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过河3
- 格式:ppt
- 大小:1.96 MB
- 文档页数:16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单元(过河)样板教案教学设计第—单元混合运算3 过河上课解决方案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教学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使学生了解小括号的作用,掌握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并能在独立解决问题时学以致用,本节教学设计有如下特点:1.在引入小括号之前,注重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在教学中,当学生列出错误的综合算式时,抓住契机,通过组织学生商量,结合问题情境明确运算顺序,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引入小括号的必要性及小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这样的设计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2.在学习新知之后,注重安排学生的实践应用。
在教学中,当学生了解了小括号的作用,并掌握了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之后,及时安排学生独立解决需要小括号的问题,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时机,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课前打算教师打算PPT课件关于小括号由来的资料学生打算关于小括号由来的资料教学过程第1课时过河(一)⊙解决问题,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问题,请学生独立阅读题目并口答。
(1)一辆出租车能坐4名乘客,一个旅游团有36人,需要多少辆这样的出租车?(2)三(2)班有24人去南湖公园划船,每条小船可乘坐6人,这些人一共需要多少条这样的小船?2.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混合运算。
⊙观察商量,发觉新知1.观察教材8页情境图,搜集数学信息。
(1)独立观察情境图,猎取图中的数学信息。
师:从图中你猎取了哪些数学信息?(2)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猎取的数学信息。
师:现在把你猎取的数学信息向大家说一说吧。
(学生汇报)师:这些数学信息你们都看懂了吗?能说说它们的含义吗?(引导学生理解“每条小船比大船少坐学生3人〞的含义)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师(出示教材8页第二个问题):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需要哪些相关的信息呢?(请学生把要解决的问题表达完整:同学们过河,男生29人,女生25人,一条大船坐学生9人。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1.3《过河》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过河》这一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节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过河问题的解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一个简单的过河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他们能够理解和运用一些简单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但是,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缺乏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过河问题的解法,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解决过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的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过河问题的解法,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过河故事,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过河问题。
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3.合作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解题方法和策略。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合作。
4.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过河问题的解法,让学生明确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步骤。
第3课时过河课时目标导航一、教学内容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材第8~9页二、教学目标1.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2.初步理解、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3.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含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1理解小括号在算式中的意义。
重点:2正确应用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脱式计算课件出示题目:32+6×34×2-535÷5+500 60-42÷6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特别的符号——小括号。
二、学习新课1.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情境图及第1问师:仔细看图,说说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组织学生先独立观察,再小组内交流信息。
点名学生说一说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数据之间的联系,不要只关注于数据,如“每条小船比大船少坐学生3人。
”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课件适时出示图中的数学信息。
2.教学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第2问师:同学们准备都坐大船游玩,需要几条船呢?1分步列式计算。
组织学生根据题意,分步列式计算。
点名学生回答,板书:29+25=54人54÷9=6条2认识小括号。
师:能把这两个式子组合成一个式子吗?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组合方法。
点名学生汇报,板书:29+25÷9。
师:这位同学做得对吗?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从运算顺序进行分析、判断。
点名学生说一说师:大家分析的是对的,那我们怎样把这个算式变正确呢?这时,就需要用到我们的新朋友“小括号”了。
课件出示小括号的相关知识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小括号有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括起来的部分要先算。
师:认识了小括号,想一想,小括号要加在什么地方?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得出方法。
点名学生在黑板上演示3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师:这样就能符合题意,先算小括号里的,请大家继续计算,完成教材第8页的填空。
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地感受到要想先算加法,可是运算的顺序又不允许,就只有在算式中添上小括号,改变原有的运算顺序,这样就可以使列出的算式符合解决问题的要求。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而且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巧妙地设计学生喜欢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探究知识的新天地。
我们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活动过程,练习形式应多样化,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多角度巩固强化新知。
3.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算法多样化。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应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学生可以分步解答,也可以列出综合算式解答。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3节过河∣北师大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3节过河∣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的第3节,主要讲述的是过河问题。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例题过河问题的情景描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相关的练习题目。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并掌握过河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们理解并掌握过河问题的解决方法,难点则是如何引导学生们独立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PPT课件、过河问题的图片、以及相关的练习题目。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通过PPT展示过河问题的情景,让学生们观察并描述问题。
2. 例题讲解:我通过PPT展示过河问题的例题,详细讲解解题步骤和方法。
3. 随堂练习:我给出几道类似的过河问题,让学生们独立解决,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讨论。
4. 作业布置:我布置几道过河问题的练习题目,让学生们课后进行练习。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写下过河问题的解题步骤和方法,以及相关的关键信息,以便学生们进行复习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小明过河问题小明要过河,河宽10米,小船每次可以载重200千克,小明的体重是40千克,小船的体重是50千克,问小明需要几次才能过河?2. 答案:小明需要过河2次。
第一次小明和小船一起过河,第二次小明回来,第三次小明再过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过河问题有一定的理解,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需要进一步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和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并给出更多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们进行练习和思考。
同时,我也可以拓展延伸,给出更多类似的过河问题,让学生们进行挑战和提高。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需要重点关注。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过河∣北师大版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过河问题”,学会运用“传送带法”解决小学过河问题。
2.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的知识进行河边人做家务、摆船游戏、足球比赛等数学实际问题的解决。
3.学生能体验到数学运用的乐趣,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1.理解“过河问题”。
2.运用“传送带法”解决小学过河问题。
教学难点
1.运用“传送带法”解决小学过河问题。
教学内容及方法
1. 情境导入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小学生活经历中的“过河问题”。
2.给学生分发实际存在“过河问题”的图片,让学生自行思考并在小组内讨论解决方案。
3.师生共同分享小组内解决方案。
2. 知识讲解及梳理
1.教师讲解“过河问题”的“传送带法”解决思路。
2.教师以图示的形式呈现“传送带法”的解决方法,并由教师现场模拟。
3. 课堂练习
1.小组合作:设计一个过河问题并用“传送带法”进行解决,将解决方案呈报给全班。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实际问题的解决,如河边人做家务、摆船游戏、足球比赛等。
4. 课后巩固
1.学生自主设计过河问题并用“传送带法”进行解决,提交给老师进行评价。
教学评价
1.以小组报告和课堂表现等为主要评价方式。
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合理,教师能够清晰地把“传送带法”解决思路传递给学生,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与讨论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2.教学内容使用了实际存在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1.3 过河 | 北师大版教学内容
本课时将介绍如何通过一条狭窄并且有河流横穿的小路。
学生需要学会选择正确的方法和道具,协作互助,才能成功过河。
教学目标
1.学会团队合作,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2.理解并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在现实生活中采取正确的措施。
3.引导学生认识风险与安全,提高安全意识。
教学准备
1.PPT 课件。
2.一些小道具,如绳子、板子等道具,以及与桌子同高的扁平块。
3.教学工具包,包含计时器、尺子等工具。
教学过程
1. 热身
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进行热身运动,活动身体,提高注意力,以便更好地参与学习。
2. 课堂讲解
1.利用 PPT 课件,向学生介绍本课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成功通过一条狭窄且河流横穿的小路。
3.向学生介绍几种方法,如用绳子拉小船,用板子构成的桥梁或是所有学生协力同行等。
3. 操作练习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方法尝试通过小路。
2.策略不同的小组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可以进行交流、讨论,以学习不同的方法。
3.学生在完成任务时,需要注意风险与安全。
4. 总结与归纳
学生在完成任务后,回到教室,进行总结与归纳:
1.分享相互学习的经验。
2.总结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3.强调学习安全意识。
作业
1.完成练习册 1.3 页练习。
2.结合家庭实际,体验生活中的。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混合运算《过河》教学设计主题过河(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及其应用(一))第一课时(共2课时)课型新授课☑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学习目标】1.通过“过河”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小括号,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感悟运算的合理性。
3.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4.在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结合具体情境说明白自己的想法,并看懂同学的不同方法,感受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积累运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运用几何直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评价任务】1.学生能从根据情景图,读懂数学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正确列式。
检验学习目标1的达成情况。
2.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同桌合作、集体交流,看懂别人的想法,修正想法。
检验学习目标2、3、4的达成情况。
3.学生通过练一练,检验目标1、2、3、4的达成情况。
【学习内容】新课标提出我们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我设计的活动都是围绕主题情景“过河”而展开的。
围绕“过河”这个情景,引导学生从中寻找数学信息,发现数学问题,进而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
在解决“需要几条船”的问题情境中,在编排上,突出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思考过程,真实呈现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在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引用小括号的必要性,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掌握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在一年级下册学完了百以内加减及实际应用,表内乘除及实际应用。
通过前几节课的教学,学生已经初步体会到混合运算要有一定的顺序,初步感受到混合运算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中创设了“过河”的情境,通过“河岸上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每条船限乘客9人,至少需要几条船?”这一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掌握带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