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 哨》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麦哨》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环境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通过观察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3)通过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3)培养学生对社会和谐与团结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观察能力、表演能力等。
2. 教学难点:(1)生词和短语的理解与运用。
(2)对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环境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3)通过角色扮演,培养学生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麦哨》。
2. 相关图片或多媒体素材,用于辅助教学。
3. 教学卡片或黑板,用于展示生词和短语。
4. 角色扮演道具或服装,用于学生表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多媒体素材,引起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与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3)学生分小组讨论,讨论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环境和人物形象。
3. 学习生词和短语:(1)教师展示生词和短语,引导学生朗读和记忆。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运用生词和短语进行实际情景练习。
4. 课堂活动:(1)观察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2)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5. 小结与作业:(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复习课文和生词,准备下一节课的测试。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语言运用能力等。
一、教案名称:《麦哨》教案二、教案课时:1课时三、教学对象:五年级四、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乡村生活场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学会通过描绘景物来表现情感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增强学生对乡村生活的认识,培养他们的乡情。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朗读。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学会通过描绘景物来表现情感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了解麦哨,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描绘景物来表现情感的方法。
4. 课堂练习: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景物描绘练习。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对课堂进行小结。
七、课后作业:家庭作业: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拓展作业:观察身边的景物,尝试用描绘的方法表现情感。
八、教学评价:学生朗读课文的流利程度、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学生合作探讨的积极性和对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
学生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
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机会?学生对课文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理解是否到位?是否关注到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针对性的辅导?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具有针对性?十、教学延伸:组织学生进行乡村生活体验活动,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开展以“乡村生活”为主题的绘画或写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邀请乡村生活方面的专家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六、教案名称:《麦哨》教案七、教案课时:1课时八、教学对象:五年级九、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麦哨》的教学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麦哨》,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麦哨的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麦哨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课文《麦哨》、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美好情感。
2.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麦哨》的作者及相关背景。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麦哨》,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交流对麦哨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三、课堂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分析麦哨的象征意义。
2.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提出改进措施。
3.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六、课堂拓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麦哨在当地文化中的作用和意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七、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请学生根据课文《麦哨》的内容,绘制一幅描绘家乡风光的图画。
2. 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美丽景色的短文。
八、作业讲评(下次课前进行)1. 教师展示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和讲评。
2. 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交流学习心得。
九、课程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麦哨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麦哨》语文教案(通用12篇)《麦哨》语文教案篇1一:学习目标1:认识8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的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二:由图入题1:观察插图或教学挂图,你猜一猜,课文描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季节的什么情景?(盛夏时节乡间田野孩子们无拘无束的生活情景)2: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认真读一读课文吧!(板书课题)三:感知课文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看看课文几次写到“麦哨”?是怎样描写的'?你从中能感受到什么?(首尾两次写到“麦哨”。
你呼我应,此起彼伏,欢快柔美;乡村孩子在田野中无拘无束的快乐游戏)2:默读课文,画出重点词句,写出真实感受。
3:组内交流。
4:全班交流。
四:品味语言1:画出你自己最喜欢的语言,试着读出喜欢的感情。
2:教师巡视指导朗读。
3:指名有感情的朗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五:扩展阅读阅读选读课文中的《可爱的草塘》。
课后反思:省略《麦哨》语文教案篇2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
3、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领悟__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领悟__的表达方法。
4、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1、师:同学们,都预习过了吗?我们从生字词入手,(出示本课生词课件)看看认识他们吗?2、师:另外还有几个难把握字音的词我们来读读(似的、结出、黑白相间、麦秆、乐谱)3、师:扫除了障碍后我们来读文,看看谁朗读得流利有感情4、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__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板书田野里丰收在即湖畔孩子嬉戏喜悦)5、师:同学们的预习比较认真,希望坚持下去。
二、揭题1、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麦哨吗?(请同学介绍麦哨)2、师:同学们,盛夏的农村大片大片的麦子熟了,也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
《麦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音乐剧《麦哨》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2.学习音乐剧中的歌曲,掌握基本的唱歌技巧。
3.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音乐剧《麦哨》的介绍和背景知识。
2.音乐剧中的歌曲学唱。
3.音乐剧中的舞蹈动作学习。
4.团队合作活动。
三、教学准备1.《麦哨》音乐剧的录音或视频材料。
2.音乐剧中的歌曲伴奏资源。
3.舞蹈动作的示范视频或图片材料。
4.学生人数适当的戏剧教室或室内空间。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与背景介绍1.展示音乐剧《麦哨》的海报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向学生介绍音乐剧的背景和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第二步:学唱歌曲1.选取音乐剧中的几首主要歌曲,播放歌曲录音或视频,使学生熟悉曲调和歌词。
2.指导学生分组,分组进行歌曲学唱。
3.每个小组分别进行歌曲练习,教师逐个小组指导和纠正。
4.合并小组,进行整体歌曲排练。
第三步:学习舞蹈动作1.播放音乐剧中相关歌曲的舞蹈示范视频或展示舞蹈动作的图片。
2.向学生逐步教授舞蹈动作,重点讲解每个动作的要领和技巧。
3.学生跟随教师的指导进行舞蹈动作的练习。
4.将歌曲和舞蹈动作进行整合,进行合八排练。
第四步:团队合作活动1.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担任音乐剧中的不同角色。
2.每个小组根据角色进行对话和表演的练习,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
3.小组之间进行角色扮演的对话和表演合作。
4.整合小组表演,进行完整的音乐剧排练。
第五步:展示与总结1.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各小组依次进行音乐剧的表演。
2.学生观看其他小组表演并进行评价和反馈。
3.教师进行总结,回顾学生在音乐剧表演中的收获和成长。
五、教学评估1.学生对音乐剧《麦哨》背景知识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音乐剧中歌曲的掌握程度和表演能力。
3.学生对舞蹈动作的掌握程度和表演能力。
4.学生团队合作和创造力的发挥情况。
六、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进行创作,编写自己的音乐剧剧本。
小学语文《麦哨》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思考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描写,想象情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份收获。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麦哨》是一篇描写农村生活的短篇小说,讲述了一群农村孩子在麦田里吹麦哨、捉迷藏的故事。
通过孩子们的游戏,展现了农村生活的乐趣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2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含义。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份收获。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农村生活和麦田的情景。
提问学生对农村生活的了解和经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3.3 学习生字词: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练习,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4 分析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朗读评价:评价学生的朗读语音语调和表情,鼓励大胆表达自己。
4.2 生字词掌握评价:进行生字词测试,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4.3 阅读理解评价:设计阅读理解题目,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课后作业:请学生选择一个生字词,写一篇小作文,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5.2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农村生活的故事或小说,扩展阅读视野。
5.3 课堂讨论:在下一堂课中,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对本节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课堂讨论。
《麦哨》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麦哨》。
(2)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深入体会。
三、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课件或黑板上的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简介课文作者及背景。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强调生字词的正确读音。
(3)学生讨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朗读。
(2)学生组内交流,讲解生字词的意思。
(3)教师总结,板书重点生字词。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进行说话练习。
(2)学生互相评价,教师指导。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感悟。
3. 家长签字确认作业完成情况。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以便在后续教学中进行调整。
七、评价与反馈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朗读、讨论、作业完成等方面。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关注彼此在课堂上的表现,给出建议。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鼓励优点,指出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麦哨》精品教案适用年级:小学四年级课时安排:每课时40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麦哨》这篇课文,了解作者、作品背景及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 学会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
3. 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麦哨》的作者、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初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教师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并对课文内容进行简要讲解。
3. 细读课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品中的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体会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4. 品读课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品读,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美感和审美情趣。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实践拓展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创意写作或绘画,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指导。
三、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3. 家长协助学生进行阅读检查,关注学生的阅读进度和理解情况。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掌握程度。
3.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堂提问、讨论等方式,检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麦哨》教案说课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麦哨》。
(2)理解诗歌《麦哨》的内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麦哨》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诗歌,培养朗读和表达能力。
(3)运用想象力,创作自己的诗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的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体验团队合作和分享的快乐。
(3)懂得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关注自然环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麦哨》。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难点:(1)分析诗歌《麦哨》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创作自己的诗歌。
三、教学准备:(1)教材《麦哨》。
(2)多媒体设备。
(3)生字词卡片。
(4)作文纸。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麦哨》的作者和背景。
(2)学生齐读诗歌《麦哨》。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麦哨》,圈出生字词。
(2)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生字词,教师讲解难懂的字词。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麦哨》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朗读与表达:(1)学生齐读诗歌《麦哨》,体会作者情感。
(2)学生分角色朗读,加强语气和情感的表达。
5. 创作练习:(1)教师给出创作主题,学生运用想象力,创作自己的诗歌。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五、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诗歌《麦哨》。
(2)运用学到的生字词,写一篇小作文。
(3)预习下一课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和朗读表达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文的质量,对生字词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小测验或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和创作技巧的掌握程度。
小学四年级《麦哨》语文教案小学四年级《麦哨》语文教案3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四年级《麦哨》语文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四年级《麦哨》语文教案1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麦哨》,我将从说教材学情、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麦哨》是一篇略读课文,且排在单元篇目的最后。
文章主要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
这一是篇文质优美的课文。
文中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许多语句都值得学生去品味积累。
文章还运用了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学生在本课的学习中了解这种手法的运用,并学习将其运用于自己的写作。
让学生以文本语言为通道,细品田园之美,最终到达文本所描绘的唯美境界,产生情与美的共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
但是对于麦哨和课文中描绘的孩子们在田间嬉闹的场景,不用说城市里的孩子,就连现在乡下的孩子也无法体会到这种“欢快、柔美”。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这些方面,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教学。
根据新课标的相关要求和内容的特点,并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能力,我给这篇课文安排了一个课时的教学时间,并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会认“畔、兜、穗、裹”等八个生字,能准确认读“麦哨、呜卟、和着”等词语。
2、熟读课文,品味文章中语言的生动优美,感悟乡村田野的美丽风光和农家孩子的有趣生活。
积累喜欢的句子。
3、认识文章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体会这种方法的好处,并运用到习作当中去。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品味文章中语言的生动优美,感悟乡村田野的美丽风光和农家孩子的有趣生活,并积累喜欢的句子。
首尾呼应写作手法的学习也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根据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法:1、情境教学法:课件展示美丽的田园风光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麦哨》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感情读文。
2、创设诗意的情感,让学生在情景中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
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感受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4、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捉泥鳅》
童年就像这歌声一样,优美、令人回味。
老师也非常渴望能回到童年的岁月。
童年是什么?你们的童年生活又是怎么样?是否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变得零碎而模糊?
出示童诗:《童年》
(生默读童诗片刻)
童年如诗如歌!今天,我们一起走进24课《麦哨》这篇课文,重温童年那久违的快乐。
(师板书课题:24* 麦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这是一篇阅读的文章,请同学根据老师给出的自学要求、自由学文。
㈠出示读书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课文描写的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从中感受到什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㈡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①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正音。
重点指导“穗、嚼”等字读音,写好“兜、裹、嚼”等字。
②生分段朗读课文
③播放录音范读。
(生自由发言)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师:在作家陈益的眼里,童年是那甘甜清凉的“茅茅针”、柔美的“麦哨”……让我们走进文中去感受。
请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特别的美的部分,试着读一读,并说说美在哪里?
(生长时间默读)
句①:“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
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孩子们的脸蛋”比作一朵朵晶莹剔透的月季花,很形象,突出孩子们的欢喜。
师指导朗读该句。
句②: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句3: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师指导朗读,重点词放在“强”、“简直”与“天然”等词上,语气由轻柔到重读,要读出草地柔软,又要读出后半句的赞叹)
句4:“剥开叶片,将茅穗儿连同茎轻轻抽出,把茎放进嘴里嚼嚼,吮吮,一股甘甜清凉的滋味很快从舌尖直沁肺腑!”
小结:乡村孩子的聪明、可爱,乡村的优美田园风光,乡村孩子无拘无束的生活,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还有什么,是我们刚才不了解到的呢?
四、研读首尾、感受写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聆听哨声。
出示:《麦哨》课文第1、2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
①:“呜卟,呜卟,呜……”
田野里,什么声响和着孩子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
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②:“呜卟,呜卟,呜……”
是谁吹响了那欢乐、柔美的麦哨?一忽儿,四处都响了起来,你呼我应,此起彼落。
那欢快的哨声在撩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
(学生自由朗读)
1、谁来说说你感受到什么?
2、说得很好!你们都是爱思考的孩子。
我们课文在开头和结尾两次写到麦哨,你认为这样处理好吗?
3、对!这种写法就是首尾呼应或首尾照应。
孩子们的童年生活就像这麦哨声,悠远、绵长……,哨声传递着快乐、幸福。
五、回读课文、积累语文
1、请找出课文中排比、拟人、比喻等句,读一读。
2、读喜欢、感受深刻的段落。
六、联系实际、讲述自我
1、师谈话:读完此文,我们每个人都沉浸在童年的快乐之中,被乡村孩子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感谢。
你们的童年生活又是怎样的呢?谁愿意讲给同学听听?
2、学生代表讲自己的童年。
3、总结谈话。
童年已渐渐离我们而去,我们应该把这份快乐慢慢地藏在记忆的深处,珍惜今天的每一分钟,努力学习。
好吗?
七、拓展延伸
1、抄写本课优美句子。
2、制作一本童年生活留影相册或画一画童年或写一写童年故事。
3、推荐阅读《谁动了我的奶酪》。