责。
重点评价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不必重在结果评价。
评价中,学生的优点要突出,缺点和不足要讲准,但要婉转,不能太过直接,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2.成绩“星级制”评价 。
在口语交际课后、综合性学习活动后进行自评和小组互评。
项 目
等 级 姓
名
评价内容星级评价(小组内学生互评,用彩笔涂出自己获得
的星级)
积极参与☆☆☆☆☆☆
语言生动、能打动他人☆☆☆☆☆☆
态度大方、尊重他人☆☆☆☆☆☆
遇到问题主动求知☆☆☆☆☆☆
认真倾听☆☆☆☆☆☆
亮出自我我满意的方面需要努力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